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张君劢“文化复兴”思想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张君劢“文化复兴”思想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张君劢“文化复兴”思想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张君劢“文化复兴”思想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张君劢“文化复兴”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i 摘 要 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力量源泉。一个民族的发展取决于文化的发展,而文化的发展又 以哲学为基础。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英雄、伟人从古人的文化沉淀中汲取 营养和精华,为推动历史的进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张君劢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知名学 者和历史人物,他把文化作为一个切入点,力图谋求中国社会的出路,他为中国文化的 复兴,社会的发展,奉献了毕生的精力。本文仅从文化复兴的哲学基础的角度,对张君 劢的哲学思想进行论述。 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张君劢思想研究的背景、研究状况和生平,把 张君劢的思想放在历史环境中去分析,展现张君劢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力求更深层次的 了解张君劢的思想,并找出其思想主张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第二部分分析张君劢文化复 兴的哲学基础,从哲学的高度来分析张君劢文化复兴思想的哲学支撑;第三部分是张君 劢文化复兴的内容及其他为文化的复兴所设想的途径, 最后一部分是张君劢文化复兴思 想提出的现代意义和带给人们的启示以及他提出文化复兴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为了开辟我中华民族文化的新出路, 张君劢提出了自己的文化建设的总纲领, 即 “造 成以精神自由为基础之民族文化” 。这个文化纲领包含了两个要点:一为精神自由;一 为民族文化。 精神自由, 在张君劢看来意指人类精神所处的一种本然状态, 它是主观的、 直觉的、自由意志的,只有在形上学中才能把握,中国文化就应该成为精神自由的充分 体现,发挥每个人的精神自由;民族文化,张君劢主张,在传统的中国文化思想中,不 是继承全部,而是主要就其中的儒家文化,在新文化的建设中保留和发扬儒学的内在价 值。 张君劢的思想的形成是和他所生活的时代密不可分的,是阶级利益的反映。尽管他 的某些思想有着很大的反封建的意义, 但他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争取自由和解放的要 求。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巨变否定了张君劢的观点。 历史证明中国人民的 解放和中华民族的复兴的唯一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关键词: 张君劢 文化复兴 民族复兴 精神自由 哲学基础 abstract ii abstract culture is the source of strength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a nation is decid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however , philosophy is the basic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in the long history, many people have made unremitting efforts. as a scholar and a political figure in chinas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zhang junmai spent lifelong energy to advance the way of our country and revive the confucian thoughts. the thesis study zhangs thoughts from the philosophy basic of the revival of our culture. the thesis consists of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view of zhang junmai thought; the second part study the philosophy basic of his culture revival thoughts; in the third part, is what zhang junmai wants to revive and how to revive; the last one, points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zhangs thought of the revival of culture and the negative significance in zhangs thoughts of the revival of culture. founding a modern national country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zhangs ideological activity and also the highest goal he pursued. zhang junmai has his culture thinking: making the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spiritual freedom. the culture