(经济法学专业论文)宏观调控法主体理论研究.pdf_第1页
(经济法学专业论文)宏观调控法主体理论研究.pdf_第2页
(经济法学专业论文)宏观调控法主体理论研究.pdf_第3页
(经济法学专业论文)宏观调控法主体理论研究.pdf_第4页
(经济法学专业论文)宏观调控法主体理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经济法学专业论文)宏观调控法主体理论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宏观调控是现代国家基本的经济职能。保证国家宏观调控规范化和制度化的 关键在于完备的宏观调控法。而法律制度的构建需要以完善的宏观调控法理论, 尤其是主体理论为指导。 包括宏观调控法在内的部门法和子部门法的主体理论都应以法学基础理论 中的法律关系主体理论为基础。而现有法律关系主体理论难免会使我们的研究视 野因局限于法律关系本身而对法律关系主体的社会根源认识不充分。因此,当我 们以探究法律关系主体的社会原生性为进路来对现有法律关系主体理论进行新 地思考时,我们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社会实体都能够成为不同部门法、子部门法 的法律关系主体。这些社会实体可以概括性地分为两类:人以及人的组织。就宏 观调控法这一经济法的子部门法而言,其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分为调控主体和受 调控主体两大类。这两类主体相互对应又有各自的组成部门(具体形态),各自 的法律特征也很明显。通过将两者分别与行政法中的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进行 比较,我们会发现,尽管宏观调控法主体与行政法主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但 是, 不论是外在表现, 还是内在实质, 宏观调控法主体都体现了其独特的 “个性” : 新型的主体属性与新型的相互关系。 从主体属性来看,宏观调控法的调控主体不仅仅是国民经济的调控者,同时 还可以被定位于“经济国家”和“反思性”劳动主体;而宏观调控法的受调控主 体不仅仅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参与者,并在一定 程度上能通过自身的市场行为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施加影响。从相互关系来看,宏 观调控法的调控主体与受调控主体之间,不仅仅是一种主动调控与被动接受调控 的关系,同时也是一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博弈关系。在两者共生共存的市场经 济环境之中,它们各自独立并相互调适。 关键词: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法;法律关系;主体 ii abstract carries on macro-control is the basic economical function of modern country. the key of guarantee the national macro-control standardization and institution lies in the complete macro-control law.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system needs the theory on macro-control law, especially the theory on subject of legal relationship, as instruction. including the macro-control law, both branch law and sub-branch laws subject theory should take the theory on subject of legal relationship in basic theory of law as a foundation. however, because the existing theory on subject of legal relationship pay all its attention to the legal relationship itself and disregards the need of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roots of the subject in legal relationship, our understanding on social root about the subject of legal relationship unavoidably limited. therefore, when we do some new ponder on theory on subject of legal relationship by trying to find out the attribute of social origin in subject of legal relationship, we can discover that, nearly all social entity can become the subject of legal relationship in different branch law and sub-branch law. these social entities may concisely divide into two kinds: human and humans organization. speaking of the macro-control law, as the sub-branch law of economic law, its subject of legal relationship may divide into two groups: the regulatory and the recipients, these two kinds of groups correspond mutually and have respective composition department (concrete shape) as well, their respective