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外来艺术对中国艺术设计学科名称影响的初探.pdf_第1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外来艺术对中国艺术设计学科名称影响的初探.pdf_第2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外来艺术对中国艺术设计学科名称影响的初探.pdf_第3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外来艺术对中国艺术设计学科名称影响的初探.pdf_第4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外来艺术对中国艺术设计学科名称影响的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外来艺术对中国艺术设计学科名称影响的初探 姓名:李海源 导师:徐芳 副教授 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研究方向: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年级:2 0 0 6 级 中文摘要 进入 2 1 世纪后,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纷纷开设 艺术设计专业。以此同时社会新领域的涌现,艺术设计专业生源的膨胀扩张,教育产业化 带来的效益等诱惑的前提下,使得各大院校在新环境要求下,不断在原有专业基础上增设 新的专业领域或开设专业方向,以此扩大招生或应对社会需求。艺术设计专业因此也备受 关注,逐渐发展成为热门的专业。然而,旧专业设置还没有得出完善的解决方案,新领域、 新专业就诞生,因而又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新老院校的艺术设计专 业在名称设置上存在欠科学、不合理、混乱等问题。这对于新世纪的中国艺术设计学科发 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无论是艺术还是设计都是在相互影响中发展起来的,中外艺术都不 例外,它们也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中国艺术设计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更 是在与外来文明的碰撞和交流的过程中萌发起来的。历史上的中国曾两度与外来文明进行 文化交流,因而西方艺术在我国艺术设计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两次交流与碰撞大规 模的激发了国人学习国外科技文化和汲取经验的热情,这也为中国艺术设计的成长提供了 巨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主要按照以下步骤来描述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名称问题的。第 1 章,综述。第 2 章, 相关理论的研究。第 3 章,西方艺术设计的流变。第 4 章,外来艺术影响下的中国艺术设 计学科名称回顾。第 5 章,外来因素影响下的近现代中国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名称设置。第 6 章,2 1 世纪中国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名称设置及其下属专业方向设置情况。最后,面对新 世纪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规模迅速膨胀的局面,以及艺术设计学科专业设置的复杂性、边缘 性、交叉性、前沿性等问题;鉴于问题的争议性比较大,意见也很难统一。所以笔者并没 有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而是仅提出了其专业设置存在的一些问题。借以希望能够引起相 关部门及学者们对专业名称设置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以期待中国的艺术设计专业及其教育 体系得到更好的改观和完善。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专业名称;专业方向;外来艺术 ii e x p l o r a t i o n o n t h e i m p a c t o f c h i n e s e a r t d e s i g n s u b j e c t d e f i n i t i o n b y f o r e i g n a r t a u t h o r : l i h a i y u a n t u t o r p r o f : x u f a n g m a j o r : c u r r i c u l u m a n d i n s t r u c t i o n s p e c i a l y : c u r r i c u l u m a n d i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a r t g r a d e : 2 0 0 6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 t h e 2 1 s t c e n t u r y , c h i n a s a r t d e s i g n e d u c a t i o n h a s h a d v i g o r o u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 a n d v a r i o u s c o l l e g e s a n d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a r o u n d t h e c o u n t r y h a v e e s t a b l i s h e d t h e s p e c i a l t y o f a r t d e s i g n . m e a n w h i l e , w i t h t h e e m e r g e n c e o f n e w s o c i a l f i e l d , e x p a n s i o n o f s t u d e n t s o u r c e s f o r a r t d e s i g n , a n d a t t r a c t i v e b e n e f i t s b r o u g h t f r o m t h e e d u c a t i o n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 m a n y c o l l e g e s a n d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a r e c o n t i n u o u s l y a d d i n g n e w s p e c i a l t y f i e l d o r n e w d i r e c t i o n b a s e d o n t h e e x i s t i n g s p e c i a l t y a s p e r r e q u i r e m e n t o f n e w e n v i r o n m e n t , s o a s t o e n r o l l m o r e s t u d e n t s o r m e e t t h e s o c i a l d e m a n d . t h e a r t d e s i g n s p e c i a l t y h a s r e c e i v e d h i g h a t t e n t i o n , d e v e l o p i n g g r a d u a l l y i n t o a h o t m a j o r . h o w e v e r , n e w f i e l d a n d n e w s p e c i a l t y e m e r g e w h i l e t h e e x i s t i n g s p e c i a l t y s e t u p d o e s n t h a v e c o m p l e t e s o l u t i o n , t h u s b r i n g i n g m a n y n e w p r o b l e m s . i t s e a s y f o r u s t o i d e n t i f y t h o s e u n s c i e n t i f i c , u n r e a s o n a b l e a n d c o n f u s i o n p r o b l e m s f o r t h e n a m e s e t u p o f a r t d e s i g n s p e c i a l t y i n b o t h n e w a n d o l d c o l l e g e s . t h i s i s a g r e a t c h a l l e n g e t o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c h i n a s a r t d e s i g n i n t h e n e w c e n t u r y . b o t h a r t a n d d e s i g n d e v e l o p t h r o u g h t h e m u t u a l i n f l u e n c e , w i t h n o e x c e p t i o n f o r c h i n e s e a n d f o r e i g n a r t s , w h i c h a r e m u t u a l l y i n f l u e n c e d a n d c o n n e c t e d . i n p a r t i c u l a r , t h e g e n e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c h i n a s a r t d e s i g n t a k e p l a c e d u r i n g t h e c o n t a c t a n d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w i t h f o r e i g n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 h i s t o r i c a l l y , c h i n a h a d t w i c e c u l t u r a l e x c h a n g e w i t h f o r e i g n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 s o t h e w e s t e r n a r t p l a y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 i n t h e a r t d e s i g n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c h i n a . t h e s e t w o t i m e s o f e x c h a n g e s a n d c o n t a c t s h a v e g r e a t l y i n s p i r e d t h e e n t h u s i a s m o f c h i n e s e p e o p l e t o l e a r n e x p e r i e n c e f r o m f o r e i g n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a n d c u l t u r e s , w h i c h h a s iii p r o v i d e d h u g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p a c e f o r t h e g r o w t h o f c h i n a s a r t d e s i g n . t h i s a r t i c l e m a i n l y d e s c r i b e s t h e n a m e i s s u e o f a r t d e s i g n s p e c i a l t y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f o l l o w i n g p r o c e d u r e . c h a p t e r 1 : o v e r v i e w . c h a p t e r 2 : s t u d y o n r e l e v a n t t