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独独 创创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 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 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 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学学 校校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20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20 年 月 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 iii 导论 . 1 一、寒山诗中自然意识的基本内涵及其形成 . 5 (一)寒山诗中自然意识的基本内涵 . 5 (二)寒山诗中自然意识的形成 . 7 二、寒山诗中自然意识的具体表现 . 12 (一)超尘脱俗的生命自然意识 . 12 (二)天人合一的天人意识 . 15 (三)自性了悟的自由意识 . 17 三、寒山诗的自然意识与美学风格 . 22 (一)自然清新的超然之美 . 23 (二)天人和合的生态之美 . 25 (三)诗禅交融的禅境之美 . 26 四、寒山诗自然意识的影响及其研究意义 . 30 (二)(二)寒山诗中自然意识的影响 . 30 (二)(二)寒山诗中自然意识的研究意义 . 33 结语 . 34 注释 . 36 参考文献 . 39 致谢 . 4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中文摘要 寒山又名寒山子,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从“五四”白 话运动以来,学术界对寒山及其诗歌的研究取得了众多的成果。然而,单独把寒 山诗中的自然意识拿出来研究的还不是很多, 本文的研究可以说是一个大胆的尝 试。寒山诗中的自然意识贯穿了寒山一生的诗歌创作,在其诗歌思想和艺术特色 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寒山把对自然的那种特殊情结,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所 接受的思想,完美地融入了他的诗歌中,形成了一种别具特色的美学风格。论文 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来阐释: 导论部分主要谈论学术界关于寒山及其诗歌研究的现状、 论文选题的缘由和 创新点,主要围绕寒山及其诗歌来论述。内容主要集中在寒山的生平研究,寒山 诗歌的流传,寒山诗歌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寒山诗歌的传播和影响状况的研究, 以及本论文研究的切入点和主要创新之处。 第一部分论述了寒山诗中自然意识的基本内涵及其形成。 论文分别从生命自 然意识、天人意识和自由意识三个方面,来总结寒山诗歌中的自然意识的基本内 涵。对于自然意识的形成,则主要以寒山的生活经历和所接受的思想分为三个时 期,来分别论述。 第二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主要论述寒山诗中自然意识的具体表现。主要 是超尘脱俗的生命自然意识、 天人合一的天人意识和自性了悟的自由意识三个方 面的表现。阐释每一种自然意识的表现过程中,我们结合寒山所受到的道家、佛 家、禅宗思想的影响和具体诗篇来论述。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寒山诗中自然意识对其美学风格的影响。 主要是自然清 新的超然之美、天人和合的生态之美和诗禅交融的意境之美三个方面。这些美学 风格的形成是与寒山诗中的自然意识密不可分,文章将结合具体的诗篇来展开。 第四部分是寒山诗中自然意识的影响及其研究的现实意义。 影响主要谈及的 是寒山诗自然意识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意义部分主要从现实意义来阐释。 总之,通过对寒山诗中的自然意识进行研究,不仅让我们对寒山及其诗歌有 一个总体的理解,而且能让我们从自然的角度对寒山诗达到一种更新颖、更深刻 的认识。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关键词:寒山诗歌;自然意识;美学风格 分类号:i20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abstract as an outstanding poet in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hanshan, with an alternate name hanshan zi, is somehow overlooked. from the may 4th movementof the vernacular movement since, academia of hanshan