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管子》礼学思想研究.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管子》礼学思想研究.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管子》礼学思想研究.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管子》礼学思想研究.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管子》礼学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i 摘 要 管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管子虽然不 是研究“礼学”的专著,但却蕴涵着丰富的礼学思想。中华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伦 理型文化,礼学思想是其灵魂和核心。研究、继承、发扬礼学思想,挖掘、吸取和借鉴 其中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养料,是正确处理人伦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需要,也 是弘扬民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客观要求。本文在吸取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 基础上,以管子礼学思想为对象,探索梳理其思想渊源,深入分析其产生的根据, 系统阐述其丰富内涵和理论特质,揭示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旨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与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管子 礼学 和谐社会 道德养成 abstract ii abstract guanzi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ncient book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though guanzi is not a monograph on “ritual”, it contains plenty of ritual thoughts. chinese culture is a kind of ethical culture with man as its center, and ritual thoughts as its soul and core. to research,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ritual thoughts and to dig, absorb and learn from its intellectual resources and spiritual nourishment, which is not only the real need to handle ethical social relations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correctly, but also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to promote national culture and build a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based on absorbing previous research achievements, with the ritual thoughts of guanzi as its obje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origin of its thoughts, deeply analyses its shaping basis, describes the theory characteristics and rich content systematically, and reveals its histor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t is aimed to build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developing personal moral quality. key words guanzi ritual harmonious society moral cultivation 引 言 1 引 言 管子是研究古代政治、法律、经济等思想的重要典籍,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 位。 隋书经籍志以后所有正史著作几乎皆将此书列入法家。从政治角度看, 管子 确实具有浓厚的法家思想, 但它又与秦晋法家有明显的差异性。 大多学者认为其融儒家、 法家、道家等诸子百家于一炉,反应的思想内容才是此书精华所在:它法道合流,礼治 与法治相结合,强调以民为本,法教一体。笔者认为书中蕴含着深刻的礼学思想,非常 具有单独的研究价值,对我们当今的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故探究管子礼学思想 渊源,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背景,对管子中关于礼存在的根据、内涵、作用、特 点等做深入挖掘,并分析其对当世及后世的影响,在汲取前人研究理论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自己的研究结论。同时,本文主张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重建与当代自然、社会、 个人相适应并协调的人文精神,传承古礼之精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振 “礼仪之 邦”的辉煌! 学术界对于 管子 的作者与成书年代这一问题长期争论不休, 直至当今都无定论。 