h e o r i e s . c h a p t e r 3 : c h a n g e s o f w e s t e r n a r t d e s i g n . c h a p t e r 4 : r e v i e w o n t h e n a m e o f c h i n a s a r t d e s i g n s p e c i a l t y u n d e r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o f f o r e i g n a r t . c h a p t e r 5 : s p e c i a l t y n a m e s e t u p o f m o d e r n a n d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c h i n a s a r t d e s i g n u n d e r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o f f o r e i g n f a c t o r s . c h a p t e r 6 : s p e c i a l t y n a m e s e t u p o f c h i n a s a r t d e s i g n i n t h e 2 1 s t c e n t u r y a n d s e t t i n g o f i t s s u b s i d i a r y s p e c i a l t y d i r e c t i o n s . f i n a l l y , w i t h t h e r a p i d e x p a n s i o n o f e d u c a t i o n s c a l e o f c h i n a s a r t d e s i g n i n t h e n e w c e n t u r y , c o n s i d e r i n g s u c h i s s u e s a s c o m p l e x i t y , b o r d e r i n g , o v e r l a p p i n g a n d f r o n t i e r f o r t h e s e t u p o f a r t d e s i g n s p e c i a l t y , a n d i n v i e w o f b i g a r g u m e n t t h a t i s d i f f i c u l t t o h a v e u n i f i e d a g r e e m e n t , t h e a u t h o r h a s n t g i v e n a n y r e l e v a n t s o l u t i o n s . i n s t e a d , o n l y s o m e s p e c i a l t y s e t u p i s s u e s a r e p r e s e n t e d , h o p i n g t o g e t t h e a t t e n t i o n o f t h e r e l e v a n t a u t h o r i t i e s a n d s c h o l a r s o n t h e s p e c i a l t y s e t u p i s s u e s , s o a s t o m a k e b e t t e r i m p r o v e m e n t f o r c h i n a s a r t d e s i g n s p e c i a l t y a n d i t s e d u c a t i o n s y s t e m . k e y w o r d s :a r t i s t i c d e s i g n s p e c i a l t y ;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n a m e ; s p e c i a l i z e d d i r e c t i o n ; e x t e r n a l a r t 47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 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 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 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 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第 1 章 综述 第 1节 选题的缘起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艺术设计萌芽于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虽然中国艺术设计的雏形出现时间 与西方大致相同,但是由于中国社会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所以与西方 工业文明相比,我国起步比较晚。西方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不断涌入中国,使得中国传统 社会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同时也不断的推动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从鸦片战争萌芽时期至 2 0 世纪末的艺术设计学科名称的正式确立, 在这一个半世纪的历史长河中, 涌现出以工艺、 手工艺、图案、实用美术、工艺美术、工业设计、工业造型艺术设计、艺术设计等学科专 业名称。我们回顾中国艺术设计学科名称的沿革,就会发现每一次学科专业的改革都离不 开国外的影响。历史沿革中的学科名称称谓,以及所含盖的内容与现代的艺术设计及其下 属的专业方向是否存在不足,科学与否,值得我们关注,这就是本课题立题的来源。 西方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传入,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 也奠定了中国艺术设计学科名称产生的基础。