legal characteristic is also obviou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regulatory with administrative subject, the recipients with administrative relative person separately, we can find out that: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subject of macro-control law and the subject of administrative law, the subject of macro-control law has its uniquely individuality just as new subject attribute and new relationship reciprocal both in the term of external performance and in the term of intrinsic essence. as far as the subject attribute be concerned, the regulatory in macro-control law is not merely the regulator of national economy, meanwhile, it can be defined as the economic state and the subject of reconsidering labor; and the recipients in macro-control law is not only the passively accepts, but also the participant of national macro-control, meanwhile, they can exert many influences on the national macro-control through their own market behavior in certain degree. as far as the relationship reciprocal be concerned, between the regulatory and the recipients in macro-control law, is not merely the relationship of driving regulation and passively accepts the regulation, but also the relationship of game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market economy. in the environment of market economy which two subject coexistences, they are independent each other, adjusts and adapts mutually. key words: macro-control; macro-control law; legal relationship; subject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第一章 引 言 1.1 研究宏观调控法主体理论的学术背景与现实意义 宏观调控法学就是对宏观调控法的研究。而我们对宏观调控法的研究,首先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宏观调控法的主体问题。本文的主题就是对于宏观调控法主体 的理论研究,目的是在理论的层面界定清楚宏观调控法主体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法 律关系主体。当前,经济法学术界对于宏观调控法主体的研究成果仍是比较有限 的,而且由于经济法与行政法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的“混同”现象,在经济 法主体研究,尤其是宏观调控法主体的研究中,“行政法化”的倾向比较明显。 如有观点认为:“在主流的经济法和行政法理论中,作为经济法基本主体的、代 表国家干预、协调和管理经济生活的所谓经济管理机关,与作为行政法基本主体 的、代表国家实施行政事务管理的行政管理机关之间,即使存在各种名称和学理 解释上的差别, 但它们所最终指向的对象或二者最终的现实载体却是同一的。 1(p4)” 实事求是地说,这的确是由于我国经济法与行政法的调整对象在某些领域的“交 叉”与“重叠”而发生的现实“场景”,同时也是我们在经济法学理研究时不能 回避的现实问题。 由此可见,明确宏观调控法主体的相关概念,辨析有关易混淆的理论问题。 理性剖析宏观调控法主体的“行政法化”现象,形成相对独立的宏观调控法主体 理论, 自然也就成为了宏观调控法主体理论研究的应有之意。 从现实的层面来看, 从理论上界定宏观调控法主体与相关部门法、子部门法主体的界限,科学认识宏 观调控法主体的法律属性,对于我国包括宏观调控法主体研究在内的宏观调控法 学的研究,以及以此为理论基础的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构建和完善都是十分必要 和实用的。 1.2 研究宏观调控法主体理论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就国内关于宏观调控法主体研究,尤其是理论研究的现状来看,成果主要集 中在有关论著和论文对于宏观调控法理论及制度的系统性研究之中。下面从论著 和论文两个方面简要概述国内目前与宏观调控法主体理论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 在论著方面,对宏观调控法进行系统研究的主要有:漆多俊教授编著,并于 2002 年 1 月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的宏观调控法研究,以及李力教授编著, 并于 1998 年 12 月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研究。这 两本论著的共同点在于:首先通过对国家经济干预理论以及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 介绍做必要的理论铺垫,然后转入到论著的主体部分对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 2 具体介绍。