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i 摘 要 摘 要 本文从代沟在城乡之间的比较入手, 认清了加剧是城乡代沟相同点的集中体 现,旨在将这种代沟加剧现象放置在整个社会背景中,综合哲学、经济学、社会 学、文化人类学、人口学以及环境心理学等多学科不同的研究视角,深刻剖析代 沟加剧现象在城乡之间的差异及其形成的原因; 思考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和 农村不同“域”的代沟加剧现象存在差异的社会功能,在把握这种差异存在的积 极和消极因素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代沟的城乡差异现象给今天的个人、家庭和社 会带来的启示和所应采取的有效应对措施,从而做到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更好 地构建“和谐”的中国社会。 关键词:关键词:代沟;代沟加剧;城乡差异 abstract ii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gap,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intensified recognize similarities to the centralized embodiment, the gap in the whole social phenomenon of intensified placed in the background, philosophy, economics, sociology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multidisciplinary different perspective, profound analysis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intensified phenomenon and its cause of formation between, thinking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s urban and rural different domain gap between social phenomenon of intensified in grasping this function, the differences of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factors, on the basis of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differences in exploring the phenomenon to todays personal, family, and society brings revelation and shoul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and hence better openning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of china. keywords: gap; gap growth ; urban and rural differences 前 言 iii 前 言 前 言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代沟”一词作为一种形象比喻,可以用来统辖代际差异、代际隔阂和代际 冲突等一类所有表征代际距离的词汇,因此,所谓“代沟”是指不同代人在社会 拥有方面和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的选择方面所出现的差异、隔阂以至冲突的社会 现象。 首先,中国较大范围和领域内的人口流动,如涌向大城市的“新移民现象” , 农村和城市青年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与此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他们对同一 社会问题或社会事件的观点也往往不尽相同, 特别是由于农村和城市不同的成长 环境以及不同的家庭式教育, 他们在对待家中父母等长辈以及幼童的态度和行为 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而以上事实的出现与代沟加剧的城乡差异现象不无一 定的关系。了解这种代沟加剧在城乡间的差异,将有利于今天的青年人相互之间 的尊重和融合。 其次,当今社会农村和城市青年相互婚配组建家庭的现象日益增多,由此带 来的配偶间、 子女与相互父母长辈间等家庭成员内部代与代之间观点和行为的差 异、隔阂甚至冲突并非一般,而这一问题的出现与代沟加剧的城乡差异现象不无 直接的关系。而了解代沟加剧在城乡之间的差异,有利于家庭成员个体之间的理 解与适应,研究代沟的城乡差异,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也有利于政府有针对性 地加强对城市和农村不同代际人群生产和生活等问题的重视, 采取不同却行之有 效的社会政策和社会行为,特别是对不同地域内的青年人教育问题的关注和作 为。 “代”作为一种生物现象将伴随人类永久存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代沟也 将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存在,承上可知,在我国现阶段探究代沟加剧现象在城乡间 的差异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国学者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进行 代际关系研究,迄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城市,重 点探讨的是城市家庭中的代际关系。这是因为城市比农村更为关注代沟现象,而 农村社会中,最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还是经济问题。但是,代沟现象既存在于城 市,也存在于农村,而且有时农村中代沟现象表现得更为剧烈而极端,其引起的 社会问题毫不逊色于城市社会。正如周怡在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的代文化特征 一文中通过对实证资料的分析指出的一样, “尽管中国农村不同代人之间的代沟 现象已经存在,但是,总的说来,乡村代群体尚处于自在阶段,人们尚未形成明 显的代意识” 。