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当代审美文化的转换与合理生活方式的建构.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当代审美文化的转换与合理生活方式的建构.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当代审美文化的转换与合理生活方式的建构.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当代审美文化的转换与合理生活方式的建构.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当代审美文化的转换与合理生活方式的建构.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i 当代审美文化的转换与合理生活方式的建构 中文摘要 本文以马克思实践观为理论基础,从生活美学的角度,在进一步系统研究审 美文化的内涵、审美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的基础上,立足于现 实性的终极关怀,寻找审美文化走向现实生活的通道,探索通过审美文化的转换 建构合理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 探讨当代审美文化的转换与合理生活方式建构的 理论与实践问题。 当今社会,由于审美文化受经济与科技的双重夹击,其本身正面临着重大的 危机,审美活动在样态与旨趣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 济生活向人的“日常生活”领域扩展,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在人的“日常生活” 领域泛滥。因此,在深入挖掘了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方式与审美文化存在的问题的 基础上, 提出审美文化转换的方向与建构合理生活方式的对策具有理论与现实意 义。 审美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的样态,体现着审美活动的内在指向,是个人 审美旨趣的凝练与升华。审美文化具有时代性、民族性、自由性、引领性特征。 审美文化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日常生活对审美文化具有基础性作用,审美文化 对日常生活的引领性作用。审美文化不仅范导着人们审美活动的样态与旨趣,也 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存方式。 本文提出的审美文化的转换与日常生活方式的建构, 就是首先要实现审美文 化的转换,这一转换的方向就是, “新古典主义”的复归,高雅文化对大众文化 的提升,审美文化对其他样态文化的融合。这种转换后的新审美文化范式就是一 种“立美”文化,它对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就是合理生活方式的建构,建构的途 径就是, “和谐”的生活理念的塑造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的消解和“立美” 的生活样态的建构审美走向生活与生活走向审美的实现。 这样才能使审美文 化与合理的生活方式互相良好的作用,实现对人的现实性的终极关怀。 进而言之,能否通过新审美文化范式就是一种“立美”文化真正将美的意义 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使人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的样态更加合理,是能否使社会真 正能按美的规律来塑造的感性体现。社会健康、和谐、有序的发展,创造出更加 合理的人文环境,再反作用于人的自身,从而实现一种良性的循环也是当今核心 价值观的体现。 关键词:审美文化,转换,生活方式,立美,和谐 ii ii the transfer of modern aesthetic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rational way of life abstrac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lored the implications of aesthetic cult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ways of life on the basis of marxs concept of practice. because the author hopes for a media for the aesthetic culture toward real life, while wants to discovery some effective approach to construct a rational way of life through the transferring of aesthetic culture based on the ultimate concern for reality. the terminate goal of this article is to scholastically examine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involved the transfer of modern aesthetic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rational way of lif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due to the double attack to aesthetic culture from economic