如计划与预算法律制度、产业政策法律制度、财政税收法律制度、金 融法律制度以及价格法律制度等。应当说,这两本论著主要是侧重于对宏观调控 法律法规和具体制度的研究,这对于我们系统地认识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全貌是 很有价值的。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主要集中于对国家干预、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 从而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分析。可以说,对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 动因,这两本论著是做了比较充分的论证的。而相对而言,对于如何从法学理论 的层面来理解宏观调控法以及宏观调控法主体,这两本论著着墨较少。另有一本 值得关注的论著是邢会强学者编著,并于 2004 年 10 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宏观调控权运行的法律问题。这是一本从法律对权力运行进行规制的角度专 门论述国家宏观调控权的专著。该专著从宏观调控权的定位、宏观调控权运行的 实体法和程序法问题以及个案研究等层面剖析了国家宏观调控权的实质,以及权 力运行中的法律控制。这本专著可以说是目前国内关于宏观调控法理论问题,尤 其是宏观调控权问题研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成果。它以权力运行这一维度来探讨 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关法律问题,无疑是为学术界关于宏观调控法理论与制度的研 究提供了一条更具针对性的进路。 在论文方面,与论著方面的情形基本相似,也主要是侧重于对宏观调控法理 论探讨与法律制度安排的全面性与系统化。因而,对宏观调控法的主体、权利、 责任、 程序等领域专门研究的文章不多见。 系统性研究宏观调控法的论文主要有: 王全兴教授与管斌学者合作的宏观调控法论纲(发表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3 期);卢炯星教授的论我国宏观经济法的理论 及体系 (发表于杨紫烜教授主编的 经济法研究 第 2 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出版);张守文教授的略论经济法上的调制行为 (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0 年第 5 期),等等。可以说,这些系统性理论研究的成 果,为我国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构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同时,还 有一些关于经济法主体理论研究的文章也比较具有代表性。如李友根教授的论 经济法主体(发表于当代法学,2004 年第 1 期)。这些研究经济法主体理 论的论文体现了近年来经济法学界关于经济法主体的概念、范畴、特征及实例考 察的研究成果,这些对于笔者关于宏观调控法主体理论的研究很有参考价值。 就国外关于宏观调控法主体理论研究的情况来看,应当说,可供笔者参考的 成果,更多的是关于国家与市场经济关系的经典论著。如体现英国古典政治经济 学家亚当斯密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国富论(商务印书馆 1972 年出版), 主张国家的职能应仅限于对私人经济权益的保护、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以及某些 公共产品的提供,而不应对经济的运行施加太多的影响。又如体现了英国经济学 家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 1963 年出版), 强调国家对本国经济运行的全面干预,形成一个以国家财政政策为核心的宏观经 3 济管理、控制体系。这些经典文献为笔者研究国家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地位和职能 的演变提供了比较清晰的理论脉络。 1.3 研究宏观调控法主体理论的内容与方法 在此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笔者认为,对宏观调控法主体的研究实质上就是对 宏观调控法律关系主体的研究。所以在本文中,笔者将宏观调控法主体等同于宏 观调控法律关系主体,将行政法主体等同于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在涉及其他部门 法主体的讨论时,同样是在“法律关系主体”的意义上使用“法主体”的概念。 无庸置疑,科学的法律关系主体理论是构建和完善宏观调控法主体理论与主 体制度的基础。现有法律关系主体理论选择的研究进路和视角是法律关系本身, 即从法律关系参加者的范畴来对法律关系主体的属性进行考量。这种思路难免会 使我们的研究因限于法律规范本身的视野而对法律关系主体的社会根源认识不 充分。因此,在本文中,笔者认为首先有必要以探求法律关系主体的社会原生性 为进路来对法律关系主体理论进行再思考,以此为基础再分别展开对宏观调控法 调控主体与受调控主体的理论探讨。应当说,充分认识法律关系主体的社会原生 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宏观调控法主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认识到宏观调控 法主体首先是作为社会实体而存在,才能客观准确地界定其概念、划分其组成部 门(具体形态)、理解其特征,才能进一步解释为何同一社会实体在宏观调控法 与行政法中会成为不同的法律关系主体,并在主体属性上存在诸多差异而不应在 法学研究和法律规范中被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混同”。 