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北朝选举制度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北朝选举制度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北朝选举制度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北朝选举制度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北朝选举制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着一个渐进而反复的过程。正如两汉 察举制在向魏晋的九品中正制转变时,中间也有一个明显的中间阶段,从东汉末的 月旦之评、登龙门之说,到曹操时的崔琰、毛玠,正是这一过程重要标志;而东吴 的暨艳案,正是这一过程当中出现的反复现象。而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之间的发展 轨迹亦不仅仅体现在隋炀帝设立进士科一次事件上,这一过程在北朝来说其实从魏 孝文帝改制确立九品中正制便已开始,只不过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反复的进程。 选举制度在政治制度中是重要的一环,可以说它的变化可以更直接的反映社会 各种力量在政治舞台上的此消彼长之势,称之为政治的风向标亦不为过。本文以北 朝后期选举制度研究为题,实际上更注重的是选举的具体实施中可见的细微变化, 从选举制度的动态发展变化中探寻其曲折反复的轨迹。这种轨迹当然从大方向上来 说与当时中国社会正由贵族社会走向平民化有根本的关系,而更与其中各个小时间 段内的各种具体背景及受这些背景影响的各种政治活动及个人行为(政治本身亦可 说是对能够对政治产生重大影响的个人活动之间的合力)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对这些 相关情况亦会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本文将分三章进行阐述。 第一章,北魏九品中正制的确立。中国历史从十六国开始,一直到隋唐,各个 中原政权都被深深打上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烙印。北魏孝文帝定姓族第一次制度性地 将胡人贵族纳入九品中正制的适用范围之内,同时北魏的九品中正制也带着胡人政 权的某些特点,它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使胡人贵族士族化,使北魏这个胡汉混合政 权的内部能够实行胡汉混一。至于在此之前北魏的选举情况或者准确地说是与汉人 士族的合作情况是孝文帝定姓族的背景,在研究这一问题时自然亦不能回避。 第二部分,北魏末年及北齐九品中正制的衰落。该部分从崔亮停年格之制开始, 探讨北魏孝明帝之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选举上相应出现的变化情况。北齐是北魏 的直接承继者,其选举的情况可视为北魏的延续,且按照陈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 三源说”,北周和隋唐也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北齐的影响。 第三部分,北周及隋的选举。在西魏北周的政治社会组织形式中,府兵制是尤 为突出的特征,政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内容,均与府兵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选 举方面亦不例外。有关隋代选举的情况,这里主要通过对隋文帝开皇十二年苏威朋 党案的分析,以社会各阶层的变化来说明选举制度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关键词:选举;士族;平民化;士族化;中央集权。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anything is not easy, have a gradual and iterative process. cite review system as the han to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in the system jiupinzhongzheng changes in the middle there is a clear intermediate stage, from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t the end of the commentary on dan, tang lung said to cao cao at the time of cui yan, mao jie, it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the process; and yan and wus case, the process is repeated emergence of the phenomeno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jiupinzhongzheng system to track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mperor