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法 律律 硕硕 士士 专专 业业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刑事和解主体研究刑事和解主体研究 以刑事实体法学分析为基点以刑事实体法学分析为基点 the study over subjects of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riminal substantive law 作 者 姓 名: 张宏敏 指 导 教 师: 张武举 副教授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1 内容提要 源于“恢复正义理论”的刑事和解在近年来广受关注。司法实践也做出了很多有益 的探索。刑事和解的主体作为刑事和解最重要的制度要素,在刑事和解制度化的研究中 处于首要地位。刑事和解主体应该是兼顾程序与实体意义上的概念,他们必须是对刑事 和解的进程和结果有实质影响的人或组织。刑事和解的参加者包括被害人、加害人、刑 事和解主持者、社区等。文章结合犯罪本质理论、罪刑关系理论,界定了刑事和解的应 有主体范围,并主要从被害人、加害人、国家公权力机关三个方面来分析刑事和解的主 体,对于其他参与人也略作分析。文章共约 2.2 万字,分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刑事和解的主体范围。探讨刑事和解主题定义、特征和范围,确定刑事和 解主体限于被害人、加害人和国家公权力机关; 第二部分被害人。刑事和解中的被害人是指自身利益遭受损失,自愿进行刑事和解 的自然人或组织。被害人的地位从传统刑事诉讼中的缺位状态一跃到刑事和解“三元结 构模式” 中的中心位置, 在刑事和解中具有相当的实体决定权和具有很强的程序自主性。 但被害人的实体决定权是有限制的, 其决定性因素在于犯罪客体所侵犯的法益是否涉及 公共利益。如果没有涉及,被害人享有实体决定权,如果涉及,则不能享有; 第三部分加害人。刑事和解的加害人是使被害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但是主观恶性不 深并真诚悔悟,具有独立意愿进行和解的自然人。与刑事和解的被害人不同,法人不能 作为加害人参与刑事和解; 第四部分国家公权力机关。 以公检法三方权力机关在刑事和解中所处的地位与传统 刑事诉讼中所处的地位有所不同,其首先是对刑事和解案件的范围进行审查,其次为刑 事和解顺利进行提供保障,第三是对刑事和解结果予以审查和确认,甚或进一步成为刑 事和解的主持者; 第五部分刑事和解其他参与人。 刑事和解其他参与人是指可能参与到刑事和解的进 程,对受损害的利益无实质影响,但是会有效推进刑事和解的进程的其他个人或组织。 2 以民间调解人、人民调解委员会、律师等为代表的刑事和解其他参与人虽然不是刑事和 解的主体,但是他们的存在往往会有利于更好地促成刑事和解的成功。 关键词:刑事和解主体;被害人;实体处分权;加害人;国家公权力机关;刑事和 解其他参与人 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originated from the recovered justice theory get more and more focuses. and the judicial practices also make a lot of beneficial exploitation. meanwhile, the subjects of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as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which is playing the role in the studies over the system of the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and this subject should embody both substantive and procedural qualities in the conception, who makes the essential impacts over the proceeding and results of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that are including the victims, the inflicts, the presider and the communities and so on. hence, this paper gives the definition of the range of the subjects combing with the theories of criminal essence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crimes and punishments and analyses the three sorts of subjects as the victims, the inflicts and the authorities and other