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顾况散文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顾况散文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顾况散文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顾况散文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顾况散文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顾况是从盛唐到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重要文人。他以诗著称,后世对他的诗歌 的评价颇高。蒋寅在大历诗人研究中说“顾况诗以其在非近体方面的独创性, 在大历贞元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顾况也创作了少量的散文,查全唐文共 有三十九篇文章,数量虽说不多,但文体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部分文章极具特色, 似为中唐古文运动之先声。他的散文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 很有研究意义。但顾况散文却长期未得到学界的重视,学界对其研究甚少。 此篇论文即以顾况散文为研究内容,结合各类散文文体特征对顾况散文作细致 分析,再此基础上来进一步探讨顾况的生平疑点、思想主张和文学风格。本文主要 部分为第三部分“顾况散文研究” ,在这部分里,又以文体分顾况散文七个部分,分 别为赋、论、记、序、碑铭、祭文、行状和表。通过文本分析,可以发现顾况对后 来文学起着开启作用,尤其表现在他赋文之散体化倾向和对唐传奇的重视这两点上。 可以说,顾况是一代文风之开启者,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 顾况 散文 中唐 开启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gu kuang is an important writer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of peak tang to middle tang. he is famous for poem, and he is highly appraised by the later generations. jiang yan said in the research of tang poets, gu kuangs poems have a dominant place in tang dynasty, zhen yuan period, for his creativity in non-modern style. gu kuang also wrote some proses. we can find thirty-nine his proses in all the tang articles. the number is not huge enough, but the style is rich and varied. some of them are full of characteristics. it might be the herald of ancient chinese prose movement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his prose not only has literary value but also has historical value. its worth researching, but for a long time the scholars have not paid much attention to gu kuangs prose, so little research has been made about his prose. the content of this paper is gu kuangs prose. it will make elaborate analysis to gu kuangs prose combining the style characteristics of other prose. his life, his thought and his literary style will have a further exploration based on this. the main part of this paper is the third part: the research of gu kuangs prose, including seven subparts according to the style which are fu, lun, ji, xu, beiming, jiwen, xingzhuang, and biao.by analyzing the texts, we can find gu kuang has enlightened the later literature, and we can see it from the two points: one is his intention of making fu prose, the other is his attention to tang legend. suffice it to say that gu