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透视唐代文人闺怨诗的等待现象.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透视唐代文人闺怨诗的等待现象.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透视唐代文人闺怨诗的等待现象.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透视唐代文人闺怨诗的等待现象.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透视唐代文人闺怨诗的等待现象.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摘 要要 闺怨诗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到了唐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繁杂菁芜的诗中, “男子而作闺音”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其中不乏男性 作家将其物化,投射欲望的赏玩心理。但是那些危楼独倚,望断天涯路,痴痴等 待归人的女性形象,因被荡涤了纯粹色貌描写的香艳,突出了“等待”的情感重 量,同时淡化了“等待”本身的悲苦情绪,而具有了独特的美学意义。这种“等 待”既是对闺中人现实的描摹,又投入了男性作家的内在主观心理感受,审美主 体和客体的异质同构关系在诗的表达中达到高度的融合。本文从美学,心理学的 角度对闺怨诗中的“等待”心理的形成,以及对闺怨诗创作影响的方面展开论述。 唐代的女性被限制在社会的大门外,很少有机会与外界交流。她们生活的环 境只有房,闺,最大的只能是庭院。或许偶尔几次可以外出的机会,等到再次回 归封闭空间的时候,失落的情绪也就更加明显。封闭的空间只能形成封闭的视野。 封闭的视野形成起审美的角度只能是外窥型的,扩散型的。同时封建制度又决定 了女性对自身命运改变的艰难和无能为力。女性的这种现实的生存状态引起了男 性文人的关注。他们在审视她们的同时,看到的还有自身的影子。 唐代宽松的社会环境,给大批知识分子(尤其是中下层)提供了施展抱负的 机会。孔孟之道的教化,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要求,内化为他们把握自身存 在的方式。但由于他们的入世愿望只有通过君王和朝廷才能实现,所以就产生了 对统治集团的极度依赖性。而君主专制的局限又决定了大批真正有政治才能的知 识分子不能进入仕途或遭受仕途的坎坷。于是被内心描绘的过于完满的理想在与 现实激烈碰撞时,巨大的落差足以使他们在一时之间找不到衡量自身价值的参照 物。他们失去了主体进取的精神,感到在现实面前的无能为力,在被现实与理想 隔绝的封闭空间中做消极的等待。远处的理想没有完全破灭,但是遥不可及,不 可触摸。他们失落,痛苦的情绪难以抒发,他们对现实的无力感也愈加明显。此 刻想起了闺中等待他们归家的女子,产生了同病相怜的情感体验。于此借女子之 口表达男子的失魂落魄,等待被人救助的情怀。这就和传统的“臣怨”和“闺怨” 透视唐代文人闺怨诗的等待现象 ii 结合起来。 其次,女性等待形象也是男性作家的内心期待。文人因为要实现社会所赋予 的角色不得不出外宦游,现实的不如意又驱使其四处漂泊。当他们的理想难以实 现时,家就成了流浪在外游子的心理趋向,闺中人的“等待”变成了具体的心理 期待。尤其是仕途受挫,抱负无从实现之时,这种心态愈加明显。社会价值的难 以实现,但闺中人的等待在远方为其生存提供了另一种参考价值,借此肯定了生 命还有意义。与其说是闺中人在想在怨远方的游子,不如说是游子在企盼闺中人 的思念。在此种情绪的感悟描摹中,男性的压抑凄苦得到了输导和宣泄,心理达 到一种平衡。 再次,就是男性文人表达政治观点的需要,这是和诗歌的传统中的“用” “刺 事”联系在一起的。他们通过闺怨诗来表达对于战争的看法,对于政治的理解。 等待心理对于闺怨诗歌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论述:幽闭的审美空 间,这和女性生存空间是形式相似的;幽长焦虑的审美时间,既对时间的漫长感 到厌倦,又对时间的流逝感到恐慌,矛盾的时间体验在诗歌的表达过程中得到充 分体现。第二个方面是孤独、贞静审美形象的塑造,这也是男性文人对于自我的 审视和要求。孤独是贞静的基础,贞静是孤独的发展和必然要求。第三个方面就 是审美情感的悲凉。男性文人对于女性和自身的要求,其实没有所谓真正的意义, 也不会对其实现社会价值有任何帮助。对于这种情况的反思,就产生了悲凉的情 绪体验。最后一个方面就是审美形式的曲折、迂回、一唱三叹。这种已经包涵了 内容在内的形式,在等待心理的关照下把文人的情感心路历程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样在主客体的相互关照,相互影响中,闺怨诗中的“等待”意象有了具体 丰富的内涵。男性作家的生存体验,女性现实生活的经验,在“性别错位”中得 到了高度的融合。 “等待”心理对于闺怨诗的形式和内容都有了新的补充和发展, 使得闺怨诗散发了新的魅力。 