participats. the whole text is about 22 thousand words that is divided into following parts: part one is the extension of the subjects of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which is discussed the topic conceptions, the characters, the determined subjects as the victims, the inflicts and the authorities. part two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victims. as the concept of victim said, it is the individual and the organizations damaged the self-benefits and reconcile voluntarily. so the position of the victims shifts from the traditional lacking condition to the central position of triple-structure, which shows the substantive determination and the strict procedural liberty. however, the right of substantive for the victims is limited which depends on whether the violation of the subjects are the public benefits. so the victims hold the right in non-reference and vice versa. part three is the inflicts that are the ones who damage the victims benefits without any regrets but are willing to reconcile with others. and it is different form the victims rights, the inflicts are not including the legal persons part four is the state authorities that are the police, the inspects and the courts with the distinguished positions in the traditional criminal procedure and the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first of all, it is the check for the range of the criminal reconciling cases and the second is the guarantee for the proceeding of the reconciliation and the last one is the inspection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r becoming the presider. 2 part five is the other participates in the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who could take part into the whole proceeding without the essential impacts over the interest but could push the proceeding with the other individuals and the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civil presider, the committee of reconciliation and the lawyers. they are not the subjects of the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but the accumulators for the success of the criminal reconciliations. key words: subjects of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the victims; the deposition of substantive law; the inflicts; the authorities; other participates 1 目目 录录 引引 言言 . 1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刑事和解主体定义、特征和范围刑事和解主体定义、特征和范围 . 