and poetry research has made many achievements.nevertheless, this thesis makes a bold attempt to analyze the natural consciousness in hans poetry, which is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professional property research. natural consciousness, a cornerstone of his poetry thoughts and artistic features, runs throughout all his poetry of hans career. hans special affection to nature interwoven with his experience and ideas is perfectly shown in his poetry which has become his own unique aesthetic style. the thesis will analyze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parts. based on han and his poetry, introduction mainly sets forth current situation on han and his poetry study, the reason to choose this thesis topic, and innovation in this thesis. study on hans whole life, spread and influence of his poetry, thoughts and artistic achievement of his poetry are the main points of this part,as well as the research starting point and main innovation.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connotation and formation of natural consciousness in hans poetry, then from the nature of lifeconsciousness, human consciousness and sense of freedom to summarize, at the same time introduce each of them respectively. as for origin of natural consciousness, there are three periods according to hans life suffering and ideology at that time for discussio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core of this thesis, introduces embodiment of natural consciousness in hans poetry of which are extraordinary refined life consciousness, consciousness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consciousness of freedom from self-realization. discussion takes impact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into consideration and use specific poems to illustrate natural consciousness. the important thir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effect of natural consciousness on aesthetic style of hans poetry. this part takes specific poems as an example to show aesthetic style in hans poetry which is fresh beauty of nature, harmonious beauty of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v ecology, mingled beauty of poetic imagery.