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核心部分。目前我国人格教育发展存在着 唯理性的倾向,对学生一味理性的说教与灌输,而缺乏诗心的培养、诗性的启发, 致使人格教育的实效性较差。对于此,本文首先对诗、诗意、诗化的进行了解读, 其次对人格、诗化的人格教育进行了解读,进而提出了将诗化的教育方式用于人 格陶冶。诗化的人格教育克服了当前唯理性的人格教育,有助于克服唯理性的人 格教育的不足,实现理性教育与诗性教育的有效互补,而且传承了我国人格教育 的诗化传统,从而达到人在人格教育中诗意的栖居这一目的。本文着重对诗化教 育陶冶人格的方法进行了探讨,首先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使学生树立“民胞 物与”的观念来培养学生诗意的观世法;其次通过人与人、人与物两种对话方式 使教育方法从理性的“独白转向诗性的“对话”、再次通过倡导艺术的人生观 可使学生从文艺作品中领悟人生的真正价值、可使学生与自然形成天人合一的人 生境界、可以培养学生诗意的生活态度;最后通过将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相结合 开展诗化的人格教育。 关键词:诗意诗化教育人格陶冶 、 a b s 打a c t a b s t r a c t p e r s o n a l i t ve d u c a t i o nh a sb e e no n ec o r ep a r to fi d e o l o g i c a la n dp 0 1 i t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 i nt h e s ed a y s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p e r s o n a l i t ye d u c a t i o ni nc k n ah a si n c l i n a t i o no f e x t r e m e l vr a t i o n a l i s t ,w h i c hr e s u l t si ns h o r t a g eo fe n l i 曲t e n i n ga n dc u l t i v a t i o no f p o e t i cq u a l i t ya n dp o o re n 、e c t i v e n e s s i nd e a l i n gw i t ht h e s ep r o b l e m s ,w ea t t 锄p tt o i n t e 叩r e tt h ec o n c 印to fp o 锄,p o e n ya n dp o e t i c i z i n gf i r s t ,a n dm e nt 0a n a l y z e p e r s o n a l i t y a l l d p o e t i c i z e dp e r s o n a l i t ye d u c a t i o n ,a n d 印p l yp o e t i c i z 酣m e a n so f e d u c a t i o nt oc u l t i v a t i o no fp e r s o n a l i t ya tl a s t p o “c i z e dp e r s o n a l i t ve d u c a t i o nh a s s u c c e s s 向l l ym a d eu pf 0 rt h e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i ne x t r 咖e l yr a t i o n a l i z e de d u c a t i o na n d a c h i e 、,e dt h em u t l l a lc o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r a t i o n a le d u c a t i o na n dp o e t i c i z e d e d u c a t i o n t h i sm e s i sf o c u s e so nt h em e a n so fa p p l _ ! y i n gp o e t i c i z e de d u c a t i o nt o c u l t i v a t i o no fp e r s o n a l i 戗i nm ef i r s tp l a c e ,p o e t i c i z e dv i s i o nc a l lb ec u l t i v a t e db y e n c o u r a g i n gs t u d e n t s i m a g i i l a t i o na n de t l l n i c so f f 1 0 v eo fa 1 1p e o p l ea 1 1 da l lt h i n g s ”;i n t h es e c o n dp l a c e ,t e a c h i n gm e t l l o d sc a nb ed l a n g e df r o mr a t i o n a le x p r e s s i o nt o p o e t i c i z e d d i a l o g u e b yc a n 研n g o u t h u m a n t o - h u m a n ,h u m 觚- t o - p r o p e r t y c o n v e r s a t i o n ;i nt h e 血i r dp l a c e ,p o e t i c i z o da t t i n l d eo fl i f ec a nb ee s t a b l i s h e d 锄o n g s t u d e n t sb va b s o r b i n gt m ev a l u ef r o ml i t e r a t u l e s :i nt h el a s tp l a c e ,p o e t i c i z e d p e r s o n a l i t ye d u c a t i o nc a nb ec a i 竹e do u tt h r o u 2 hc o m b i n a t i o no fv e r b a la n d n o n v e r b a l t e a c h i n g k e yw o r d s :p o e t 以p o e t i c i z e de d u c a t i o n ,p e r s o n a l i t yc u l t i v a t i o n i l 前言 】上- 日i 菁 目前,我国的人格教育主要采用的是理性的言说方式,过分强调理性的说教 和灌输,采用理性的话语形式,逻辑有序地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传授, 走一条纯理性的路线,有单纯使学生接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现成结 论和“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既定规范的倾向。