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生态主体与生态客体及其关系研究.pdf_第1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生态主体与生态客体及其关系研究.pdf_第2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生态主体与生态客体及其关系研究.pdf_第3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生态主体与生态客体及其关系研究.pdf_第4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生态主体与生态客体及其关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主体与生态客体及其关系研究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所面临的永恒主题。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表明人类的生存与发 展已陷入困 境。哲学 ( 真正的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要善于捕捉时代发展的内在 规律和问题,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和前瞻性的思考,并通过变革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作用 于现实生活。在当代自 然科学的众多新学科中,生态学最富有独特的时代特征和哲学的整体 转换意蕴,它代表着人类在新的实践水平上对自 身生存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一种新的十分有意 义的内省。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使哲学得以从新的视角重新认识自 然界,重新审视人与人生存 于其中的生态世界的关系,并将其当作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生态哲学是在当代人类生态实 践中发展起来的新的哲学形态,其主要任务是探讨人类走出困境的可能途径和现实选择,寻 求摆脱困境的现实出路和努力方向。生态哲学研究的重要任务是明确并规范生态主体、生态 客体以及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第一章引言:文献综述 一、从生态学到生态哲学 生态思想、生态智慧古已有之,而生态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却是源于当代生态危机的深 化和现代生态学的发展。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当代生态危机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方式把 人与自 然关系问题摆在了人类面前,而 “ 生态学被广泛看作是一门极有希望去解决各种环境 问 题的学科, 一个宝贵的 分析武器和一种新的哲学概念或世界观。 ” i 生态哲学的产生与生态学的发展息息相关。生态学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于 1 9世纪后半 期, 2 0世纪 3 0年代以 来迅速发展, 理论视界不断扩大, 成为开启人类生态时代的重要理论基 础。 “ 生 态 学 是 研究 关 联的 学 说” 。 2 1 1 8 6 6 年 德国 科学 家 海克 尔 首次 提出“ 生 态 学” 概 念, 把 生态学定义为研究有机体及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从而把环境因素纳入生物学研究, 建立了生态学学科。1 8 9 5 年丹麦生态学家沃明通过对植物种群和群落的研究发展了生态学的 涵义,指出生态学研究的是 “ 在植物和动物之间存在这的那种形成了一个群落的多种多样的 复杂关系” 3 。 他把这种关系描述为“ 共栖” 和“ 共生” ,所有成员都相互联系和交织在一个 共同的生存网 络之中。 1 9 1 6 年美国生态学家克莱门茨提出 顶级群落概念和生态演替思想, 1 9 3 9 年进一步提出生物群落思想, 认为群落是由 所有活的有机体组成的复杂有机体 。1 9 2 7年英 国动物学家埃尔顿提出了“ 食物链”和 “ 生态位”概念, 认为自 然界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 分解者组成, 每一个物种在食物链中都处于一个特定的地位。 1 9 3 5 年英国 动物学家坦斯利“ 生 态系统” 概念的提出是对生态学的重要发展。他把自 然界看作是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 ( 植 物、动物和微生物)和环境系统 ( 光、热、水分、空气、土壤和其他化学元素) 在特定空间 的组合, 是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的、 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并引入了热力 学的能 量循环思想对生态系统进行研究。 现代生态学主要是关于生态系统的 研究。 1 9 4 2 年美 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在美国 生态学杂志上发表关于食物链和金字塔营养结构的研究报告, 确立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理论。他所提出的“ 十分之一定律”为现代生态学研 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1 9 7 2年拉夫洛克提出“ 盖亚假说” , 把生态系统概念扩大到整个 地球范围, 并明确指出人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 我们把世界视为一个生命机体, 我们只是其 中的 一部分, 而不是它的 拥有者, 甚至 不是那 种纯 粹比 喻中的 地 球飞 船的 乘客。 ” 4 ) 随 着生 态 学研究视界的扩展,生态学研究的重心开始从以动物为主体的生态转向以人为主体的生态, 其标志是人类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只有以人及人类社会为主体的生态学才是生态哲学的源 泉。 生态 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在1 9 2 2 年首次提出“ 人类生态学” 概念, 认为人们应该研究人类的 研究人类对自 然环境的适应,进而论述人与自 然和生物环境的相互影响,从而揭开了 人与自 然关系研究的序幕。 生态学家弗 迪卡雷斯特指出, “ 把人与自 然界相互作用的演变作 为 统一 课题 来研究, 才算找到生 态学的 真正 归宿。 ” s )现代系统生 态 学家e 奥德姆认为生 态 学是 “ 人与环境整体性的科学” , 是 “ 自 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 ,它 “ 使生态学领域出 现 革命” 。 