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论我国地方课程的开发.pdf_第1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论我国地方课程的开发.pdf_第2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论我国地方课程的开发.pdf_第3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论我国地方课程的开发.pdf_第4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论我国地方课程的开发.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b s t r a c t a st h ec u r r i c u l u mr e f o n i lo f e l e m e n t a r y e d u c a t i o ni no u r c o u n t r y h a s g o n ei n t od e 印,m e 恤e e l e v e lc u r r i c u l 砌g o v e m i n gp o l i c e h a sb e e n c a r r i e do u t 。w h i c hm a k e sm er e s e a r c ho fl o c a lc u r r i c u l u mb e c o m et l l e f o c u sa 1 1 ds t r e s so fs p e c i a l i s ti nc u r r i c u l u m b e c a u s e 、v eh a v eb e e n p r a c t i c i n gt h er e s e a r c ho f l o c a lc u r r i c u l u i l lb e f o r el o i 培,m e r es t i l le x i s t s o m 。 q l l e s t i o n s i nt h e d e v e l o p 抽g a r l d i m p l e m e n t i n g o ft h e1 0 c a l c 荫c u l u m i ti sa l s on e c e s s a 叫t og o d e 印i n t od i s c u s s i n gm a l l yp r o b l e m s t h et h e s st e n d st om a k ea 1 1o v e r a l la 1 1 a l y s i sa n d e x p l o r a t i o n 蠡”i t t h et h e s i si n c l u d e sf i v es e c t i o n s i ns e c t i o no n e 也em e s i s e x p l a i l l st h ec e r t a i n t yo fe x i s t i r 培o f m e l o c a l c u r r i c u l u mi no u rc o u n t 叮a n dt h en e c e s s a r yo fr e s e a r c h i r 培f b mt 1 1 e s i t l l a t i o no fa b r o a da n dh o m e i ns e c t i o nt w om em e s i ss t a t e sm e m e a n i n g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r l dm e f i xp o s h i o no fn l el o c a lc u n i c u l 啪f r o ms e v e r a lk i n d so fm el o c a l c u r r i c u l u m ,r a i s i n g t h 6 m e a n i n g s 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也el o c a l c u r r i c u l u m ,t h er e f o n no fe l e m e n t a r y e d u c a t i o nc 嘶c u l u m s t r u c t u r ea 1 1 d i m p m v i n g m e q u a l i 妙o fe l e m e n t a 巧e d u c a t i o n f r o m a l lt 1 1 e s ea s p e c t s ,w e u r l d e r s t a l l dm ev a l u eo ft h ef i xp o s i t i o nm t h er e f o mo fo u re l e r n e m a r y e d u c a d o nc u r r i c u h l m i ns e c t i o nt l r e et l l et h e s i s a n a l y z e sm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 l o c a l c u m c u l u mi no u r c o u n t q a n ds o m e q u e s t i o n si n 吐l e c o u r s eo f d e v e l o p i l l g l o c a lc u r r i c u l 啪f r o mm et e n d e n c yo fm ed e v e l o p i n gi ni n t e m a t i o n a l c 删c u l u mg o v e m i n ga n dm er e a s o n a b l es e l e c t i o ni nm ep r a c t i c eo f 也e r e f o m lo fc 删c u l 啪,w ek n o wt h a tj ti s n e c e s s a r ya 1 1 dc e r t a 洫l y t o d e v e l o pl o c a lc u r r i c u l u mi no u rc o u n t 阱t h em e s i s a l s od i s s c u s s e sm o s e q u e s t i o n se x i s t i n gi nm e c o u r s e o f e x p l o i t i n g 1 0 c a lc u r r i c u l u i l l i ns e c t i o nf b u rt h e 廿1 e s i sp r o b e si m om em a i nt a s k si nm ec o u r s eo f d e v e l o p i n gl o c a lc u r r i c u l u mt oo u r1 0 c a lg o v e m m e n t ,m a i n l yi n c l u d i 芏l g f i v ea s p e c t s :m ed u t yo f t l l el o c a la 1 1 dt h es c o p eo f t l l ec o n t e n to f m e1 0 c a l c u f r i c u l u m ;u 1 1 d e r s t a j l d i n g t h ea i mo f 证l e d e v e l o p h 培o i t h e1 0 c a l c u r r i c u l u i i l ;g r a s p i n gt h er e f o n l ls p i r i to f t h ec u r r i c u l u m ,e s t a b l i s h m gt h e s c h e n l 。