ha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cident into the imperial, the process is in fact in the northern wei emperor xiaowen from jiupinzhongzheng system reform began to establish, just gone through a long and iterative process. the electoral system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you can change it can be more directly reflect the various forces in the political arena of the shift in trend, known as the political wind vane is not an exaggeration. in this paper, the electoral system in order to study the late northern dynasties for the title, in fact, more focused on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the election, we can see that the subtle changes in the electoral system from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its twists and turns to explore the changing track repeatedly. of course, this trajectory in terms of the general direction of chinese society at that time by the aristocracy to the civilian population of a fundamental relationship, and more with each small time period in which the various specific background and context of the impact of these various political activities and individual behavior (political in itself can be said to be able to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olitical activities of individual efforts) are closely related, this article will be relevant of these to make som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this paper will be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elaborate. the first chap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orthern wei jiupinzhongzheng system. 16 countries in chinese history from the beginning until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ll the central plains have been deeply marked the regime of the northern brand of ethnic minorities. emperor xiaowen of the northern wei clan will be the first time to institutional jiupinzhongzheng hunni nobility into the system within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while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with the jiupinzhongzheng hunni power system has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fundamental purpose is to hunni aristocratic gentry so, and so the northern wei hu han-mixed regime that can be implemented within a mixed hu han. as in this case prior to the election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or precisely,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chinese gentry is emperor xiaowen of the clan will