或许在农村代沟的存在还没有太多的人意识到,但我们的研究者 前 言 iv 却不能视而不见。目前,农村社会中代际关系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应该引起研 究者的重视。 尽管代沟现象肇始于家庭,但它的影响早已超越了家庭,渗透到社会的各个 方面,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因此,现代的代沟研究者应该将目光从 狭小的家庭扩展到广阔的社会领域。本文从代沟在城乡之间的比较入手,分析代 沟加剧现象在城乡间差异的成因和它的社会功能, 寻求这种差异的存在给我们今 天的中国社会带来的启示。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代际关系问题一直是社会科学者所关注的对象。 代际关系问题真正成为世界 性的社会问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社会正处于急剧变迁时期,代际冲 突尤其明显。美国人类学家杰弗里戈若较早地研究了代沟现象,他在 1948 年 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性研究中提到,由于迁徙到新的环境中,美国的父 辈丧失了欧洲的父辈所具有的权威性,他们常遭到更能适应新生活的儿子的拒 斥。 作为一种西方思潮,代沟理论,辐射面宽广、争鸣者众多,其主要的论述大 致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于世代间是否存在代沟的争论。在国外代际关系 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 1970 年出版 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文化的研究一书。玛格丽特米德认为,代沟 是普遍存在于人类世代关系中的社会现象,60 年代以来,代沟已经不是以前的 老派的父母与新潮的子女之间的感情纠葛, 而是一种被独特的事件相隔了的不同 代人之间的尖锐对立和冲突,即我们通常说的“重大事件产生一代人”的观点。 显然,玛格丽特米德的“代沟观” ,将代的分裂说成是全球性已经或将要面临 的紧迫问题,并将其推向极至。与之相抗的有“局部分歧说”和“虚幻想象说” 等流派。 “局部分歧说”的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希尔认为,代与代之间在价值和行 为选择等方面的普遍代沟是不存在的,只可能有单方面的或局部的分歧。 “虚幻 想象说”的代表人物杜文和艾得尔森认为, “代沟”是一种根本不存在的危言耸 听的空谈。60 年代发生在美国及其它工业化国家的一些社会风波,是由具体的 社会条件促成的, 并非由于两代人存在价值观的对立而引发。 第二, 关于 “代沟” 产生的原因。 国外许多学者虽然承认代沟, 但是对代沟形成原因的解释大相径庭。 主要的西方学者的观点有: 玛格丽特 米德认为, 代沟是社会高度技术化的产物; 塔尔科特帕森斯认为,世代冲突的直接原因可归结为青年与老年之间的社会地 位差别悬殊;a汤因比与池田大作曾专门谈论过“代沟与体制”的关系问题, 中心议题是,体制加剧了代冲突。第三,关于“代沟”的社会功能。 “代沟”现 象一经被提出,国内外学者就争相以不同的角度论证其可能产生的社会功能,褒 前 言 v 贬不一,相持不下。从文化的角度来说, “代沟”具有“创新文化”的功能这一 说法得到了诸多研究者的赞誉。 玛格丽特 米德提出了著名的 “三种文化” 模式, 认为当今社会已步入后喻文化阶段, 由此造成战前的一代人与战后的一代人在观 念上和行为上的巨大鸿沟。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 “代沟”具有改变“社会化矢 量”的功能。从世代继承的角度来看,本特森等人认为, “代沟”为世代的延续 提供了“选择”功能。 “代沟”问题曾经导致西方社会学界长达 10 年的激烈论战,代沟的研究对 整个社会起到了几乎惊世骇俗的作用。从以上综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尽管国外 的代沟理论流派纷呈、新说迭起,但是他们的基本概念前提、相应的理论背景并 无统一协调之性质,国外学者对代沟观的“破”与“立”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 分歧和争论依然占优。 我国学者关于代沟的理论研究起步比较晚,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社会一直比较 传统而稳定,社会文化变迁比较慢,代际冲突也不明显。二十世纪 80 年代,代 际理论传入我国,二十多年来学者们对代际关系的认识已由片面走向深入,从盲 从西方理论到充分认识中国的实际。 接下来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视野角度对国 内代沟问题的研究加以综述。 1、研究阶段。在我国,代际关系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二十世纪 80 年代,为代际关系研究的起步阶段。在这期间,我国学者最主要的 贡献是引进了西方代际理论。第二阶段:二十世纪 90 年代,代际关系研究进入 了稳定发展时期。由于中国社会在此期间正处于改革开放阶段,并由此引发了大 规模的社会文化变迁, 使得代际关系成为社会科学者很感兴趣的课题。 尽管如此, 理论性、系统性的研究论文仍然比较少,中国社会的代际关系研究并没有生发出 自己的代际理论。第三阶段:2000 年至今,这一阶段和前两个阶段有着根本性 的区别。这一阶段的代际研究论文已经显示出了新文化的特质,但更多的侧重于 新人类、e 时代、网络时代和飘一代这样一代群体的文化研究,而很少探讨这一 群体与他们父辈的代际差异、代际隔阂和代际冲突。 2、研究方法。在我国代际关系研究中,我国学者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个 案访谈、等级相关分析、卡方检定、集束系统随机抽样、目标抽样等社会学中的 实证方法及人类学的方法,虽然在实证研究方面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比较侧重于 理论层面,缺乏实际调查研究的精神,极少提出有见地的解决措施,并且其代际 理论主要是借鉴西方学术思想,尚还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3、研究视角。我国学者研究代际关系主要是从社会学和青年学的角度进行 的,除此而外,还有很多学者分别从人口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代际更替现象 进行了研究。