研究此课题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的艺术设计 学科专业名称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以及它与国外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我们回顾其 发展史,能够更加全面客观且深入的理清脉络关系;谈论现状,有助于我们认清自我和脚 踏实地的发展学科;憧憬未来,是为了提出更加美好的愿望和设想,从而促进学科专业建 设的更加完善。 第 2节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前人研究成果 文章的重点将集中在外来文化艺术对中国现当代的艺术设计学科名称及其下属专业 方向名称的影响,以及现阶段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出现了某些问题来进行展开讨论。文章从 历史发展的动态角度去把握中国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名称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规律,以此作为 今后发展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名称的借鉴。文中将按照外国因素对中国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名 称在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影响,举例不同阶段所形成学科专业名称的因素、含盖的内容、 具体的特色,以及与现当代艺术设计之间的区别等等。重点研究现当代中国艺术设计学科 专业名称设置的现状,及其下属专业方向的发展情况,存在那些问题等等,还有它们与国 外艺术之间的联系。2 1 世纪中国艺术设计专业及其下属专业方向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 题,这些都是本文探讨的范围。 目前国内的袁熙旸由其博士论文改编出版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一书 中,叙述了一些关于国外的影响导致的中国艺术设计体制的转变问题,但是涉及的内容更 多的是关于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历程。倪建林编写了中西设计艺术比较一书,通 过比较来了解中西方设计艺术发展的文脉关系,其中也有谈论到了设计名称和内容的问 题。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尹定邦设计学概论,陈晓华工艺与设计之间 2 2 0 世纪中国艺术设计的现代性历程等书籍都或多或少的谈论到中国艺术设计历史的 发展情况。这些书籍都从中国艺术设计及其教育发展史来研究,较少提及艺术设计和专业 方向的来龙去脉,也只是粗略的谈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现阶段中国艺术设计学科专 业名称及其下属专业方向名称的问题涉及不多。 第 3节 本文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比较研究法。文献法,主要收集国内外艺术设计专业 设置研究的相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研究法,主要对国内和国外艺术 设计专业设置方面的异同进行分析比较。 3 第 2 章 相关理论的研究 第 1节 基本概念 一、设计的含义 设计一词,在我们现代汉语中的最基本含义是“设想”和“计划”,是人在进行创造 活动之前的主观谋划过程。在英语中它的对译词为“d e s i g n ”,查阅牛津大词典可以 得到大致如下的两层关于“d e s i g n ”的含义:一是“心理计划( a m e a n t p l a n )”是指 在我们的精神中形成胚胎并准备实现的计划乃至设计;二是“在艺术中的计划(a p l a n i n a r t )”特别指绘画制作准备中的草图类。 “d e s i g n ”一般被翻译成意匠,设计,图案装 饰。1广义中的“设计”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包括人类的一切有目的性的创造活动;而狭 义中的 “设计”,则专指在有关美学的实践领域里,甚至只限制在实用美术范畴内的各 种独立完成的构思和创造过程。 二、艺术设计的含义 艺术设计这个概念是个舶来品,狭义的艺术设计“指从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的角 度出发,以一定的功能性和宜人性为目的,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以及艺术手段, 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构想和筹划,使之转化为具有特定使用功能,外在的形态,人机关系以 及文化意味的实用品的创造性活动。”然而,广义的艺术设计“它包含了人类生活所需的 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和层面,从其功能和审美这两个根本属性来看,它既包括功能 性较为突出的实用品的设计,也包括审美性较为突出的观赏品的创作;从其艺术与技术相 统一的发展属性看,它既包含了以手工艺为媒介的传统型设计,又包含以工业化大生产为 基础的现代型设计。”2 第 2节 对专业及专业设置的认识 专业是指专门从事某种学科或职业,也指专门的学问,或产业部门的各业务部门。在 教育上,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而设立的学业类别。专业设置,首先 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的规格与数量,确定专业设置计划。其次要考虑到 专业应有的宽度。划分不宜过细,范围不宜过窄,以适应较大范围的职业分工或便于从一 个职业部门专业到相近的职业部门。第三,专业要反映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生产发展的趋势, 对于一些新兴的尖端学科、边缘学科以及现代化的生产知识和技术,尽可能及时设置适当 专业或更新原有专业的教学内容。第四,专业的设置还要从全局出发,统筹安排,合理布 局,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密集或稀缺、空白的状况。