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论文)无农的村落——一个壮族传统村落从“守土”到“失土”的转折.pdf_第1页
(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论文)无农的村落——一个壮族传统村落从“守土”到“失土”的转折.pdf_第2页
(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论文)无农的村落——一个壮族传统村落从“守土”到“失土”的转折.pdf_第3页
(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论文)无农的村落——一个壮族传统村落从“守土”到“失土”的转折.pdf_第4页
(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论文)无农的村落——一个壮族传统村落从“守土”到“失土”的转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论文)无农的村落——一个壮族传统村落从“守土”到“失土”的转折.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无农的村落 一个传统壮族村落从“守土”到“失土”的转折 无农的村落 一个传统壮族村落从“守土”到“失土”的转折 摘摘 要要 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因此在这些地方 兴建国家现代工业企业已成为了同时发展西部民族地区和国家经济 的最佳方案。但这些企业的兴建在促进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同时, 也与当地的传统文化有着诸多的矛盾和不和谐之处,这都应引起人 们的关注。本文主要运用田野调查方法,对广西德保县的大年屯进 行研究。目的在于透过这一普通的壮族传统村落,在国家现代工业企 业华银铝业公司到来后所发生的文化变迁,试图探讨现代企业 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探讨提供一个个 案。 论文首先从大年屯的历史开始导入,旨在强调土地在大年屯中 所占的重要地位。而大年屯村民在铝业公司的征地中失去土地后, 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论文主要围绕这些, 重点考察大年屯村民在现代企业的影响下所出现的职业分化,消费 方式的转变,代沟的加剧以及大年屯的民间宗教信仰和地方风俗发 生的一系列文化变迁。 本文认为,大年屯要走向现代化,适应现代化,只有在铝业公 司这一外力的推动下,再加上大年屯村民自身的努力这一内力,才 能最终实现。民族的文化适应就是民族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 合。 关键词:关键词:壮族 传统村落 守土 失土 文化变迁 乡村都市化 a village without land -the change from “keeping land” to “losing land in a traditional zhuang village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abundance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the western minority areas of china, building the modern national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in these areas are the best plan to developing the western ethnic area and the economy of the country as a whole. however even though these enterprises aid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in the minority areas, they also have conflicts with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se areas, which has attracted attention. this study uses the fieldwork method to carry out research on the village of danian in debao county, guangxi. the aim is to give an exampl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by focusing on the cultural change in a traditional zhuang village since the arrival of a modern national company the huayin aluminium industry corporation and investigate its influence on the traditional minority culture there. the study begins with a history of danian village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land ownership in the village. after the loss of of land to the aluminum company various changes in production activity occurred at different rates. the study is mainly concerned with these things, with emphasis on the division of occupation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modern