thinking have two main defects: one is the spiritual freedom; the other is the culture of nation. zhangs culture thinking is the product of the times he lived in, is a kind of reflection of the class interests. although it has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negating the feudal dictatorial system, it could not meet the need of the vast amount of the laboring people who strove for freedom and liberation at that time. the tremendous historic change in 1949 proved that zhangs thought could not lead to reality. the socialist road is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the liber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zhang junmai the revival of culture national renaissance the spiritual of freedom the basis of philosophy 引 言 引 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 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的文明古国, 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 国传统文化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状态, 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始终被中国人作为生活 中的主要精神支柱而存在着。但是,传统的儒家文化是与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 的意识形态,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曾经指出: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 念形态上的反映” 。 6p655当儒家文化所赖以建立的社会时代背景和经济基础发生重大的变 化时,传统的古老文化是否能够满足新的历史时期、新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精神生活的需 要呢? 当外来的文化思想不断涌入,传统的文化思想逐渐发生变化,中国用来借以安身立 命的传统文化思想的宁静状态被打破了, 中国的文化在历史的推动下在慢慢的发生着变 化。在这种强烈的民族文化危机意识的刺激下,许多的以承续中国传统文化为自己历史 使命的知识分子,试图通过恢复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本位和主导地位,建立新 的文化体系,并借此来探索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在这其中有“梁漱溟建立 的侧重于伦理学的文化观,张君劢建立的侧重于人生的文化观” 7p137。很明显,现代新 儒家都把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及其人的发展命运作为出发点,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文 化思想体系,这种新的文化体系又以传统儒学为本位,同时广泛汲取外来各种文化的精 华,以此来解决现实中人的精神支柱倒塌、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冲击所带来的混乱。 在现代新儒家中,张君劢所提出的文化复兴思想具有独到之处:一方面,张君劢主 张传统与现代、 中与西的调和与统一, 谋求传统的儒家文化达到现代的转型; 另一方面, 张君劢特别强调人在其中的作用。因此,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特别是中国现代新儒家 思想发展史上,张君劢提出文化复兴思想,在整个现代新儒家思想体系中有着深远而独 特的重要影响。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一、张君劢的生平 张君劢,原名嘉森,字士林,号立斋,别署“世界室主人” ,笔名君房,江苏宝山 (今属上海市宝山区)人,近现代学者,一部分学者认为张君劢属于早期新儒家代表之 一。他在幼年时期就已经开始接触和学习古今中外的多种思想和学问。回望张君劢的一 1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生,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感情,又了解西方的文化思想,还是一位徘徊于学问 与政治之间的思想家。张君劢曾留学日本和德国,有着扎实的传统学术的功底,同时对 西方的思想文化又有较深的了解和研究。政治方面,张君劢在二十世纪二、三、四十年 代,先后组建或参与组建过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和中国民主社会党,参 加过两次宪政运动,是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国民参政会参议员、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并 起草中华民国宪法 ,被誉为“宪法之父” 。在学术方面,张君劢引起了科学与人生观 论战,创办了政治大学、学海书院和民族文化书院,他著作颇丰,出版了大量的论著。 从 1949 年以后, 由于某些政治方面的原因, 他始终飘流海外, 在 1969 年病逝于旧金山, 终年 83 岁。 二、张君劢思想研究的现状 张君劢,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他既是一位哲学家,又是一位政治家,身份复杂而 又特殊。