随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部 门结构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校的专业主要在人才预测的基础上及时地、适时 地进行调整。3 4 第3 节 对“外来”概念和“中国”概念范围的界定 关于“外来”概念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古至今各不相同。本文所涉及的“外 来”概念主要是指现代意义上的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以及亚洲的日本;而不 是世界性的任何一个国家,因为这几个国家带来的影响更加直接和深远。对于“中国”概 念的界定,主要是选取中国大陆为主要对象。把中国大陆分为三个区,北京周边地区作为 北部地区,上海、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作为中部地区,广东、湖南等地区作为南部地区。 在这三个地区中选取一些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的专业设置来说明问题。中国的香港、 澳门、台湾地区就不作为谈论的范围之内,但是文中也会粗略的涉及到这三个地区的相关 内容,不过只是点到为止,不做任何的评论。 5 第 3 章 西方艺术设计的流变 艺术设计的产生和发展,是在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进的科学技术 引发了西方的工业革命,并导致了西方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在观念和形式上的改变,传统 的设计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而为现代艺术设计的诞生做好了铺垫。早在 1 6 、1 7 世纪, 欧洲迎来了技术革命的萌芽,在随后的三次技术革命中,西方世界造就了先进的经济和文 化,这些先进的基础促使西方的设计从手工业时代跨越到了机器工业时代,也是造成现代 西方艺术设计繁荣发展局面的重要前提。人们往往把欧洲工业革命作为西方传统设计与现 代艺术设计的一个分水岭。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产生和发展都经历了一段曲折而漫长的道路, 而中国艺术设计的产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受西方设计理念的影响有关。虽然在发展 过程中所出现的名称有不尽相同之处,但是他们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联系性。因此,我们 有必要对西方艺术设计的演变过程进行简要的了解,从西方的古代艺术直至现今的西方艺 术,它们之间的演变都是我们需要了解的内容。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社会生产的方 式由传统生产方式逐渐转变到以技术为重心的变革中来,工业革命的出现无形中也为西方 现代艺术设计的产生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在这个推动的过程中,在西方现代艺术设 计出现的前前后后,也诞生了形形色色的艺术运动和设计思潮。整个过程大致经历了工艺 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国际主义风格 后现代主义设计,当然其中也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其它的艺术运动,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和说明,仅仅列举其中相对比较重要或活跃的运动而已。比如在现代主义设计和国际主义 风格之后除了后现代主义设计之外,还有比较重要的运动如解构主义和新现代主义,它们 和后现代主义一样,都是对现代主义的改良和补充以及发展,只不过后现代主义更多的是 从采取装饰来改良现代主义,而其他的则从另外方面对现在主义设计进行补充或改良罢 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尤为突出的是现在主义设计运动过程中出现的包豪斯,其创立的设 计原则和教育观念,对于世界各国的现代艺术及设计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鉴于此, 以下单独描述包豪斯的相关内容。 第 1节 包豪斯设计学院 随着步入 2 0 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现代机器生产对艺术设计提出了新的要 求。批量化的生产方式要求设计必须形成一套完整而规范的模式,同时必须与现代工业生 产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设计与技术及生产三者之间相互协同合作的关系。在科技 创新提出要求的背景下,1 9 1 9 年包豪斯设计学校在德国魏玛成立,其创建人是德国著名的 建筑家、设计理论家沃尔特格罗佩斯。这是一所专门的设计学校,并且是世界上第一所 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创立的学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包豪斯把欧洲各国的现代艺术设 6 计思想和探索成果汇集于该校当中,并且把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向全世界,许多国家 和地区都深受其影响,国际主义风格的出现与包豪斯的影响有着至关重要的因素。其实包 豪斯对于世界设计的影响不仅仅是局限于我们比较熟悉的设计教育领域,它的建立是西方 艺术设计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鉴于沃尔特格罗佩斯在设计教育方面的巨大贡献,赢 得了西方“现代设计教育之父”的美称。 包豪斯创立的本质是创建欧洲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交流中心,把学校建设成为一个设计 教育基地。学校校址经历了先后三次的搬迁:魏玛德绍柏林;也先后更换了三位 校长,格罗佩斯汉斯迈耶米斯凡德罗;三位校长的办学理念也各有侧重 点,分别为理想主义共产主义实用主义。总体归纳起来,包豪斯提出的设计思想 主要呈现出如下三个方面:首先,主张把艺术与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次,提倡设计应 以人为本,设计产品应服务于人。最后,设计要向自然学习,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原 则。