关键词:闺怨诗;等待心理;男性审美主体;女性审美客体;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abstract the “guiyuan poem” is one kind of important subject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it was developed further in tang dynasty. in so many “gui yuan” poems, male literators complicated many kinds of female images through female tone .there were a lot of male writers materialize the females and cast their own desires on the images. but those females standing on the high towers ,trying to look through end of the road and waiting for the males returning showed the distinctive aesthetics significance. the reasons are as following: eroticism depicts were cleansed, emotions weight of waiting was expressed more , and sad mood of the “waiting” were weakened . this “waiting” is not only the description of the females but also the inner feeling of the male writers. aesthetic subjects and the objects were interjected in the poems .the writer of this thesis is trying to explain the formation of “psychology of waiting” from the angles of aesthetics and psychology, and will discuss about the main influence to the incitements of the “gui yuan poem”. at the same time the writer tries to explain to the liberators in tang dynasty how to think of themselves about survival state and their limitation. females in tang dynasty were restricted from the society, and they have few opportunities to go out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s were only the room, the boudoir. perhaps they had the chance to go out several times, but when returned to the seal space , they would feel more depressed. the seal space only could form the seal the field of vision, which just formed the esthetic angle of proliferation. simultaneously the feudalism decided that the females could not change their own destinies . this kind of realistic survival condition of the feminine aroused the masculine writers interest. they carefully examined themselves, through the females. in tang dynasty the social environment was loose and comfortable, which gave large number of liberators (especially in middle and lower levels) more opportunities to gain the official positions. “doctrines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civilized them , which became the self- request of themselves . but the limitation of feudalization was that most of them could not get what they wanted. their way to the politics just had to depend on the king or the imperial government .but the absolute monarchy limited many outstanding people who had politics ability entering the government center . so 透视唐代文人闺怨诗的等待现象 iv when the perfect ideal met the real fact , the big gap appeared ,which made them be unable to find the