o f1 0 c a l c u r r i c u l u m ;s p a d j n g 伽e l o c a lc 谢c u l u mr e s o u r c e s , s t r e n g m e n 也et e x t b o o k c o n s t m c t i o n ;e s t a b l i s h i n g 证1 es c i e n t i f i c a l r e a s o n a b l ea n de f f e c t i v eo fm e s y s t e m o f c u l t i v a t i n g c 删c u l u m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1 1 di m p r o v i n gt 1 1 ea b i l i 够o f t h ec u r r i c u l u mi m p l e m e n t s e c t i o nf i v ei st h ee n d a l lw o r d s k e y w o r d s :c u r r i c u l u m1 0 c a lc u r r i c u l u m d e v e l o p i n g a n d i m p l e n t i n g i 1 地方课程的涵义、特点及定位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存在着差异,完 全用大一统的课程和一刀切的要求,显然不能适应不同地区的实际 状况,不能满足不同地区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近年来,我国开 始逐步下放课程决策权、开发权和管理权,试图通过地方政府的介 入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 国明确提出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新一轮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的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既有鹰誊壁罱篓龚誓荫 掣鏊淫馆盈窄j 未萋鲤露蓉瞪但扣子一地薹谋蓥;蠹萨蠢刳篓芬翊 训日乒箕并发和实施稃垣蚕霎翔垂畦下述。莲羝峰p 蔓黎;壁熟墼备 蕊雪e 璧黼艮静警备奋慝簧墨擎至妊一半繇警异茹豁型蔫譬崭豢 美铎耋丽蜀停缘强妊搂慷i 髑催型轰荐羹西璜囊幽德驾爱延丽美墅 暴裂菥器露描嚣鎏 能明晰或澄清,地方课程的 发展将不能顺利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也很难达到。 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对地方课程进行探讨和研究,并依据 研究成果考虑方策有效实施的前提。 x 1 地方课程的涵义、特点及定位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存在着差异,完 全用大一统的课程和一刀切的要求,显然不能适应不同地区的实际 状况,不能满足不同地区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近年来,我国开 始逐步下放课程决策权、开发权和管理权,试图通过地方政府的介 入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 国明确提出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新一轮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的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既有利于体现国家对学 生的基本要求,又为各地的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并提出要加强对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开发的研究和探索。其基本思路是,在九十年 代课程管理政策局部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一部分课程开发与管理 的权力下放给地方和学校,让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更多的参 与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机会。既然国家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 管理的课程政镱并提倡各地开发与实施有特色、适应性强的地方课 程,那么,明确什么是地方课程、其价值何在,就是教育研究者首 先必须要做的工作了。 1 1 地方课程的涵义和特点 1 1 。1 地方课程的涵义 地方课程主要以三种形态存在:一种是比例型地方课程,“即为 了适应城乡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不同情况,在国家课程 计划中划出一定的比例,交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自由研制的课程。”这 种涵义的地方课程意味着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既是该行政区划范围内 课程的所有者( 研制者) ,又是该课程的经营者( 管理者) ,享有完 全自主开发与管理权。这种地方课程通常被人们称为狭义的地方课 程。固另一种是自主型地方课程,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经教育部批 准,单独制定本省( 自治区、直辖市) 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2 0 0 i 6 8 刘旭东论地方课程及其开发教育评论,2 0 0 0 ,6 :3 2 - 3 4 地方一级对国家统一课程和地方课程的管理职责。 1 1 2 地方课程的特点 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方面看,地方课程具有以 下基本特点: ( 1 ) 地方课程的地域性和多样性。地方课程鞠酌酬斟孵裁嘶氍酣 豁墓薹堰餮。鳢麓愀唑翟罐霉| 霎丞羹新香曲薹黑磊脞蜢雠婴攀薹霹 蚩早士篓缆强鲮叫谴翼= 1 = 凌济怠罐媸,鋈孽犁 耋凰氰基咄:默篓 臻摧。童蠢,犁羞基釜j 嚣器曼喾禽覆化。现代课程理论认为,合理 的课程活动的主体应是多元化的,在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中都蕴藏 着与课程活动有关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往的国家课程一 统天下,实际上就是“专家设计课程、教师教课程、学生学课程” 的模式,课程开发、管理的主体集中于中央一身,地方缺乏课程自主 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习惯于按中央政府规定的课程计划进行课程管 理,极大地束缚限制了地方、学校及其他力量参与课程决策、开发与实施的积极性, 也是课程开发资源的极大浪费。