而对于这些行 为规范掌握情况的考察则是通过书面考试,只要学生按照教材回答问题,就谓之 掌握了行为规范。至此,人格教育也就画上了句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往往居 于中心地位,高高在上,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和需要,把学生看成是有待填充的“道 德之洞”或“美德之袋”。其后果是压抑了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 培养,禁锢了学生的选择自由,影响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也很难 引起学生的兴趣,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及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能力,违背了人 格教育的初衷,很难使教育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取得“入耳”、“入脑”的 效果,所以人格教育取得的实效性较差,直接导致目前大学生的人格问题凸显, 各种事件层出不穷,诸如主体意识异化、公民道德失范、伦理观念失常、理想信 念模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求知欲不强、人际关系紧张、沉迷网络、心 理问题等等。 一般说来,人理解事物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理性的,一种是诗性的。 不可否认,通过理性思维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然而诗性的思( 从在场 的东西中发现不在场的东西) 则更便于揭示事物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人格教 育中,我们在进行理性的教育的同时,也要进行诗性的教育和陶冶。只有这样, 才能使我们的人格教育情理交融,取得深入人心的效果,才能培养出富有诗意的 道德人格。正如古人所说的“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人格的涵养 是既需要理性又需要诗性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我国的人格教育素来有诗化的传统,诗化的人格教育与唯理性的人格教育不 同,它是以诗性智慧方法对受教者进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显隐结合意识,启发 学生的想象力为目标,借助诗意的语言,把理性的教育变为生动的形象,把道德 说服转化为道德情感的熏陶,使受教育者获得审美的愉悦和道德情感的升华,从 而促使其道德人格的完善。诗化的人格教育实质上就是寓人格教育于美育之中, 实现人格教育与美育的有机融合,使人们立身成德的追求升华为一种诗意的美。 n i 前苦 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和发扬积极健康的情感,促使其思考,启迪 其智慧,深化其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使这种情感更纯洁化,从 而进一步提高受教育者的生活情趣、美化其心灵、完善其人格,使其以更积极的 态度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这就克服了唯理性的人格教育了无情趣、枯燥乏味的 状况,使受教育者在生动活泼的教育过程中,自觉自愿地接受道德教育并从道德 提高、人格完善中感到精神上的极大满足,从而提高人格教育的实效性。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充满了诗性精神,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战国时期 离骚,从汉朝的乐府诗到唐朝的唐诗五万首,从宋词的婉约与豪放到明清的 写实与批判,无一不彰显着这个民族诗的传统。它陶冶了我们的性灵,滋润了我 们的心田,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本文正是以这种传统的诗性文化为依据,并 结合哲学、美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原理,在对诗、诗意、诗化解读的基础上, 提出了诗化教育与人格陶冶之间的关系。诗化的人格教育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 它不仅是对我国人格教育诗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而且有助于转变我国目前存在 的唯理性的教育倾向,而达到使人在人格教育中达到“诗意地栖居”这一根本目 的。本文着重讨论了如何进行诗化的人格教育。具体来说,要进行诗化的人格教 育首先要培养学生诗意的观世法,这就要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使学生树立“民 胞物与”的观念两方面着手:其次,教育方法要从理性的“独自”转向诗性的“对 话 ,分析了诗性的对话不仅包括人与人的对话,还包括人与物的对话;再次, 倡导艺术的人生观,使学生从文艺作品中领悟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与自然 形成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养成诗意的生活态度;把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 结合起来,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宇宙万物的无言言说,还要加强自身 修养,争取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 i v 第一章何为诗化的人格教育 第一章何为诗化的人格教育 诗与人格这两个概念表面看来有些风马牛不相及,诗化的教育是怎么样的 境界呢? 这境界能否和人格的教育与陶冶产生交集呢? 要清楚这些问题需要对 诗、诗意、诗化、诗化的人格教育等进行解读。 