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灵感的生存论阐释——以西方文化为例.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灵感的生存论阐释——以西方文化为例.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灵感的生存论阐释——以西方文化为例.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灵感的生存论阐释——以西方文化为例.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灵感的生存论阐释——以西方文化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灵感的生存论阐释——以西方文化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摘 要要 本文以心理学和人类学为例进入论题,指出现有灵感研究之偏误,即都是在认 识论领域对灵感进行的客体研究,没有发掘出灵感的生存论内涵。本文的着重点是 对灵感以生存论观照。 通过对灵感的本原考察,笔者指出灵魂说是灵感理论的基石,没有灵魂,灵感 体验无以发生。灵魂是生命的本源和内在力量,灵感即是人灵魂的飞跃与自我提升。 论文还通过一些著名的案例发现,各种灵感体验的共同点是:灵感是人的灵魂与一 个不可见实在的融合(相遇)体验。这一融合是非理性的(或言超理性的) 、情感的, 也带有先验的特性。在此融合(相遇)中,人经历到一种灵魂的“跳跃” ,而不只是 心理学上的奇异体验。 在第三部分中,笔者进而对与灵感相关的一些理论从生存论上进行了透视,认 为这些理论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灵感的生存特性: 启示即宗教中的灵感,它是上帝拯救人类的福音,也是人与上帝的相遇。这种 相遇是作为历史存在的个人的生存事件,它引发人对自身生存新的理解,带来人灵 魂的根本转变。 柏拉图的神启指的是人灵魂之眼直击理念本身的一种迷狂状态,它是人对自身 先验性的回忆,这种回忆在灵魂求善与灵魂不朽的价值语境中,也应许了人高尚的 生存。 康德的天才论超越了浪漫主义天才论中天才的自然和生理上的规定性,直接与 人的自由本性相关。天才是实现了自我自由的人,灵感即天才自我自由之实现。 在现象学生存论中,灵感正是存在之解蔽、生命意义向人的自动显现,作为一 种生存事件,它召唤着人“去-在” (zu-sein) ,摆脱生命的沉沦,回返存在之源。 在诠释学的语境中,灵感作为一种本体层面的领悟昭示着理解活动的发生,它 出于人对自身生存的理解而达于新的理解,为人的生存创造意义。 灵感总是借某种象征实现。但在生存论视域中,象征不只是某种普遍本质的表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象,而是人与灵魂接通的中介,因此,象征是一种生存论现象。也许宗教中的异象 启示最能说明它的这种生存论属性以及它与灵感的关系。 以上这些理论的考察既是灵感的生存论内涵之演绎,也是对灵感在各个领域的 不同变体之解释。这在研究方法和灵感内涵发掘两方面都达到了生存论之贯彻。 在此基础上,笔者得出结论:一切灵感最终都是生存论意义上的。灵感是一种意 义赋予与意义创造,它与人类所有的精神领域和价值问题息息相关,生存论意义上 的灵感研究可以启发、引导沉沦中的人探寻其存在的根基。 关键词:灵感 灵魂 情感体验 非理性 生存论 相遇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examination of present researches, and focuses the main part on the exposure of the shortage of researches within psych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fields, that is, they are all object researches on inspiration in epistemological field, no discovery made on its existentialism connotation. research done in this paper is to accomplish an understanding and explanation to inspiration within existentialism horizon. through tracing back to the origin of inspiration,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spirit theory is the basis of inspiration theory, without which man wont have any inspiration experience. spirit is the origin and innate strength of life and inspiration is big leap and self-promotion of spirit. the paper also finds the common point for various inspiration experiences through some famous cases: inspiration is an experience of integration (encounter) between mans spirit and one invisible being. the