以上设计思想相对于前面所发生的设计运动来说,表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但同时又 有进步性。相似性表现在它们都注意到了向自然学习的重要性;突出特点是它提出了设计 应以人为本,注重机器生产中的艺术与技术之间比重关系的新观念,这表现出了进步的思 想。在设计教育方面,包豪斯把设计思想的理念拓展到教育实践中来,如在教学中聘请造 型教师和技术教师共同承担教学活动,目的在于把艺术与技术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全 面型人才。除了开设全面的专业课程外,还从提高学生文化和艺术修养等方面增设课程。 运用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了许多能力全面的优秀设计家,显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 学方面尤其突出的成就是创立了“三大构成”4为基础的基础设计语言课程,这些基础设 计课程几乎影响到了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现代设计教育当中。 包豪斯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它却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基础。它以艺术与技 术相结合的思想为指导,强调新的工业产品的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辩证关系,并且强调 产品的美不仅在于外观, 而且在于它的功能。其设计思想主张创造技术性功能和审美功能 最有效的结合。他提出以简单明快的几何造型, 精确合理的结构,清新的对比,各种组成 部分之间的秩序,色彩的匀称与统一的设计主导思想,从而促进新的设计美学观的产生, 就是功能主义美学观,即从工业生产过程的合理性中找到与产品审美形态相统一的调和关 系。如包豪斯校舍的设计,就是把它的实用性与审美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后来成为建筑史 上的不朽的名作,这是它对艺术设计的影响。此外,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也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包豪斯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基础,其课程结构和教学方式成 为世界许多学校设计教育的出发点。目前,世界上各国设计教育单位,乃至艺术教育院校 通行的设计基础课,就是包豪斯首创的。 7 第 4 章 外来艺术影响下的中国艺术设计学科名称回顾 第 1节 艺术设计学科名称的历史及发展 本文研究中的艺术设计学科名称主要是指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名称称谓 以及下属包含的专业方向名称。虽然重点在于目前艺术设计学科名称及其下属专业方向的 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等,但是现在的成果是建立在历史的背景之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因 此我们有必要了解艺术设计学科名称的历史发展沿革。 一、艺术设计学科名称发展历史 在中国,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具有鲜明的实用性、科学性和社会性的特殊艺术创造活动, 古已有之。但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名称,并最终被确认下来,却是 2 0 世纪末的时候。它是 伴随着艺术设计教育的出现而产生的,中国的艺术设计学科从 1 8 4 0 年的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萌芽期直到 2 0 世纪末时名称最终确立,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历史长河的演变。 在这期间,大致经历了图案、工艺美术、工业美术、工业艺术设计等名称。它们虽然在含 义和内容上或多或少的与今日所说的艺术设计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别,这些区别在很大程度 上与中国近代社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关联,如遭遇到西方列 强的入侵而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革等等有着必然的联系。从学科的本质来看,它们之间的 共性还是远远大于差异性。它们或是艺术设计的前身,或是艺术设计的雏形,或是艺术设 计的孕育阶段。因此,我们都可以认为这些名称是艺术设计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表 现形式,并且艺术设计学科名称的发展是伴随着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 的。 我们要想全面而又深入客观的认识今日中国的艺术设计,就应该从艺术设计历史发 展的动态角度,去认识和了解每个阶段的本质和属性,这样便于我们借鉴历史来发展今后 的艺术设计。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不同阶段的概念进行逐一梳理。 二、工艺、手工艺、图案、工艺美术、工业设计 (一)工艺 “工艺”在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将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成产品的工作、方法、 技术等。它是个复合词,由工和艺组合而成。“工”是一种生产劳动形态,也是一门劳动 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应对着古人所说的“执技艺以成器物者曰工”;“艺”则是一种加工 生产过程中的技能或技艺。工艺一词在汉语中呈现出双层含义:一种含义类似于考工记 里说的“百工之艺”,用来泛指各类手工艺活动;而另一种含义则与我们现代汉语词典解 释的那样,将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成产品的工作、方法、技术等都称为工艺。