be the background of this issue in the study can not be avoided. the second part is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and the decline of the northern qi dynasty jiupinzhongzheng system. cui liang “tingniange” system in the beginning to explore reasons due to the election on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s in the situation after the xiaomingdi. northern qi dynasty is a direct inheritance from the northern wei, the elections can be regarded as a continuation of the northern wei, and mr. chen yink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ystem of the three sources said that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northern zhou dynasty and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re also subject to a considerable extent, the impact of the northern qi dynasty. the third part is the election of the northern zhou dynasty and sui dynasty. northern zhou dynasty in the western wei dynasty in the form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the fubin system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arious politic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life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ubin system; election is no exception. elections of the sui dynasty, here mainly through twelve years of solvay suiwendi cronies kaihuang case analysis to changes in all sectors of society to explain the reasons for changing the electoral system. keywords: elections; gentry;civilians; gentry; the centralization of power. 参考文献 43 承 诺 书 承 诺 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果今后其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 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接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200 年 月 日 引言 1 引言 隋文帝开皇十二年,发生过一件牵连较大的朋党案,即苏威朋党之案,这次事件 恐怕在整个北朝时期也算得上是绝无仅有的了。说起朋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东汉 末年的党锢,汉末的党人主体正是当时还处在上升期的士族,当然这时他们还不能 算严格意义上的士族,或者用陈寅恪先生所称的“儒学豪族”较为合适,因为他们 此时只有文化上的优势,尚未取得政治上的优越地位,反而正好是上层打压限制的 目标。 苏威一案时, 中国古代士族时代的重要标志九品中正制正处在灭亡的边缘, (按 一般的说法,隋炀帝设进士科为科举制诞生的标志)而被视为朋党的众人,亦都是儒 学强宗。一首一尾,两件事都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各种史书涉及此案时均 用到同一句话:“后周以降,选无清浊”,这句话吸引了太多的目光,倒是这个事 件的本身几乎被忽略了。 研究这一问题,首先要考虑的理论问题自然是由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 论稿及唐代政治述论稿中提出的“隋唐制度三源说”及“关陇集团”二概念。 而这一事件发生时,隋统一全国未久,选举方面与政权主体受南朝影响较小,故本 文主要以北朝为研究对象。(之前虽有北周破江陵之后北入的士人,而他们对北周及 隋的影响甚微,后文言及何妥时略有涉及此事) 苏威一案作为在选举方面有重大意义的一件事, 在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转变的过 程中实在起着很大的作用,唐长孺先生收入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一书中的南 北朝后期科举制度的萌芽一文确实地指出了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的转变是一个长 期渐进的过程。