kuang is the advocator of a literary style and his work has profound meaning. key words: gukuang prose mid-tang enlighten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孙彩霞 日期: 2008 年 6 月 1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论文属于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孙彩霞 指导教师签名:岳珍 日期: 2008 年 6 月 1 日 日期: 2008 年 6 月 1 日 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导论导论 顾况,字逋翁,晚年自号华阳山人,苏州海盐人。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 宗、顺宗、宪宗六朝,是从盛唐到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重要文人。顾况的艺术创作 视野非常广泛,他对诗词、文赋、书、画等多种文学艺术领域都有涉猎。顾况尤以 诗歌闻名,他的诗歌创作,前承盛唐气象,后开中唐诸诗派,是两次诗歌高峰的中 转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皇甫湜在唐故著作佐郎顾况集序中称赞他说“李 白杜甫已死,非君将谁与哉”1,严羽也认为他比元稹、白居易更高一筹,在沧浪 诗话中说“顾况诗多在元白之上,稍有盛唐风骨处”2。 1.1 顾况散文研究述评顾况散文研究述评 综观二十世纪的顾况研究,学界还关注不够,二十世纪上半叶没有一篇关于顾 况的专题论文,八十年代以前也只有顾易生的顾况和他的诗 (复旦学报,1960 年 第一期)一篇论文,八十年代以后,学界才对顾况的关注多了起来。但是在现有的 顾况研究中也存在着问题,那就是绝大多数学者都将目光集中在顾况的生平研究和 诗歌研究之上,对他的散文很少涉猎,关于顾况散文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关于他 的生平和诗歌的研究成果近年来还是很多,有些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在顾况生 平研究方面,以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顾况考和赵昌平的关于顾况生平的 几个问题与傅璇琮先生商榷这两篇论文考证最详实,影响最大。在顾况诗歌 研究方面,研究成果较多,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学界就在文学史、诗歌史 以及唐诗研究论著中论及顾况的诗歌,到八十年代以后,更多的成果出现,首先是 顾况诗歌的版本的整理,出现了赵昌平的顾况诗集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年 3 月第一版)和王启兴、张虹的顾况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 6 月第一版) 两部集子,再就是研究论文方面,出现了多篇有关顾况诗歌的论文,对他诗歌的总 体特征及其在盛唐向中唐过渡这个特殊时期所产生的影响都做了详细的论述和归 纳,较为完整的如蒋寅大历诗人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 5 月第一版)第 四章第一节“自我表现的复苏顾况” 。 1 全唐文卷六八六唐故著作佐郎顾况集序 ,第 7026 页。 2 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诗评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5 年 5 月第一版,第 161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1.1.1 顾况文集的整理与版本流传顾况文集的整理与版本流传 相对于顾况的生平和诗歌研究来说,他的散文研究还是一片沉寂。究其原因, 与今存顾况散文数量偏少不无相关,因其数量少而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今天 所能见顾况散文, 全唐文收录共有三卷(卷五二八至卷五三) ,总共三十九篇, 四库全书中收顾况诗文的华阳集收有三十篇, 华阳集中的三十篇也全部 出现在全唐文的三十九篇中,另附上华阳集中所没有的九篇,分别为莽 墟赋 、 送宣歙李衙推八郎使东都序 、 仙游记 、 玉笥山书堂石伞峰铭 、 书衢 州开元观碑后 、 祭裴尚书文 、 祭李员外文 、 祭陆端公文和释祀篇 。 查阅史书记载,顾况著作是颇为宏富的。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顾况考 一文中说, 新唐书艺文志集部别集类载“顾况集二十卷” 。 旧唐书本传也说 “有文集二十卷” 。而据皇甫湜所作序,称其子非熊见皇甫湜时, “出君之诗集二十 卷” 。似新旧唐书所载的二十卷,即皇甫湜为之作序的二十卷,则皆为诗,无文。 而今所见的全唐书中的顾况散文则应当在二十卷诗集之外。南宋人晁公武在郡 斋读书志卷四二,著录顾况集二十卷于别集类,不言是否包括诗文,但称“集 有皇甫湜诗序” ,可证皇甫湜所作者确为顾况诗集的序,即二十卷本的。同时人陈振 孙直斋书录解题于卷十九诗集类上著录顾况集五卷,可见陈振孙所藏有五 卷本的诗集,陈氏又说: “集本十五卷,今止五卷,不全。 ”新旧唐书都作二十 卷,不作十五卷,此当为陈氏误记,但他说“今止五卷,不全” ,则陈振孙也认为他 所藏的五卷本系不全之本。现在所见全唐诗编录顾况之诗为三卷(卷二六四至 二六七) ,又卷八八二补遗一,有顾况诗四首,由此可见,顾况的诗已经散失很多了。 而历代名画记里提到的顾况画评一篇也不见踪迹。3由于前人语焉不详,顾 况到底曾写作多少文章,已不可考。而顾况的散文还需要学界做出深入的研究。 今所传者皆明清时辑本,现参照顾易生顾易生文史论集录若干版本如下: (一)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顾名端刻顾华阳集 (二) 顾华阳集三卷附非熊诗一卷,三册一函。明万历刊清代印本 (三)清乾隆癸巳(1773)顾球刻及咸丰乙卯(1855) 、同治元年(1862)顾炳 章两次重刻本顾华阳集 3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顾况考 ,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 年 1 月第 1 版,第 405 页406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四)顾况(诗)集二卷 (五)华阳真逸诗二卷 (六)顾逋翁诗集四卷 (七)今人赵昌平编顾况诗集四卷附补遗,全一册 (八)今人王启兴、张虹顾况诗注 ,全一册4 1.1.2 顾况散文研究成果顾况散文研究成果 顾况流传下来的文章不多,前人对他的文章的评论较少见到,在四库全书 里的鸡肋集 (卷三十六) 、 苏门六君子文粹 (卷六十九)和文章辨体汇选 (卷 二百九十四) 三部集子中都选编有由宋代晁补之撰写的 变离骚序 , 其中曾如此说: “顾况文不多,约而可观。问大钧理,胜招北客,词胜阿房宫云,亦使后人而复哀 后人,皆唐赋之不可废者也。 ”5 当代学者对顾况散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几篇颇有代表性的文章上,尤其是 仙游记和莽墟赋两篇文章。郭预衡著中国文学史 (中)中顾况一节 和顾易生顾况游仙记与莽墟赋考释“神龙吟兮凤舞,莽墟之所,超 逍遥以容与” 一文都对这两篇极具特色的文章作了精彩的解说。 郭预衡的 中国散文史 (中) 中说顾况虽然在文学史上以诗著称, 但他著有 文 论 ,行文也有特点,在安史之乱后,朝政改革前这个时期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论述 顾况之文为“乱世之文” ,顾况的文论是值得注意的一篇,顾况还曾为几部文集 作序,其中也提到他的文学主张。而顾况仙游记和莽墟赋两篇文章颇似摹 拟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 ,这也鲜明的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社会动荡,文人徒 有忧国忧民之心而无用武之地之后而产生的怨愤之辞。这样的文章,貌似摹拟,实 则深有其时代特征。6 顾易生的顾况游仙记与莽墟赋考释“神龙吟兮凤舞,莽墟之所, 超逍遥以容与” (载中国学研究第一辑,中国古籍出版社,1997 年 7 月出版) 一文对顾况这两篇文章进行了前人未曾做过的详细的考证。 他得出观点如下:“莽墟” 中居民,盖越人之孑遗,而顾况也属越人后裔,这可以从史记的越勾践世家 、 4 顾易生顾易生文史论集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年 5 月第一版,第 206 页210 页。 5 四库全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6 月版,第 1405 本,第 576 页。 6 郭预衡著中国散文史 (中)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 10 月第一版,第 152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东越列传及顾氏宗谱中小引与顾璧、顾炎武分别所作顾氏谱氏考 可以考证出,同时顾况于其故土的深厚感情也在他的文章中表露无疑,如在送张 鸣谦适越序和释祀7中均有对越地的叙述;顾况游仙记谓温州樵者入山逢 见“漈”水,即用“东越方言” , 莽墟赋写“莽然之墟”峰壑林泉的雄奇灵秀, 则是对瓯越地区自然美景的概况集中,两文开端均呈现鲜明的地方色彩;莽墟之人 虽不受王朝的统治,却不像世外桃源之长期与世完全隔绝, 游仙记载其人有“袁 晁贼平未,时政何若”之问,谈及时事; “莽墟”固有原型,然顾况笔下自有理想成 分,其思想渊源盖出先秦道家;顾况这两篇文章中所描绘的理想国,在中国古代民 主思想发展史上有其位置,而其中对理想国以外不合理社会现实之揭露,更使之处 于典型的环境中,有鲜明之对比,多角度地展现广阔的图画,相比较之下, 桃花源 诗并序在这方面就有所不足,未能充分体现世外桃源的优越性,偶入其境的武陵 渔夫并不作移居其中之想,出境之后,竟然背弃桃源中人“不足为外人道”的叮嘱, 而径向地方政府举报,偶入莽墟的温州樵者则初有“愿来就居得否”的申请,及其 还家,更感“儿征防丁,女事东沤”境遇之下不堪忍受,故再次往寻,是为了“适 彼乐土” ,其不可能报告温州官方而引之前往明矣。8 二十一世纪关于顾况散文的研究笔者查阅到两篇,一是郑顺婷的顾况文研究 (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 年 12 月) ,另一是陈耀东、陈思群的承先启后 探 新求奇顾况诗文纵横谈 ( 嘉兴学院学报 ,2006 年 3 月) 。前一篇指出顾况文 内容广泛和体裁多样的两个特点,分文体来论述,但是论述泛泛,并没有深入。后 一篇更是侧重于顾况的诗歌,对其文只是略有提及。 在研究顾况生平时他的散文是很重要的资料,二十世纪学界常常用以作为论据, 但关于他文章的研究却少有人做。