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influence of hans poems in both domestic and overseas, and the realistic of hans poetry. in conclusion, study on natural consciousness in hans poetry not only gives people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about hans life and his poems, but also provide people a new profound way to analyze hans poems from natural aspect. key words:hanshans poems; consciousness of nature; aesthetic style category number:i20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导论 “寒山,生卒年不详,姓名亦不传,因为他长期隐居于天台的翠屏山(又称 寒岩,寒山) ,因而自称为寒山或寒山子” 。1在中国文学史上,寒山是一位富有 独特性的人物,他的诗篇也同样具有传奇性。寒山诗云: “五言五百篇,七字七 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二七一首) 。 ” (注:括号内数字为项楚: 寒山 诗注附拾得诗注篇目序号)从这首诗来看,寒山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在研 究寒山的众多诗集版本中,项楚先生寒山诗注附拾得诗注的出版被学者誉为 取得了“建构寒山文化研究的学术之厦”2的卓越成就。另外,本书共收录了寒 山诗歌 313 首,且每首诗歌后面都附有作者的鉴赏,对于我们把握和研究寒山诗 歌是很有价值的一个版本。所以,本论文所引用的寒山诗皆出自项楚先生寒山 诗注附拾得诗注 。 有人将寒山奉为古今诗坛“八老”之一,谓: “作者无如八老诗,古今模轨 更求谁。 渊明次及寒山子, 太白还同杜拾遗。 白傅东坡俱可法, 涪翁无己总堪师。 胸中活底仍须悟,若泥陈言却是痴” 。3这里把寒山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 轼、黄庭坚、陈师道等诗坛巨擘并坐比肩。正是这样一位评价如此之高的诗人, 却在中国正统的文学史中被提及的很少。 “五四”白话运动的推崇和国外研究的 兴起,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寒山及其诗歌的一系列研究课题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并 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了“寒山热” , 而且“寒山热”的余温几乎涉及到了 寒山研究的多个方面,一直延续到今天。学术界近年来关于寒山及其诗歌研究的 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 寒山其人的研究。 学术界关于寒山本人是否存在的问题, 一直就有 “寒 山肯定说” 、 “寒山否定说”和“寒山混合说”三种不同的观点。纵观学术界的不 同论争,持有“寒山肯定说”的占绝大多数。关于寒山的生卒年代主要有:闾丘 胤寒山子诗集序的“贞观说” , 太平广记卷五五引杜光庭仙传拾遗 , 却称寒山子“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 ,这是寒山生活的“大历说” 。 以后的资 料关于寒山生卒年代的说法更加纷纭, 有贞观七年说、 贞观十七年说、 先天中说、 贞元末说等等不同的说法,但经过诸多学者的证实,寒山为初唐时人的说法基本 被否定了,更多的研究者倾向于寒山是中唐或者晚唐诗人。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关于寒山身份的确定,学术界秉持他亦道亦儒亦佛的说法皆有,项楚指出 “寒山的身份,闾丘胤称他为贫人, 祖堂集称他为逸士, 仙传拾遗也说他 隐居天台翠屏山,可见他是一位隐士,后人或称他为诗僧是不准确的” 。4这里 寒山是作为一位隐居天台翠屏山隐士的身份出现。钱学烈先生认为: “寒山出生 于唐代开元天宝盛世长安的一个富裕家庭, 少年时代曾读书求仕, 多次参加科举, 但均未成功,也因此受到亲友和家人的冷遇,三十多岁时被迫离家,开始流浪生 涯,后来来到浙东天台山隐居起来,并在此终老。 ”5这里把寒山的生活经历做 了一个阶段性的介绍,对于我们研究寒山诗自然意识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张伯 伟先生则认为寒山的一生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即儒生期、 黄老期、 入佛期, “他 的道路,是由儒到释,由人到佛的路。 ”6这里把寒山的一生分为三个时期,这 三个时期他分别受到不同思想的影响, 对于他的诗中自然意识思想的形成有着重 大影响。 (二)寒山诗的流传、结集及版本方面的研究。寒山诗的流传大致经历了这 样一个过程:从晚唐开始,他的诗就开始在文人阶层及禅门中流传,期间经过宋 代的发展,至元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影响。