and sci-tech, aesthetic activities has some evident flaws on both sample state and purpose. moreover,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market economy, economical life has extended into daily-life spheres, and money worship and hedonism also spread themselves in individuals routine life. for this reason, 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at a redirection of aesthetic culture and how to construct a rational way of life through this, what kinds of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s it will have. aesthetic culture as a unique sample state of culture implies the inner orientation of aesthetic activities,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embodies individuals aesthetic purpose. from the authors standpoint, aesthetic culture is characterized by times, ethnic, freedom and leading character. aesthetic culture has a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with daily-life, since daily-life is the source of aesthetic culture, and aesthetic culture orientates daily-life. aesthetic culture not only guides people taking which kinds of sample state and purpose, but also increasingly has a effect on peoples way of life. this article proposed us how to transfer the aesthetic culture and construct rational way of life as follow. first, we have to transfer the aesthetic culture into the revitalizing neo-classical doctrine, using noble culture to enhance the mass culture, and contributing the melting among all these cultures, which will result in a new paradigm of aesthetic culture, namely, “fine arts” culture. it marks the change for a way of life on the one hand, and a construction of a rational way of life on the other hand. as for the iii iii constructing approach, building up a kind of harmonious concept for life is the key point, that is to say, deconstructing the money worship and hedonism while possessing the “fine arts” life-like state. as a conclusion, we should connect aesthetic with life to realize a healthy interaction between these two and finally make the ultimate concerns for person come true. in sum, new aesthetic culture paradigm is to fold aesthetic in daily-life, making our ways of life and social state livable and reasonable, and mapping a social picture in terms of aesthetic principles. this paper hopes that we can create a healthy, harmonious and orderly society which is a more rational humanity environment, because we firmly believe that such an environment will have an effect on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and it is benefit for us to realize a positive cycle that is the embodiment of modern elementary values. keywords: aesthetic culture, transfer, way of life, construct beauty, harmony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 我所知,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 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 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有权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 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当代审美文化的转换与合理生活方式的建构 1 引言 一、本选题的切入点及宗旨 本文从生活美学的角度入手, 系统研究审美文化在当代的缺失以及如何进行 审美文化的转换,从而构建合理的生活方式问题。