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80后”女硕士婚恋价值观研究.pdf_第1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80后”女硕士婚恋价值观研究.pdf_第2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80后”女硕士婚恋价值观研究.pdf_第3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80后”女硕士婚恋价值观研究.pdf_第4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80后”女硕士婚恋价值观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论文题目:题目: 作者:作者:_ 指指 导导 教教 师:师: 单位:单位: 协助指导教师:协助指导教师: 单位:单位: 单位:单位: 论文提交日期:论文提交日期:2011 年 6 月 16 日 学位授予单位:内学位授予单位:内 蒙蒙 古古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80 后”女硕士婚恋价值观研究 张慧芳 王 华 教授 内蒙古科技大学 “80 后”女硕士婚恋价值观研究 the research on marriage values of female masters born in 1980s 研究生姓名:张慧芳 指导教师姓名:王华 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包头 014010,中国 candidate:zhang huifang supervisor:wang hua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otou 014010,p.r.china 独独 创创 性性 说说 明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 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内蒙古科 技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_ 日期:_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内蒙古科技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循此规定)(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循此规定) 签名:_ 导师签名:_ 日期:_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国家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物资 由十分匮乏到迅速丰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各种需求等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80 后”女硕士正处于这一社会转型期,她们与一般“80 后”女青年有所不同,她 们都接受了较高的教育,具有特有的文化积淀,这使得她们在择偶中出现了与一般女 青年婚恋价值观所不同的现象和问题。本研究采用社会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在掌握 大量翔实可靠的资料的基础上,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立场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方 法为指导展开陈述。 首先对“80 后”女硕士婚恋价值观的几个概念下了定义,对其 进行概述,然后分别从“80 后”高校女硕士的恋爱观、贞操观、择偶观、结婚观等四 方面内容展开详细的调查研究。其次分析了影响婚恋价值观的成因。最后,分别从学 校、家庭、社会以及“80 后”女硕士自身几方面提出了对女硕士婚恋状况应采取的对 策及建议。研究结果表明: 1)女硕士的恋爱目的明确务实;恋爱花费的分担情况方面大都持男女平等的观 点。对待失恋理性而客观,不会受太大伤害。 2)绝大部分女硕士认同婚前性行为,持宽容与理解的态度,但大多数都否定婚 外性行为,认为是不道德的,其中有一部分人对此表示理解。 3)女硕士看重的择偶标准前两位依次是:人品个性、发展潜力。表明她们重视 内在素质,轻形式重内容。 4)以“爱情自然发展的结果”为结婚目的的女硕士占被访者的绝大多数,大部 分女硕士认同法律上的结婚标志。绝大多数女硕士都选择经常去问候、探望公婆,不 愿与他们住在一起。如婚后遭遇家庭暴力,绝大多数女硕士选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而不是一味地妥协退让。 关键词:婚恋价值观,女硕士,恋爱,婚姻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abstract since the late 1980s, becaus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brought by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ountry, social material, peoples life style, the change of demand and so on all changed greatly. female masters are in the social transition, they are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female youth. they accept a higher education, and have the unique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cause different phenomena and problems in how to choose their spouse with that of female youth. adopting social