代沟现象是一个社会现象,也是青年学学者所关注的,同时它还是 前 言 vi 一个基于人口学的事实,因此,从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便成为当前代际研究的主 流。 4、研究重点。从已有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代际关系研究有两个侧 重点。一是侧重于研究城市中代际关系,一是侧重于对家庭中代际关系研究。 目前,我国学者关于代际关系研究的内容主要关注七个方面问题:代沟的概 念界定、代沟划分的标准、代沟产生的原因、代沟的表现、代沟的特征、网络社 会的代沟现象以及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问题,并从多学科、多角度分别研究探索 了代际现象,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代际关系的研究在我国仍有许多需要 提升的地方,中国现在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代际理论,也没有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论 著,在研究方法上也有着简单化的倾向,研究的视角也需要进一步综合和深化。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郑重声明: 1、坚持以、坚持以“求实、创新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3、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研究生签名: 日 期: 日 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 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研究生签名: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 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研究生签名: 日 期: 日 期: 第一章 代沟在在城乡之间的比较 1 第一章 代沟在城乡之间的比较 第一章 代沟在城乡之间的比较 一、城乡代沟的相同点及成因 1、加剧是城乡代沟相同点的集中体现 “代沟”是一个普遍存在于人类世代关系中的社会现象。 “代沟”这个概念 最早是由 “代群” 演进而来的。 匈牙利社会学家曼海姆在研究个人与社会的时候, 发现每一代人(大约 30 年)都以自己为中心形成一个同代单位,他把它命名为 “代群” ,即同代的一群人。每代人都因为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 经历大致相同而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兴趣和生活方式,对过去和现在的事物 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看法,所以同代人之间有共同语言,容易沟通。用这个观点来 研究代际关系时,就发现代际之间存在着差距、分歧甚至隔阂,于是社会学家就 把这种现象称为“代际差距” 。后来由于中文名词一般由两个字组成,说起来也 简洁,于是这种现象就被称为“代沟” ,并且流行起来。其实将“代际差距”说 成是“代沟”并不是十分准确的,不过这种说法既然已被人们普遍接受,约定俗 成,也就没有必要再改了。 “代沟”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 提出,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她就在代沟一书中指出, “整个世界处于一个 前所未有的局面之中, 年轻人和老年人青少年和所有比他年长的人隔着 一条深沟在互相望着” 。 她认为不同辈份的人(狭义上指家庭成员中的父母和子 女,广义上则指社会上的年长一代和年轻一代)由于历史时代、社会环境和生活 经历的不同,他们的价值观、思想认识、心理状态、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以及兴 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并且容易引起分歧和冲突。这一概念后来被众学者赋予 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等多方面的意义。尽管他们的论述角度有所不 同,但对“代沟”词义的理解基本相同,一般都把它理解为在一定社会中两代或 两代以上人之间所出现的断裂或矛盾的状态。 周怡曾在 代沟现象的社会学研究 中为代沟作了更为明确的界定,她认为, “代沟”是指由于时代和环境条件的急 剧变化,基本社会化的进程发生中断或模式发生转型,而导致不同代之间在社会 的拥有方面以及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的选择方面所出现的差异、隔阂及冲突的社 会现象。代沟基本上在“差异” 、 “隔阂”和“冲突”等三个层面上展开,代际 差异是代沟的基本层面,这种差异将导致代际隔阂,而差异发展到极端和尖锐的 程度,则导致代际冲突。这个定义是迄今为止所有关于代沟的定义中比较完整的 玛格丽特米德著,曾胡译, 代沟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年 1 月第 1 版,第 6 页。 第一章 代沟在在城乡之间的比较 2 定义,它不仅说明了代沟是什么,更归结了代沟产生的原因,那就是:由于社会 的发展进步,每代人面临的社会环境不同,从而在生活方式、行为取向和价值观 念上出现了差异。 另一方面,城市和乡村是一个区域的两种组成单元,他们在政治、经济、文 化、科技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别, 城市和乡村是两个复杂的系统,这两个系统内 部的要素和运行方式都存在差别,导致了城市和乡村两种不同的发展结果,产生 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异。而城乡差别自城市从乡村中分离出来就客观存在,并 且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这对于要消灭三大差别(城乡差别、 工农差别、体力与脑力的差别)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必须要跨越的一个 阶段。然而,在现阶段,中国社会已经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价值多元化局面的出现以及价值冲突的产生,社会代沟现象也日益加剧,而这种 代沟加剧的现象也势必在一定意义上使得城乡差异的加剧, 因此我们必须要正视 代沟加剧现象在城乡间的差异,发现这种差异所带来的效应并加以利用,做到因 势利导,从而探讨其对更好地构筑和谐社会的启示。 