integration is non-rational (or super-rational), emotional, and with some transcendence as well. in this integration (encounter), what man experiences is a “leap” of spirit, aside from a psychological fantastic experience. in the third par the author investigates some related theories, all of which reveal the exist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inspiration from different angles: apocalypse is inspiration in religion, which stands for the gospel of gods saving human being, and the encounter between man and god as well. this encounter is personal event as historical existence which triggers mans new understanding of his living being and brings fundamental change to mans spirit. platos divine inspiration refers to the state of mania in which man can directly see the ultimate truth and the idea itself. it is mans recollection of his transcendence which exists in the value context of his spiritual seeking for good and spiritual immortality, promising mans noble existence at the same time. kants innate genius transcends the natural and physiological limitation to genius in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v romantic genius theory. geniuses are those who realize their own freedom and inspiration is no other than the realization of freedom. in phenomenological existentialism, inspiration is demasking of existence and auto manifestation of life value to man, as a existential event, it calls people “zu-sein”, get rid of depravity of life and return to the origin of existence. seen in the context of interpretation, as perception at the ontology level, inspiration demonstrates how understanding activities happen-reaching new understanding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mans self, so as to create meaning for mans living. inspiration is always realized by some kind of symbolization. but in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 symbolization is not only representation of some common essence, but an intermediary between man and spirit, therefore, symbolization is an existentialism phenomenon. perhaps the apocalypse in religion can most indicate this very attribute and its relation with inspiration. the investigation to these theories is not only a deduction of existentialism connotation but also an explanation to various variants of inspiration in different fields. therefore, existentialism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both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exploration into inspiration connotation.