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传统武术套路对戏曲武打形成的影响.pdf_第1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传统武术套路对戏曲武打形成的影响.pdf_第2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传统武术套路对戏曲武打形成的影响.pdf_第3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传统武术套路对戏曲武打形成的影响.pdf_第4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传统武术套路对戏曲武打形成的影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传统武术套路对戏曲武打形成的影响.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 中文摘要 中国戏曲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戏剧形式,它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艺 术的积淀,也是多少代人智慧的结晶,它以开放的胸襟吸收、融合了诗歌、 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各门艺术精粹,创造出民族的、独特的舞台表现 形式,从而形成具有丰富表演形式的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当戏曲成功地 把中国传统武术纳入其中并搬上舞台的那一刻,人们不禁为这种伟大的艺术 创造而叹服。为什么中国传统武术能在中国戏曲中繁衍滋长,并最终形成独 具艺术魅力的“戏曲武打”呢?即戏曲武打是如何形成的?本文尝试对以往 各种理论进行系统综合,寻求解决这一复杂问题的新途径。从时间上看,戏 曲武打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演变 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进来离开回来又离开这 样若干次的反复,在无数先辈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之后,最终磨合成功。就 形成因素来看,戏曲武打是受诸如武术、舞蹈、杂技、民间花套艺术等多种 艺术形式的影响而形成的。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中国传统武术,特别是传 统武术套路对其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文立足于这一出发点,立论发见, 力求辨证地、全面深入地就这一问题做以探讨。 本文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追溯了中国传统武术、传统武术套路和戏曲、戏 曲武打的起源、形成的历史过程。这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值得注意的是, 它们的源头都可追溯到先秦的“武舞” ,它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与中国戏曲最初 的历史渊源之一,从此使两者结下不解之缘。特别是传统武术套路形成后, 极大的促进了戏曲武打形成与发展。其次,本文从这一论点出发,从多个角 度具体论证了传统武术套路对戏曲武打形成的影响。第一,就传统武术套路 的特性来看,审美性是戏曲武打形成的主要诱因,技击性是戏曲武打形成的 基本条件,程式性是戏曲武打形成的必然要求,写意性是戏曲武打形成的内 在需要。第二,从传统武术套路的基本功法入手,分别就筋斗功、毯子功、 把子功、腰、腿功以及八法(精神、气、力、功,手、眼、身法、步)等方 面对戏曲武打形成的影响做一比较探讨。第三,从传统武术套路的器械对戏 曲武打器械形成的影响以及传统武术套路的对练(对打)对戏曲武打形成的 影响两方面进行单独讨论。再次,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探讨舞蹈、杂技、民 间花套、民间传统娱俗等艺术形式对戏曲武打形成的影响。最后,展望戏曲 武打形成后的发展和衍变及其对传统武术套路的影响。 iii 对本人而言,这一课题是一个跨学科的交叉研究,难度颇大,在写作过 程中常感力不从心,愿本人的努力能为这一课题尽一点微薄之力,不胜欣慰。 关键词:传统武术套路; 戏曲武打; 形成; 影响 iv abstract chinese opera is unique in the world of drama, it is thousands of yea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arts accumulation,the number of generations is a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it with an open mind absorption, and the convergence of poesy, music, dance, martial arts, acrobatics, and so on art pristine, create a national, unique form of a stage performance, with rich performances thus form of a comprehensive and performing artswhen the opera succeeded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artial arts into them and onto the stage of the moment, people can not help for