company, the changes in consuming method, the generation gap between older and younger villagers concerning changes in religion and custom. this study believes that danian village should modernise and respond to modernisation, and that this will only finally occur when the external efforts of the aluminium company and the internal efforts of the people of danian village. the adaptation of minority culture is the combined result of minority modernisation and minority traditional culture. keywords:zhuang people; traditional village; retention of land; loss of land; cultural adaptation;urbanization of village.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撰写完成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 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没有剽窃、抄袭等违反学术道德规 范的侵权行为。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 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愿意承担由本声明而引起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民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除在保密期内的 保密论文外,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 师 签 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1 绪论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及写作目的1.1 研究的缘起及写作目的 本文的写作来源于笔者的导师李富强教授主持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基金 项目“壮族地区重大经济项目建设与壮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05fmz002)课题。这一 课题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试图探索现代化进入壮族地区所引起的社会文化变迁,这也恰恰 是笔者一直关注的一个问题。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广西壮族自 治区的壮族有 1553.11 万人。但是壮族地区的发展水平,尤其是壮族所在的农村地区的发 展与生产水平却非常滞后,与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壮学专家梁庭望 认为, “壮族是个大民族,人数在世界上排在 60 位左右,这在全球 200 多个民族里是很 靠前的,但它的经济状况和它的人口排行并不一致。 ” “与国内先进民族相比,壮族的生 活水平和生活方式都和现代科学有相当的距离。 ”1我国当代社会转型的过程是由传统社 会形态向现代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其实质是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与此相适应地,壮族 农村社会变迁的实质正是实现民族现代化的过程。2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越 来越多的现代化企业开始出现在壮族地区。这些企业的进入无疑代表着的是现代化的符 号,它们在介入壮族地区的传统社会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会引起怎样的社会文化变 迁呢?当地的壮族群众又该如何去适应这一现代与传统的交融呢?作为中华民族中的重 要一员,他们的现代化又该如何实现呢?后来笔者在参与导师这项课题时,选择了在百 色德保县新建的广西桂西华银铝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银铝)及其周边的壮族村落作 为我的田野调查点。随着调查的深入,笔者越来越意识到这一课题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基于以上的思考,笔者拟通过对调查点这一个案,在以下两个层面上对相关问题作分析 研究。 第一,2004 年华银铝开始对德保县大年屯征收土地,通过考察村民在失去土地后生 产方式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的不同程度上的变化,试图探求国家现代企业与传统村落 之间的关系以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 第二,通过考察大年屯村民对华银铝所带来的种种影响的调适,说明乡村都市化进 程中的民族文化适应问题,民族的文化适应就是民族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合。 1.2 文献研究综述1.2 文献研究综述 由于本文的研究主要涉及文化变迁与民族地区的乡村都市化问题,因此文献综述也 将主要针对这两个方面。 1.2.1 文化变迁的研究1.2.1 文化变迁的研究 2 文化变迁,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学研究的重点主题之一。