2 一、刑事和解主体的定义 . 2 二、刑事和解主体的特征 . 3 (一)刑事和解主体推动刑事和解程序的进行 . 3 (二)刑事和解主体对刑事和解的进程有实质的影响 . 4 (三)刑事和解主体之间是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关系 . 4 三、刑事和解主体的范围 . 4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刑事和解中的被害人刑事和解中的被害人 . 6 一、被害人在刑事和解中的地位 . 6 二、被害人的定义和特征 . 9 (一)具有明确性和具体性 . 9 (二)具有利益受损性 . 10 (三)具有程序自主性 . 11 三、确定刑事和解案件中的被害人应注意的问题 . 11 (一)对于被害人人数众多的处理 . 11 (二)被害人是法人的处理 . 12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刑事和解中的加害人刑事和解中的加害人 . 14 一、加害人主体性理论 . 14 二、加害人的定义 . 15 三、加害人的特征 . 15 (一)触犯刑法,给被害人的权益造成侵害。 . 15 (二)主观恶性不深、人身危险性不大。 . 15 (三)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 16 四、确定刑事和解案件中加害人应注意的问题 . 17 (一)加害人人数众多时的处理 . 17 2 (二)法人能否作为加害人成为刑事和解的主体的问题 . 18 第四部分第四部分 刑事和解中的国家公权力机关刑事和解中的国家公权力机关 . 19 一、刑事和解中国家公权力机关的地位 . 19 二、公权力机关在刑事和解中的职能 . 20 (一)各阶段适用刑事和解案件范围的审查 . 20 (二)各阶段为刑事和解的顺利进行提供支持 . 20 (三)对刑事和解进行审查和确认 . 20 三、国家公权力机关与刑事和解主持者 . 21 (一)刑事和解主持者的类型 . 21 (二)国家公权力机关应在和解中起协调督导作用 . 23 第五部分第五部分 刑事和解的其他参与人刑事和解的其他参与人 . 25 一、刑事和解其他参与人的定义、地位、作用和范围 . 25 二、不同参与人参与和解的法理根据和途径 . 25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28 刑事和解主体研究以刑事实体法学分析为基点 1 引 言 刑事和解又称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和解,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通过案外人的 帮助,使加害人向被害人认罪、赔偿、道歉等,取得被害人谅解以后,国家公权力机关 不再追究加害人刑事责任、对其免除处罚或者从轻处罚的一种刑事司法制度。刑事和解 制度的理论基础来自于“恢复正义理论”、“平衡理论”与“叙说理论”,其核心价值 是恢复正义。从这些理论出发,恢复正义的任务就是在当犯罪行为破坏了加害人、被害 人和社会之间的正常利益关系的时候,在三者之间重建这种平衡,恢复社会和谐。 刑事和解作为我国刑事法领域的一种新理念,早已引起学术界多年的热议,在“构 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更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司法实务界也做出了许多有益的 实践探索,成为刑事法学不可阻挡的一种发展趋势。 刑事和解由一种理念转变为一种制度离不开对其具体要素的分析研究, 这些要素包 括:参与主体、案件范围、适用条件、和解协议等等,这些制度要素是刑事和解在司法 实务中运行良好的保障。而刑事和解的主体作为刑事和解最重要的制度要素,在刑事和 解制度化的研究中处于首要地位。 鉴于此, 本文选择了刑事和解主体这一要素展开论述, 希望能为理论和司法实务助力。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第一部分 刑事和解主体定义、特征和范围 一、刑事和解主体的定义 关于刑事和解主体的定义,理论和实践中都有不同的描述。通说认为,刑事和解主 体是刑事和解制度要素的组成部分之一,指的是参与刑事和解的人员。对刑事和解主体 的研究主要是对刑事和解参与人员在刑事和解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探讨。 以及他们在刑事 和解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在西方,恢复性司法被看做是由犯罪人、被害人及他们所在的小 区共同参与, 并与法定的犯罪问题处理机构之间保持一种积极关系的一种处理犯罪相关 问题的方式。 2通过对国外恢复性司法概念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 刑事和解作为恢复性司 法的典型制度在西方总体上应当包含的主体范围有:被害人、加害人、社区及相应的国 家公权力机关。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制度 构建, 各地在实践探索中制定的试行方案和规则等对刑事和解主体的规定也缺乏明确性 和系统性。