以本人之见,要研究这一过程,要从北魏九品中正的确立开始,把 握其间发展的历程,这应当是首先要做的工作。 国内外对九品中正制度的研究成果甚丰,有关著述论文多不胜数,而均缺乏对这 一转变过程的专门和系统的研究。而众位前辈对九品中正制、门阀士族等相关方面 所作出的研究成果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依然有着重大的参考、借鉴作用。另阎步克先 生在北朝帝国重振的历史出口一文中提出“北朝历史出口”之概念,本人学识 疏浅,不敢妄言觅得选举方面之出口,但希望至少摸索出该方面向着隋唐发展的大 致轨迹所在。 2 第一章、北魏九品中正制的确立 第一节、北魏前期的选举情况 周一良先生说:“北魏建国之始,用人即采取兼容并包之方针。” 唐长孺先生说: “晋皇朝崩溃后, 北方的封建统治秩序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混乱。 许多士族高门井离乡来到江南,也有不少留居有长绒毛,或者展转流徙,仍在北方, 其中不乏第一流高门。为了谋取与北方固有封建统治力量的合作,各个少数族政权 大都承认魏晋时期形成的士族特权,魏晋士族旧籍仍被认为差别士庶的主要依据。” 北魏前期在政权组成上是以胡人为主的,然而随着其在中原统治区域的扩大,就 不能不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且广大的河北地区也不是以先前的统治手段所能治理好 的。于是北魏统治者开始寻求与汉族士大夫阶层的合作,道武帝皇始元年平并州, “帝初拓中原,留心慰纳。诸士大夫诣军门者,无少长皆引入赐见,存向周悉,人 得自尽。苟有微能,咸蒙叙用。” “历道武、明元、太武诸帝之世,用人除以拓跋 氏宗室及鲜卑贵族为骨干外,对于征服地区之汉族地主阶级以至各族人物,皆注意 吸收使用。” 在太武帝神麚四年就有过一次大规模的“征士”: (九月)壬申,魏主诏曰:今二寇摧殄,将偃武修文,理废职,举逸民。范 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颖、勃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 皆贤隽之胄,冠冕州邦。易曰:我有好爵,吾与尔縻之。如玄之比者,尽敕 州郡以礼发遣。遂征玄等及州郡所遣至数百人,差次叙用。 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汉族士人正在快速融入北魏政权,其实却也并非如此。事实 上像崔浩这类的汉人文士最初得到北魏统治者的信任,多是因为通晓阴阳谶纬之类, 而非其他方面的才能。兹略引北史卷二十一中诸人为例,燕凤“博综经史,明 习阴阳谶纬”;许谦“少有文才,善天文图谶学”;崔宏虽无相关记载,然其子浩 “少好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该览”;邓彦海(渊)“博览经书, 长于易筮”。魏书崔浩本传中亦言及: 太祖以其工书,常置左右。太宗好阴阳术数,闻浩说易及洪范五行,善 周一良先生语,见魏晋南北朝史札记 ,1985 年 3 月第一版(下文所引此书皆用该版)351 页,北魏用人兼容 并包条。 唐长孺先生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79 页论北魏孝文帝定姓族 。 魏书卷二太祖纪 。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北魏用人兼容并包条, 。 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二宋文帝元嘉八年。 北魏九品中正制的确立 3 之,因命浩筮吉凶,参观天文,考定疑惑。浩综核天人之际,举其纲纪,诸所自 决,多有应验,恒与军国大谋,甚为宠密。 北魏统治者对汉人士子的治国平天下之类的理论并不感兴趣,仅仅相当于尊敬 草原部落里供奉的巫觋一般,故神麚四年“征士”,而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二 宋文帝元嘉九年(魏太武帝神麚五年)中就记载: 魏主征诸名士之未仕者,州郡多逼遣之。魏主闻之,下诏令守宰以礼申谕, 任其进退,毋得逼遣。 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当然一些名士不愿与北魏统治者为伍是一个方面的原因,然而 更主要的原因我想应该是州郡长吏对其并不重视,之所以会不重视自然也是因为整 个鲜卑集团对汉人的敌视和轻视所致。“特别是河北地区,北魏王朝则沿袭了十六 国以来迁徙大族和征召士人的传统,一方面借重汉族士人的知识与文化建立国家制 度,一方面可以将他们作为人质,以防止其乡里的反抗。” 关于借重知识文化的方 面上文已有提及,正因为有以之为人质的因素,故招致名士们与北魏王朝的对抗。 (崔)浩欲大整流品,玄止之曰:“夫创制立事,各有其时,乐为此者,讵有 几人!宜加三思。” 这段话也可为上面的论断做一旁证,“讵有几人”,整个北魏统治集团还并不可 能完全接纳汉人政权的运作方法。这段北史引文后面还有几个字:“浩败,颇 亦由此。”崔浩之案,原因素来说法众多,这里也不可能作答无误,但“大整流品” 必是原因之一。 在之前鲜卑慕容氏统治河北时期也有过类似的现象: 燕主宝定士族旧籍,分辨清浊,校阅户口,罢军营封荫之户,悉属郡县;由 是士民嗟怨,始有离心。 可见民族融合、胡人政权的汉化都需要一个长期性的缓冲,选举方面也不例外, 人为的过分加速只会适得其反,古语有云:“欲速则不达”。