文化变迁就是指或由于群体 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群体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群体文化任何方面的改变。 3 米德及澳大利亚人类学家弗里曼分别于 1925 年和 1983 年对南太平洋的东萨摩亚人的 儿童养育模式和青春期行为进行研究,这是较典型地对土著文化变迁研究的实例。雷德 菲尔德在 1926 年对墨西哥的特波日特兰村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农民社会相互 之间的和谐、平静、缺乏竞争和嫉妒。17 年后,1934 年,刘易斯对该村做调查,对其变 迁进行了研究,但提出了不同的结论。两位学者对该村不同的结论,正反映了文化的变 迁。自 20 世纪以来,人类学的追踪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追踪研究蔚然成风。雷 蒙德弗斯、雷德菲尔德、林德夫妇都曾回到他们曾经研究过的社区进行再调查。也有 许多后学对前辈研究点的追踪调查。这些追踪研究往往有如下共同点:一是追溯研究点 的变迁,二是前人提出的结论进行更正和质疑,三是对村落研究方法的讨论。相应的著 作也不少,主要有美国的克莱德伍兹所著的文化变迁和 c恩伯所著的文化变迁 等。 对于我国文化变迁的研究,首推一指的当属费孝通的江村经济 。费孝通的江村 经济写于 1939 年,论述了家族、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职业分化、村落生活、非农 经济、土地所有等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马林诺夫斯基在该书的序言中给予了极高的评 价,称之为社会人类学发展的里程碑。后来费孝通在 1957 年又回到江村进行再研究,写 下了三访江村 。但因为种种原因再研究间断了 20 多年。1981 年后随着社会学、人类 学学科的重建,费孝通及其学生们对江村进行了持续的追踪研究,写下了江村五十年 。 正如费孝通自己所言, “我亲自看到这个村子在半个世纪里的巨大变化。江村的变化总的 来说反映了全国农村所走过的道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说它代表了中国农村现代 化的先进模式。 ”4林耀华曾以自传小说的形式出版了金翼一个家族的社会学研究 , 该书记载了福建古田县 20 世纪上叶黄村东林一家的兴衰,同时也以家族为主线,描述了 村落社会其他方面的情况。半个世纪后,庄孔韶又来到黄村,对黄村进行了追踪研究, 尤其是对黄村家族的变迁进行了研究,出版了银翅一书,除了对黄村本身的变迁进 行了研究外,更为重要的还从人类学的方法概念和写作方式上进行了探讨。我国新一代 的人类学家也在对村落的研究上分析其文化变迁,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王沪宁的当代 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提出一个“村落宗族文化”的研 究框架。王铭铭 1992 年对福建安溪村进行了民族志调查,与 1997 年出版了社区的历程 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 。他将历史学与社会人类学有机结合,除了人类学传统的 民族志式的描述外,还提出了结构研究中包容历史过程的观点。周晓虹著的传统与变 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更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江浙农民在面 对传统与现代时心理上的变化进行了深刻的剖析。翁乃群主编的南昆八村南昆铁 路建设与沿线村落社会文化变迁 ,对国家现代化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引起的社会文化变迁 3 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由宋涛为带头人领导的西部大开发与西南少数民族生活方式 变革问题研究课题组就以西部大开发与西南少数民族生活变革的互动关系为视角,在 叙述西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活方式变迁的历史轨迹的基础上,以生活方式变革的不同发展 模式和发展水平为依据,总结了西南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革发展的特点规律。 除了以上的专著以外,近十多年来,我国对文化变迁的研究以民族文化为主,尤其 着眼点是在民族的传统变迁与现代化关系上。如覃乃昌对广西武鸣县清江、全苏村的壮 族社区在前次调查的 36 年以后再次进行了调查,发现那里的社会文化变迁的总趋势是变 得多元和开放,处于由传统向现代化社会过渡的准备阶段。5马寿荣通过对昆明室顺城街 回族社区的研究认为,在都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中,传承与发展是都市回族社区现代化的 必由之路。6水镜君通过对中原回族社区水南关的研究认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要 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少数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自信有利于民族社区的 发展。对本民族文化要持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并要以健康的心态和开放的胸怀对待 其他文化,并积极主动地吸收其他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是民族文化持续发展并保持生命 力的重要保证。