例如, 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在轻伤害案件处理程序实施规则(试行)中, 没有明确的规定刑事和解的主体,更没有刑事和解主体的定义,只是在案件的适用范围 和参与主体上有简要的列述。 3 笔者认为,刑事和解主体是指参与到刑事和解的进程,对刑事和解的进程有实质影 响的人或组织。现阶段对于刑事和解主体的定义,必须把握以下两点:1.刑事和解主体 必须是参与刑事和解的全部人员,在人员的范围上必须有一定的限制,没有参与到刑事 和解程序的人员不能成为刑事和解的主体; 2.刑事和解主体是对刑事和解的进程有实质 影响或推动的人。所谓“实质性影响”即缺少该主体,刑事和解的实体内容是无法进行 的; 或者只是刑事和解在形式上的推进, 但是最终根本不会达到刑事和解所希望的目的。 总之,刑事和解主体是参与到刑事和解的进程,对刑事和解的进程有实质影响的人或组 织。 1葛林著: 刑事和解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229 页。 2参见美托尼f 马歇尔恢复性司法概要一文,载王平主编恢复性司法论坛 (2006 年卷) ,群众出版社 2006 年版。 3参见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 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在轻伤害案件处理程序实施规则(试行) 。 刑事和解主体研究以刑事实体法学分析为基点 3 二、刑事和解主体的特征 刑事和解主体作为刑事程序的实际推动者,对刑事和解的进程有着实质的影响。对 于刑事和解主体的特征,刑事和解理论上并没有过多的涉及,只能从刑事和解的实践中 对其进行总结归纳。笔者认为,刑事和解主体应具有以下特征: (一)刑事和解主体推动刑事和解程序的进行 刑事和解程序的启动、推进和结束都是由刑事和解的主体来推动的。首先,某一具 体案件刑事和解程序的启动首先需要司法机关根据一定的衡量标准来判断是否属于刑 事和解的案件范围,这是启动刑事和解程序的前提,在这个过程中司法机关作为刑事和 解主体发挥着审查监督的作用。其次,刑事和解的启动需要被害人和加害人双方自愿参 加,也就是说刑事和解的启动决定权在于被害人和加害人,如果其中任意一方不同意参 加刑事和解程序那么刑事和解也不可能开展。最后,刑事和解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促成和 解的调解人,调解人在刑事和解中起到居中协调和审查监督的作用。也就是说,调解人 是在法律框架和刑事和解基本原则要求下推动刑事和解程序的进展和最后和解协议的 达成。由此可见,刑事和解的不同主体基于不同的角色定位和职能分工对刑事和解程序 的进展起着推动作用。 以我国具体的司法实践为例。 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对于轻伤害案件刑事和解的启动 有非常严格的限制,对于刑事和解的告知,检察院根据和解案件的适用范围,告知被害 人有关和解的适用范围和利害关系,在征得被害人同意和解的基础上再和被告人协商。 4双方当事人都同意和解的情况下, 刑事和解程序正式启动。 张家港市人民检察院在和解 程序的启动上更加尊重被害人和加害人的意愿,在双方自愿达成和解协议的情况下,只 需将和解协议提供给检察机关,再由检察机关告知和解产生的后果即可。被害人和加害 人双方在刑事和解的启动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同时部分检察院在刑事和解中都委托调 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在这种情况下调解委员会也是刑事和解主体,在刑事和解程序中也 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没有调节机关的参与刑事和解也不可能顺利进行。 4参见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 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在轻伤害案件处理程序实施规则(试行) 。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二)刑事和解主体对刑事和解的进程有实质的影响 刑事和解主体只有在和解程序中才具有意义,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刑事和解主体都涉 及到案件的实体利益,但缺乏任何一位主体的参与,刑事和解的进程都无法保证。被害 人和加害人不同意和解,司法机关认为刑事和解不符合案件的适用范围、调解机构认为 刑事和解没有继续进行的必要或者根本无法进行时,都可以终止刑事和解的进行。也就 是说,每一位刑事和解参与人对刑事和解的进程都有着实质的影响,或者是程序意义上 的,或者是实体意义上的。被害人、加害人两主体主要是影响着刑事和解实体方面,如 刑事和解协议中具体利益分配。而司法机关、调解机关则决定着刑事和解的程序进程。 (三)刑事和解主体之间是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关系 为了保证刑事和解的顺利进行,和解主体间必须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其中,司法 机关必须制定完备的刑事和解法律文件,如适用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围、适用条件、适用 程序等;刑事和解主持者必须保持谨慎原则,不宜过多的干涉被害人和加害人和解的意 愿,但又要保证和解程序的合法、有序进行;被害人和加害人在和解条件的协商上有很 大的自主性,但是也要遵循司法机关对和解的相关规定,还要遵循一般的公正、公序良 俗等原则。在最终实现和解的历程中,司法机关作用的发挥具有先导性,被害人和加害 人双方要遵循司法机关对和解的程序的实施等都有赖于司法机关的引导和监督。 三、刑事和解主体的范围 对于刑事和解的主体范围学界有不同的看法, 尤其是对刑事和解的主持机关更是众 说纷纭。从刑事和解的参与人员来看,刑事和解都包括:加害人、被害人、国家公权力 机关、社会协调组织和律师。国家公权力机关指公检法机关,社会调解力量主要包括民 间促进人、民间专门调解机构. 5除了被害人、加害人、司法机关三者作为刑事和解主体 学界能达成一致外,学界对调解人、以及其他参与人是否是和解主体有不同的看法,有 学者认为调解人、和包括律师在内的其他参与人都是刑事和解的主体。 6 要确定刑事和解的主体范围,首先,从刑事法律关系的结构模式角度来确定刑事和 解的主体范围是比较合理的方法。依照传统刑法学理论,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国家和 5参见葛林著: 刑事和解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229243 页。 6陈炜、周园: 刑事和解的主体及适用 ,载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年 12 月第 22 卷第四期,第 45 页。 刑事和解主体研究以刑事实体法学分析为基点 5 犯罪人,被害人的控罪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国家和犯罪人的两极格局成为 刑法学理论的主导。国家本位犯罪分析模式决定了当前的国家犯罪人两极分析视 角。刑事和解的出现,是对现有模式的突破和修正,在恢复性司法理念下,刑事诉讼是 一种“三元结构模式”。在“三元结构模式”中,被害人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级,其目的 就是使参与纠纷解决的三方,每一方都有一定的主动权、地位和作用,最后实现三方共 赢的局面。因此从刑事和解所构建的刑事法律关系格局来看,将刑事和解的主体确定为 加害人、被害人、国家公权力机关三方是比较合理的。这三方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利益主 体是刑事和解法律关系中最核心的三个元素。 其次,从对刑事和解主体的定义和特征来看,刑事和解主体应该是兼顾程序与实体 意义上的概念,他们必须是对刑事和解的进程和结果有实质影响的人或组织。结合各地 刑事和解的实践,刑事和解的参加者包括被害人、加害人、刑事和解主持者、社区、律 师等。由于律师和社区机构等参与者并不是刑事和解稳定的参与人,其是否能参与到刑 事和解程序中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要根据具体案件来考虑,因此不适宜将其作为刑 事和解的主体来看待。笔者在本章主要从被害人、加害人、国家公权力机关三个方面来 分析刑事和解的主体,对于其他参与人也略作分析。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第二部分 刑事和解中的被害人 一、被害人在刑事和解中的地位 从刑罚发展史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国家尚未形成的原始社会,流行的是血亲复仇, 被害人在纠纷解决中的地位是刑罚的执行者。因为在当时,人与人之间纠纷的解决完全 是一种私人事务,被害人具有解决纠纷的完全处分权。然而随着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出 现,国家设立了专门的公诉机构,开始对犯罪行为进行必要的干预,但这种干预的程度 是非常有限的。国家司法机关是否介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害人的自由意志。随着国 家权力的膨胀,统治阶级为了防止犯罪行为危及自己的统治以及国家和社会利益,逐步 最终全面介入并垄断犯罪冲突的解决,公权力完全代替私权利承担起追诉犯罪的责任, 对犯罪人的追诉权、审判权和执行权成了国家的专属权力。国家如何对待犯罪人与被害 人没有任何实质的联系,被害人的权利和地位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被害人的地位从作 为刑罚执行者到作为犯罪起诉者再到逐渐被边缘化、被遗忘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到被害 人的权益从充盈变得干枯。在强调保护国家利益的传统刑事法律理念下,被害人的权力 被剥夺,在刑事法律关系中丧失了其独立性,没有求刑权、量刑权,更遑论行刑权 7。 探讨被害人的地位,我们不能不不回到犯罪的本质这个古老的问题上。关于犯罪的 本质,学界存在以下多种学说: 1.权利侵害说 权利侵害说由费尔巴哈所提出,认为犯罪是侵害他人权利的行为。