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文献 分析等方法, 集中体现对现实的终极关怀。 本文从分析目前的审美文化样态开始, 深入剖析审美文化与社会各个方面不适应的原因,结合当今社会状态,找出适合 审美文化发展的范式,以期转换审美文化当前的样态,使其真正起到提升大众文 化的作用,为构建合理的生活方式提供理论基础。 本文的宗旨在于,以马克思实践观为理论基础,从生活美学的角度,在进一 步系统研究审美文化的内涵、 审美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的基础 上,立足于现实性的终极关怀,寻找审美文化走向现实生活的通道,探索通过审 美文化的转换建构合理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 探讨当代审美文化的转换与合理生 活方式的建构问题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本领域的研究现状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内美学界对哲学美学(美学的纯粹理论)的研究逐 渐减弱,更加关注美学对当下人的生命、生活、生存的意义,生命美学、生活美 学、生存美学、体验美学等纷纷出现,对审美文化的研究也成为一个热点,并取 得了颇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的研究大多从“解构”入手,即只发现了 目前审美活动在样态与旨趣方面的不足、或商品社会里对“美”的本质含义的消 解和“美” 、 “丑”不分的状况。而一些“建构”美感与审美精神的研究成果尚没 有全面分析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同时,大多点到即止,不够深入,不能使人们充 分认识到当今审美文化存在的问题与各方应采取的对策。从而,不能根据审美文 化的良好指向对合理生活方式的构建产生良好的导向。 笔者将从前人对审美文化及审美文化构建的研究基础之上深入研究, 拟找到 一条比较全面并且深入的审美文化理念,为社会审美行动树立良好的导向,为日 后对审美文化本身的更深的解读打下基础, 最终为构建合理的生活方式提供理论 依据和行动指向。 对本选题的研究可资借鉴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关于审美文化的定义,在席勒那里,审美文化实际是代表了一种真善 美重新融为一体的文化。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审美文化就是生活的审美化,它 当代审美文化的转换与合理生活方式的建构 2 标志或意味着艺术与文化的商业化以及人的内在性的消解。叶朗主编的现代美 学体系中,认为审美文化不是一个封闭、孤立的文化形态,而是一般文化这一 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审美文化就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物化产品、观念体系和行 为方式的总和, 不仅包括各种艺术作品, 也包括具有审美属性的其他人工产品 (如 服饰、日用工艺品等)和经过人力加工的自然景观,以及传播和保存这些审美化 产品的社会设施、审美意识与人的审美行为方式。张晶提出“所谓审美文化,是 以人的精神体验和审美的形式观照为主导的社会感性文化。 审美文化代表了人类 文化与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 ”笔者比较倾向于杨春时在其美学一书当中, 为审美文化下的定义,根据他的观点,广义上来说,一切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化都 可以称为审美文化。对于审美文化缺失的历史原因,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 到人只有在审美中才是自由的,但也就是因为这种自由,使得自由被无限的夸大 与歪曲,造成审美活动的扭曲。马尔库塞在审美之维中,指出了对审美文化 的错误定位商业化,将审美文化作为谋求财富的一种手段。 其次,关于审美文化与生活美学,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其艺术与现实的审美 关系中,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命题,指出了审美存在于生活且来源于生 活,他主张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张晶 的审美之思:理的审美化存在与刘悦笛的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审美即生 活,艺术即经验详细的阐释了研究审美文化需要从生活美学的角度出发。叔本 华在其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和叔本华美学随笔中,给出了意志通过单 纯空间性现象的适当的客观化就是美的观点, 而客观化是必然要在生活当中进行 的。