汉代以前,一般认为管子的作者是管仲,从西晋时代的傅玄开始至今,关于其作者 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笔者认为管子非一人之作,也非一时之作,是战国初年齐 都临淄稷下学宫、管仲学派编撰管仲生前思想、言论的作品汇集,后由西汉刘向将朝廷 各府保存与民间流传征集来的不同材料汇集整理编订而成。 管子传世皆因管仲而得 名。管仲,名夷吾,字仲,溢号“敬仲” ,春秋中期(初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 事家、经济学家、法家的先驱者,史称“管子” 。他一整套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军事谋 略, 经济思想及用人之道等对当时的社会需要都具有独创性, 备受后人推崇, 被称为 “春 秋第一相” 。管仲施行改革,富齐国,成就桓公,然而孔子认为: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 礼?” 8p31 如果说管仲懂得礼, 那还有谁不明白礼呢?但是 “微管仲, 吾其被发左衽矣” 8p151 的感慨,又说明孔子已充分认识到管仲为民造福的功业,也体现出孔子品评人物 时的明理通达。荀子也认为“管仲,为政者也,未及修礼也。 ” 9p153 则指责管仲当政而 不修礼。管仲的不知礼在随后漫长的历史中未被放在尊贵的地位,因他扶持霸业常被提 起,所以管子并未遭受冷遇。而一部具有鲜明思想特色的古典文学著作,与其他子 书相比较又有其自身特立之处,具备研究中国古代礼学文化的历史价值,我们应当深入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挖掘其中博大精深的礼学智慧,分析其价值,为当今社会服务。 第 1 章 管子礼学产生的思想渊源 3 第 1 章 管子礼学产生的思想渊源 礼学,是以礼为研究对象的专门性学术,也是中华文明演进的根本。研究管子 礼的起源是研究其礼学价值结论的首要问题,也是探讨和解决其礼学内涵的基本问题。 说文云: “礼,履也。 ” 13p11 古代称“鞋”为“履” ,引申为宗法制度中的行为规则, 后人遵从前人行走的道路,形成了一整套以区别尊卑贵贱亲疏为内涵的意识形态。古代 哲学、宗教、政治、道德等每一门学术都离不开礼学的研究,礼学相对独立的渗透于其 中,独具特色,贯穿整个学术思想范畴。从社会制度、体制、教育到人的行为,从国家、 集体到个人,都以礼来规范和处理问题。 时代变迁,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礼由原始时期的祭祀仪式扩展到政治领域,而后被 进一步发展,成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国家政治的核心,从而形成完整的“礼治” 理论体系。 1.1 尧、舜、禹时期之礼 管子礼学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的祭祀仪式: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 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 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 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 从其朔。 ” 14p428 最早出现的食礼,是对祖先或上帝的崇敬,是原始初民生活的风俗习 惯。通过考古发现,原始时期礼的萌芽还表现在山顶洞人把兽齿、贝壳、鱼骨、穿孔作 为装饰品等等,而这些都是用来表明原始初民对鬼神的敬畏和祭祀。到了旧石器和新石 器时代, 有了农业和简单的手工副业, 在极其简朴的工具上刻有简单可以记事的文字 (符 号)。而管子中“礼”同样具有祭拜神明的仪式活动之意: “守国之度,在饰四维; 顺民之经,在明鬼神,祇山川,敬宗庙,恭祖旧。 ” 2p2-3 巩固国家的准则,在于整饰四 维;教训人民的根本办法,在于尊敬鬼神,祭祀山川,敬重祖宗与宗亲故旧。“不明鬼 神则陋民不悟, 不山祇川则威令不闻; 不敬宗庙则民乃上校, 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 ” 2 p3 不尊敬鬼神,小民则不能彻底感悟;不祭祀山川,严令就不能远播;不敬祖宗,百姓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就会对上冒犯;不尊重宗亲故旧,孝悌则不完备。用此意来规范国家、发扬四维、教训 人民,否则国家就会灭亡。 1.2 夏商之礼 夏朝,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由于文字没有直接流传下来,史料匮乏,所以 我们对其礼的研究依然依赖古代文献的记载。夏朝之礼最明显的是“礼”的地位有了明 显的变化,成为了强权政治的从属工具,这使得礼学内涵和人们对礼文化的观念有了本 质的变化。 夏朝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的时期, 神道和宗法的作用在此时较为突出, 忠孝之道基本形成,而“家天下” 、 “私有制”的出现,进一步使强权政治的阶级性更 为明显。简朴的夏礼也是以后商周之礼形成的基础。 殷商之礼从留下的殷墟卜辞中可以看出 “礼” 的观念用于调节人神之间、 人际之间、 人与社会之间复杂的关系: 殷人崇拜的最高权威是 “上帝” , 事无巨细都要占卜,“五事” 、 “皇极” 、 “二德”等都在他们的顶礼膜拜之中。作为既成的社会意识和客观社会现象 的“礼”对民众行为进行规范,君臣、礼法的等级观念和礼仪都是调节各种人际关系的 根本,是规范人的美德。 管子强调外在的道德修养体现内在的道德精神,礼义与礼 仪的联系紧密,构成了礼所涵盖的整体内容礼制,将礼的具体内容以制度形式确立 下来。 “礼者而为之节文者也。 ” 2p770 说明“礼”以文字形式对人们共同信仰的道 德原则及相应的行为方式作出具体规定,形成了约束人类行为的社会制度。 1.3 周朝之礼 周朝人的“礼”思想是统治者的一种政权的实施,用“礼”来区分人,统治阶级把 人分成上下几等,而且礼也不是所有人所具有,对下人则不用。宗教是政治行为的基本 根据。在诗、书中, “礼”字不多见,礼指夸扬所有权,感谢祖先和营洛邑的成功和周 公诰伯禽受民受士之礼。周朝盛世的礼治,表现出政治、道德、宗教三位一体的思想, “周因于殷人”并有损益。礼的出现和阶级专政的法制化相适应,礼作为周公的专制制 度,规模空前的“周公制礼”也是道德的器械、是统治的工具,而且仅仅专及于大夫士 之上,缺乏国民的性质。