这一学说的理论 依据是天赋人权,将犯罪界定为侵害权利的行为。权利侵害说盛行于 18 世纪末期至 19 世纪上半期。 2.法益侵害说 该说是 19 世纪初在权利侵害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该说已成为现代西方刑法理 论中的通说。该说认为犯罪是对法所保护的利益的侵害或引起危险。该说认为社会是由 7刑事司法中,被害人被排挤出来,失去的是权力:求刑权、量刑权、行刑权,而不是权利。苏惠渔、孙万怀.刑事法治 和谐精神的缘起j.人民检察,刑罚学年会专题,2006(12) 刑事和解主体研究以刑事实体法学分析为基点 7 人组成的,人的存在本身就是社会存在的目的,因此应尽量减少对个人自由的限制,而 对国家权力则尽可能多的限制。对于代表国家权威的刑法,也应当限制其处罚范围。仅 仅违反社会伦理秩序而没有侵害法益的行为,不应当受到刑法的处罚。 3.义务违反说 义务违反说是纳粹德国时期的学者施卡福斯坦因提出的见解。 该说认为犯罪的本质 不是对法益的侵害,而是对义务的违反。这一理论强调个人对国家、社会的义务。该说 由于纳粹德国的崩溃而为人们所抛弃。 4.伦理规范违反说 伦理规范违反说认为犯罪的本质是对法规范和法秩序的违反。 该说是小野清一郎所 倡导的。但是因为社会伦理本身并非刑法所保护的对象,违反社会伦理的行为并非一定 是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以该说受到许多学者的批判。 5.社会危害性说 社会危害性说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中居于重要位置, 该说主张犯罪的本质是其社 会危害性。该说将犯罪的本质解释为对国家权益的侵害。首要的目标是保护国家利益, 对被害人权利的救济被处于次要的地位。 黑格尔很早就从哲学角度论述了侵害个人利益 的犯罪行为所具有的社会危害性。他认为,对社会成员中一人的侵害就是对全体社会成 员的侵害。侵害行为不仅仅直接影响受害人,而是牵扯到整个市民社会的观念和意识。 8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新中国的刑法理论是在对前苏联借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 以我国刑法理论界长期将刑事犯罪视为个人对国家、社会利益的侵害。因此,对犯罪行 为的惩罚是对国家、社会利益的维护,而国家、社会利益则涵盖了个人利益,惩罚犯罪也 就自然而然的实现了对被害人利益的保护。但社会危害说是存在缺陷的,首先,它过于 强调对国家、社会的保护而忽视了对个人权利的保障,这有悖于现代法治理念;其次, 社会危害性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社会危害性的判定标准莫衷一是,而且“社会”的定义 如何,在其理解上学界存在相当的分歧;再次,社会危害性说也不能解释如紧急避险、 正当防卫等具有社会危害性但是刑法规定阻却其违法性的行为。 犯罪本质论上的“社会危害性说”使得被害人在诉讼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 8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228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重视:他们既没有权力去主动追究犯罪,也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直接而与加害人和解, 所以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很少有被害人可以自主决定的事项,他们只能被动的接受 刑事程序进行,在对加害人的刑事处罚中获得一点安慰。 被害人诉讼地位被忽视的状态直到二战以后才得到明显改善。德国犯罪学家汉 斯冯亨蒂希发表的论作案者与受害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一文提出了被害人在犯罪 学研究中的地位,他认为“在犯罪进行过程中,受害者不再是被动的客体,而是主动的 主体。” 9海希德随后出版的犯罪人和被害人一书,使得学术界开始重视被害人在刑 事法中的地位问题,由此奠定了被害人学研究的起点。也正是在这股潮流的推动之下, 恢复性司法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明确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诉讼主体地位, 让被害人在刑事诉讼程序中享有主动选 择权、参与权毫无疑问是一种更好保障被害人利益的方式。 10刑事和解的中心是对被害 人利益的保护为,这决定了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在刑事和解中远高于在传统刑事诉讼中。 在刑事和解程序中,被害人不仅能够参与其中,而且主导着刑事冲突的最终解决与否。 刑事和解程序与传统刑事诉讼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刑事和解是一种“私力合作”解决 纠纷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纠纷解决的环境和气氛是平和和舒缓的;而传统的抗辩式 诉讼模式和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则是在针锋相对、唇枪舌剑的环境里,对责任归属的争执 不休。 