investigation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this study spreads statements guided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method in a substantial amount of accurate and reliable information based on marxist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position with the viewpoint. firstly, they defined several concepts on marriage values and carry on the summary respectively from the female masters born in 1980s of love, chastity view, the view to choose a spouse, the marriage view on detailed four aspects of research contents. secondly, they analyzed the causes of marriage values influence. finally, separately from the school, the family and the society as well as female masters born in 1980s own etc. they put forward to female master marriage condition should adopt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1) female masters love purpose is clear and realistic. they are rational and objective on love affair, not to be hurt badly. 2) with tolerance and understanding attitude, most female masters identify before marriage. considering it immoral, most female masters deny sexual behavior outside marriage, but there are some ones understands that. 3) the top two standards of choosing spouse to female master are personal quality and potential development which show that they value intrinsic quality and think highly of the content than form. 4)the female masters who are in the purposes of the nature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ve for wedding account for the most part of respondents, and most female masters identify legal marriage signs. most female masters choose to go to visit the mother in-laws regularly, but not wish to live together with them. for example, when they encounter family violence after marriage, most women appeal to laws to protect themselves, but not to compromise and concessions blindly. keywords:marriage value, female masters, love, marriage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目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引 言 . 1 1 研究背景 . 1 2 选题意义 . 2 3 研究方法 . 2 1“80 后”女硕士婚恋价值观概述 . 4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 1.2 “80 后”的定义 . 6 1.3“80 后”女硕士群体 . 6 1.4 婚恋价值观 . 7 2“80 后”女硕士婚恋价值观现状 . 9 2.1 恋爱观 . 9 2.1.1 恋爱情况 . 9 2.1.2 恋爱动机 . 10 2.1.3 能接受的恋爱方式 . 11 2.1.4 对失恋的态度 . 12 2.2 择偶观 . 14 2.2.1 择偶目标 . 14 2.2.2 择偶标准 . 15 2.2.3 择偶的学历要求 . 16 2.3 贞操观 . 17 2.3.1 关于婚前性行为 . 17 2.3.2 关于婚外性行为 . 18 2.3.3 婚外恋 . 20 2.4 结婚观 . 21 2.4.1 对结婚目的和标志的认知 . 21 2.4.2 对婚礼的态度 . 23 2.4.3 婚后与公婆的联系 . 23 2.4.4 遭遇家庭暴力,倾向于采取的方式 . 25 3“80 后”女硕士婚恋价值观成因分析 . 27 3.1 社会因素 . 27 3.1.1 社会环境 . 27 3.1.2 教育导向 . 28 3.2 个人因素 . 29 3.2.1 生理因素 . 29 3.2.2 情感因素 . 30 3.2.3 性格因素 . 31 4 对“80 后”女硕士婚恋价值观采取的教育对策 . 33 4.1 社会、家庭、学校应加强对女硕士的婚恋观教育 . 33 4.2 女硕士应从各方面提高个人素质 . 35 结束语 . 37 参考文献 . 38 附录 “80 后”女硕士婚恋价值观的调查问卷 . 40 在学研究成果 . 43 致谢 . 44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引引 言言 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婚姻大事是人生发展轨迹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几乎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阶段。 