周公旦,姬姓,谥文,又称周文公,他辅佐文王、武王、成王, 为周王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周公曰: “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 咸秩无文。 ” 15p212 虽周公已实行周礼,此意偏重于“配天” ,即对鬼神的祭祀是殷礼的 特点之一,直到周初建立新都时,还沿用殷礼来祭祀。 “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 ” 第 1 章 管子礼学产生的思想渊源 5 8p21-22“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 ”14p855-856 周人在这 个维新的国家中建立文化官职,礼不下庶人。为方便其统治,使得各个阶层的人安守本 分,制度要求爱自己的亲属,上级尊敬和服从上级,晚辈服从长辈和男尊女卑,并且还 特别强调以祖为宗、敬德、孝思。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社会生活内容变得丰富起来, 而旧礼制却无力涵盖新兴的生活内容,逐渐显示出其局限性。落后的周礼走到了尽头, 时代迫切需求一种新的规范来治理社会生活,法的意识在此时慢慢开始传播开来,关于 礼法之间的关系和实行礼治还是法治等问题也成为各家学派重要的思想内容。 1.4 春秋战国之礼 春秋战国是一个不安的时代,迂回路政下移。平王东迁,周王室衰微,新的统治制 度逐渐代替了原来的被破坏了的旧制度,新的阶级不断壮大,封建制度最终确立,作为 思想文化的“礼学”在这个时期也迅猛发展。礼乐征伐由君主说了算的情况变成了由诸 侯而大夫, 由大夫而陪臣。 氏族单位到地域单位变革, 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在此时更替, 封建主义中央集权逐步建立,民族融合,形成了一套新的礼乐制度,国家的礼学意识, 百家争鸣,东亚文明的礼学轴心形成。礼学代表学派儒家,承扬了西周的“礼治” 与“明德慎罚” , 论语中记载孔子言诗、书、礼、乐者甚多,至于周制,在孔子看来 实一“礼”字,所以论语中以“礼”为社会总则的范畴,以全盘西周诗、书、礼、 乐为观念根据, “礼”是约束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孔子明讲春 秋为“礼崩乐坏” , “天下无道” 思想出发是不胜其痛苦之感,但不是束缚于西周的古 义,在相对的限度以内,未尝不相应于现实的需要,对于礼乐进行损益,从事于局部改 良。 “礼”也是荀子思想的基石和核心,他把“礼”提升到关系人能否生存、事业能否 成功、国家能否安定的高度来认识,提出了“礼治”的思想。他说: “容貌、态度、进 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类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 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 9p23 礼是修身首要,并且礼还是支配社会各领域的基本原则: 治理国家,是礼义、法正、刑罚、君上之势等手段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发挥作用,管仲治 理国家的目标是国家民心聚集、团结和齐心协力。行有规,止有矩,把“德治”置于非 常重要的地位,强调礼义德教。 管子大匡记载,早在齐信公时代,管仲就己跻入 齐国上层的政治圈子,他不仅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坚忍不拔的积极进取精神,而且具 有尽瘁国事的政治品质。春秋中期以后,虽然齐国的霸业日益衰落,但管仲的思想学说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6 与言行事迹却被管仲学派一代一代传授下来,从晏子春秋的记述来看,春秋末期, 齐景公便经常以恢复桓、管霸业自诩。 管子认为礼有八经、德有六兴、义有七体、 权有三度、法有五务,并主张法治,但不离礼、俗、德教,勾画一个充满人本关怀与实 用理性的法治系统,融合道家、法家、儒家,分析礼法关系,礼法结合,继承发扬上古 礼学,具有自己的特色。 第 2 章 管子礼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7 第 2 章 管子礼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纵观我国礼学思想发展进程, 管子则是集大成者:一方面,它继承和发展了春 秋时期有关礼的思想;另一方面,它又在结合时代发展及人们对礼学概念认识深化的基 础上对礼学内涵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在管子一书中, “礼”字出现多达百余次,如 “质信以让,礼也。 ” 2p969“举发以礼,时礼必得。 ”2p151 等等, “礼”在人们道德生活 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人们必须具备的德行和操守。 2.1管子关于礼存在的根据 人类在与严酷的自然界作殊死搏斗的过程中,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如果 没有一定的规范制约群体中的个体,那么群体生活必然不能延续,这称之为规范,对于 整个人类来说,具有普遍性。 “礼”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室 家乡国, 无一不与礼相关。 管仲生活在周礼施行的年代, 其礼学思想则是君主治理国家、 为民兴利除害的方法,而且管子礼学并非简单的儒法融合之作, 管子礼学思想 的产生是由其本体论根据和当时社会现实需要共同来决定的。 2.1.1 本体论根据 礼,是哲理。任何一种具体的礼学理论或礼学行为,都必然决定于特定的“礼场”, 随着礼场的不停变化,人的行为规则总是处于永恒转换状态之中。我国传统礼学思想将 “礼”视作一切事物存在发展的依据和运动变化的规律,认为人类社会与世界万物之间 是一种一一对应的天人同一关系, 礼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是人类进行社会实践所必须遵循 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其本质是“道”主体作用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主张人类社会 的有序性并采取相关的必要举措来保持人类社会的和谐有序, 是从商周至今以来礼学思 想的核心,同时也是历代王朝推行礼制的目的之一。可见,我国古代思想家正是由自然 之礼比附引申出社会之礼,并以此来制定相关礼制。 