正因为张君劢有着学者和政治人物的双重身份,在很长一个时期,人们对他的 前一种身份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其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位置几乎接近空白。在大陆学 术界,张君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以一个“玄学鬼”的反动身份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对于他的学术思想,人们就很少谈起了。一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对于张君劢的思想的 研究才出现了一些,但这些研究也只是从现代新儒家的角度来看。张君劢思想研究工作 的展开真正开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这一时期发表了许多有关的论文,而且产生了一些 研究专家。有陈先初、郑大华、吕希晨、陈莹等。吕希晨、陈莹在 1996 年出版了张 君劢思想研究 ,他们从人生观入手,分为民族文化观、民族教育思想、西方哲学的儒 释传播、唯实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等方面进行阐述,研究张君劢的思想;陈先初在 1999 年出版了精神自由与民族复兴张君劢思想综述 ,这一本书分为六部分进行分析, 民族主义思想、宪政思想、修正的民主政治、社会主义主张、文化思想、哲学思想;郑 大华也在 1999 年出版了张君劢学术思想评传 ,他从总的方面介绍了张君劢,有思想 渊源、发展轨迹、学术著作、学术贡献、历史地位五方面展开对张君劢思想的论述和分 析,以上三本作品选取了不同的着眼点,展开对张君劢思想的分析和研究。国内对张君 劢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的这一项基础工作在现阶段还没有人着手,这种现状也 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张君劢思想研究工作的开展。张君劢是一位多产的思想家、政治 家,他在一生的不同时期发表了各类文章 900 余篇,出版译著 30 余种,目前国内仅有 引 言 2006 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五本张君劢的原著:新儒家思想史 、义理学十讲纲要 、 明日之中国文化 、 儒家哲学之复兴 、 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了张君劢思想中的一些有意义的因素,开始引起更多人的注 意,对张君劢的研究工作在逐步展开。 三、张君劢文化复兴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19 世纪初, 西方近代文明冲破古老中国紧闭的大门, 把沉睡中的封建中国从迷梦中 惊醒,夜郎自大环境中成长的中国人迷惑的望着世界,渐渐意识到救亡图存是他们当前 的第一要务,困境中的中国人开始了艰难的探索的历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先是曾国 藩和李鸿章发起的洋务运动,接着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到了辛亥革命,发展 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被推翻了,民主共和政体建立,但是鲜血和汗水换来的胜利果实却 被封建社会的顽固势力所窃取,善良的中国人们开始意识到:中国的出路不是照搬和模 仿所能解决的,需要更深层次的文化方面的创新和变革。接着影响深远的五四新文化运 动拉开了帷幕,对中国的古老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否定和批判,在这其中最主要的就 是儒家思想,在当时出现了“打倒孔家店”的呼声。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 家文化成为当时中国人必然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中国近现代史上 的主要的三大文化思潮,它们是反传统主义的西化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和文化保守主 义的现代新儒家。 西化思潮的支持者主张彻底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全面引用西方文明, 以此来救治中国腐朽衰败的现实,这一思潮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绪,但他们对中西文 化缺乏辩证的分析, 而是采取了一刀切的绝对主义的方法,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彻底落后, 西方文明绝对先进,这种思潮中期望国家民主富强的美好愿望是不可非议的,但我们既 要看到新事物中的优势因素,也要看到新事物中的不良因素,同样,旧的事物中也存在 着合理的因素,因此西化思潮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型德推动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支持者中,以梁漱溟为代表,他们主张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主体, 特别是儒家思想为本位,存续中国的民族文化,认为,儒家思想中虽然有不太合乎时代 发展的方面,但是其中也有超越时代、有价值的内容在里面,他们关心人本身、关心人 存在的现实意义、生存的价值以及自身修养等问题,并为我们人类文化的发展去向苦苦 求索和追求,主张在发掘和保存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要汲取西方文明的有益成分, 通过中西文化的会通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乃至儒家思想的复兴, 这些人被称为现代 新儒家;马克思主义思潮指的是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先进知识分子, 3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先进文化,推动 了社会的进步。 以上三种思潮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近代以来西方思潮袭来时所采取的不 同选择。 