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关于宏观调控法主体理论的研究,从逻辑结构上看,主 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研究宏观调控法主体理论的法学理论基础;其二是宏观 调控法调控主体的概念、特征与组成部门,及其与行政法行政主体之比较;其三 是宏观调控法受调控主体的概念、特征与具体类型,及其与行政法行政相对人之 比较。如果说探讨调控主体与受调控主体的概念、特征与组成部门(具体类型) 是从正面体现宏观调控法两类主体的法律属性的话。那么,将两者分别与行政法 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比较,则是从侧面、从比较中进一步突出两类主体的法 律属性及其相互之间法律关系的独特性与新颖性。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第一、马克思唯物主义社会历史 观的社会现象研究方法。笔者坚持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辨证关系来认识 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社会实体与存在于法律中的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关系,主张 以探求法律关系主体的社会原生性为进路来对现有的法律关系主体理论进行新 的解读,并以此为基础来展开文章的主体对宏观调控法主体的理论研究。第 二、比较研究的方法。主要运用在调控主体与行政主体、受调控主体与行政相对 人的比较研究之中。第三、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主要运用在通过一些具体案例 4 对抽象理论的说明和论证之中,如在论证调控主体与受调控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 时,例举并分析了我国当前中央决策层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 总而言之,本论文研究的课题是具有一定的理论性的,由于没有现成的理论 模式可以套用,所以主要体现的是笔者在平时的学习和研究中得益于导师指导后 的一些不太成熟的观点和见解。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以求教于学界前辈。 5 第二章 研究宏观调控法主体的法学理论基础 2.1 法律关系主体理论新解以探求法律关系主体社会原生 性为进路的思考 2.1.1 现有法律关系主体理论及其在部门法运用过程中的偏差 法学理论关于法律关系主体最基本的界定来自于法理学。法理学是各个部门 法 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其主体理论也应当成为各个部门法构建自己的主体理论 和主体制度的基本指导。可以说,无论是经济法、民法,或是刑法、行政法,其 主体理论均是法理学的法主体学说在这些部门法中的具体运用。 2.1.1.1 现有法学理论对法律关系主体的界说 以法理学为代表,我国现有的法学理论多将法律关系主体界定为法律关系的 参加者。如:“法律关系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一定权利的 享有者和一定义务的承担者。 2(p113)”并且多将法律关系主体划归于两方,即权 利享有者(权利人)和义务承担者(义务人)。如“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法律关系 主体是多种多样的。从理论上讲,凡是能够参与一定法律关系的任何人和机关, 都可以是法律关系主体。在每一具体的法律关系中,主体的多少各不相同,但大 体上都归属于相对应的双方:一方是权利的享有者,称为权利人;另一方是义务 的承担者,称为义务人。 2(p113-114)”至于具体的分类,又多将其分为公民(自然 人)、机构和组织(法人)、国家三大类(以下简称“三分法”) 2(p114)。 应该说, 以上法学理论对于法律关系主体概念的界定基本上是遵从了 “内涵” 加“外延”的概念表达模式。 “内涵”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 的权利享有者和义务承担者。其外延是法律关系主体的类型:公民(自然人) 、 机构和组织(法人)以及国家。不难看出,对法律关系主体概念外延的这种界定 方式与我国民法主体理论的外延界定如出一辙。笔者认为,法学理论界现有的这 种对于法律关系主体的界说存在以下不足:从民法主体理论抽象而来的法律关系 主体理论,因带有明显的民法主体理论色彩而出现了对各部门法、子部门法主体 理论涵盖力和解释力不足的情况。 实质上, 从法律关系本身来理解法律关系主体, 虽然体现了法律关系主体的法律属性,但未能很好地反映法律关系主体的社会原 生性。因此,现有的、以“三分法”为特征的法学主体理论,在部门法的实际运 用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偏差。下面试以民法的主体理论和实践为例来对此问题 进行简要地评析。 笔者对这里的“部门法”作广义的理解,既包括部门法的学说理论,也包括部门法的制度规范。 6 2.1.1.2 现有法律关系主体理论在部门法运用中的偏差以民法为例 民法理论一般认为: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简称民事主体) ,是指参加民事 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这里的人不仅包括自然人,而且 包括享有民事主体资格的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以自己名义参与民事法律关 系的国家。 3(p79) ”并且认为我国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包括:公民(自然人) 、 法人、合伙、国家、外国人及外国组织、其他特殊主体(如非法人组织、清算组 织等等) 3(p81-82) 。 而作为我国民事法律基本法的民法通则则在其第二条规定: “中华人民 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 人身关系。 ”由此可见,我国民事立法中所理解的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是“平等主 体”的“公民”与“法人” 。