现存最早的寒山诗版本是宋 淳熙十六年(1189)国清寺志南刊本,这也是目前流传的各种寒山诗版本的最重 要祖本, 现代整理出版的寒山诗校注本也很多, 按时间顺序排列大略有以下数种: 黄山轩的寒山诗笺注 、曾普信的寒山诗解 、卓安琪的寒山子其人及其诗 之笺注与校定 、李谊的禅家寒山诗注 、徐光大的寒山子诗校注 、郭鹏的 寒山诗注释 、钱学烈的寒山诗校注及其修订本寒山拾得诗校评 、项楚 的寒山诗注等。7以上只是简要的列举了一些专著性的书籍,另外学术界关 于寒山诗流传、结集及版本方面研究的期刊文章也出现了很多。 (三) 寒山诗的思想与风格研究。 学术界关于此类问题的研究可谓形成了 “百 花齐放” 、 “百家争鸣”之势,但主要集中在他的诗歌分类、思想内容、与儒释道 三个文化传统的关系以及风格等方面。关于寒山诗歌的分类,学者们各有不同, 但其主要依据就是寒山诗歌的思想内容。 寒山诗的思想内容非常驳杂, 可以说儒、 释、道三家的思想相互交叉。 四库全书提要记载: “其诗有工语,有率语,有 庄语,有谐语。至云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又似儒生语,大抵佛语、菩 萨语也。今观所作,皆信手拈弄,全作禅门偈语,不可复以诗格绳之。而机趣横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溢多足,以资劝诫。且专集。传自唐时行世已久。 ”8寒山诗歌思想的复杂性可 窥一斑。关于寒山诗的风格徐光大指出: “佛道隐逸诗的飘逸冲淡,山水诗的疏 野自然,讽喻诗的悲慨直白,寓言诗的委曲理趣,劝世诗的质木平易,但其总体 风格是通俗和自由。 ”9 不仅对寒山诗歌进行了分类,最重要的是对寒山诗的风 格进行了划分。 (四)寒山诗的传播和影响状况的研究。对于这部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寒 山及其诗歌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中被时常提及,寒山诗歌在韩 国、日本、美国和法国的接受和传播,以及寒山诗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研究等。他 的诗中所呈现出来的人生价值、隐居等自然思想受到外国学者的关注,特别是在 美国和日本。这时期的研究文献主要有:福岛俊翁的寒山诗私解 、津田左右 吉的寒山诗与寒山拾得讲话 、韩国小说家高银的小说寒山拾得 、加利斯 奈德译的寒山诗二十四首,杰克凯鲁亚克的自传体小说法丐等等。 寒山诗与其它学科交叉研究的状况主要是集中在从比较文学、语言学、外国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学等学科的角度对寒山及其诗歌的研究。 代表成果主 要有:周晓林、胡安江的寒山诗在美国的传布与接受 (载西南政法大学学 报2008 年第 2 期) ;四川师范大学赖绍梅的硕士论文寒山诗歌偏正式复合词 的语义结构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张广龙的硕士论文寒山诗在美国 ;华中师范 大学王玺的硕士论文从 lefevere 的改写理论看斯奈德的寒山诗英译等等。 以上我们从四个方面对寒山及其诗歌的研究现状作了综述。通过综述发现, 以往对塞山诗研究成果虽然丰富,但很少有人集中探讨其诗中的自然意识。本论 文以寒山诗中的“自然意识”为视角,对隐藏在寒山诗中的“自然意识”进行挖 掘,可以说本论文选题在一定意义具有填补寒山诗研究中的不足的理论意义。随 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受到破坏。而寒山诗中所表现出的 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核心特征的生命自然、 天人合一和自我本然的自然意识对于 我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不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正是在以上研 究现状和当今的时代背景促动下,选取寒山诗中的“自然意识”作为研究点。这 不仅可以填补寒山诗研究中的不足,丰富寒山诗的研究,而且符合人类当今关注 生态和谐的主题。挖掘和弘扬寒山诗中的这些自然、生态思想,对于保护我们的 生存家园,建设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无疑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从寒山诗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中自然意识的基本内涵及其形成,寒山诗中自然意识的具体表现,寒山诗中自然 意识对其美学风格的影响, 寒山诗中自然意识的影响及其研究意义四个方面一一 展开论述。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一、寒山诗中自然意识的基本内涵及其形成 (一)寒山诗中自然意识的基本内涵 人类自诞生的那一刻起, 便与自然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类生活在自然 之中,必然要依靠自然的给养,同样自然的好坏也需要人类自觉的保护。