reference judging their own value .so their enterprising spirit was weaken , and thought that they could do nothing with the reality. the only thing they could do was just to wait in an obturation space .the ideal was so far and could not get . at that time, they thought the women who were waiting for their returning. the same emotion appeared in mens heart .so they expressed their own sorrow and disappointment though a ladys tone . once more, is the need to expresses the political view of male writers, which relates to the “uses” of poetry tradition. they express the view to the war through guiyuan poems. meanwhile the “waiting female image” was the male writers expect . the literators had to leave home and vagabondize for social value .when they could not realize the ideal , “home” became the direction of them and the “waiting women”became the innermost expect. especially when they met the difficulties in gaining official career, when there was no way to make their dream come true ,this mood appeared more .the social value could not embody ,but there were still women waiting for them in distance ,which gave them the other reference value to weigh themselves . during the description of the “waiting female”,the male writers abreacted bad feelings ,so the mentality got to one new balance. during the mutual influences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object , the “waiting” imago in the “guiyuan poem” get profuse and idiographic connotation . the experience in the males heart and the life experience of femaleshad inosculated together in process of “interchange of gender” . as a result , the “waiting” psychology made the new development and the supplement to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the “guiyuan poem ”.so it showed a lasting charm and so many people late like them. key words:guiyuan poem; waiting psychology; male aesthetics subject ; female aesthetics object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与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与版权使用授权书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 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 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第 1 章章 绪绪 论论 闺怨诗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传统主题。到了唐代,因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 面的影响,闺怨诗在内容和形式上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呈现出不同于前代的个性 特征。本文的第二章介绍了唐代及其以前闺怨诗的情况。目前在分析以女性愁怨 为主题的作品时,文学史和其他的评论文章往往只从社会政治的角度着眼揭示此 类作品的主题意义。这当然值得肯定,但仅仅满足于此是不够的。