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中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同时,理查德 舒斯特曼 的生活即审美:审美经验和生活艺术和埃伦 迪萨纳亚克的审美的人:艺 术来自何处及原因何在 两位外国学者的著作进一步阐释了审美文化的来源与指 向生活。周来祥教授指出: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把生活升华到精神的审美 的高度,而所谓审美日常生活化是让审美与生活看齐,把理性的精神的审美 降至感性的物质的日常生活的水平。 ” 第三,关于当代审美文化的缺失与大众文化当中表现出来的审美式微状况。 姚文放的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矛盾与邹广文和常晋芳的当代大众文化的本 质特征以及王德胜的审美文化的当代性问题都从解构的角度阐述了审美文 化理论在当今所表现出的不足。刘悦笛的生活美学现代性批判与重构审美 精神 指出了当代审美活动旨趣的缺失与重构审美文化的理论需求。 陶东风的 市 场化、世俗化与文化共识和肖鹰的美学与流行文化从实践角度证明了大众 文化与美学理论的相互作用, 以及审美文化的逐步缺失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和对自 身的反作用。邹华的流变之美:美学理论的探索与重构与傅其林的审美意 当代审美文化的转换与合理生活方式的建构 3 识形态的人类学阐释: 二十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审美人类学文艺理论研究 一起, 为审美文化的转换提供了理论依据。 最后,关于审美文化对于生活方式的构建问题,在文宜的审美与传媒共构 文化生活主导中,阐释了审美文化与传媒文化对于生活方式的主导作用。朱爱 军在其审美范式转换与文化精神建构 、 试论立美宜人的生存观 、 对市 场经济的审美观照等文中,探讨了审美范式的转换与社会转型期文化精神的建 构问题,提出了以“立美宜人”为旨归的文化精神对全面发展的人的塑造、日常 生活的“立美建构” 、社会活动的“立美建构”的作用。仪平策的生活美学: 21 世纪的新美学形态指出应该将“美本身”还原到“生活本身” 。美学理论的 发展与构建,最终是为人类本身是为人类的生活服务的,刘广新与胡友峰的从 理论美学到生活美学证明了这一观点。 三、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三、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当今社会,从建筑业大楼的造型设计到书籍内页的美工装帧,各处都饱含着 审美的情感。同时,审美的活动早已不是单纯地存在于主体审美的经验状态,而 是形成为与当代人所处的现实文化境遇密切相关的美学理论系统内部的问题 审美文化。 “所谓审美文化, 是以人的精神体验和审美的形式观照为主导的社会感性文 化。审美文化代表了人类文化与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 ” 1然而,这一高级形态 却在当今社会受到了商品经济与现代科技的双重夹击。首先,在市场经济的转轨 之后,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不再以满足人们的实际使用与审美需要为终极关怀,更 多的则是为“销售”而销售。例如:街头书摊取名怪异或者内容不堪入目的小说 数量繁多,从前雅到极致的收藏行为变成俗不可耐的投资手段。基于此,人们在 文化中找不到意义与价值感,找不到诸如真理、道德、理性、良心、信仰、爱与 美等“向善”的终极目标,最终将导致人的内在本质的缺失。其次,文化的科技 含量急剧增长,在促进文化的生产和传播的同时,造成了另一个误区以科技 理性取代文化理性,如此便会反客为主,由手段、工具“进化”为束缚着文化的 桎梏,将文化本身的深度内涵与魅力逐步消解,最终都归向与“工具” 。 由此,良好的文化导向就显得尤为重要。人们在道德情感与审美行动上,没 有一种合乎理性的审美文化,产生不了“向善”的自觉,就必然使“审丑”状况 1 张晶.论审美文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年 1 月. 第 33 页. 当代审美文化的转换与合理生活方式的建构 4 不断夸大,无序化增加。而无序化的社会表现会使人们从中获取不良信息,最终 导致恶性循环,也不利于美学理论的发展。长此以往,美学理论要真正的发展自 身,就不能与日益恶化的社会状况相联系,就会越发的脱离实际;若与实际相联 系,就不能真正的按“美”的规律来塑造,由此便会走进一个悖论。本文提出的 新审美文化范式就是一种“立美”文化。 “立美”不仅是主体的体验、能力的构 建,也是对客体对象的改造与建构,更是对主客体间关系的改造与建构。 “立美” 样态的审美实践活动,通过“立美之维”的创价活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丰富性; 它所承载的是“价值情感意志”系统,以及由“立美意志”给社会系统的演 变注入的“践行动力” 。 “立美意志”一方面对审美活动本身进行“自治” ,建构 整体性的“自由立美”样态;另一方面, “内蕴”着一种“治他”“外射” 的态势。所以审美文化的转换对于生活美学本身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2 (二)现实意义 由于审美文化受经济与科技的双重夹击,其本身正面临着重大的危机,同时 由于审美文化对生活方式的指向作用, 使得不良生活方式的转换需要在理论上求 助于审美文化的转换。根据席勒的观点,人在受自然法则的压迫和物质力量的限 制时以及受理性法则压迫和道德意志的限制时候都没有自由, 只有在受游戏冲动 的驱使的审美状态中,人才是自由的。所以,只有建立了合理的生活方式,人们 才能将这种自由,真正应用到向善之“美”的情景当中,使社会的无序化减少, 有序化增加。这样才能使审美文化与合理的生活方式互相良好的作用,实现现实 性的终极关怀。对合理性的理解着重体现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现实 性与理想性的统一,也就是说要达到社会实然样态和理想应然样态的统一。 