在各种文学史的编著中,学者们也仅仅只是提到 顾况的诗歌,论述他在诗坛上的独树一帜,而忽略他的散文创作。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 后世人多关注顾况的诗歌创作,而忽视他的散文创作。顾况文章数量不多,但 是文体种类较繁杂,有赋、表、议、序、记、论、碑、铭以及祭文等等,文章内容 7 释祀即释祀篇 , 全唐文里篇名为释祀篇 , 四库全书里没有收录此篇,不知是顾易生先生弄错 标题,还是另有版本为释祀 。 8 顾易生著顾易生文史论集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年 5 月第一版,第 197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也颇为广泛,涉及到政治、思想、交游甚至还有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他的散文既 在文学艺术上有可取之处,同时也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是全面了解顾况思想与艺 术的必要一环。学界仅仅把目光集中在对他的诗歌的研究上,而忽略对更利于抒发 心声、提出见解的散文的研究,这是不够全面的,这样难以真正解读一位作家。顾 况处在一个时代的转折期,他的创作也印有时代的烙印,在从大历到元和这个过渡 期里,他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中唐古文运动还没有兴起前他起了引领的 作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从这点上说,笔者选择顾况散文研究这个选题是 有意义的。 本文拟在前贤的基础上,对顾况散文作一次较为系统的研究。在研究中,笔者 将力求立足文本,使观点更客观、全面,努力对顾况的人生、思想、作品有个客观、 公正的分析。 1.3 研究难点研究难点 综观近百年来学术界对顾况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笔者认为对顾况的研究仍然留有 空间和余地。由于年代的久远和材料的不足,顾况的生平考证尚存较多的疑点,亟 待我们做进一步的挖掘史料和材料考证工作。顾况留存的三十九篇散文因为其生平 的不可考也难以有个清晰的编年。有些文章基本是不可确定其写作年代。这是本文 的难点。 针对这一难点, 笔者在论述顾况的文章时选择以文体特征为分类, 避开了对他散 文的编年,只是对部分可以确定写作年代的文章进行时间上的确定。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2 顾况之时代与人生顾况之时代与人生 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曾说“艺术家本身,连同他所产生的全部作品,也 不是孤立的。有一个包括艺术家在内的总体,比艺术家更广大,就是他所隶属的同 时同地的艺术家宗派或艺术家家族。 ” 9又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 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 ”10于此,解读顾况就 不能不谈到他所处的时代。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不久潼 关失守,随后长安沦陷,整个大唐帝国一片混乱。唐王朝在风雨飘摇中挣扎了八年, 才度过了这场叛乱。历经浩劫后的国家已是满目疮痍,惨不忍睹。可偏偏内乱刚定, 外患又起,吐蕃不断在边庭骚扰,蚕食着西北边境,这些都对唐王朝构成了极大的 威胁。 顾况是中唐前期的一位重要作家,在从盛唐向中唐这一历史过渡时期,他起着 不可替代的衔接作用。顾况亲历盛唐和中唐,亲历动荡的安史之乱,对唐代社会生 活的衰变有着深切的感受,深刻体会到战乱的痛苦,诚如程千帆所说“那是一个从 恶梦中醒来却又陷落在空虚的现实里,因而令人不能不忧伤的时代。 ”11这一经历使 他的思想也呈现出多元特征。在儒学衰败的时代,顾况力行古道,提倡儒学;而在 理想与现实脱节时,他又将儒、佛、道统摄一身,以佛、道为精神安慰。一方面是 从传统继承的儒家思想,另一方面是作为精神安慰的释道文化,顾况的思想在这三 者的摇摆中呈现出复杂的价值取向。儒学思想是士人一贯秉承之传统,道教文化对 顾况的影响是从幼年直到他老年归隐茅山,顾况文中有着对佛教深刻的体悟。道教 追求自然的生活,是顾况用情方外、排解忧愁的方式,顾况对佛教也有深厚的感情, 佛教的虚空观与道教游于物外的精神相契合,顾况实着有以佛补儒的心理期望。种 种因素的影响使顾况的诗文显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无论怎样,顾况并没有放弃 儒家兼济天下的人生追求。他提倡文以载道说,持儒家传统的诗教观,并以儒家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期望规划自己的人生追求。 9 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年第一版,第 1 页。 10 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年第一版,第 1 页。 11 唐诗鉴赏辞典前言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年 12 月第一版,第 6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2.1 大致的人生轨迹大致的人生轨迹 顾况生卒年不能确定12,赵昌平的关于顾况生平的几个问题与傅璇琮先生 商榷一文中他提出从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得来的顾况七十岁得子这一材料, 再结合此子顾非熊的生年即可推算出顾况的生年,据此,他推算出顾况的生年当为 开元十五年(727)前后。