张君劢生于中国时局动荡、思想转型的大变革时期,他生不逢时,历史将千百年来 一成不变的科举成名、读书取仕的既定人生之路所打乱;然而他们又时运际会,历史给 了他们充当近代和现代两个时代转变的桥梁。张君劢在这个充满巨变的时代,他负重前 行,积极为中国寻找出路。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整理张君劢“文化复兴”思想的具体内容,并探究其内在的哲学根基。对张君劢” 文化复兴“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其提出的原因以及提出的意义;探 究张君劢”文化复兴“思想内在的哲学基础,进一步从形上高度发掘其思想的现实意义 以及对我们文化复兴的启示。 二、研究的意义 对于张君劢的思想的研究,一直到近些年才开始,笔者在当前“国学热“的情况下 在导师的指导下,最终把课题定在对张君劢文化复兴思想的研究方面,努力在文化复兴 的大潮中,再添自己的微薄之力。 第 1 章 张君劢“文化复兴”思想的哲学基础 第 1 章 张君劢“文化复兴”思想的哲学基础 在为困境中的中国劳苦大众寻找出路的过程中, 张君劢选择了文化作为问题的切入 点,他认为文化的复兴是一个民族复兴的根本所在,他把文化看为“一社会中精神与物 质生活中全部现象” ,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 文化起源的问题上,他对汤因比的“挑战与反应说”较为认可,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生存 过程中,在应对来自环境的挑战时所形成的一些成果,它是历史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张君劢接着提出文化决定于一个民族的生活态度或人生观,而“新文化”是政治变革的 先行者。张君劢把世界文化进行了比较和研究,他把世界文化划分为中国文化、印度文 化和欧洲文化三种类型, 通过对三种类型文化的比较, 来介绍世界文化, 分析世界文化, 通过比较和分析,为中国未来新文化的建设谋求出路,之后他得出一个结论: 以精神自由为基础之民族文化,乃吾族今后政治学术艺术之方向之总原则也。 1p1 诚举国上下识之真而持之以定,循此方针以养成四万万独立人格为祈向,其终也,人人以诚恳 真挚之心,形诸一己之立身,形诸接人待物,形诸团体生活,形诸思想与政治,形诸国际之角逐, 何患吾族文化之不能自脱于沉疴而臻于康强逢吉乎。 1p2 在张君劢看来,民族的自信心的提高在文化变革和建设中至关重要,新文化建设的 关键在于“造成以精神自由为基础之民族文化” 1p86。这一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有两层 意思,一是精神自由,这是说在新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只要我们每个人充分发挥思想能 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姑且称之为精神上的自由,并将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应用到政治、道 德、法律、艺术等各个方面,那么就会创造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一是民族文化,所谓 民族文化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都知道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主流的地位,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复兴中国民族文化,是离不 开儒家文化的,对此,张君劢这样说: “与其对于西方某派左袒或右袒,反不如以吾国儒家思想为本位。” 2p79 由此可见,张君劢在文化复兴的政策上,没有把复兴的本位放在其他方向上,而是 放在了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 把本位直接从更大范畴的中国思想中选择并定位在儒 家文化上。在他看来,无论是道家遵循的清静无为,还是墨家坚持的兼爱尚同,都不能 融摄近代西方的文化成就,只有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才是博大精深的,才是中国传统文 5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化中的主流学说。张君劢相信,只有儒家的“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气度才能融汇东西方 文化的精髓,并产生东西方文化贯通后的“产生一项交配后之新种” 2p80。 从以上可以看出张君劢所构思的文化复兴的大概思路,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同时 汲取其他类型文化的精华,以此来建设自己的新文化。基于其对复兴道路的设想,笔者 拟以本章特别从其思想提出的理论来源即:儒家的心性之学、西方的生命哲学以及康德 哲学对其理论形成的影响三个方面加以论述,并借此来分析其文化复兴思想的哲学基 础。 1.1 儒家哲学的“心性之学” 1.1.1 阳明心学 张君劢在宋明理学中极为推崇王阳明的哲学思想,认为王阳明是中国伟大的思想 家, 也是世界上伟大的思想家,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哲学史上他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所建立的思想体系是一个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的体系。 王阳明是宋明理学心学的集大 成者,他从心出发,认为心具有能动性,最后又回到了心,认为心即理,是最高的本体。 张君劢把王阳明的哲学体系概括为下面几点: “(1)人心就是宇宙之心。 (2)心之知为本体,也就是本体含于明觉之中。 (3)知可以发见万物之理。物并非无心之外,而是明觉之所对。 (4)宇宙为一整体,人为宇宙之心或中心。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物与心之间也关 系密切。 (5)如果无心或良知,宇宙将不会运行。 (6)物或自然世界乃吾心运用之材料。” 