这个阶段对于青年的学习、工作、生活甚至世界观的形成都会有极大的影响,因此恋 爱与婚姻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个人一生的幸福, 择偶的顺利和满意与否又直接影响 到家庭、社会的稳定。因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保卫国家与振兴民族的 历史使命,所以青年的恋爱观、婚姻观以及婚姻实践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之一。而今,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80 后”青年已经和即将进入婚育年 龄,巨大的社会变革在这一代青年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必将对其各个方面包括婚 恋价值观产生重大的影响。 我们正处于一个文化多元并存,价值冲突彰显的全球化时代。文化越是多元,价 值越是多样化越会发生冲突,而人们也越需要根据某种标准去做出选择和取舍。这种 作为人们进行选择和取舍的根本标准就是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有了坚定 正确的价值观,我们才不至于在全球化的文化冲突中迷失“自我”,被别的文化“化” 掉;有了正确而牢固的价值观,我们才可以从社会多样化与价值多元化的现实困惑中 走出来,重新确立自己的强大精神支柱,找回自己的精神家园。 “80 后”女硕士,是“80 后”青年中一个较为特殊的人群。由于她们的学历、 修养、能力与一般的“80 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在择偶的行为过程中,“80 后”女硕士出现了与传统婚恋方式所呈现的现象有很大不同:很多“80 后”的女硕 士更是出现了恋爱难、择偶难等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都直接与她们的婚恋价值 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过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观念认为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观念长期以来严重 束缚着人们,使得广大妇女失去受教育的机会。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封建残余思 想才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被“男女平等”、“受教育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的观念所取 代。在这一大背景下,随着就业形势的紧张和教育的逐渐普及,本科以上的高学历人 才规模逐渐扩大,女硕士开始在中国出现,其队伍也进一步壮大。当前,“80 后” 女青年中的一部分人进入了硕士研究生阶段或者已经毕业,而女硕士的年龄、 阅历、 心理成熟程度等与高校女大学生又有着较大的不同,她们有更强的独立自主性,做事 毕红梅全球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79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更沉稳更有计划性,较少为外界环境所左右。如果说当前女大学生是女性群体中比较 特殊的群体,而“80 后”女硕士则更代表她们自身的特点。 2 选题意选题意义义 “80 后”女硕士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一同成长,她们的一切社会经历都 处于社会转型期之间,当她们步入读研究生阶段和就业之时,由于年龄所至,婚恋问 题是她们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当前,对“80 后”女硕士婚恋价值观的研究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从微观层面看,了解女硕士的婚恋价值观对于正确理解和指导她们的 婚恋行为具有积极的作用。从宏观层面看,婚恋价值观对于构建和谐美满家庭具有重 大的影响,而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因此,了解“80 后”女硕士的婚恋价值 观,提高对婚恋价值观的正确认识,达到提高这一高阶层知识女性在个人事业和家庭 和谐的目的,以保证社会更加的和谐稳定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所称“80 后”女硕士,特指出生于 19801989 年,已经取得和将要取得 硕士学位且具有择偶行为能力的女性。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90 后”,他们谈恋爱 一般都比较单纯,绝大多数人并不打算双方以后在一起生活;而女硕士已经和即将进 入婚育年龄,她们的学历、修养、能力较一般女青年要高,与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的女 性群体比较,更具有自身的特点。研究它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其一,深入了解 高校女硕士群体。在国内,高校扩招、教育的逐步普及、就业形势严峻,必然导致女 硕士这一群体队伍壮大。而处于社会转型期的“80 后”女硕士在年龄、 阅历、 心 理成熟程度等以及生活背景各方面都与高校女大学生有较大的不同, 是值得研究者关 注和重视的一个群体。其二,为以后开展女硕士婚恋价值观的研究提供一些科学的实 证资料。 当今, 女大学生的恋爱观、 婚姻观成为一个社会学、 心理学普遍关注的问题, 却鲜有人专门关注更高层次的教育对象女硕士。 大多数学者都以高校大学生或某 一地区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很少有学者有针对性地去关注女硕士这一特殊群体。因此 本次选题以内蒙古包头市部分高等院校的“80 后”女硕士作为研究对象来进行社会 调查,这就可以为以后进行女硕士婚恋价值观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科学的实证资料。 