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draws the conclusion: all inspirations are ultimately existential. inspiration is a meaning attribution and creation, which cant be separated with human psychological field and value issue, the research of inspiration on existentialism can lead people to explore the foundation of existence. key words: inspiration spirit emotional experience non-ration existentialism encounter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引引 言言 灵感是一种奇妙的精神体验。这种奇妙不仅在于它总是不期而遇,而且一定是 超乎寻常,它意味着对既有意识状态的突破或一种精神的飞跃。灵感关乎人的自我 发现与自我认识,同时是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创造中最灵动的因子,但是它超乎 言传,神秘莫测。千百年来,它吸引了无数诗人、哲学家、神学家、科学家和众多 学科的理论家追寻其奥秘,一直到今天。 灵感学说最早是在西方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因此本文以西方文化为例,暂不涉 及中国文化中的各种理论表述) ,其源头可追溯至古希腊。从前苏格拉底哲人们从世 界本原的层面来看待灵感,到柏拉图的灵感神启说(迷狂说) ,再到神秘主义神学的 神秘体验、浪漫主义与康德的天才论等,西方文化发展史中始终贯穿着对灵感的关 注与探讨。可以说,作为与逻各斯精神相对应的努斯精神的体现 ,它潜在地塑造着 西方文化的品格。 灵感之谜即人之谜,是人的生存之谜。这是灵感论题何以在文化史上挥之不去 的真正秘密所在。灵感体验是人的一种生存体验。无论是宗教中神秘的灵异事件、 哲学中与最高实在合一的迷狂,还是艺术创作和科学探索等领域中的思接千载神游 万仞、灵机一动豁然开朗,灵感事件在其最根本的意义上都是一种生存论事件。这 是本文的研究视角,笔者将由此对西方历史上的灵感学说进行梳理和重新阐释。但 本文不准备从这里开始,而从灵感的研究现状出发。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将希腊精神分为两层:日神精神(逻各斯主义)和酒神精神(努斯冲动) ,后者内在 于前者之中。 努斯精神代表着 “生殖” 、 “创生” , 发端于人的生存论冲动, 它以人性的自由舒展为生命之鹄的。 希腊精神作为西方文化的源头,其对西方文化的发展和成型之影响不言而喻。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1 灵感研究现状反思灵感研究现状反思 本文所说的研究现状,是指运用现代的学科理论对灵感所进行的直接的、对象 式的研究。其特点是科学认知论或实证主义,主要集中于心理学和人类学这两个学 科领域。以下分别从以弗洛伊德为标志的心理学和以泰勒为代表的人类学的灵感论 进行这种考察。笔者认为,近一个世纪以来,在科学认知论的大框架内,最富启示 的灵感论即出于此;也正因为如此,科学认知论对于灵感研究之局限,在这里暴露 得十分充分。 1.1 心理学视野下的灵感研究心理学视野下的灵感研究 1.1.1 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 在心理学领域中对灵感的研究离不开无意识理论的运用。关于无意识的研究并 非自弗洛伊德始,但只有在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中,无意识才正式作为一个 心理范畴得到了承认。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研究自成系统,包括对无意识的动机、 意义和研究方法的探讨。 他指出, 精神分析学 “是一种关于无意识心理过程的科学” , 无意识学说是他整个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石与核心。 无意识(unconscious)是与意识(conscious)相对的心灵层次,它包含前意识 (preconscious)与潜意识(subconscious) 。意识是人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它是传 统心理学集中研究的领域。前意识是指通过集中注意或回忆、联想而能浮现于意识 领域的心理事件、过程和内容,是无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而潜意识是指意识层面 外所有的心理活动(因此有时无意识和潜意识可互换) ,它包括了个人无法接受的原 始冲动、本能欲望,这些能量和欲望往往处于压抑之中,它们具有动力的性质,但 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这种动力的存在。只有在经过巧妙伪装,或者克服意识与前意识 的压抑和监督作用,抑或在压抑过强或过弱(过强将导致压抑作用的崩溃,睡眠时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压抑作用较弱)的条件下,潜意识的内容才可进入意识领域。 弗洛伊德将无意识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切精神过程实质上都 是无意识的” , “有意识过程只不过是我们的全部精神活动的个别表现” 。无意识主导 我们的精神活动,是我们的动机与行为的深层心理根源。