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范处义及其尊序思想简论(1).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范处义及其尊序思想简论(1).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范处义及其尊序思想简论(1).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范处义及其尊序思想简论(1).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范处义及其尊序思想简论(1).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 中 文 摘 要 范处义是南宋前期尊序派的代表人物,记载有作品五部,世仅存诗补传。 范处义生平事迹只有零散记载,根据宋史,庆元党禁时期,他政治上倾向于韩 侂胄,攻击理学。 诗补传体现了范处义的尊序思想,主要包括下面的内容:一是 尊序思想的基础,以“圣人删诗” 、国史作序为出发点,引经传考据诗序以求诗 之文义和诗旨详实;二是尊序思想的依据,以“毛诗”为说诗家之正宗,以三家诗 之误证“毛诗”之长;三是尊序思想的内容,对于诗大序的训解,关于“风化” 、 “诗言志” 、 “审乐知政” 、 “六义”为诗体、 “变风变雅”等内容,皆谨守诗大序 之宗旨、原则及观点;四是尊序思想的结构体现,解诗之法谨守诗序 。范氏尊序 思想,成绩在于以尊序之法解诗,纠正弃“序”求诗之弊,不足在于谨守诗序 , 有随文生义之嫌。 关键词: 范处义; 诗补传; 尊序 abstract fan chu-yi is a representative scholar of persisting odess preface in the early southern song dynasty , and his works recorded 5, shi bu zhuan is only resisted. fan chu-yi s life only scattered records, according to history of the song, qingyuan ban the party, he would prefer political han tuo-zhou attack of science of li. shi bu zhuan reflects the thought of fan chu-yis persisting odess preface,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first, the basis of the thought of persisting odess preface , saints cut odes and historical scholar wrote odess preface , is based on research the odess preface by the these jing or zhuan, which made the central idea and meaning of odess accurately and specific; second ,the basis for the thought of persisting odess preface is mao odes, which is authentic school compared with three school odes ,those misuse of evidence is opposited to mao long; third, the content for the thought of persisting odess preface, the explanation of preface of guanju which included the civilization of wind the expression of poem is ideal listening to odess music and learning about politics six yi the change of wind and royal music , etc., are held fast to preface of guanju of the purposes, principles and perspectives; fourth, the structure for thought of persisting odess preface, the way of odess explanation in persisting odess preface. that is all, fan chuyis thought of persisting odess preface is to respect results of the 6 persisting odess preface to explain odes, disposable correct odess preface of the disadvantages for odes, is insufficient to uphold odess preface and the