顾况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大唐帝国的繁荣中度过的,盛唐人 开放、狷狂、通达的风尚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顾况少年时在句容之茅山的元阳 观读书,长有物外之志,才艺兼赅,深为时人赞许,精于品鉴的诗人张继曾有送 顾况泗上觐叔父诗云: “吴乡岁贡足嘉宾,后进之中见此人。 ”此后,又曾在苏州 从其叔父虎丘僧七觉学过佛经,这点在虎邱西寺经臧碑里有提及。也就是在顾 况早年时期,他就已经接触到了儒、道、佛三家之思想,这对他的后半生产生了巨 大的影响。天宝末年,即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进士科的考试不能在长安正 常举行,至德二年(757)以礼部侍郎李希言为江东采访使,在江南设考,顾况即在 此次进士科考试中及第, 唐才子传中有云: “至德二年,天子幸蜀,江东侍郎李 希言下进士。 ”13在顾况送宣歙李衙推八郎使东都序一文中也对此事有交代。科 举考试的成功,为顾况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提供了可能,这可以算是他 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顾况进士及第后的这段时期内其事迹不可详考。大历三年春,顾况有送顾愔出 使新罗的送从兄使新罗一诗,但无从考见其行迹。从全唐诗卷七九四所载 顾况与皎然、韩章的送昼公联句来看,大历四五年前后他是居留于湖州的岳丈 处。当时皎然与陆羽等在湖州诗酒唱和,他显然也是其中一员。赵昌平认为,从顾 况的文章仙游记 、 释祀篇和祭陆端公文里的时间记录可以看出大历六年 至大历九年顾况都在永嘉, 仙游记里“大历六年” 、 释祀篇里“龙在甲寅” 、 祭 陆端公文里“维大历八年正月朔” 。可能他在某一度支盐铁转运使府下为属官。这 一时期,顾况与时任江西观察判官的李泌及柳浑交往, 旧唐书卷一百三十李泌 传有“泌流放江南,与柳浑、顾况为人外之交”14。此三人均是诙谐放达之士,李 泌还好谈“神仙诡道” ,与他二人的交往对顾况性格的形成有影响。这之后,顾况入 12 关于顾况生平,本文多取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顾况考和赵昌平关于顾况生平的几个问题与傅璇 琮先生商榷及蒋寅大历诗人研究中的研究成果。 13 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 (一) ,中华书局出版社,1987 年 5 月第一版,第 636 页。 14 旧唐书卷一百三十, 李泌传 ,第 3622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幕成为浙江东西道节度使、镇海军史韩滉的节度判官,贞元二年春作有奉和韩晋 公晦日呈诸判官诗。韩滉本人擅长绘画, 历代名画记云其“工隶书、章草,杂 画颇得形似,牛羊最佳” 15,在他的周围云集了裴枢、陆长源、戴嵩等一批绘画高手, 顾况也是其中突出的一位。皇甫湜唐故著作佐郎顾况集序称: “尝从韩晋公于江 南为判官,骤成其磊落大绩。 ”可知顾况在韩滉幕中是得到信任的。韩滉于贞元三年 二月在长安卒后,此时顾况当也在长安,为韩滉作了太尉晋国公韩滉谥议 (代太 常博士李豀畅当作)和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晋国公赠太傅韩 公行状两篇文章,在行状中赞颂韩滉功绩,并称自己为“故吏” 。 也是在贞元三年正月至八月间,顾况因柳浑、李泌的高升被征入为校书郎, 旧 唐书卷一百三十顾况传云“柳浑辅政,以校书郎征。复遇李泌继入,自谓已 知秉枢要,当得达官,久之方迁著作郎,况心不乐,求归于吴。而班列群官,咸有 侮玩之目,皆恶嫉之。及泌卒,不哭,而有调笑之言,为宪司所劾,贬饶州司户。” 16这段记载经傅璇琮先生考证,并不属实。 旧唐书李泌传有“复引顾况辈轻薄 之流,动为朝士戏侮” , “泌放旷敏辩,好大言,自出入中禁,累为权幸忌嫉” 17, 可见李泌本人已为权幸所忌,顾况受他的推举信用,朝官“皆恶嫉之” ,则当李泌于 贞元五年三月初卒后,顾况失去依靠,因而遭贬,也是情理中事。所谓泌丧不哭云 云,实为诬陷不实之词。关于这点,唐代当时人皇甫湜与李肇所记是近于事实的, 皇甫湜唐故著作佐郎顾况集序说: “入佐著作,不能慕顺,为众所排,为江南郡 丞” ,李肇唐国史补卷中载: “吴人顾况,词句清绝,杂之以诙谐,尤多轻薄。 为著作郎,傲毁朝列,贬死江南” 。18顾况在长安只呆了短短两年,前面提到的关于 韩滉的两篇文章和高祖受命造唐赋(并序)及上高祖受命造唐赋表这几篇 文章都应作于这一时期。贞元五年正月和三月,柳浑和李泌相继逝后,顾况于四月 被贬出长安,前往饶州。 但是当时朝中一些著名文士却很器重他,刘太真、包佶都是当时著名的文士, 他二人均和顾况有着诗文来往。由此可以推测顾况在贞元四年时有着相当的名气和 影响。只是对于他这种不能循规蹈矩的人来说,名气只能招致更深的嫉恨。柳浑、 李泌一死,“傲毁朝列”的顾况必难自全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海鸥咏中云: 15 历代名画记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年 2 月第一版,第 92 页。 16 旧唐书卷一百三十, 李泌传后附顾况传 ,第 3625 页。 17 旧唐书卷一百三十, 李泌传 ,第 3622 页。 