正是在 这种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中,形成了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意向、观念 或意识,即自然意识。按照通常的看法,迄今为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主要经历 了渔猎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和后工业文明时期四个阶段。每 个阶段的人与自然都形成了特定的关系, 特定时期的特定关系也就形成了人类特 定的自然意识。普列汉诺夫在论艺术中曾说:自然界“对我们的影响是随着 我们自己对自然界的态度改变而改变的, 而我们自己对自然界的态度是同我们的 (即社会的)文化发展进程所决定的” , “在社会发展的各个不同时代,人从自然 界获得不同的印象,因为他是各种不同的观点来观察自然界的” 。10由这段话可 以看出,人类自然意识的产生与自然界本身是相互作用的。人类自然意识的产生 一方面要受到自然界本身的影响, 另一方面又受到人类所处的特定时代的社会历 史文化状况的影响。这说明,人类的自然意识的形成并不纯粹是来源于自然的, 它的产生又与每个阶段的哲学基础、社会文化和精神价值等密切相关。下面我们 就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自然意识做一个简要的探源, 进而为我们界定寒山诗的自然 意识的概念做个铺垫。 渔猎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的依附和崇拜。由于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有限,这时期的哲学 基础主要是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天命观占据主要地位, 人们对自然运动规律及 其对生活的影响找不到合理的解释,只能归结为某种超然力量的作用,也就是对 自然神和原始图腾的崇拜。 所以这时期人们的自然意识是人类敬畏自然和听命于 自然的意识。正是由于人类敬畏和崇拜自然,此时的自然还是那种比较单纯的原 始自然状态,自然并没有受到人类的破坏,还保持着它的原始状态。 农业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类逐渐学会了使用生产工具, 在自然面前的那种依附被动地位开始有所改变。人类开始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逐渐开始认识了一些自然规律的变化。如荀子天论中认为“天行有常,不 为尧存,不为桀亡”的“制天命而用之”的自然意识开始形成。此时的哲学基础 主要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人类虽然认识了部分自然现象,但总的来说人类还 是处于被动屈从的地位。此时期的环境问题依然不是很突出,人类与自然的意识 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且以“和谐”为主基调的自然意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的兴起,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 人类开始企图征服和支配自然。工业文明的哲学基础是牛顿笛卡儿哲学,机 械论和二元论成为这时期哲学的主要思想。在此基础上确立的“人类中心主义” 的自然意识形态形成了,自然失去了它的神秘性,人类开始利用自身掌握的科学 技术,大力的开发和利用自然。人类虽然在这场与自然的较量中取得了阶段性的 胜利,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环境污染,资源危机等环境问题威胁着 人类的生存, “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意识开始受到质疑,环境保护的问题越来 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工业文明的空前繁 荣,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开发达到了高峰状态。人类开始进入后工业文明时 期,这时期人类开始惊醒和反思自身的行为。 “反人类中心主义” 、 “生态哲学” 、 “生命哲学”等占据了哲学界的主导地位,这样“反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和 谐”的自然意识就形成了。正如恩格斯所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 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 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 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 11 果不其然,诸如全球变暖、地 震、海啸等全球性自然灾害开始影响人类的生活,人类进入“反人类中心主义” 的自然意识的时期也是历史的必然。 