刑事和解让被害人能够在一个平和的环境中通过叙说和加害人的道歉和赔偿来治 疗伤害,避免了对被害人的二次伤害。其次,刑事和解更加偏重于对被害人的赔偿,而 传统诉讼中注重的是对被告人刑事责任的追究,被害人的赔偿问题是无关轻重的。刑事 和解中加害人对赔偿的积极履行,及时弥补了被害人的损失,使被害人的精神利益与物 质利益都得到恢复,平复了其报应情感,恢复了当事人之间的正常社会关系。 被害人的意愿决定了刑事和解程序的启动与否, 对加害人的刑事处罚结果也受到被 害人是否谅解加害人和是否对赔偿结果满意的制约, 这体现了被害人在刑事和解程序中 起着主导作用。以被告人和被害人为中心的刑事和解程序设计,使得被害人与加害人之 间能够直接进行对话,增强了被害人在解决纠纷中的主动权和决定权。刑事和解的理念 中充分体现了“尊重被害人意志的自愿表达”,以及对被害人利益的充分保护和对被害 人处分自己权利的充分尊重。 9参见【德】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犯罪学 ,中国人民公安人学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815 页。 10参见刘涛刑事诉讼主体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283285 页。 刑事和解主体研究以刑事实体法学分析为基点 9 那么, 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被害人在刑事和解中享有实体决定权的结论呢?笔者认为 被害人在刑事和解中仅仅享有受限制的实体决定权。 和解的前提是当事人对和解的标的 具备实体法上所允许其自由处分的权利。 所以启动刑事和解的前提必须是被害人享有刑 事实体决定权。所谓被害人的刑事实体决定权,乃是是指刑事法律关系中专属于被害人 所享有的,并且可由其自主决定是否放弃或者部分放弃,进而对加害人刑事责任认定产 生直接影响的实体性权利。被害人并不必然享有刑事实体决定权,其决定性因素是具体 犯罪行为中的犯罪客体,或者说是该犯罪客体所代表的法益。该法益的最终指向是个人 还是国家,决定了被害人是否享有实体权利去启动刑事和解程序。 具体来说,只有犯罪行为所侵害的仅仅是个人利益而与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无关之 时,被害人才享有刑事实体处分权。在犯罪行为侵害公共法益的情况下,由于客观上承 担物质性损失的被害人总是特定的、具体的和有限地,其无法完全代表受到侵害的国家 和社会,故其不能启动刑事和解程序。比如,在危险驾驶罪中,犯罪客体是公共安全, 侵犯的是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等权益。如该犯罪行为实际侵害了一个或多 个特定的个人,但因为这些特定的被害人不能代表那些未受实际损害的潜在的被害人, 不能用他们的谅解来说明其他潜在的受害人也会对被害人采取谅解态度, 所以这些特定 的人无权与加害人进行刑事和解。在刑事和解过程中,被害人所能放弃或者部分放弃的 只能是侵犯个人法益犯罪中的个人权益, 但其无权也不可能放弃涉及的公共利益。 此外,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即使被害人与加害人达成刑事和解,仍需经过国家机关的审查和认 可。 二、被害人的定义和特征 刑事和解中的被害人是指自身利益遭受犯罪侵害, 自愿进行刑事和解的自然人或组 织。被害人作为刑事和解的主体,对于刑事和解的启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理论界没 有过多的对被害人的定义进行详述,通过各地实践中对刑事和解的规定,刑事和解被害 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具有明确性和具体性 无论是法人被害人还是自然人被害人在刑事和解程序中都必须明确具体, 对于没有 具体被害人或者被害人不明确的刑事案件不允许进入刑事和解程序。 因为刑事和解程序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是围绕 “犯罪人被害人和解” 这一中心展开的, 其基础必然是具体的被害人的存在, 否则自愿协商的程序就如同缘木求鱼了。但要注意的时,在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被侵犯的犯罪当中,被害人是全社会,或者受到损害的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秩序,在这些 案件中被害人不是明确具体的。比如在一些环境污染损害公共利益的案件中,具体被害 人不明确或者说受害人范围太大不具体。再比如一些法定犯当中,如组织偷越国边境犯 罪、走私犯罪、非法生产销售枪支弹药犯罪中,受到侵害的是一种受法律保护的秩序, 没有明确具体的被害人。只有在侵犯个人法益的案件中,无论是自然人被害人还是法人 被害人,被害人都是具体明确的,可以作为刑事和解的一方当事人参加到诉讼中来。 (二)具有利益受损性 刑事和解的被害人是自身利益受到伤害的人或者组织。 自身利益受到损失是成为被 害人的前提条件。 首先,被害人是人身或者财产利益遭受犯罪侵害的人。