而课程主体的多元化,则是社会及教 育民主化、行政管理科学化、教育决策全员化的体现。地方课程的 开发与实施正是适应了这种课程主体多元化的要求。 ( 3 )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学生的每个方面得到 生动活泼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作为学校教育的“心脏” 和学生发展所设的“跑道”,课程对此负有重要职责。以往的课程管 理体制过于强调一致性、平均化和标准化,地方充其量只是“国家 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对各地、各学校乃至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别视 而不见,课程缺乏适切性,学生只能在“大一统”的课程模式中学 习。而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灵活多样的课程, 则可以使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需要自主选择学习,从而满足每个学生 及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 她) 能够在已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程 度的发展。 可见,地方课程的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也是 对素质教育要求的应对。它对于提高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优化我 国基础教育宏观课程结构、促进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都有着重要的意 义。 而产生的缺陷,如,学习标准定的过高或过于一致,学习内容倾向于 系统知识的接受或“主知主义”,教学方式的过于单一和固定于接 受式学习等等,因此,地方课程在目标上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社会 责任感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地方和社区发 展需要的基本素质。在学习方式上更多地适合于探究式或研究式或 实践式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学习方式的变革,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 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以便克服单一知识灌输式的接受性学习的 弊端,在贴近周围生活现实的、鼓励探究和体验的学习活动中,发展 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 力,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1 2 地方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地方课程作为我国当今新的一种课程类型,作为我国三级课程 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与实施直接关系到我国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的全局,关系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关系到 区域性的基础教育质量能否提高,关系到各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能否均衡。地方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 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可以下面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 1 2 1 地方课程与课程管理体制改革 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 点,也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特征。就管理体制而言,地方 课程的出现使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构成了基础教育课程的三级管 理主体,从原来中央集权的主体单一管理体制改变为多主体的分权 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应地,在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中, 基础教育课程被划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国家课程,一块是地方与学 校课程,而学校研制的课程也就是目前受关注更多的“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这“三类课程”构成了当前及今后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整体框架。在我们看来,这三级课程呈现出一 种动态的辩证的包孕关系。借用黑格尔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说法,晷 家课程是课程之“一般”性的体现,地方课程是课程之特殊”的 体现,地方课程体现了同中之异;作为课程之“个别”性的体现, 地方政府只是中央政府的一级行政组织,无教育决策权;地方政府 只是国家权力的体现者和执行者;我国的“纲要”及以前的文件, 均只给地方课程划定定的比例,而没有给予全面的课程开发或决 策权。 在理解我国地方课程的涵义时,我们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 1 ) 地方的含义。从管理层面上讲,地方主要是指省、自治区、 直辖市一级,课程决策、管理、开发工作由这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 负责。从实际设课状况来讲,不仅是省一级有在自己辖区范围内实 施的地方课程,有的地( 市) 县也有,甚至有的学校都有自己的课 程。有些专家指出,如果认为地方课程就是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设计 的课程,显然是对地方课程的一种误解,势必导致在地方课程开发 上,区、县甚至更小的地域没有课程开发的权力。其实,在一个省、 一个市范围内,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以及课程资源也存在着较大的 差异,地方课程开发和实施应调动区、县、学校最大的积极性,统 得过死不利于地方课程的建设。 ( 2 ) 课程的含义。