在 21 世纪即将来临之际,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来自各个方 面的严峻挑战,这些挑战既包括政治、经济方面的,也包括文化和社会其他方面 的。 有两个词语能够比较准确地概括当前的社会状况, 这就是 “社会转型” 和 “价 值冲突” 。在最近的 30 年中,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比较一 下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状况,可以最真切地体会到社会生活的深刻变迁。在社会 转型时期,旧的价值体系已经不能合理地解释社会生活,而新的价值体系还没有 完全建立起来,此时社会失去了主导价值观念,因此各种价值观念纷纷出现,每 个价值观念都提出一种价值标准,从而造成价值多元化的局面。价值多元化的必 然结果是价值冲突,价值冲突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最显著特征。社会转型时期 价值冲突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代沟” 。 “代沟”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指代际之间 出现的像鸿沟一样难以逾越的界限。这个界限主要是思想感情方面的,更确切地 说是价值观念上的界限。当代沟出现的时候,两代人之间出现了隔阂,形成一道 无形的障碍,老一代人不能理解年轻一代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年轻一代人也 不能接受老一代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准则,于是两代人被阻隔在时代的两端,在观 念上不能交流,在情感上无法沟通。在很多时候,无形的代沟比有形的沟壑更难 以跨越,成为困扰人们的一个社会问题。 特别是从 90 年代中后期开始,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步伐开始有条不紊地迈 进中国,在信息技术和消费主义文化的催生下,传统的价值观和主流的政治教化 模式在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年轻人这里不费吹灰之力就顷刻间崩盘了, 他们面 临的是一个与老一代经历的全然不同、瞬息变幻的世界。在这个由互联网、知识 第一章 代沟在在城乡之间的比较 3 经济和流行文化编织的全新世界面前,老年人的经验和思想显得愚钝不堪,主流 的意识形态和传统的文化价值观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年轻人不再费心抗议旧有的 观念或体制,甚至不再试图向老一辈解释自己的理想蓝图,而是在自己的世界中 自娱自乐、游刃有余,以致引来主流社会和成人们好奇的目光。这一阶段可以视 为前象征文化阶段。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在家庭、学校、社会还是文化当中,年 轻一代的力量正在不断增长。父母、老师的经验和教诲常常与孩子们的需求相去 甚远,社会的许多行业、部门,尤其是高新技术和流行文化等领域正越来越多地 为年轻人所占领,残酷的竞争、迅速更新的信息、五花八门的新名词已经让老一 辈无力应对,除非主动向年轻人学习,否则只有无奈地退居边缘。 “就在前不久, 老人还能说: 你要知道,我曾经年轻过,可你却从来没有老过 。可现在,年轻 人可以回敬说:你从来没在我的年轻时代里度过你的年轻岁月, 你也不可能了 ” 米德的这段关于 60、70 年代美国代沟的描述,也可以用来典型地叙述今天中国 两代人之间的代沟现状。 代沟加剧的现象是城乡代沟相同点的集中体现, 代沟加剧的问题已然成为重 大社会问题之一, 这一问题理应成为目前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和农村所共同关注的 焦点问题之一。我们不难发现,在城市的家庭里,父母和年轻的子女之间日益冷 漠,学校里教师、领导和学生之间愈来愈难沟通,整个社会的年轻一代和老一代 不理解并相互指责,老一代把年轻人评价为“荒唐、胡闹、狂妄、骄傲”的一代, 年轻人则认为老年人“机械、呆板、保守、固执、僵化” 。这些都被看成是“代 沟”在今天的城市生活中的典型表现。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当宁静的村庄被改 革开放的风暴所冲击后,广袤的原野便被注入了活力。农民们发现过去被尊崇的 观念和见解开始陈旧,以往人们奉为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一切古老的关系、 一切“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东西受到严峻的挑战。在家庭内部,父子之间没有共 同语言,婆媳关系比较难处,孙祖两代隔膜,这已成普遍问题。在这场历史和未 来的大过渡中,农村中的老年人感到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陌生、动荡和不适应。 农村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在体验到生机勃勃的世界之时,出现了价值上的新 选择。于是,农村中的青年人和老年人之间在生活态度、思想观念、价值选择方 面出现了一条新的鸿沟。这就是在新形势下的代沟。实践证明,农村中的这种代 沟和城市代沟现象同样明显和在日益地加剧。 2、城乡代沟都在加剧现象的原因分析 (1)社会学视角分析 玛格丽特米德认为,代沟是社会高度技术化的产物。现代科技给社会生活 玛格丽特米德著,曾胡译, 代沟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年 1 月第 1 版,第 65 页。 第一章 代沟在在城乡之间的比较 4 中的人们提供了很高的物质享受,这种物质享受导致了传统生活方式的断裂。于 是家庭意识淡化,社会流动增加,青年一代经过一段时间的独来独往之后,主体 意识觉醒, “他们以全新的眼光对他们的所见所闻进行思考和判断,去审视一个 以前从来未有的世界,去追求并适应新的变化,由此终于出现了不可逾越的代 沟” 。 这种解释指出了现象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技术进步和代际陌生之间存在 着的决定与被决定之间的关系, 代际陌生而引发的代沟是技术进步作用力的变异 带来的副产品,二者在时空上并行不悖。 国内学者在论及代沟的成因时,大多秉承了玛格丽特米德的观点,其中以 王雷主编的跨越代沟一书为代表。