北魏也一直到孝文帝 时才最终确立了九品中正制,基本上实现了与南方汉人政权的同步。 第二节、北魏孝文帝的九品中正制 资治通鉴载: 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十二月乙未朔,引见群臣光极堂,宣下品令,为大选之 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二宋文帝元嘉九年。 见陈爽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 12 月第 1 版(下文所引此书皆用该版)12 页。 北史卷三十卢玄传 。 资治通鉴卷一百零八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 4 始。 关于孝文帝选举制度的改革定位是很明确的,他采用的选举方法为九品中正之制。 关于九品中正制,通典卷十四选举二称: 魏文帝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士流播迁,四人错杂,详核无所。延康元年, 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正其 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廿二史札记卷八,九品中正条称:“魏文帝初定九品中正之法,郡邑设小中正, 州设大中正,由小中正品第人才,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实,以上司徒,司徒再核, 然后付尚书选用。此陈群所建白也。” 文献通考卷二十八选举考马端临所作按语曰:“按魏晋以来,虽立九 品中正之法,然仕进之门,则与两汉一也。” 上面三条史料已可以说明九品中正制的基本情况,而与这几条史料相伴地出现 了一个关于孝文帝引入九品的问题,九品中正制本是曹魏时为了解决“士流播迁”、 “详核无所”的现实情况而用的权宜之计,用以辅助察举制的实行;东晋南朝也在 不同地程度上存在这个问题,当然士家大族权力的扩大也是一方面原因。而对北魏来 说,这种现象并不特别突出,从理论上讲北魏并没有必要采用九品中正制。那么, 孝文帝推进九品中正制是为了拉拢士族吗? 实际上“中正”一官北魏早早就有仿中原政权而设立,魏书有记载: (魏道武帝天赐元年)十一月,以八国姓族难分,故国立大师、小师,令辩其 宗党,品举人才。自八国以外,郡各自立师,职分如八国,比今之中正也。宗室 立宗师,亦如州郡八国之仪。 何时改称中正虽找不到相关记载,而至迟太武帝时已有中正一称,北史卢玄传 载:“神麚四年,太武辟召天下儒儁,以玄为首。授中书博士,迁侍郎,本州大中 正。”当然也可能后人借中正一词称“师”,但作为中正这一官职而言,则很早就 仿汉人政权而设立了。通典卷十四选举二言: 后魏州郡皆有中正掌选举,每以季月,与吏部铨择可否。其秀才对策,第居 中上,表叙之。成帝和平三年,诏曰:“今选举之官,多不以次,令班白处后, 晚进居先,岂所谓彝伦攸叙也。诸曹选补,宜各书劳旧才能。”初,崔浩为冀州 大中正,荐冀、定、相、幽、并五州士数十人,各起家为郡守。景穆帝谓浩曰: 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齐明帝建武二年。 魏书卷一百一十三官氏志 。 北魏九品中正制的确立 5 “先召之人,亦州郡选也。在职已久,勤劳未答。今可先补前召,外任郡县,以 新召者代为郎吏。又守宰人,宜使更事者。”浩固争而遣之。高允闻之,谓东宫 博士管恬曰: “崔公其不免乎!苟遂其非,而校胜于上,何以能济!”又季孝伯, 赵郡人,父曾,理郑氏礼、左氏春秋,郡三辟功曹不就,门人劝之,曾 曰:“功曹之职,虽曰乡选高第,犹是郡吏耳。北面事人,亦何容易!”任郡主 簿,到官月馀日,乃叹曰:“梁叔敬有云:州郡之职,徒劳人耳。道之不行, 身之忧也。”遂还家。又郭祚为吏部尚书,持身 洁清,重惜官位,至于铨授, 假令得人,必徘徊久之,然后下笔,即云: “此人便已贵矣。”由是事颇为稽迟, 当时每招怨讟。然所拔用者,量材称职,时又以此归之。其后中正所铨,但在门 第,吏部彝伦,仍不才举。 首先,以上引文中和平三年系北魏文成帝的最后一个年号,故之前的成帝当为文成 帝。而季孝伯他书无载,疑当为李孝伯,按北史卷三十三李孝伯传:“李 孝伯,高平公顺从父弟也。父曾,少以郑氏礼、左氏春秋教授为业。”同卷李 顺传:“李顺字德正,钜鹿公灵之从父弟也。”同卷李灵传:“李灵字武符, 赵郡平棘人也。”综合来看,则此季孝伯当为李孝伯无疑。 魏书卷六十四郭祚传言郭祚“弱冠,州主簿,刺史孙小委之书记。 高祖初,举秀才,对策上第,拜中书博士,转中书侍郎,迁尚书左丞,长兼给事黄 门侍郎。高祖崩,咸阳王禧等奏祚兼吏部尚书,寻除长兼吏部尚书、并州大中 正。”则通典所言郭祚为吏部尚书事在世祖宣武帝时,孝文帝改制之后,然“高 祖初,举秀才”,则此前必然已经有了几乎与南方汉族政权一般的中正与察举相结 合的制度。那么孝文的改制拉拢士族的说法并不能成立,因为之前已经有了类似的 制度,虽不够严格和制度化,但业已达到这一目的。 对于孝文帝定姓族,唐长孺先生说: “太和十八年(四九四),孝文帝迁洛以后, 为了谋取鲜卑贵族和汉士族之间,旧士族和非士族新兴门户之间进一步合作,决定 重定士族。这一决定,对于鲜卑人,一方面是在阶级分化完成的基础上完成拓跋族 的封建化;另一方面则是使门阀化了的鲜卑贵族与汉士族合流,以便消除矛盾,加 强合作。对于汉士族和非士族豪强,又是和鲜卑贵族一起,在新形势下制定新的标 准重新编制门阀序列。 ” 在孝文帝改制之前的州中正、郡中正的审查目标仅仅局限在汉人士子,而鲜卑 按: 魏书郭祚传此字亦为身。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80 页, 论北魏孝文帝定姓族 。 6 贵族们的入仕应当是通过与荫任类似的一种世袭制度来实现的。