6 ) 生态学广泛的向自 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领域渗透,当其发展到 “ 人与自 然 普遍的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层次时,就已 经具有了哲学的性质和资格,它已经形成了人们认 识世 界的 理论视 野和思维 方式, 具 有了 世 界观、 道德 观和价值观的 性质。 ; 7 , 德国 学者 汉斯萨 克塞认为 “ 生态哲学研究的是广泛的关联” ,也就是探讨 “ 自 然、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学说, 。 8 1 我国 学界对生态哲学的理解有如下观点: “ 生态哲学是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人类 社会与自 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对人与自 然环境关系认识上的自 然 科学、 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 概括和总结。 ” 19 1 “ 生态哲学, 或生态学世界观, 是运用生态学 的 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现实事物和理解现实世界的 理论。 n 1 0 “ 生态哲学是以 生态领域的 普遍 规律和一般应用为研究对象、对生态领域的最一般说明和最高抽象概括,是从哲学角度研究 生态问题,它既是现实的生态问题的深层哲学思考,又是对生态分支学科哲学底蕴的揭示和 扬弃, 可为人与自 然、 人与社会综合优化发展提供一般思路和方法论。 ” 川 生态哲学在我国还是一门 新兴的学科, 学者们从不同的侧面和层次对其作了 大量的研究, 但其理论体系的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包庆德首先提出生态哲学 “ 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 观和方法论高度研究人类社会和自 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对人与生 态环境及其关系认识的总概括” 1 2 1 , 并主张生态哲学应由 生态哲学本体论、 生态哲学认识论、 生态哲学方法论、生态哲学价值论构成. 余谋昌 在其 生态哲学( 2 0 0 0年)一书中也认同 了这种建构。生态哲学作为一个哲学体系首先必须规范其基本范畴,生态主客体范畴的研究 在其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研究作为生态主体的人及人类重新审视自 身并 认识生态客体的历史活动及与之相关的理论,它从实践维度看,是人对人类的生态活动及其 后果的理性思考” 。( 1 3 二、主客体思想的历史考察 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探讨主体和客体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主体和客体概念 的涵义。中国古代哲学家并没有明确提出主客体范畴, 而在西方哲学史上, 不同的历史时期、 不同的哲学家对主体与客体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考察主客体概念的历史演进对于阐明主 客体概念的涵义是非常必要的。 1 、 古希腊和中世纪哲学家的主客体观。 西方哲学史上, 主体概念比 客体概念出 现得要早, 而且它的涵义与现代认识论中的主体概念的涵义不同,甚至j冶洽相反。最早使用主体这一概 念的是亚里士多德,在他那里主体被理解为某些特性、状态和作用的承担者,相当于本体论 中的实体概念。他是在本体论意义上使用主体概念的,用来表示直观的对象, 近似于他经常 用的实体、 本体、本源、 存在等概念。 但他并没有使用过客体概念.在古希腊哲学中,认识 论意义上的主客体概念还没有明显分化。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在主体概念上并没有什么创新, 只是把古希腊哲学家的观点加以系统化,并按照基督教教义的需要进行了改造。在古希腊哲 口 . 学中,主体是指事物存在的本源、基础、实体,而在经院哲学那里上帝成了唯一的主体,其 他一切事物包括人在内,都是上帝的派生物,人的理智活动不过是接受上帝的启示。中世纪 后期经院哲学中的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削弱了主客体问题上的宗教色彩。唯名论认为,只 有具体事物才是真正实在的, 才应该成为主体, 而抽象概念仅仅是具体事物的 共相、 名称, 应该成为宾辞。 著名的 唯名论哲学家邓斯 斯各特认为, 主体是指单一的实在存在着的对象, 客体是指作为理智活动结果的那些东西。唯名论虽然没有直接否定上帝和神的主体地位,尽 管他们所了 解的主体和客体的涵义与现在所赋予的涵义不同, 但是他们把具体事物、对象看 作是真实存在的主体,同作为理智活动的客体对立起来。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主体和客体 作了某种程度的区分。但在哲学史上明确把主体和客体作为一对认识论范畴而加以使用,则 是 在 近 代 西 方 哲学中 才 实 现的。 ( 14 1 2 、近代西方哲学家的主客体观。 从近代开始,由 于自 然科学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 哲学家们把研究的重点从本体论转向了认识论,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也在哲学中突出出来。 从 笛卡尔开始,研究认识主体本身成为西方哲学的重要课题。笛卡尔把主观可靠性、主体自 我 意识同客观现实世界尖锐的对立起来, 提出了“ 我思故我在” 的著名命题。 他指出: “ 我是一 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 他不需要任何地点以便存在,也不依赖任何 物质的东西” 。 1 5 这种身心二元论莫定了 西方哲学主客二分的 传统。 英国 哲学家霍布斯从唯物 主义的立场出发,区分了作为感觉者的主体和作用于主体产生感觉的感觉对象。英国主观唯 心主义者贝克莱从主体和客体相互关连的意义上,对主体和客体作出了规定。 他认为主体是 具有想象、 记忆等能力的东西。 他说: “ 这个能感知的能动的主体, 我们叫它作心灵、 精神或 灵魂, 或自 我。 n i s 他把作为知识对象的客体称为观念, 而观念的 存在在于被主体所感知, 所 以 得出了“ 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论断。 这种从感知与被感知相互关连的意义上规定主体和客 体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影响,贝克莱因而被称为是主体和客体相互关连的理论的创始人。法国 唯物主义者卢梭在 爱弥尔一书中也曾谈到主客体问 题,并明确提到了身外的客体。 他明 确区分了身内的感觉和身外的客体,指出身外的客体是感觉的对象,而感觉则是沟通主体和 客体的枢纽。