3p262 张君劢把王阳明的思想和黑格尔的思想进行了对比, 他首先指出王阳明的形而上学 与黑格尔的精神哲学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 认为他们都觉得自然为精神的自我表现提供 可塑性的材料,但王阳明与黑格尔又有不同之处:根据黑格尔的形而上学,知和人内心 的活动是实在的心,而王阳明则认为,从本体上看,知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因此,知是 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它不仅限于人心。就这一方面来说,王阳明的思想又很接近柏 克莱德的观念论:存在即被感知。张君劢提到这一点,是想提醒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接 近而将王阳明的思想简单的就看作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知识论。 张君劢从两个方面讨论了 第 1 章 张君劢“文化复兴”思想的哲学基础 王阳明的哲学体系: “第一 宇宙是同一的一个整体 首先指出王阳明哲学思想的前提是天地之灵明。良知或者知存在或扩及于一切事 物,它遍布整个宇宙,而不仅限于人。为了说明,张君劢引王阳明的话: 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唯草木瓦 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以为天地矣。” 3p263 这几句话说明了,在天地间,良知或知是普遍存在的,它充塞于天地之间,良知是 一切存在的前提,如果没有了良知的存在,草木瓦石就都不会存在了;没有了良知的存 在,天地也就不成其为天地了。因为良知的存在,世界才得以存在。接着又说,宇宙间 的事物与事物之间是紧密相连的,比如说人与万物之间,禽兽五谷为人类提供食物,当 人类生病时,矿物质、植物、药材为人类提供材料,同样在生物与物质之间以及生物与 生物之间,都是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人居于天地的中间,与超感觉的形而上的世界 及自然界密切相连,天地与人合二为一,整个宇宙构成一个同一的整体。然而,在这同 一的整体中,人是天地的中心,人是有意识的,是道德的主体,世界又是意识或道德主 体与草木禽兽共生的自然界同时存在着的世界,而宇宙是有目的的,明觉在整个宇宙中 占据着支配地位,在这个宇宙中具有主要地位的是道德价值,人心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 在各种知识方法的运用之中,同时也表现在宇宙间万物的现象之中。 第二 心即理 王阳明扬弃朱熹的以理为形上的说法, 以外在的必然性也就是理主宰主体的心的理 念论,他把形而上的“天理”内化为主体性的“人心” ,从而建立起了以良知未本体, 以心外无理为第一原理的心性主体论。王阳明始终在强调人的主体精神,也可称为心、 良知、良心、本心,强调心的主宰地位。他说心不是之外的其他,不是形上天理的附着 物,而是人之安身立命的根据,是我们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是我们生活中的指南。张 君劢在谈到王阳明的“心即理”的说法时,认为王阳明是继承了陆九渊的说法,二者的 看法基本相同,不过,从总的来看,王阳明的体系比陆九渊的体系更完整一些、更充实 一些,王阳明的思想体系较之陆九渊的体系更完善之处在于,他把天理与人心有机的统 一了起来。 张君劢认为王阳明有关心的说法是从两个观点看心: 一是从自然的意义看心; 二是从道德的意义看心。把两方面结合起来,从自然归结到道德,用另一句话说,心应 当是什么而非实际上是什么。从道德上看,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内在 7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的包含着崇尚精神自由、崇尚独立思考的因素,笔者认为这是张君劢在众多理学家中独 敬重阳明子的原因所在,这一强调心的作用、强调精神自由、强调独立思考的思想贯穿 于张君劢思想体系的始终。 1.1.2 朱熹哲学 朱熹哲学先是确立了理的本体地位,把理作为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依据和价值原则, 他以天理为人道立法,借助超验的理的绝对至上性为宗法社会的政治、伦理秩序确立道 德形上学的根据。 张君劢认为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与朱熹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 在他看来, 朱熹虽然也遵循中国的文化传统,但他更为注重道德价值,对外界采取的是一种可以称 作科学的观察方法,以判断的态度来研究自然世界,把心与外界二分,而王阳明则认为 理在吾心,不在外界。张君劢认为朱熹的思想包括两方面:理一分殊。对于这两个方面, 朱熹既不像柏拉图主义者较为重视理,也不像亚里士多德主义者重视自然现象,朱熹两 方面都很重视,他的思想是二者的综合。张君劢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第一 理一之说 在朱熹看来,太极就是理,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普遍的、必然的根据,理一是说万物 存在本质的同一性,宇宙万物都是禀受了天理而成的,万物的存在当然也都是以理为内 在根据的,自始至终,理是唯一的,世界万物以理为本。而每一事物各成一太极。太极 是惟一的,宇宙万物分享太极,自成一太极,就好像天空中的明月只有一个,然而江河 湖海中各自都倒映着一明月,到处都可见到。太极就是天空中的明月,万物分享它,随 处可见,但不是分裂它。而理气何者为先的问题,张君劢赞同朱熹的观点,理气二者是 不可分的,理既离不开气,气也离不开理,理为形而上者,气为形而下者。理为本体, 气为实体,本体高于实体,理是目的,气是工具,目的是支配工具的,因此,理的地位 是高于气的;从形上形下而言,是有先后的,理是在先的,但理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据, 是万物所当然之则,所以然之故,而气是万物构成的材料,理是存在于气中,没有气, 理便无所依靠。接着张君劢又对朱熹的说法进行了解释,他认为中国人所谓的理含义包 括三方面: “第一方面石块或者木石当中的纹理,后来逐渐指存在于食物中的意义或要素; 第二方面物质世界和道德世界的最高法则; 第三方面万事万物发展过程中“天”所显示的至善。” 3p175 第 1 章 张君劢“文化复兴”思想的哲学基础 张君劢看来,朱熹把理、天与太极看做是相同的,从理论上说,理也就是道德或者 说是自然法则。 