words too literally with suspicion. key words fan chu-yi;shi bu zhuan; persisting odess preface 承承 诺诺 书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 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 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资 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 200 年 月 日 引言 1 引 言 诗序成为“说经之家第一争诟之端” ,是早有的事情。唐人韩愈、柳宗元已 有疑古的思想启蒙,诗学到了北宋,疑经辩伪,已成为当时的学术风气。宋初欧阳 修作诗本义 ,对毛、郑之失,多有议论,苏辙作诗集传 ,仅取诗序首句, 不用其下之词,王安石作诗经新义 ,弃先儒传注不用。诗学到了南宋,郑樵以声 乐之说、名物之词,作诗辩妄 ,全面指称诗序之非,说诗序皆是“村野 妄人所作” 。经学大家朱熹,采用郑樵之说,提出经义唯本文是求,力排诗序 , 作诗序辩说以明其非,续作诗经集传 ,弃诗序而不用, 诗经集传与 前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汉人以来以序解诗之法终为之废。元明以来,朱学立 于官府,诗家相率弃序言诗 ,信奉诗序者弥少。 四库全书总目说: “其舍序言诗者,萌于欧阳修,成于郑樵而定于朱子之集传 ,辅广童子问以 下递相羽翼。 ” ( 四库全书总目卷十六诗经传说汇纂条)此言评价甚为精当。 范处义,字逸斋,金华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官殿中侍御使,南宋诗学名家, 作诗补传以明经文,终篇之言,解说文字以申序为诗要,与郑樵的立场相 反,是尊序派的代表人物。 范处义诗补传 ,是一部尊序派代表性的著作。国内外对宋代诗学的研究,侧 重于反序派的研究,具体说就是欧阳修、苏辙、王安石、郑樵、王质、杨简和朱熹 等人诗经学的研究,而对于存序尊序研究不足,诗学家限于吕伯谦、戴溪、严粲、 段昌武等。对于范处义及其诗补传 ,多以四库全书总目为参照,常有评议失 公允之处,对范氏尊序思想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范处义的尊序思想,在南宋前期诗经研究上有一定贡献。其对于“毛诗”诂训 的认识和评价,扩大了尊序派思想论争的阵地,促进了宋代诗经研究的健康发 展,这对清中后期治“毛诗”的学者产生了一些影响。 本文通过对宋代诗经学的概括、范处义生平著述考、范处义尊序思想的探 讨和诗补传尊序思想的影响,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尤其对范处义尊序思想进 行重点关注,以期提供一部南宋前期有关诗经学研究中尊序派思想的科学 资料。 范处义及其尊序思想 - - 2 第一章 范处义与宋代诗经学 第一节 宋代诗经学的变革和发展阶段 诗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儒家经典,自先秦、汉、唐以来,受到了历代学者 的重视,被以不同的方式阐释着, 诗经研究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宋人疑古 思辨,一改汉唐以来治诗之法,以义理之学解诗 ,成绩显著,给后世以深远 影响。 一、宋代诗经学略述 先秦诗学是诗经学研究的萌芽期和始创期, 礼记经解称诗为 经,反映了战国晚期至秦汉时期学者的新认识,也可以被视为先秦诗学向汉代 诗经学过渡的标志。汉代诗经学以笺注疏证为主,是一种笺注之学,体现 了汉学经学的基本特征,且延及魏晋隋唐。唐代的五经正义不仅是对前代诗 经学总结,同时以“南学”统一“北学” ,注重义理,因而酝酿着对宋代学术的开 启。宋代诗经学注重义理的阐发,确立了在诗经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即义 理解经,它为学术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拓宽了理论研究的空间,笼罩宋明, 波及清代和近代。 宋代学者对诗经学的专门研究著作,研究资料很多,郑樵通志列“诗 十二种九十部九百四十二卷”1,所载大部分为汉唐著作。南宋吕祖谦吕氏家塾读 诗记按所列姓氏统计,共引古今人四十四家,古今书四十一种,其中汉唐九家, 宋代三十五家。王质诗疑考察, “凡诗家疏义等学合十有二种,凡九十余家, 至本朝又三十余家。 ”2 另据宋书艺文志记载,宋及宋以前各代诗经学著 作为 96 部,1365 卷,其中,汉唐 10 部,150 卷。 四库全书共记载诗类著作 149 种,其中宋代 21 种;根据总目统计共有 63 种,其中宋代 18 种,数量仅次于清代。 据续修四库全书共记载宋代诗类著作尚有 9 种。刘毓庆先生对宋人的各类诗 经学著作进行了详尽考察,根据其著作历代诗经著述考(先秦元代) 目录统 计,两宋共 304 种,其中现存 86 种,其余大多散佚或不存。 