一、对诗、诗意、诗化的解读 诗,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诗是从巴比伦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以 来,尤其是中国的诗经和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以来,几千年一直被 创作、传播和鉴赏着的文学体裁,诗人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 抒发情感,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 及丰富的现象来高度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1 】广义的诗,是一 切艺术( 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 的统称,自然美、艺术美和人生美的 代名词,是人类观照世界的一种方式。 诗的起源,一说源于宗教,是因为原始民族对于神明,因畏惧而生敬仰, 于是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也就成了诗歌的起源;一说源于劳动,原始人 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 振奋精神,协调动作,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 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是韵文, 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所以我们说,诗是普 遍的艺术,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文学艺术样式。 诗的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 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 在:豪放与婉约的文字启迪着人的思想,欢快与低沉的音乐引导着人的情 绪,柔美与刚毅并存的舞蹈演绎着生命的绚烂,恢宏或是小巧的建筑总是 让人惊叹。诗美是艺术美的最高体现。诗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 领域中,科学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 发诗的意境。 所谓诗意,就是以寓无限于有限之中,以目前在场的、显现的东西表现不在 场的、隐蔽的东西,给鉴赏者留下最广阔的想象空间。就像北大哲学教授张世英 川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 9 9 7 年版,第1 1 3 8 页。 1 第一章何为诗化的人格教育 说的:“文学艺术必具诗意,诗意的妙处就在于从目前的( 在场的) 东西想象到词 外的( 不在场的) 东西,令人感到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中国古典诗在 讲究从在场的现实事物想象到不在场的现实事物的关系方面,是最具特色的。司 马光在续诗话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清初叶燮说: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限,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 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 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 【2 】这些话都说明了诗讲究含蓄,高度重视由显到隐 的联系,以显寓隐是诗的特点。对诗的欣赏要由显现者过渡到隐蔽者,领会诗之 “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的意境。例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深。 司马光对此的解释是:“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从他 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句诗的诗意就在于通过言内所及的在场的东西“山河 在”与“草木深 ,而显现了不在场的、隐蔽在背后的“无余物”和“无人的 凄凉景象,引人深思。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显现是想象的显现,想象中的东西 仍保留其隐蔽性,只有这样,这两旬诗才有可供玩味的空问。若要想象中的东西 在言词内出场,把杜甫的这两旬诗改为“国破无余物,城春无人迹”,那就成了 索然无余味的打油诗,无任何诗意可言了。 当然,诗意并非只存在于诗歌的文学欣赏和创作领域,也并非只是文学研究 的对象。它是生活的表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作为艺术的通称,可以 说一切艺术都是诗:音乐是在时间坐标上流动的诗,绘画、雕塑是二维或 三维空间里的具象的诗,人类的很多经典建筑是对空间进行格式化的诗, 舞蹈是人的形体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一同展开的诗,散文、小说是无韵的诗。 海德格尔分析酒壶,“壶给予水,赐于酒。而在水中则滞留着泉,在泉中保留着 石及地的沉睡和天空的雨露。在酒中,居留着地的滋养元素和太阳。酒可以解人 之渴,可以激励友情;酒还可以倾于地上以祭神,可以在对崇高者的节日庆典上 助兴。壶集合了地与天、神与人。,【3 】海德格尔对酒壶的分析,揭示了显现者( 酒 壶) 与隐蔽者( 地与人、神与人) 相互作用的人生境域,充满了诗意。若仅仅对壶 作“是什么”的认识,就只能看到壶壁、壶底和壶的质料,而不能显示出壶的意 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j _ l 版社,2 0 0 2 年版。 1 2 燮:原诗内篇。 f 3 增长世英: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9 年版。 2 第一章何为诗化的人格教育 义。生活中的每一种器具都有类似酒壶这样的关系,每一个人的社会存在都是显 与隐的相互作用关系,显隐结合就是诗意的生活。生活中的诗意,使每一座山、 每一棵树、每一声鸟鸣都有着回味无穷的意境,引导人们进入人与万物交融合一、 有限与无限相统一的境界,使人超越了在场者,进入不在场者的想象的自由王国。 在诗意中,人不是处于存在之外以存在为认识对象,而是融合于存在之中,与存 在成为一体,拥有了对整个世界的认识。 如何理解诗化呢? 诗化是西方现代哲学关心的一个问题。海德格尔在“人诗 意地栖居”一文中,引用了荷尔德林的一首风格独特的诗,其中一句是:“充 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人诗意地栖居并不是指人天生都是诗 人,而是指人皆可以通过教养、修养和陶冶而成为真正的诗人或成为真正有诗意 的人。