管子之礼继承了老子的道论, 以“道”为最高范畴和根本,认为“道”为万物之源,并对老子的“道”论作了重大的 发展。老子认为,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源,同时也是所有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内在 依据,所以“道”也必定是管子礼学思想的形而上根据。 管子认为, “道”是自 然界及人类社会所有规律的最高规范,君主只有按照“道”这个最高的规律准则来引导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百姓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即所谓“道也者,万物之要也。为人君者, 执要而待之, ” 2p563 “治礼, 道也。 万物待治礼而后定。 ” 2p246 将 “礼” 进而引申为 “理” , 才有所谓“礼者,谓有理也。理也者,明分以谕义之意也。 ” 2p770 从根本上讲, “理” 是具体事物中的“道” ,那么“礼”便是“理”在人类社会中的基本存在形式和状态, 所以“礼”是“道”在整个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 “礼者,因人之情, 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故礼者谓有理也。 ” 2p770 2.1.2 社会需要 礼原本是用来规定法度的,自西周以来才将其作为有关伦理道德的总称,它兼融法 制与仪式,并随时代发展而有所变化。 “周礼”是“西周开国以后,对殷礼的继承 扩充改造,具有周朝特色、代表着周人文化观念的礼学基本原则或者关于礼的基本理论 体系。周公的“礼治”思想,是在总结殷商由盛而衰教训和启示的基础上加以阐发的。 他认为,天命不可违,只有有德的人才能使国泰民安。皇天无亲疏,人民怀念的是有仁 爱之心的君主。无论做什么,只要是善的行为都可治国安邦,只要是恶的行为都会使社 会动荡不安。周公在批判性的吸收和借鉴“殷礼”的基础上,提出并创立了以“孝”为 主,以“敬德保民” 、 “以德配天”为核心的思想体系。除此之外,周公又以夏商两代 因苛政和严刑峻法而招致灭亡的史实为前车之鉴,进一步提出了“明德慎罚” 15p166 的 主张。所谓“明德”就是提倡和推崇“德治” ;所谓“慎罚”就是慎重地使用刑罚,从 而开中国古代“德主刑辅”之先河,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西周 时期,礼所包含的内容涉及政治、行政、经济、军事、宗教祭祀、婚姻家庭和伦理道德 等多个方面,其中不少规范实质上具有法律效应,到管仲生活的年代,较成熟的法思想 阐述已成为提出礼学思想的基础, 用 “礼治” 思想来治理国家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 周武王平定商纣,把齐国营丘封赏给师尚父。太公至国后, “通工商” 、 “便鱼盐” , 不彻底拘束于原宗法制,顺应民情、为政不苛,齐国称霸。齐营丘原为东夷族的聚居地, 虽然太公姜尚在齐国实行了一系列“因其俗,简其礼”的改革,照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 差异,但都城营丘“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由于不同的文化在短期内不能相互认同 而产生的矛盾,导致齐人与东夷人之间经常发生武装冲突,社会动荡不安,至齐桓公时 依然存在。齐桓公之语: “昔吾先君襄公筑台以为高位,田、狩、摹、弋,不听国政, 卑圣侮士,而唯女是崇。九妃、六殡,陈妾数百,食必梁肉,衣必文绣。戎士冻馁,戎 第 2 章 管子礼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9 车待游车之剪,戎士待陈妾之余。优笑在前,贤材在后。 ” 16p69-70 以上便是管仲在出任 齐国国相前齐国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公元前 685 年,面对当时由于广大劳动人民的不 断反抗而激起的深刻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国相管仲断然提出了“时移势易” , “今古 殊途” ,礼, “因乎宜者也, ” 2p770 的思想,即认为, “礼”应该以顺民心、达民意为其 精要, “礼”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随着时代和现实需要的发展而不断做出相应 的变化,于是对旧的周礼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筛选和改革,并对“礼”的本质内涵及功能 进行了创造性地发展。 2.2 管子礼学的基本内涵 我国古代思想家用“别异” 9p382、 “辨异”9p384 来描述何为“礼” 。春秋战国时期 和两汉的礼学家, 都将 “礼” 的作用定位于维护和保持社会等级差异及亲属关系差别上, 同时,这也是管子礼学内涵的突出表现。 2.2.1 礼的理念 管子礼学主要包括礼节、礼仪、礼制,其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富国兴民。 “仓 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 2p2 从这一论断内部的逻辑关系上看, “仓廪实”与 “知礼节” , “衣食足”和“知荣辱”是各为因果关系的,而“仓廪实”又进一步对“衣 食足”加以发展, “知礼节”显然又将“知荣辱”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这里蕴含 的礼学思想是很明显的,人们的道德水平的状况,首先是由物质经济条件来决定的。礼 通过制定各种社会规范和准则将各种社会关系进行划分, 从而使社会各阶层得以在一定 程度上各司其职,各守其分。与此同时,由于礼本身就含有“适度” 、 “适中”等因素, 因而能够有助于实现“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社会和谐目标。 “礼”内 在蕴含的 “和” 思想, 是我国五千年中华文明得以绵延发展并基本保持稳定的重要因素。 “和”是我国古代关于礼治秩序的一种终极理想,它不但集中体现了礼的本质,同时也 构成了我国新时代和谐精神的源头之一。 2.2.2 礼的制度 从广义上讲, “礼”还包含一般意义上的各种规范和准则。关于“礼”的内容, 五 辅篇指出“礼有八经” : “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 礼之经也。 ” 2p198“礼” ,对于维持社会统治秩序是至关重要的,又接着分析道, “故上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下无义则乱,贵贱无分则争,长幼无序等则倍,贫富无度则失。上下乱,贵贱争,长幼 倍。贫富失,而国不乱者,未之尝闻也。是故圣王饬此八礼,以导其民。 ” 2p198 礼不仅 维护了社会的传统秩序,还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言行,从而协调了社会各种关系和矛盾, 维护了社会统一。 管子强调,治理国家应该大力施行仁政和德政,教育引导百姓施 行仁义,然而“德”与“义”二者又都内在的统一于“礼” 。所谓“八礼”是关于社会 尊卑等级的具体规定,是不能任意扭曲更改的不变教条。保证“八礼”不被破,所以提 出“八经” : “下不倍上,臣不杀君,贱不逾轨,少不凌长,远不间亲,新不间旧,小不 加大,淫不破义。凡此八者,礼之经也。 ” 2p198 可见,在“以礼治国”的宗法社会, “礼” 是整个社会的行为总则、等级规定,具有强制性。 “礼不逾节,义不自进” ,即要求人们 要严格按照等级制度行事, 不可以采用非法渠道和手段来谋取官职和金钱。 在外交方面, 提出了“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2p454 的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齐国 不仅仅能够封存了邢、卫、祀三个小国,而且还多次地“谋宁周” 、 “谋王室” 。 管子 之所以要对周礼重新加以阐释,就是要使其与封建社会体制彼此相适应,它着重强调社 会伦理的重要性,并理所当然的由社会伦理引申推导出个人伦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实 现其“尊君” 、 “治国” 、 “王天下”的政治目标打下基础。 2.2.3 礼的对象 管子中涉及到许多自然,为人,交友,行事,用人,治国等方面的论述,主要 目的是劝国君遵从自然规律,顺民心,行德政。君、臣、百姓、万物均为“礼”之对象。 万事万物都有它不可更变的规律( “天道” ) ,只有顺应规律,掌握规律,才能驾驭万物, 一统天下。 “天道之极,远者自亲;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 顺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怀其凶,不可复振也。 ” 2p43-44君臣上又写道: “天有常象, 地有常形,人有常礼,一设而不更,此为三常。兼而一之,人君之道也。 ” 2p550 这说明 人类社会的活动像天、地一样有着自身所遵循的规则、规律。圣明的君主应当设立符合 客观规律的人事之道,建立社会礼制,以礼治民。 “欲先取之,必先予之” ,得民心者得天下,国君要想真正的治理好天下,必须从 爱惜自己的百姓做起。 只有这样, 百姓才能够愿意为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爱惜百姓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千方百计的使百姓变得富裕起来,只有百姓衣食无忧,国 第 2 章 管子礼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11 家才能繁荣昌盛。 管子曰: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 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 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 则民为之灭绝。 ” 2p13 国家要想兴旺,就要顺应百姓,如果不考虑百姓,政权离废弃也 就不远了。忧百姓之所忧,体谅百姓之苦,老百姓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各安其分、各守其 则,礼自身含有“适中、节度”的因子,有助于实现“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 嗣”的社会和谐目标。管理国家,评定社稷,使人民生活有序进行,有利于后代的可持 续发展。因此,社会对国民的教化应当首先从教“礼”开始, “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 恭敬然后尊让,尊让然后少长贵贱不相逾越,少长贵贱不相逾越故乱不生而患不作。故 日礼不可谨也。 ” 2p198 礼的实现,又必须要从小处着手: “凡牧民者,欲民之有礼也, 欲民之有礼,则小礼不可不谨也。小礼不谨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礼,不可得也。 ” 2p56 “凡牧民者,欲民之谨小礼此励民之道也。 ” 2p56 百姓要从日常言行的小礼出发, 并且是“治之本也” 。推行礼治的具体措施。如在选贤任能方面, “远举贤人,慈爱百 姓,此为国之大礼。 ” 2p386 虽然自我修养可以令圣人得道知礼,但是要在整个社会 范围内推广礼义道德,只依靠个人修行是不够的。人都有着趋利避害的本能,只有符合 人民利益的事物才能被人民接受。 管子阐发的关于如何发展对外经济的见解和策略,为当时齐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和国力的日渐强盛注入了强劲动力。 大匡篇中有齐国向外国派遣大使的记载: “鲁邑 之教,好迩而训于礼。季友之为人也,恭以精,博于礼,多小信,可游于鲁。 ” 2p361 齐 国不仅善于派出使者,而且还善于接待外国的来使, “凡诸侯欲通,吏从行者,令一人 为负以车;若宿者,令人养其马,食以委。客与有司别契,至国入契费。义数而不当, 有罪。 ” 2p368 对于外国来使,不仅要派出专职服务人员,而且对接待礼仪、收费标准都 有定数,执行不当还要治罪。从西方各国的事务的记载上可以看出,齐国是十分重视在 政治上的国际礼仪交往的。 2.3管子关于礼的作用 管子认为, “礼”是宇宙万物存在运行及发展的根本规律, “礼”的作用也必将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体现在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治理国家、教化百姓、提高个人 自身修养等方面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管子极为重视礼在国家建设方面的突 出作用,因而在其开篇牧民中,把礼推崇为君主治国理政的四大纲领之一,即“国 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 2p11 将礼放在“四维” 的“第一维” ,足见管子对礼这一治国纲领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 管子也占用 了大量篇幅来阐述礼在关于个人修身方面的重要启示和功用。 