18 四库全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6 月版,第 1035 册,第 431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万里飞来为客鸟,曾蒙丹凤借枝柯。一朝凤去梧桐死,满目鸱鸢奈尔何?”19这首 诗表明顾况对自己的处境是非常清醒的。至此,顾况仕途生涯遭受了一次重创,难 免心灰意冷。 顾况离开长安,取道宋州、苏州而往饶州,在宋州留有宋州刺史厅壁记, 在苏州与当时苏州刺史韦应物有诗唱和。在饶州的日子,顾况一面忍受着谪居的苦 闷,一面又享受着冲淡生活的和平与欣然。当曾经的理想离他越来越远时,他选择 了放达,他用佛道之学来冲淡自己理想难成的失落。他在闲居怀旧里写道: “日 长鼓腹爱吾庐,洗竹浇花兴有余。骚客空传成相赋,晋人已负绝交书。贫居谪所谁 推毂,仕向侯门耻曳裾。今日思来总皆罔,汗青功业又何如。 ”20这可以说是顾况对 自己半生遭际的反思和总结,他开始怀疑“汗青功业”这种传统人生价值。对人生 的悟彻,使他减淡了功名之心,更向着佛教和道教靠拢。而在贞元七、八年随着友 人韦应物21、刘太真、包佶、饶州刺史李公表等人的仙亡,他才彻底无意于官场生涯。 特别是贞元八年(792)春,顾况作诗寄秘书包监云: “一别长安路几千,遥知 旧日主人怜。贾生只是三年谪,独自无才已四年。 ”可惜包佶旬月间就过世了,顾况 复出之愿彻底落空。朋从的凋零使他倍感孤独,再难以忍受寂寥的谪宦生活,终于 顾况于贞元九年八月作饶州刺史赵郡李府君墓志铭后,即去饶归隐。他取道彭 蠡湖回归故里,回到少年时寓居的茅山,并以茅山和海盐两故居为中心,游于今江 浙皖南一带。 湖州刺史厅壁记 、 宛陵公署记 、 嘉兴监记等文章作于归隐之后。 顾况乃高寿之人,据顾易生说法,他活到九十四岁高龄,赵昌平根据顾况的酅公 合袱挽歌 一诗考证顾况卒于元和十五年 (820 年) 之后, 若按生年为开元十五年 (727) 前后,顾况年寿九十四是可信的。 2.2 突出的性格特点突出的性格特点 顾况秉性中的幽默诙谐令他的个性特色大放光辉,他实则承续了盛唐士人之个 性的张扬,凸显出强烈的自我风采,以一种狷狂的人生姿态立行于世。无怪乎皇甫 湜在唐故著作佐郎顾况集序中记录他幼年时见顾况一面之印象, “湜为童子,见 君扬州孝感寺,君披黄衫,白绢搭头,眸子了然,炯炯清立,望之真白圭振鹭也” 。 19 全唐诗卷二六七,顾况诗海鸥咏 ,第 2960 页。 20 全唐诗卷二六六,顾况诗闲居怀旧 ,第 2949 页。 21 参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第 321 页,韦应物大约于贞元七、八年卒于苏州。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仅仅从皇甫湜的几句简短的记录中,我们也可领略到顾况清风道骨般别具一格的神 韵。而关于顾况的记载也都指向他的这一突出性格特点。 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里有这样的记载: 顾况著作披道服在茅山,有一秀才吟诗曰: “驻马上山阿。 ”久思不得。顾 曰: “何不道:风来屎气多。 ”秀才云: “贤莫无礼。 ”顾曰: “是况。 ”其人惭惕 而退。22 唐语林有两段关于顾况的这样的记载: 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况。况观姓名,熟视曰: “米价方贵,居 亦不易。 ”及披卷,首篇曰: “咸阳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 又生。 ”乃嗟赏曰: “道得个语,居即易也。 ”因为之延誉,声名遂振。23 顾况从辟,与府公相失,揖出幕,况曰: “某梦口与鼻争高下,口曰: 我 谈今古是非,尔何能居我上?鼻曰: 饮食非我不能辨。 眼谓鼻曰: 我近监 豪端,远察天际,惟我当先。 又谓眉曰: 尔有何功,居我上?眉曰: 我虽 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无即不成礼仪;若无眉,成何面目? ”府公 悟其讥,待之如初。又旧说:顾况与韦夏卿饮酒,时金气已残,夏卿请席征秋 后意,或曰“寒蝉鸣” ,或曰“班姬扇” ,而况云“马尾” ,众哂之,曰: “此非 在秋后乎?”24 这三段材料无一例外地都反映出顾况诙谐放达、桀骜不驯、个性张扬的性格特 点。尽管这些材料现在也不能确定为真,比如有些学者对白居易谒见顾况之事持否 定态度,认为这只是一段佳话,不是史实。但这也足以见顾况之诙谐性格给时人留 下深刻印象,才有后人对这一事件的杜撰。这一事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诙谐善谑 而又不失真率的性格特点。顾况的放旷狂逸直到他归隐后,犹不减色,如他对那作 诗秀才的戏谑。顾况表现出一种盛唐人所具有的狂放之姿,俾倪人世,他尽情地挥 洒着真性情,遥与盛唐人呼应。 据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图画所载,顾况作画情形为: 22 孙映逵校注唐才子传校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年 6 月第一版,第 322 页。 23 宋王谠撰唐语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 6 月第一版,第 102 页。 24 宋王谠撰唐语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 6 月第一版,第 206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每画,先帖绢数十幅于地,乃研墨汁及调诸采色各贮一器,使数十人吹角 击鼓,百人齐声噉叫。