本文是从多个 角度来透视闺怨诗,对其进行立体的阐释。侧重于对“等待”意象的阐释, “等待” 心理对唐代文人创作的影响,并探讨其对审美意境形成的作用。 闺怨诗中“等待”现象又是研究的重点。在繁杂菁芜的诗中, “男子而作闺音” 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其中不乏男性作家将其物化,投射欲望的赏玩心理。 但是那些危楼独倚,望断天涯路,痴痴等待归人的女性形象,因被荡涤了纯粹色 貌描写的香艳,突出了“等待”的情感重量,同时淡化了“等待”本身的悲苦情 绪,而具有了独特的美学意义。这种“等待”既是对闺中人现实的描摹,又投入 了男性作家的内在主观心里感受。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异质同构关系在诗的表达中 达到高度的融合。对于我们揭示唐代文人人格的缺失和悲剧性命运有着重要的意 义。 现代汉语词典里“等待”条的解释为:不采取行动直到所期望的人,事物 或情况出现。在闺怨诗里,这样的女性比比皆是。她们倦庸幽独,无所为寄,终 日以徘徊于相思和单相思之间的无确定性感“眺望”在时间的流里,渐渐迷失自 己,消耗生命。她们的存在状态体现了“等待”的全部含义。在这一表象的背后, 在幕后对其关照男性作家是怎样的创作心态呢?苏姗朗格在艺术问题中说 到: “如果说艺术是用一种独特的暗喻形式表现人类意识的话,这种形式就必须与 一个生命的形式相类似,.关于生命形式的一切特征都必须在艺术创造物中找 到,事实也是如此。 ”文人的“等待”心理与与女性的境遇,与男性的“等待”生 命存在方式是暗合的。三者的高度统一,使闺怨诗呈现出了“风流蕴藉”的审美 意味。 透视唐代文人闺怨诗的等待现象 2 本文在第三章第一节探讨了女性形象。诗中描绘的女性是虽然是现实的客观 存在,但是女性形象则是在男性作家的意识内塑造的。他们充当了代言人的角色。 即使是客观的描述,也会不自觉得带有过滤和重构的痕迹。两者之间的差距是由 诗人的主观倾向,审美感受连接的。男权社会大背景下的女性,被排出在社会角 色的大门之外。生活空间被限制在深深的庭院楼阁之内。空间的封闭带来的是视 野的狭隘和心里的束缚。她们与外界唯一的联系就是“丈夫” 。她只有通过他才能 意识到自身的价值。所以她们对男性的依赖可谓是狭深偏执的,确定又盲目的。 当丈夫出外宦游,为了实现社会角色期待而长期不归时,女性便在等待中茫然自 失。在理智上,她们知道得支持男性的追求社会价值的行为,但情感上的重负却 无力承担。现实的束缚又不可能改变她们的处境。于是只能在无尽的“等待”中 消耗生命的颜色。 “等待” ,作为一个主体感受性的社会存在,过程的漫长和结果 的两可使它的存在带有明显的躁动不安,身心折磨的情绪特征;是伴随孤独,惶 恐与挣扎的心里感受,是被时间剥夺了快乐的存在状态。按照马洛斯的观点,将 人的所有需要图解为五个层次: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 的需要(4)自我实现的需要,求知和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封建女性最基本的 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于是对于唯一一点可以证明自身价值的情感就成为她们唯一 存在和追求的最终目标。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何女性遭遇抛弃后的悲天怆地,难以 自拔。然而女性一旦成为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她们的“等待”便由真实的 社会存在转化为被男性虚构过的,与生活真实拉开距离的话语存在:等待依然是 痛苦与值得同情的,而叙述的中心已不再局限于“等待”的情绪体验,还将其提 升到审美的高度。 “等待”是一份美丽的痛,它给人贞静空疏,真纯凄婉的审美感 受要远远过于“惆怅” , “销魂” , “断肠”之类的情感体味,使闺怨诗的意境得到 深化和扩大,呈现出“酝酿最深,不怒不慑”的美学风貌。 第三章第二节详细讨论了唐代男性文人在创作闺怨诗,描述“等待”现象的 创作心理。首先是唐代社会男性的处境。儒家的理论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深陷其中的文人深受其浸染。在男权社会中,最大程度追求个人的社会价值成了 每个文人的最初和最终追求。唐代宽松的社会环境,给大批知识分子(尤其是中 下层)提供了施展包袱的机会。孔孟之道的教化,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要求,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内化为他们把握自身存在的方式。但由于他们的入世愿望只有通过君王和朝廷才 能实现,所以就产生了对统治集团的极度依赖性。他们从来就不是独立的,有完 整人格的群体。而君主专制的局限又决定了大批真正有政治才能的知识分子不能 进入仕途或遭受仕途的坎坷。于是被内心描绘的过于完满的理想在与现实激烈碰 撞时,巨大的落差足以使他们在一时之间找不到衡量自身价值的参照物。他们失 去了主体进取的精神,感到在现实面前的无能为力,在被现实与理想隔绝的封闭 空间中做消极的等待。远处的理想没有完全破灭,但是遥不可及,不可触摸。此 刻想起了闺中等待他们归家的女子,不自觉得产生了同病相怜的情感体验。于此 借女子之口表达男子的失魂落魄,等待被人救助的情怀。同时,女性等待形象也 是男性作家的内心期待。文人因为要实现社会所赋予的角色不得不出外宦游,现 实的不如意又驱使其四处漂泊。当他们的理想难以实现时,家就成了流浪在外游 子的心理趋向,闺中人的“等待”变成了具体的心里期待。