二、宋代诗经学的发展阶段 1、朱熹的“二分法” 朱熹在淳熙壬寅(公元 1182 年)九月为吕氏家塾读诗记写的序中说: 1 郑樵通志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年版,第 758 页 2 王质诗疑 ,北京景山书社,1936 年版,第 37-38 页 第一章 范处义与宋代诗经学 - - 3 “ 诗自齐、鲁、韩氏之说不传,而天下之学者,尽宗毛氏,毛氏之学,传者 亦众,而王述之类,今皆不存,则推衍毛说者,又独郑氏之笺而已,唐初 诸儒为作疏义 ,因伪踵陋,百千万言,而不能有以出乎二氏之区域。至于本朝, 刘侍读、欧阳公、王丞相、苏黄门、河南程氏、横渠张氏,始用己意有所发明,虽 其浅深得失,有不能同,然自足之后,三百五篇之微询奥义,乃可得而寻绎,盖不 待讲于齐、鲁、韩氏之传,而学者已知诗之不专于毛、郑矣。及其既久,求者 益众,说者愈多,同异纷纭,争立门户,无复推让祖述之意,则学者无所适从,而 或反以为病。 ”1 朱熹把诗经学划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汉唐诗经学,皆宗“毛郑”之 学;第二阶段为宋代诗经学,重在突破“毛郑” , “己意有所发明” 。并指出诗 经学在北宋有刘敞、欧阳修、王安石、苏辙、二程、张载;到南宋后,观点众多, 纷纭难从。 2、胡朴安的“三派法” 近人胡朴安在所著诗经学的宋元明诗经学部分中说: “自唐以来,说诗者悉宗毛郑,谨守小序 ;至宋而新意日增,旧说几废。 宋人说诗略分三派:一废小序派,二存小序派,三名物训诂派。非小 序一派,其传最盛,推原所始,实发于欧阳修之毛诗本义 。 ”2 “修著本义 ,虽不轻议毛郑,然亦不确守毛郑。观其所言,已开宋人以己意 说经之始。嗣后苏辙作诗集传以广其义,其说以诗之小序 ,反复繁重, 类非一人之词,疑为毛公之学,卫宏之所集录,则是对于小序 ,已略有怀疑之意 矣。追至郑樵作诗辩妄 ,王质作诗总闻 ,毛郑之义,废弃无余矣。 ”3 “朱子废小序说诗 ,其传最盛。一时说诗者,虽非朱子的嫡传,大 概悉受朱子之影响,破旧说而持新义。若杨简之慈湖诗传 ,袁燮之絮斋毛诗经 筵讲义 ,皆排斥序 传 ,说以义理。盖宋人说诗 ,自朱子而后,多以 集传为宗。如辅广之诗童子问 ,朱鉴之诗遗说 ,尤其显然者,又有王柏 者著诗疑 。王为朱子三传弟子。其诗学亦出于朱子,但其攻斥毛郑,改删经 文,至削诗三十余篇,并移其篇次,为变本加厉耳。此一派也。吕氏祖谦,与 朱子同时.后朱子改从郑樵之说,不用小序 ;吕氏仍守毛郑.吕氏读诗 1 吕伯谦吕氏家塾读诗记 ,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第 73 册 323 页 2 胡朴安诗经学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8 年初版,1933 年版,第 97 页 3 胡朴安诗经学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8 年初版,1933 年版,第 97 页 范处义及其尊序思想 - - 4 记所采朱子之说,而朱子特加以否认也。然吕氏之书,亦颇传诵于一时。有戴溪 者著续吕氏读诗记 ,以毛传为宗,折衷众说。于名物训诂,颇为详悉。不废 古训,而亦时有新说.又有严粲者著诗缉 ,以吕氏读诗记为主.又有 段昌武者著毛诗集解 ,大致亦仿吕氏读诗记 。吕氏本小序以说诗 , 戴氏严氏段氏,皆本吕氏而不废小序 ,然新说亦时时有之,此又一派也。蔡氏卞 王氏应麟,在宋孺之中,其学颇为征实。蔡氏著毛诗名物解 ,踵陆氏之例为之, 而征引加博,王氏著诗考 ,搜集三家诗遗说,勒为一书;搜集三家诗 , 其业于王氏,有足多者。王氏又著 诗地理考此又一派也。 ”1 胡朴安将宋代诗经学划分为三派:一废小序派,二存小序派,三 名物训话派。对欧阳修的评价、废序的沿革、 诗集传和吕氏家塾读诗记 影响进行了概括,较清晰完备地勾画出宋代诗经学的脉络。 3、夏传才的“三分法” 夏传才先生的研究史概要 ,在宋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涉 及思辨学风与研究的革新 、 废序和尊序的论争 、 研究的第三个里程碑 、 王柏的及其删诗问题 、 据学的产生 ,夏 传才先生将宋代诗经学发展阶段分为“三个时期:北宋时期;南宋初到朱熹完 成诗集传的时期;理宗以后的南宋后期”2。 3、洪湛侯的“两分法” 诗经学史在宋代部分虽较详备,资料丰富,但基本格局未有实质性变化, 包括六章,依次是宋代疑经改经蔚成风气 、 北宋学革新浪涛滚滚(包括欧 阳修、王安石、苏辙、)、 关于反存的论争(将杨简列入反序行列)、 “诗经宋学”的形成及其权威著作 、 南宋的重要家 、 宋代学者 已注意到的文学特点 3。以上实际把宋代诗经学划分为北宋时期和南宋时 期。 4、林叶连的“八派法” 台湾学者林叶连中国历代诗经学 ,在宋朝诗经学部分涉及宋朝经学背 景 、 宋朝经学之发展趋势 、 欧、吕、朱之诗经学等,并将宋代诗经学细 分为八个流派(毛传郑笺派、删削唐人注疏派、废小序派、存毛郑小序派、名物训 1 胡朴安诗经学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8 年初版,1933 年版第 97-100 页 2 夏传才研究史概要 ,河南中州书画社,1982 年版,第 132 页 3 洪湛侯编诗经学史 ,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版,第 285-409 页 第一章 范处义与宋代诗经学 - - 5 诂派、图谱派、借诗寓意派、三家诗派) ,较胡朴安更琐碎,标准亦不一致,但尊序 和废序也被视为重要的线索,人物专章之所以选欧阳、吕、朱三人,或许这是一个 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依据汉宋以诗经学的变迁和沿革、对待诗序的态度、现代 诗经学者研究成果,结合宋代诗经学自身特点,在发展阶段的认识上,一 般包括北宋时期诗经学和南宋时期的诗经学。 