顾子着锦袄缠头,饮酒半酣,绕绢帖走十余帀,取墨汁 摊写于绢上,次写诸色,乃以长巾一,一头覆于所写之处,使人坐压,己执巾 角而曳之,回环既遍,然后以笔墨随势开决为峰峦岛屿之状。25 这种作画方式极具特色,已不仅仅是在作画,还包含了表演作画的行为艺术。 画家充分利用肢体动作涂写生命激情,彰显一种忘我的艺术表演境界。他的充满激 情的生活方式,透过他的作画姿态可见一斑。这种性情的激越,意气的磅礴,自我 意志的扩充,也正是盛唐人身上所呈现的最光彩、最耀眼的特征,而当这些聚焦在 顾况身上时,却令他独异于他所处的中唐这一时代,成为一抹突出的亮点。 25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顾况考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0 年 01 月第 1 版,第 393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3 顾况散文研究顾况散文研究 顾况文章数量不多,但是文体种类较繁杂,有赋、表、议、序、记、论、碑、 铭以及祭文等等,文章内容也颇为广泛,涉及到政治、思想、交游甚至还有日常生 活等各个方面。笔者准备对顾况散文分文体来简叙之,那就有必要先简单介绍一下 中国古代散文文体的分类学说。众所周知,在中国,文体分类的尝试和出现,肇始 于文学总集的出现和文学批评的萌芽。最早的一部按文体聚类区分的文学总集应该 是梁代萧统的文选 , 文选中一共分为三十九类,除了第一类赋和第二类诗下 有子目录以外,从第三类骚到第三十九类祭文都不再作细目分类。最具影响、规模 宏大、论旨精深和体例周详的文学理论著作当属南朝齐刘勰的文心雕龙 ,他把文 分为文和笔两大类,文是有韵之文,笔是无韵之文,共分为三十三类,某些文体下 还附有小类。北宋初由李昉等二十余人奉旨合编的文苑英华分文体三十八类, 其中多数文体又按内容题材分为若干小类。稍后宋姚铉编唐文粹分二十二类, 而于各类下又子目三百一十六。到明代出现了两部值得注意的文体论著,即吴讷的 文章辨体和徐师曾的文体明辨 ,这两部书对每种入选的文体都作了名称、性 质、源流的序说, 文章辨体分文体为五十九类, 文体明辨分类达一百二十七 类之多,对各种文体的解说,也更为详明。到清储欣编撰的唐宋十大家类选 ,他 尽力克服列类繁琐的毛病,分文章为六门三十类,只是他的录文范围大大缩小。清 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编撰的古文辞类纂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依文体划 分为十三类,分别是论辩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 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颂赞类、辞赋类、哀祭类,对古文繁复的文体种类进行 了简化归类,同时分类又较为明确清晰,多为后人借鉴,这是一部颇有影响的文体 论著作。 谭家健著中国古代散文史稿中概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版的中国散文 综论和古代文体分类著作,这些著作所采用的分法大致有三种: 第一种,基本采用姚氏文体分类的方法和名称。如杨秉祺古代散文体裁浅论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0 年出版) ,分论说、序跋、奏议、书牍、赠序、诏令、传 状、碑志、纪事、典志、杂记、箴铭、颂赞、哀祭、骈文十六类。姜涛古代散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文体概论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 年出版)分十五类,其中大多与杨著及姚鼐相同。 褚斌杰所著中国古代文体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 年初版,1990 年增订)分 古代文章为论说、杂记、序跋、赠序、箴铭、哀祭、传状、碑志、公牍十类,另有“古 代文章的其他体类”,包括笔记文、语录体、八股文、连珠文。 第二种是将古代文体纳入现代分类之中。如安徽大学朱世英、方遒、刘国华合 著中国散文通论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 年出版) ,先分论说散文、记叙散文、抒 情散文三大类再分若干小类。台北师范学院冯永敏所著散文鉴赏艺术探微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98 年出版) ,把古代文体分为记叙性散文、说理性散文和实用性散 文三大类再细分小类。 第三种分类法基本上采用现代概念,不把古代文体硬行纳入,如周明中国古 代散文艺术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4 年出版)分记叙描写类、议论辨驳类、明志抒 情类、讽喻讥刺类四大类。 在以上对于中国古代散文的分类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古代散文运用现代 的分类法,存在着一些很突出的弊端,这种分类法不能包容所有的古文类别,同时 存在明显的重叠现象,也还存在着分类标准不统一的情况。故而,在对顾况的散文 进行分类说明时,笔者并非是提出一种古代散文的分类主张,只是针对顾况散文中 出现的文体来进行论述。 3.1 赋赋 赋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界于散文和诗歌之间,亦诗亦文,既有诗的整齐句式、 和协音韵,又有文的杂散句式和宜于铺陈的气势,但它又非诗非文,既不像诗那样 含蓄简练,宜于歌咏,也不像文那样纵横无拘和非关吟诵。