人要实现“诗意地栖居,必须通过“诗化”这一途径。“诗化”是西方尤 其是德国许多哲学家、美学家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像德国生命哲学家狄尔泰提 出“生命的诗化”,认为“诗把心灵从现实的重负下解放出来,激发起心灵对自 身价值的认识。诗意的表达成了生活本质的表达”【1 1 ;符号论美学家卡西尔 则多次强调“把哲学诗化”,认为“真正的诗不是个别艺术家的作品,而是宇宙 本身一不断完美自身的艺术品。”【2 】。在我国人格教育界,关于“诗化”的论述 很少,只在哲学界和美学界有所提及。像美学界的学者易健提出了“诗化 这一 概念,认为“诗化,即通过审美教育,也就是充分运用美自身巨大的感染力、 召唤力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按照美的规律来美化、构建人的心灵,让人 学会用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人生,从而促进整个人的审美化。”【3 】 本文所讲的“诗化”,就是通过诗性思维,引导人们在观察生活、观察事物 中,培养人们的显隐结合意识,揭示事物内在的显隐联系,从而能对事物采取诗 意的看法。儒家的“比德 就是这样一种诗化的方法。它不是把某个自然物看作 某个自然物,而是使人由显现的自然物体悟到隐蔽的、未言明的道德人格。“诗 化”向人们展示了显现者与隐蔽者相互结合的人生境域,只有诗化的人生才是本 真的人生,才是充满诗意的人生。 二、对人格及诗化的人格教育的解读 刘小枫:诗化哲学德困浪漫荚学传统,山东文艺j j 版社,1 9 8 6 年版,第1 6 7 页。 f 2 l 刘小枫:诗化哲学德困浪漫英学传统,山东文艺版 f :1 9 8 6 年版第1 1 3 页。 1 3 1 易健:人的诗化与自然人化,海l ,南方出版社,2 0 0 0 年版。 第一章何为诗化的人格教育 “人格”一词源于拉丁文p e r s o n a ,原意为舞台上面具,包括两层含义,一 是指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显出的行为,二是指个人的真实自我。人格作为科学概念, 广泛使用于心理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伦理学等学科。本文所论的 人格,限于伦理学范畴,是指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即道德人格。 人们往往以人格的高低来综合评价人的道德品质。这种评价包括三个方面:即个 人处世的态度是否公平,对自己的态度是否正直诚实,待人的态度是否忠实信义 等。人格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培养出来的,贯穿在个人全部的行为活动中。人 格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是形成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 理依据,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 人格教育本应是一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是一种“问心的教育 , 但就我们现行人格教育的实际来看,往往重“理”而轻“情”。学校的人格教育 课,是通过逻辑理性的途径,将人格教育的内容以抽象方式诉诸于学生的理智, 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以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人格教育比 较抽象,说教色彩较浓,不仅枯燥乏味,而且收效甚微。人格教育要有根本的改 观,取得实效,就必须从纯粹的理性灌输转变为情理交融,使人格教育走一条荚 学路径,产生一种美学人格教育,即诗化的人格教育。 诗化的人格教育正是针对唯理性的人格教育提出来的。唯理性的人格教育是 以传授系统的人格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理性人格思维能力为唯一目标,借助概念、 判断、推理等理性的语言来实施的,带有浓厚的说教、灌输色彩。而诗化的人格 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显隐结合意识,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为目标,借助诗意的语言, 把理性的灌输变为生动的形象,把说服转化为情感的熏陶,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过 程中获得审美愉悦、道德情感的升华,从而促使其人格的完善。 诗化的人格教育把美学引入教育中,使人格教育带有一定的美学色彩,其实 质就是把人格教育与美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寓人格教育于美育之中,以美促德, 以美成德,使人们立身成德的追求升华为一种诗意的美。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 “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一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我 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 面的智力发展。 诗化的人格教育正是借助了美的这种巨大作用力,使学生在美 的享受和体验中,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人格得到完善, 4 第一章何为诗化的人格教育 从而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5 第二章诗化的人格教育的意义 第二章诗化的人格教育的意义 作为一种新的人格教育思想,诗化的人格教育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克服当前唯理性的人格教育,并传承我国人格教育的诗化传统,最终实现人在人 格教育中诗意的栖居。 一、克服当前唯理性的人格教育 张世英指出事物有两种联系:一种是个性与共性、现象与本质的联系,对这 种联系的把握是从事物的多样性中抽取出同一性,形成概念。另一种是在场的东 西与不在场的东西、显现的东西与隐蔽的东西的联系。对这种联系的把握不是形 成概念,而是寻找显现的事物背后隐蔽着的具体事物。 理解事物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理性的,一种是诗性的。以往我们只强调理 性,将教育学视为“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而将道德教育也视为“研 究道德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我们是以理性的方式去把握世界。