第二 分殊之说 分殊说的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本质所表现出来的多样性,是禀受了气后而成形,由于 禀受的气的厚薄、清浊、刚柔的不同,因此它的性理在表现上就有了具体的差异,分殊 的理不是说就是天理、 或太极的一部分, 而是全体全量的体现, 与本一的理是同一个理, 这样统一的原则的就与具体的规则统一了起来。接着朱熹又说,理是先于气的,但理是 搭于气而行,或者说气发而理乘,张君劢这样解释这一说法,朱熹的理与气是同等重要 的,从理论上看,理先于气,实际上理气关系可以作这样的比喻:理悬于阴阳二气,正 如人之骑马,马出人出,马入人入,朱熹用人马的比喻说明理与气的关系,二者相依, 理随着气和万物的变化而呈现自己,理借助于气的运动变化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理在 气中,理脱离不开气而独立存在,但它又支配宇宙万物的生命内容,是现象世界创造的 根本法则,气依傍于理而行。气禀的不同导致了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食物的存在,比如 人类、动物、植物、无生物。所有的不同都是气的组合不同,一些情形下气的组合是完 美的,而有些情形则是不完美的或者说是有缺陷的。这就造成了事物之间的差别、人与 人之间的不同。 第三 人性之说 朱熹继承二程的人的本性中先验道德法则和宇宙的普遍法则相一致的学说, 把理与 气同心性统一起来,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人禀受天理有了性,禀受阴阳之气而有了 形体,所以,人性之中具有理和气两种先天的因素在里面。人的出现是理与气相合而生 成的,理与气一旦结合,便受到气质的蒙蔽,现实的人性就不在是天命之性的本然状态 了, 是与气质糅合在了一起的, 并直接的对人发生作用的现实中的人性, 称为气质之性, 是道德理性与感性欲望的综合体,每个人的理性是相同的,但是气质之性却是千差万别 的,这样,既说明了道德存在的普遍性,也通过气质之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强调了社会 上道德教化的必要性。 张君劢指出,人之所以成为宇宙万物之灵,是因为人有心、有性、有义理之辨,能 够把由宇宙万物所得的印象进行加工、进行思考和反省,从而有了黑白同异彼此是非善 恶的区别, 这就是所说的由宇宙世界到自身的反省和反思。 朱熹以体用论心, 在他看来, 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合于道德规范和原则的意识活动是道心;从个体的生理本能的角度 9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看,以个人的情感欲望为内容的意识活动则是人心,这也就是说,道心指的的是道德意 识,是人的本性,体现天命之性,人心是指人的感情欲望,发源于形成人的形体的气, 体现的是气质之性。我们要养成高尚的道德人格,就应该对人的感情欲念进行理性的控 制和约束,使人心服从于道心,这是强调人的意识活动中先验理性原则对后天经验意识 行为的主宰和指导作用。 张君劢说过,心性学的对象是修身,是正心诚意。他极为看重心性学在个人修身、 一方治理以及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他对此这样说: 故吾以为吾国之心性学自有其至强之根据二不易动摇者矣。治此学者,修之于一身,则一身有 心安理得之乐。施之于一方,则一方之学者受其熏陶而社会风尚力为之丕变;及夫国运凌替,则必 有忠义奋发之士,或奔走国事,或隐居高蹈,以存士可杀不可辱之精神。如是,心性学之非空谭, 盖亦明矣。 4p31 如果一个人将诚身心意这三者,没有一日不进行,那么心性学就不会消失。我国自 古以来就有心性学至强至坚、不易动摇的根据,心性之学,修于一身,则一身有心安理 得之乐;施与一方,则一方的人们受到熏陶而社会风气得以改变;如果用到国家,则国 家忠义之士、奋发图强之士,则得以士可杀不可辱的精神,由此可见,心性学是文化复 兴的基础,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君劢是从社会的最底层谈起, 企图采取一定的措施, 拯救当时社会混乱的现状,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从个人做起,从每天的修身养性, 修成存养功夫,为国家某一地区的社会风气的变化尽自己的力量,为国家的变革与更替 而奋力奔走,保存士可杀不可辱的精神,培养一国的国民德行,最后促成国家的振兴和 发展。 1.2 西方哲学的影响 1.2.1 倭伊铿的精神哲学 张君劢曾在德国的柏林大学留学,跟随德国的大哲学家倭伊铿学习哲学,他深受倭 伊铿哲学思想的影响,并且较为系统的接受了生命哲学。倭伊铿的精神哲学是张君劢系 统的学习和研究的第一个西方哲学家,日后也成为他“人生观论战”时的最基本的理论 武器,他所使用的“人生观”这一术语,也是源于倭伊铿的生命哲学。就如他所说的: “ 人生观之名,本于倭伊铿所著之大思想家之人生观 ,是指哲学史中各家对于人 生与宇宙问题之答案,其为主观的,毫无意义,我的老师重视大思想家之创造力,我是 的确受他这方面的影响。 ” 第 1 章 张君劢“文化复兴”思想的哲学基础 有关倭伊铿哲学,张君劢在倭伊铿精神生活哲学大概一文中,对其作了系统介 绍。在该文中,张君劢介绍,倭伊铿继承了生命哲学的传统,但他也反对自然主义和理 智主义,强调了人的内心的精神生活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张君劢在 1920 年 6 月 27 日给 林宰平的信中,根据自己对倭伊铿哲学思想的理解,他把其学说概括为:第一,世间实 相(非绝对不认物界)不外心物二者,贯彻此二者厥在精神生活;第二, “思”不是真 理之源,而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徒思不足以尽真理,尽真理厥在精神生活上之体验; 第三,人心易为外物所束缚之心相竞争,故应有一种奋斗功夫;一言以蔽之,以人生为 中心。在信中,张君劢写到,他认为,倭伊铿的思想与孔子的“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 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的思想极为相类:孔子之所谓诚,即奥氏所谓精神生活也; 孔子之所谓以诚尽人性物性者,即奥氏所谓以精神生活贯彻心物二者也。奥氏之所谓克 制奋斗,则又孔子克己复礼之说也。二者所不同的是,孔子为抽象之论,而倭伊铿则有 科学根据。有关倭伊铿的精神生活哲学,他于主智主义、自然主义相比较而言,张君劢 指出,自然主义,但知所谓物,不知所谓心,只有倭伊铿的精神生活哲学,既不偏于物, 又不偏于旧唯心主义之思想,兼心物二者,推及于人生全部,以人类生活之日进不息为 目标,由以上可以看出,张君劢是对倭伊铿的精神生活哲学持肯定的态度的。