而且,赋的形成和发展 无不同时受到来自韵文如诗 、 骚和来自散文如战国诸子的影响。古人在文体 分类时总是将赋作为一种与诗和文均相区别的文体来对待,它常常是独立于诗和文 之外的一种文体,现代有些学者在分类中国古代散文时也将赋排除在文之外,将它 作为一个单独的篇章列出进行叙述,比如褚斌杰著中国古代文体概论 (增订本) ; 也有一些专著把赋列入散文之类,比如朱世英、方遒、刘国华著中国散文学通论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年 12 月第一版) ,此书把赋归为抒情类散文一类。 顾况共写有三篇赋, 高祖受命造唐赋 (并序) 、 茶赋和莽墟赋 ,其中,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高祖受命造唐赋是上呈皇帝的赋文,论皇家大庆,歌功颂德。而茶赋和莽 墟赋是两篇短小的咏物赋,文辞精炼,生动活泼。 3.1.1 大赋之恢宏大赋之恢宏 顾况的高祖受命造唐赋 是一篇具有纲领性性质的鸿篇巨制, 写得气势恢弘, 故置于华阳集(据四库全书本) 之首,在全唐文卷五二八至卷五三收 录的顾况文中,此篇也居于首位。宋代晁补之撰写的变离骚序中说: “顾况文不 多,约而可观。问大钧理,胜招北客,词胜阿房宫云,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 皆唐赋之不可废者也。 ”晁补之将顾况此文与杜牧阿房宫赋相提并论,认为这都 是唐赋中的优秀篇章。此前有元结大唐中兴颂, 旨在颂赞平叛初见成效, 两京收 复, 天子还都, 讴歌统一, 表达期待中兴的爱国情。 而此篇赋文, 思深体大, 规模更为 宏伟, 构建、旨意更为宏观。全文2277字, 以骈散合揉的形式, 正如顾况在赋文的序 言中说的“初论隋氏颠覆,次论皇家开统,末论告厥成功”26和上高祖受命造唐赋 表所言“论皇家大庆,历祚延久,怳若光灵”27一样,总结了大唐创业以来五件大 事:“我唐传祚以来, 革隋一;封岱二;克复三;除凶四;五将发。”28即从高祖李 渊大唐创业叙起,直到肃宗凤翔执位, “肆除犬羊”;代宗力挽颓纲, “天下大定”, “徭轻敛寡,国富家肥”。直叙到再度封禅泰山,中兴在望。甚有洋洋洒洒,一气 贯注,排宕开阖,不可睥睨之势。29赋文作于贞元三年顾况被征为著作郎之后,它代 表了当时知识分子在平定安史之乱后渴望唐室中兴的一种思潮。安史之乱以后,历 经浩劫的人们有伤痛,也产生了怀疑,大唐政权受到质疑和冲击,此文即为巩固大 唐政权而作,是唐朝中兴的前奏,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中枢环节。 3.1.2 散体化倾向散体化倾向 顾况的两篇咏物赋具有非常明显的散体化倾向,现录茶赋 莽墟赋如下: 稽天地之不平兮,兰何为兮早秀,菊何为兮迟荣。皇天既孕此灵物兮,厚 地复糅之而萌。惜下国之偏多,嗟上林之不生。至如罗玳筵,展瑶席。凝藻思, 26 全唐文卷五二八, 高祖受命造唐赋 (并序) ,第 5362 页。 27 全唐文卷五二八, 上高祖受命造唐赋表 ,第 5365 页。 28 全唐文卷五二八, 高祖受命造唐赋 (并序) ,第 5364 页。 29 陈耀东、陈思群著承先启后 探新求奇顾况诗文纵横谈 , 嘉兴学院学报 ,2006 年 3 月,第 58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开灵液。赐名臣,留上客。谷莺啭,宫女嚬。汎浓华,漱芳津。出恒品,先众 珍。君门九重,圣寿万春。此茶上达于天子也。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 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杏树桃花之深洞,竹林草堂之古寺。乘槎海上 来,飞锡云中至。此茶下被于幽人也。 雅曰: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可怜翠 涧阴,中有碧泉流。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轻烟细沫霭然浮,爽气淡 烟风雨秋。梦里还钱,怀中赠橘,虽神秘而焉求。 ( 茶赋 ) 30 大历迷者至莽然之墟也,前山极高,犹在其下。聚首峨峨,去天无多。中 有灵草,洞泉浇沙。倒壁挂松,灵莳接波。乳窦滴沥,芝房骈罗。野火不钻, 枯木戛摩。阴岑胶加,流响灭华。阳冈豁寥,上景澄霞。何意万里之荒谷兮, 有此数百家。此家何代,图记不载。为当去殷,为当避秦。商山老人,不为汉 臣。岂知人情之险鄙,征税之愁辛。迷叟归到家,持辞不可陈。儿征防丁,女 事东沤。神龙吟兮凤舞。莽墟之所,超逍遥以容与。 ( 莽墟赋 ) 顾况曾在大历四五年与陆羽、皎然、朱放等人交往于湖州,陆羽是著名的“茶 圣” ,他们曾聚于湖州产茶区顾渚山论茶道, 茶赋一文当作于此间。此文中,顾 况含蓄地暗示此辈人如“香茶”开在“下国”之野,同时也渴望能够入得“上林” 。 这两篇短小赋文均不拘于格式,前一篇以六字句为主,如“兰何为兮早秀,菊 何为兮迟荣” ,最短句式三言,如“展瑶席。凝藻思,开灵液。赐名臣,留上客。谷 莺啭,宫女嚬。汎浓华,漱芳津。出恒品,先众珍” ,最长句式八言,如“皇天既孕 此灵物兮” 、 “此茶上达于天子也” ;后一篇赋文以四言为主,如“聚首峨峨,去天 无多。中有灵草,洞泉浇沙。倒壁挂松,灵莳接波。乳窦滴沥,芝房骈罗。野火不 钻,枯木戛摩。阴岑胶加,流响灭华。阳冈豁寥,上景澄霞” ,掺杂着少量长句,如 “何意万里之荒谷兮” 、 “神龙吟兮凤舞” ,句式不一特征明显。这两篇赋在谋篇用句 上,均吸收了古文的章法和气势,用韵自由,韵散兼取,长短不拘,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