他对客体的理解完全不同于中世纪的哲学家而接近于现在人们的理解。 这对以 后主客体理论的发展是有重大意义的。 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开始, 到费 希特、 谢林、黑格尔 的主客体理论,其共同点是把精神看作主体,并强调主体的能动性,而费尔巴哈反对把主体 归结为精神、意识,他认为是人在思想而不是理性在思想,认识主体只能是 “ 实在的完整的 人” 1 7 1 , 而客 体则 是自 然界、 客 观世界。 主 体与 客体的 统一 是以 人为 基础的, 任何主 体同 时 又是客体。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主客体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主客体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3 、马克思主义的主客体观。主体和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最基本的一对范畴, 离开了 主客体就谈不上认识。 马克思主义把实践观纳入认识论, 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主客体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人所特有的, 而且是以主客体的分化为前提的。 “ 凡是 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 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 动物不对任何东西发生 关系 , 而且 根 本没 有 关 系 ; 对于 动 物来说, 它 对 他 物的 关 系不是作为关系 存在的。 ” 1 8 劳动 使人从自 然界中分化出来,才产生了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主客体问题有其本体论前提,但它 本身并不是一个本体论问 题, 而是一个认识论问 题, 因为在本体论上是无所谓主体与客体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既反对把精神当作主体, 也反对把主体当成消极的被动的生物学意义上的 人。 马克思明 确指出: “ 主体是人” 1 9 1 , 而且是社会的 人、 从事实践活动的 人, 只有有头脑、 能思 维的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 人才是认识的主体。而认识的客体则是指进入主体活动领域并和主 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 表现为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还表现为审美关系和价值关系。主体与客体相互依赖、相互创 造并相互制约,实践是解决主客体关系的基础。 三、生态主客体研究的必要性。 通过对生态哲学理论体系的探讨和主客体关系的历史考察可以看出,生态主客体理论的 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性。关于生态主客体的讨论,学术界的研究尚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 甚至有泛主体化的倾向。 余谋昌认为: “ 在生态哲学的主一客关系中,主体不是唯一的, 生命 和自 然界也是主体。 ” “ 在生态系统中, 不仅人是主体, 生物个体、 种群和群落也是生态主体。 ” 2 0 对此我们必须确立这样的观念:1 、主客二分是难以 超越的。 “ 我们不可能从无主体来讨论 任何问 题, 包括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治理的问 题。 ” 2 1 1“ 人自 然” 系统也不能 成为主体, 尽管在本体论意义上人与自 然是统一的整体,无所谓主体也无所谓客体,但在哲学认识论、 价值论意义上明确主客体划分,不仅对于克服无主体论和泛主体有意义,而且对于明确弘扬 主体寻求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与实质尤为重要。 2 、 生态主体只能是人。 人在自 然界中的主 体地位是历史演化的结果,人类己经获得了主体地位并将继续保持这种地位,我们所要考虑 的不是取消人类的主体资格,而是要研究主体活动的合理条件和界限,使主体在其合理限度 内 活动。 3 、 我们只能以 人为主体, 不可能以 其他生命体或者非生命体为主体, 迄今为止我们 所获得的对自 然界的知识都是以人为主体的反映和观念,我们无法感知、也无从了解以动物 或其他生命体为主体的认识是什么样的。 “ 我们永远不会知道, 化学光线在蚂蚁眼里究竟是什 么样子, 谁要为 这件事 苦恼, 我 们可一点也不能帮 助他。 ” 2 2 1 在生态哲学研究中只有人是生态主体。从人的生物属性来看, 人是自 然界的有机构成, 但人的本质是其社会属性,因此生态主体是人,生态客体是自 然界,包括作为生物存在着的 人。明确了 生态哲学中主客划分的必要性,就要进一步界定生态主客体的涵义和特征。生态 主体与生态客体概念, 最早是由 余谋昌 先生提出并使用的, 他认为: “ 人们对生态系统和生态 过程的认识中,认识主体是人和社会, 称为生态主体;认识客体是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 称 为生态客体。 n 23 1这一 对概念的 提出 对于生态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余先生 井没有进一步界定做为生态主体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应该是具备何种特性的人,没有进 一步考虑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生态主体等问 题。作为生态客体的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 也应有严格的界定。 况且,余谋昌是在认识论的意义上提出生态主体和生态客体概念的, 但 他在后续的研究中却不加区分地将其使用于本体论、 认识论和价值论领域,甚至提出人与自 然互为主客体,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因此,在哲学层次上对生态主体和生 态客体加以明 确的规范,对生态哲学的整体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界对人与自 然关系的 研 究很多,但将其提升为生态主客体关系进行研究的甚少,可参考的论点极为有限,大部分参 考文献只能提供星星点点的资料。因此,研究生态主客体理论,充实并规范生态哲学理论体 系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第二章生态主体研究 一、生态主体的涵义和特征 生态主体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生态认识和生态实践活动的人。