使审美文化进行转换的目的在于: 首先, 由于审美文化对社会具有导向作用, 良好的审美文化将会改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在慰藉刺激对人改造的过程中, 使人“向善” 。其次,人自身内在的改变也会对外界造成影响,反作用于人文环 境的改变。所以说,审美文化的转换对于审美文化本身与当今社会更和谐的发展 乃至合理生活方式的最终构建,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能否真正将美的意义体 现在日常生活当中,使人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的样态更加合理,是能否使社会真正 能按美的规律来塑造的感性体现。社会健康、和谐、有序的发展,创造出更加合 理的人文环境,再反作用于人的自身,从而实现一种良性的循环也是当今核心价 值观的体现。所以说,审美文化的转换体现的是一种对现实的终极关怀,可以引 领合理生活方式的建立。 2 朱爱军.审美范式转换与文化精神建构.光明日报, 2005 年 6 月 14 日,第 11 版理论周刊. 当代审美文化的转换与合理生活方式的建构 5 第一章 审美文化的理论思考 审美文化是文化的一种样态,与其他文化样态相比,审美文化是超越于其他 文化样态的“高级形式” 。在审美文化自身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其理论含义也在 不断完善着。对于审美文化的理解,最早可见席勒美育书简中的阐述。发展 至今,学者们赋予了审美文化更加宽泛的概念。 一、审美文化的含义 若想深入剖析审美文化的含义,则需从文化的定义入手。作为文化的一种样 态,审美文化既有文化的特征又有哲学的属性。文化的终极目标是将既得经验以 符号的方式留存,为后世子孙运用这种经验进行活动提出理论依据。 (一)审美文化的概念 审美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形式。也就是说,审美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的 文化形态,而是一般文化这一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目前,不论是对文化还是 对审美文化的界定都还是众说纷纭。 1.文化的定义 文化这一词的定义,具有极大的外延。似乎人类所有的活动和活动所得的产 品都可以归结到文化这一词的名下。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 就曾举证一百七十余种关于文化的定义。 比较常见的文化的定义有很多,例如: “文化通常被界定为一个群体的生活 蓝图,这个群体共有一个特定的区域和语言,彼此之间感悟到责任,并以一个同 样的名字来称呼它们。 ” 3这是在社会学著作中比较常见的说法。 “文化是在行为 和人造物中体现出来的习惯性的理解。 ” 4这一文化的定义主要强调了主体的理 解性。然而,这种种的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却是从具体学科的角度来进行界 定,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包容性较强的界定是: “文化是指一个社群的社会继承 ,包括整个物质的 人工制品(工具,武器,房屋,工作,仪式,政府办公以及再生产的场所,艺术 3 hess,b.,markson,e.& stein,p.,sociology,new york:macmillan,1988,p.56. 4 charon,j.m, (ed) ,meaning of sociology,englewood cliffs:prentice hall,1990,p.204. 当代审美文化的转换与合理生活方式的建构 6 品等) ,也包括一个民族在特定生活条件下以及代代相传的不断发展的各种活动 中所创造的特殊行为方式(制度,集团,仪式和社会组织方式等。 ” 5这一界定 不仅囊括了物质方面的继承性, 也兼顾了精神方面的继承性以及最重要的行为方 面的继承性。但是无论是何种方面的继承性,文化这一定义的重心还是落在“继 承”上,其最终的旨归是人类经验的汇总、整合和沿袭。其目的在于将当代习得 或创立的生活经验用符号的方式存留, 为后世子孙运用这种经验进行活动作出理 论依据。 在哲学上,更加注重的是文化在宏观的整体性上的规定,而不是从具体学科 的内容上出发。所以说,哲学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更加着重探讨的是文化的沿 袭性以及文化的形成对人类社会整体的影响。正如“在最高的层次上,文化应当 被理解为人的精神家园。现代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现代文化的响应变化,都瓦解了 现代人的精神家园,是指称为无家可归的精神漂泊者。家园对于个体的意义,在 于把栖居的整齐感(归宿感)赋予个体。 ” 6 本文认为,简而言之,文化就是人的生存方式,是在人类活动的过程中历史 地生成的。 2.审美文化的定义 对审美文化的定义,最早出现在席勒的美育书简之中。在席勒那里,审 美文化代表了一种真善美重新融为一体的文化。 而在审美文化自身的不断发展当 中,对于审美文化的界定也是众说纷纭。 “审美文化是有审美属性或审美价值的文化。 ” 7这种意见比较宽泛, 将涵盖 有审美属性和审美价值的文化都纳入到审美文化的范畴。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 审美文化就是生活的审美化, 它标志或意味着艺术与文化的商业化以及人的内在 性的消解。叶朗在其现代美学体系中,认为审美文化不是一个封闭、孤立的 文化形态,而是一般文化这一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审美文化就是人类审美活 动的物化产品、观念体系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不仅包括各种艺术作品,也包括具 有审美属性的其他人工产品(如服饰、日用工艺品等)和经过人力加工的自然景 观, 以及传播和保存这些审美化产品的社会设施、 审美意识与人的审美行为方式。 