我国早在先 秦时代,就已经有与工艺方面相关的著作考工记。这部著作记载了古代中国的一种传 统生产方式工艺,可以认为是有史记载以来中国最早的“艺术设计”的雏形。它主要 8 是以父子相传或师徒相授的方式传承着这一传统的工艺模式;这点与正规化的学校教育有 很大的区别,也存在着诸多弊病与不足。然而作为学科名称,它是伴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 而出现的;严格来说中国的工艺教育始于鸦片战争之后,是在中国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经济模式的影响。以及培养近代化社会 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或熟练工人以适应资本主义机器化、社会化和商品化的冲击而产生 的。1 9 0 3 年清政府还专门为学校教育颁布了“癸卯学制”章程,针对性的对工艺教育做了 具体的专业设置规定。专业范围涵盖了染织、窑业、建筑、土木、金工、木工、漆工、机 器、电器、造船以及图稿绘画等科目。从以上专业名称来看,该章程设置的专业涉及面较 宽泛,几乎包含了整个工业部门的内容,而非仅限于艺术的范畴,因而这种教育与现今艺 术设计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别。不可否认,其中部分专业又与艺术设计存在密切联系。在当 时社会分工欠发达,专业划分欠科学的情况下,以上专业教育又多少涵盖了部分的艺术设 计因素。其中,传统手工业中如染织、陶瓷、金工、漆工等专业和新出现的机器、造船等 专业教育,都含有现代工业设计的色彩。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该学制创设了一个崭新的专业 图稿绘画科,该专业创造性的实现了生产制作与设计相分离的特性,这也开创培养设 计师专业迈出的第一步。尽管这个时期的工艺教育涉及面较宽,但是其中包含的技术和艺 术方面的培养是值得肯定的。虽然有别于我们现今的艺术设计教育,但是可以认为是艺术 设计教育的萌芽形式。 如今我们社会生活中与“工艺”相关的领域及其广泛,仅从其概念所述便知,而且现 代汉语中广泛使用的工艺学、工艺流程、工艺规程等词汇均与该词相关。然而,在整个工 艺活动中只有那些运用到了艺术手法来进行创作,并且按照美的法则,具备愉悦人性的创 造性活动方称为艺术设计。工艺却涵盖了整个的造物过程,而艺术设计仅是整个过程中富 含审美与文化意蕴的一个阶段;前者更看重整个造物活动的技术层面,后者关注技术的同 时还需结合艺术,力求两者能够完美的统一起来,更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层面。 同样,“工艺教育”与“艺术设计教育”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各自的侧重角度 也不一。从内涵上看,工艺教育的概念较为含糊,艺术设计教育较为明确;从外延上看, 前者较为宽泛,后者较为狭窄;从发展历史看,前者形成较早并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逐 渐分化,由此形成不同性质与适用范围的细分专业教育,而后者形成较晚,是随着现代化 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与生产分工的不断发展,而逐渐从工艺教育中分离出来, 并逐步形成自身的特色与要求,因而尚处于发展过程中,甚至在中国尚未形成成熟的独立 体系。 (二)手工艺 “手工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析的,指具有高度技巧性、艺术性的手工,如 挑花、刺绣、缂丝等。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我国的手工艺技艺已经达到了高度发达的 水平。手工艺产品主要是靠手工艺人(工匠)以专门技术创造出来的,并且产品的设计、 9 制作及销售往往都由手工艺人独自完成。日常生活使用品是手工艺生产的首要对象,此外 还包括一些与巫术、宗教、民俗、礼仪等活动相关的民艺制品。尤其在些传统设计以及民 间工艺中,如彩灯、年画、剪纸、玩具、石雕、砖雕、木雕等等,具备一定审美价值的同 时,还展现出独特的东方美。手工艺品的产生得益于手工艺人的智慧和独特的技巧,把某 种材料或物体转变成为一件件工艺品,其价值体现在创造出来的工艺品具有独特造型、宜 人的外观、珍稀的材料等,尤其富含手工艺人智慧结晶的工艺产品则更显珍贵。 手工艺作为一门学科教育,是一种通过基础性的手工劳作,来培养人的动手与动脑能 力,并寻求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进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产品的创造与社会生活 中的技术、经济及美学等因素相互间存在联系的一种普通教育门类。手工艺教育真正得以 实施,并成为普通教育领域的一员,是伴随着 1 9 世纪下半叶的师徒传授制度的瓦解后而 形成。然而早在 1 7 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世界教育理论界的鼻祖夸美纽斯就曾提 出倡导手工艺教育。手工艺教育在中国的出现,在清末民初年间由资本主义国家引入。手 工艺教育在中国的开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弥补鸦片战争后出现的工艺教育在某些 方面的不足而开设的;然而手工艺教育在中国的出现却是受日本教育模式影响的产物。 1 8 7 6 年,手工艺教育首先出现在日本的幼儿教育中。1 8 8 6 年教育改革后,手工艺教育被 列入日本普通教育科目中,同时该科目还进入了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的手工艺教育始于 1 9 0 3 年颁布的“癸卯学制”,该学制正式规定手工科为中小学堂选修科目,以及初级、优 级师范学堂的必修科。1 9 0 6 年两江师范学堂创设图画手工科,从而开设中国专门化的手工 艺教育之先河。5虽然进入清末民初的中国手工艺教育得到了繁荣的发展,并盛极一时; 但是这时期的教育目的和教学大纲却是照搬日本而来的。刚刚起步的中国手工艺教育必然 会受到不少的难题,此时国人便采用当时日本手工艺教育的权威、曾任日本手工研究会会 长的冈山秀吉的理论来指导中国手工艺教育的开展。该理论确实发挥了一定的效果,对于 指导中国当时的手工艺教育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和工艺教育一样,手工艺教育涉及面也比较宽泛。