最突出的例子便是 所谓“勋臣八姓”:穆、陆、贺、刘、楼、于、嵇、尉, “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 位尽王公” ,而通过孝文帝的改弦易张,使得选拔胡汉两族为官通过一个统一的程 序来完成。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得鲜卑及其它北来少数民族的贵族们也拥有一 个与汉人士子相当的品第标准,才能使他们可以用同一套办法来实现,为胡人贵族 定品次的这个措施即所谓的“定姓族”。 魏书载孝文帝定姓族诏曰: 太和十九年,诏曰:“代人诸胄,先无姓族,虽功贤之胤,混然未分。故官 达者位极公卿,其功衰之亲,仍居猥任。比欲制定姓族,事多未就,且宜甄擢, 随时渐铨。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 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自此以外,应 班士流者,寻续别敕。原出朔土,旧为部落大人,而自皇始已来,有三世官在给 事已上,及州刺史、镇大将,及品登王公者为姓。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来,职 官三世尚书已上,及品登王公而中间不降官绪,亦为姓。诸部落大人之后,而皇 始已来官不及前列,而有三世为中散、监已上,外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为 族。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来,三世有令已上,外为副将、子都、太守,品登侯 已上者,亦为族。凡此姓族之支亲,与其身有缌麻服已内,微有一二世官者,虽 不全充美例,亦入姓族;五世已外,则各自计之,不蒙宗人之荫也。虽缌麻而三 世官不至姓班,有族官则入族官,无族官则不入姓族之例也。凡此定姓族者,皆 具列由来,直拟姓族以呈闻,朕当决姓族之首末。其此诸状,皆须问宗族,列疑 明同,然后勾其旧籍,审其官宦,有实则奏,不得轻信其言,虚长侥伪。不实者, 诉人皆加传旨问而诈不以实之坐,选官依职事答问不以实之条。令司空 公穆亮、领军将军元俨、中护军广阳王嘉、尚书陆琇等详定北人姓,务令平均。 随所了者,三月一列簿帐,送门下以闻。”于是升降区别矣。 司空公穆亮系丘穆陵氏,穆崇四世孙,元俨当为拓跋氏,广阳王嘉系太武帝之孙、 孝文帝叔祖,陆琇为步六孤氏、陆俟之孙,四人均为鲜卑世袭贵族,故让此四人负 责“详定北人姓”。而整个诏书亦将为诸胡姓贵族定品第的办法讲得很清楚了,主 要是依据有魏以来父祖所历官职为凭而定。这样就可以混一胡汉贵族,在选举方面 此处仅据旧史而书,据魏书官氏志 ,穆氏此时应为丘穆陵氏,陆氏为步六孤氏,贺氏为贺赖氏或称贺兰 氏,刘氏为独孤氏,楼氏为贺楼氏,于氏为勿忸于氏,嵇、尉二氏,官氏志未载。 魏书卷一百一十三官氏志 。 魏书卷一百一十三官氏志 。 北魏九品中正制的确立 7 最起码在形式上对胡汉采用一样的办法,以强化汉人士子们的向心力。 为什么说是在形式上呢,因为从实质上来说,对胡汉贵族并没有能实现完全的 平等,完全的平等也并不现实。关于魏孝文帝用九品官人之法, 资治通鉴上有这 样一段记载: 帝与群臣论选调曰: “近世高卑出身各有常分;此果如何?”李冲对曰: “未 审上古以来,张官列位,为膏粱子弟乎,为致治乎?”帝曰:“欲为治耳。”冲 曰:“然则陛下何为专取门品,不拔才能乎?”帝曰:“苟有过人之才,不患不 知。然君子之门,借使无当世之用,要自德行纯笃,朕故用之。”冲曰:“傅说、 吕望,岂可以门地得之!”帝曰:“非常之人,旷世乃有一二耳。”秘书令李彪 曰:“陛下若专取门地,不审鲁之三卿,孰若四科?”著作佐郎韩显宗曰:“陛 下岂可以贵袭贵,以贱袭贱!”帝曰:“必有高明卓然,出类拔萃者,朕亦不拘 此制。”顷之,刘昶入朝。帝谓昶曰:“或言唯能是寄,不必拘门;朕以为不尔。 何者?清浊同流,混齐一等,君子小人,名器无别,此殊为不可。我今八族以上 士人,品第有九;九品之外,小人之官复有七等。若有其人,可起家为三公。正 恐贤才难得,不可止为一人浑我典制也。” 按:李冲为陇西李氏, 韩显宗为昌黎韩氏,虽算不上膏粱子弟,但也绝非寒门素士, 且已得孝文帝的重用,而皆对孝文帝“专取门第”表示不满,其因何在?只看孝文 帝话的表层含意似乎只是说若真是“高明卓然,出类拔萃”之士可不拘九品之法而 破格起用,而结合九品之制对胡人贵族所定品次来看,则绝非仅是如此而已。孝文 帝与汉人群臣的讨论其实并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意义上,汉族士人对孝文帝所 提才能从当时的背景来看,只可能是文化素养等方面的才能,这是汉族士人普遍具 备而正是以鲜卑族为主的胡人贵族们最欠缺的。因而这番争论的实质可以看成是汉 族高官们在为自己争取政治上的更大利益,而这当然不可以为孝文帝所接受,无论 再怎么开明,孝文帝首先要代表的自然还是鲜卑贵族们的利益。孝文帝所推行的九 品中正制,其主要目的在胡而不在汉,实际上他要解决的是胡人贵族士族化的问题。 从此看来,孝文帝虽然说将九品中正制正式地引入了北魏王朝,而事实上却正 是对九品中正制进行了破坏,再加上孝文帝时大力推行的均田制和三长制,事实上 也动摇了九品中正制的基层经济基础和基层社会基础。正如毛汉光先生在中国中 古政治史论一书中所言,北方的大族与南方不同,他们的根基在地方而非中央, 均田制加强的是中央对地方经济的控制,三长制加强的是中央对地方社会的控制, 见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齐明帝建武三年。 8 这些都是对大族的一种变向的削弱。 “北魏时中正职权似亦与南朝同样衰落,成地方长官之下属,主要任务为推荐 州郡僚佐。其职任虽与吏部不同,而权力远在王权所之吏部以下。 ” 魏书卷二 十七穆亮传引孝文帝之言曰: “司州始立,未有僚吏。