this great artistic creation and stunning.wh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artial arts in china can grow and multiply in the opera and, ultimately, a unique artistic charm of martial arts drama? that is how a martial arts drama?this paper attempts to carry out various theories of the past, systems integration, finding a solution to this complex problem in new ways.the duration of the martial arts opera formation is a slow process, it has undergone a gradual from immature to mature evolution of the process and, in the process, we have come - from - come back - and leave, repeated this several times, the last in countless predecessors paid out a lot of efforts, the final run-in success.on the formation of factors, such as the opera by wushu martial arts, dance, acrobatics, folk art flower sets of various art forms, such as the impact of the formation.but playing a leading role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wushu, particularly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routines formation played a decisive role.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is starting point, see the rationale, to dialectical and comprehensively and thoroughly done on this issue to discussion. in this paper, firstly,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retrospectiv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artial arts,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and martial arts routines, the origin of martial arts opera, a historical process. this is a complex historical process, it is noteworthy that they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source of the pre-qin dynasty, wu wu, a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artial arts and chinese opera history of the first one built from so that the two could not understand the fate historical origins. particularly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routines formed, it promoted the great opera martial arts form and maturity. secondly, we proceed from this point, from a variety of perspectives concrete demonst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of wushu on the formation of opera. firs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wushu, the martial arts aesthetic of the opera is a major incentive, combative form of martial arts drama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s, the program of opera martial arts form is inevitable martial arts requirements,the presumptive is the intrinsic needs of the opera itself. second, the basic skills v act of traditional wushu, starting with the works were on jindou gong, blankets gong, handle gong, waist, legs gong, as well as eight methods