而无意识的核心便是性欲。 性本能受压抑不仅是精神神经症的症结所在,而且还是促使人格形成、艺术创造和 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弗洛伊德认为人类一切行为的动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无 不与之相关。受压抑的性欲通过梦、过失、歇斯底里等表现出来。弗洛伊德特别研 究了梦的这种释放压抑与心理代偿作用,而且将艺术家的创作与无意识联系起来, 作家被他称为白日梦者,认为他们往往具有某些精神病特质。 弗洛伊德认为,灵感出现于意识和理智放松对无意识的控制之时,而无意识是 精神的真正实质,因此,文艺创作的奥秘及其价值就在于它是一种无意识活动,艺 术家的作品恰如梦一般,是无意识愿望在想象中的满足;艺术作品像梦一样,具有 调和的性质,因为它们也不得不避免与压抑的力量发生任何公开的冲突。不过,艺 术作品又不像梦中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恋性的产物,因为艺术作品旨在引起他人 的共鸣,唤起并满足他人相同的无意识的愿望冲动。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是对人的深层心理本性的揭示,他的性本能作为人类自 我与文明发展的潜在动力,具有一定的本体论意义。而且,他发掘出人的潜意识层 面之非理性、非逻辑、无时间性与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特色,并对灵感产生的深层心 理机制作出了恰当的说明,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与深入了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与理解。 但是,弗洛伊德站在科学的立场来对人的心灵以及心灵在文明与文化中的一切产物 作出分析说明 , 他将文明与文化生活中的一切现象都还原为本能欲望 (特别是性欲) 的压抑与满足,这不能不说是很偏颇的。且不说他的泛性论在心理学领域内所招致 的批评 , 仅就他的研究方法而言, 将宗教与艺术等同于生物本能压抑和升华的产物, 参看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85 参看吴光远,徐万里编著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119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科学的一个分支, “依我之见, 精神分析不能产生它自己所特有的世界观。 这也没有这 个必要,因为它是科学的一个分支,要支持科学的世界观。 ”参看弗洛伊德我的世界观陈珺主编心灵简 史北京:线装书局,2003146 荣格和弗洛姆都对此有较详细的述评。荣格认为个人无意识中与性欲有关的仅仅占很小的一部分,而更多的 是 “情结” ; 弗洛姆则批评弗洛伊德高估了生物因素在文化中的作用, 并且他把人看作一个整体、 封闭的系统, 天生具有某些生理上的冲动,并把性格的发展解释为对这些冲动被满足或受挫的一种反应,这些都是脱离了 社会来理解人,很有局限性。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这是用科学问题取代了价值与意义问题,他的立场正如他自己所表明的那样: “我们 对于未来最大希望便在于求理智科学的精神或理性终究能够统治人类的心 灵。 ” 也许我们对灵感无意识说的批评更应检视它的方法背景而非仅止于对弗洛伊 德的性欲理论的反击。 荣格的无意识理论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他提出无意识中除了性欲之 外还存在其他的行为能量和动力源泉情结,而且除个人无意识外,还存在着无 意识的另一个层面集体无意识(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集体无意识是人类 祖先经验的积淀物,它并不是个人的,而是全体的、普遍的,是人类世世代代积累 的共同经验。集体无意识中的内容虽然是通过遗传获得的,但它并非是一些本能欲 望与原始冲动,而是在每一个个体的大脑结构中储存的人类进化的整个精神遗产, 包含了从祖先遗传下来的精神和行为的全部模式。原型(archetype)是集体无意识 中最重要成分。 “原型意味着模式(印迹) ,这是一类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包含神话主 题的远古特征非个人的心理内容、神话特征,或者换言之原型,正是来自这些 深层无意识,因此,我把它们叫做非个人的无意识或集体无意识。 ” 原型带有先验 特征,是原始意象,具有普遍共通性。 荣格在发生学的意义上探讨了艺术灵感的心理动力,将其追踪到史前期野蛮人 同外部世界的神秘交感的思维方式上。他认为艺术灵感有心理学的和幻觉式的。心 理学的是从人类意识领域寻找素材,因而是面向现实的艺术家。幻觉式的则从潜藏 的无意识深处的原始意象中寻找素材,是背对现实,面向自我的艺术家。灵感中的 意象,并不是外部世界的反映,而是经由内心体验而产生的幻想。意象的形成并不 仅仅依赖无意识,也依赖意识,它是作为整体的心理情况在一瞬间集合起来的内容。 但幻想和意象均来源于集体无意识的神话原型,来源于人类史前时代的深渊,靠瞬 间的直觉顿悟加以沟通。因此,他认为艺术家不是要观察和深入生活,而是要从现 实中退缩回来,返回到人类精神的发源地、人类灵魂的故乡集体无意识。