因此对于“80 后”的女硕士而言,能够树立一种正确的、合乎伦理道德规范的 婚恋价值观,使自己拥有一个幸福的婚姻,不仅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和幸福,而且只有 个人的小家和睦,社会的大家庭才能和谐,所以研究“80 后”女硕士的婚恋价值观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导下, 运用研究方法如下: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1)社会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形式,了解、掌握“80 后”内蒙古包头市部分高等 院校女硕士的恋爱观、 择偶观、 贞操观、 结婚观等问题, 从而拓展了论文的写作思路。 (2)文献研究法 通过阅读大量的论著、图书和杂志,在收集有关婚恋价值观理论研究文献的基础 上进行归纳分析,并借鉴其中的理论精华,确立论文的框架结构,最终得出共性的结 论,为论文的撰写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支撑。 (3)坚持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对改革开放新形势下“80 后”女硕 士婚恋价值观进行调查,力图概括出能够指导实践的东西,即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1“80 后后”女硕士婚恋价值观概述女硕士婚恋价值观概述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转型时期的婚恋价值观是当下学术界研究的热门之一, 也是妇女研究的重要 方面。在中国女性群体中,女硕士是个特殊的群体,更具复杂性和代表性。然而,学 术界目前在这个方面的研究较少,大多是对某高校大学生或某一地区研究生的研究, 但缺少对女硕士婚恋价值观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恋爱目的、 择偶标准、对婚姻及爱情的态度,以及婚恋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婚恋价值观的教育建 议等方面。 马建青、严立芬 1999 年对浙江高校 169 名女研究生的婚恋观进行了问卷调查。 主要集中在女研究生的恋爱目的、择偶标准、对爱情与婚姻的态度、对待性的态度等 方面。结果表明:女研究生的婚恋观,正在发生温和但却是深刻的变化。恋爱目的明 确务实,态度认真沉稳;择偶条件重视内在素质,考虑长远发展,追求平等和自主。 在对男女双方的经济收入和学历的要求上, 绝大部分女研究生并不要求男方一定比自 己高。在爱情和婚姻的关系上,她们注重婚姻的爱情基础,若找不到合适者就不婚不 嫁的比例已远远超出同龄一般女性的比例,也高于以往对男研究生的研究结果;性观 念正面临冲击: 她们的性道德观念基本上与目前社会上占主流的社会道德观念是一致 的,对各种非婚姻性行为的认同率均很低,但明确表示反对、否定的比例也不高,更 多的人持理解、宽容或与己无关的态度。 寇征2000 年对北京高校的 113 名女博士进行了调查访谈。 研究更侧重于从女性学的 角度来分析,内容涉及女博士理想的恋人和丈夫、对中国大部分男性的评价、对女人幸 福的理解、对男女感情的选择、对男女关系的认识、对目前处境的满意度、目前最困惑 的问题、考博士的动机、最大的愿望、最大的价值实现、最理想的职业以及女博士的性 别意识。主要是单变量的描述和解释。并就女博士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社会政策方面的 建议。 李建华的研究侧重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不良社会风气对研究生 (包括已婚与未婚 研究生)的婚恋造成的影响。 王畅的研究侧重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未婚、已婚女硕士的恋爱、择偶心理进行分 析。 马建青,严立芬女研究生婚恋观现状与特点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9,7:59-63. 寇征. 当代女博士生的性别意识趋向和性别意识特点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10:19-23. 李建华研究生的婚恋观j青年探索,1995,5:41-42 王畅女研究生婚恋心理探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1:88-91.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在对女研究生婚恋价值观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理因素、精神因素、社 会因素三个方面 ,社会因素包括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导致研究生的婚恋价 值观念从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倾斜、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以及各种传播媒介的影响。 对女研究生婚恋价值观的教育建议方面主要是加强贞操观教育, 增强女研究生婚 恋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促其自尊自重自强。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几乎都是对全国各高校的研究生、女研究生婚恋 价值观作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唯独缺少对女硕士婚恋价值观系统的、动态的描述和分 析,因此本研究目的在于充分利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从女硕士个人的亲身感受和 观念出发,力图对“80 后”女硕士婚恋价值观作新的定位。