人类自然意识的产生, 随着人对客观物质自然界的开发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 不断变化而变化, 且呈现出自然越来越被关注的趋势。 生态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 人类开始反思自身的行为,自然意识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这也正是促使我们关 注寒山诗的动因之一。研究寒山诗中的自然意识,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而 且对人类寻找“诗意的栖居”的生存家园的意义至关重要。 人对“自然”概念的理解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自然”主要指人们通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常所说的物质自然界,广义的自然则不仅指客观的物质自然界,而且还指人类自 身的生命自然,人类自然而然的意识或精神状态。与“自然”概念的这种复杂内 涵相一致,寒山诗中的自然意识也有狭义的自然意识和广义的自然意识两种内 涵。狭义的自然意识是指寒山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对客观物质自然界的关注,以及 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向往大自然的美好愿望。 所谓广义的自然 意识是指寒山以自我的亲身实践面对自然母体时,融入自己的思想进行诗歌创 作,并在其诗中表现出的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核心特征的对生命存在、天人关系 和自我本性的意识综合体。这种内涵又具体表现为超尘脱俗的生命自然意识,天 人合一的天人意识以及自性了悟的自由意识三个方面的含义。 我们这里谈论的主 要是寒山诗歌中的那种广义的自然意识。 (二)寒山诗中自然意识的形成 寒山生活在唐朝的中晚期,这是目前学术界较为普遍的一种观点。我们依据 何善蒙主编的隐逸诗人寒山传中对寒山生活年代的分期,再加上本人在 研究寒山及其诗歌的体会,根据寒山生活阶段所接受思想进行划分,把寒山的生 活经历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公元 726 年到公元 756 年为儒生期,公元 756 年到公 元 790 年为隐逸期,公元 790 年到公元 800 年为修佛期,公元 801 年到公元 830 年为修禅期。其自然意识的形成主要是在隐逸期、修佛期和修禅期。 三十岁之前的寒山深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他曾经是一个“雍容 美少年,博览诸经史” (一一九首)的儒生,但是“年可二十余,曾经四五选” (一二 o 首)的科考失利,再加上家庭的败落,给寒山身心带来巨大的打击。 他开始怀疑自己入世的选择,既然自己济世、救世的远大抱负不能实现,那么与 仕途相对应的“隐” ,是寒山生活的另一种选择。 “道有巢许操,耻为尧舜臣。 ” (二八一首)选择“出世”的道家自然生活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寒山儒生期 的思想意识就直接过渡到了寒山隐逸期的生命自然意识。 1、公元 756 年到公元 790 年:隐逸期生命自然意识的形成 与儒家“学而优则仕”12和 “不仕无义”13的传统“入世”理论不同,道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家强调的是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此时的寒山已经是一个贫困落寞的穷书生,“入 世”的心情一再受到无情的打击,于是他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的选择 归隐。寒山离开自己难以割舍的故土,沿着长安一路南下开始自己的“出世”之 旅。 寒山在最初的隐逸时期, 他对道家的思想和道教修道成仙的理论产生了浓厚 的兴趣。他为了求道成仙先是寄托于道教的外求炼丹,希望通过道教常用的炼丹 吃药来达到长生的目的。然而,这种长生的方式并没有取得预想的结果。于是寒 山放弃外求的方式转而内求,通过研习道家的经典著作,来寻找精神上的永恒。 寒山通过研习道家的经典著作,来寻找精神上的超脱,即在有限的生命中, 活出无限的精彩。这样“自然山水”便成了寒山寄托情怀的对象,隐逸居士的生 活便成了这时期的生活方式。寒山寄情山水的生活方式,使他从自然界中获得了 创作的素材,寒山此时期的诗歌就是他在隐逸自然山水时的真情显现。从此,寒 山的生活方式不仅改变了,他的思想意识也随着他归隐山林而发生了改变。他由 一个积极追求“入世”的儒生形象,开始变成一位寄情山水,追求超然,提高自 我修养,感悟生命的“隐士”形象,超尘脱俗的生命自然意识也就形成了。 2、公元 790 年到公元 800 年:修佛期天人意识的形成 自从商周确立天帝观念以来, 天人关系一直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学关注的基 本问题。何为天人意识?无非就是关于“天”与“人”的一种观念。