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为灵感研究展开了一个更阔大的心理视野,灵感冲破了 引自弗洛伊德我的世界观陈珺主编心灵简史北京:线装书局,2003143 引自荣格论集体无意识陈珺主编心灵简史北京:线装书局,2003289 参看朱存明灵感思维与原始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58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个人偶然、私有的性质,获得了人类心理的普遍性支撑 。只是,荣格的“原型”来 自于原始人类对世界的神话想像,这无疑还是站在科学世界观的立场来对集体无意 识作客观的分析,这限制了他对集体无意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1.1.2 心物感应论与创造性思维方式心物感应论与创造性思维方式 现代心理学对灵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心理学领域。 此类研究将灵感当作一种内在的自然对象进行描述与分析,研究者力图揭示灵 感发生的基本原理和客观规律。一方面,这些研究者总结归纳出灵感的突发性、瞬 息性与独创性等非理性心理特质 ;另一方面又极力将灵感纳入理性轨道,强调灵感 与现实之间“能动的心物感应论” ,更有甚者将之还原成一种生物性的刺激反 应。以下的看法颇具代表性: “近代心理学表明,心理活动是人们反映现实的脑的活 动,这种人的大脑的反射包括三个环节。第一是起始的环节,就是由外部作用所引 起的感觉器官中的兴奋;第二是中心环节,即在人的大脑中进行兴奋和抑制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产生动是人脑活动的特殊结果,是人脑对周围世界的反映。诗人在 进行创作时进入一种昂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情绪高昂的狂热状态,从心理学的角 度分析,是一种短时间的,暴风雨般进行的,非常兴奋、激动的情绪反映,它的生 理特征是大脑皮层下的中枢神经失去了抑制兴奋的作用,因而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对 某一事物发生强烈的激情,以至完全忘记自己的存在,以及其他事物的存在。 ” 另一些研究者对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进行了改造来说明灵感迸发的心理机 制。无意识不再和性欲紧密联系,而是与显意识并存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 显意识的“蓄水池” ,起着为显意识存储、处理信息的作用,只是人脑的机能之一。 他们认为灵感是潜意识和显意识融通升华的结果。 “具体说来,人们在实践活动中, 某些信息输入显意识后。沉淀在潜意识里,按照创作对象或研究课题的指令,经过 荣格说: “我们探寻无意识心灵所能达到的最深层次是这样一个层次,在这个层次中,人不再有个体的区分, 个人的心灵在这里扩展开来并融入人类的心灵不是融入有意识心灵而是融入无意识心灵,在这里,我们 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心灵也同样有其基本的共性。在这个集体的层次,我们不再是些独特的个人,而就是 一个人。 ”引自荣格论集体无意识陈珺主编心灵简史北京:线装书局,2003292 参看刘奎林灵感创新的非逻辑思维艺术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62179; 岳海,德新,晨光灵感奥秘试探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2634 参看陶伯华,朱亚燕灵感学引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51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酝酿、编码、改造、综合,又反馈到显意识。这种由此及彼又由彼及此的双向推移, 就是显意识和潜意识相互关联、双向作用的有机的整体性活动。 ” 对灵感的探究仍 然未能走出反映论的视域。 还有一些研究者在思维科学领域内对灵感进行说明。灵感被界定为一种不同于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非逻辑、非线性的思维方式。这一类研 究虽然吸收了脑神经学、现代信息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但其总体上并没有脱 出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并无多少理论创新。 总地来说,对灵感的心理学研究基本上是在经验层面进行。对灵感的经验性分 析固然能得出一些“客观”的规律,但只是根据普遍的原则、按照理性的思考而得 到的心理世界的抽象规律;为灵感发生的心理机制寻找生理基础,固然能在一定程 度上说明灵感的“实在性” ,但这种还原下的灵感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它的独特性,成 了被人的生理特性规定的“发生在认识高级阶段的心物感应” ,既不能摆脱外物的 影响,也不是精神之“心” 、灵性之“心”而是生理之“心” 、思维方式之“心” 。 采 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式来对灵感这一不可预期、不可重复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这 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因此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也难免不能自圆其说: “灵感与其他思 维形式一样,都是人脑这块特殊物质的属性,都是有意识追求且又是可控的有意识追求且又是可控的精神现 象。