对婚恋价值观的定义, 国内学者并没有达成共识,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 国外择偶研究起步较早,从择偶研究的主体、社会变迁的视角、择偶理论、研究 范式、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有关择 偶的心理学研究在西方逐渐发展起来,其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 (l) 社会交换理论。这种理论的创始者是 edward。他于 1969 年发表了一篇名为 作为社会交换的家庭行为 的文章。 这种理论在择偶理论的取向中是一个主流取向, 即认为择偶是一种交换行为,择偶双方将自身的资源与对方交换,以期获得最大的回 报。 而这种交换行为,还存在着一定的模式,那就是“邻近性原则”和“同类婚” 原则。 “邻近性”(propinquity)原则是指相爱的双方要么住得比较近,要么工作地点比 较近。原因是地理上相近的往往有较多的机会相互结识,交往的成本也比较低。 同 类婚(homogeny)原则,简单地讲就是与自己类似的人结婚。这个相似性主要表现在 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完全先赋的因素:种族和民族。虽然跨族婚姻已非罕见,但 它仍然是限制择偶选择的一个重要界限。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这个因素并不重要。第 二层面是价值观,它主要是指由宗教和文化的影响塑造的大到人生目标、小到个人兴 趣爱好和行为方式。第三个是个人层面的,主要强调的是个人的社会属性:个人的教 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背景等。 (2)“婚姻市场理论”。它认为未婚男女是市场的潜在交易伙伴。但这个市场的 供求关系往往因为人口和社会原因而供求不平衡,当然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性比例。 周丽新当代高校研究生婚恋心理分析j教育艺术,2004,11:57-59 李煜,徐安琪择偶模式和性别偏好研究j青年研究,2004,10:1-11 李煜,徐安琪择偶模式和性别偏好研究j青年研究,2004,10:1-11 李煜,徐安琪择偶模式和性别偏好研究j青年研究,2004,10:1-11 李煜,徐安琪择偶模式和性别偏好研究j青年研究,2004,10:1-11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3) 需求互补理论。winch(1958)认为个体在作择偶选择时,总是找那些个性互 补的对象,如有支配欲的找比较听话的。但这个相异相吸的论断并没有得到经验研究 的广泛支持而显得不太可靠(eshleman,1994)。 国外有关择偶研究的主体内容不仅包括择偶标准、择偶行为模式、择偶观,还包 括人们择偶时的爱情观、婚姻观、生育观、离异观、性别角色观,以及他(她)们的性 态度和婚前性经历等等。(hyman,1975:0ppenhemer,1988:mare,1991)。 国外对择偶行为和择偶模式的研究, 已形成了一系列比较成熟的理论, 这些理论, 都可以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实证资料。研究“80 后”女硕士婚恋价值观,可 以验证西方心理学家关于女性择偶的标准研究,西方有关择偶的理论对本课题的研究有 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1.2 “80 后”的定义 “80 后” 字面意思是指在 1980 年至 1989 年出生的人群,但其实包含着一种文 化现象,其实质意义远远超过 80 后文学等简单字面含义。到 2008 年,“80 后”这 一称谓已不是什么新鲜的名词了。早在 2004 年,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 2 月 2 日 出版的这一期,就己经将少女作家春树、韩寒、黑客满舟和摇滚乐手李扬这四位作为 “80 后”中国年轻一代的代表,跟美国“垮掉的一代”、嬉皮文化而相提并论 。由 于“80 后”的青年处在社会转型期间,他们又是社会的主要力量,于是这一代人很 快就成了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他们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都深深影响着中国社会 的发展。“80 后”这一代名词产生于 1980 年后,他们是亲眼鉴证着当代中国在改革 开放后日渐发展崛起并与之一同成长的特殊的新一代, 是率先跨入中国的信息新时代 前沿接触新生事物、成为新千年第一批彰显个性的族群的少年时代,现今他们已成长 为一群开始思考民族荣誉国家前途、日渐成熟进入社会有所担当的青年一代。 1.3“80 后”女硕士群体 本研究所称“80 后”女硕士,特指并简称出生于 19801989 年,已经取得和将 要取得硕士学位的女性。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具有择偶行为能力的女硕士,这个 范围的选取和划分首先是按照年龄与人的心智发展的成熟度来区分的。 婚姻法规 定, 结婚年龄: 男不得早于 22 周岁, 女不得早于 20 周岁。 而生于 1989 年的人在 2011 年已年满 22 周岁,即达到了法定结婚年龄,但大多数人基本上还未读到硕士,因此 李煜,徐安琪择偶模式和性别偏好研究j青年研究,2004,10:1-11 李煜,徐安琪择偶模式和性别偏好研究j青年研究,2004,10:1-11 周晓燕高学历青年的婚姻为体2002 年中国高学历青年婚恋及生育观的调查报告j中国性 科学,2005,12:30-32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本研究将范围限定为出生于 1980 年至 1988 年的高校女硕士群体。 一般这个年龄段的 人,基本都接受了完整的高等教育,在身体、心理、感情、行为等各方面已趋于成熟, 因此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具备择偶能力的个体。 进入 21 世纪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给“80 后” 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一时期,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而“80 后”的 女硕士正是在这一特殊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所以她们更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80 后”的女硕士就是 在“男女平等”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在这一大背景下,女性受教育程度逐渐得 到提升,女硕士开始在中国出现,其队伍也在进一步壮大。