在认识活动中, 认 识主体只能是人,同 样,在生态认识活动中,生态认识主体也只能是人。生态主体是人,但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生态主体,也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为生态主体。只有那些 从事着感性的、 现实的 和具体的生态认识和生态实践的人才能 成为生态主体。 作为生态主体 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1 、 具有一定的生态意识。 作为生态主体的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是现代 社会意识的重要有机构成。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而社会存在揭示人的社会生活的 物质基础层面,它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物质关系的总和。 人类生态学的发展已 将生态学原则渗透到了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生态化要求人类主体以 最优的的角度反映并解决人一社会一自 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复杂关系,而生态意识就是生态主 体对生存于其中的复合生态系统的反映和把握。我们可以说当代社会的发展处于生态时代的 前夜,生态主体如果不具有最基本的生态意识,就无法进入生态认识和生态实践领域,也就 无法在生态领域内获得自 觉的、积极的活动者的主体地位。 规范意义上的生态意识的概念最早是由苏联学者提出来的。苏联哲学家3 b 基鲁索 夫认为,生态意识是一种正在形成的独立意识形式,是根据社会和自 然的具体可能性,最优 解决 社 会 和自 然 关 系问 题 方 面 所 反映 的 社 会 和自 然的 观点 、 理 论 和 感情的 总 和。 2 a 美国 生 态 学家利奥波德在其 大地伦理学( 1 9 3 3 年)中曾经使用过生态意识一词: “ 没有生态意识, 私利以外的义务就是一种空话。所以,我们面对的问题是,把社会意识的尺度从人类扩大到 大地、自 然界。 n 2 s 在这里他没有明 确指出生态意识的涵义。 近年来国内 学界也就生态意识问 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观点, 但大多将生态意识表述为环境意识: 生态意识是生态活动的反映, 是人对自己 本质力量自 我意识的深层表现,反映了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的 认识, 它是以 对人与自 然关 系的 科学 认 识和崭 新哲学 观念为 基础的 2 6 1 ; 所谓生 态意识, 就 是指作为生态主体的人和人类社会对人类在不合理的实践活动中造成的生态问题即生态存在 的 反 映 和 认识的 总和, 是 人和 人类社 会发 展到 一定阶 段的 产物, 是较高 层次的 社会意 识2 7 1 . 环境意识是 “ 对环境的能动反映和认识” ,“ 环境意识在内容上也分为两部分环境感性认 识和环境思想体系” 2 8 1 , “ 所谓生态环境意识, 是指在人与自 然全面依赖与和谐的前提下, 从 最优解决人与自 然关系的原则出发,去认识和处理当代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的一种思维方 式。 n 2 9 1 ; 环境意识是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 包括两个方面的 含 义:一是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水平,二是指人们保护环境行为的自 觉程度,两者相辅相成、缺 一不可3 0 1 : 所谓环境意识, 就是人们参与环境保护的自 觉性, 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 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 觉性,它最终体 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 行为上3 1 1 上述这些提法表明目 前人们对生态意识并无一致的定义,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生态 意识是对人与自 然关系的反映。生态意识是有层次的,即感性认识层面的环境心理和理性认 识层面的生态哲学, 前者是对社会存在的比 较直接的反映,是一种表层的、自 发的、未定型 的反映形式; 后者是对社会存在的比较间接的反映, 是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一种深层的、 自 觉的、系统的反映形式。我们在研究中所提到的 性态哲学” 、 “ 生态智慧”指的是哲学层 次的生态意识, 而“ 增强国民的生态意识” 则主要是针对国民的环境心理. “ 环境心理作为生 态意识的一个基本层次和组成部分,参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生态哲学主要不 是环境心理的凝聚物, 但生态哲学必须通过环境心理才能对社会的物质生活产生应有的影 响。 ; 3 2 )主 体 只 有 具 备了 一 定的 环 境心 理 才 有 可能 取 得 生 态主 体资 格。 环 境 心 理 一 般 是 指 人 们 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念和知识。在我国古代的农业传统中,无论是儒家的 孟子 、 荀 子 、 礼记等著述,还是道家的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飞禽走兽 等典籍,都要求人们 “ 取物以顺 时” 、 “ 取物不尽物” ,即草木、五谷、水果、蔬菜、鱼鳅龟鳖都要按其自 然的生长 季节获取,反对为了追求眼前利益而滥用资源,以维持人与自 然良 性的生态循环。如荀子所 说: “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 不天其生, 不绝其长也; 春耕、 夏耘、 秋收、 冬 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鳌优多, 而百 姓有余用也; 斩伐养长 不失 其时, 故山 林不 童, 而百 姓 有余材也。 ” 3 3 孟子说: “ 不 违农 时, 谷不可胜食也; 数署不入池, 鱼鳌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 时 入山 林, 林木不可胜用也。 ,n 3 4 这实质上就是一种农业文明条件下永续利用自 然资源,追求人与自 然持续的和谐发展的朴素 的 环境心理。在当代,生态学为人类提供了 理解人与自 然关系的崭新视角,主体只有从人一 社会一自 然复合生态系统出发重新审视人与自 然的 关系,明 确自 身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位置 和作用,从而树立起合理利用和保护自 然的观念,才能自 觉得加入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 设中来,取得生态主体的地位。 