该书主要认为社会经济的巨变导致了现代 化进程的加快,使青年人在消费心理、社会意识(如主张自立)、思维习惯等方面 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与传统观念发生抵触。这种抵触不仅存在于家庭内部, 还发生在社会上的不同代人之间,因此代沟产生。张永杰、程远忠合著的第四 代人则强调, “当中国社会在从政治时代向经济时代转型的时期,代际分裂表 现得最明显,也最严重” 。 (2)伦理学视角分析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洗礼的当代中国社会, 在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迁 的今天, “秩序情结” 即使仍然存在,也不会像中国古代社会那样强烈。主要原 因就是当代中国家庭伦理的变迁。 家庭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中心以及社会伦理道 德的逻辑出发点,以伦理维护了家庭的稳定与和谐,也就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和 谐。如果传统的家庭伦理受到破坏,传统社会的秩序也就受到了破坏。但是,当 代中国并不是一个传统社会, 而是一个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急剧变迁的转 型社会。如果说传统社会的社会秩序是以家庭伦理为基础,现代社会的社会秩序 的建立与维系则是以法治为基础。转型社会既有部分传统社会的特征,又有部分 现代社会的特征,或者说,转型社会是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混合体。从社会群 体来看,则是一部分社会群体具有比较浓厚的传统社会的特征,一部分社会群体 具有比较鲜明的现代社会的特征。当代中国社会的这一特征可以用“代沟”理论 得到解释。在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快速的变 化, 年长一代的早期社会化业已完成, 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已经基本定型, 而年轻一代的早期社会化过程正好处在社会急剧变迁时期, 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 活态度既受到社会转型前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的影响,又受到社会转型期各种思 潮的影响,这个时候代沟问题就显得特别突出,两代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生活 玛格丽特米德著,周晓虹 周怡译, 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 版社,1987 年 12 月第 1 版,第 23 页。 张永杰、程远忠著, 第四代人 ,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年 8 月第 1 版,第 5 页。 参见张德胜儒家伦理与秩序情结 ,台巨流图书公司 1989 年版,第 157160 页。 第一章 代沟在在城乡之间的比较 5 方式等许多方面都有比较大的差异,这一点得到许多研究的证实。 同时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到,代沟的差异、隔阂和冲突因社会环境和条件的不 同以及社会文化变迁的缓急而时隐时现,或转化为激烈冲突或表现为和平相处, 即使在社会平稳发展的时候,代沟也不可能完全消失,而只是更加隐蔽或表面上 显得相安无事而已, “隐”并不意味着“消失” , “和平共处”并不意味着“没有 差异” 。而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代沟的存在在社会转型或社会剧变时表现得最为 明显,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往往在两代人之间筑起一道无形的代沟。由于时 代的变迁,两代人的价值观念出现对立和冲突,形成一道交往的障碍,把两代人 隔在时代的两端,使之不能交流,无法沟通。代沟作为一种事实性的存在,是变 速加快的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 (3)青年学视角分析 代沟现象的客观存在已不容置疑, 但代沟现象存在的状况却要根据具体的社 会背景条件而论。在社会变迁速度缓慢的传统农业社会里,几代人所经历的往往 是重复的生活,长辈的过去就是年轻人的未来。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代际关系比 较简单,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代沟现象,至多也只是处于萌芽状态。随着工 业社会的到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速度加快,用米德的话来说,尽管“长辈要 求年轻人按照他们的方式生活,可年轻人却要透过自己的瞳仁看世界。于是他们 成帮结群涌出了长辈的樊笼,于是这个世界有了他们的声音,也有了他们年轻的 色彩” , 于是两代人之间产生了新与旧两种生活方式的矛盾和冲突,从而酿就了 最初的代际冲突,但仍属于局部性的代际冲突。当今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知识更 新日新月异,社会变迁加速,每一代人的成长都面临着全新的时代状况和社会条 件。代沟现象不可避免地会更加尖锐,而且是全球性的、普遍性的。 当今的中国青年处在社会转型和急剧变化的发展中,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 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青年人作为个体的主体意识在逐步加强,他们希望区别 他人,既希望区别于作为群体的他人(其他代际的个体) ,也希望区别于作为个 体的他人(同代际的其他个体) ,这种主体意识的显著加强更多地表现出的是一 种对社会发展的正向的作用,而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生产力的大发 展,社会竞争也日益明显,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今天的青年人要面对更大的 生活压力,而这种社会压力大对用人特长的需求也势必导致个体对个性的追求, 而由于青年人的年龄特点和生活阅历的相对缺乏, 这种对个性的过分追求对个体 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多数情况是起到负向的作用。