spirit, gas, power, skill, hands, eyes, body, step,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martial arts opera formation of a comparison discussion. third, from the traditional wushu martial arts instruments on the opera instruments, as well as the 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wushu training on the formation of martial arts opera two separate discussions. again, from a macro point of view of dance, acrobatics, folk flower sets, traditional folk art entertainment vulgar form of the formation of martial arts opera. finally, looking after the opera martial arts 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routines impact. as to me, this issue is a cross-cut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considerable difficulty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often insufficient sense, i would like to able to do a little of the topic of force, numerous pleased. key words:traditional wushu;opera martial arts;formation;impact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 含为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 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 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传统武术套路对戏曲武打形成的影响 1 1 1 前言前言 1.1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传统武术与戏曲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中国武术和中国戏曲都经历了上千年的历 史积淀、衍变与发展,才日臻成熟完善,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菁华。在漫长的发展过 程中, 两者各自从对方中汲取着养分, 相互借鉴, 促进发展。 就戏曲武打的形成而言, 传统武术特别是传统武术套路对其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武术动作和戏曲武打动 作表演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时至今日,一方面,成熟的传统武术套路和戏曲武打 都沿着各自的轨迹发展衍变着, 相比各自的萌芽时期和漫长的生成期, 两者已经独立 分属各自的门类,相似性日渐减少,差异性日趋突出,这既是各门类成熟的必须,但 同时也淡漠了两者之间的天然联系;另一方面,各门学科的发展都是多元化的,任何 门类的发展必须是开放的, 传统武术套路和戏曲武打的发展也是如此, 在坚持各自特 殊性的同时,还要积极取它之长,补己之短。传统武术套路需借鉴戏曲艺术来提升其 美感, 戏曲武打更需源源不断地从传统武术套路中汲取营养来升华其艺术品味, 以免 流于肤浅的花拳绣腿的表演; 第三, 具有鲜明时代性的趣味正在冲击着人们的审美需 求,影视武打异军突起,正在迅速的占领人们的视野,人们对这种文化娱乐“快餐” 乐此不疲。而影视武打上接传统武术,下连戏曲武打,在视觉上造成既富技击又富艺 术美感的审美享受, 对独尊技击的传统武术和专尚艺术的戏曲武打都造成强大的视觉 冲击,它横亘于二者之间,对传统武术和戏曲武打的发展提出严峻的考验。令人遗憾 的是, 至今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些, 很多钻研传统武术和戏曲的行家里手都囿于门户偏 见,唯技击而武术,唯艺术而戏曲,越来越疏远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严重阻碍了二者 的发展。然而,需要明白的是,一门学科不仅要保持其是此而非彼的独特性,即本质 属性,同时也要拓宽自身发展的空间,使其发展壮大,这并不破坏其自身的纯粹性, 当前武术的技击实用功能正在下降,而健身、套路表演功能却日趋得到重视,这并非 代表传统武术的技击性淡化了, 而是人们的需求发生某些转变, 人们喜爱它正是由于 其首先具有技击的美感,然后才是其它,如艺术美感,技击与艺术二者并不矛盾,而 是相得益彰。 第九届世界武术锦标赛首次允许太极剑项目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套路表 演就很能说明问题。中国传统武术不排斥艺术,正是其天然的美感才为戏曲、影视所 借鉴;同样,戏曲武打之所以独具魅力,不只是由于戏曲武打的纯艺术美感,更是来 自传统武术套路的技击美感,若抛弃了这一点,戏曲武打的发展将会固步自封。就戏 曲武打的形成而言, 传统武术套路的多个方面都对其起了重要的作用, 并非只表现在 技击性方面,述者认为,就传统武术套路对戏曲武打的影响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 传统武术套路对戏曲武打形成的影响 2 现实价值和学术意义,首先,认识传统武术套路对戏曲武打生成、繁衍、成熟等阶段 的具体影响,彰显二者之间的联系,既有利于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武术套路,又有 利于指导戏曲武打提高艺术美感,使其更加完善。