传统的认识是,课程是指一个教学科目或一 组教学科目或一所学校,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根据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精神,我们对课程应作较新的理解, 即:课程既包括课程计划、课程设置,也包括课程标准、课程内容、 课程资源等,也有学者认为,课程应是对学校教学教育的内容、进 程和资源的总体规划与初步设计。其中课程资源是个新概念, 而教科书则是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还包括:学校内的实验室、图书馆和各类教学设施、实践基地;学 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及工厂、农村、部队等社 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校内外网络资源和其他信息资源 等。 ( 3 ) 地方主体与课程的关系地方课程的开发、设置、补充完 善、改编及管理的主体是地方政府,而不是中央。因此,地方有责 任开发、设置国家课程以外的、留有空间给地方的、在学年课时总 数和周课时范围内的自己的课程,并按纲要的规定,同时履行 2 地方课程在我国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 三个阶段,在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不同的课程发展政 策,对课程管理体制的合理化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地方课程及其管 理体制的形成,是我国课程发展与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结果,也是 对国际课程管理发展趋势的积极反应,更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实践积累和现实选择。 2 1 我国地方课程的发展 2 1 1 国际课程管理发展趋势的启示 从二战后国际课程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各国都在探索符合时 代特点和本国实际的课程管理方式,原来实行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 体制的国家纷纷下放权力,原来实现地方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的国 家纷纷进行权力收缩,这是因为人们逐渐认识到,课程管理无论是 “统得过死”还是“放得过宽”,都不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 应该在集权和分权之间找寻最佳的平衡状态,实现课程管理“统” 与“分”的有机整合。这种趋势具体表现为: ( 1 ) 课程管理既有“上收”又有“下放”。近年来,世界课程改 革出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美国和英国等原先实行课程“分 权管理”的国家加强了国家或中央政府对全国中小学课程的调控, 把大量分散给地方和学校的课程权力收回。例如,欧洲惟一未使用 全国统一课程的英国,于1 9 8 8 年7 月通过了1 9 8 8 年教育改革法 案,该法案规定从1 9 8 9 年起全国所有公立中小学实行统一课程。 这在英国教育史上是一次重要的改革,对于提高英国中小学的教育 质量,保证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获得系统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及便 于学生的转学和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检查,都具有重要作用。 与此 同时,像日本和法国等一些实行课程“集权”管理的国家开始进行 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分权”,把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权力下放给 地方和学校。例如,法国一直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的国民教育制度,管 苏丹兰英、法、日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现状与趋势比较教育研究,1 9 9 5 ,6 :3 4 理的整齐划一是其最大特点,教育管理制度集中,中小学课程包括课 程教材的选定等始终置于国家的绝对控制之下,全部由教育部直接 管理,地方和学校没有什么权力。但从1 9 8 3 年开始,法国开始将教 育部的管理权限下放,小学由市政府管理,初中由省政府管理,高 中由大区政府管理,地方的课程管理权限无形中扩大了,初步形成 了分级管理的模式。 然而,当代社会教育闯题的增多以及社会对教育要求的提高,使 得集权管理和分权管理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两种管理模式各自的 缺陷也日益显露。集权管理统一有余而灵活不足,分权管理个性丰 富而共性缺乏,都不能很好地解决学校遇到的所有课程问题。人们 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应当寻找“第三条路”,以解决单一的“集权” 或“分权”管理带来的弊端,这就导致课程管理的发展呈现出两种 态势:一种是分权制的权力适当集中或“上收”,一种是集权制的权 力适当分散或“下放”。 ( 2 ) 课程管理强调灵活性和弹性。努力摆脱单一僵化的体制,遵 循课程发展的内在规律,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 要求,给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发展创造条件和更大的伸缩空间,强调 莉舌性和弹性,是当前各国课程管理的另一个趋势。例如,前苏联 在教学内容方面曾经实行“三统一”,即统一课程计划,统一教学大 纲,统一教材,但是由于不同民族之间、不同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办 学条件相差甚远,致使执行统一的课程方案困难重重。俄罗斯政府 则对这种“三统一”的做法予以否定。俄罗斯联邦教育法规定, 地方教育行政当局和学校在设置课程时,既要有统一的标准,又要 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联邦公布的课程方案,只是一种基础性、规 范性的课程方案,体现了国家最基本的教育标准,各地和各校应该 发挥在课程设置方面的自主权。在以这种思想指导下形成的课程体 系中,联邦统一的基础性课程所占比重在7 0 以内,而地方必修课、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选修课、针对学生个别差异开发的课程等,其 比重在3 0 以上。罾再如,日本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一直试图打破 王劂轩法国中小学教育考察概述上海教育科研,1 9 9 8 ,7 :2 3 孝银泉当前美国、日本、俄罗斯的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比较教育研究,2 0 0 0 ,4 :1 8 , 封闭、僵化的中小学课程,极力反对为所有儿童准备整齐划一的课 程,要求随着年龄阶段的递升,能提供大幅度的分化课程及有利于 学生自行选择的课程。