笔者认为: 民法通则基于现有法律关系主体理论 所作出的规定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 民法通则中的公民是否包括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呢?民法通则 并未对此作出明确的规定,而事实上,除外交人员的司法豁免情形外,发生在我 国境内的,涉及平等主体的外国人或无国籍人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确实是由 民法通则等相关民事法律规范所调整的。 其二、不在法人之列的合伙组织难道就不能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吗?既 然民法通则已将合伙组织排除在法人之外,为何在司法实践中又介入合伙组 织的内、外部社会关系之中呢? 其三、国家作为法律关系主体的身份在我国民法中是否应该得到实现,该如 何实现, 民法通则避而不答。 尽管后来有相关的司法解释对此问题作出过一些说明,并且司法实践中更多 的是超越了民法通则的条文而对民法主体理论直接加以具体地适用,但是我 国民法通则将“平等主体的”公民和法人纳入其主体范畴的意图和做法是不 言而喻的。除此之外其他社会实体 就不能进入民法的视野之中来吗?其他部门 法就不能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包括人 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在内的社会关系了吗?而民法的包容性真的有那么大、那么广 吗?用“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能够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这样的表 述是否更符合实际一点呢? 由此可见,这种依据现有的,以三分法为特征的法律关系主体理论构建起来 的民法主体理论遇到了表里不一、言行相悖的尴尬。在现实社会生活的情形是: 一方面,各种以民法之视野视为平等的社会实体(包括自然人、公司、合伙、政 关于社会实体,有学者认为:“社会实体,是指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直接参加者,能以自身的行为享受权利,承 担义务,并对其行为的社会后果承担责任的国家机关、社会经济组织和其他组织及公民个人。社会实体是构成整个 社会的基本单位。任何一种法律关系的主体都是社会实体。”(杨紫烜主编:经济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 71 页。)对此,笔者表示赞同,并认为社会实体就是存在于社会中的人以及人的组织。 7 府组织以及未被现有民事法律明确规定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社会实体)的财产 关系和人身关系均是由民事法律规范所调整,而另一方面,在民事法律规范的文 本中却难以找到明确的法律依据 。民法理论、民事立法、民事司法对于民事法 律关系主体的外延有了不同地理解,以致理论与立法的冲突、立法与司法实践的 矛盾在所难免。理论无法指导立法、立法无法指导司法。在笔者看来,这里所体 现的“三张皮”现象并非单纯的立法技术层面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可以 认为主要是在对法律关系主体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上,出现了某种误解或偏差。 可以说,现有法律关系主体理论对部门法主体理论涵盖力和解释力的不足, 究其原因,从表面上看,一方面在于我国的民法主体理论陷入了公民(自然人) 与法人相互对应的思维定式之中,因而未能对“民事法律关系主体”这一概念的 内涵和外延作一个客观科学的界定和全面的把握,以致于现有的民法通则在 现实生活中难以自圆其说;另一方面在于现有法律关系主体理论对于法律关系主 体的划分未能很好地概括和体现出法律关系主体的共性,以致于不能成为各个部 门法都能适用的基本原理。然而,更为深层次的、实质性的原因在于现有的法律 关系主体理论未能看到法律关系主体其实是各种形态的社会实体在法律中的反 映,因而未能体现出法律关系主体应当具有的一种社会原生性。 2.1.2 对现有法律关系主体理论的扬弃探求法律关系主体的社 会原生性 2.1.2.1 以对法律关系的认识为起点 目前的法理学教材多将法律关系主体概括性地定义为法律关系的参加者,笔 者对此不持疑义。但是,作为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法律关系主体又是从何而来的 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探究法律关系的实质。现有的法学理论以比尔 林(bierling)有关“规范(规则)说”和“关系说”的解释为基础,多将法律关 系理解为:“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 权利义务关系。 2(p110)”根据这一概念,我们不难作出这样的推论:一定社会关 系的客观存在是形成法律关系的必要前提,法律规范对既有社会关系的调整是形 成法律关系的关键环节,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由此可见,法律关系实质上仍然是 一种社会关系,只不过它因为法律的介入而具有合乎法律规范的特性,它因为以 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而具有法律上的意义(如图 1.1)。 虽然我国民法通则在第二章“公民(自然人)”的第四节和第五节,第三章“法人”的第四节对个体工商户、 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人合伙以及联营等社会实体的相关民事法律问题作出了规定,但是,民法通则关于民事法 律关系主体最基本的规定仍是其第二条的表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 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8 法 律 社会关系 法律关系 图 1.1 法律关系图解 同理,法律关系主体也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并被人们“添加”到法律关系 之中的,他们是客观的社会关系的参加者,他们“根植”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他 们因为其所参与的社会关系被法律所调整形成法律关系而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 他们是社会实体在法律上的体现(如图 1.2)。