张君劢认 为,倭伊铿的精神生活哲学之所以能够调和心物,其原因就在于他提出了“精神生活奋 斗说” 。倭伊铿认为,人类的进化在于人而不在于自然,这不是说人可以脱离开自然界 而独立存在,而是说人在自然界中,而同时又可以超出自然界之外。这一思想是张君劢 “精神自由意志”思想形成的直接营养来源。也是他提出文化复兴思想,要求民族文化 本位说的主要思想来源和哲学支撑。 1.2.2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柏格森哲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动力是建立新的形而上学,改造形而上学,建立新的哲 学。柏格森生活于世纪之交,他深刻的感受到了西方文明内在的问题,他认为精神文明 的发展没有跟上物质文明的发展,并认为这是形而上学的问题,问题出在旧有的形而上 学没有正确把握生命,旧有的形而上学在处理生命时往往采取的是纯粹理性的方式,那 样是无法理解和把握生命的本质的,但他采取的态度不是悲观,柏格森认为生命的本质 在时间,他从时间着手去把握生命的本质现象。柏格森哲学是张君劢在继倭伊铿精神生 活哲学之后所接受的学说,张君劢认为,柏格森是康德以来的“推倒众说,独辟蹊径” 的唯一的一个人。 柏格森是西方生命派哲学的重要代表, 他把生命现象神秘化, 宣称 “生 11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命冲动”是万物进化的总动因,正是因为有了生命的冲动,才有了世界上多种多样的物 类。在柏格森看来,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是所采取的方法,用的是理智,而不是直 觉来认识和把握生命的本质。柏格森把新的形而上学建立在直觉的基础上,将生活划分 为两方面:精神和物质。在这两者中,精神生活,也就是心,也即人格所在,它是一个 统一体,是不可分割的。 从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柏格森较为强调心的作用,强调 人的直觉的作用,而反对科学,反对理性,认为实在只能靠直觉去认识,直觉的最高境 界就是人与上帝的合二为一,张君劢极为看重柏格森强调直觉的说法,重视心的作用的 言论,他认为,这可以促进人们不断地前进、不断地努力。与以往的哲学家不同,柏格 森的根本曰变曰动,柏格森哲学同倭伊铿的哲学思想一样,柏格森哲学在哲学史上也被 认为是属于生命哲学思潮的,而且被认为是在生命哲学中指最有代表性的,对当时以及 后来的资产阶级哲学影响也较大的哲学思想家。作为生命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柏格森 哲学具有神秘主义、 唯意志主义和贬低理性、 崇尚直觉的非理性主义的特点。 这些特点, 同倭伊铿的哲学一样,成为了张君劢提倡自由意志的思想资源。 1.3 康德哲学 张君劢虽然在接受西方哲学思想的最初,受倭伊铿和柏格森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很 大,但不久他就对倭伊铿的哲学思想、柏格森的哲学思想感到了不满,他在我之哲学 思想中写道: “我初窥哲学门径,从倭伊铿、柏格森入手然倭氏柏氏书中,侧重 于所谓生活之流,归宿于反理智主义故我初期治两家学说后,心中即有所不慊,乃 同时读康氏著作于新康德派之所以发挥康氏者。此为我心理中潜伏之态度。倭氏、柏氏 提倡自由意志、行动与变之哲学,为我之所喜,然知有变而不知有常,知有流而不知潜 藏,知行动而不知辨别是非之智慧。 ” 5p154张君劢在欧洲现代哲学大师数不可胜数中,唯 独向往康德哲学,其理由用张君劢自己的话来说,在于其知识论和道德论。 康德哲学对张君劢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他的哲学体系来看,张君劢称自己的哲学 体系为“唯实的唯心主义” 。所谓“唯实的唯心主义”,就是“以唯心论为本,兼采唯 实论之长”。 它包括科学论、 知识论、 道德论和形上学四部分。 从其内容来看, 他的 “唯 实的唯心主义”体系实质上是儒家哲学和康德哲学以及其他西方近现代哲学的综合物。 受到康德哲学的影响,张君劢的“唯实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也主张调和西方哲学中的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中国儒家哲学中的孟子与荀子、陆王与程朱的分歧,实现心物平 第 1 章 张君劢“文化复兴”思想的哲学基础 衡,理智与直觉并重,道德与科学(知识)并重。对于康德哲学对张君劢思想的影响可 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3.1 康德哲学知识论的影响 康德的知识论,以经验为起点,注重经验,即注重与外物的接触。然而张君劢认为, 康德不是认为一切知识皆来自经验。如他引康德的话: “吾人虽言知识从经验而起,然 非为谓一切知识均导源于经验, 经验殆合两种元素而成:(一) 来自感官所得之印象;(二) 来自有感官印象后,知识之能所起之作用。因此有一问题,为吾人所不能不问,而同时 有待详尽研究后方能答覆者,此一问题,即是否有离经验而独立之知识,甚至有离感官 印象之知识。此种知识,名之曰先天知识(先天二字依习惯用之,其意曰必然或曰非如 此不可,与道家之言先天者不可混而为一) ,以别之于经验的知识之起于后天者。 7p156张 君劢认为科学与哲学家之所以承认有知识,都是有赖于人心的运用,然而在今日,废心 论之风却风行一时,唯物论主义者不知有心,尚且不说,然英国经验主义者休谟只是疑 惑,却不知有心;罗素更是甚之;其他例如美国的行为主义者,皆如出一辙。张君劢对 于此种境况甚是忧虑,他反问道:然我以为心儿果可废也,人类无思想、无概念,而尚 何科学可言?这正是张君劢重视康德哲学之原因所在。 1.3.2 康德哲学道德论的影响 张君劢认为近二三百年来,康德在将道德与知识并驾齐驱上,首屈一指,然而霍布 斯、洛克等人解释人生,只知道有竞争,有功利为社会生活的基础,康德则对此持期期 以为不可的态度。他对于上帝、灵魂与自由三项问题,以为此不是“纯粹理性” (知识) 所能解决,而在“实践理性” (道德)中则成为不可活缺的理性原则。也就是说,思想 只适用于我们人类所能知的现象,至于宇宙的创造者上帝、灵魂不死和自由意志,是与 知识无关的,为人类行为不可不依据的准则。张君劢依据康德哲学的有关道德的说法, 提出“我以为人类道德在其日变之中有不变者在,不变之中有日变者在,言乎人生不离 此物质世界, 有原始生活、 封建社会与君主专制政体各时代, 其所谓道德或风俗标准者, 自不能离此社会的变迁” 。 5p164对于现实中, 一味追求功利、 追求科学知识, 而忽视道德, 张君劢对此忧国忧民,这同样也激发了他复兴民族文化、唤起民族自信心的决心,他这 样写道: “吾见此类人群将绝不知有生人之乐,自亦不知自动自发自立与自己负责,而 成为麻木不仁、痿痹瘫痪、奄奄待毙之木偶,而国其何以立哉?