第二节 尊序 、废序之争 一、宋代诗经学发端欧阳修、苏辙、王安石 自汉以来,说诗者皆宗毛、郑,将其说视为金科玉律。唐孔颖达等撰五 经正义 ,经学定于一尊。至宋代,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下,宋人对汉儒诗经学进 行大胆怀疑和批评,先锋人物是北宋时期的欧阳修、苏辙、王安石等几位著名学者, 且各有论著。 欧阳修在诗本义中辨析毛、郑之误,并阐明己意。如毛、郑对周颂思 文篇中“贻我来牟”的传、笺,欧阳修认为“牟为麦者,更无他书,所见直用此, 一颂毛郑之说尔,是以来牟为麦始出毛郑,而二家所据乃臆度伪泰誓不可知之言, 尔其可信哉?尔雅释草载诗所有诸谷之名,黍、稷、稻、粱之类甚多, 而独无麦,谓之来牟,是毛公之前说诗者不以来牟为麦,可知矣,然来牟既不为麦 而于尔雅亦无他解诂,旁考六经牟无义训,多是人名地名尔,然则阙其不知可也, 来牟之义既未详则二篇之义亦当阙其所未详。 ”1 欧阳修在辨正毛传 、郑笺的错误同时,又自立新说,尤其是在诗序 问题上,认为诗序非子夏所作,并对其多有指责。 四库全书总目评价说: “自 唐以来说诗者莫敢议毛、郑,虽老师宿儒亦谨守小序 ,至宋而新义日增,旧 说几废,推原所始,实发于修。 ” 苏辙解诗对诗序仅采首句,不用其下续申之言,此举震动一时。苏辙 对诗序提出质疑,认为是“卫宏之所集录也” ,不信子夏作序之说, “今毛 诗之叙何其详之甚也,世传以为出于子夏,予窃疑之。子夏尝言诗于仲尼,仲尼称 之,故后世之为诗者附之要之,岂必子夏为之,其亦出于孔子或弟子之知诗者欤? 然其诚出于孔氏也,则不若是详矣,孔子删诗而取三百五篇,今其亡者六焉,诗之 叙未尝详也,诗之亡者,经师不得见矣,虽欲详之,而无由其存者将以解之,故从 1 欧阳修诗本义 ,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第 70 册 272 页 范处义及其尊序思想 - - 6 而附益之以自信其说,是以其言时有反复烦重,类非一人之词者,凡此皆毛氏之学, 而卫宏之所集录也。 ”1 王安石则锐意革新,自出新解、不用旧义,其著作诗经新义成为钦本。 “宋 神宗时,王安石等以所训释诗 书 周礼三经上进,上曰: 今谈经者人人殊, 何以一道徳?卿所著经其以颁行,使学者归一。 遂颁于学官,号曰三经新义 , 新义既颁,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先儒传注一切废而不用。 ”2 北宋诗学革新思想一反汉儒旧说,打破了“自汉以后,说诗皆宗毛、郑” 的传统模式,推动了思辨学风的发展。朱熹认为“始用已意有所发明。虽其浅深得 失有不能同, 然自是之后, 三百五篇之微词奥义乃可得而寻绎” , 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二、南宋的诗经学争论尊废诗序 1、北宋解诗之法批驳汉唐旧注 诗经 研究作为经学研究中的重要部分, 体现出与整个学术研究相同的特色。 “始用己意,有所发明”正是宋代诗经研究的重要特点和方法。庆历以前诗 经研究仍遵守旧注,以孔颖达等所定五经正义为本,尤其是科举考试更以此 为标准。然而,庆历以后新风日盛,学者不再囿于旧说,而是更立新义。欧阳修诗 本义 、程颐诗解 、苏辙诗集传 、王安石诗经新义 、蔡卞毛诗名物解 等,都在批驳汉唐旧注基础上,创立新说。 这种风气延续到南宋,为诗经研究开拓了更广阔的领域,出现了大量研究 性著作,影响较大的有郑樵的诗辨妄 、程大昌诗论 、王质诗总闻 、吕祖谦 吕氏家塾读诗记 、朱熹诗集传 、杨简慈湖诗传 、严粲诗缉等。而在众 多研究者和著作中,讨论的最大热点 就是诗序问题,并且形成了截然分立的 尊序、废序两派。 2、南宋的尊序 、废序之争 先儒以关雎之序为大序,分葛覃以下诸序为小序,而于其作者则众说 纷纭,或云孔子,或云子夏,或以为国史。郑玄诗谱认为,大序是子夏所作, 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梁昭明太子文选于毛诗序下直书“卜子夏” 。 后 汉书儒林传有“卫宏从谢曼卿受学,作毛诗序”之语,于是又有卫宏作之说, 隋书经籍志承其意,认为“子夏所创,毛公及卫敬仲更加润色” 。至韩愈则认 为“子夏不序诗” ,原因有三: “知不及,一也;暴扬中黄之私, 春秋所不道,二 1 苏辙诗集传 ,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第 70 册 315 页 2 脱脱等宋史王安石传 ,北京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 版,第 15 册 10550 页 第一章 范处义与宋代诗经学 - - 7 也;诸侯犹世不敢以云,三也。 ”1,欧阳修也持此见。 南宋对诗序本身产生了怀疑,于是有废序言诗之说。其代表人物即郑 樵,郑氏著诗辨妄六卷,全面指斥诗序 。他说: “设如有子夏所传之序 , 因何齐、鲁间先出,学者却不传,返出于赵也?序既晚出于赵,于何处而传此 学?”2因此他进一步指称诗序 “皆是村野妄人所作” ,可谓批之不遗余力。 