尤其是仕途受挫,抱 负无从实现之时,这种心态愈加明显。社会价值的难以实现,但闺中人的等待在 远方为其生存提供了另一种参考价值,借此肯定了生命还有意义。与其说是闺中 人在想在怨远方的游子,不如说是游子在企盼闺中人的思念。在此种情绪的感悟 描摹中,男性的压抑凄苦得到了输导和宣泄,心理达到一种平衡。 这样在主客体的相互关照,相互影响中,闺怨诗中的“等待”意象有了具体 丰富的内涵。男性作家的身存体验,女性现实生活的经验,在“性别错位”中得 到了高度的融合。从而在陈旧的恋情题材中翻出了美丽,纯洁,贞静的诗境,散 发出了永恒的情感魅力。等待心理给予闺怨诗歌的影响在第四章里得到论述。 透视唐代文人闺怨诗的等待现象 4 第第 2 章章 唐代以及起以前闺怨诗歌的概述唐代以及起以前闺怨诗歌的概述 2.1 唐代以前闺怨诗的概况以及演变唐代以前闺怨诗的概况以及演变 闺怨诗,即是抒写闺阁中人怨愁之情的诗歌。在我国古代,这类题材的作品 数不胜数。其散发的感情魅力也是其他类诗歌难以比拟的。千百年来它以幽思愁 怨怅惘的艺术魅力深深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而其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男子而作 闺音。虽然抒情主人公是闺中等待之女性,但是作者却大多数是男性。这虽因为 女性的身份低下,没有主动权和发言权。但是如此之多的描写也和男性作家的选 择有着重要的关系。 最早的闺怨诗在诗经里可以找到痕迹。 卫风伯兮 1里写一位妇人因为 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而痛苦不堪“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所爱的人不在身旁,还能为谁梳妆呢?思念之情自然抒发,没有丝毫的造作。 王 风君子于役 2则是通过写黄昏时分,牛羊都可以按时回家,而最想念的那个人 却始终不见回来。即景生情,于情寓意,黯然伤神的思妇形象生动鲜明。这些诗 篇大都表现妇女们静守闺阁,等待征人归来的情怀。诗歌中出现的意象,比如等 待,懒于梳妆等都在后来的诗歌中得到发展和深入。这时的诗作大都是当时下层 的劳动人民所做,还不存在文人“托诗以怨”的理想,因此,也不属于文人的闺 怨诗。 屈原和楚辞的出现给后世的闺怨诗注入了新的内容。屈原“信而见疑,忠而 被谤” ,一片为国为民赤诚之心却被奸佞小人陷害,踏上了流亡的道路。但是他性 格耿介,不折不挠,感叹“众人皆醉我独醒” 。对世人的愚昧投以嘲弄,冷眼傲对 不公平的待遇。他对自己的理想和行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对自己的遭遇充满了 哀怨激愤,借诗歌倾泻而发。 离骚里以香草美人自喻。如“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3, 把不能及时被用于世比成美人的害怕迟暮。 “众女嫉余之娥眉兮, 1 蒋见元,程俊英著诗经注析中华书局 1999 年版 185 页 2 蒋见元,程俊英著诗经注析中华书局 1999 年版 197 页 3离骚 九歌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2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谣诼谓余以善淫” 4,则是众人之妒忌美人而造谣陷害了。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 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5等,以男女之情的不谐比喻君臣的 疏远。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 上缠绵悱恻,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不仅生动,深契当时情景,而且也符合中 国的传统习惯。早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臣和夫妇的关 系等同类似起来。屈原难免会受到影响。或许他不是第一个将其表现在诗歌里, 但是他的这种表达却是空前的。由于屈原卓越的创造力,使香草美人意象结合其 自身的遭遇,人格精神,从而更富有现实感,引起后代文人的共鸣,形成了一个 源远流长的传统。 两汉时期,国家设立了专门采集民歌的机构乐府。汉乐府中的部分诗作也 同样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和思妇对远行丈夫的思念之情。同样,它们也是来自 民间,如有所思和白头吟等,但是很明显得到了文人的改造。东汉末年 的文人开始创作五言诗歌,如古诗十九首 。里面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说游子之歌是其情感的自然抒发而显得深切动人,那 思妇之词,游子又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描摹揣度思妇的内心世界呢?怎能写得同样 情态逼真,打动人心呢?在这里,思妇的形象已经是一个审美客体了。审美主体 在审美过程中,在联想回忆和想象的同时,仍然不自觉地会借助于经验知识和情 感,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体验和思索。当他们的情感趋向一致时,审美主体就会 产生审美共鸣移情和冲动。或许本身并不存在于客体的特征也会附加为其所具有 的性质,而审美主体则可能意识不到。这些在闺中苦苦等待游子归来的思妇,整 日精神苦闷,担惊受怕,害怕游子的喜新厌旧,担心自己的真情不被察觉。