2 、 从事生态认识和生态实践。 人具有了一定的生态意识, 就己 经成为了可能的生态主体, 要想成为现实的生态主体, 还需要在生态实践中 确证自己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德 意志意识形态中说, 他们的方法是 “ 从现实的、 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 , 又说“ 我们的出 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 这种人是实践的人、 社会的人。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 首先要解决 的就是生存需要, 所以 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人在实践中逐渐确立其自 身的主体地位, 人既是认识世界的主体,又是改造世界的主体。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主客体理论的 重要环节,研究生态主体与生态客体同样离不开生态实践。 余 谋昌 认为, 生态实践 是 指“ 人与自 然关系的 全 部活 动” , 3 5 】 并引 入1 9 8 6 年苏 联学者乌 尔斯勒提出的“ 生态活动” 概念来说明生态实践。 乌尔斯勒认为,生态活动是社会活动的一 个方面, 它表现人和自 然的关系,是主体 ( 人和社会) 对客体 ( 生态环境) 的全部相互作用, 可以 称为生态相互作用。他主张把生态活动作为社会活动的独立形式分化出来,但是它与其 他社会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应该把生态活动与物质生产活动结合起来;生态 活动不能归结为人对自 然的纯适应的过程,它具有适应和使之适应的性质。在使之适应的过 程中,改造自 然占有主导地位。因而生态活动既包括对生态圈的改造,又包括对它的适应。 社会和自 然的现实的相互作用包括改造与适应的互相渗透。任何改造以 适应为条件,适应过 程又伴随对生态环境的改造。生态活动的后果以 “ 生态效益”概念表示,生态效益由生态活 动的合理性程度决定,即以人类合理的活动,从人类劳动的最小费用获得最大有益的生态结 果。 “ 生态发展” 是生态活动的进一步具体化, 包括人和生物圈的生态进化。因而, 合理利用 自 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物质生产活动,合理解决生态问题,生产生态学化和建立生态 生产,以及形成生态意识等,都进入生态活动概念。生态活动概念的使命是揭示生态过程发 展的 规律性。 3 6 1 生态实践是立足于当 代的实践。生态学是现代问 题,它是对今天人类主体对 自 然界的过度改造所产生的恶果之反思, 是一种对人类当 代实践的终极性自 我伤害的痛楚。 3 7 1 在远古的农业社会由 于人类主体改造自 然的实践能力很低, 在人与自 然的关系上并没有出 现生态问题,也没有产生生态理论;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后, 人类主体借助技术的 力量大大提高了自 身的实践能力,在征服和改造自 然的实践中损害了自 然对象的再生功能, 导致了人与自 然关系的失调,使自 身的生存陷入了困境。生态危机导致生态学的产生。生态 学的时代性使生态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它代表着人类在新的 实践水平上对自 身生存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一种新的十分有意义的反思。生态实践是生态主体 对生态客体既利用又改造、 既保护又建设,以其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最佳的生态效益的过程。 具备了一定的生态意识,自 觉的能动的从事生态实践, 才能成为生态哲学意义上的生态主体。 3 、生态主体是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类主体的统一根据马克思在 1 8 4 4年经济学哲 学手稿中所提出的关于人成长过程的三种形态的思想,作为主体的人相应的有三种不同形 式:个体的人个体主体,群体或集团的人群体主体,整体的人类主体。在生态 哲学视野中,生态主体是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类卞休的统一。 总之, 生态主体首先必须是人,而不是其他的什么生物: 只有具备了 一定的生态意识的 人才能成为生态主体,否则只能称之为主体;有生态意识而不从事生态实践只能成为潜在的 可能的生态主体;只有真正认识到自 身的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加入到保护、建设生态环 境的实践中来的主体才是现实的生态主体。 二、生态主体的类型 1 、 个体主体。 个体主体是个人。 个人是认识主体的基础和细胞, 认识活动归根到底是以 个人为主体而进行的。离开了每个具体的个人,也就无所谓认识。生态哲学意义上的个体主 体, 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个体主体,并不是所有的个体主体都是生态主体。个体主体要成为 生态主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生态意识。 个人作为认识主体不同于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 他们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活动的。 任何一个个体主体都具有自 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的自 然属性表明 它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外部 自 然和自 身自 然的制约。人作为自 然界的生物体同其他生物一样, 也有其利己的自 然本性、 自 然需求、自 然欲望,这实质上是一种生物的生存本能,如果不具有这种利己的特点,人就 无法在自 然界生活,就会在生存竞争中被其他生物淘汰。人在其成长过程中,在一定的社会 环境中,经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会产生、形成和发展出使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社会属 性,形成一种能抑制、超越、克服或 “ 战胜” 其自 然属性的社会属性,要求人要学会关心他 人,学会利他。对于任何一个个人来说,它的自 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利己与利他都是始终存 在着的。而且,在这两者之间,自 然属性自 始至终都在顽强的、自 发的对人的发展起作用。 人们总是要想方设法满足自 身的需要,对于多数人能做到先人后己、利人利己、公私兼顾就 不错了,能够毫不利己、舍己为人的毕竟是少数。人的社会属性来自 教育,但对规范人的自 然属性却收效甚微。人的主体的本质规定性是人的社会性,而人的社会性往往又有悖于人的 自 然属性。