张晶提出“所谓审美文化,是以人的精神体验和审美的形式观照为主导的社会感 性文化。审美文化代表了人类文化与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 ” 以上种种对于审美文化的界定,都各有偏重。杨春时在美学一书中,为 审美文化做了界定: “所谓审美文化,是指文化中具有审美意义的那一部分或具 5 bullock,a.& stallybrass,o.(eds) ,the fontana dictionary of modern thought.london:fontana, 1982,p.150. 6 张晶.论审美文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年 1 月.第 201 页. 7 张晶.论审美文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年 1 月.第 78 页. 当代审美文化的转换与合理生活方式的建构 7 有审美性质的文化形态。 ” 8更进一步的,杨春时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为审美 文化做了界定: “狭义的审美文化指审美对象作为文化的特殊形态,不仅包括艺 术美,而且包括自然美、社会工艺美等。从广义上说,一切具有审美意 义的文化都可以称为审美文化。 ” 9对审美文化在广义程度上的界定具有极其广 泛的内涵,将审美文化的包容性扩大到了极致,审美文化的范畴包含了所有有审 美意义的文化。 本文认为,审美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的样态,或者说是一种特殊样态的文 化,体现着审美活动的内在指向,是个人审美旨趣的凝练与升华。审美文化作为 一种在社会中时刻存在的文化范式, 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存方式以及 审美旨趣。 (二)审美文化与审美活动及个人审美 审美文化与审美活动及个人审美关系密切,不仅体现着审美活动的内在指 向,而且是个人审美旨趣的凝练与升华。 1.审美文化是审美活动的内在指向 审美活动体现一种实践性的意义。而这种实践性的活动,本质上是自由的、 超越的。 审美作为一种活动,作为一种人类的生存方式,不仅包含着审美主体,也包 含着审美对象。在“审美”这一活动中,最主要的还是“审”美这一动作。而“审 美” 这一动作的出发点必然是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某种心灵体验: 如, 欣赏一朵花, 可以欣赏到花具有艳丽的色彩或馥郁的香气,使人愉悦,满足了人的某种精神需 要。但是,审美动作的发出,其前提必然有审美文化的因素在内。换句话说,用 何种方式何种视角去进行审美活动,却是由审美审美文化来决定的。譬如,唐朝 以胖为美,基于当时富庶和强盛的国力情况,丰腴的体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 出国家国强民富的生活样态。而“楚王好细腰”这一事件发生之时,举国上下莫 不以腰细为美,甚至达到病态的程度。这是由于当时君主个人的喜好奠定了一种 审美指向,也就是说,楚王个人的审美旨趣在其君权的威慑下形成了一种审美文 化。以何为美不仅有人类与生俱来的审美能力在内,其根本因素是受当时的审美 文化影响,也就是说,审美文化是审美活动的内在指向。 审美文化作为一种将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文化,主张“生活艺术化” ,美 国思想家梭罗认为, “最高的美来自个人对森林、河流、湖泊、山峦、晨雾、朝 霞的灵感和体验的升华,美好的生活不是通过积累知识、占有财富达到的,而是 8 杨春时.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第 153 页. 9 杨春时.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第 153 页. 当代审美文化的转换与合理生活方式的建构 8 通过对自然和人性美的敏锐感受实现的。 ” 10其目的在于说明审美文化来源于生 活,是对生活中事物的审美体验。而这种审美体验来源于生活,其中必然有一种 既定的思想在主导着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方向, 这种主导着审美主体审美活动的 就是审美文化。而审美文化并不像一般显性的“政策” 、 “规定”一样,进行着硬 性束缚,相反,审美文化是一种软性指向,是人们共有的内在心灵体验的总和。 这种总和性的指向一旦形成,就会从内在指导着人们的审美旨趣与审美活动方 向,它融入在人们的思考方式之内,决定了人们审视的视角与方式。 2.审美文化是个人审美旨趣的凝练与升华 称为 “群” 的人或曰 “类” 的人是由无数个单个的人构成的, 而人类对于 “美” 的设定也是由无数个单个人共同审美旨趣的凝练与升华而来的。 这种凝练与升华 之后的审美旨趣就构成了审美文化的基础框架。 人类对美的界定经历了无数个过程, 而最初蒙昧时期甚至于是文字尚未出现 的时期,就有了对美的界定:羊大为美。这一时期人们没有对繁复花纹或者高大 建筑物的憧憬与需求, 人自身的目的都集中在 “温饱” 上面。 多数人都有着对 “温 饱”这一目标的渴求,而肥硕的羊这一肉品可供人食用、皮毛可以做衣服的标的 物因其肥硕的属性能满足人的感性需要,个人就认为它是美的,而以当时以群为 单位聚居的人多数都有此诉求,进而这一时期的审美文化逐渐定型,既以羊大为 美。随后,对美的界定在最初又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羊人为美,既牧羊人用 自身劳动培产出可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羊等标的物;舞人之型,既为求粮食牲畜 丰收而在祭祀活动中跳的舞蹈;最终过渡到色好为美。在以上四个阶段对美的界 定的转换中,都是以人的根本需求为出发点。这里所说的人的根本需求是一个类 的群集,但此群集本身是由单个的具体的人构成,也就是说,以上四个阶段对美 的界定是由单个人的审美旨趣共同构筑的审美文化的显现。 