受其影响,众多学者标举废序 ,如王质著诗总闻删除小序,自为己说, 杨简慈湖诗传甚至以子夏为“小人儒” 。更出现了朱熹及其诗经集传 ,成为 南宋废序言诗乃至整个宋代诗经研究的集大成者,影响巨大,其后, 辅广诗童子问 、朱鉴诗传遗说皆为辅翼诗经集传而作。 在废序者们大肆攻击诗序的同时,另有一部分学者以维护经典的精神, 坚守诗序 ,与废序者展开激烈的辩论。如郑樵著诗辨妄 ,周孚很快作非 诗辨妄 ,针锋相对地批驳郑樵。而全面系统的依据诗序说诗的专著也随之 出现,最有代表性的有范处义诗补传 、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 、严粲诗缉 等。其中吕氏家塾读诗记最为有名, 四库全书总目述曰: “陈振孙称其博 采诸家,存其名氏,先列训话,后陈文义,剪截贯穿,如出一手,有所发明,则别 出之。诗学之详正,未有逾于此书者 。魏了翁作后序,则称其能发明诗人躬自厚而 薄责于人之旨。 ”3可见对此书评价之高,其与朱熹诗集传分别成为南宋尊序、 废序的代表之作。严粲诗缉即“以吕祖谦读诗记为主,而杂采诸说以发明之” 4, 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与吕祖谦书并称善本”5。 第三节 范处义诗补传及尊序思想 一、范处义及其诗补传的情况 范处义,字逸斋,金华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官殿中侍御使。范处义的诗 补传比吕氏家塾读诗记 、 诗缉稍早出现, “大旨病诸儒说诗好废序 以就己说,故自序称以序为据,兼取诸家之长,摇之性情,参之物理,以平 易求古诗人之意。 ”6(钦定四库全书经部三诗补传提要)其尊序之意与郑 樵废序之说对立,成为南宋之初尊序、废序之代表。 1 范家相诗渖 ,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第 88 册 611 页 2 周孚蠧斋铅刀编非诗辨妄, 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第 1154 册 681 页 3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 1 版,第 1 册 426 页 4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 1 版,第 1 册 430 页 5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 1 版,第 1 册 430 页 6 范处义诗补传 ,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第 72 册 1 页 范处义及其尊序思想 - - 8 诗补传共三十卷,全书分三部分,正文以前有诗补传序 、 诗补传篇目 、 明序篇 ,旨在阐明诗序的权威和尊序的理由,以及诗经各篇目的写 作年代;卷一至二十八为正文部分,按诗经的篇目顺序逐篇阐释,先解诗序 , 后释正文,辨析诗意的同时,字词的解释、注音见于其中;卷二十九、三十为附 说部分,分别为释十五国、二雅、三颂名和广诂 ,对十五国之名、大小雅 和三颂之所作,以及字词音义进行系统解释。全书结构完整,脉络清楚。 通志经解提要评价该书曰: “其书征引详博,辞意淳实,至若解大序 、 论二南 、明雅之正变,皆与毛传相发明,盖真能守专门之学而自成一家 之言者也。皮锡瑞诗经通论称: 范处义诗补传以关雎虽作于康王之时, 及毕公追咏文王、太姒之事以为规谏,故孔子定为一经之首。按宋儒以后说关雎 者,惟范氏此说极通,可谓千古特识。 由是言之,则处义立说之精凿,固为世儒所 公认者。 ”1由此可见, 诗补传在对诗经的文义阐述上自有成绩。 诗补传说诗虽以序为据,对诗义的理解多有突破,但名物训诂方 面也多有发明。 诗补传序中就言明“诂训有阙,补以说文、篇韵” ,正是在这种 笃实求真的原则下,范氏名物之学有很多可取之处。举二例: 1、 淇奥三章“宽兮绰兮,猗重较兮” : “重较,卿士之车也。 周官舆人释之曰: 较,两椅上出式者.盖较高五 尺五寸,式高三尺三寸,古者立乘故常凭较应为敬,则垂手以凭式,故首得俯,较 既出于式上故曰重较。 ” (诗补传卷十一) 2、 小戎三章“蒙伐有苑,虎帏镂膺。交帏二弓,竹闭绲滕” : “帏,弓室也。以虎皮为之,而以金镂饰其膺也。 说文曰:帏,弓衣也。膺, 胸也,谓弓室之胸也。 尔稚 :金谓之镂交二弓于帐中,以竹为 bi(韦+必),以绳 约之也。释周礼者谓弓绁于 bi(韦+必)者,为发弦时备损伤也,且引是诗为证, 而改竹闭为竹 bi(韦+必),盖竹闭乃绁弓之物,加绳以约之也。 ”(诗补传卷十 一) 诗补传在诗经研究史上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在南宋初期诗经研 究硕果累累的时期,诗补传 虽不是最好的一部尊序派作品, 但也以其体例之精当、 结构之完整,持论之平实,多为后世学者引用,特别是在坚持诗序上对当时废 序派的矫枉过正有一定的补救作用。 二、范处义尊序思想 1 刘毓庆历代诗经著述考(先秦元代) ,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第 1 版,第 211-212 页 第一章 范处义与宋代诗经学 - - 9 诗补传作为尊序派的代表作品,内容安排上体现了的尊序思想,这些主张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经史、尊重孔子及其经书的作用 诗补传的写作目的是“使诗的文义无所阙疑” ,对文义进行解说,常根据诗 序的需要引证史料进行佐证。