人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而对这种增长的克制是极为困难的。生态意识要求限制 主体的自 然属性,弘扬其社会属性,这与人的自 然属性也是相悖的。因此大部分个体的生态 意识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获得。然而教育也并不能使所有的个体都能形成生态意识,人 的自 然属性决定了 人们总是把自 身的眼前的利益放在首位,根本意识不到或者不愿意考虑自 身的行为是不是有利于他人以及周围的自 然环境。有些个体即便意识到了,但当其面对更高 级的生活需求时,往往难以抵制其诱就而做出利己的洗择。利尸幸义 县浩成人 举a坏环境的 根源,同时也是影响生态意识形成和普及的主要因素。没有生态意识就不能进入生态主体领 域,因此在当代社会生态主体的范围还很狭窄。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但每个人首先是生存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中的。当今的地球已 被划 分为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各自 的领空和领海,从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又可以 划分为发达国 家和发展中国家。西方发达国 家在近两百年以来通过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积累了大量的社会 财富, 个体的需要己 不再是生存而是享乐、发展,但这种繁荣和发展是建立在发展中国家的 资源、市场、廉价劳动力基础之上的;而发展中国 家,由 于发达国 家的长期掠夺和压迫, 大 多处于贫困 和落后的状态, 人们更多的要为生存和发展而努力。生态危机的产生与工业文化 的发展密切相关,发达国家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为利润而进行的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工 业废弃物的无情排放、倾泄,改变了自 然界的物质能量循环,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环境,最终 引发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这些国 家的人们最早遭到了 大自 然的报复,因此生态意识的觉醒 比较早。1 6 6 1 年博学家伊夫林谴责烟气污染使伦敦城 “ 就象火神施展法术的地方” , “ 不象一 个产生 理 性 法规的 文明 城市” 13 8 ; 1 8 7 6 年恩 格斯列 举美索 不达 米亚、 希 腊、 小亚 细亚的 人和 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滥伐森林遭到大自 然 “ 报复”的事实,提醒人们尊重自 然辩证法:在 改造大自 然的同时, 不要忘记人与自 然的同一和统一;1 9 世纪在美国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当 时占统治地位的 “ 森林资源无限论” 提出质疑;1 9 6 2 年美国海洋生态学家雷切尔 卡逊以其 寂静的春天一书为人与自 然的 关系敲响了替钟,激发了现代生态意识的觉醒.如今西方 国 家己 经有更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念已经发生变化:西 欧的调查表明, 每4 个欧洲人中 有3 个表示:为了 保护环境,愿意交付额外的费用。 据瑞典 的民 意 测验, 8 8 % 的 人表示为了 挽 救 地球环境, 他们愿意降 低物质生 活水平。 3 9 参加生 态运 动、 致力于生态实践的人也越来越多。 仅在美国就有1 7 万人声称他们参加了环境运动, 5 5 % 的人称他们支持环境运动;在英国 有3 万多人是环保组织成员。然而,且不论这些生态主体 在发达国 家尚未达到一定的范围,就世界范围来说,发达国家人口 只占 世界总人口的2 3 % 占世界人口 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人们的生态意识普遍较低,个体生态意识的发展要求往往 要让位于满足个体的生存需要的发展要求,个体的生态意识的普及更为艰难。正因为如此, 个体的生态主体在当今社会才显得尤为重要。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建立和发展是一代代的生 态学家特别是生态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我们在今天所获得的对自 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全新认 识,正是个体主体智慧的结晶。加强对个体主体的生态意识教育,从而使更多的人加入到生 态主体的行列里,在当今的生态时代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 个体主体的认识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在主观上它要受到个人的 科学文化知识修养、思维 能力、 情感意志、政治态度以 及生理状况的 制约;在客观上它又受到个人实践活动的广度和 深度的限 制。 在生态实践中 个体的 努力固然重要, 但群体主体力量的 发挥才更能满足生态实 践的需要。 2 、 群体主体。 群体主体是指按照一定的信仰、目 的、 利益、 规范等组织起来的社会共同 体。也就是作为认识主体的群体,如民族、阶级、政党、科学家集团等。人们对某一事物的 认识特别是科学认识,实际上往往是在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中即以 群体主体的形式达到的。生 态哲学的群体主体是以一定的生态意识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共同体。 如围绕在生态学旗帜下的 科学共同体,民间环境保护组织塞拉俱乐部,世界性民间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以及各国的 生态运动组织或绿党等等。 1 8 6 5 年世界上第一个民间环境保护小组“ 公共荒野及其小路保存 学会”在英国成立,今天这样的小组在世界上己达 1 5 万余个;塞拉俱乐部由1 9 世纪自 然主 义环境保护运动的领袖缪尔创建,现已 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环保组织之一,对美国 及世界的 环境保护问 题都加以 关注; 第一个绿党于1 9 7 2 年在新西兰成立, 1 9 8 8 年西方共有1 4 个国 家 建立了 绿党,其中8 个国 家的绿党已 经参与政事,另外有1 1 名绿党成员在欧洲议会中任职。 企业、地区、民 族、国家也可以 成为生态主体,只要它具备生态主体的特征。 群体主体是由 个体主体构成的,但并不是个体主体的机械拼凑。由于其内部有组织的内 在联系和活动方式的变化,群体主体创造了一种新的认识能力,这种能力与个体能力有质的 区别,并可以 远远大于个体能力的简单加和。