没有法律,他们将不会有任何法律 法 律 社会实体 法律关系主体 图 1.2 法律关系主体图解 上的意义,而没有他们作为社会实体的原始性的存在,法律关系主体也将无从谈 起。这就是笔者所说的法律关系主体的社会原生性。探究这种社会原生性也是我 们在研究包括宏观调控法主体在内的法律关系主体时可以遵循的一个基本思路。 2.1.2.2 以探求法律关系主体的社会原生性为进路 如前所述,法律关系主体的社会原生性是指法律关系主体首先是作为社会实 体社会关系主体而存在于现实社会之中这一基本的属性。法律关系主体理论 中应当体现法律关系主体这种基本的社会属性。 “法律关系就其原型来说是社会的经济关系、家庭关系、政治关系等,这是 法律关系原初的属性。 4(p163)”“从理论上讲,凡是能够参与一定的法律关系的 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可以是法律关系主体。 2(p113-114)”笔者将其理解为对法律关 系主体社会原生性的一种原始表达,在这里,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法律关系主体作 为社会实体的“影子”。然而,在进一步对法律关系主体进行具体分类时,该命 题所体现出来的观点又回复到“三分法”的基本思路上去了。当然,笔者不能断 言“三分法”是脱离社会生活实际而对法律关系主体所作的一种理论虚构,我们 确实在使用“公民”、“自然人”、“法人”等概念来指代现实社会生活中特定 的社会实体,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在使用这些概念时, 已经“烙”上了深深的法律的“痕迹”,尤其是部门法的“痕迹”。法律上的人 毕竟不是自然状态下的人,“法律上的人并不是在它的义务和权利之外的一个 分立的本体,而不过是它们的人格化了(personified)的统一体,或者由于义务与 权利就是法律规范,所以不过是一批法律规范的人格化了的统一体而已。 5(p106)” 9 在法学思想和法律规范之中,“一个人只是在他具有义务和权利时才存在, 离开义务和权利,就无所谓人了。 5(p107)” 一般认为, 法律上的人包括自然人 (physical person) 和法人 (juristic person) 。 就“自然人”这一概念而言,在法律上,我们习惯于用“自然人”来指代那些社 会关系中单个的人(human being)生物意义上的人。然而,实际上,法律上 的自然人(physical person)并不完全等同于现实社会中的人(human being)。 并不是所有的人(human being)都能成为自然人(physical person)。即不是所 有社会生活中的人都是法律关系中的人,都能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如在古代法 中,奴隶就不是法律关系的主体,而是被视同为物而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所 以,法律中的自然人(physical person)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人(human being) 在法律关系中的具体表现 。由此可见,相对于“自然人(physical person)”而 言,“人(human being)”是一个更上位的概念。可以说,人(human being) 是对自然人(physical person)范围的限定。 从“法人”这一概念来看,我国民法通则第三十六条将其界定为:“法 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 的组织。”笔者认为:从本质上说,法人(juristic person)不过是一个法律上的 构造。法人原本是特定的社会组织,它因为法律(确切地说是民法)赋予其法律 人格而成为一种法律拟制的人。尽管有“否定说” 和“实在说” 对“拟制说” 提出了质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任何社会组织要成为法人都必须经过一个法 律确认的过程,法人是已经进入到法律视野之中的特定的社会组织。更为确切地 说,它是一个民法上的概念,是民法在利用自己的标准 ,对所有的社会组织进 行了一个法律上的评判之后,对其中某些符合其标准的社会组织的法律称谓。它 根本就无法概括所有社会组织的共性,更加没有体现出法人这种社会组织的社会 原生性。因此,它仅仅是一个民法概念,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用来泛指所有社会 组织的法律关系主体理论中的概念。推而广之,“公民”这个概念同样存在这样 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公民”是一个宪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如国籍法) 中的概念。 总而言之,“自然人”、“法人”和“公民”这些已经被法律化了的、本应 属于部门法的概念,被“借用”到法理学关于法律关系主体的理论之中来是不合 适的 。这些已经被贴上部门法“标签”的概念掩盖了法律关系主体的社会原生 当然,就现代法而言,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作为法律关系主体的自然人。 这里还是存在着一个特例,即胎儿的法律权利问题。如在我国继承法第二十八条中规定:“遗产分割时,应 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很显然,胎儿在这里可以被认为是法律关系主体,却无法被视为现实生活中独立的个人。 即不承认法人存在的各种学说,具体可分为“目的财产说”、“受益人主体说”和“管理者主体说”三个派别, 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通过否认法人独立的意思或独立的人格来否认法人的存在。 即认为法人不是法律虚构的,也并非没有团体意识和利益,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实体。 这些法定标准可以概括为独立的组织、独立的财产和独立的责任。 至于“国家”这个概念在法律关系主体理论是否应该被采用,下文将作具体分析。 