与其他思维形式不同的是:由于灵感孕育于潜意识,又与非线性规律相对应, 因此,灵感是以突发性、瞬息性、独创性突发性、瞬息性、独创性为根本特征的一种非理性、非逻辑、非线 性 非理性、非逻辑、非线 性的思维形式,这便是灵感思维的本质。 ” 其“客观性”与“科学性”何如,勿庸 赘述。 此外,由于此类研究将灵感限定在表层心理事实的领域,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 见的:灵感虽然在心理领域发生,但并不是一种客观、抽象的思维形式,用科学概 念便能把握,也不是缺乏生命内涵的“各种相互关联的观念的超常运动” 。它是超 越表层心理反应的人的知、情、意全面参与的状态,与人具体的生存处境、人的内 引自沈智美的灵感神赐乎:心理美学一览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3031 岳海,德新,晨光灵感奥秘试探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80 陶伯华,朱亚燕灵感学引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51 引自刘奎林灵感创新的非逻辑思维艺术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33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在文化心理积淀息息相关。这深层心理的领域不是单纯的认知心理学所能企及的。 1.2 人类学视野下的灵感研究人类学视野下的灵感研究 1.2.1 原始思维原始思维 在人类学领域中,英国人类学家和宗教学家爱德华b泰勒对原始思维的研究 为灵感的起源与发生提供了人类学的解释。泰勒在研究宗教的起源时提出了“万物 有灵论” 。他认为万物有灵的崇拜是原始思维的特点。在原始文化中,首先他探 讨了人们是怎样创造出灵魂概念的这个问题,泰勒认为原始人对自己身体的构造不 理解、对生和死的区别也不理解。他们根据自己的睡眠、出神、疾病、死亡、梦幻 等生理心理现象的观察,推论出在自己的肉体外还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幻影, 这便是精灵和灵魂观念的产生。泰勒说,早期人类继续进行类比推理,结果把灵魂 的理论进一步推广到石头、武器、食物、装饰品以及其他各种我们文明人不会赋之 以灵魂或生命的东西上面,产生万物有灵的观念。 泰勒对精灵和灵魂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指出灵魂信仰与“影子” 、 “呼吸”等之 间的联系,在他看来,将灵魂当作生命的原因,认为它可以与身体相分离、在身体 死亡之后能继续存在,并能进入或通过另一些人、动物或其他事物的体内控制它们、 在它们里面行动这一类关于灵魂与精灵的看法是“处于非常低级的发展阶段上的人 类部落特有的理论” , “完全是未开化民族中自生自长的,未开化人看来是依据自 己的感觉证据形成这种观念,并且依据对他们来说是合理可信的生物原则加以解 释。 ” 在现代生物学和精神科学、心理学的领域中,这种灵魂观已无立足之处, “灵 魂只在宗教的形而上学中有一席之地,其具体的作用在于它为宗教的来世说提供了 一种理智的说明。 ” 泰勒认为对灵魂与精灵的信仰只是原始人思维的产物,原始思维就是一种灵感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33 参看泰勒原始文化(第十一章)转引自史宗主编二十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金泽译上海:三联书 店,199524 同上,3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思维。这无疑体现出他的进化论立场。在他这一立场下所作的评判即是:现代人的 灵感体验是出于人们原始思维方式的残留,而原始人的灵感则是人主体精神的某种 自我投射而已。进化论实际上出自于科学主义和唯理论的思维方式,灵感在这样的 语境中只能与迷信、落后捆绑在一起,对其的解说只能是表面化的(发生学的) ,而 生存论意义则被忽视,无以探寻。 1.2.2 诗性智慧与神话的情感基质诗性智慧与神话的情感基质 近代一些学者通过对神话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关于灵感的新见解。维柯在新科 学中提出了人类具有与理性方式不同的另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诗性的方式, “诗性智慧”是比哲学智慧(理性智慧)更为原初的智慧: “智慧是从缪斯女诗神 (muse)开始的缪斯的最初的特性一定就是凭天神预兆来占卜的一种学问。这 就是一切民族的凡俗智慧。 ” 诗性智慧是原始人对世界、自然力进行感觉和想像的 产物(即灵感的产物) ,这种想像也是一种创造,其成果便是神话故事。维柯说: “这 些民族的诗性智慧是从这种诗性玄学开始的,诗性玄学就凭天神的意旨或预见 这方面来观照天神。他们就叫做神学诗人,懂得天帝在预兆中所表达的天神语言, 他们是在猜测(divine) ,称他们为占卜者(diviner)是名符其实的。这个词来源于 divinari,意思是猜测或预言。 ” 恩斯特卡西尔反对泰勒有关原始神话的论述,认为它“完全被理智化了” ,按 这个概念, “神话将变成一条遵循所有已知的演绎推理规则的三段式锁链。在这种理 论中,完全忽视了神话的非理性的因素即情感的背景。只有在这种背景下, 神话才得以发源。 ” 在卡西尔看来,神话世界是一个“戏剧般的世界一个关于 各种活动、人物、冲突力量的世界。在每一种自然现象中它都看见这些力量的冲突” ,神话的感知充满了感情的质, “神话的真正基质不是思维的基质而是情感的基 质。