加之今天的中国社会,由于网 络等传媒的快速发展,青年人获取信息的来源方式愈来愈呈现出多样性、快捷性 和复杂性的特点,同时也包括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走出家庭、走入城市,异地求 玛格丽特米德著,周晓虹 周怡译, 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 版社,1987 年 12 月第 1 版,第 32 页。 第一章 代沟在在城乡之间的比较 6 学也好,他乡打工也罢,总之他们的眼界和认识也日益提高,有了自己非常不同 于父辈们的见解和行为,因而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这种代际间的鸿沟便出 现了加剧的现象。 二 城乡代沟的不同点及成因 1、代沟加剧的城乡差异 我们国家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城市, 重点探讨的是城市家庭中的代际 关系。这是因为城市人比农村人更为关注代沟现象,而农村社会中,最需要解决 的社会问题是经济问题。但是,代沟现象既存在于城市,也存在于农村,而且有 时农村中代沟现象表现得剧烈而极端,其引起的社会问题毫不逊色于城市社会。 尽管农村人也许还没有意识到代沟的存在,但我们的研究者却不能视而不见。目 前,农村社会中代际关系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周怡在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的代文化特征一文中,通过对实证资料的分析 指出,乡村代文化在发生诸多嬗变之后显示出两个基本特征。其一,乡村中老年 群体在社会资源的拥有方面开始处于弱势, 年轻人比老一代更能适应社会生活的 巨大变迁,他们在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中的获益也远远大于中老年人;其二,尽 管中国农村不同代人之间的代沟现象已经存在,但是,总的说来,乡村代群体尚 处于自在阶段,人们尚未形成明显的代意识。 简单地说,由于不同的空间概念,城市和农村的代沟现象分别具有不同的特 点,虽然在我国现阶段,城市和农村的代沟现象都在加剧,但与城市代沟加剧现 象相比,农村代沟现象加剧的程度远不及城市,即呈现出比较意义上的“缓步” 状况。 在城市, 正逐步形成了一种青少年亚文化, 这种文化强调对同辈群体的服从, 而且崇尚那些与成年人价值观念相反的价值观。青少年群体组成了一个小社会, 大多数重要的社会交往都发生在亚文化内部,与外面的成人世界联系相当有限。 学生的身份使青少年与成人世界分隔开来,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行为方 式和价值体系。影响青少年行为的主要力量是同辈群体,对父母的教导,他们的 典型反应是反叛。 不少研究表明, 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对大多数城市青少年来说, 有时是父母的影响力大,有时则是同伴的影响力大。一些研究者提出了“父母取 向”与“同辈取向”两个概念,前者是指倾向于接受父母的影响,听从父母的指 导,后者是指倾向于接受同伴的影响,遵循同辈群体所推崇的规范。 与此相反,我们也能感觉到,在我们国家广大的农村并不存在一种与成年人 文化分离的、完全不同的青少年亚文化。青少年亚文化是成年人的价值观、信仰 和生活实践的反映,与成年人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在很多方面相当一 第一章 代沟在在城乡之间的比较 7 致。近年来国外一些较为严谨的实证研究表明,“代沟”是一个被夸大的话题, 两代人之间,并非完全隔绝,更不是全面对立,差异只是局部的,在很多方面, 包括一些最重要、最基本的方面,两代人之间是紧密相联的。许多实证研究支持 了这种观点。有一项研究,调查了来自 10 个不同地区的 600 位农村青少年,结 果发现,大多数青少年并没有与他们的父母相疏离,相反,他们对父母都相当尊 敬。另外一项研究发现,虽然两代人之间存在冲突,但是,这些冲突并非是基本 价值观方面的分歧, 而是日常琐事方面的矛盾。 两代人都认同一些基本价值观念, 如诚实、坚强、关心他人等,但是他们对诸如噪音、整洁、守时等这些非原则性 的具体问题往往持不同的态度。 2、农村代沟加剧现象较城市“缓步”的多原因分析 (1)本质原因 有学者根据刘易斯的理论提出中国经济发展结构的二元化, 即现代工业部门 与传统农业部门的结构差异。另外还有学者对二元经济结构作出评估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中国的三元经济结构,即农业部门经济、农村工业部门经济 和城市部门经济所构成的三元经济结构。 但是不管是二元结构还是三元结构都是 在城乡差别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城市和乡村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结构的总 结。有很多人认为中国的二元或三元结构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结果。如 中国实行城乡隔离的户籍管理制度。为了加快工业化,隐性的存在工业产品和农 产品的“剪刀差” ,使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比例失调。从一定程度上说,中国的 城乡发展制度加剧了二元结构,但这不是二元结构形成的本质原因。因为在全世 界不仅仅只有中国存在二元经济结构, 其他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存 在二元结构下的城乡差别。 而中国的城乡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本文认为城乡差别的本质原因是城市和乡 村是两个不同的经济系统。城市和乡村是两个复杂的系统。这两个系统内部的要 素和运行方式都存在差别,导致了城市和乡村两种不同的发展结果,产生了城市 和乡村之间的差异。 城市系统是指城市的各种网络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发展各种联系而构成的系 统。它是城市功能发挥作用赖以存在的基础。城市系统内部可以分为生产系统、 商业服务系统、公共服务系统。这些子系统不能单独存在。城市的优越性就是通 过各种各样的通讯和交换网络将各个子系统连接, 形成互相强烈依赖的巨系统 城市系统来实现的。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解释,整体功能大于其组成部分的功能 之和,即“1+12” 。