其次,当前各类武术和戏曲论著都 是各行其路, 割裂了二者的天然联系, 严重阻碍了传统武术套路与戏曲武打的传播与 发展,理论研究已经严重滞后,二者的发展迫切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对已存在的或 将出现的影响该肯定发扬的要肯定发扬, 该纠正引导的要纠正引导。 本文还远没有达 到该有的理论高度与深度, 权作引玉之砖, 为学科理论建设做点有意义的工作。 最后, 从传统武术套路的角度去发掘戏曲武打的形成与发展, 正视传统武术套路的导源及巨 大影响作用,有助于进一步对戏曲武打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更完整、更系统的认识, 对作为传统文化的武术套路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和发扬, 从而促进二者向更成熟、 更完 善、更具魅力的方面发展。 1.1.2 2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目前出版的各种传统武术套路和戏曲武打方面的专著和统编教科书中, 对传统武 术套路对戏曲武打形成的影响均涉及较少,通过文献查阅和多种数据库的电子检索, 至今还没有发现有人比较系统的把传统武术套路对戏曲武打的影响进行具体的研究 和探讨。对于传统武术套路研究主要是着眼于武术本身,比如技击性方面,只写传统 武术套路的攻防含义,而忽视它的艺术性等方面;就审美性方面也是只写审美方面, 或最多再附带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 还有些写传统武术套路对其它艺术影响的只 能是对比较流行的武侠小说、武打片的影响,如司红玉,孙庆勇在2005年第2卷第1 期搏击武术科学上发表的传统武术对武侠小说、武打片的积极影响 ,肖亚 康在2004年第19卷第5期平顶山师专学报上发表的影视武打与中华武术以及 薛健飞,薛莹在电影文学专刊上发表的从到文、武戏的较 量等少量文章。以上这些文章都主要是从传统武术对武打片等方面的影响入手,但 都缺少系统、全面的讨论。 1.1.2.12.1传统武术传统武术套路的研究现状套路的研究现状 刘占鲁,苏长来在2003年第10卷第2期体育学刊上发表的武术套路是技击 的艺术化一文,就当前武术技击性的弱化以及艺术性的加强问题进行说明,涉及到 武术的艺术化在戏曲方面的表现; 刘建国, 刘玉兵, 张胜利在2003年第18卷第3期 山 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试论武术套路动作节奏一文,从音乐节奏和动作 节奏上分析了武术与戏曲在节奏上的联系;戴国斌在2004年第25卷第1期体育与科 传统武术套路对戏曲武打形成的影响 3 学上发表的武术现代化的异化研究一文,描述了传统武术套路在现代的异化现 象,对武术异化为戏曲、舞蹈及体操等进行了讨论,从而说明武术现代化为戏曲是真 实存在的社会现象; 路志峻在2006年第32卷第6期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上发表的 “筋 斗”一词考略一文,从“筋斗”一词的起源、发展与武术的关系以及其在戏曲中的 地位等方面对武术与戏曲的联系进行说明;付新国在2007年第33期科技信息上发 表的浅谈武术对练的真与假一文中,讨论了对练(对打)这一传统武术套路运动 方式的重要性,突出对练的象征性和“写意”性。 1.2.21.2.2戏曲武打的研究现状戏曲武打的研究现状 王泳舸在 1996 年第 4 期艺术教学上发表的略论舞蹈特技一文中,对戏 曲毯子功中的武术动作如“侧空翻” 、 “前手翻” 、 “后手翻” 、 “前空翻”等进行了教学 分析,提及戏曲与武术的联系;李新赓在 2000 年第 4 期戏曲艺术上发表的 “四 功五法”之我见一文以及李娟在 2005 年第 5 期谈文论艺上发表的浅谈戏曲 的“四功五法” 一文,从“武”和“舞”字入手对戏曲的“四功五法”以及对练 (对打)等进行深入探讨;吕锁森在 2003 年第 24 卷第 1 期中国戏曲学院学报上 发表的戏曲武打的分类与特征一文,对戏曲武打的把子、档子、出手、程式化及 审美特征等方面与现代武打、武术、兵器等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戏曲与武术动作的相 同之处,武术与戏曲有很大的联系;袁彦荣,牛拴振在 2002 年大舞台艺术上发 表的浅谈戏曲的毯子功一文,阐述了毯子功是一门独特的形体动作语言,在戏曲 以及在武术、体操、舞蹈、杂技等其它艺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没有具体其联 系和影响;陆建荣在 2005 年 2 月第 1 期中国戏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谩议京剧 把子功 一文, 他认为戏曲不是生活的翻版, 而是经过艺术化了的生活、 武术的综合; 李多水在 2006 年第 2 期戏剧文学上发表的戏剧动作简介一文,他从历史上 的“角抵戏” 、身体语言以及戏剧动作的审美艺术等方面对戏剧动作来源于武术以及 戏曲动作的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方面进行描述,突出武戏的直观性和形象性;陈维 正 2006 年旋转舞台上发表的简谈戏曲把子和把子功一文,就把子功中表现 出来的亮相之“虚实相生”和武术的“虚实相生”进行比较,突出武术和戏曲在亮相 上的共同特点;范丽丽 2007 年第 1 期艺术教育上发表的表演程式与生活一 文, 对戏曲程式表演中的诸多武术动作如趟马、 云手、 涮腰和翻身等动作的进行探讨, 并提出戏曲程式和传统武术套路动作一样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范雪峰在 2007 年第 2 期演员沙龙上发表的武戏的继承和发展一文就武打中如串小翻、小翻 提、蛮子、旋子 360转体等动作进行分析和探讨,发现两者在动作上有相似之处。 