上述国家的这种变革,由于强调了课程的弹性, 使课程编制和实施更加灵活,从而具有了对地方或学校实际的适切 性以及对学生需要的适应性,最终使其基础教育质量有了一定程度 的提高。 课程管理日趋法制化、规范化。强调课程管理的灵活性和弹 性,并不排斥课程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法 制化为课程开发、管理、实施提供了一种制度和机制上的保证,从 而使课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 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课程开发与管理、 实施提供了法律和政策支撑和保障。例如,英国1 9 8 8 年教育改 革法案就规定了1 0 门国家级基础课与核心课:俄罗斯联邦教 育法、2 0 0 0 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等都包含了与课程管理有关 的内容并提出了一些原则或建议。另外,除了国家性的法规外还有 大量的地方性立法。例如,二战以后,美国的地方教育立法自主权越 来越大,各州相继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教育或课程法规,这使得地 方和学校在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管理方面有了切实保障。课程管理 规范化、法制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专门的课程开发与管理机构 的建立。这种专门机构的出现,反映了各国对基础教育课程开发与 管理的重视,也使得课程研制、开发及管理的专业性更强,理性因 素更多,采取的措施更加规范化。 ( 4 ) 社会力量参与课程管理。二战以后,对学校职能和教育功能 认识的加深,使得许多有识之士不断呼吁教育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听取来自社会各方的声音,学校教育应打破封闭,走向真正的生活并 实现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原来限于政府、行政部门或学校的课程 事务,在一些国家已扩展为家庭、社会、民间机构等的事务。例如, 美国地方开发、实施与管理课程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开放的、民 主的课程决策过程,即学区委员会、课程专家、教师、校长、学生 代表以及家长、社区人士等共同参与到地方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 与评估活动中;课程开发与管理中对于各种教育经验的筛选或确定, 都是通过横向交流渠道来实现的。这也就意味着它既注重课程与教 学专家的意见,同时也积极鼓励家长、学生、社区非专业人士参与 地方的各项课程建设,表达他们的教育观点和要求,而些民间机 构也不时地对地方的课程建设发表一些报告,从而积极地影响课程 的管理与开发。这样一来,多种观点、多元文化、多种要求都能在 课程领域得到恰当地体现。哪 2 1 2 我国课程改革实践的合理抉择 ( 1 ) “地方负责、分级办学”体制的确立改革开放以前,我 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课程管理体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国家统 一制定教学计划、大纲,统一编写教材,全国使用统编教材。在中 小学课程教材政策方面,尽管也出现过“文革”期间下放课程设置 权和教材编写、选用权的事实,但是这种下放是种盲目的、只有 热情没有理性的“课程破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 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教 育资源的配置、重组、优化中也逐步显示出重大作用,于是建立适 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特征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以及课程管理体制 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的一些课程研究者多次指出,原先那种高度集 中统一的课程管理体制和模式,既不能体现政府职能的转变,也压 抑了地方与学校开发和管理课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这种体 制下的大一统课程脱离各地的实际,刚性强,弹性弱,缺少应有的 灵活性,缺乏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切性,因此,应对这种高度 集中统一的课程体制进行改革。改革既是基础教育课程适应时代发 展和社会变化的主动选择和积极回应,也是解决基础教育诸多“顽 疾”的必由之路和有效“良方”。于是,1 9 8 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 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 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 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我 国教育体制的基础一环。” 在决定的指引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开 始进行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了“地方负责、分级办学”的管理体 徐辉、辛治样略论美国地方课程的开发和管理激育研究,2 0 0 3 ,3 :2 0 。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2 0 0 1 年6 月2 8 日 制,极大地调动了地方的办学积极性,基础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 的发展阶段。 但是,在“地方负责、分级办学”的管理体制中,办学权、管 理权的下移,并没有包含课程管理和开发权力的下移,课程权仍然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 因此,严格地说,“地方负责,分级办学”的 管理体制并没有全面到位。然而,基础教育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深 化,必然要求办学权、管理权与课程权相配套、相匹配,要求地方 和学校拥有相应的课程管理和决策权。于是,1 9 9 3 年,中共中央、国 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娄埤鏊i 。