除了工艺活动外,常常还包括农艺、 家政、综合性技术操作等内容,但其中手工艺是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当时最常见的有纸工、 豆工、黏土工、麦秆工、竹工、木工、金工、石膏工以及编织、刺绣、造花等。6从以上 的教学内容来看,手工艺教育与艺术设计教育既有区别,又有相似之处。手工艺毕竟是一 门技能培训为主的教育,然而艺术设计教育除了满足技能需求之外,更加注重创造性方面 的培养。当然手工艺教育并非完全忽视创造性,它也能够创造出许多精彩物品,然而其侧 重点更加注重生产过程中的技艺传授,和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物品。可见,手工艺教育与艺 术设计教育存在一定的联系性,但是也表现出不少的差别。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手工艺教 育是中国近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另一孕育形式。 (三)图案 “图案”一词在中国的使用可追溯到 2 0 世纪的前期,是在受到日本影响而产生的词 10 汇,并一直沿用至 2 0 世纪中期。狭义的“图案”概念是指装饰纹样,广义的“图案”概 念已经具有“设计”的内容。李朴园在中国现代艺术史“工艺美术”中写道:“所谓 图案,就是我们预备说明的工艺美术。这类艺术,在英文,称 i n d u s t r i a l a r t ( 工艺美术) , a p p l i e d a r t ( 应用艺术) ,m i n o r a r t ( 小工艺美术) 或 d e c o r r a t i v e a r t ( 装饰艺术) ,在法 文, 则称 l a r t a p p l i q u e ( 实用艺术) , l o b i e t d a r t ( 物类装饰) 或 l a r t d e c o r a t i o n ( 装 饰艺术) ,在德文,称 p u g e n - k u n s t ( 小艺术) ,至于图案一词,则是日本学者从欧文翻译过 来,我国人从而沿用的名字。”7然而作为一门学科,首创于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走 向了资本主义道路,其经济及科学技术取得巨大的进步,工业化的生产,要求有精确的图 纸和周密、合理的工艺流程与之相适应,从而应运出一种学科,一种专业教育图案科。 1 8 9 0 年,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首创图案科。1 9 1 8 年成立的北京美术专门学校以日本的 图案教育为范本,开设了图案系,开创了中国图案教育的先河。 图案一词是日本有岛精一最先提出,用于对译英文中常见的“d e s i g n ”。图案一词传 入中国之后,也是作为对译“d e s i g n ”之用。中国在图案研究方面比较早的人当属陈之佛。 于在 1 9 1 7 年,他就曾自己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图案教科书。他于 1 9 1 9 年考入东京美术学校 工艺图案科,并且在当时的留日学生中第一个专门学习图案专业的人。他曾为图案下过如 此定义:“制作用于衣、食、住、行上所必要的物品之时,考案一种适应于物品的形状、 模样、色彩,把这个再绘于纸上的就叫图案。”8民国时期的图案教育主要以两类形式存 在;其中一类是为各种工艺品的艺术化而准备的方案,即图案设计也可以称为基础图案; 另外一种则是在艺术的基础上,运用到各种材料和工艺制作等方面,为生产工艺产品而存 在的设计类别,可以称为工艺图案。此时的图案研究和教育家雷圭元曾有过论述,他说: “手工艺与机器工艺,在图案家的眼光中,是一件事情的两面,不分轩轾,无有厚薄,仅 仅是一个里外之别,工作上分个先后而已。我们习图案者,切不可把自己放在手工艺品的 立场来菲薄机器工艺,也不可站到机器工艺的立场小看手工艺”。9 无论是图案还是图案教育,从它们的本质属性及其内涵以外涉及到的内容来看,图案 或者图案教育都或多或少的与艺术设计及其教育存在一定的区别。首先,从外延来看,图 案除了包含前面谈到的以艺术性存在的基础图案和以工艺生产存在工艺图案外,还包含建 筑装饰的图案设计,如早在国立北京美专成立之际就开设工艺图案和建筑装饰图案两部, 可见其外延大于艺术设计的范畴。而且艺术设计不仅在审美方面对艺术性提出要求,它还 在功能方面强调技术性;并且努力实现艺术和技术得到完美相结合。然而,图案并非仅仅 依靠与工艺制作相结合才能够构成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作品;它也能够以装饰的美来表现 出其艺术的独立性。图案的以上特征在图案教育中已经有所反映,清末民初的各类学校教 育中,图案设计与工艺制作就被分别归入图画课和手工课中。然而作为专业化图案教育的 发祥地国立北京美专,也将图案科改为图工科,下设图案与美术工艺两组。图案设计因此 也与工艺制作相脱离,形成了纯粹的创意设计,仅仅作为一种装饰的图样或者方案。而完 整意义上的图案则包含器型、纹饰和色彩三方面的因素。以上的作法则缩小图案概念而仅 11 成为纹样的练习。它与前面所说的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设计的工作过程悖道而驰。正是由 于以上方面的原因,民国后期就出现了将图案教育与工艺教育相融合的呼声,从而最终导 致图案教育被新型的工艺美术教育所替代。由此可见,图案并非艺术设计,而图案教育也 非等同于艺术设计教育,它们都只是艺术设计和艺术设计教育的一个发展阶段。 (四)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一词大约在 2 0 世纪上半叶由日本传入中国,并被长期使用的词汇。此 前中国并没有该名词,这个词在与外来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的,用来指代一切具有造 物活动的艺术。该名词是由“工艺”和“美术”两个词组合而成,有别于“工艺”阶段的 仅仅注重技术层面,也不同于纯美术的创作,它涉及的领域即有手工生产也涵盖机器生产, 具有广阔的涉及面。这个名词的产生,可追溯至 1 9 世纪 6 0 至 8 0 年代兴起于英国的“艺 术与手工艺运动”。该运动为了改变工业革命后所造成的传统手工艺日趋衰弱,工业产品 的艺术质量日益低劣以及艺术和技术相隔阂深重的弊端,而主张通过艺术和工艺技术相结 合,通过传统手工艺的复兴来达到振兴和改良日用品设计的目的。因此,该运动以艺术与 手工艺(a r t & c r a f t ,或译为工艺美术)作为其名称。该运动产生了巨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