7 从以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这一领域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研究影响文 化变迁的因素分析也开始逐渐趋于多元化且越来越关注变迁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 关系,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较为突出的是以总结性的研究为主,指导性的研究太 少,研究范围似乎已成为一种模式,研究内容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并满足现代快速发展 的社会的要求。 1.2.2 乡村都市化相关问题的研究 1.2.2.1 对乡村都市化中文化变迁所引起生产方式转型问题的研究 1.2.2 乡村都市化相关问题的研究 1.2.2.1 对乡村都市化中文化变迁所引起生产方式转型问题的研究 乡村都市化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一个课题。生产方式的转 型是乡村都市化中必然经历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同步发展的。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在 西方国家早有涉及,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20 世纪 60 年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孟德拉斯 在他的著作农民的终结中提出了法国“农民的终结”的认识观。他的观点提出后, 不仅在法国,甚至在全世界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的研究对当时的中国来说还是一件 不太可能发生的事。但后来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却有越来越多的地少人多, 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的现象出现了,针对中国出现的这种新现象,不少的学者也对 此展开了研究。主要成果有:黄宗智将历史学、经济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研究中国农村社 会,出版了华北小农经济和社会变迁和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谈到农 村人口多土地少的矛盾是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这就是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土地的不断减 少,也就是他所说的“过密化” (involution) 。在他后来发表的制度化了的“半工半耕” 过密型农业一文中,从乡村工业化进行论述,对农村劳动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4 中国学术界对乡村都市化的问题反映很热烈,并且大多数人都持肯定的态度。费孝通先 生对小城镇和乡村工业的发展倾注了极大的热忱,认为这是中国特色的农民富裕之路, 并发起了小城镇研究的热潮。1993 年 5 月 24 日至 27 日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届讨论会 在山东省淄博市举行。在这次会议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参加讨论的学者围绕都市与民族 地区经济发展、都市社会、文化及民族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此后周大鸣、郭 正林等学者共著的中国乡村都市化一书,书中从理论到个案都对中国的乡村都市化 进行了很好的阐述。此外,书中不仅对沿海地区的乡村都市化作了分析,更是对民族地 区的乡村都市化进行了很好的个案研究,他们一致认为民族地区与沿海地区走的应该是 不同的乡村都市化之路,因地制宜地选择自己的发展之路才是上策。周大鸣在凤凰村 的变迁一书中,对葛学溥(daniel hkulpo)曾经调查的潮汕地区的凤凰村进行了追 踪调查,凤凰村因为地少人多,人口增长与精耕农业之间存在着矛盾,他认为乡村都市 化是乡村人口转移的必由之路。李培林在村落的终结一书中,对现在广州的羊城村 的不同方面都进行了研究探讨,他认为在这个无农的村落里,虽然农耕生活结束了,但 人们的生活却没有结束,因为无地,必然会形成一种“倒逼机制” ,使人们开始重新寻找 新的生存手段。 以上的研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因社会转型等原因,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的转型问题 展开了研究,并且都认为乡村都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并且也对都市化中的种种问题 提出了实质性的指导意见。但是这些研究多是针对沿海地区或城郊村落进行研究,对少 数民族地区的此类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近期对民族地区的乡村都市化问题研究 成果不多,这就使这些研究缺乏一种普遍涵盖性。 1.2.2.2 对乡村都市化中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1.2.2.2 对乡村都市化中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 农民失地是城市化的产物,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掀起了土地集中的热 潮,随着而来的是大量失地农民的出现。失地农民问题日益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在对 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web)中的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的文献进行统计时,不难 发现对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从 2003 年开始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截止至 2008 年的 3 月,总 共达到了 2790 篇。