径擒替警萎 嘴霪蔷瑶孝嗤;缔餐蕊青知肇猕撞裢# 碚笳譬撵羹艮黪壁孙龟生碧 咂霎医币;鲋鄞“狮薹素:蕉纪暴匿凸羹4 j 盏罂雩4 墨氅器赢侗弹 孙羹囊盼型垡萋尉菇翱囊翳辅霎羔鎏锖鬻痿蔼靼酗务鋈e 蛩粥剽; 薹剡墼”朝篓驰醍1 翟鼍 我国从高度集中统一的课程管理体制到实行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变革,既不是中央的恩赐 , 也不是地方和学校的争抢,而是基础教育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 的主动选择和必然结果。 早在2 0 世纪8 0 年代中期,我国基础教育就开始进行体制改革, 逐步建立起了“地方负责、分级办学”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 的实行,包含着办学权、管理权的下移,但是并没有包含课程权力 的下移。课程权力仍然高度集中统一在中央。因此,“地方负责、分 级办学”的管理体制在目前仍然是一种不完全、不彻底的体制。随 着基础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深化,必然要求办学权力、管理 权力与课程权力相配套、相匹配,地方也应该具有课程权力。只有 这样才利于调动地方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发挥地方的主体作用, 推动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 3 ) 缺乏本土性和实践性地方课程与国家统一课程的区别之一 是,它更强调或注重与本土文化及经济生活有关的内容以及其他现 实的问题,更强调学习与当地生活的联系或融合,更强调学生对地方 或社区现实问题的研究与思考。例如,将课程内容以专题的形式加 以设计、组织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来探讨问题、适当地参与社区实践 活动以培 的必然走向,但这走向决不是从集权的极端走向分权的极端,也不 是转变成各自为政,互不相干,而是一种基于共同的责任与义务一 一努力使课程能够充分促进国家、社会及个人的发展下的课程权力 的共有状态。”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实质就是:“为了 共同的目标,赋予不同的权力,承担相应的责任,实现目标一致, 权责共享。” 2 2 我国地方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地方课程的实行还刚刚起步,一在理论和实践上还存在着许 多问题,特别是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其具体 实施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目前,我国地方课程和 开发与实施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 2 1 观念方面的问题 我国地方课程的实践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开发中遇到不 少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有效实施的前提。 ( 1 ) 课程意识淡薄,课程能力不足课程意识涉及到对课程的认 知、关注度、参与程度等,反映出人们对教育理念的领会及对课程 问题的认识;课程能力主要是指课程的决策能力、开发能力、评价 能力以及提供保障的能力等。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长期以来实行 中央统一的课程体制,学校、教师及教育行政部门仍习惯于完全执 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许多教师的课程意识淡薄,课程开发能力欠 缺;教育行政部门对地方课程的涵义一知半解,对地方课程开发的意 义认识不到位,从而影响到地方课程开发的进度、质量及地方法规 的真正实施。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误把地方课程的开发理 解为地方教材的编写过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编写 出大批质量参差不齐的教材,加重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一些地方 对地方课程的开发并未反映区域要求、地方特点或“本土”内容,而 是仿效其他省市的做法,从而使地方课程不能体现出地方的鲜明特 色。 陈玉琨编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1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1 8 6 。 1 8 我国长期以来的国家统一集权管理,使得地方习惯于被动地执 行国家课程,并认为课程改革是与地方无关的事情。课程意识的淡 薄,使地方各级教育部门很少关注课程改革,一旦课程改革涉及到自 身,又缺乏主动适应改革的应对能力。这意味着,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在课程权力下放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形成地方和学校的课程意识与 课程开发能力,使地方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权力主体,否则,三级 课程管理政策会因权力主体的意识和能力不足而“搁浅”。 ( 2 ) 人本取向和社会取向不能有机融合。地方课程的根本目的是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 生适应地方或社区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因而,在地方课程实施中, 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不应是接受式的而应是探究式的、实践式的。 学生在学习关于地方和社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研究社区现实问题, 同时,通过参与社区服务等各种活动,在实践中发展参与社会实践 活动的能力。 目前,我国地方课程开发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关注社会问题不够, 人本取向和社会取向联系不够紧密。地方课程设计大多注重当前社 会条件下学生的各项基本素质的培养,如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 识、承受挫折的能力、自理能力等,但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 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注重不够。在课程目标设计上,忽视把学生融 入到地方或社区生活和地方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去。一句话,课程目 标关注个人较多,关注社会较少,这不利于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 3 ) 对教材( 课本) 的依赖性过强教材是指构成课程的要素之 一,它所包含的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等是课程内容的主体。