10 性,同时也削弱了法律关系主体理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理论的高度抽象 性和对部门法的实际指导作用,这也恰恰是现有法律关系主体理论的缺陷所在。 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质疑:既然是谈法律关系主体,就必然要从法律的角 度去研究和认识参与到法律关系之中的社会实体,因而就不可能使这些社会实体 不带有任何法律的色彩。诚然,正如前面图 1.2 所体现的,是先有法律,后有法 律关系主体,而不是相反。但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我们在这里研究的是所有法律 关系主体的共性,是有关法律关系主体的最为基础的理论,它不是特指某一个部 门法法律关系的主体, 更不是某一个具体个案中所涉及到的法律关系主体。 同时, 任何一个部门法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都无法准确、 清楚地表达出 “法律关系主体” 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立足于现实的社会生活这 样一个大背景,去探究法律关系主体的社会原生性,并以此为基础概括出能够成 为法律关系主体的基本类型,应该说是一个值得尝试的研究思路。 2.1.2.3 社会原生态下的法律关系主体人以及人的组织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那“活生生”、“毛茸茸”的现实社会生活之 中。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呈立体式发展的社会关系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到,真 正能够参与到这些社会关系之中的社会实体只有两类。第一类是人自然状态 下活生生的血肉之躯,第二类是人的组织,或称社会组织,即人与人之间由于某 种联系而形成的人的组合,如人与人之间因某种相同或相似的政治主张而组成政 党,因共同经营、劳动而组成企业,因地域、政治与历史文化的联系而组成国家, 等等。换句话说,社会关系若按参与其中的主体来划分的话,只有人与人之间的、 人与人的组织之间的以及人的组织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这样三类。因此,我们可 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生活中的人以及人的组织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这 样两类社会实体参与到不同部门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之中就能成为不同部门法 的法律关系主体。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所有部门法法律关系的主体都笼统地界定为人以及人的 组织。应当说,这样两个高度概括的概念在具体的部门法中可能会出现指代不明 的情况,因而是不适用的了。各个部门法的法律关系主体理论与主体制度,其目 的并不在于创设某种社会中本不存在的,新的法律关系主体,而是从居于上位的 法律关系主体理论出发,并以其为指导,根据自身的特征和需要,从各个不同的 领域和层面赋予上述两类社会实体(人以及人的组织)以不同的法律权利与法律 义务,从而形成一种与其他部门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自己的主体理论与主体制 度。所以,在上述两个概念的基础之上,根据不同的部门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 性质和特征,我们可以对具体部门法法律关系主体再作出具体的规定,以形成一 个层次分明、 自成体系的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体系, 以明确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而不至于造成诸如民法主体理论那样的困境与尴尬。比如说,“人”这一法律关 11 系主体理论中的概念,在宪法及其相关法法律关系中可以是“公民”,在刑事和 和民事法律关系中, 可以是 “自然人” , 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可以是 “行政相对人” , 在诉讼法律关系中可以是原告(自诉人)或被告(人),等等。再比如,“人的 组织”这一概念,在宪法及其相关法中可以是“国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 笔者看来,国家在实质上也是一种人的组织,只不过它是一种更加庞大、更具有 政治色彩的组织体,如果像前述的“三分法”那样将“国家”这一概念独立出来, 成为一个法律关系主体理论中的上位概念的话,将无法理解国际法中政府间的国 际组织 作为国际法法律关系主体的性质与地位了),在民法中可以是“法人” 和“非法人组织”,在行政法中可以是“行政主体”等等。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 “在一个社会中,存在着各种性质不同、内容相异的社会关系。但无论是何种社 会关系,其主体永远是人。也就是说,同一主体人(无论是具体的某个人还 是所有人,也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均如此)生活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之中。 而法律作为调整社会关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准则,对于各种社会关系以及处于 这些社会关系的人均必须进行调整。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调整着不同社会关 系的各部门法,均将人作为自己的法律主体。但是,由于不同部门法具有不同的 调整对象、调整任务、调整方法,因此其法律主体也具有不同的法律性质,尽管 这些主体仍然是同样的人。 