就现阶段的研究成果来看,众多学者把热点放在了研究失地农民的权 益问题上,如胡岩松的城郊结合部失地农民安置途径选择 ,梁伟的失地农民权益流 失探析 ,黄华玲的失地农民出路问题的思考 ,王政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状况的调 查与分析 ,陶敏的失地农民市民化及其权利保障等。著作方面有代表性的是廖小军 的中国失地农民研究 。纵观这些研究,主要着眼点集中在失地农民的权益流失、安置 补偿措施、社会保障等方面,这些都是具体的微观层面的现象,研究确实能给社会有关 方面提供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但是在关注这些实际性问题的同时,是否也应关注失地 农民问题的宏观方面社会变迁。 基于以上的文献研究回顾,本文正是在这些研究基础上,立足田野调查所获,采用 5 “理论田野调查理论”的结构模式阐述本文。本人作为一名学习中国少数民族 史仅三年的学生,纵然有一份投身学术领域的热情,但是由于自身学术视野和理论修养 的局限,研究的深度尚显稚嫩。本文只想以广西西部一个闭塞小山村在国家现代工业企 业辐射影响下发生的文化变迁为主线,从新的角度,以新的视野来重新审视一个村庄的 文化变迁,并希望从中得出一些新的结论。 1.3 走进田野1.3 走进田野 广西桂西华银铝业有限公司于 2003 年进驻有着丰富氧化铝资源的大年屯一带,并于 2004 年开始对大年屯一带进行国家企业征地。华银铝进驻大年屯一带并对这一地区进行 征收土地的行为究竟对当地的文化变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当地人对华银铝的到来是否 适应,这些答案的寻找必须要笔者本人亲自深入到当地才能找到。 田野调查是指调查者亲自观察、参与、访谈和体验被调查民族的社会生活,从而达 到获知社会事实的一种“走在乡土”上的方法。8davidm.fetterman 也认为,田野调查是 任何民族志研究设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环。这个方法使所有的民族志研究的设计具体化。 9正是基于以上对田野调查重要性的了解,笔者更是把走进田野作为我此次研究的重要一 环。 笔者最初来到大年屯进行田野调查是在 2006 年 7 月。初入那时,因对大年屯的人及 环境的不熟悉,只能求助于马隘乡的乡政府。在他们的协助下,笔者暂住在大年屯的村 主任家中。但是中国的农村社会毕竟是属于一个熟人社会,笔者是由乡政府的工作人员 领入村的,又是住在村官家中,对村中的人来说,与生人无异。虽然也能与村民交往交 流,但似乎觉得其中总隔着几层看不见的薄膜,调查一再受到阻碍。虽然初次的调查并 不顺利,当通过对大年屯的初步了解,却坚定了笔者要把大年屯作为研究的调查点。原 因有二:一是大年屯的历史不算短,大概有 300 多年的历史,现有 114 户人家,户数不算 太多,但 100%都是壮族。这些即能使本人收集到了丰富的村史材料,又能方便进行田野 调查。二是在国家现代工业企业华银铝到来前,历来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大年 屯,生活水平相对于周边的村落来说都是较好的。但在华银铝到来后,随着耕地的征收 殆尽,大年屯的生活水平却出现一种倒退。这种现象在我国的现代化和乡村都市化中都 是较为典型的。因而在大年屯进行调查,能更好地发现内在的矛盾。 在笔者 8 月回到桂林时,竟无意中获悉笔者母亲一个朋友的丈夫,他的老家恰好就 是笔者所调查的大年屯。笔者母亲朋友的丈夫在中国解放前夕跟随国民党余部来到台湾 省,在改革开放后,他曾数次回到老家探访亲友,就在不久前他在台湾病故。他的夫人 想让他老家的人都看看他丧礼时的照片。对于笔者来说,这正是一次绝好融入大年屯村 民中的机会。借着这一有利机会,笔者于 2007 年 1 月再次进入大年屯进行调查。在那个 台湾老兵的亲戚家中,淳朴的他们完全把笔者当成了他们家中一分子,更是让笔者直接 住到他们家中。有了他们的帮助,笔者以他们家中一员的身份迅速融入到村民中间。与 6 村民熟识后,他们什么家长里短都开始向笔者讲述,并且也热心地让笔者参加他们屯的 任何活动,这些对于本人的田野调查都是极为有利的。在 2007 年的 7 月笔者利用假期又 一次来到大年屯进行调查,这时笔者和村民已经算是老朋友了,我们之间可以畅所欲言。 而且对笔者来说,大年屯的周边环境已是很熟悉,经常地来往于华银铝与大年屯之间, 使笔者对所调查的内容有了一个更明确的了解。在 2007 年的 10 月,笔者又一次来到大 年屯,参加他们一年一度的歌圩活动,并对前期调查的遗漏做了一次补充。 在这几次的田野调查中,笔者主要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人类学方法获取了大 量的第一手资料,此外还在大学同学的帮助下来到德保县的图书馆、国土局和马隘乡乡 政府查阅文献资料及档案,这其中包括县、乡的历史资料和农业统计数据,这些收集都 十分有利于笔者的调查。 7 2 田野点社会概况2 田野点社会概况 2.1 田野点的社区背景及历史沿革2.1 田野点的社区背景及历史沿革 德保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全县总人口 34.13 万人,境内居住着壮、汉、瑶 等民族,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97.82,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壮族聚居地区。德保县东面 与天等、田东县相连,西面与靖西县交界,南面与靖西、天等县接壤,北面与田阳、百 色市毗邻。德保县的历史较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秦 前,地属“百越”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德保属象郡范围,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属牂牁郡句 町县地,延至隋唐。唐代,德保属羁縻废冻州。