常引用古籍有“六史经传”如尚书 、 国语 、 左传等原文。并且,在提及“孔子”之名处,均以“圣人”替换,在引用六经 时,表现了对易 、 春秋 、 论语 、 礼 、 书 、 孝等“圣人”之作的高度 肯定。 诗补传序中指出: “以是知诗序尝经圣人笔削之手,不然则取诸圣人之遗 言也。故不敢废诗序者,信六经也,尊圣人也。 ”1 2、以孔子删诗、国史作诗序立论,肯定诗序对诗的主旨发挥着“美 刺”作用 孔子在整理、修订诗三百时,有无删诗行为,争论由来已久。 论语引孔 子的原话,自卫适鲁,进行了正乐工作,使雅颂各其所,已有删诗之疑议;其后司 马迁的史记 、郑笺诗谱序 、班固汉书及孔颖达毛诗正义均持孔子删 诗之说。 诗补传篇目中騶虞同样肯定了“圣人删诗”这种观点,并在诗 补传明序篇指出,国史根据“圣人之遗言”作诗序 ,不可废, 诗序与春 秋相表里,对诗的主旨发挥着“美刺”作用。 3、定“毛诗”之学,力驳齐鲁韩三家诗之误 诗补传以毛诗诂训传为底本,按诗经的篇目顺序逐篇阐释,先解 诗序 , 后释正文, 后再对音、 字进行诂训, 使诗的文义无所阙疑。 在 诗补传 篇 目里考证诗的作者和创作时代,驳三家诗谬误以证“毛诗”之长。 4、解诗尊崇诗序 ,自发新意,不用汉唐笺注疏证之法 诗补传序提出,解诗以诗序为依据, “兼取百家之长,揆之情性,参 之物理,以平易求古诗人之意”2,文义有缺,根据六史经传;训诂有缺,补以说 文 篇韵 ,对汉唐以来笺注疏证之法弃而不用。 诗补传尊崇诗序 ,对诗序作者进行疏证,认为序的作者是国史,内有圣 人之遗言,可考而查知。 诗序作者目前尚无定论,可作为一家之言存之。 诗补传尊崇诗序 ,把诗序比作易之系辞,认为学诗不求序,将 不得其门。并在诗补传明序篇指出,圣人“备帝王之制于诗,则删之,苟为 1 范处义诗补传 ,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第 72 册 3 页 2 范处义诗补传 ,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第 72 册 2 页 范处义及其尊序思想 - - 10 存序,亦何自而见其兴衰之由而知其美刺之当否哉”1。 5、高度肯定诗大序地位和作用,把诗大序比作易之文言,认为“关 雎为一经之首,并论三百篇之大旨,犹易乾坤之文言,故特详焉”2。对文义进行详 细论证,并对文中提出的诗的教化说、诗言志说、六义说、风雅正变说、四始说等 观点进行了肯定。 以上五点,是范处义尊序思想的主要方面,但是,如要科学客观地认识和把握 这些内容,就需要先对范处义的生平、著述、学术源渊进行考证,在此基础上,对 范处义的尊序思想进行探讨,才会更有意义。 1 范处义诗补传 ,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第 72 册 22 页 2 范处义诗补传 ,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第 72 册 22 页 第二章 范处义的生平、著述考 - 11 - 第二章 范处义的生平、著述考 第一节 生平、家世渊源 一、范处义的生平 洪湛侯先生在诗经学史记到: “范处义,字逸斋,金华人。绍兴(1130-1162) 中,登张孝祥榜进士,著诗补传三十卷。 ”1于范处义生卒年月并无考查。 刘毓庆先生历代诗经著述考(先秦元代) 记到: “范处义,字子由,号逸 斋,金华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庆元三年除秘书监,百秘阁修撰,出为江东提刑。 事见宋元学案卷四十五。 ”2 范处义生卒年月亦无确切。 考南宋史料, 南宋馆阁续录卷七有: “范处义,字子由,婺州兰溪人,绍兴 二十四年张孝祥榜,同进士出身,治诗,三年八月除,十一月为秘阁修撰,江东提 刑。 ” 浙江通志卷二百五十八碑褐下有兴教院记一文,并注曰: “ 兰溪 县志 ,嘉泰元年,里人范处义文。 ”3 绍兴二十四年即公元 1154 年,嘉泰元年即公元 1201 年。这期间共四十七年, 据此,则范处义当历经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这一时期也是南宋政局动荡, 矛盾激烈的时期。 二、范处义的家世渊源 宋元学案卷四十五范许诸儒学案于“贤良范香溪先生浚”和“舍人范 蒙斋先生端臣”后有: “蒙斋门人,香溪再传,御范逸斋先生处义” “范处义字逸斋,香溪先生之族也,以进士累官殿中侍御史,精于经学,所著 有 诗补传 、 解颐新语 等书。 云濠案: 诗补传 卷三十, 私淑于蒙斋之门者也。 ” “香溪”指南宋学者范浚。浚字茂明,浙江兰溪人,后世称香溪先生。出自官 宦世家,祖愕、父箔、兄弟溶、渭、浒、询、澄,皆中进士, “先生独不近荣利,笃 志圣贤之学,以治心养气为本。绍兴中以贤良荐,因秦氏当国不起。婆守延之入学 主讲,亦辞不就。闭门讲道,危坐一室,崖几败帷,处之泰然。 ” 4 今有香溪集 二十二卷存世。 “范端臣,字符卿,香溪先生从子也。