6(p70)”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法律关系主体作这样一个理解: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法 律关系的参加者,作为社会实体的人以及人的组织可以因为其所参与的社会关系 受到法律地调整而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同时,人以及人的组织因其所参与的社 会关系受到不同部门法的调整而成为不同部门法法律关系的主体,并在不同的部 门法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概念称谓。如在民法中,因民法调整的是平等性的 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所以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称为财产权人和人身权人; 在行政法中,因行政法主要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监督行政关 系 7(p7)”,所以行政法的主体可以称为行政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 权的组织 8 (p91-92) 和行政相对人 (即行政主体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 组织9 (p128) ; 在经济法的宏观调控法中,因宏观调控法主要是调整在国家宏观调控过程中发生 的社会关系,所以宏观调控法的主体可以称为调控主体与受调控主体。尤其值得 注意的是,在某一社会实体的一个或一次社会行为中,因其参加的社会关系受到 了不同部门法的调整而会成为不同部门法法律关系的主体。比如:某甲向银行存 入现金一万元,希望能够保本得息,同时,国家对存款利息开征利息税并由税务 机关实施。在某甲的这样一个存款行为中,因其与银行之间的存借款关系而成为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因其与税务机关之间的税收征管关系而成为行政法律关系 的主体,因其与国家之间的宏观调控关系而成为经济法中宏观调控法律关系的主 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wto)等。 12 体。从这样一个简单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法律关系主体的人,不过是社 会生活中的人经“法律化”后在法律中的反映和体现,在不同的部门法中,他可 以成为不同的部门法法律关系主体,而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他还是他同一 个人。他生于社会、长于社会,而非生于法律、长于法律。法律作为一种重要的 社会规范对其行为的规制,其实就是将其这种社会属性体现为法律属性而形成关 于法律关系主体的理论和制度,而这种理论的形成和制度的构建,不能也无法脱 离法律关系主体的这种社会原生性。但是,我们对于法律关系主体的研究,尤其 是部门法、子部门法法律关系主体的研究,又不能仅仅停留于这种社会原生性, 毕竟,“法律主体制度绝非简单的概念称谓,而是通过对各种事实上的主体进行 法律上的类型化,使其具有一种特定的权利义务,并构建起这一部门法律制度体 系。 6(p72)”所以,我们研究法律关系主体理论的价值,应该更多地体现为它的 指导作用,即有助于部门法、子部门法主体理论的完善。 2.2 在探求法律关系主体社会原生性的视角下对宏观调控法主 体的初步认识 2.2.1 经济法学视野中的宏观调控与宏观调控法 在笔者看来,充分认识法律关系主体的社会原生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宏观调 控法主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任何法学理论的研究和法律制度的构建都不 能脱离现实的社会生活,否则,将只能是虚幻的“空中楼阁” 。在宏观调控法主 体的理论研究中同样如此。笔者认为,只有认识到宏观调控法主体首先是作为社 会实体而存在,才能客观准确地界定其概念、划分其组成部门(具体形态) 、理 解其特征,才能进一步解释为何同一社会实体在宏观调控法与行政法中会成为不 同的法律关系主体,并在主体属性上存在诸多差异而不应在法学研究和法律规范 中被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混同” 。当然,对宏观调控法主体的研究首先有赖于 从经济法学的视野对宏观调控及宏观调控法进行必要地探讨。 2.2.1.1 经济法学视野中的宏观调控 1.经济学与经济法学关于“宏观调控”概念的简要比较 应当说, “宏观调控”首先是作为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出现的,主要存在于与 微观经济学相对应的宏观经济学之中。其原本的含义是“宏观经济调控” 。它是 一系列的,国家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学范畴。伴 随着国家调节、干预国民经济发展职能的加强以及经济立法的兴起, “宏观调控” 这一概念被逐步引入到经济法和经济法学的视野之中来。在我国, “宏观调控” 更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出现的一个概念。在 1984 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 制改革的决定中首次出现了“宏观调节”的提法 10(p23) 。到 1993 年第二次宪 13 法修正时,在第十五条中明确规定“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 ,从 而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正式确立了“宏观调控”这一概念。因此可以说,经济法 学中的“宏观调控”是对经济学中“宏观调控”的“移植”与“借鉴” 。然而, 在笔者看来,经济学中的“宏观调控”与经济法学中“宏观调控” ,两者的涵义 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学中的宏观调控是与微观经济理论相对应的,而经济法学中的宏 观调控是与市场管理(规制)行为相对应的。因此,可以认为,如果说经济学中 的宏观调控侧重的是理论的学理完善的话,那么经济法学中的宏观调控侧重的是 宏观调控理论的实际运用宏观调控行为。 第二、经济学中的宏观调控属于经济学的范畴,因而更多地注重宏观调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