2.3.1 对国家的作用 统治功能。 管子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命题: “礼不逾节,义不自进, 廉不避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 不从枉, 则邪事不生。 ” 2p11 保持国家稳定、 百姓安居乐业的根本就在于要不断加强 “四 维”建设,如果不大力发展“四维” ,那么就会导致国家的灭亡。 管子 “四维”中的 “一维绝则倾”已经一语道破了“礼”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突出作用。 管子认为礼是 君主成就王霸之业的根本手段, 并且极为明确地意识到了民心的向背对国家兴旺的决定 作用,所以, 管子强调礼治,把“礼”列为“国之四维”之首。 “故上下无义则乱, 贵贱无分则争,长幼无等则倍,贫富无度则失。上下乱,贵贱争,长幼倍,贫富失,而 国不乱者,未之尝闻也。 ” 2p198“义审而礼明,则伦等不逾,虽有偏卒之大夫,不敢有 幸心,则上无危矣。 ” 2p584 引导凝聚功能。 “对一个社会而言,礼仪规范是一种有力的软控制手段,是作为一 种充溢着生活情理或宗教情感的约束规范,或为防范社会混乱的堤岸,起着整合、调节 的作用。 ” 12p6 四维之中,最重要的是礼义。 “礼有八经” ,义则有“七体” :奉养亲属要 用孝悌慈惠,侍君要恭敬、忠信,推行礼节的态度要友爱公正,用品端来避免和克制犯 罪,为了预防饥荒要懂得节省,要用敦厚朴实的态度来戒备祸乱,加大团结和睦以防敌 寇入侵。礼义表现在人们的外在行为之中,属于上层建筑规范,相对廉耻较容易治理。 “主身者,正德之本也;官治者,耳目之制也。身立而民化,德正而官治。治官化民, 其要在上。 ” 2p554 为君者乃一国之主,首先要严格按照礼的要求来约束自身的思想和道 德行为,然后才能以此为基础来要求臣子和百姓进行效仿和施行仁义。同理,国家如果 想要大力开展德化教育,就必须先要从统治者自身做起,然后才有资格去影响和教化臣 民;反之, “君不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上失其位,则下逾其节。上下不和, 第 2 章 管子礼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13 令乃不行。衣冠不整则宾者不肃;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 ” 2p37 如果君臣、父子关系颠 倒,礼节混乱,上下之间关系紧张,那国家离灭亡也就不远了。礼还可拿来消乱弭争: “凡人君者,欲民之有礼义也。夫民无礼义,则上下乱而贵贱争。 ” 2p1199 在周礼中 有所谓的“九德” ,即义、智、仁、廉、洁、勇容、清远、瑕和瑜。其中作为“九德” 之首的“义”是用来划分和规定人们在等级宗法社会中的地位和彼此关系的,是统治者 用来解释和施行宗法等级制度的依据和必要工具, 后经过管仲对其进行发挥和阐释后认 为所谓“礼,义之实也” 。 “义”能不能顺利被“宣” ,还必须用“礼”来加以验证和核 实,国家施行的所谓“义”只有达到了“礼”的标准和要求,才能算作是彻底实现了所 谓的“宣” 。强调着力加强人民的思想道德建设,礼和义如同两翼共同带动了国家对百 姓进行德化教育的任务的开展和完成。那么我们由此可以显而易见的得出这样一个结 论,即管子强调要大力推行“礼治” ,其最终目的就是要用“礼”来引领国家大政 方针的制定和实施,是要弘扬善道、抵制恶道,是要通过礼乐等各种形式来达到其顺应 民心、稳固社会治安,从而创造一个与人为善的和谐大同社会。 2.3.2 对个人的作用 在平素个人修为方面, 管子提出“凡民之生也,必以正乎。所以失之者,必以 喜乐哀怒。节怒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外敬而内静者,必反其性。 ” 2p786 主张“礼”不但有助于使人民养成良好的个人修养,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改良 社会风气的作用。 “凡牧民者,使士无邪行,女无淫事。士无邪行,教也;女无淫事; 训也。教训成俗而刑罚省,数也。 ” 2p56 为君者要通过采用循序渐进、温良恭俭让、领 导率先示范等方式从多个方面教化百姓,使百姓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主动加强个人 道德修养。而管子提出: “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来者, 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 2p2管子从哲学角度认识到 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认为只有生活富裕了,民众才 能够自然而然的遵循恪守礼节。有了温饱的生活,自然懂得荣辱。廉者,守也;耻者, 疵也。管仲说: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 管子有关“耻”的论述要求公民个人要时 刻用“耻”来约束和衡量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在社会政治生活方面, “耻”要同国家政 府机构的廉政建设相结合,教育每一个为政者都要具备一颗“知耻”之心,唯有如此, 才能使各级官员认真立法、公正执法、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使国家的各项大政方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针得以顺利实施。如果国中百姓不知“耻”为何物,甚至以“耻”为荣,那么这个国家 的灭亡就为期不远了,所以说,公民自身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正确的荣 辱观念不仅关乎公民自身,更重要的是它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其重要性已经 是不言而喻。换言之,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能够为其百姓树立一个正确的荣誉观念,那么 不光整个国家会死气沉沉,百姓自身也会因为没有合理的价值观而变得浑浑噩噩,更谈 不上按照“礼”的方向正确发展了。 “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 、 “宁可穷而有志,不可 富而失节” ,这些流传万世的名言警句说明荣辱与人格之“礼”同样重要,告诫人们严 守“耻”与“礼”的重要性。 事实证明,管仲打破周礼建立起来的以“礼仪廉耻”为核心和主线的治国理念,是 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正确举措,在管仲“礼”思想的带领下,齐国仅仅用了数年 就由一个民穷国弱的小国迅速崛起为一个拥有强劲国力和淳朴民风的泱泱大国, 从而为 其日后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累累硕果后被儒学创始者孔子盛赞为: “一匡天下” 。与此同时, 管子中有关“礼义廉耻”的“四维”思想直至今日仍受到 很多思想家的不断推崇和发扬,其不灭的精神之光已经穿越了时空和地域国界,究其原 因就在于“四维”思想的精髓不但有助于我们掌握治国之道,而且还为我们如何处理人 际关系、协调社会交往及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在改革开放、 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要在继承先辈遗志的 基础上继续深入挖掘“守国之道,在饰四维”的治国理念和精神,同时结合我国当今的 社会现实来不断汲取管子中有关“礼义廉耻”的合理因素,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 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更加有益的借鉴, 争取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绵薄 之力。 第 3 章 管子礼学理论的特点 15 第 3 章 管子礼学理论的特点 管子非常重视“礼治” ,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并且把“顺民心”视作 执政兴国的最重要举措,可见,行“德政”是管子的显著特征之一。礼法是传统理 国的基本,君、臣、百姓都为纳入礼法的对象,而管子之礼在其特殊时期对社会、 对法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方。 3.1 现实性 历史阻挡不了客观的形式的发展,管仲担任齐国相期间提出“德法并重” ,并付诸 实践,新的统治制度使得当时国君微弱的控制力迅速增强,更使得当时受礼法限制而又 很少立法权的君主政权加大。 “桓公曰: 民居定矣,事己成矣,吾欲从事于天下诸侯, 其可乎?管子对曰: 未可。民心未吾安。 公曰: 安之奈何?管子对曰: 修旧法, 择其善者,举而严用之;慈于民,予无财,宽政役,敬百姓,则国富而民安矣。 ” 2p412 使礼法成为法律制度。此外管子社会物质生产是“礼”的基础, “礼”的发展也影 响物质资料的生产,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知礼节,知荣辱。 ”相应的五辅 说: “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 ” 2p192 开垦田地,城乡富有,老百姓生活好 是从政人能够做到的。朝廷安定,为官者清廉;法理公正执行,没有邪风恶习;粮食储 备齐全;无人因作奸犯科入狱,仁人志士得到重用,罢免小人官士,那么社会就安定, 人民生活则富裕,百姓可安居乐业了。 3.2 兼容性 礼、法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政治法律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 管子一书对此 也予以特别关注,其中对礼、法孰先孰后以及礼、法统一问题尤为重视。历史推动作用, 从历史的长河中看,有些主张不免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只有管子的礼法兼用主张 才更适合历史的发展需要。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各诸子学派思想繁荣。各个学 派对于礼与法的关系及其侧重点的认识也各不相同。又由于管子成书的复杂性,所 以对礼法关系的说明也很是复杂,这其中既有统一之处,也有矛盾之处。认为礼源出于 法: “所谓仁义礼乐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者也” ,但又有“法出于礼,礼出于治。 治、礼,道也。万物待治、礼而后定。 ” 2p246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对立性的观点。并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且还有“义者,谓各处其宜也理因乎宜者也。法者所以同出,不得不然者也,故杀 僇禁诛以一之也。故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 ” 2p246 这里简明扼要,礼制中的 要害和弊端恰被切中,从而提出“因人情” 、 “缘义理”的主张。礼法一源,同出于道。 治国这项重大任务离不开法,法也是人们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历史实践证明具有国家 强制性的、反映统治阶级整体意志的法律常常不能让百姓心悦诚服。恰恰是能够感化人 心灵的德教可以弥补法的缺憾,所以礼法并用,不分轻重。并且管子还认为刑罚严 重会使百姓有反上心理,震慑不到百姓不说,严重可使得统治阶级地位动摇。 “刑罚不 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 则上位危矣。 ” 2p13 因为礼和法是管子所倡导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所以管子 提出“法有五务”与“礼有八经”是非常必要的,且这是管子倡导礼法并用、二者 统一成其观点的独到之处,是管子礼法并重思想的关键之所在,这一点,到现在仍 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3 差异性 管子认为,无论贵贱,无论君子或贫民,存安、生育,不外乎忧劳、贫贱、危 坠、灭绝。人都是好利恶害的。人的情欲不外乎佚乐,富只是个人所好恶的具体内容不 同,所以表现出贤不肖、君与民之分。 “通之以道,畜之以惠,亲之以仁,养之以义, 报之以德,结之以信,接之以礼,和之以乐。 ” 2p139 注重“仁” 、 “义” 、 “礼” 、 “信” 的培养,不外是“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 ” 2p198 礼还区分贵贱亲 疏各种等级的不同,主张“成功立事,必顺于理义” 。 