范氏子弟多从学于香溪者,而先生最为 1 洪湛侯诗经学史 ,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第 1 版,第 349 页 2 刘毓庆历代诗经著述考(先秦元代) ,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第 1 版,第 212 页 3 嵇曾筠等修,沈翼机等纂, 浙江通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版,第 4372 页 4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 宋元学案 ,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版,第 1439 页 范处义及其尊序思想 - 12 - 有名于时。成绍兴进士,累官至中书舍人。酷嗜学,虽入官,不少怠。书法历遡篆 隶以来诸体,无弗工。学者称为蒙斋先生。所著有蒙斋集 。 ” 1 根据这一记载,范处义与范浚同族,并且私淑于范浚从子范端臣,如此一来范 处义的家世及学术渊源应当源于香溪一派。 宋元学案补遗又有记载: “云濠谨案:方桐江黄堂记云: 兰溪之范,其先有大宣义者隐深山中, 其没也无它亲,一邻翁为举葬事,而养其襁褓子,长遂为儒,曰四少保,四子,伯 推官;仲承信郎,赠少傅;叔曰处仁,绍兴二十一年进士,仕至枢秘院检详;季曰 处义,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尝为殿中侍御史,仕至秘书监、右文殿修撰。少傅生嘉 则,赠太师、蜀国公,四子,铭至大理少卿,而钟至承相,谧文肃。检详、秘监之 后,内班行外帅守无数。据此则文肃丞相乃先生之从孙也。 ” 2 范浚自是出身于官宦世家,范处义虽不与其为同族,却也是家门显赫。 黄堂 记首句即言: “邵武黄氏、兰溪范氏,皆南渡中兴以来相门也, ”从“其先有大宣 义者隐深山中”来看,范处义之先人乃是饱学孤高之士,其兄弟幼年失怙,却能“长 遂为儒” ,足见其家学之深厚,家风之淳朴。所以范处义身处南宋诗经研究的高 潮期,能够致力于诗经研究并有所著述,是有家学基础的。 第二节 范处义的其它事迹 一、范处义与庆元党禁 庆元党禁是南宋宁宗庆元年间韩侂胄打击政敌赵汝愚的政治事件。绍熙五年 (1194 年) ,宋宁宗赵扩由赵汝愚和韩侂胄拥立为帝。赵汝愚出身皇族韩侂胄是 外戚。赵汝愚为相,收揽名士,想有一番作为。朱熹是当时著名学者,被召入经筵, 为皇帝讲书。韩侂胄与赵汝愚不和,图谋排斥赵汝愚。宁宗庆元二年十二月(公元 1196 年) ,授意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沈继祖罗列朱熹十大罪状,如“不敬于 君” 、 “不忠于国” 、 “玩侮朝廷” 、 “为害风教” 、 “私故人财”等等,其中还包括“诱 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 , “家妇不夫而孕” 。主张将朱熹斩首,以 绝“朱学” 。 宋史卷三十七有载: “十二月辛未,金遣完颜崇道来贺明年正旦。是 月,监察御史沈继祖劾朱熹,诏落熹秘阁修撰,罢宫观。 ” 韩侂胄当政,斥朱熹道学为“伪学” ,禁毁理学家的“语录”一类书籍,科举考 1 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 宋元学案 ,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版,第 1446 页 2 王梓材、冯云豪辑, 宋元学案补遗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儒藏第 21 册,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89 页 第二章 范处义的生平、著述考 - 13 - 试稍涉义理之学者,一律不予录取。庆元三年将赵汝愚朱熹一派及其同情者定 为“逆党”开列“伪学逆党”党籍凡五十九人包括周必大等。名列党籍者受 到程度不等的处罚凡与他们有关系的人也都不许担任官职或参加科举考试。这 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庆元党案” 。直至嘉泰二年(1202)二月庆元党禁才得以解除。 刘光祖乃理学维护者,即赵汝愚一派。刘光祖在论陈贾、黄抡疏中说:“臣 于陈贾、范处义、黄抡三人诚素意所薄,且每恨其孤负君恩。今处义败露而去,如 贾者纵不深罪,亦宜罢郡以慰人心,如抡者就令宽恩,且使补外以塞公议。 ” 1 陈贾、 黄抡之名见于“庆元党禁” ,即所谓“攻伪学人”韩侂胄一派。刘光祖疏中以范处义 与陈贾、黄抡相提并论,可见范处义自是倾向韩侂胄,攻击理学的。 宋史赵汝愚传记曰: “光宗受禅,趣召未至,殿中侍御史范处义论其稽命, 除知潭州,辞,改太平州,进敷文阁学士,知福州。 ”2光宗受禅即淳熙十六年,孝 宗认为赵汝愚 “有文武威风” , 有意把他从成都召回以辅佐光宗, 但是他却延误时间, 范处义以此为由向皇帝进言,直接导致了赵汝愚未能进入政治中心。 对于此事宋宰辅编年录卷十九绍熙四年三月辛巳“赵汝愚同知枢密院事” 下却这样说: “方公自蜀召还也,孝宗内禅之议己决,圣意盖有所属,而殿中侍御史 范处义忌之,甫入修门而不果入。 ” 3 这里就明言“范处义忌之” ,可见范处义对赵汝 愚成见甚深。所以在后来的党争中,范处义倾向韩侂胄一方是很自然的事。 从诗经研究上看,范处义是尊序派的代表人物,朱熹是弃序说诗,是 反序派人物中的集大成者,范处义在政治上倾向韩侂胄一方,反对朱熹,也暗合学 术思想论争。 