在教育中, 无疑理性是十分重要的。没有理性,我们就不可能形成教育科学和和科学性的道 德教育。但世界是多样化的,人的精神世界更是丰富多彩的。在人格教育中奉理 性至上就会走到唯理性教育路上去。 二十世纪以来,科学与实证彰显,主体和客体对立二分,科学成为一切学科 的话语范式,并以其非常的傲气与渗透力影响着人文及社会科学。教育学的旨向 当然也就在于通常教育学教科书上所说的“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了。 于是,唯理性的思想使得教育的话语、教育的方式失去了灵性。中国的教育学包 括人格教育是受西方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例如,人格教育在学校中成为了一 门独立的学科。西方传统主流文化是抑诗性、扬理性的,信奉的是道德理性主义, 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作为人的道德人格,也就必然以理性为依托;包括道德 人格在内的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和理解的,而且人完全可以凭借理性去获得对道 德人格的真理性认识;人只有通过并利用自己的智慧才能获得一种合乎理性的人 格,才能真正达于人格上的完善,成为真正的人。 【l 】受这种文化影响,我们用 一种理性的方式去继承、吸收我国传统的人格教育理论,结果使现在的人格教育 陷入唯理性的误区,而与诗意的东西相脱离。 为了扭转人格教育中存在的这种唯理性的倾向,我国的教育界进行了一系列 【u 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 0 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山东教育 j i 版社,1 9 9 5 年版,第3 0 页。 6 第二章诗化的人格教育的意义 探讨,也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比如,在人格教育中要注重情理交融,要立教 于美,把人格教育与美育结合起来等等。这些思想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人们往 往还是在理性的范阿内来谈人格教育与美育的统一,往往采用理性的言说、理性 的话语方式来论证理与情的这种统一,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这其实还是“以 单一的理性方式去批评单一的理性说教,不过用一种理性说教去代替另一种 理性说教,在批评中又重建了同样的对象。在教育中,单靠理性话语永远改 变不了单一的理性说教,相反还可能加重说教。今天,我们人格教育的言说方式 还是理性的言说方式,所采用的话语方式还是理性的话语方式。这种唯理性是求 的人格教育现状,使人格教育陷入单纯的理性说教和灌输的误区,其实效性不高 也在所难免。 人格的教育与陶冶是既需要理性又需要诗性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诗化的人格教育继承了我国的诗教传统,采用了诗意的话语言晚方式,寓理于情, 寓意于形,寓教于乐,使人格教育的方法形象生动,过程轻松愉悦,转变了唯理 性的道德教育观,并为人格教育营造了情理交融的氛围,使人格教育的作用深入 心灵,产生持久深刻的效果。这种“诗教”的巨大力量是理性话语所无法替代的。 例如,毛泽东诗词有着十分丰富的意蕴,是社会主义的优秀教材和生动的道德教 育“课本 ,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其壮阔的史诗美、高尚的情操美、伟岸的形 象美、深邃的哲理美、铿锵的声韵美对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广泛、 深入、持久的影响,对我们今天培育“四有”新人仍然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 用。 当然,我们在这里提倡诗化的人格教育,并不是要破除理性而是要破除人格 教育中理性话语总裁一切的局面,也不是要使诗意话语变成人格教育的主流话 语,因为任何一种单一的话语方式都会限制人们的思。人格教育既需要诗意话语, 也需要理性话语,它们各有所长,不能用一个去替代另一个,而应充分发挥它们 各自的作用,使人格教育实现“文以载道 的作用。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对 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 而情感是需要培养的,尤其离不歼诗化的陶冶作用。诗化 的人格陶冶是以诗意的为手段,激发学生诗的情感,使他们的精神感到自由、愉悦, 情感得到净化,进而使心灵得到升华,沿着人生美好的道路前进。如李商隐的诗句 7 第二章诗化的人格教育的意义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蜡烛是平凡的事物,而诗人丰富的 感情作用于它,使它们成为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活的形象。当我们欣赏诗句,吟咏诵 读,情感的波涛激荡,想象的闸门开启,也在这平凡的事物上面感知到动人的美。 二、传承我国人格教育的诗化传统 在历史上,中国作为一个诗的国度,其文化本身就是一种诗意的文化,中国 的人格教育向来有诗化的传统。从最早儒家的诗教思想到近现代教育家提出的以 美育德思想,无不充满诗意的色彩。这种诗化的人格教育不是一种规范式的教育, 不是就人格论人格,也不是单纯的说服,它是通过审美意识的修养和崇高境界的 培养来塑造完美人格,培育出合乎天地之德、具有“浩然正气”的率真的人。诗 化的人格教育在培养人方面具有的“趣得之自然者深”的独特作用,是理性的人 格教育所不能达到的。 ( 一) 儒家的人格诗教思想 从人格教育传统看,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倡的诗教,开创了中困诗化教育 的先河。孔子十分重视诗教的作用,并把诗列为道德人格教育的内容并且是 首要内容。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i 】要成为一个仁人君子,首先要学诗, 因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 【2 】具有极高的伦理道德价值; 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诗是艺术,不是枯燥的道德说教,而是情与理的结合, 欣赏诗歌可以使人产生情感上的审美愉悦,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诗中的伦理道德, 这个效果是单纯的道德教诲所不能比拟的。因此,诗教构成了孔子教育的一个重 要内容。