具体到寒山 诗中的天人意识来说,指的是寒山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在其诗歌创作中呈现出 来的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意识。这种观念意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 的形成也是与他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 贞元六年(公元 790 年) ,寒山遁入山林,潜心修道来到浙江天台翠屏山。 翠屏山自古就是道教和佛教的圣地,寒山来到此地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 了国清寺。国清寺是当时的佛门圣地,寒山刚到此地便被这里的风景和气氛所打 动。这里森林葳蕤、古木参天,清流碧涧汇聚于寺前,寺内古刹威严、高塔耸立, 无不给人一种神圣的感觉。寒山见到此景,心中顿生些许敬仰之情。正所谓“天 下名山僧占多”局面的形成,客观上也促进了寒山诗中佛家意识的形成。正在他 陶醉在这神圣的气氛之时,丰干禅师的出现更加坚定了他弃道修佛的信心。 “丰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干禅师,不知何许人,居天台国清寺,或晕邑人丰尚书之子。形貌寝恶,被发布 裘。或时唱歌。人问之第,晕随我骑虎游松门。 ”14丰干禅师是当时国清寺里的 得道高僧,在他的引领下,寒山又见到了拾得和尚。 “天台拾得者不言名氏,因 丰干禅师山中经行, 至赤诚道侧闻儿啼声, 遂寻之, 见一子可数岁, 初谓牧牛子, 及问之,云孤弃于此。 丰干乃名为拾得。携至国清寺,付典座僧曰或人来 认必还之。 后沙门灵熠摄受,令知食堂香灯。忽一日辄尔登座与佛像对盘而餐, 复于憍陈如上座塑形前呼曰 小果声闻 僧驱之, 灵熠忿然告尊宿等, 罢其所主, 令厨内涤器。 ”15拾得是丰干禅师在山中捡的一个孩子,如今在国清寺虽然只是 一个在厨房洗盘子的和尚,但他每天跟随丰干禅师,也是一个得道的僧人。三人 一见如故,寒山诗有证: 惯居幽国清中。时访丰干道,仍来看拾公。独回上寒岩,无人话合同。 (o 四 o 首) 丰干、拾得的佛教修养,成为寒山学习的榜样。一次偶然的郊游激发了寒山 思想意识上的转变, “从任何指标来看,旅游显然为寻求摆脱厌倦的人提供了一 种最受欢迎的刺激。 ”16这样的一次旅游使得寒山的思想开始从道家的“出世” 转向了研习佛家经典的方向。丰干、拾得与寒山三人的相遇、相识、相知是寒山 弃道修佛的一个原因。 寒山在天台山隐居后, 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基本问题成了他首先应该解决 的问题。衣食问题一来可以由在国清寺刷盘子的拾得来救济,二来山上的野果也 可以作为食物来享用,这样寒山就可以饮食无忧的住在天台山了。天台山远离闹 市,且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这样作为一个隐士隐居于此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 于是,寒山每天欣赏着自然的美景,静心养性地来探索佛教的理论: 寒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 (oo 二首) 登涉寒山道,寒山路不穷。谿长石磊磊,涧阔草濛濛。台滑非关雨,松 鸣不假风。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 (o 二八首) 两首诗所描绘的寒山景色,正是诗人苦苦追寻所想要找的心灵栖息地。所以,寒 山不禁感慨“寒山深,称我心。 ” (三 0 九首)寒山的自然美景,迎合了寒山潜心 修佛的心理,这是他选择弃道修佛的第二个原因。 隐居寒岩后,寒山对道家的修身之术产生了怀疑: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山客心悄悄,长嗟岁序迁。辛勤采芝术,披斥拒成仙。庭廓云初卷,林 明月正圆。不归何所为,桂树相留连。 (六十八首) 纵你居犀角,饶君带虎睛。桃枝将辟秽,蒜壳取为璎。暖腹茱萸酒,空 心枸杞羹。终归不免死,浪自觅长生。 (七十七首) 潜心修道的梦想再一次破灭,这是他弃道修佛的第三个原因。 3、公元 801 年到公元 830 年:修禅期自由意识的形成 寒山诗中关于“禅”的诗篇虽然数量不多,但这是寒山诗中写的较为精彩的 部分。禅宗发源于佛教,是佛教的一个分支。但禅宗的修行方式与传统的僧人修 行方式不同,特别是南禅宗讲究顿悟式的修行方式。寒山研习佛教经典,目的是 寻求一种自我本然,自性了悟的自然境界。 寒山放弃寻仙问道之后,在寒石山上闲来无事时开始阅读一些佛家经典,不 但可以打发无聊的生活,亦能修身养性。于是,丰干禅师送给寒山的第一本佛经 就是金刚经 , “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经。千余年来, 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 道成道” 。17金刚经是禅宗的基本经典之一,可见, 金刚经对于寒山禅 宗思想形成的影响。 禅宗分为南禅宗和北禅宗, 南宗以慧能为首, 强调顿悟成佛; 北宗以神秀为首,强调渐悟。