由于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拥有一些特殊的经济功能, 因此能产生强大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一方面,城市系统以其特有的积聚效应 从周围地区吸收各种资源,发展城市经济;另一方面,城市系统又以其特有的途 第一章 代沟在在城乡之间的比较 8 径和渠道,将优势向周围地区扩散,扩大城市系统功能辐射的空间范围,带动周 围地域的发展。 乡村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系统。从经济上来说,它是表示一种不同于城 市的经济活动形式。乡村系统是一个超稳定的系统。从另一方面来说乡村系统是 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从乡村系统内部看,由于乡村经济结构单一,很难说各个 乡村之间存在很大的资源差异,因此,乡村系统内部的各个地区之间很少有经济 上的联系。另外,作为乡村系统的主体,即农民也有一定的封闭性。由于乡村主 要从事第一产业生产,能够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维持自己的生存,减少了他 们与外界联系的动机,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乡村经济还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 且由于乡村人口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有限,了解外界事物的能力有限,阻止了乡村 系统的开放性。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城市和乡村是两个复杂的系统。这两个系统内部 的要素和运行方式都存在差别,导致了城市和乡村两种不同的发展结果,产生了 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异。科研机构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城市,因此,城市的劳动力 比乡村的劳动力更容易获得科学技术知识。另外,由于城市的经济条件、人居环 境都比乡村好,大多数大学生都选择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由此更加剧了城乡科学 技术水平的差别, 而在这种城乡不同的科学技术水平进步的作用力下也使得农村 代沟加剧现象呈现出了较城市“缓步”的情形。 (2)经济原因 城市与乡村的经济差别主要表现在不同的产业结构。城市主要以第二、第三 产业为主导,乡村主要以传统的第一产业为主。由于城市第二、第三产业聚集规 模大,产品附加值高,使的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比乡村居民高。另外,由于城市 产业起初发展劳动密集性产业,劳动就业率比农村高。 城乡科学技术水平的差别。科学技术水平在城市与乡村存在着巨大差别。城 市是科学技术的创造地。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来源于大学和科学技术研究机 构,而这两类机构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城市,因此,城市的劳动力比乡村的劳动力 更容易获得科学技术知识。另外,由于城市的经济条件、人居环境都比乡村好, 大多数大学生都选择在城市工作和生活,更加剧了城乡科学技术水平的差别。 对于城市和乡村代沟加剧现象的差异, 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变 量,乡土社会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体,而都市社会则已进入计划经济和 市场经济共存的时代,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中国农民仍很大程度上恪守传统的小 心谨慎与保守心理;而城市现代青年则表现出更多的追求刺激与冒险心理。 经济增长状况对造成城市和农村不同“域”的人的价值需求的差异也具有明 显的影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曾分析了经济增长对文化价值所产生的效果,他认 第一章 代沟在在城乡之间的比较 9 为,快速的经济增长打破了原有的社会关系,在这一变化中,人特别容易受新的 价值观念的影响,社会也因而会突然迷失方向。 英格尔莱哈特认为,奇速的经 济繁荣使西欧工业发达国家的最新一代有了价值排序的变迁, 新的一代在经济繁 荣中逐渐接受后物质主义取向而取代了在经济萧条时期成长起来的年长一代的 物质主义取向, “繁荣时导致后物质主义,匮乏时导致物质主义” ,现代年轻人感 到与父母或祖父母辈的“代沟” ,就是这种不同经济增长状况影响的结果。 这种 比较现代化的观点,在中国进行的有关调查中得到了印证。在一项面向老、中、 青三代人的调查中,当问及您是否赞成“经济腾飞会使不同代之间的差距拉大” 时,大部分被试对这一说法持赞成态度,其中“赞成”者中青年人占 27. 6%,中 年人占 31%, 老年人占 34. 5%;“基本赞成” 中青年人占 19. 63%, 中年人占 30%, 老年人占 26. 83%; “说不准”者中青年人占 19.02%,中年人占 16%,老年人占 21. 95%;另有 10%和 20%的人分别持“不太赞成”和“不赞成”的态度。可见, 无论青年、中年还是老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上述问题都持肯定态度,说明他 们对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对代际差距(这里主要指经济差距,但必然包含了价值 观的差异)的拉大有着基本一致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代际分 化,与同期不同代的人的成长环境有着明显的联系。共同生活于 20 世纪 80 年代 的新中国四代人以及 90 年代成长起来的第五代中的农村和城市的不同地域人 群,由于各自所成长的社会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他们的价值需求也就自 然而然地有着很大的差别。 (3)文化原因 不论是政治领域,还是经济领域,或者其他领域所存在的代沟,归根结底是 一个文化问题。这是因为,代沟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文化上的问题,代际差异正是 代与代之间在文化上的差异,代际冲突也主要是代与代之间在文化上的冲突。两 代人之所以被称作两代人而不是一代人,本质上是由于他们在文化上的差异。那 么,为什么代沟本质上是一个文化上的问题呢?