他一再告诫学生要学诗,“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 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3 】孔子的这段论述 要求学生通过学诗体验人格之美,不仅指出了诗的审美功能,而且还指出了诗的 人格教化和益智功能。可见,孔子的诗教绝非单纯的诗美教育,而是借助诗 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可言志性去感化育人,使学生在诗的审美过程中陶冶性 情,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里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孔子在实施诗教过程中,还 开创和培植了以物比德的诗化的人格教育方法,“比”是象征和比拟,“德是道 德人格。比德就是以自然物隐喻道德人格,它是化景物为情思,以此陶冶人格。 【论语季氏。 【2 1 论语为政。 【3 l 论语佴1 货。 第二章诗化的人格教育的意义 【1 1 孔子贵玉,荀子解释说:玉者,君子比德焉。”【2 】在孔子看来,玉所具有的自 然属性可以象征君子的仁、知、义、行、勇、情、辞七种德行。儒家比德是“德 法自法 ,它将道德伦理观念以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形式表达出来。在中国历 史上,以天地比德、以山水比德、以松竹梅“岁寒三友 比德和梅兰竹菊“四君 子”比德等现象不胜枚举。这种寓理于感性之中的教育方法,顺应了人性自然, 贯彻了形象性原则,比单纯的逻辑说教更易打动受教育者的心灵,更具艺术性, 使人格教育充满了诗意。 孔子的诗教思想是与他的诗意人格联系在一起的,并为儒家的人格教育提供 了原创性的样板。后来儒家学派的继承人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 的思想,苟子提出了言志以明道的诗学主张,进一步发展了孑l 子的诗教。儒家的 诗教不仅影响了人格教育,并且影响了诗学理论。后来的诗学论著都比较重视诗 歌的人格教化功能。像汉代的毛诗序认为诗可以“正得失经夫妇,成孝 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王夫之说:“圣人以诗教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 气,纳之于豪杰而后期之以圣贤,以救人道于乱世之大权也。”【3 】以孔子为代表 的儒家学派的诗教,把诗与仁义结合起来作为修身养性的方法,开创了人格教育 的美学传统,使善与美有机交融起来,在培养具有“真性情”的仁人君子方面,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 二) 近现代人格诗教之思想 如何培育高尚的道德人格,是我国近现代许多美学家、教育家探讨的问题。 虽然他们的教育思想各不相同,但总的指导思想大致相同,那就是主要通过美育 来培养人的诗化人生观,最终达到培育具有既符合道德的又超道德的完美的理想 人格。这种寓人格教育于美育的、以美成德的教育思想,是与我国传统的诗教思 想一脉相承的,这种诗化人生观的培育方式也就是诗化的人格教育方式。 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继承了儒家的诗教思想,同时又吸 收了现代心理学和美学思想,提出了“以美育图道德教育完成,以美育美化人生” 的教育思想。蔡元培认为爱美是人的天性,因而如将爱美之心因势利导,小则可 以怡情养性,进德修身,大则治国平天下。何以见得呢? 他解释说,“当渎画吟诗, 【i l 孙迎光:传承与超越儒家德育思想与现代学校德育,2 0 0 2 年版,第6 0 页。 f 2 】伯了法行。 【3 l 手犬之:唐诗评选,卷一,河北人民 ;版社,1 9 9 4 年版,第2 5 6 页。 9 第二章诗化的人格教育的意义 搜奇探幽之际,在心头每每感到一种莫可名言的怡适,即此境界。是非利害的念 头,人我差别的执着,都一概泯灭了。心中只有一片光明,一片天机。”【1 】 蔡元培所追求的这种人生境界,就是一种物我合一的人生境界。要使人达到 这样的境界,就要从美育入手,发挥美育的道德教育功能。在他看来,“美育之 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 【2 】美育能养成“利人乐 群精神,可以养成“宁静而强毅的精神 ,可以“增进同情 ,加强“互相爱护 和“互相扶助”的精神,可以培养“活泼脑筋”和“创造精神”,可以“铸成有 自治能力之人格”。【3 】这就深刻地揭示了美育对人格陶冶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人 格的养成并非知识的积累、技能训练就可以完成,必须通过美感教育来最终成就。 蔡元培的这种寓道德教育于美育之中,以美促德的道德教育思想,可以培养出具 有“当有重要关头,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气概:甚至有杀身以成 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 的健全的人格,这种艺术人生观思想对我们 诗化的道德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国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对以美育德做了更深入的论述,朱光潜美育思 想的核心,就是实现人生的艺术化。在他看来,“离开了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 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无所谓人生, 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 词。【4 】他认为人生本来就是一种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都是他自己的作品, 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美,从根本上说就是善,并且是最高的善, 艺术活动本身就是合乎人类最高的道德追求。所以说,人生的艺术化也意味着人 生的道德化,即一个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同时有道德修养,艺术化的人生就是道 德化的人生。朱光潜认为,通过美育,对于认识人生,培养道德来说是最为有益 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所囿,有所蔽,许多东西都不能见,所见的天地是非 常狭小、陈腐的、枯燥的。诗人和艺术家所以超过我们一般人者就在情感比较真 挚,感觉比较深刻,想象比较丰富。我们见不着的他们见得着,并且他 们见得到就说出来,我们本来见不着的他们见着说出来了,就使我 们也可以见着。像一位英国诗人所说的,他们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看。 