宋朝建镇安峒,狄青镇压侬智高反宋后, 改为镇安军民安抚司,治所在今那坡感驮岩。元朝时期,升镇峒为镇安路。明洪武二年 (公元 1369 年) ,改镇安路为镇安土府。清初改为镇安府。清乾隆时,广西巡抚杨超奏 请设镇安府附郭县,乾隆四年(公元 1739 年) ,成立天保县,属镇安府。史书记载,岑 天保于明洪武初年任镇安府知府,政绩卓著,深受老百姓爱戴。岑天保逝世后,以他的 名字命名为天保县,以示纪念。清置县时,遂命名为天保县。这是天保县名字的由来。 民国元年(1912 年)废府置县,次年(1913 年)置天保县,先属镇南道,后属龙州区。 1951 年 8 月,把敬德、天保县合并为德保县,归百色地区管辖。10 马隘乡位于县境北面,距县城 7 公里。清光绪年间属于上甲,咸丰至民国初年属同 声团、清和团。解放前,称马隘乡公所。解放后,1950 年沿旧制,1951 年为第二区公所, 1958 年至 1968 年改为人民公社, 1962 年改社建乡至今。 全乡面积 130.37 平方公里 (195555 亩) ,管辖 13 个村公所,100 个村民委,218 个自然屯。马隘乡的矿产丰富,有锑、铝、 锌和大理石。已开采的有大理石,锑为农民农闲时在其耕作田当中掘采。其中的铝的矿 产又属大年一带最为丰富。 2.2 大年屯的概况及其历史2.2 大年屯的概况及其历史 2.2.1 大年屯的概况2.2.1 大年屯的概况 大年屯属马隘乡所辖的大年村,此前 大年村一直被称为年纽村,1990 年更名 为大年村。大年屯是该村最大的一个屯。 这里所说的大,是指它的人口比起其它屯 多以及土地面积比其它屯大。大年屯四面 环山。据 05 年的统计数据,大年屯的总户数 图 2.1 大年屯村口 为 114 户,劳动年龄内人口数为 497 人。 该自然屯的居民全部为壮族,是一个典型的壮族聚居村落。作为广西西部的一个较封闭 8 的小山村,大年屯历来以传统的农耕方式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并饲 养一些家禽。职业分工并不明显,它的第二、三产业不发达,消费方式还属于传统的自 给型消费。 2.2.2 大年屯的村史 2.2.2.1 从姓氏来源追溯村史 2.2.2 大年屯的村史 2.2.2.1 从姓氏来源追溯村史 大年屯主要有杨、黄、梁、周四大姓。各姓来到大年屯定居的历史长短不一。探究 这些姓氏的来历对了解大年屯的历史极其有用,因而笔者根据各姓墓碑及一些姓氏的家 谱等材料,追溯其历史,现将各姓氏的情况大致描述如下。 杨姓。作为屯中的第一大姓,传说他们原籍粤东广州府南海县司官窑堡鹧鸪坑。他 们在家谱中这样写自己杨姓的起源: “若我杨姓,乃唐叔虞之后,伯乔自晋归周封侯,食 邑于杨故因氏焉。 ” 在大年屯的杨姓人家中,厅里都会挂着一块牌或贴着一张红纸,无 一例外都会有“弘农堂”三个字。传说弘农出了赫赫有名的杨家将,后来杨家将中的杨 宗宝、杨继业等人来到南海,因而屯中的杨姓村民都认为自己是杨家将的后人。根据杨 家的家谱,在六世祖杨最时,杨氏开始移居到凌岭村(德保足荣镇的一个村子) 。但有年 代可考的杨家先祖是八世祖杨道宝。家谱中说杨道宝生于明嘉靖年间,即 1522 年,他居 住于凌岭村,在阳五十岁,坟墓在凌岭村头,后移下甲苗屯。而杨姓家族真正移居到大 年屯是在十二世祖杨遇荣时。杨遇荣生于康熙四十七年(公元 1707 年)二月初一,直到 现在大年屯的杨姓村民仍把杨遇荣的墓作为自己家族的祖坟,在墓碑上记载着: “吾十二 世祖考乃十一世祖德隆之三男原命生于康熙四十七年寿阳七十四岁于乾隆四十六年终 世) ,自杨遇荣之后,其后代就一直在大年屯居住。从杨遇荣的墓碑上也可以见到杨姓家 族的其后谱系。 男 延 禄伍福珊彦英 孙 丰大上茂振启佳 林 锦碧伟正森挺青 林 满西焕美珠宛通 林 曾 孙 9 芳 展成彬初彪贞弟熙泰 包刚仰光农冬现灿祜杰 芳 郁昭谷蔚香兴中新体 芳 魁元祥张蓁干依亨庆 耳 孙 文清保烨富席党光太始 元 忆敏伟勇猛星稳延炯厌 昭 国 宁报栋远选岳民朋参威 黄姓。黄姓是屯中的第二大姓。因为屯中的黄姓家族正在修家谱,因此暂不能很好 地了解这一姓氏的由来。只是从一些黄姓的老人口中得知他们的祖辈也是祖籍广东南海 县,后来才来到德保县,之后再来到马隘乡的那渠,最后才定居于大年屯。黄姓村民同 杨姓村民一样,也有一个堂号,即江夏堂。从大年屯黄姓家族“关于规范家族字派的通 知”中,可以知道黄氏这一支族从黄明族公生三子(永族、永农、永禄)始用“永”字 派。他们的谱系如下: (男字派) (女字派) 然 杞 子 德 肇 务 永 文 元 仕 有 若永 文 元 仕 有 若 品 正 广 承 德 振 孟 秀 映 大 开 宏 光 斯 维 美 氏 支 彩 兰 桂 藤 楚大 开 宏 光 斯 维 美 氏 支 彩 兰 桂 藤 楚 明 杏 爱 威武英雄万世青。 翠艳草玲秋红月。 虎跃龙腾福泽祥。 宵春飞雪霜丹风。 高平景行中功新。 竹林菏珍雯香巧。 宗勇显谋志兴云。 丽琴玉俏玫蓉音。 10 泰基平衍恒增启。 花禾柳芹娜莲媚。 强思华旭晓晖展。 萍芳桃芬洁琼莹。 国瑞继焕嗣昌隆。 菊堂素贞梦碧金。 周姓。周姓是大年屯的第三大姓,因为历史上的外出迁移和逃难迁移等原因,现在 大年屯的周姓村民只有十户。屯中的周姓村民都把“汝南堂”作为自己姓氏的堂号。 笔者去大年屯的时候,拿族谱的老人恰好去到广东自己孩子的家中,因此也很遗憾 没有看到周姓的族谱。但从周姓家族一些记性比较好的老人口中,对他们的情况也大致 了解一二。大年屯的周姓村民,原籍广东南海县的桥头村,大概是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迁 移到德保东关乡的汉亭村,随后在周欣起的时候迁移到了大年屯。在周姓村民的祖坟上 还依稀可见以下文字:吾曾公原命生于雍正已酉辛未丁酉时死未于坡派此 土至。大年屯的周姓村民一般都是按照“广长德国文思 永世流芳光明显扬”的顺序来派辈分取名。在周姓村民 “文”字辈的时候,大年屯一带闹饥荒,一部分的周姓村民逃难移居到了云南省的富宁 县。但移居到云南的周姓村民也一直按照这个辈分来为后代取名。屯中的老人们还说有 的周姓村民当年去得更远,甚至都到了越南境内,但这些是否属实,都无法考证。 梁姓。梁姓是大年屯的第四大姓,也因为历史上的种种原因,现在大年屯的梁姓村 民只有六户。在梁姓村民的家中,也可以看见他们的厅的墙上挂的牌位写的的梁姓的堂 号是“安定堂” 。 村中还有罗姓村民一户,李姓村民一户,他们都是以前在大年屯的地主家打长工, 入赘在屯中而留下来的。 从对大年屯村民姓氏的简单描述中,可以看出,杨、黄、周是大年屯的主要姓氏, 大年屯也正是这三个主要姓氏共同开发的。 屯中的老人们都说最先到大年屯的是 周氏一族。