传统上人们总是把教材或教科书作 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现代课程理论则认为,课程资源包含的意义范 围宽广,具体地说,既包括校内外的各种硬件环境,如教师、学生、 学校文化、教材、设施设备等,也包括校外的家庭资源、社会资源、 自然资源等。并且现代意义上的教材已不再局限于平常我们所说的 教科书( 包括电子音像教材、图册) ,而扩展到了教师在课程实旄中 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被动地执 行国家课程决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未形成正确的课程意识,因 课程开发有这样一些苗头,如把地方课程看作是同国家统一规定的 学科课程一样,纯粹通过系统的以教材为主的学习来实施,或者脱 离社区或地方历史与现实问题。在通过这样的方式实施所谓“地方 课程”时,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是接受式的而不是探究式、实践式的, 是“主知”的而不是“重行”、“重体验”的,学生只是学习关于当地 或社区的知识而不去面对或研究当地或社区的现实问题,只认知“本 土”知识而不参与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各种活动,致使“在实践 中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这一教育目标被完全架空。 2 2 3 实施方面的问题 ( 1 ) 评价制度与方法滞后要落实地方课程开发的各项措施,就 必然要有与之相配合的评价制度与方法。课程评价发挥着教育导向 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当前,我国地方课程的评价没有真正形成具有 地方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没有形成一种整体性、动态的评价模式, 没有建立省、市、校三级评价制度;在全面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程度 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综合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的评价,以及学 生对基础知识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等素养的 评价;没有强调学生参与评价,把地方课程的评价和组织书面考试 等同起来。 ( 2 )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权过于分散。地方课程不仅仅是指由省 ( 市) 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发或设计的课程,而且也指由区、县甚至 更小的地域范围开发或设计的课程。因此,地方课程的开发应调动 区、县、学校等基层单位的积极性,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得过死也 不利于地方课程的建设。在我国现行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分 级管理”的体制下,农村基础教育主要由县、乡、村三级办学,县、 乡两级管理。高中办学和管理主要靠县政府,义务教育办学的责任 主要在乡村,管理职责主要在乡镇政府。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农村 义务教育管理权过于分散,部分地区乡镇政府的管理能力比较差, 县级及以上政府对义务教育的统一领导和统筹管理力度又有所弱 化,从而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由于乡镇政府的教 育管理水平较低,管理能力相对薄弱,致使一些地区出现了很多不 规范、不到位的管理行为,如教育发展缺乏长远规划,教育投入不 到位,财务管理和教学管理随意性大,人事管理上搞长官意志,任 人唯亲,等等。这些不规范的管理行为,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健 康发展,也不利于地方课程的实施和管理。因此,继续完善基础教育 “分级管理”的体制,合理调整各级政府的基础教育管理权限,适 当强化县级及以上政府的管理责任,是当前及今后我国基础教育课 程开发、实施和管理面临的重要任务。由于地方课程在我国还刚刚 起步,在基础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地方课程管理中也必然存在, 因此,就如何对型盘鞲蛋犁蕴毽皇美塑霪碴鬻籍蝤冀薛! 祈氍器r u r 妾甄雾雨野射毹囊落斟眨攀。 薹;毳霪霾裂掣萋萋譬燕巍裂砸羹霾鬟 i 尽蕊妻r 惫量型弪荔鬻磊蠢烈蛋最挚昏蓉夏萱嚣玲奄蓉 毯鬻 璎藕;黜鬟镖旌意识淡薄酾醇渊囊蓦堡鲻, 施的前提。 ( 1 ) 课程意识淡薄,课程能力不足课程意识涉及到对课程的认 知、关注度、参与程度等,反映出人们对教育理念的领会及对课程 问题的认识;课程能力主要是指课程的决策能力、开发能力、评价 能力以及提供保障的能力等。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长期以来实行 中央统一的课程体制,学校、教师及教育行政部门仍习惯于完全执 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许多教师的课程意识淡薄,课程开发能力欠 缺;教育行政部门对地方课程的涵义一知半解,对地方课程开发的意 义认识不到位,从而影响到地方课程开发的进度、质量及地方法规 的真正实施。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误把地方课程的开发理 解为地方教材的编写过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编写 出大批质量参差不齐的教材,加重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一些地方 对地方课程的开发并未反映区域要求、地方特点或“本土”内容,而 是仿效其他省市的做法,从而使地方课程不能体现出地方的鲜明特 色。 陈玉 ( 1 )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拥有本省 基础教育课程的决策、调整、统筹、管理等权限。其主要职责是: 制定各阶段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和指导性意见:规划地方课程,指 导校本课程;制定课程管理的法规、制度;开发、审定省级以下的 教材,推荐教材、教辅用品和教具学具;培训、研究、试验、总结、 推广,督促、检查、评价、指导与课程开发和实施有关的事务:根据 地方的实际,确定课时比例,划分不同学科、不同年段的课时,选 择课程形态;经批准单独制定本省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 准。 ( 2 ) 市、县、乡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在规定的权限内,根 据国家和省的课程计划及要求,使课程计划具体化、操作化并组织 实施;经上级批准,可以对课程计划做出调整;指导地方课程,规 划并指导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统筹地方的各类课程资源;组织 课程管理与开发的培训、研究、试验、总结和推广等,对课程管理 与开发进行督促、检查、评价、指导。 ( 3 ) 学校的主要职责。学校根据教育部和本省( 自治区、直辖市) 课程计划的有关规定,从当地社区、学校的实际出发,参与本社区 学校地方课程具体实施的编制,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有条 件的学校,可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学校( 地方) 课程开发与管理指 南,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与校外有关专家合作,开发适合自己 本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提供给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学校有权 选择经过国家一级审定或省一级审查通过了的教材,反映国家和地 方课程计划在实施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应建立校本课程的内部评 价机制,以保证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目标上的一致性。 3 1 2 地方课程的内容范围 地方课程开发的内容必须遵循时代性、地域性、实效性、简约 性等原则,使地方课程切实成为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并最大限度 地发挥教育效益。其内容范围主要涉及: ( 1 ) 地方通用课程地方课程开发的内容首先是指那些“通用 课程”,它是指地方中小学在所在行政辖区内普遍适用的地方课程, 内容包括除国家必修课程外,在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中符合国家教 育要求且已基本稳定的各项教育内容,如公民道德规范、法律常识、 安全教育、人口与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国防教育、科技教育、艾滋病防止和毒品预防教育以及地方经济、人文历 史等。通用课程一般以综合课程形式出现。 (2)专题课程。地方课程开发的内容也包括那些“专题课程”,是 指在通用课程教学基础上,围绕特定教育内容和要求而进行教学的地 方课程。专题课程应体现鲜明的地域性要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3 2 地方课程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旌3 2 1 正确认识地方课程开发的目的 在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我们首先必须明确地方课程 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所占有的地位和价值,然后明确地方课 程开发的目的。就我国而言,当前地方课程开发的主要目的是: ( 1 )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我国基础教育具有为经济建设培养合格 劳动者的重要职能,中学毕业生绝大多数要留在地方参加经济建设。 这箨磊举奏硅黉霁塑耋葫耀薮蓁嚣墨常琴蠹晕最嚣薹驯甏;缝掣 毒堡晕鉴雕裂塞剩例瓢翱雕禹稻莨蓉墓r 暴薹骋臻雾。籍“带, 置藕零羹譬垂涅霪鋈冬翁i 匿器融时驴嚣西稠稼州谚例 也= 甚器莹至 豁 鞘掣譬裂鄹薹上蕊霉鹃郁誊翠 囊雾k 饕;阅靖礴羹麓翼;星 囊莉瞄薹妻褒辅掣:羹x 黧丽罐羹琳荫篓并二骖 开发地 方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此,地方课程就必须突破学科的限制,注重 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注重将科学、道德和艺术现实具体的统一 的内容包容进来。基于这种认识,许多课程研究者不止一次地呼吁, 在地方课程的开发中,必须坚持“生活”和“综合”的设计理念, 加强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和融合,注重在生活中学习或教育,让学生 在解决身边和生产生活中问题的同时,体验到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的价值。 (4 ) 弥补国家统一课程的不足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情况差异很 大,国家课程标准在不同地区的实现条件和达成度不一样,而大一 统的国家课程则很难顾及到这一点。尤其是对我国中西部地区来说, 各方面条件不仅与东部及沿海地区有很大差异,就其内部而言也是 情况殊异,因而,课程的开发与管理更需要有灵活性与针对性,国 家统一课程在这方面很欠缺而地方课程的设置却能弥补这方面的缺 陷。 ( 5 ) 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设有利条件。“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国家和地方共同选择的课程政策理念, 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往的课程管理体制在这方面过于 强调的是致性和标准化,地方充其量只是“国家课程”的忠实执 行者,各地、各学校乃至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别看不到,课程缺乏必 要的适切性。现在地方课程的设置及开发正是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 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 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 发现、探究与质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 会学习,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 2 2 领会课程改革文件精神并制定地方课程方案 ( 1 ) 学习纲要,领会课程改革基本理念。课程改革和课程建 设般应以国家的课程改革文件为基本依据,这些文件指明了改革 的方向和目标,确立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指出了改革的重点难 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就课程体系的诸多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就 我国地方课程的开发而言,首先要学习领会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纲要及相应的各个课程标准。只有明确方向和目标,把握精神实质, 确定先进理念,地方各级政府、学校及教师才可能正确认识地方课程 的价值,地方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应具有的特点,等等。 ( 2 ) 研究国家课程标准,制定地方课程方案。国家课程标准是国 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