【1 1 杨,f :多维视野中的天育,安徽教育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0 3 页。 f 2 1 蔡元培:蔡冗培教育文选卷一,人民文学 f j 版社,第1 1 5 页。 【3 1 蔡元培:蔡冗培文集卷_ 二,人民文学;版社,第8 5 页。 f 4 l 朱光潜:朱光潜伞集,第4 卷,安徽教育i l j 版社,1 9 8 8 年,第1 6 l 页。 1 0 第二章诗化的人格教育的意义 中国人爱好自然风景的趣味是陶谢王玮诗人所传染的。 【l 】所以,要实现人生的 艺术化,就要通过美育,培养人的显隐结合的诗意的审美观,形成审美体验,最 终达到怡情养性的目的。朱光潜的人生艺术化思想充满了诗意的色彩,为我们人 格教育从“问理的道德”走向“问心的道德”指明了方向。 美学家宗白华则是明确提出艺术人生观的思想。宗白华以诗意的眼光观察世 界,他说,“我己从哲学中觉得宇宙的真相最好是用艺术表现,不是纯粹的名言 所能写出的,所以我认为将来最真确的哲学就是一首宇宙诗,我将来从事的 事业也就是尽力加入做这首诗的一部分罢了。”【2 】他的这种把整个宇宙都当作一 首诗的艺术人生观思想其实就是一种诗化的人生观。宗白华认为:“艺术同哲学 科学宗教一样,也启示着宇宙人生最深的真实,但却是借助于幻想的象征力以诉 于人类的直观的心灵与情绪意境。而美是它的附带的赠品。”【3 】艺术一方 面描写具体的形象以表现幽深的意境,另一方面艺术以象征的方式揭示人生意义 的普遍性,正因为如此,我们能在艺术形象中体验到“人生的意义”,在美的享 受中,产生真的领悟。因此,艺术的人生观就是从艺术的观察上推察人生生活是 什么,人生行为应当怎样。宗白华的倡导的艺术的人生观,其目的在于培养健全 的人格,而这种人格正是一种审美人格。由此出发,宗白华十分强调美育在现实 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在宗白华看来,如果要从民族的魂灵与人格上振作中国,不 得不提倡“纯洁的,真挚的,超物质的爱”,所以应多作“乐观的,光明的,颂 爱的诗歌”,替我们民族性里营造深厚的情感基础。宗白华的艺术人生观思想, 其实就是传统诗教观念的现代延续。其通过树立艺术人生观去培养健全的、理想 的人格,也就是培育“圣哲之士,心生悲悯,于是毅然奋身,慷慨救世,既已心 超世外,我见都泯,自躬苦乐,渺不系怀,遂能竭尽身心,以为世用。【4 】的道 德人格。通过树立艺术人生观去培养健全的、理想的人格,不仅是宗白华一生孜 孜以求的理想,也是我们诗化的人格教育所应借鉴的。 诗化的人格教育继承和弘扬了上述人格教育的诗化传统,在人格教育中注重 显隐结合,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 教育效应。在教育中让学生由显现者到隐蔽者、由在场者到不在场者、由可言者 朱光潜:朱光潜令集,第4 卷,安徽教育; j 版社。1 9 8 8 年版,第1 4 9 - 贞。 【2 】宗 j 仁:意境,北京人学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3 页。 【3 l 宗 j 华:意境,北京人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7 7 页。 【4 1 宗臼华:宗臼华全集,第2 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2 4 页。 第二章诗化的人格教育的意义 到不可言者的超越,可以形成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教育氛围,使学生的情感得到 激发,思想得到熏陶,境晁得以提升,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美好的人性、高尚 的道德品质、伟大的人格的形成。 三、实现人在人格教育中诗意的栖居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人能在地球上诞生成长 繁衍,就是一首浪漫的诗篇,再衬以风花雪月,燕舞莺飞,就更诗意盎然了。可 以说,在花香鸟语,蝉吟蛙鸣中,每个人都生活在艺术和诗意的氤氲中了。诗化 的人格教育以诗性哲学为基础,提倡诗性思维方式,进而达到万物一体、天人合 一的境界,能够达到超越主客二分的更高层次的主客一体,最终实现人在人格教 育中“诗意的栖居”。 人在人格教育中诗意地栖居指的是人格教育的整体状态,人格教育应与整个 人生的诗意生活相对应,从而使人在人格教育中达到显现者与隐蔽者相互作用的 人生境域。诗化的人格教育的提出,使人在人格教育中诗意地栖居成为可能,使 人在对诗意的美的追求中,充盈道德精神,建构美好人生。 人格教育原本是诗意的,根本上是为人的。张世英指出:“人们都异口同声 地说:人是理性的存在,理性象征人的尊严。我以为,我们还应该补充一句: 人同时也是一种超理性的存在,超理性象征人的最高价值。人的理性、思维 乃是通过主客二分式的认识,通过概念、共相以把握事物,但人更要求最高的无 限整体与统一体,而主客二分式的认识在最高统一体面前又总是无能为力。天人 一体只能通过天人合一的体验来把握,而这种体验只能是超理性而不是理性的。” 【l 】在工业化社会中,技术工具理性造成人与物的对立与分离,进而产生了人与人 的对立与分离,导致了生活中诗意的丧失。要克服这一倾向,就应该善待自然, 不把自然仅仅当成供我们消费的资源和垃圾场,使人从自然万物主宰者的统治地 位上“走下来 ,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由不平等的支配、控制关系到平等的朋 友、伙伴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奥地利思想家马丁布伯所讲的“我与你”的关系, 要形成这种关系,在马丁布伯看来就要超越主客二分,达到诗性的万物一体。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如冯友兰所讲的是“与天地比寿,与同月同 光”的天地境界。处于这种境界中的人,了解到人不但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且是 f l 】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3 0 4 页。 1 2 第二章诗化的人格教育的意义 宇宙的一部分,其事业不仅贡献于社会,更能贡献于宇宙。诗性思维可以达到万 物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张世英认为:“这种天地万物与我为一体的境界虽然 是超道德意义的,但它又自然地是合乎道德的。【l 】处于这种境界中的人,说其 “超道德”在于已经没有了功利意识( 而道德是讲功利的,如为大多数人谋福利) ; 说其“合乎道德”是因为其能够与自然万物建立一种相亲相爱的和谐关系。这种 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只有在诗化的人格教育中才可以培养出来。 