他们是什么时候到来,大 年屯有多少的历史了,却无人能说得 清。但如果我们把前文描述的能有确 切年代记录的杨氏一族的家谱来推算 (杨氏一族在先祖杨遇荣时来到大年 屯。遇荣生于康熙四十七年,也就是 1708 年) ,大年屯至少有 300 多年的 历史了。屯中的一棵大榕树最能见证 这个村落的历史。屯中的 75 岁老人 杨延昭老人就曾指着这棵大榕树(见图 图 2.2 大年屯中的百年大榕树 2.2)对笔者说: “在我小的时候,这棵 大榕树就是这么粗了,过了这么久了,还是这样,我估计它都有几百年了! ” 11 2.2.2.2 2.2.2.2 从口头传说追溯村史 据屯中的老人们所述最早来到大年屯的是应当是周姓家族。因为他们最先到来,因此 一些好的田地和居住地都被他们占去。接着来到大年屯的是黄姓家族。后来黄姓家族出 了一个名人,也就是当时考取了功名的黄药基。此后黄家开始变得有财有势,他们就购 置了原来属于周家的东西。而杨家是最后来到大年屯的。据杨家的家谱中记载:祖公讳 德隆年方无句,父即见背,母又嫁人,零丁孤苦,所留贻者,仅一钱而已耳,无奈移来 上甲大偶村。小居安贫守分,孤影自怜,维时只建尔茅房,置些田产,宛若水上起火焉。 果尔上苍然佑,即生四子,故公讳遇连,业习玄门,次公讳遇昌,务农养生,三公讳遇 荣,经史颇熟,虽未获优游于伴官,亦曾见用于府堂,四公讳遇华未展而弃世。此家谱 上提到的杨德隆正是前文介绍杨氏姓氏时所提到的杨家十一世祖,而他的三儿子正是杨 姓村民祖坟所供奉的杨遇荣。杨德隆的其他三个儿子,即杨遇连,杨遇昌,杨遇华都一 直居住于大偶村。从这份家谱中可知杨遇荣当时来到大年屯时生活是很凄苦的。但是后 来发生的一件事却改变了杨姓家族的命运。据杨姓的老人说,在他们杨姓的十二世祖杨 遇荣时,一天村中来了一帮广东商人,这些商人的前辈是当时随杨家将中的杨宗宝一同 来到大年这一带的,并且在布密(地名)的某个地方埋有大量的金银珠宝。这些广东商 人此次来到这的主要目的就是想按照他们带来的地图寻找当年埋下的金银珠宝。这些广 东商人最初住在当时家境最好的黄家。因为当时的圩市上是没有牛肉卖的,所以广东商 人们就吃自己带来的牛肉。但是黄家人不食牛肉,对这些广东商人食牛肉也很反感,就 把广东商人安置到杨家。当时的杨遇荣住的还是茅草房,日子过得很苦,但是他对待那 些广东商人却十分热情。广东商人深受感动,就对杨遇荣说了他们此次到来的目的,并 让杨遇荣跟他们一起去挖金银珠宝。于是当晚他们就牵着几匹马按地图所指方向去挖财 宝。但是所埋的金银珠宝太多,带来的几匹马都驮不完。广东商人为了感谢杨遇荣,就 把剩下的金银珠宝都赠予他。杨遇荣和他的六个儿子用这些金银珠宝砌新房,购置田地, 生活日渐兴旺。而且到了杨家林字辈时,已经有人做官和做生意。杨家的十四世祖杨 大林生于乾隆四十四年,是当时的进士。 到他的儿子杨方弟时,资产更是翻了几 翻。老人们说,现在村中最古老的,但是 还可以看得出当时房屋气派的那栋房子 (见图 2.3)还只是当时杨家大宅的一角, 足可见当时杨家的财势之显赫。老人们 说,杨方弟有钱,但也很奢侈,衣服只要 是觉得不喜欢了,就全部扔掉。他用金子 打造了很多手镯,这些手镯可以从手腕一 直套到手臂。他为自己的富有感到自豪,就想去当 图 2.3 杨姓村民的祖屋 12 时广西的省会桂林为自己争取一个员 外的名号。他在桂林时,先是到一个富翁的家中,在那里他真是大开了眼界。富翁的家 中全是金子做的猫和狗。而且富翁也根本看不起他,直接叫他去茅草房休息。到这时, 杨方弟才觉得自己以前真是坐井观天,比自己富有的人多的是,第二天他就灰溜溜地回 家了。因为杨方弟要报员外的名号,这需要地方官员去审核。审核的结果是杨方弟的资 产只有八万,还够不上申报员外,从此杨八万就成了杨方弟的一个绰号。 以上的这些故事是否属实,现在无从考证,但是老人们一再向我申明,这些都确有 其事。这些事都是以前在给祖宗扫墓时,大人们在祖坟前对他们说起的,他们现在都还 记得很清楚。总之,不管这些故事是否属实,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年屯正是在杨、黄、周 这三个主要姓氏的努力下得到开发的,而且三大姓之间的相处也较融洽。 2.2.3 政治制度的变革 2.2.3.1 土地改革 2.2.3 政治制度的变革 2.2.3.1 土地改革 1949 以后的大年屯,经济生活上有了一定的好转。但因当地地理位置的闭塞,村民 的生活依旧很苦。在 19501951年,大年屯同中国其他的农村一样,开始实行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是分三个步骤进行的:一是“八字运动” (减租减息、清匪反霸) ;二是划 分阶级,没收、征收地主、富农出租的土地及封建公堂的土地、财产;三是查田亩、确 定人口、分配土地。可以说,土地改革是一场暴风骤雨式的革命。通过土地改革,乡村 的社会结构改变为阶级的划分,权力结构变为贫苦农民成为掌权者,而过去的权威者成 为最底层,贫富不均变为贫富的社会化。 11当然,这只是针对全中国而言,对大年屯而言, 因为屯中的姓氏较少,而且每一姓氏的人都或多或少沾亲带故,因而在过去共同建设村 落的历史中,他们都能很好地和睦相处,并不像中国其他地方的一些农村,出现类似于 黄世仁之类的地主恶霸。但国家中央下达的命令终究还得执行,于是大年屯按田地占有 的多少划分出地主、富农若干人。 个案一:杨堂昭,今年 67 岁,是笔者在大年屯的房东及主要报道人。在当年土地改 革中,因为家中拥有田地较多,他被划分成了地主。这一阶级成分的划分,使他的人生 之路发生了很大改变。每当提起此事时,他就有一肚子的话要向我倾诉。本来学习成绩 还不错的他,完全可以升入初中,甚至高中继续求学,但因为家庭成分问题,他只念到 小学四年级就辍学在家务农。而且也因为家庭成分问题,本村和周围的村子都没有哪家 的姑娘愿意嫁给他。幸运的是,酷爱唱山歌的他在附近的一次歌圩上,认识了附近村的, 同样是地主家子女的一个姑娘,两人在对山歌的过程中互生爱慕,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婚后两人育有一女二男。现在儿女们都已经组成了各自的家庭。 2.2.3.2 农业合作化运动2.2.3.2 农业合作化运动 13 (一) 从互助组到合作社 1953 年大年一带土地改革结束后,又开始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合作化运动经 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a、互助组 19531955 年,以组织、巩固和发展互助组为中心,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当 地人更愿意称此为初级农民合作社) 。