她们 是孤独的,也是无力的,只能在封闭的空间内等待。只有这样才会显得楚楚可怜。 与其说是真实的身影,不如说是在外的游子给她们设定好了角色。还有一类就是 感慨时光易逝,贤才不被用,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感怀不遇诗,这也从侧面说明 游子思归的原因。在这些诗作中,深深地渗入了文人的思想感情。 魏晋时期是我国诗歌的繁荣时期,不论在诗的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异彩纷呈。 闺怨诗也乘着这股浪潮起了新的变化。鲁迅先生说,魏晋时代是一个“文学自觉 4离骚 九歌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16 页 5 离骚 九歌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9 页 透视唐代文人闺怨诗的等待现象 6 的时代” 。文学的自觉精神也渗入了闺怨诗的主题中,具体表现在文人仕途失意与 闺怨这一传统题材的结合,借闺怨喻政治失意,从而丰富了闺怨的内涵。天资聪 颖,才思敏捷但是又恃才傲物,任性而行的曹植对闺怨诗的发展也起到了决定性 的作用。他后期诗歌的四分之一都是借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 七哀诗 6很有代表性: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着谁?言是宕 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 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表面上看是写思妇之愁,实际上曹植以思妇自喻,以君喻指魏文帝曹丕,暗 喻曹植思君之意。指出了自己被魏文帝猜忌、防范而不得重用的事实。但是最后 还是希望文帝能“开君怀”而任用他。写尽了思妇的悲伤,幽怨。命意曲折,感 情凄婉,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刘履评此诗说: “子建与文帝同母骨肉,今乃浮沉 异势,不相亲与,故特以孤妾自喻,而切切哀虑之也。 ” ( 选诗补注卷二)清代 沈德潜也明确指出: “ 七哀诗 ,此种大抵思君之辞。 ” 作为失意文人的典型,其坎坷的命运,悲伤的情怀,使无数文人深表同情。 古代不少诗人皆以王佐之才自命,却因为其诗人气质,都身世沦落,而以他们的 诗词名世,其命运与曹植相似,所以对曹植多有一种认同感。 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道教和佛教发展日盛,传统儒学的思想指导地 位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冲破礼教束缚的文人们无所顾忌地描写女性。加之梁武帝 和文帝的亲自创作和倡导,促成了宫体诗风的大盛。但是他们主要把女性的外貌 和形态作为对象,很少有涉及其内心感受和表现她们精神风貌的。也有一些反映 边塞的闺怨诗歌,但是由于南北朝的疆域狭小,诗人也很少有真正的出塞经历, 因而此时诗人所写的边塞闺怨诗多是借汉代题材或者乐府的旧题拟作,很难反映 社会家庭的真实情况和思妇的真实情感。如萧纲的倡妇怨情诗二十韵写“玉 关驱夜雪,金气落严霜。飞狐驿使断,交河水路长。荡子无消息,朱唇徒自香。 ” 虽然诗中也有玉关、飞狐,交河等地名,但都非实指,也根本不符合南朝的疆域 实情。倒是南朝的一些表达真挚纯洁感情的民歌散发了清新的气息。为唐代文人 6 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年版 2 卷 313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的表达提供了借鉴的营养。 2.2 唐代闺怨诗的概况以及新的发展唐代闺怨诗的概况以及新的发展 唐代闺怨诗的发展到了一个顶峰。不仅数量之多是前代无法比拟的,而且其 思想和艺术上达到的高度也是前代望其项背的。其形成的审美意象,审美意境也 给后代诗歌以深刻的影响。其中,对于“等待”现象的多重描写,使得闺中人的 形象日益丰富和饱满。同时男性作家借女子之口抒发政治情怀,将审美主体和客 体的完美结合,文人的“等待”心理也就有了深度和厚度。男性作家的身存体验, 女性现实生活的经验,在“性别错位”中得到了高度融合。从而在陈旧的恋情题 材中翻出了美丽纯洁贞静的诗境,散发了永恒的情感魅力。不仅安慰了那些独守 空房的闺人,同时也给失意落魄的文人找到一条倾诉的渠道,一方安置灵魂的家 园。 全唐诗近五万首诗中,涉及妇女的占五分之一左右,其中以描写妇女为 主的诗大概有六千七百首。闺怨诗又在其中占了相当一部分。这是一笔十分丰富 的诗歌遗产。除了文学传统影响之外,和唐代社会的现实情况也是分不开的。公 元 624 年,李渊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唐王朝,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军事强大,文 化经济繁荣的一个朝代。唐代社会长期稳定统一,国力强盛,为士人展开了一条 宽阔的道路。他们入仕较前代有了很多的机会和途径。唐沿隋制,开科取士。科 举之外,还有多种入仕方式,比如入地方节镇幕府等,为寒门文人提供了更多的 机会。像李白、杜甫、韩愈、元稹、李商隐等著名诗人都有此类生活体验。唐代 文人功名心特重,对于现实是积极的,进取的。他们在入仕途之前都是自视甚高, 激情昂扬,期盼能作一番伟业,最后功成身退,像姜尚、谢安那样归田隐居。 