它们的条理性更多地依赖于情感的统一性而不是依赖于逻辑的法则。这些 同上,41 引自维柯新科学(上)朱光潜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213 同上,225 卡西尔国家的神话转引自朱存明灵感思维与原始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86 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0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情感的统一性是原始思维最强烈最深刻的推动力之一。 ” 原始人对世界的感知是神 话式的,他们并不以一个自然主义者的眼光来看待自然,也不是以单纯实用的或技 术的兴趣去接近自然,而是和自然处于一种“交感的(sympathetic) ” 情境之中。 他说: “神话的基本特征不在于思维的某种特殊倾向或人类想像的某种特殊倾向。神 话是情感的产物,它的情感背景使它的所有产品都染上了它自己所特有的色彩。原 始人绝不缺乏把握事物的经验区别的能力,但是在他关于自然与生命的概念中,所 有这些区别都被一种更强烈的情感湮没了:他深深地相信,有一种基本的不可磨灭 的生命一体化(solidarity of life)沟通了多种多样形形色色的个别生命形式。 ” 由于神话的这种情感特性,卡西尔指出我们对神话的研究和解释不能以一种理 智还原的方式来进行。 “如果我们想要说明神话感知和神话想像的世界,我们就不能 把用我们关于知识和真理的理论范式观点去批评神话感知和神话想像作为出发点, 而必须根据它们的直接性的质本身来看待神话经验的性质。 ” 那些我们称之为 非理性的、原逻辑的、神秘的东西是我们对神话解释由之出发的诸前提,在对这些 前提的正确理解(按照原始人看待它们的同样眼光去看待它们)下,我们可以得出 对神话的合理解释。但这种解释绝不能是神话的理智化将神话当作理论真理或 道德真理的一种寓言式表达。我们必须努力从它的内在生命力中去把握它,即看到 神话经验与原始人生命观的一致性,理解神话感知的人类学价值(情感性质也是实 在的基本成分) 。 维柯与卡西尔对神话的研究虽未直接提及灵感,但他们提出的“诗性智慧”和 “神话的情感基质”为灵感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启发。灵感与神话本源自人类的同一 心灵层面情感与想像,可以说,它们本来就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神话的 感知方式就是灵感方式,诗性智慧就来自于人的灵感。他们的理论从人类原初智慧 的高度为灵感张目,是对灵感所具有的生存价值的肯定。尤其是卡西尔,他所提出 的神话研究方法具有现象学的眼光,他发掘出了神话与原始人的生存之间的内在联 同上,113 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14 同上,114115 同上,110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系,超出了以往以理性思维和科学思维来研究神话的主客二元对立模式,这也为灵 感研究指出了方向。但是,也要看到,由于他们的研究局限于对原始人的生命观和 世界观的揭示,将诗性智慧与神话感知看作是一种原初智慧和人类经验的初级形式, 并认为文明人所具有的这类情感方式是人类原始经验的一种残留和变形,这仍然没 有彻底跳出主客对立的人类学视野。 这阻碍了他们从生存论的层面上来审视神话 (灵 感) ,挖掘出神话(灵感)超越历史的对于人生命的意义。 1.3 小结小结 总的来说,心理学和人类学领域对灵感的研究不乏价值,有些理论学说达到了 本体的深度,如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和卡西尔的神话研究。但是,所有这些研究 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即都未脱出认识论的领域。当我们将灵感当作一个认识的对 象来进行研究时,我们会发现,最终到手的要么是灵感的一堆僵死的理性躯壳,灵 感之灵不复存在;要么发现的便是灵感与生俱来的神秘与诗性之光,带着人类远祖 的精神胎记,理性只能批判,而无法将之穿透。给灵感贴上“神秘主义” 、 “唯心论” 的标签很容易,但这同时也就遮蔽了灵感所蕴含的对人自身之谜的解答,阻止了我 们与灵感继续对话的可能性。 何以认识无法达至灵感的本质?问题正在于研究者立足点和方法论的偏差。把 灵感这种精神之谜当作一个科学上可以解决的问题来研究,是用理性思维方式去解 决一个非科学的问题,这只能造成两者交错而过的后果。归根结底,这来自于主客 二分的认识论模式,此模式要求遵循“透过现象(经验事实)看本质(本体规定) ” 的规则。但是,灵感既不应作为心理学的一般事实来进行剖析,也不该只是人类学 研究的客观客观对象。灵感是一种生命体验,如果把它作为一种认识,那么它不是认识 的对象,而是认识本身。认识论不可能观察认识本身,如果将认识作为对象,由另 一个认识来观察反思它,则会出现认识的无限倒退。这是对象化的形而上学的危机, 也是认识论的阈限。 对灵感的研究要求超越认识论的现象与本质、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视野,在 生存论的视域下进行,让灵感回到灵感本身。我们对灵感的研究应是一种“相遇” ,是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对灵感的一种现象学还原。 对灵感的解剖分析只会让其窒息而亡, 我们应在共同的存在 深度和生存背景中寻求与灵感的相遇,达成对灵感的理解与阐释, “让”其生成。