此我所以谓凡否定道德 13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之本于人性与其内在价值者,其流弊所届,必至人不成为人,家不成为家,社会不成社 会。 ” 5p165 1.3.3 康德哲学形而上学的影响 西方的许多哲学家也都注重科学,但他们厌恶与上帝有关的一些问题,然而康德注 重科学,但他对于上帝等问题的态度与前者不同,他以为上帝等问题不是知识所能解释 的, 它们自身有其道德学上的价值所在, 康德对这些称之为理性中之原则。 张君劢认为, 康德把上帝等问题归之于道德界,一方面保存了科学知识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对人生 行为方面尊奉一种“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之天之秩序,自有其深思远虑 的苦心,这不是用有物有则为最高理想,所能同日而语的。康德说到形上学的知识应该 是先天的,超经验的,但是他却绝口不提上帝、灵魂等类问题,由此也可见其谨慎之处。 张君劢在当时人们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当中, 唯独重视道德, 主张形上形下不是对立的, 而有一以贯之妙用存乎其间也,由此可见张君劢不只是一个“坐以论道”的哲学家,他 还是个“身体力行”的政治家。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做出这样的举动,所需要的勇气 也是可想而知的。 第 2 章 张君劢“文化复兴”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复兴的途径 第 2 章 张君劢“文化复兴”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复兴的途径 2.1 张君劢主张“复兴”而非“复古” 张君劢为了树立国民的民族自信心,他主张大力表彰中国文化在过去所创造的成 绩,但他力倡创新,复兴中国文化,复兴儒家思想并不是古旧的经典词章的重复也不是 复古,是儒家思想中“有永久存在之性质者”的生命化。他对此这样说: “复古之说, 甚难言矣。 ”流行的复古的说法,那仅仅是为了劝说国人多读一些古书,阐发古书中表 面存在的一些固有的道德思想,以此谋求唤醒国人,使其不忘本。但张君劢在这里所提 倡的中国传统文化,其目的不仅仅只在此一层涵义,为说明他提倡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他说:此自为题中应有之义,与吾人之旨本不相背。但如果由此说,今后全部文化的基 础可取于古昔典籍之中,则吾人期期以为不可。他又说“自孔孟以至宋明儒者之所提倡 者,皆偏于道德论。言乎今日之政治,以民主为精神,非可求之古代典籍中也;言乎学 术,则有演绎归纳之法,非可取之于古代典籍中也。 ”因此,他认为“与其今后徘徊于 古人之墓前,反不如坦白承认今后文化之应出于新创” 。 1p93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张君劢不是复古主义者。 张君劢除了强调要提倡中国的传统文化他还指出,文化还要创新,而文化上的创新 不是西化派所主张的那样,不是要抛开“祖宗之遗产” ,不是与传统决裂,与此相反, 文化上的创新是为了更好的保存“祖宗之遗产” ,因为“祖宗之遗产”只有在创新中才 能够得以保存。他说: “可知在日新之中,而古亦能保存。换言之,在创造之中,则继 既往而开将来,自能出于一途也。 ”否则, “则新者不能创造,而旧亦无由保存。 ” 2.2 以“本国文化”为本位即是以“儒学”为本位 东西文化的问题,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思想文化领域 长期争论的问题。张君劢关于民族文化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有关中国未来文化出 路的考虑,张君劢提出了“民族本位说” ,他指出, “窃以为文化之改造,非易事也。舍 己而求人,是为忘其本根。采他人之方而不问其于己之宜否,是为我丧其我。虽欲建树 而安从建树乎?吾人不敏,敢贡二义: 第一,自内外关系言之,不可舍己循人。 15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第二,自古今通变言之,应知因时制宜。 1p109 张君劢强调,我国的“文化政策,对于旧文化之特长,要宣扬并加以发挥,对于欧 西文化,不仅学其表面,当求其深处,但此借材异地之心,并不动摇吾人对本国文 化之信念。 ” 3p182从张君劢的这些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关于改造中国文化的基本思 想,就是要以本民族的文化为基础,以传统的中国文化为本位。而张君劢所指的“本国 文化” ,即是指我国古代孔子所创造的儒家文化以及后来的儒家文化经过发展改造后的 宋明理学。在张君劢看来,孔学是中国文化的基石,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过时的, 为中华民族确立了民族主义的基础,为社会确立了道德规范,孔子整理的文化典章,流 传到今也是不可荒废的。而宋明理学,是对孔孟思想的继承, “其于君臣、父子、夫妇、 兄弟、朋友之伦,一本孔孟之成规,自宋而元而明,绝无出入。 ” 8p476因此,可以说,张 君劢所说的以“本国文化”为本位,也就是以儒学为本位。在他看来,儒学不仅仅完全 可以充当整个未来中国文化的基础,而且应该成为整个未来中国文化的主体。 “儒家思 想的复兴适足以导致一种新的思想方法, 这种新的思想方法将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基 础。我的看法是儒家思想的复兴有助于中国现代化或者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人们甚 至可以说,在中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足可为导致中国现代化的基本方法。 ” 2p56一方面,张君劢致力于复兴儒学,宣扬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用西方哲学的方法对中国文化进行解析,用现代西方社会的弊病比照中国文化的长处, 唤起我国人的民族自信心。 同时, 另一方面, 他也主张采纳西方文化的一些有利的因素, 用以重新构建中国本位文化。他这样说, “近年以来,自己思想上起一种转变,曰与其 对于西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