传统武术套路对戏曲武打形成的影响 4 但没有深入的进行讨论。 1.2.31.2.3 传统武术传统武术套路对套路对戏曲武打戏曲武打影响的研究现状影响的研究现状 熊志冲在 1986 年第三期成都体院学报上发表的戏曲武打的发展演变及其 在武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认为戏曲武打起源于武术,并就戏曲武打在武术史 上的发展变化进行了说明。只是没有从具体的功法上来探讨,终觉浅显;孙永武,于 华在 2000 年第 14 卷第 2 期南京体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浅谈武术与中国戏曲艺 术的相互作用一文,简略叙述了传统武术套路对戏曲的在起源、发展过程中的影响 等方面;宋丹菊在 2000 年第 1 期戏曲艺术上发表的武功武戏武旦一文, 从审美的角度对戏曲中的武功、武戏、武旦三者的关系进行了阐述,突出“武”的重 要性,讨论了武戏中表现出来的“阴柔”和“阳刚”之美;但没有突出传统武术套路 的影响作用;张让在 2000 年第 1 期中华武术上发表的武术与武戏一文,列 举武戏巴渝舞 、 兰陵王 、 三战吕布以及霸王别姬等,形象说明了武术与 武戏在舞台艺术观赏性以及真功夫方面的密切关系, 这篇文章写的比较好, 能从实例 出发来写,但篇幅太短,讨论较浅;曾日祥在 2003 年艺苑撷英上发表的南拳 在粤剧武术中的运用一文就南拳动作“狠、快、迫”的特点在武戏中运用进行了阐 述,以具体拳种说明武术与武戏的关系;赵国庆在 2004 年第 21 卷第 4 期西安体育 学院学报上发表的武术套路与戏曲程式的比较研究一文,就传统武术套路和戏 曲程式在来源、传统文化、审美方式、服装运用以及两者在历史上的地位等方面进行 研究,认为两者在文化传承、历史发展、审美角度、文化亮点等方面都有惊人的相似 之处。廖允武在 2007 年 2 月戏曲文化上发表的戏剧武术不解之缘一文,强 提出戏曲武打由传统武术套路发展而来, 戏曲基本功与武术同祖同宗; 康黎标在 2007 年第 3 期武乡览胜上发表的古树新花武术戏一文就沧州肃宁县全境及沧县、 盐山等县表演的“武术戏”如三打祝家庄 、 红灯照 、 五虎棍等二十多出武戏 进行描述,认为戏中称为“打乱场”的表演中,十八般兵器俱全,台下有武术技能的 民间艺人在这时不用化妆也能登台献技, 这其中演员只打不唱, 对发扬传统武术技艺 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再现了武术与戏曲在发展初期的结合形态。 2 2 研究研究对象与对象与方法方法 2.2.1 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 以传统武术套路对戏曲武打形成的影响为研究对象 2.22.2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传统武术套路对戏曲武打形成的影响 5 2.2.1 文献资料文献资料法法 文献资料法是历史学的最基本研究方法, 也是研究传统武术套路在各个历史阶段 对戏曲武打形成的影响的最主要方法, 通过查阅、 搜集和检索有关戏曲和武术方面的 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料的分类考证。 (1)在中国期刊网(cnki)数据库输入关键词“传统武术套路、戏曲武打的形 成、武戏”等进行分别检索,共检索到 19942007 年发表的相关文章共 65 篇,但没 有博、硕士论文。 (2)在孔夫子网、甘肃省图书馆、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查阅和购买了与本研究 相关的 中国武术实用大全 、中国戏曲武打概论 、中国传统武术史 、体育美学 、 中华武术器械大全 、 中华武术实用百科 、 戏曲表演把子功教材 、 戏曲表导演 浅谈等相关理论书籍近 30 余册,为本研究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构思素材。 (3)通过现场观摩和研看影像视频剪辑了部分相关的资料、图片等多份。 2.2.2 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细心研读收集的有关传统武术套路和戏曲武打的资料进行分类比较, 然后分条列 目进行归类,比较二者的异同,进而探究传统武术套路对戏曲武打形成的具体影响。 2.2.3 图像剪辑法图像剪辑法 对一些有关传统武术套路的演练和戏曲武打精彩演出的录像进行剪辑、 整理、 分 析,以及走访现场表演,拍摄有关照片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2.2.4 逻辑逻辑归纳归纳分析法分析法 运用归纳、演绎、综合的方法对获取的各类信息进行探讨与分析,对传统武术套 路对戏曲武打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应的论述与归纳。 3 分析与总结分析与总结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起源起源、形成形成与与成熟成熟 起源不同于形成,正如人类起源于古猿,然后经过了类人猿、直立人、现代人等 多个阶段才发展成现代的人类。所以,要研究传统武术套路对戏曲武打的影响,首先 得弄清楚它们各自的缘起、形成和成熟。武术起源最早,有人类就有了格斗和战争, 也就产生了武术。然而,要追溯传统武术套路的源头却并不容易,先秦周代的“ 武 舞 ,只是个具有套路性质的雏形的武术形式” 1到后来,汉代的“项庄舞剑”虽略显 成熟,但只是属于“武舞”而非真正的套路,传统武术套路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 1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264 传统武术套路对戏曲武打形成的影响 6 过程,由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才逐渐成型,经过千百年来的日积月累,发展演变越来 越成熟;同样,戏曲的缘起更是令人疑惑,对戏曲的起源有多种说法,甚至“武舞” 也被认为是戏曲起源的因素之一,根据王国维的看法,从上古歌舞戏、滑稽戏,到后 来的百戏,都非真正的戏曲,他所谓的真戏曲是: “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 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 。 