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2 灵感的本原考察灵感的本原考察 弗氏与泰氏的努力是伟大的,但他们的研究却跨不出科学主义的领地。这或许 表明,认知论对于灵感研究之尴尬是无治的。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企图跨过其效用 边界,将生命现象作一种单维度(认知)的把握。于是我们不得不转换思路,对灵感作 一种本原考察。本原考察在这里既指历史之源,更指生存之原。 2.1 灵感的词源灵感的词源 灵感, 在希腊语中为 一词, 是由两个词复合而成: 就是神, 是气息或微风轻拂,合在一起指神的灵气。灵感的英语 inspiration,其词 源学的意义为向内呼吸、 吸气。 spirit 原意便是呼吸。 古人认为灵魂是气, 泰勒在 原 始文化一书中考察了多种民族的语言,将灵魂看作呼吸的观念在其中普遍存在 , 许多语言中灵魂一词的原意便为呼吸,后来才逐渐有了“生命、灵魂、心灵、动物” 等各种含义,如希伯来语的 nephesh,希腊语中的 psyche(灵魂)和 pneuma(精神) , 拉丁语中的 animus(思想) 、anima(灵魂)和 spiritus(精神) 。正如泰勒所说,因 为呼吸的存在与生命息息相关,所以它被自然而然地等同于生命和灵魂,灵魂便是 生命的气息,生命的源泉。在基督教中,灵感的原意是神人感应,是上帝直接降于 人类心灵或灵魂上的神的指引,灵感和启示(inspire)由此相通。 2.2 灵感与灵魂灵感与灵魂 对灵感现象的解释离不开对灵魂观念的考察。灵感即灵魂之交感。即使在古希 腊,灵魂一词也不仅仅在表示生命的气息(生理学意义)这一狭窄的范围内使用。 灵魂说实际上寄托着人们的生命眷注,各种不同的灵魂观念影响并决定着人们的生 活方式、态度的选择,是人们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核心部分。 参看泰勒原始文化(第十一章) 转引自史宗主编二十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金泽译上海:三联书 店,1995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在这里,我们并非着意于考察灵魂观念的起源,即从哲学或人类学的角度对灵 魂观从何而来作出解释或理论推设,而只是对历来具有代表性的灵魂观作一横断面 式的解剖,试图发现它们的共通处,为灵感的阐释奠定一个最普泛、最少分歧性的 基础。 2.2.1 古希腊前苏格拉底哲人的灵魂观古希腊前苏格拉底哲人的灵魂观 古希腊哲人的灵魂说与对世界本原的探讨紧密相连。泰勒斯认为万物都有灵魂, “泰勒斯说,世界的心灵就是神灵,因此万物是被赋予灵魂的,充满精灵的;正是 在贯穿湿气的元素那里渗透着一种神圣的推动力量。 ” 灵魂是神圣的、神性的,是 生命的推动力量。 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气,除了气的物理学方面的意义外,气还被等 同于呼吸、生命、灵魂,甚至就是神。根据艾修斯记载: “阿那克西美尼(说)气(就 是神) :人要懂得,这就是说渗入元素和物体中的种种力量。 ” (dk13 10)第欧根 尼也有相同的看法,他的残篇第四中说: “人和其他动物都是以吸进气而活着的,气 对他们说来,既是灵魂又是心灵。这是很容易证明的:如果(他们)没有气,也就 没有心灵。 ” (dk64b4) 赫拉克利特所说的“灵魂”就是本原火。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中的记 载: “赫拉克利特也说:本原热的呼气,照他的说法,万物都是由它组成的 就是灵魂;再说,这种呼气是最不具体的又是不停流动的;凡是在运动中的事物, 要求认知它们的(灵魂)也应该是在运动中的;一切存在的东西之所以存在,主要 是在运动中(这是大多数人都同意的) 。 ” 德谟克利特认为,身体和灵魂的本原是同一的,都是原子,不过灵魂是一种精 致的圆形的原子。亚里士多德记载: “他说,灵魂和努斯 是同一个东西,而这 艾修斯 哲学家意见集成(第一卷第七章第十一节) 转引自汪子嵩, 范明生, 陈村富等 希腊哲学史(第一卷) 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7173 转引自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等希腊哲学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31 引自亚里士多德 论灵魂 405a 25-28 苗力田主编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三卷) 北京: 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 努斯(nous)是希腊语中的常用字,相当于中文的“心” 、 “心灵” (mind),泛指感觉、思想、意志等精神活 动以及这些活动的主体。阿那克萨哥拉将 nous 设立为与物质性的种子相对立的精神性本原,认为努斯是万物 运动和生成的原因。但他的努斯专指高级的精神活动或理智和理性,比作为生命原则的灵魂的范围小(参看 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等希腊哲学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919) ,突出了它的理智性的 认识功能。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种东西必然是那最基本而不可分的物体(原子)中的一种,它那产生运动的能力必 然是由于它的原子的精致和形状;他说在所有形状中,圆形是最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