由于高校扩招、社会对知 识的需求、就业压力加大,导致越来越多的“80 后”女大学毕业生毅然选择了继续 深造,于是“80 后”女硕士这一群体也在不断扩大。 1.4 婚恋价值观 任何时代的人都具有婚恋价值观,这里分别对“70 后”“80 后”“90 后”三个 时期的人作了比较,分析之后本文将“80 后”女硕士和“90 后”女大学生进行横向 比较,认为更有意义。 (1)“70 后”(即 19701979 年出生者)她们与“80 后”都处于社会转型期, 两者却有相当区别。“70 后”在进入婚恋期时,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度尚较有限,因 而他们所受影响也不太深。她们大都抱着“老老实实恋爱,规规矩矩结婚”的心态走 完了婚恋的全过程。当前这个群体中绝大多数人已经成家,告别了婚恋期。而尽管只 差了一个 10 年,“80 后”女性整体生活在改革开放以后,她们绝大部分是独生女, 在她们心理进入到成熟期之时,我国社会转型进入深化阶段,因而这个群体的个性更 加张扬、独立、叛逆、另类,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与“70 后”女性比较,“80 后” 在生理、心理方面都相对早熟一些。因种种原因,“70 后”女性加入考研大军人数 较少,而“80 后”则相对较多。因此本研究不拟作时间上的前纵向比较,即不准备 将“80 后”女硕士与“70 后”女硕士作纵向的对比分析。 (2)为更清晰准确地分析认识“80 后”女硕士的婚恋价值观,有必要设立一个 可资对比的参照系。本文以现在在校的女大学生作为可资对比的参照系。其中包含极 少的“80 后”,绝大多数是“90 后”。现在的女硕士是刚刚毕业或正在校读研的“80 后”,而现在的女大学生则是正在学校的“90 后”。用女大学生作为参照系的主要 理由是她们当下的生活学习背景、条件与“80 后”女硕士存在着一致性或相似性, 分析比较可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假定“90 后”还包括 1994、1995 年的高中生, 还没上大学,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与“80 后”女硕士所处的生活环境、背景是不同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的,所以不能作为参照系进行对比。本文着眼点不在于纵向比较,而在于“80 后” 女硕士和“90 后”女大学生的横向比较。按年龄比较,女硕士比女大学生年长;按 学历又比女大学生高。一部分“80 后”女硕士生与“90 后”女大学生都是在校生,另 一部分“80 后”女硕士也只刚刚毕业离校。因此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两者作横向比较有 一定的现实意义。 婚恋价值观指的是人在结婚、恋爱问题上所持有的心理倾向和价值标准,是人们的 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是回答为什么恋爱、结婚,选择什么样的恋爱、 结婚对象以及怎样追求爱情和婚姻生活的观念系统。如对恋爱目的、择偶条件、婚姻幸 福的标准、性行为等的认识、观点和见解。从恋爱结婚是一个行为过程,包含着若 干环节。因此婚恋价值观包含着相应的若干内容,本文将其划分为以下四方面:恋爱观、 择偶观、贞操观、结婚观。由于一个人的行为往往受其思想观念的影响、制约,因而一 个人的婚恋价值观与其恋爱、婚姻行为密切相关,并将影响其婚恋生活的和谐美满程度。 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2 2“80后”后”女硕士婚恋价值观现状女硕士婚恋价值观现状 为全面了解“80 后”女硕士婚恋价值观现状,本研究的主要假设为 “80 后”女 硕士与当代的女大学生相比,两者的婚恋价值观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参 考有关研究文献,以及对一部分女硕士进行了个别访谈,后自编“80 后”女硕士 婚恋价值观调查问卷及女大学生婚恋价值观调查问卷。该问卷共 14 个问题, 都采用选择题的形式, 其中选择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若选择某选项的比例越高, 表示该选项所代表的观点支持率越高,越能反映大部分人的婚恋价值取向。 问卷从 4 个方面进行调查, 每一方面都分成若干小问题。 具体从恋爱观、 择偶观、 贞操观、结婚观等进行深入分析调查。考虑到“80 后”女硕士的分布现状,本次调 查选择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院进行。以班级为单位,共发放问卷 300 份,其中有 效问卷 292 份,硕本各半。女硕士回收 147 份,回收率为 97.3%;女大学生回收 145 份,回收率为 96.7%。 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样本进行全面、 深入的研究, 本次调查单位的 “80 后”女硕士婚恋价值观的现状清晰地呈现于众。下面将围绕研究的主要内容依次进行 陈述和分析。 2.1 恋爱观 恋爱观是婚恋价值观的核心, 反映人们对恋爱中诸问题所持有的心理评价和态度 倾向。 本次调查笔者主要从恋爱情况、恋爱动机、能接受的恋爱方式、对失恋的态 度共 4 个方面进行考察。 2.1.1 恋爱情况 调查显示, 当被调查到现在有无男朋友时, 女硕士中有 68.6%的人正处于恋爱中, 曾经有但现在没有的占 12%,一直没有男友占 19.3%;女大学生中有男友的占 48%, 曾经有占 15.3%,一直没有占 36.7%。 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女硕士都有男友,这是因为年龄所至,她们必须考虑婚 嫁和生育的问题, 若是为了追求学业上的成就和事业上的成功, 而不腾出一定的时间、 精力用于交男朋友,就会顾此失彼。女大学生中有男友的相比女硕士而言较少,她们 年龄还小,未来机会还多,心智还不成熟,即使没谈朋友也是正常的。 李平菊 在校女研究生婚恋价值观研究以武汉地区高校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