2按照这一标准,中国古代戏剧中称的上“真戏曲”的, 当自宋南戏及元杂剧始。有意思的是,古代戏剧中武打的出现却比“真戏曲”形成早 得多,汉代的“角抵戏”东海黄公中就有两人相互角抵、相扑等武打表现形 式,可见,从戏曲萌芽时期,戏曲中已经出现武打,而无疑的是,早在此之前,武术 已经出现了, 可见传统武术对戏曲武打形成的影响从一开始就有了, 到后来随着传统 武术套路的形成,这种影响更逐步强化,到后来更有了相互之间的影响。所以,谈影 响必须要分清各自缘起、形成与发展成熟的各个阶段,否则无从谈起。 3.1.2 武术和武术和传统武术传统武术套路套路 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为素材,按照攻防进退、动静 疾徐、 刚柔虚实等矛盾相互变化的规律编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种套路。 它是一种增强体 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武术按照其运动形式可以分为 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 传统武术套路是隶属于武术的概念范畴。 它是在传统文化的影 响下,是以踢、打、摔、拿、击、劈、刺等技击动作为基本素材,遵照攻防进退、动 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按照一定布局,把数个带有攻防含意的动作组合起来,并 在首尾加上起势和收势, 使之成为首尾相应, 动作成套的相对稳定的程式化锻炼形式 和表现形式, 它可以作为各家各派的武技入门之法, 也为广大习武者提供了一个可依 仿、可规矩的活动形式,集中体现了中国武术的传统文化特点和实践方式。 3.1.3 戏曲武打戏曲武打 戏曲武打是戏曲表演的四功之一,戏曲表演艺术是用唱、念、做、打等多种表现 手段来创造舞台形象的综合性艺术。戏曲武打属于类传统武术套路, “戏曲武打是表 现戏剧冲突的一种形式,是用来表现剧中规定情境中的格斗、战斗和战争的。 ” 3它以 身体的踢、打、摔、拿、击、劈、刺、翻、跌等技术动作为基本素材,按照一定布局 编排而成的套路。 是生活打斗的技击技巧化和美化的反映。 戏曲武打的技术材料主要 来源于武术、杂技等,其中徒手擒拿、器械格斗以及身体的翻、跌、扑、摔都是生活 打斗的技术技巧化和美化。 戏曲武打是以塑造艺术形象、 烘托艺术气氛为核心所进行 的艺术创造活动。 戏曲中丰富的武打形式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行动, 反映人物之间 2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29 3吕锁森中国戏曲武打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20 传统武术套路对戏曲武打形成的影响 7 的矛盾冲突,所以武打是塑造某些人物形象不可缺少的手段,例如我们熟知的武松、 鲁智深、李奎、孙悟空、哪吒、穆桂英、杨排风、刘利华等这些武戏人物形象的塑造, 都是离不开武打的。所以,戏曲武打是塑造戏曲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点的主要手 段。而今,戏曲武打已经以其自己的特色发展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它不属于武术 的表现形式。它只是在传统武术套路在各个方面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 3.3.2 2 传统武术传统武术套路和戏曲武打的套路和戏曲武打的发生发生 3.3.2.12.1 传统武术传统武术套路的发生套路的发生 不同学者著述的中国武术史在追究传统武术套路的起源时,都提到武舞。相 传在禹的时候,禹曾经请苗族来观看过“干戚舞” 。 (见韩非子五蠹 ) “干”即盾 牌, “戚”是斧头,显然这种舞蹈表演有武术成分。不过,这只是春秋战国时的学者 对古史(原始社会)传说的描写,可能会带上自己时代的色彩。但是,以周代的“大 武舞”而言,它是武王克商后产生的一种武舞,据史记乐书记载: “宾牟贾侍 坐于孔子,孔子与之言乐,子曰: 居,吾与汝。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 武王之事也;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四成而南国 是疆,五成而分陕。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夹振之而四伐,盛威与中 国也。分夹而进,事早济也久立于缀,以待诸侯之至也。 ”从孔子对“大武舞”的描 述来看, 大武舞是包含了许多武术动作的大型表演形式, 它模拟战胜对手用来展示军 威,同时也是一种搏杀技术的训练方式。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的中国武术史 提到“武舞”时说: “武舞与武术在原始文化形态中本为一体。 ”又说: “古代武术常 以武舞形式出现。到汉代,尤其东汉时期,武舞已有相当的发展。如剑舞、斧舞、钺 舞等等,其动作虽多随意性,但出现了追扑、进击、打斗等有强烈攻防含义的动作。 从这个意义上讲武术已出现了简易的套路。 ”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的“项庄舞剑” :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已经凸显出这种 武舞的两个基本性质:技击性和艺术性。之后武舞从实用的目的出发,开始慢慢分化 演变,一方面是向具有强烈攻防技击含义的方向发展,走向了“练为战” 。