须立中正,以定选举” , 同卷穆崇传亦引: “高祖谓禧曰: 朕与卿作州都,举主簿 ” 。从上述所言来看, 一是中正的职权受到了很大的削弱,主要是中正的地位降低了,主要用以举地方官 吏;二来对地方官员的权力也是一种削弱,从魏晋南朝来看,地方官多有自行征辟 僚属之权,此时将此权力分与中正以制衡州郡长官,对中央集权也是一种促进。 又 宣武帝正始元年废郡中正,后孝明帝正光元年罢诸州中正, 也是一个侧面的反映, 正因为中正之职实在于牵制地方官,并无太多实际意义,故才经废置。又加之经常 北魏的中正亦并未全由中央官担当,亦多有边州刺史带州中正,我推想这样做无非 是意味着将该州的人事任命亦交由其负责。 唐长孺先生指出:“我们知道早在魏晋士族形成之初,决定族姓高卑的也是当 代官爵,但史籍上绝未见到像北魏那样具体规定行世曾为何等官才入士族,也 没有具体规定官爵高卑与门阀序列的密切关系。” 依唐先生所言,这一方面标志着 九品中正作为一种制度在北朝失去了其弹性,彻底的僵化;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对 中正们的一种限制? 不得不说,孝文帝的选举改革是一大创举,使得九品中正制这一选举制度在适 用范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展,这应当算是九品中正制的顶峰了,而顶点之后就必 然意味着衰落。周一良先生在北朝之中正一文中说: “北魏孝文帝模仿汉族制度, 采取各种措施,以加强王权,中正名望虽高,职权趋于衰落,似亦自而益甚。 ” 语出周一良先生魏晋南北朝史札记365 页, 北朝之中正一文。 通典认为州郡僚佐任命权归中央之事自北齐始,卷十四历代制中称: “洎北齐武平中,后主失政,多 有佞幸,乃赐其卖官,分占州郡,下及乡官,多降中旨,故有敕用州主簿、郡功曹者。自是之后,州郡辟士之权, 浸移于朝廷。以故外吏不得精核,由此起也。” 后亦恢复,周一良先生在北朝之中正一文中针对这一现象说: “后虽恢复,亦说明其可有可无。 ”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82 页, 论北魏孝文帝定姓族 。 北魏末年及北齐九品中正制的衰落 9 第二章、北魏末年及北齐九品中正制的衰落 第一节、 崔亮“停年格”的制定 上文已经谈到,孝文帝在选举方面的改制主要是要解决胡人贵族士族化的问题, 而孝文改制后几十年的时间北魏就土崩瓦解,显然的,士族化并不符合历史的前进 方向。北史卷四十六孙绍传录孙绍于宣武帝延昌年间上书曰: 且法开清浊,而清浊不平,申滞理望而卑寒亦免。士庶同悲,兵徒怀怨。中 正卖望于下里,主案舞笔于上台,真伪混淆,知而不纠,得者不欣,失者倍怨。 使门齐身等而泾、渭奄殊;类应同役而苦乐悬异。士人居职,不以为荣;兵士役 苦,心不忘乱。 以此看来,刚正式实施不久的九品官人之法在宣武帝时就遇到了它必定会遇到的问 题,实际上已经变质。而从制度来说,九品官人的制度性改变也未等太久就发生了, 其标志性事件便是孝明帝神龟二年羽林、虎贲之乱。 魏征西将军张彝之子仲瑀上封事,求铨削选格,排抑武人,不使豫清品。于 是喧谤盈路,立榜大巷,克期会集,屠害其家;彝父子晏然,不以为意。二月, 庚午,羽林、虎贲近千人,相帅至尚书省诟骂,求仲瑀兄左民郎中始均不获,以 瓦石击省门;上下慑惧,莫敢禁讨。遂持火掠道中薪蒿,以杖石为兵器,直造其 第,曳彝堂下,捶辱极意,焚其第舍。始均踰垣走,复还拜贼,请其父命,贼就 殴击,生投之火中。仲瑀重伤走免,彝仅有余息,再宿而死。远近震骇。胡太后 收掩羽林、虎贲凶强者八人斩之,其余不复穷治。乙亥,大赦以安之,因令武官 得依资入选。识者知魏之将乱矣。 其根由是从孝文帝迁都时就种下的,“冬,十月,戌戊,魏诏:军士自代来者, 皆以为羽林、虎贲,” 而之后更是又出过这样一件事: 魏以甄琛为河南尹,琛表曰: “国家居代,患多盗窃,世祖发愤,广置主司、 里宰,皆以下代令长及五等散男有经略者乃得为之。又多置吏士为其羽翼,崇而 重之,始得禁止。今迁都以来,天下转广,四远赴会,事过代都,五方杂沓,寇 盗公行,里正职轻任碎,多是下材,人怀苟且,不能督察。请取武官八品将军已 下干用贞济者,以本官俸恤领里尉之任,高者领六部尉,中者领经途尉,下者领 里正。 不尔, 请少高里尉之品, 选下品中应迁者进而为之, 督责有所, 辇毂可清。 ” 诏曰: “里正可进至勋品, 经途从九品, 六部尉正九品, 诸职中简取, 不必武人。 ” 见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九梁武帝天监十八年。 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齐明帝建武三年。 北朝选举制度研究 10 琛又奏以羽林为游军,于诸坊巷司察盗贼,于是洛城清静,后常踵焉。 资治通鉴系此事于梁武帝天监十年,即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魏书记此 事略同而于甄琛之表稍详尽,其末更云:“至今踵焉”,则此一制度沿袭至魏齐之 间而未改。先前北魏军事力量的主体,不仅仅是背井离乡,不复为代人;且又无法 上阵为兵,更沦落到从事巡警之类的杂务,他们的不满可想而知。我们知道,北方 游牧民族大多剽悍,善骑射,喜抄掠,有较强的侵略性,所以魏孝文迁都之后就遇 到过多起旧贵族反叛的事,其中还包括太子。毛汉光先生在中国中古政治史论 一书中说这是不同的生活习惯之间的冲突,不能将这种背叛简单地看作是一种历史 的倒退,我想虽不中亦不远矣。而且随孝文帝北来的代人并不仅仅遇到这种在他们 看来很不公正的对待,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梁武帝普通五年记载: 先是,代人迁洛者,多为选部所抑,不得仕进。及六镇叛,元义乃用代来人 为传诏以慰悦之。 此处所谓“代人”,当然不可能仅仅指羽林、虎贲之流,当包括更多的其他北来迁 洛的代人。