在最后一个对美的界 定色好为美上由是如此。 色好为美在当今社会不仅单纯的指向女性姣好的外貌,对物件的描述如图 画、花朵等也可宽泛的使用色好为美。但就其狭义来说,当色好为美指向的是女 性外貌之时,其最终的审美归宿于以前三个对美界定阶段的形成依旧相似。据科 学研究表明,世界最美的一张脸(或许只存在于三维电脑设计当中)来自于所有 参加调查的人对面部美的要求的集合。 色好为美这一对美界定的狭义旨归最终还 是间接的指向了单个的人。也就是说,审美文化其实是个人审美旨趣的总和。正 是由于无数存在于群体当中的人因自身不同的种族、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 有着不同的对美的诉求最终产生不同的审美旨趣, 而群体的审美文化又是由个人 的审美旨趣富集构成,因为审美文化有着其自由性等特征。 10 张晶.论审美文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年 1 月.第 31 页. 当代审美文化的转换与合理生活方式的建构 9 人并不是他物的目的和手段,而是目的性的存在,人是他物的价值来源 即其他非人存在物的价值是由人赋予的。人奠定了价值的基础,也是由人奠定了 审美的指向。 (三)审美文化与其它文化 当今社会,与审美文化一起占有主要地位的文化范式主要有主流文化、精英 文化与大众文化三种样态。 主流文化主要是指“以官方从业人员为制造、执行、传播主体的文化。 ” 11 其价值核心在于推动意识形态和国家机器的运转。其主要文化特质在于, “首先, 以政治来统合文化(政治效用性) ,具有政治性、标准化、紧张性、雅俗兼备等 特点。其次,通过文化战略、政策、手段的调控进行规约,具有群体性、强制性、 严肃性。 最后, 文化产品体现自主的政治意图和官方理念, 具有体制性、 保守性、 规范化的特点。 ” 12可以说,主流文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层面上应用着的文化。 “文化作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首要功能是为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提供特有的意义 和价值。 ” 13主流文化的意义与价值集中体现在政治上的引导和对国家整体控制。 精英文化主要是指“以人文知识分子为创造、播撒、分享主体的文化。 ” 14 精英文化的核心价值指向超越性的生活意义。 精英文化具有同审美文化相类似的 文化特质, “首先,为文化而文化(非功利性) ,具有超越性、精致化、思想性、 深度感等特点。其次,以知识分子的个体生产为主,具有主体性、独特性、难度 性及封闭性。最后,文化产品体现自觉的主体意识和自由的价值追求,具有精神 性、批判性、原创性的特点。 ” 15 大众文化在某些层面上与审美文化相互渗透, 也有将大众文化等同于审美文 化的论述, 但二者虽然有相互交叉的部分, 还应分别对待。 大众文化主要是指 “为 都市大众而生产、并以之为消费主体的文化。 ” 16大众文化的价值核心主要体现 在生产的效益原则与消费的娱乐原则。其主要文化特质在于“当代大众文化具有 市场化、世俗化、平面化、形象化、游戏化、批量复制等。 ” 17在当今社会,大 众文化地位逐步稳固,并在潜意识中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观念。 审美文化与这三种文化样态共存,并相互影响着。首先,审美文化受主流文 化的统摄。主流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在一个时期的政治样态,人们的审美旨趣受 11 刘悦笛.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 年.第 233 页. 12 刘悦笛.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 年.第 233 页. 13 张晶.论审美文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年 1 月.第 191 页. 14 刘悦笛.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 年.第 233 页. 15 刘悦笛.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 年.第 233 页. 16 刘悦笛.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 年.第 233 页. 17 张晶.论审美文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年 1 月.第 204 页. 当代审美文化的转换与合理生活方式的建构 10 主流文化诉求的影响。其次,精英文化与审美文化在特质上相类似,都具有超越 性的特点,而精英文化主要由人文知识分子所创造和分享,审美文化则由全体人 民共同构造。 最后, 大众文化对审美文化在各种层面上都起到了消解作用: 第一, 大众文化消解了属于美学范畴的审美文化的“无目的的和目的性” ,大众文化因 其商业性和娱乐性的显在目的性消解了美学“无目的性”的诉求。第二,大众文 化的世俗性消解了审美文化的超越性,大众文化的过度泛化,导致“摹本”不断 增加,人们愈发难以窥视现实本身的原貌。第三,大众文化的商业性与“机械复 制”消解了艺术的本真价值,从而艺术的“韵味”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确是只 有其表的复制品。审美文化与这三种文化样态相互作用着,自身超越性与引领性 逐步缺失,不能以其独有的特性达到引领人们日常生活的作用。而大众文化的不 断泛化更是为审美文化的发展提出了诘难。 二、审美文化的特性 审美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样态,是一种超越性的文化。审美文化的特性使得 审美文化能够成为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引领者, 并将个人审美和群体审美有机 结合起来,引领社会有序发展。 (一)审美文化的时代性 审美文化在现实生活的研究中,并不是仅仅以纯思辨的理论形态出现,而是 直接关系到当代社会的现实生活范式的样态,体现着当代人的旨趣与终极目标, 所以说,审美文化具有时代性的特征。 审美文化的时代性与社会样态有关, 而不同时期的社会样态又是这一时期大 众共同审美旨趣的指向。在我国古代的夏商时期,兵器、食具以及室内外摆设大 多以青铜器为主,形状多样、花纹繁褥富丽。这一时期青铜器的风靡主要在于制 铜技术的不断发展, 而花纹装饰以兽类居多, 是当时人们对征服自然的迫切希望。 在此时期无论是青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还是造型技术都达到了顶峰,究其 原因,在于当时审美文化的指向。在当时,制铁和瓷等技术不甚发达,远达不到 供应日常生活需要的层次。而已掌握基础制铜技术的技师们精益求精,将我国古 代的制铜技术推向了顶峰。到了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审美文化发生了转向,青 铜器逐步被铁器等取代。秦汉时期、漆器和瓷器占据了生活的主流,在纹饰方面 也逐渐简单化。审美文化的转化在于不同时期人们需求的改变,最初的征服自然 源于生产力的底下和混沌中对自然的畏惧, 后期的以实用为主则表明人们与自然 达到了制衡,转而进行满足自身的活动。 当代审美文化的转换与合理生活方式的建构 11 审美文化的时代性体现的是当时社会的诉求,究竟以何为美和立何为美,是 当时群体人和审美文化共同的需要。正如“我们所指称的当代形态的审美文化研 究,其全部理论话语都直接生成于当代文化的现实之境,并且强调自身同当代大 众具体生活活动的直接联系” 18审美文化源于现实,源于对当下社会样态的 一种反应,而社会在不断变迁中,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社会 样态,所以审美文化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指向,也就是说森美文化有时代性的特 征。 (二)审美文化的民族性 审美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出一种“族群”的特征。既“突出体现在它对于大众 生活活动的普遍的、日常的价值存在方式的强烈认同,既作为审美文化概念 的一个基本内涵所反映出来的,是当代人生活实践与体验的直觉性、具体性和形 象性,是对大众生活的日常经验的价值描述。 ” 19既然审美文化反映的是直觉性、 具体性和形象性的实践与体验中的日常经验, 那么这种日常经验必然存在于人们 触手可及、 经常接触的范畴, 由此便奠定了审美文化民族性的基础非本民族、 本族群的东西首先不会轻易大范围的接触到, 其次, 即便接触到了, 因文化差异, 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并融合进去。 审美文化不仅表现着当今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价值观念与日常趣味, 同时也是 日常生活的“规定性”与规定性的表现。既然这种规定性是对一定文化环境中日 常生活的统领,那么所说的日常生活就有一定的范畴,这种范畴通常是按民族和 地域划分。例如:白色女性人种在皮肤上大多偏好健康肤色,而亚洲女性(黄色 人种居多)则偏好白皙肤色。在我国,南方地区诸如上海、广州喜欢少食多餐, 每餐都是精致的几样小吃食;而东北地区则是大盘菜、大盆肉,面对南方的饮食 习惯直呼“吃不饱” 。后面这个例证的产生源于我国南北方温度差异:东北秋冬 季节寒冷且光照时间短,严冬时节自古生活做饭不便,故每样弄一大盘以供全家 老小食用;而南方潮热,食物做多了一顿难以吃完,量多易腐坏,又没有北方寒 冷的季节导致畏手畏脚,故而少食多餐。由地域的差别导致生活习惯的不同,长 期积累仅在饮食方面就造成了巨大的差异。而在民族上,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 族历史、行为方式等,由生活中积淀而来的审美文化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审美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出的“族群”特征在现实生活的关照下应当适当加以 利用。在信息产业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 “地球村”等词汇数见不鲜,接触并了 解其他“族群”的审美文化成为可能。任何“族群”的审美文化必然有其先进和 18 王德胜.审美文化的当代性问题.文艺研究 ,1998 年 5 月:35-41 页. 19 张晶.论审美文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年 1 月.第 10 页. 当代审美文化的转换与合理生活方式的建构 12 糟粕之处,如果能取其所长,治己之短,不失为提升本民族本“族群”审美文化 水平的好方法。当然,因不同民族不同“族群”中个体与群体的差异性,学习他 种审美文化精华之时,一定要使其美的形式符合自身理念,才能真正将“他美” 与“己美”融合在一起。 (三)审美文化的自由性 审美文化不仅具有引领性、民族性的特性,同时区别与其它文化,审美文化 的基本特性就是它的自由性。这首先是由审美文化自身的学科属性决定的。 美学的领域是唯一不同于理性于道德领域受必然性所束缚的领域而可 以真正通达“自由”的思维领域或曰思维方式。审美的自由性体现在“无目的的 和目的性”上。社会的样态由人本身来塑造,而人在塑造社会的过程中,依照人 们内在的需要,将主观对外界样态的愿景诉诸于实践当中,由此实现了人的自由 性。如果动物和人一样,可以进行有意识的创作, “马画出、雕塑出马形的神像, 狮子画出、雕塑出狮形的神像。 ” 20这是古希腊的克塞诺芬尼提出的人造神思想, 也就是说,世界的样态是由人自由的塑造。塑造社会与世界样态有不同的理路, 每一理路的形成与最终实现都有审美文化的作用参与其中。 “审美带有令人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