周伟良在 竞技武术套路的历史透视中指出: “ 练为战是以具有强烈的攻防含义的套路为 入门之法,最终追求一种因敌成体而发人于无形之间的脱化神明之境。 ” 4如汉代 的“宣武舞”已经是由具有攻防含义的动作组成的自称体系的套路形式。此后,传统 武术套路运动发展日盛, 逐步形成武术运动的主体技术。 在各派武术、 军事格斗训练、 竞技中得以传承,并最终演变成熟。到明清时期,武术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出现 4 周伟良竞技武术套路的历史透视j体育文化导刊,2003(7) :36 传统武术套路对戏曲武打形成的影响 8 了不少武术专著,武术流派林立,不同拳术、器械得到发展,套路成了练武的主要内 容。 ” 5如著名的少林拳、劈挂拳、太极拳、八卦掌、八极拳均形成于明清时期。发展 到现代,传统武术套路已经门类齐全,有了成熟完备的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另一方 面则慢慢朝艺术化表演的方向发展,走向了“练为看”周伟良认为: “ 练为看是为 了博得观众喝彩而强调其观赏性,始终停留在一种预设姿势相承的形的表达上, 在一种虚拟、写意的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演练者的一种攻防情景,从而产生出美学 理论中所谓的移情作用,给观赏者以浩然自快的审美愉悦。 ” 6这类首先在民间艺人中 得以传承,到宋代,民间艺人表演中出现了大量的套路武术,其名目有“对打套子” 、 “使拳” 、 “使棒”等。它们用舞拳弄棒来招揽观众,客观上并不要求注重武术的技击 性,渐渐地,演变为令人眼花缭乱的花拳绣腿的表演,其次,在角抵戏和百戏中广泛 运用, 伴随着戏曲的发展成熟, 这种极富艺术美感的传统武术套路便进入戏曲表演之 中了。 总之, 传统武术套路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不是某个历史阶段突然产生的, 也不是某个历史人物轻而易举创造的,它的形成“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随意的动 作组合到逐渐稳定的编排、 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这样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 “从发生 学的角度讲,传统武术套路的形成与发展是在狩猎、劳动的基础上,并受到军事、巫 术、模仿、古代戏剧、舞蹈、杂技等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 ” 7 它是在对传统文化、舞台艺术等的相互依附与融摄中逐渐发展成熟的。 3.3.2.22.2 戏曲武打戏曲武打的的发生发生 对于戏曲起源有多种说法,有“上古歌舞说” (如“武舞” ) 、 “宗教礼俗说” (如 巫觋、傩仪、蜡祭) 、 “俳优说” 、 “傀儡说” 、 “百戏说” 、 “歌舞戏说” 、 “参军戏说”等 等, 并且着眼点不同结论也不同。 有人把戏曲起源的多种提法归结为戏曲文化 “血统” 的多元论。戏曲就其舞台表演形式而论,它唱、念、做、打,无所不包,在戏曲降生 之前,这些艺术成分早已自立门户,独立发展,已有相当悠久的发展历史。假如从戏 曲艺术着眼而上溯寻源,势必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譬如, “着眼于诗者,认为戏曲乃 诗词之遗;着眼于史者,认为戏曲乃稗官野史 ,是史官文化的庸俗化;着眼于歌 舞者,认为戏曲渊源于远古歌舞” 8 根据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中对“真戏曲”的定 位,合完整的曲词、声腔、宾白、科介于一体的“真戏曲” ,当出现于宋元时期,他 5 郑勤,田云清神奇的武术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3 6 周伟良竞技武术套路的历史透视j体育文化导刊,2003(7) :36 7 张洪安论传统武术套路的形成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36 8 郑传寅中国戏曲文化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5 传统武术套路对戏曲武打形成的影响 9 说: “至宋金二代而始有纯粹演故事之剧; 故虽谓真正之戏剧, 起于宋代, 无不可也。 ” 至于戏曲武打的起源也是莫衷一是,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在真戏曲出现之前,各类古 代戏剧中已出现了武打。 目前诸多论著都没有说明它到底起源何时。 只是说它形成后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这无疑是一种遗憾。所以我们就这一疑点加以补充和说明,进 而探究戏曲武打的真正起源问题。述者认为,戏曲武打导源于传统武术套路。上古的 武舞虽有武术成分,从表现形式看还远不是戏曲,直到秦汉时期出现的“角抵戏”始 含戏剧因素,在出土的“汉画像”中,已经出现了弓步扎枪、横裆步亮掌、弓步冲拳、 上步横拳、跃步前刺、丁步推掌、歇步架剑、格挡等较复杂的技术动作形象,不过这 时的动作还是单个的不连贯的, 只是简单的击刺。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 有单人, 两人、 多人的套路表演形式。 ” 10 可见,简单的传统武术套路已经出现在这类初现戏剧端倪 的“角抵戏”中,此后,戏剧与传统武术套路都渐次发展演变,走向成熟。唐宋之戏 弄、滑稽戏更是越来越接近戏剧,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述北宋时“诸军呈百 戏”云; “有花妆轻健军士百余,前列旗帜,各执雉尾、蛮牌、木刀、初成行列,拜 舞互变开门、夺桥等阵,然后列成偃月阵、乐部复动蛮牌令,数内两人出阵对舞,如 击刺之状,一人作奋击之势,一人作僵仆,出场凡五、七对,或以枪对牌、剑对牌之 类。 ”可见,这已经是按照预定程式表演的一种舞台艺术,虽有程式化的传统武术套 路表演, 但已经与后世重技击的传统武术套路分道扬镳, 技击性弱化。 约在元明时期, 戏曲武打才逐渐形成。探究其原因,一方面, “元代统治者严禁习武,武术表演中形 成的一些简单的动作套路便纷纷在戏曲中寻求安身之地。 ” 11 另一方面,元代戏曲艺 术繁荣,再加上戏曲对武艺本身的需要,传统武术套路便在戏曲中得以保留传存,对 戏曲武打的成熟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出现了武术动作与戏曲结合编成的剧戏文。 初 见元代的李逵负荆 、 关大王单刀会 、 单鞭夺槊 、 三战吕布等都是有紧张武 打场面的武戏,傀儡戏水浒传中描写的武打名目约有二百五十多次,包括十八般 兵器和徒手武艺的内容。 戏曲的迅猛发展是与城市经济的发达紧密相联的。 “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人物 的增多,必然带来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同时刺激戏曲艺术的发展与提高,宋元时代直 至清代戏曲发展的情况就是这样。 ” 12宋元时期工商业比较发达, “百戏”演出相当热 闹,外加“参军” 、 “角抵” 、 “相扑”等内容出现,主要以勾栏、瓦子(舍)为演出剧 10 汪海涛论传统武术套路形成的文化源泉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3) :13 11 胡小明体育美学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243 12 熊志冲戏曲武打的发展演变及其在武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6.3 传统武术套路对戏曲武打形成的影响 10 场。如在当时的繁荣都市汴梁就有新门瓦子、桑家瓦子、朱家桥瓦子、州西瓦子、保 康门瓦子、州北瓦子等处。江湖卖艺之风炽热,浪迹萍踪的民间艺人为了使自己的节 目吸引观众,往往穿插激烈、惊险的武术表演,特别是城乡节令或庙会中,艺人们的 表演形式各色各异,姿态多方。从明代三才图绘之南都繁绘图的描绘来看: “飞叉者、掷长枪者、每棒弄拳者,各个赤臂露膀,英姿勃勃,充斥于街头闹市,观 者更是人数众多。 ”反映出当时江湖艺人武术表演的盛况,显然,这些用于表演的武 术,在艺术性上是很下工夫的,观赏性极强。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宋代武戏的演出。据 东京梦华录载:在当时东京上演最受欢迎的武戏目连救母时, “构肆乐人, 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 ”一出戏要演七、八天,显然是 一出大型的武打戏。南戏,是北宋末年南方兴起的风靡一代的戏剧形式。现存的永 乐大典戏文中有张协状元一出,为我们今天了解南戏中的武打表演提供了珍 贵的资料,且戏文中有“十八般武艺”之说。这里要谈的是戏中两个行商与五鸡山强 人斗棒的一场戏。一开始,先由扮演商人的“净”向“末”夸耀其武艺的高强,边舞 棒边吹嘘: (净使棒介)这个山上棒,这个山下棒,这个水底棒,这个你吃的! (末)甚棒! (净)地地头棒! (末)甚罪过! (净)棒来与它使棒,枪来与它刺枪,有路上枪,马上枪,海船上枪。如何使棒? 有南棒,有北棒,有大开门,有小开门。贼若来时,我便关了门。 (末)且是稳当。 (净)棒有山东棒,有草棒,我是徽州源县祠山广德军枪棒,部署四山五岳刺枪 使棒有名人! 这个商人正说得高兴,一强人上场,几回合就把他打败了,抢走了他的包裹。这 场武打戏可谓生动有趣。 “净”的念白,很象当时枪棒艺人口中的开场白。这说明民 间艺人的武术表演已经走进了南戏。 可见,武戏是在武术套路化、程式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戏曲武打是穿插于戏 曲中的程式化打斗, 是武术与戏曲表演艺术融合的产物。 戏曲武打从武术中提取动作 素材,按照表现一定“舞” 、 “剧”情节的需要,塑造一定人物形象的需要,以及舞台 表现效果的需要,进行规范、编串,它们不再以强健体魄和锻炼防身制敌的技能为目 的,而以表现剧情为主旨;不必再严守武术动作规格和运动规律,而必须遵循舞台艺 传统武术套路对戏曲武打形成的影响 11 术的基本形体美原则,也就是说“传统武术套路动作一旦被吸收入武戏等艺术形式, 它们各自的特点就开始变化,向着艺术表现的途径演变发展” 。 13 然而,需要注意的 是,武打进入戏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经历了进来离开回来又离开,若干次 的磨合。 ” 14因为发达的戏曲对于有自身习惯和特性的武打有一个容纳和适应的过程, 直至武打成为表现剧情的需要, 才逐步成为戏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戏曲的发 展和成熟, 传统武术套路对其影响日益突出, 最终成为戏曲表演艺术中的主要表现形 式之一。戏曲武打发展到京剧时代,出现了武生、武旦、武丑、武净等新型行当,同 时也标志着戏曲武打发展到较高的状况。 3 3.3.3 传统武术传统武术套路套路性性质质对戏曲武打形成的影响对戏曲武打形成的影响 传统武术套路的特性包括审美性、技击性、程式性、写意性等,它们在戏曲武打 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3.3.3 3. .1 1 审美性是戏曲武打形成的主要诱因审美性是戏曲武打形成的主要诱因 3.3.13.3.1.1.1 传统武术套路内蕴的审美价值取向对戏曲武打形成的影响传统武术套路内蕴的审美价值取向对戏曲武打形成的影响 (一)自然和谐统一 中国古人认为自然界与人之间存在 “天人感应” 的关系, 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要求人的运动与天(自然)的运动统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 谐统一。 “天人合一”和“阴阳对立统一”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