这主要是因为,虽然代与代之间 的差异毫无疑问包含着利益因素,利益因素甚至是代际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但 是, 代际差异和冲突与由利益所直接规定的阶级冲突和对立不同。 在阶级关系中, 阶级差异与对立是和利益的差异与对立直接同一的,利益的差异是首要和本质 的,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只是对它的反映和补充;而在代际关系中,文化上的差异 是首要的和本质的,利益的差异则是次要的和间接的。 学校教育的角度。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是率先关注到“代沟”现象 并对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的学者,她从对整个人类文化史的考察出发,揭示 durkhein,e z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 new york free press 1933 ingiehart r culture shift in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参见周怡代沟现象的社会学研究 , 社会学研究1994 年第 4 期。 第一章 代沟在在城乡之间的比较 10 了纷呈于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提出代际矛盾与冲突导源于文化 传递方式的差异。她把文化传递方式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种 方式。社会主流文化对青年文化的压制和青年文化的反叛使代际冲突加剧。产业 革命使生产技术日益复杂化,文化创新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文化积累的数量越 来越多,与此相适应,工业社会的发展使得维持整个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需要更 多的具有高度专业技术及管理知识的角色, 而这些角色必须经过严格的竞争和培 养学习才能获得,因此,文化传递的方式再也不能通过父母或家庭,而必须依靠 正规的学校教育。 这样就使得现代社会里的个人由青年向成年过渡的过程变得非 常漫长和困难。 而今天中国的城市青年长时期地接受教育使他们大大地延迟了在 经济及社会权利的角色承担。大量的青年在青春期后仍未能进入劳动市场,使他 们很难及时地占据重要的社会位置。代际冲突和矛盾的焦点正在于此。 家庭教育的角度。另外,不同的代际主体在认识上的差异是“代沟”出现的 认识论原因。因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所处的年龄段与年龄群存在着自然的差别, 因此就必然存在着认识环境、认识对象以及认识角度的差别,从而必然导致认识 成果即观念的差别。我们知道,人类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是一个反复的螺旋上 升的发展过程,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认识过程中的实践活动,都是现 实的人在具体的有限的时空中进行的, 认识主体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或年龄群处 在不同的地域空间,认识水平和认识范围作为认识能力的表现,也必然处在整体 认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上。这就构成了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认识必然形成不同的 价值观和价值评价标准。由于我们国家在农村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然居住特点(大 家庭共同居住和住房的整体布局) ,今天的农村青年仍然和他们的父辈一样,仍 然受祖辈们的影响明显高于城市青年, 这也是农村代沟加剧的现象不及城市代沟 加剧现象剧烈的原因之一。 (4)人口原因 年龄是划分不同“代”的最基本和最明显的标准。也就是说,拥有一致性或 共时性年龄的人构成“代” 。这是“代”的生理属性或自然属性的明显表征。同 时,“代沟” 不仅仅表现为年龄上的区别, 而且还表现为基于年龄标准的不同 “代” 在社会特质(即社会性特征)的根本差异。 “代”的社会特质正是“代”的社会 属性的突出特征; 世代之间在各自社会属性上的差异, 是最根本和最本质的区分。 不同世代的同时并存和不断更迭, 是人类得以存在和繁衍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 “代 沟”产生的基础和前提;人类自身的再生产进入生育年龄的妇女群体在较一 致的时期内, 生产出同一代人等人口规律和自然法则作为 “代” 的自然属性, 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分化变迁,总是无法改变的基本社会事实。因此, “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空运代理考试题及答案
- 北京市中石化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炼油设备技术岗
- 中学宪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 国家能源六盘水市2025秋招财务审计类面试追问及参考回答
- 兰州市中石化2025秋招笔试行测50题速记
- 舟山市中石油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法律与合规岗
- 2025年中考急救考试题及答案
- 职业生涯规划试题及答案
- 益阳市中石油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安全环保与HSE岗
- 大唐电力铁岭市2025秋招网申填写模板含开放题范文
- 尿常规和粪常规解读课件
- 设备类风险辨识培训课件
- 黔菜菜名英译规范
- 神经病学诱发电位技术操作规范2023版
- 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 (浙江6月) 【备课精讲精研】 详细评讲
- 结婚函调报告表
- JJG 1036-2022电子天平
- FZ/T 64087-2022木棉纤维絮片
- GB/T 19812.6-2022塑料节水灌溉器材第6部分:输水用聚乙烯(PE)管材
- GB/T 7131-1986裂解气相色谱法鉴定聚合物
- GB/T 11379-2008金属覆盖层工程用铬电镀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