个体的能力是有限的,生态学之所以能够在二 十世纪中叶迅速发展起来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单凭每个生态学家的力量是不够的, 它是整个生态科学共同体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各种生态运动组织推波助澜、 不懈努力的结 果。 个体主体的生态意识对生态实践的 影响范围很小, 而其一旦上升为群体主体的 生态意识, 则会引起强烈的反响并带动一系列生态实践的发展。如果说 寂静的春天激发了人们生态 意识的形成,那么,罗马俱乐部的等钟长鸣则使生态意识上升为群体意识,并开始在人类的 实践活动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环境问 题的产生是从工业化及其制度的确立开始的,而人的生态意识的形成也与工业化 的程度成正比: 工业化程度越高, 人们的生态意识越强烈; 工业化程度越低, 人们的生态意 识越淡漠。 “ 生态意识的普遍形成一般需要具备工业社会实践, 对生态环境破坏危机的切身体 验,治理环境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国民 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新的价值观念体系的建立等条 件. ” 4 0 西方发达资 本主 义国 家通过 产业革 命最 早建 立了 发达的 工业文明 , 也最早经历了由 工 业化所带来的“ 生态灾难” :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从 1 9 世纪后半期开始不断发生煤烟污 染事件,造成多人死亡; 2 0 世纪中叶震.惊世界的“ 八大公害” 事件分别发生在欧洲、美国 和 日 本;1 9 3 0 年法国马赛大气污染造成6 0 人死亡, 数千人受害;1 9 7 6 年意大利塞维索的农药 工厂发生二恶英污染;1 9 8 6 年由于在瑞士巴 塞尔的德国 化学公司仓库着火, 发生了莱茵河国 际污染事件;1 9 9 9 年1 月以 来,比 利时等国相继发生因二恶英污染导致畜禽类产品及乳制品 含高浓度二恶英事件, 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消费者一定程度的恐慌,等等。先知而后先觉, 发达国 家已 经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生态意识正在逐渐成为这些国家的整体意识,因 而这些发达国家正在或者已经成为了生态哲学意义上的群体主体。如在英国,天鹅、雄鸡与 人和睦相处;在法国, 有的城市专门为鸟类设立医院;在新西兰,政府特为仅剩八只的黑色 知更鸟种了八万棵树;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全城没有栅栏和围墙,全以花木代之;在美 国,个人花钱义务饲养离群或受伤的小动物,然后放归大自 然的事屡见不鲜;在日 本,随意 伐树被认为是最大的不文明,每个公民都会出面制止,而国家面对茂密的森林宁肯花钱进口 木材。 4 1 1 与之相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程度较低,生态意识比较薄弱,还需要一个发 展的过程。这种差距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帝国主义的长期殖民统治所造成的 “ 工业欧美、 原料亚非拉”的状况难以 得到根本改变;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垄断地位和便利条件,抬高工 业制成品的价格,压低农矿等产品的价格,形成国家贸易中的剪刀差,盘剥第三世界国家; 还通过援助手段, 控制发展中国家的自 然资源,使之成为少数发达国家的 廉价原料供应基地 和高 价商品 倾销市场。 4 2 1 在这种情况下, 发展中国 家生产力水平较低, 工业化程度也很低。 目前,发展中国家正在积极发展工业化,环境问题在这些国家也己开始普遍形成。由于经济 发展与生态意识之间的矛盾,国民的生态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群体主体亦有其局限性,即其人数、能力也是有限的。并非所有的民间环保组织都能起 到积极作用;有些国家环境保护机构权力不够强大;有的绿党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更重要 的一点在于,群体的 信仰、目的、利益和规范往往具有相对的狭隘性。个体主体的利己 性表 现在群体中就是倾向 于局部利益、短期利益,由利己 主义推及到享乐主义、本位主义、地方 主义,乃至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发达国家在积极保护和改善本国的生态环境,控制并治理 已 造成的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同时, 却以 各种方式把环境问题转嫁到发展中国家, 包括出 口 有害废弃物, 转移重污染行业。 7 0 年代初, 美国公司在本国 冶金和有色冶金企业用于环境 保护的资金占 其投资总额的1 4 . 8 % , 而在国 外的 企业仅占3 .7 % 1 9 8 1 -1 9 8 5 年, 美国 危害生 态工业的国外投资总额中, 发展中国家占3 5 %e 1 9 6 9 年美国 在印度博帕尔建立的农药厂曾于 1 9 8 4 年1 2 月发生毒气泄漏事件, 造成2 8 0 0 人死亡, 2 0 多万人中毒。日 本“ 最肮脏” 的生产 部门的国 外投资中, 2 / 3 -3 / 4 在东南亚和拉丁美洲。 全球每年生产危害垃圾5 亿吨, 9 0 % 来自 发达国 家, 这些垃圾被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埃菲社1 9 8 4 年8 月1 4 日 的 一则报道说, 富 国 每天把丢弃的 废物输往穷国, 最近五年已向 发展中国 家输出1 0 0 0 多万吨危险有毒废弃物。 与美国接壤的中美洲国家成为美国最方便的垃圾场,有毒垃圾源源不断的运往这些国家。继 拉丁美洲、 非洲之后,亚洲成为西方国家新的废品 堆, 越来越多的 有毒金属、 医疗废弃物和 放射性废弃物进入亚洲。韩国是亚洲最大的垃圾进口国;香港是塑胶废料的最大买主,每年 输入美国塑胶废料的5 0 %, 1 9 9 1 年输入近7 5 0 0 万镑, 大部分转运至中国 大陆。 1 9 9 2 年8 月, 上海海关人员查处,来自 纽约的六个集装箱中 有 5 5 % 的家庭垃圾、 输血袋及管子. 在欧洲, 近 年来 大量 工业垃 圾运往原东欧 社 会主义国 家。 4 3 发 达国 家是 造成 地球生 态环境危机的 主要 责任者,却为了维护、扩张既得利益,在环境和发展问题上对发展中国家推行双重标准,夸 大发展中国家发展本国经济和科学技术对自 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以 此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 进程进行种种阻挠。这说明群体主体在价值关系和利益选择上是有其局限性的,只有把群体 的生态意识发展为类意识,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 然的协调发展。 3 , 类主体。 