2p117“礼仪者,尊卑之仪表也。 ” 2p1181管子认为礼仪主要指的是仪式,强调等级差异。 “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 百官服事者离法而治则不祥。 ” 2p902 在礼法并用的过程中,对官吏而言,礼不可缺少, 否则就是不好之兆。 “是故明君饰食饮吊伤之礼,而物属之者也。是故厉之以八政,旌 之以衣服,富之以国里,贵之以王禁,则民亲君,可用也。民用,则天下可致也。 ” 2p569 春秋中叶以来,礼与法的思想斗争从未停歇。 “礼”是古代的法权形式, “法”也是 古代的法权形式,二者所显示的财产所有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形式则有性质上的区别。法 有衡量的标准,可是礼又由于其自身的阶级性,所谓“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 , “齐 之以礼”的形式规范是根据先天的不齐来规定后天的不齐,后天的制度(礼)便合于先 天的阶级划分。因此阶级并不平等,礼在于“别” ,而法在于“齐” 。 ”礼义注重不同社 第 3 章 管子礼学理论的特点 17 会成员之间的等级关系,是社会秩序和法则的表现。 管子强调君主集权,也注重其 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情操,圣明君主应爱民、节制、体察民情,用“礼” 、 “法”维护等 级制度,巩固其政权及统治地位。所以我们说管子的礼学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有着突出显 著的自身特点。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8 第 4 章 管子礼学思想的评价及启示 管子礼学思想无论是在我国思想史上还是文化史上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当时社会思潮的折射与总结,而且还是稷下学者生活智慧与心灵追寻的凝聚, 同时还以其丰富深刻的内容影响了后世社会。我们在深入研究管子礼学思想时,应 该严格坚持批判的继承和古为今用的原则,要对其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入思考,以便从中 得到启迪、吸取有益的精神营养、做好“继承”和“结合” ,从而更快更好的促进我国 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4.1 管子礼学思想的评价 4.1.1 理论贡献 礼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密切相关。 管仲所重新阐释和发挥的礼仪道 德,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实践的总结和美好的愿望。礼的形式虽然千变万化,但礼 的便事、利民、宜治、厚国之义却始终如一。 管子一书以礼义为中心对伦理道德的 重要性与合理性进行了全方位的详细论解。它认为, “礼” 、 “义”既根源于“道” ,同时 又都是对“道”的体现,且“道”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样, “礼” 、 “义”便同时具有了无可争议的合理性和现实性,也更具有绝对的支配性和权威性。并 且“一国之人,不可以皆贵,皆贵则事不成而国不利也。为事之不成,国之不利也,是 无贵者则民不能自理也。 ” 2p87 也就是说上下、贵贱等级的划分与确立,是维护一个国 家正常的社会秩序、生产秩序以及生活秩序的基本保障,也是国家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的 基本保证, 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安定是十分必要的。 既然等级制度的存在是这么的有必要, 那么反映这种制度的“礼” 、 “义”也就必然具有其存在的重要性和合理性。这就是所 谓的“君子食于道,小人食于力,分民” 2p584 的说法。确立了封建等级制度,人们要 在不同的地位等级中生活,这也就成为了“礼制立”的需求、 “物之理”的体现,从而 成为了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所以管子一书中强调了“别交正分” , 2p557“明分以喻 义” 。 2p770 书中借对“分”的强调,阐明了人只有“不逾节” 、 “不自进” ,遵守礼义 的规定,即各在其位、各安本分,这才是再合理、正常不过的了。 管子书中还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因为人自身本来就与天、地、自然这 第 4 章 管子礼学思想的评价及启示 19 一自然规律相交融,而且可以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看作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所构成的整 体、人与自然道德所包含的礼的养成。这样就可以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去珍爱自然 并且享有合理利用自然的权利, “顺天之时,约地之宜,衷人之和,故风雨时,五谷实, 草木美多,六畜蕃息。 ” 2p1018 所以说,如果在自然界不能满足我们人类的需要的时侯, 我们人类就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当然这必须要以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为必要 前提,人类通过充分调动自身积极性来从事创造性活动,也即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来合 理改造和利用自然,以此来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使自然真正能够“为我 所用” 。 管子主张要礼遇自然,也就是号召人们要加大对自然的保护力度、保持生态平 衡。 “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为天下王。 ” 2p1426 这也就把对自然 的保护提升到了“为天下王”的高度来充分理解。 管子中提到虞师的职责是要让国 家的百姓有足够的自然资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