从现在各地刑事和解的现状 来看,加害人对被害人利益的侵害主要包括人身利益和财产利益的侵害。侵害人身利益 的情况,实践中主要包括轻微伤害、非法拘禁、过失致人重伤,其中轻伤害案件在刑事 和解中占有非常多的比例。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对于刑事和解最先就是在处理轻伤 害案件上使用的。 11对于轻伤害案件,损失的利益比较容易确定,受害人对于自己损失 和加害人对自己的赔偿是否具有对等性具有自主性和明确性, 适用刑事和解的情况比较 常见。侵犯财产利益的案件也是刑事和解案件中常见的类型,如数额较小的盗窃、比较 轻微的毁坏财物占有相当的比例。财物的损失数额也具有明确性的特点,所以如果进行 刑事和解的条件比较确定,一般双方是比较容易达成和解的。当然,实践中还有同时侵 害人身利益和财产利益的情况。总只被害人是在刑事和解中利益受到损害的一方。 其次被害人是“自身”利益受到犯罪侵害的人。对于未成年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和 具体案件中已经死亡的被害人的遗属, 虽然并不是案件的直接受害人也可以作为被害人 的代理人参加刑事和解,与被害人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从实践中来看,对被害人的行 为能力没有过多的限制。如果被害人是民事上的限制行为能力人,其监护人作为其法定 代理人可以参加刑事和解程序。当然,法定代理人参加刑事和解程序须符合以下条件: 1、案件必须符合该地刑事和解案件的受案范围。2、被害人的监护人同意刑事和解。3、 11参见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 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在轻伤害案件处理程序实施规则(试行) 刑事和解主体研究以刑事实体法学分析为基点 11 司法机关必须对监护人的条件进行审查, 并对和解的条件是否符合被害人的利益进行审 查。只有全部符合上述要件后才能进行刑事和解。对于已经死亡的被害人的近亲属,也 可以代表被害人参加刑事和解,比如在交通肇事罪或者过失致人死亡罪当中,被害人已 经死亡的,被害人的近亲属作为法律拟制的被害人,可以参加诉讼,代表被害人行使权 利。 (三)具有程序自主性 刑事和解的被害人具有很强的程序自主性。在传统刑事诉讼中,除了自诉案件,被 害人一般是被动加入到刑事诉讼中,即使被害人积极追诉,程序的选择和推进也掌握在 公诉人的手中,而在刑事和解程序中,被害人的程序自主权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首先, 刑事和解程序是被害人自愿选择的。自愿协商作为刑事和解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刑事 和解的前提条件。 如前所述, 刑事和解是的双方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一种契约关系, 而契约的性质首先要求双方必须是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达成协议。 自愿也就成为达成刑 事和解的前提和基础。刑事和解程序必须是在双方平等自愿,没有受到任何威胁和压迫 的前提下启动。自愿是双方达成刑事和解协议的基础。刑事和解的被害人都是自愿选择 的和解程序,不存在威胁、哄骗、胁迫的情况。其次,程序的推进、终止被害人都有一 定的选择权,被害人在程序中享有主导性,对于加害人赔偿方案被害人可以接受、可以 讨价还价、 也可以不接受, 这种选择也决定着刑事和解程序的继续或终止, 成功和失败。 由此可见,被害人在刑事和解中具有很强的程序自主性。 三、确定刑事和解案件中的被害人应注意的问题 被害人的确定是刑事和解程序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一般情况下被害人是比较容易 确定的,如简单的轻伤害案件和侵犯财案件中财产的归属比较明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届吉林省辽源市第五中学化学高一上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面试题目总结及答案解析
- 舍曲林药品知识示范讲解
- 牛客AI面试题库实战版:快速获取新招聘信息
- 看图片猜成语带答案
- 洗胃常用药物护理
- 石膏固定技术护理
- 仰卧起坐理论讲解
- 上下搭配的讲解策略与应用
- 小学数学新课标量感解读
- 水果联营合同协议
- 2024智能船舶规范
- 资料员笔试试题及答案
- 幼儿园晨间活动教研培训
- 2025农村土地墓地买卖合同
- 建筑施工现场消防安全培训课件
-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分析
- 劳务派遣员工离职协议书 (2024年版)
- 升学宴会模板
- 2024至2030年中国聚脲涂料行业市场发展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 DB11∕T 420-2019 电梯安装、改造、重大修理和维护保养自检规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