互助组是农业合作化的初级形式,由几户、十几户 农民组织在一起,互助、合作进行农业生产。据大年屯中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说,解放前 每家每户干农活或者是盖房子都是各管各的。如果实在是忙不过来了,就是兄弟之间过 来帮忙,而其他人是不会插手的。但在互助组时,如果谁家遇上了困难,大家都会主动 上门去帮忙。 b、合作社 1955 年,大年高级社建立起来。在高级社中,管理要比初级社更为规范。高级社是 以生产队为单位(用当地人的话来说,就是都有自己的组织) ,并且都设有会计、计分员、 妇女队长等职务,他们都会各尽其职。在高级社中,大家一起劳动,劳动力按劳动量计 工分,并按工分分配粮食。对一些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力的人,公社会让他们干一些轻 松的力所能及的事。 (二) 人民公社运动 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之后不久, 大年屯也开始掀起了人民公社运动的热潮。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是“一大二公” 。人民公 社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社会基层组织,担负着政治、经济、 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任务,这同农业合作社有重大区别。所谓公,指集体化、公有化 的程度高。除了原有农业合作社的土地、农具、牲畜等生产资料及其他公有财产归公社 所有外,社员的自留地、家禽家畜、私有房基、林木等均为公社所有;实行供给制和工 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在社队内部贫富拉平,大搞平均主义;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 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大办公共食堂。在这场声势浩大的人民公社运动中,大年屯所属 的幸福公社建立起一整套的组织机构,设有政委、政治队长等职务,在日常生产方面, 设有生产队长(主要管农业生产) ,计分员(负责天天跑到田头,登记社员的出工情况, 并统计个人的工分) 。而这时的工分是分为三级的,依次为 10 分、9 分、7 分。此外劳动 力也按等级实行划分,如 1555 岁为强劳动力,按全劳动出工,5560 岁为半劳动力, 60 岁以后就会被视为无劳动力,一般都会被安排去看守公社的仓库、晒稻谷和称稻谷这 些较轻的活。公社在粮食分配上实行定量分配制度,即按生产队的产量来定的。同时粮 食的分配也和劳动力的等级挂钩,如强劳动力就是一天分配一斤粮食,半劳动力一天分 配 7 两,而无劳动力的则依次递减。 此时公社大队的粮食分配主要是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的:1、征粮 2、先三留,后 购物 3、购粮 4、双超粮。这里的征粮实际上就是向国家交纳农业税,主要是按照生产队 14 有土地的多少而定,多耕多交,少耕少交。 “先三留”中的“三留”主要是指留下口粮、 种子和饲料粮,在这“三留”后,便按照当年的收成和国家的规定进行购粮,一般是 9 分 5 一斤来购粮。当时实行的统购统销正是如此,就是在购粮时把粮食购进国家的仓库保存 起来,再销售给有困难的人。在先交给国库后,剩下的粮食还要按一定的数量交给公社, 剩下的就归农户自己所有,这就是所谓的“双超粮” 。在人民公社化初期,大家的积极性 空前高涨,加上当时国家还专门给德保一带派去广东的农业技术员,给予当地农业技术 指导,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一亩地的亩产量一般都达到 900 斤/亩,产量高时甚至达到 10001100斤/亩。 村民在参加人民公社时,按规定可以带牛入社,这实际就是社员财产公有化。各家 的土地都归集体所有,土地上种什么都由公社统一安排。如果谁家在自家地里种了一些 别的东西,在当时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用当时的话来说,就要“割资本主义尾巴” 。当 时在劳动力成果上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即到年终时按照大家的工分统计情况进行分配。 在公共食堂期间,村民都是在统一时间出工,统一时间到公共食堂吃饭。那时提倡 吃饭不要钱,大家放开肚皮吃。因此就有使一些人养成了一种心理,不管自己干多少, 反正到吃饭的时候不会饿着。这在全国来说,也都是人民公社时的弊病,这极大地影响 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也直接导致了人民公社后期粮食产量的下降。 在 1958 年全国大炼钢铁期间,大年屯的村民也积极响应,除了捐出自家的东西外, 还到附近的山上砍伐树木。村里的一些村民带笔者去熟悉周围环境时,就指着附近的几 座山感慨地对对笔者说, “那时这些山上都是绿绿的一大片,大棵的树很多。但就是在大 炼钢铁的时候,大家都跑去山上砍树支援国家建设。现在山上都秃了,有的也都是一些 小树,那些很大的树再也看不见了。 ” 2.2.3.3 改革开放以后2.2.3.3 改革开放以后 文革中大年屯的土地都是归生产队集体所有,这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后 80 年代的联 产承包责任制的包田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保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把过去 由公社、大队或生产队集体所有、共同经营的土地分包给农民。这一体制极大的刺激了 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土地在村民心目中的重要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