二、关于范处义的其它事迹的史料 范处义的事迹资料散见于 宋史 、 宋史全文 、 宋会要辑稿 、 南宋馆阁录 、 南宋馆阁续录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 宋宰辅编年录 、 两朝纲目备要 、 宋 元学案 、 宋元学案 、 宋元学案补遗等书,而且都是零星的记载,现按照时间 顺序整理如下: 1、 (孝宗淳熙) “十五年(1188 年)二月二十五日铨试公试类试,命监察御史 黄谦监试,右司郎中范仲艺、大理少卿陈倚、户部员外郎罗点并考试,太府寺丞范 处义 太府寺丞范 处义、大理寺丞周珌、将作监承郑湜、秘书省正字卫泾、大理寺主薄邵骥、剌令所 1 黄淮、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429 页 2 脱脱等宋史赵汝愚传 ,北京中华书局,1997 年第 1 版,第 17 册 11983 页 3 徐自明宋宰辅编年録 ,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第 596 册 707 页 范处义及其尊序思想 - 14 - 删定官陈谦、大理评事龙准、陈棒并考校点检试卷”1。(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一 之四) 2、(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 年)二月二十五日栓试公试类试,命监察御史黄 谦监试,军器监刘立义、刑部员外郎俞征、秘书省著作郎莫叔光考试,大理寺承李 洪、太府寺丞范处义太府寺丞范处义、枢密院编修官冯震武、国子监丞沉清臣、秘书省正字李寅仲、 黄由、太常寺主薄林湜、大理寺评事宋思远、李狂、武学博士蔡镐考校”2。(宋 会要辑稿选举二一之四) 3、 “淳熙十六年(1189 年)五月八日,诏少保、左丞相、益国公周必大,特授 观文殿大学士,依前少保判潭州,寻罢职任,以少保、益国公充醴泉观使,在外任 便居住,已而巨僚言其不公、不平、不正十事,乞赐罢斥。诏以必大弼谐初政,求 去甚力,已授前职判潭州,继而殿中侍御史范处义殿中侍御史范处义又言之,遂有是命”3。(宋会 要辑稿职官七八之六一) 4、(孝宗淳熙十六年) “五月左丞相周必大罢,必大与留正并相,议论素不合, 上受禅,必大已有罢意,时罗(黑+占)以奉常兼修注上,密遣访可为言事官者, (黑 +占)荐叶适等八人,皆意向与必大类者,由是不果用,于是左谏议大夫谢谔迁御史 中丞,权兵部侍郎何澹除右谏议大夫,澹初与必大厚,为司业二年不迁,正既相白 用澹为祭酒,故德正而怨必大,至是首上(黑+占)攻必大,必大求去,再请而遂罢, 以观文殿大学士判潭州,谔以不论列必大改权工部尚书,会知滁州,范处义除殿中 侍御史, 范处义除殿中 侍御史,必大方恳辞除职典藩之命,澹又论之处义处义,亦助其说于是,以杂学士出守 泉州”4。 ( 宋史全文卷二十八宋光宗) 5、 南宋馆阁续录 : “ 监 : (庆元)三年八月除,十一月为秘阁修撰、江东提刑。 ”5 “ 实录院检讨官 : (庆元)三年九月以秘书监兼。 ”6 据 3、4 项可知,在周必大罢相事件中,范处义是发生了作用的。据两宋一般情 况,台谏官多互相帮衬,并以攻罢宰执大臣为能。范处义作为殿中侍御史,与何澹 一起,参与弹劫宰相周必大,致使周必大出守泉州。另外,对于此事宋史全文 卷二十八、 宋宰辅编年录卷十九、 两朝纲目备要卷一均有相似记载。 1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 ,民国影印本,大东书局影印,2006 年第 3 版,第 115 册,4588 页 2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 ,民国影印本,大东书局影印,2006 年第 3 版,第 115 册,4588 页 3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 ,民国影印本,大东书局影印,2006 年第 3 版,第 106 册,4206 页 4 宋史全文 ,文渊阁四库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第 331 册 515 页 5 南宋馆阁录 ,北京中华书局,1998 年版,第 245 页 6 南宋馆阁录 ,北京中华书局,1998 年版,第 392 页 第二章 范处义的生平、著述考 - 15 - 第三节 范处义著述考 一、范处义著述记载 1、 宋史艺文志最早记载“范处义, 诗学一卷,又解颐新语十四巻, 诗补传三十巻” 。1 2、 经义考诗九载有“范氏处义, 诗学 , 宋志一卷,佚, 解頥新语 , 宋志 十四卷, 佚,王应麟曰: 鼍鸣如鼓, 新经之说也, 解頥新语取之凿矣 ” 、 “ 诗补传 , 宋志三十卷,存逸斋自序,曰:经以经世为义,传以传业为名,毛 氏诗谓之诂训传,故于诂训则详,于文义则略,韩氏有外传,乃依仿左氏国语 , 非诗传也,博雅君子傥嗣而修之,使诗之一经无所阙疑,不亦善乎?按,诗 补传抄本,但题逸斋而不著名,考宋艺文志,有范处义诗补传三十卷,卷数与逸斋 本相符,西亭王孙聚乐堂目直书处义名,当有证据,处义,金华人,绍兴中登 张孝祥榜进士。 ”2 3、 续文献通考经籍考卷一百四十八经诗提要载有“卷首但题逸 斋而不着姓名,宋艺文志有范处义补传三十卷,卷数与逸斋本相符,朱睦聚乐 堂书目则直书处义名,当有证据, 考通志堂经解刋此书于南宋之末,注云宋人 失名,葢未考聚乐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