而在这次羽林、虎贲之乱数年之后,仍然“多为选部所抑,不得仕进”, 则这次动乱之前代人们在政治上的地位可想而知。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梁武帝 普通四年载: 李崇长史巨鹿魏兰根说崇曰:“昔缘边初置诸镇,地广人稀,或征发中原强 宗子弟,或国之肺腑,寄以爪牙。中年以来,有司号为府户,役同厮养,官 婚班齿,致失清流,而本来族类,各居荣显,顾瞻彼此,理当愤怨。宜改镇立州, 分置郡县,凡是府户,悉免为民,入仕次叙,一准其旧,文武兼用,威恩并施。 此计若行,国家庶无北顾之虑矣。”崇为之奏闻,事寢,不报。 以上魏兰根所言虽为北方边镇之事,想来在洛阳的北来代人境况亦相差无几,而且 作为武人,在九品中正这样的大选举制度下,想在仕途上有所为,必须“豫清品”; 如同南朝时常出现庶族“冒入清流”一样,对九品中正制的实行是一种妨害,对国 家的税收诸方面更有很大的损害。 则张仲瑀这番上书与南朝多次出现的“却籍”等 事件实出一辙,都是一种对士族及九品中正制的保护,而这次也不例外地遭到了失 败。这也是北魏朝出现的最大规模的一次由选举引发的反抗活动,从这次波动的规 魏书 、 北史皆作元叉, 北史卷十六元叉传称: “叉字伯儁,小字夜叉。 ”从其字伯儁来看, 集韵 称“同俊” , 尚书皋陶谟 : “儁乂在官” ,而“义”字康熙字典中实为“叉”字(古时与爪同字),故其名 或当为乂,叉、义当皆为讹。然魏书本传称: “于是叉及其弟爪并赐死于家” ,未知此“爪”是否为小字,如 实名为“爪” ,则其兄实应为元叉(与义字系同字)。 唐长孺先生魏晋南北史论续编 南朝寒人的兴起 : “南朝自宋以来士庶区别日益严格,同时却又是士庶之 间趋于混淆;皇室和寒人在政治上构造特殊的关系,同时寒人挤入士族的结果却又严重影响国家的征发。” 北魏末年及北齐九品中正制的衰落 11 模来看,之前武人冒入清品,这种事应不在少数。 北史卷四十八张普惠传所载来看,张普惠本人“精于三礼,兼善春秋、 百家之说” ,然由于出身寒门, 故其官职多为武官衔兼领文官事,如“以羽林监领 镇南大将军开府主簿” , “后为步兵校尉,以本官领河南尹丞” 。且普惠并无军功,传 载: 宣武崩,坐与甄楷等饮酒游从,免官。故事,免官者,三载之后,降一阶而 叙,若才优擢授,不拘此限。熙平中,吏部尚书李韶奏普惠有才学,依才优之例, 敕除宁远将军,司空仓曹参军。 上文称“依才优之例” ,有一“例”字,应足以说明这不是一个个别现象,出身寒门 之士应多以武职出身可知也。虽然似乎依本传所言,任城王澄对张普惠的器重才使 其得以入仕,但须注意的是:在九品实行的背景下,寒人出身自然须仰仗高层的提 拔。则“排抑武人,不使预在清品” , 不仅仅是针对真正的武人(且这些真正的武 人即羽林虎贲最初也是与孝文帝一起南迁的下层国人 ) ,而且也针对像张普惠这样 的冒牌武人,故才在当时九品中正制已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期引起轩然大波,之后 更直接导致了后世争论不休的“停年格”。 时官员既少,应选者多,吏部尚书李韶铨注不行,大致怨嗟;更以殿中尚书 崔亮为吏部尚书。亮奏为格制,不问士之贤愚,专以停解月日为断,沉滞者皆称 其能。亮甥司空谘议刘景安与亮书曰:“殷、周以乡塾贡士,两汉由州郡荐才, 魏、晋因循,又置中正,虽未尽美,应什收六七。而朝廷贡才,止求其文,不取 其理察孝廉唯论章句,不及治道,立中正不考才行,空辩氏姓,取士之途不博, 沙汰之理未精。舅属当铨衡,宜改张易调,如何反为停年格以限之,天下士子谁 复修厉名行哉!”亮复书曰:“汝所言乃有深致。吾昨为此格,有由而然。威信 不同,时宜须异。昔子产铸刑书以救弊,叔向讥之以正法,何异汝以古礼难权宜 哉!”洛阳令代人薛琡上书言:“黎元之命,系于长吏,若以选曹唯取年劳,不 简能否,义均行雁,次若贯鱼,执簿呼名,一吏足矣,数人而用,何谓铨衡!” 书奏,不报。后因请见,复奏“乞令王公贵臣荐贤以补郡县”,诏公卿议之,事 亦寢。其后甄琛等继之为吏部尚书,利其便己,踵而行之,魏之选举失人,自亮 同传称任城王澄“临薨启(普惠)为尚书右丞” ,而“尚书诸郎以普惠地寒,不应便居管辖,相与为约,并欲 不放上省,纷纭多日乃息。 ” 当然张普惠不能算“预在清品” ,但他这一类人毕竟算是侵占了一部分清品的政治资源,前注所引尚书诸郎抵 制普惠为尚书右丞事当可说明这一点。 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齐纪建武三年、魏太和二十年称: “冬,十月戊戌,总诏军士自代来皆以为羽林、 虎贲。 ” 北朝选举制度研究 12 始也。 通典记载羽林、虎贲之乱与上文所引北史文字略同,而在此后尚有数 字:“灵太后于是乃命武官得依资入选。既而官员少而应调者多,选曹无以处之。” 北史卷四十四崔亮传亦言: “ (亮)寻除殿中尚书,迁吏部尚书。时羽林新害 彝之后,灵太后令武官得依资入选。 ”看来北魏政府也与南朝并没有什么不同,政府 对于这些肇事者也只能“收掩羽林凶强者八人斩之。不能穷诛群竖,即为大赦,以 安众心。 ” 之后灵太后更“令武官得依资入选” ,九品中正制本应是由士家大族来占 据绝大部分政治资源,这样一来寒人与武人在政治资源分配上也名正言顺地占据了 一席之地,孝文帝引入九品中正制虽然大部分用意在于使胡姓诸贵族获得与中原汉 人士族同等的地位,同时对中原汉人士族也可以起到笼络的作用,有种“借尸还魂” 的意味,但毕竟在北魏确立了九品中正制。而九品中正制在此时实际上也已走向末 路,最终九品中正制也并没能在北魏复活。 因为此时“官员既少,应选者多” , “尚书李韶循常擢人,百姓大为怨” 。乃“更 以殿中尚书崔亮为吏部尚书。亮奏为格制,不问士之贤愚,专以停解月日为断,沈 滞者皆称其能。 ” 这样就使得“虽复官须此人,停日后者终于不得;庸才下品,年 月久者灼然先用。 ” 此举当然受了许多人的质疑,连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