诗化的人格教育指向的是人自身,它的主旨就在于导人以善,使人在善的、 人格的追寻中生活得更有意义,与他人、与自然相处得更为融洽和谐,使人得以 建立更为完美、充实的精神世界。在这一过程中,人充实了内在之需,沉浸于向 善之乐,达到了如诗如画的高尚境界。这就是人格教育的诗意境界。套用海德格 尔的话来说此时人诗意地栖居在人格教育中。 i 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人学j j 版社,2 0 0 2 年版,第2 4 4 页。 1 3 第三章诗化的人格教育的方法 第三章诗化的人格教育的方法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已经对诗化的人格教育的内涵有了一定了解,认识到 诗化的人格教育提出的意义。那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究竟应该如何进行诗 化的人格教育呢? 兹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初步探讨。 一、培养学生诗意的观世法 人格教育固然需要通过理性的教育向学生传授既定的价值观念、道德习俗和 行为规范,使学生接受道德知识,形成一定的道德思维和判断能力,但仅做到这 一步还是不够的。通过这样的理性教育,尽管可以培养出一个有人格的入,但这 种人没有美学化,他还是一个单调的、枯燥的、贫乏的人,不具备美学道德人格。 这就要求人格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理性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诗性的教育,培养学 生诗意的观世法。 诗意的观世法,即一种诗性的世界观,它使自然景物拟人化,使自然因人的 情思包裹而染上花笑叶舞、山欢水唱的色彩的韵味,使自然万物( 一花一鸟、一 树一石、一山一水) 都负荷着无限的深意、无边的深情,人从周遭世界中找到精 神的栖居场所。没有这种诗意的观世法,那么梅兰竹菊仅仅是树木花草,而不会 成为冰肌玉骨、秀质清芳、虚竹有节、傲霜斗雪的“君子”品格的象征。整个自 然也就仅仅是人所征服和改造的对象。这就无助于使学生发展出一种人与物的和 谐关系,很难使他们形成“民胞物与”的境界。具体来说,培养学生诗意的观世 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一) 培养学生诗人的眼光 有了诗人的眼光,我们就能从生活中抬起头来,就会觉得小桥流水,古道夕 阳,竹外桃花,都是一支欢乐的歌。会觉得百啭千声的鸟儿,随风潜入夜的春雨, 小叩久不开的柴扉,红杏出墙的小院,喜说丰年的蛙声,夕阳返照的渡口,横骑 牛背的牧章,烟雾迷蒙的村庄,铃声叮当的小道,都蕴含着诗意。诗人的慧眼j 能平中见奇,俗中见雅,发现生活的诗意。 花是有了诗人的眼光,伟人毛泽东才能从司空见惯的白雪中发现诗意,写下 了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此词经新民报发表后,其豪迈的气势,丌阔的 意境,飞扬的文采,不仅为毛泽东赢得极大的声誉,也引起国民党的震动。国民 党中宣部曾要求会作词的党员写词,拟从中选一首佳作以蒋介石的名义发表,从 1 4 第三章诗化的人格教育的方法 气势上超过毛泽东。然而那班文人写出来的词却又一股迂腐味,蒋介石不屑一顾 道:“你们的词带有一股从棺材里发出的腐臭味,怎能和毛泽东比! ”试想,那 些小肚鸡肠的文人能站在政治家兼诗人的角度欣赏“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壮 丽景色? 能高瞻远瞩“红妆素裹,分外妖娆”的美好前景? 能谈古论今,得出“数 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结论? 人的情趣境界不高,是写不出大气磅礴的高雅之 作的。 以诗人的眼光欣赏生活,以哲人的眼光打量生活,以佛陀的眼光善待生活。 只要我们换个角度,以淡泊闲适的心情看待生活,便会发现街头的人流便是道亮 丽的风景;蹦迪声,卡拉0 k 声,喇叭声,叫卖声,便是一曲欢乐的交响乐:雨 中的青山,溪畔的杨柳,垂钓的老人,山坡上的牛羊,便是幅永不退色的山水画。 可以说大千世界,无物不美,佛家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水一心法, 一石一禅心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佛门中,- 一花一草都是世界的缩影,一水 一石都是佛法的显现,一啼一哭都是佛的声音。只要用心去感悟,就能见佛见善 见美。 诗意的眼光需要找回那颗泯灭的童心,去对一朵花微笑,对一只鸟唱歌,去 听风雨的私语,溪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老年病学疾病诊疗能力考核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功能神经外科手术操作规范性考核模拟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外科手术感染预防与控制模拟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皮肤科学临床诊断竞赛答案及解析
- 2025年体外循环技术应用与优化考试题答案及解析
- 2025年药物毒理学药物中毒抢救处理技能考试答案及解析
- 民族团结班级课件模板
- 2025年耳鼻喉科急性扁桃体炎处理流程综合知识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 西藏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民族团结创建汇报课件
- 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演练制度(足浴会所)
- 清产核资业务培训课件
- 2025年高等教育心理学模拟题(含答案)
- 2025年部编版新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2025秋)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
- 2025-2026学年闽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全册教案
- 2025中国移动贵州公司秋季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10套)
- 施工单位年度业绩汇报
- THNBX 膝痹(原发性双侧膝关节病)综合诊疗规范
- 中科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案
- 【锐仕方达】2025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及薪酬趋势研究报告623mb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