旧 唐书 王翰传 7说他“神气豪迈,发言立意,自比王侯” 。陈子昂在答洛阳 主人 8里也抒发这样的气概: “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再取良城壁,三陟平津 侯。不然拂衣去,归从海上鸥。 ”希望遇到明君,作一番大事业。杜甫也要“致君 尧舜上”而自比稷和契了。这种近乎天真的理想在现实面不堪一击。他们积极用 世的愿望只有通过君王和朝廷才能实现。所以就产生了对统治集团的极度依赖性。 7 旧唐书 王翰传卷 190 中 5039 页 8 全唐诗中华书局 1960 年版 83 卷 899 页 透视唐代文人闺怨诗的等待现象 8 他们从来就不是独立的,有完整人格的群体。而君主专制的局限又决定了大批真 正有才能的知识分子不能进入仕途或者遭遇仕途的种种坎坷。于是被内心描绘过 于完满的理想在与现实激烈碰撞时,巨大的落差足以使他们在一时之间找不到衡 量自身价值的参照物。他们失去了主体进取精神,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无能为力, 在被理想和现实隔绝的封闭空间内做消极的等待。远处的理想没有彻底破灭,但 是遥不可及,不可触摸。此时那些想起在闺中的等待的女子,那些只能看着红颜 老去却终年见不到君王的女子,那些曾经得到三千宠爱却又被无情抛弃的女子, 不自觉产生通病相怜的情感体验。于此,借女子之口表达男子的失魂落魄,等待 被人救助的情怀使闺怨诗的传统在这一时刻复活。男性作家的压抑凄苦得到了疏 导和宣泄,心理达到一种平衡。前人也曾指出这点,明人朱之蕃在诗法要标 卷二中说: “唐人作宫词,或赋事,或抒怨,或寓讽刺,或其人早负才华,不得于 君,流落无聊,托此自况。若概以怨观之,则失讽人之意亦。 ”虽然不能说所有的 闺怨诗都是从此目的出发,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大部分就是如此。文人的等待心 态也是其没有安全感,自身不能把握命运的表现。文人自比妾妇,只有仰仗君子 的爱顾,才能实现所谓的理想。把自身的情感遭遇投射到诗歌里面,荡涤了宋梁 对闺中人纯粹色貌描写的香艳,突出了“等待”的情感重量,同时淡化了“等待” 本身的悲苦情绪,使闺怨诗呈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蕴藉”风貌。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第第 3 章章 闺怨诗中“等待”形象的背后闺怨诗中“等待”形象的背后 3.1 女性现实生活中的“等待”女性现实生活中的“等待” 翻开唐代文人的闺怨诗,映入眼帘的是危楼独依,百无聊赖,只能看着红颜 老去,春光不在的“等待”女性形象。她们倦庸幽独,无所为寄,终日徘徊于相 思和单相思之间的无确定性感“眺望”的时间流里,渐渐迷失自己,消耗生命。 她们的存在状态体现了“等待”的全部含义。她们的存在意义只有在被“等待” 的人面前才能体现出来。 诗中描绘的女性是现实的客观存在,而女性形象则是在男性作家的意识内塑 造的。男权社会大背景下的女性,被排在社会角色的大门之外。生活空间被限制 在深深的庭院楼阁之内。空间的封闭带来的就是视野的狭隘和心理的束缚。她们 与外界的唯一联系就是“丈夫” (包括君王) 。她只有通过他才能意识到自身的存 在价值,所以对男性的依赖是狭深偏执的,确定但又盲目的。当丈夫长期在外, 为了完成社会赋予角色期待而长期不归时,女性便在等待中茫然自失。 王缙的古别离 9说: “下阶欲离别,相对迎兰丛。含辞未几吐,泪落兰丛中。 高堂静秋日,罗衣飘暮风。谁能待明月,回首见空床。 ”丈夫还没走,就已经痛苦 得难以忍受了。虽有满腹知心的话要讲,未及开口就泪流满面了。她如此的神伤 只为丈夫的即将远离。诗的下半写丈夫已经远走了,而她依然站在暮风里任风吹 着单薄的暮衣。因为从那晚开始她就要孤单地度过自己都不知道到底要有多少个 不眠之夜了。 丈夫离开之后,她们就困倦在闺中,房中,懒于梳妆,疏于活动。 “娇慵无力 懒梳妆”这一意象成了男性诗人的一个重要选择。 “慵懒”是闺怨诗中十分鲜明的 群体形象。她们的懒态主要是精力过剩而长期压抑所导致的精神抑郁和肌体的病 态,是失去生活坐标的无所适从的茫然。化妆是女性以人为的修饰将容貌美化, 从而符合男性的审美标准,增加女性自身的社会存在价值。和花草树木之类的自 9 全唐诗中华书局 1960 年版 129 卷 1310 页 透视唐代文人闺怨诗的等待现象 10 然审美客体相比,女性则兼有了客体和主体的双重身份,是有审美鉴赏能力的“客 体” 。所以,她可以迎合男性审美主体的需要来塑造自己。但是当这个审美主体不 在的时候,女性化妆的热情和动力也就消失了。懒妆成为唐代闺怨诗中最为普遍 的个体形象模式。李端的妾薄命 10说“一从失恩意,转觉身憔悴。对镜不梳头, 倚窗空落泪” ; “女为悦己者容” ,一旦失去了男人的观照,梳妆打扮也就失去了意 义。 孙光宪的浣溪沙 11“揽镜无言泪欲流,凝情半日懒梳头” ;冯延巳菩萨 蛮 12中的“较鬟堆枕钗自横,溶溶春水杨花梦” ;还有鹿虔扆的思越人13“珊 瑚枕腻鸦鬟乱,玉纤慵整云散” ;毛熙震的浣溪沙 14之七中的”半醉凝情卧绣 茵,睡容无力卸罗群 慵整落钗金翡翠,象梳欹鬓月生云,锦屏绡幌麝烟薰” 等等,都是女子懒于梳洗,神态倦庸。男性角色的缺失,使得她们也不在意自身 的容貌了。因为“她们”只有在被看的时候,才会感到“自我”的存在。她们生 存的意义也就系在男性的身上。那唯一能做的就是翘首期盼男性的归来了。 静是男性中心社会对女性形象至为重要的审美期待。 “静女”也就是封建社会 推崇的“淑女”形象。 诗经里面就有一个文静闲雅的“静女” , “静女其姝,俟 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 ( 邶风静女 15)塑造了一位痴心等待却又 羞涩躲藏意中人的美丽多情女子,她成了男性心仪的标准。