类主体是指全人类, 是包括地球上各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的人类总体。 个体 主体和群体主体都是类主体的局部, 类主体是主体的最高形式。 在现阶段,生态哲学意义上 的 类主体还没有实现, 但有其实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类主体是生态主体最终的发展目 标。 关于类及类主体最为科学、最为合理的说法是马克思提出的。马克思把人放在现实的社 会中,考察现实的、活生生的人,进而发现人就是人的社会,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就是社 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离开社会关系的人是不存在的。处于一定 社会关系中的人作为一个整体就是类。 比如, 可持续发展观是对类主体概念的发展, 是一种全面而系统的类主体思想。 “ 可持续 发展” 概念是在1 9 8 7 年4 月出版的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 报告 我们共同的 未来 中 正式 提出的, 其涵义是“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 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类主体。 这是因为: 1 、 只有类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 续发展。 个体或群体的可持续发展应以 类主体的持续发展为最高目 的,并服从于类主体的可 持续发展。如果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不以类主体为标准, 那么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地区之 间的冲突将随之出现, 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不可能: 2 、 可持续发展立足于当代人类, 考虑到未来人类的利益, 在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前提下同时为满足未来人的利益打好基础,实 现当 代主体和未来主体之间的连续转换、更替和发展,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的可持续发 展,即 类主体的可持续发展. 二十世纪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提出,从自 然看关系到仅有的一个地球,从社会看关系到整 个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和各个个人。如烟尘、酸雨、化肥农药残毒、臭氧层损耗、生物 多样性减少等造成的危害是不分国家、不分民族、不分阶级和阶层的施加给每一个人的,不 论它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企业主还是工人、富人还是穷人。在全球生态危机的条件下,可 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说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不能只是依靠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社会 集团的决心和力量,而必须有国际间的合作。各地区、各国家的发展权利是平等的,任何国 家或地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代价, 特别要注意维护和发展地区和 国家的需求。在 “ 只有一个”的地球上,任何国家任何地区都没有无限制的发展自由,都必 须44 以 不给其他国 家和地区带来危害作为保证。 地区利益必须服从国 家利益,而国 家利益又 必须符合全球利益。 “ 合作要求世界所有各国人民认可某种可能不那么轻易认可的事。 合作的 定义本身意味着相互依赖。所以增进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依赖必须意味着减少各自的 独立性。如果各个国家不在某些程度上放弃自 身的独立性,或者起码承认自己的独立应有限 度,那就无法在国家之间做到相互依赖。 ” 1 9 9 2 年6 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 发展大会标志着世界各国的人们己经达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共识,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将进入 以整个人类为主体而实现与自 然达到统一的新时代,一个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协调共生的类主 体时代正在形成之中。 然而, 类主体的形成在现阶段仍然是一种理想。 当今人类正处于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 所以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即全球意识、未来意识,或人类整体意识。人类整体意识是 “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只有当经济文化的发展超出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 在世界范围内运行的时候, 只有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各个国家和民 族日 益紧密起来的时 候 才有产生的 可能。 ” 14 5 当 今世界各国 经济 文化的 发展极不 平衡, 少数发达国 家凭借其经济、 技术、军事上的 优势, 控制、消费全球的大部分自 然资源,而大多 数发展中国家人们连最基 本的温饱需要都得不到满足, 挣扎在饥饿、 疾病、死亡的边缘。发达国家占 世界人口2 3 %, 消耗能源占7 5 %,商业用燃料占7 9 %,排出的二氧化碳占7 5 %,排出的氮氟碳占9 0 %, 人均 消费能源是发展中国家的3 5 至5 0 倍。印度人口占 世界1 6 % ,消耗能源占3 %, 排出的二氧 化碳占3 %, 14 6 1 由 发达国 家造成的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 发的 全球问 题, 虽然使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上达成共识,但这种 “ 共识”还远非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整体意识,它只是一种理想。 在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下,国际间的竞争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