同样,在宋玉的神 女赋 “澹清静其兮,性沉详而不烦” 16,曹植的洛神赋 “环姿艳逸,仪静体闲” 17都是这样的描绘。美人们都是以娴静淑美的姿态出现在男性的笔下。而唐代文人 在具体描绘的时候,是将人的幽静和环境的幽静融为一体的。杜审言的妾薄命 18: “草绿长门掩,苔青永巷幽。宠移新爱夺,泪落故情留。 ”通过绿草,长门,青 苔,幽巷的意象组合,营造了一种幽美的氛围。这个氛围的空间是极其狭小的, 它只是“四壁”之内的院落。居于其中的女性审美主体也处于一种静态。 “她”默 10 全唐诗中华书局 1960 年版 24 卷 315 页 11 全唐诗中华书局 1960 年版 897 卷 10134 页 12 全唐诗中华书局 1960 年版 898 卷 10152 页 13 全唐诗中华书局 1960 年版 894 卷 10105 页 14 全唐诗中华书局 1960 年版 895 卷 10114 页 15 蒋见元,程俊英著诗经注析中华书局 1999 年版 115 页 16 万家辞赋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4 年版 31 页 17 万家辞赋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4 年版 162 页 18 全唐诗中华书局 1960 年版 24 卷 314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默流泪缅怀逝去的感情,没有哀嚎,没有愤怒。戴叔伦的长门怨 19“夜静管弦 绝,月明宫殿秋。空将旧时意,长望凤凰楼。 ”幽静的深夜,难以入眠,往日的情 义却难忘怀,只能长久地望着“凤凰楼”寄托哀思。耿湋的长门怨 20: “闻道 昭阳宴,嚬蛾落叶中。清歌逐寒月,遥夜入深宫。 ”则是通过昭阳宫的热闹,衬托 了深宫的冷清。清歌,寒月都显示了所居环境的幽静,透视了女性内心的寂寞和 幽冷。李华的长门怨 21“鸦鸣秋殿晓,人静禁门深”, 鸦鸣声打破了秋殿的早 晨,禁门的深处有一位“静人”在默默等待。聂夷中的起夜半 22“念远心如烧, 不觉中夜起。桃花带露泛,立在月明里。 ”心中一直在念着远方的人,不自觉地半 夜醒来。桃花泛着晶莹的露水, “她”静静地立在明月下惆怅满怀。徐彦伯的春 闺 23: “戍客戍清波,幽闺幽思多。暗梁闻语燕,夜烛见飞蛾 。 ”戍客在外,幽 人在内,独自看着双燕的呢喃,飞蛾的扑火。意境幽深,动人。男性作家选择了 这些在幽静中的美丽女子形象,对于充分表达她们的“等待”中的孤独寂寞起了 很重要的作用。 其实真正现实中等待的女性到底会不会真得就如他们所写的那样只是悄然地 等待呢?而且心情真的只是落寞无聊吗?这个问题尚须探讨。唐代是个开放型的 社会,虽然妇女仍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是相对而言,妇女的地位可以说在 古代历个朝代算是最高的了。妇女不仅广泛参与社交和文化娱乐活动,而且还获 得了与丈夫几乎对等的地位。这也是和唐朝当时的社会形态和文化背景唇齿相依 的。初唐盛时,国计民生得到一日千里的发展,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物资资源极 大地丰富;而久经战乱,又使得士族名阀的势力逐渐沉寂,纲常礼教也日渐式微; 再由于唐朝的统治者以胡汉血统统治天下,少数民族的风俗也对中原文化影响巨 大。因此这些都对先秦两汉以来的儒道法统形成巨大的冲击,男女礼教设防不似 以前紧张。女性地位的一步步沦陷,是在唐朝以后。封建社会往后越发展,这种 束缚也就越来越严重。这大概也是为何武则天可以成为一个女皇帝,而且是唯一 的一个的原因。而且因为地位的提高,她们在改嫁或者再婚方面也比较自由,贞 19 全唐诗中华书局 1960 年版 373 卷 3081 页 20 全唐诗中华书局 1960 年版 269 卷 3002 页 21 全唐诗中华书局 1960 年版 153 卷 1589 页 22 全唐诗中华书局 1960 年版 26 卷 365 页 23 全唐诗中华书局 1960 年版 76 卷 826 页 透视唐代文人闺怨诗的等待现象 12 洁观念也比较淡薄。未婚少女私结情好,有夫之妇另觅情侣,离婚再嫁屡见不鲜。 如唐高祖之女到肃宗之女共有九十八人,改嫁者三十七人,其中有四人三嫁。武 后本来是侍奉太宗的,高宗纳为皇后。杨贵妃本来是玄宗的儿媳妇,玄宗娶之, 充分反映了当时宽松的社会环境和风气。妇女不拘礼数,主动追求爱情。比较开 明的父母可以放心让女儿自己选择配偶。宰相李林甫的五个女儿隔着窗纱选择自 己意中人就是典型的事例。在民众方面,女性还是比较支持男子出外求官的,希 望他们能建立一番事业。据玉泉子记载: “杜羔妻刘氏,善为诗。羔累举不中 第,乃归。将及家,妻即先寄诗与之曰: 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如 今妾已羞君面,君到来时近夜来。 羔见诗,即时而去,竟等第而返。 ”刘氏有较 高的文化修养,她用激将法劝夫用功,而杜羔也尊重妻子的建议,反映了当时男 女之间平等相处的情况。同时也可以看到,丈夫长年不归,妻子该有多想念,但 是她没有痛哭流涕,没有肝肠寸断。在丈夫落第归来,她倒显示一种豁达,用间 接的方式鼓励他再次去努力。可见她们对于丈夫出外求官并不是一味得感伤,埋 怨。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支持的态度,是传统的“妻以夫贵”的显现。同时, 丈夫的常年不归,必定也在外面会留恋烟花之地。这对于她们来说也是明确知道 的事实,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