寒山生活在南方,自然受南禅宗的影响较大,因此 他对于禅的心灵体验与感悟来源于南禅宗,他是提倡自我了悟,顿悟成佛的南禅 宗的实践者。 在寒山的禅修阶段,他对世人沉迷于贪、嗔、痴三毒而不能自拔进行了深刻 的揭露: 众生不可说,何意许颠邪。面上两恶鸟,心中三毒蛇。是渠作障碍,使 你事烦拿。举手高弹指,南无佛随耶。(二二六首) 同样揭示了苦、集、灭、道四谛对人生痛苦的作用: 生前大愚痴,不为今口悟。今口如许贫,总是前生作。今口又不修,来 生还如故。两岸各无船,渺渺难济渡。(o 四一首) 可畏轮回苦,往复似翻尘。蚁巡环未息,六道乱纷纷。改头换面孔,不 离旧时人。速了黑暗狱,无令心性昏。(二一四首)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通过对这些人生痛苦来源的解释和批判, 使寒山对人生及其禅宗理论有了更 深刻地认识,这里可以作为寒山诗中自我了悟的自由意识形成的一个原因。 男儿大丈夫,作事莫莽卤。劲挺铁石心,直取菩提路。邪路不用行,行 之枉辛苦。不要求佛果,识取心王主。 (一六三首) 说食终不饱,说衣不免寒。饱吃须是饭,著衣方免寒。不解审思量,只 道求佛难。回心即是佛,莫向外头看。(二一三首) 诗人开始放弃对人生的外求,转而对自我本性、回心即佛的禅理进行追寻。自身 的清净之心是成佛的依据和根本,只要能自性了悟,就能达到成佛的目的,进入 自然而然的最高境界,这个境界也是自由意识的境界。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二、寒山诗中自然意识的具体表现 寒山诗中的自然意识是其生活经历与其所受思想影响的结果。 在寒山的一生 中,道、佛、禅思想的影响相互交叉,相互融合。 这些思想的融合,体现在寒 山诗中,呈现出释道禅的会通。张立文先生说: “其警示诗的朴直明快,是儒家 的笔法; 隐逸诗的淡泊怡然, 是道家的格调; 讽喻诗的自然疏野, 是禅宗的诗风; 山水诗的空灵飘逸,是释家的意趣。 ”18但无论是道家格调的“淡泊怡然” ,禅 宗诗风的“自然疏野” ,释家意趣的“空灵飘逸” ,还是儒家笔法的“朴直明快” , 寒山诗歌都透露出一种“自然”的气息。寒山诗的这种自然气息是与寒山诗的三 种自然意识的表现及其思想渊源密不可分的。道家的超然思想,使他对生命自然 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佛家的天人观念, 使他努力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求一种和谐; 禅宗的任性随缘、自性了悟的观念,又使他放任一切,回归自然而然的生命存在 的本源。 (一)超尘脱俗的生命自然意识 由于寒山在学习儒家“入世”思想的道路上,并没有到达他所期盼的目的, 而是身体和心灵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 因此, 他在隐逸阶段放弃了儒家的信仰, 开始在道家的隐逸生活中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在追求超尘脱俗的生命自然意识之 前,他试图通过道家的修行来达到生命的的长生,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尝试最终 失败,却坚定了他对个体生命的感悟和自我修行的实践。 长生思想是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道教的产生就是道家内外兼修的理论 实践的结果,潜心修道者希望通过研习道家经典理论和炼丹之术,来达到生命的 长生。这种思想在寒山的身上也有出现。随着岁月的流逝,诗人渐渐感到青春易 逝,老之将至。一种对衰老和死亡的担忧与恐惧,开始在诗人的心里滋生: 何以长惆怅?人生似朝菌。那堪数十年,亲旧凋落尽。以此思自哀,哀 情不可忍。奈何当奈何,托体归山隐。 (二五一首) 诗人以朝菌比喻人生的短暂, 几十年来诗人亲眼目睹了许多亲人和朋友的离 去,对死亡开始产生一种担忧和恐惧。对于这种生命易逝的现实,诗人心头被一 种孤独和哀愁所萦绕。怎样才能摆脱这种哀愁,只有一条道路可以走,那就是隐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居。 诗人认识到衰老和死亡的恐惧, 可以说是寒山个人生命意识由现实世界转向 道家生命自然意识的重要一步, “在这种状态下诗人容易进入一种逍遥自在、自 我陶醉的世界,也即采取道家的超越生死、而使生命处于自由自觉的状态。 ”19 诗人开始通过认真钻研道家经典,希望从中能够找到精神超脱的途径: 寒山有裸虫,身白而头黑。手把两卷书,一道将一德。住不安釜灶,行 不齎衣械。常持智慧剑,拟破烦恼贼。(一五六首) 家住绿岩下,庭芜更不芟。新藤垂缭绕,古石竖巉岩。山果猕猴摘,池 鱼白鹭衔。仙书一两卷,树下读喃喃。(o 一六首) 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微风吹幽松,近听声愈好。下有斑白人,喃 喃读黄老。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 (o 二 0 首) 以上三首诗中的“手把两卷书,一道将一德。 ” “仙书一两卷,树下读喃喃。 ” “下有斑白人,喃喃读黄老。 ”说明诗人在钻研道家经典书籍,诗人给我们塑造 了一个超越现实的“至人” 、 “斑白人”形象,诗中描写的类似仙人出现的场景, 实际上是他追求精神自由的状态下出现的玄想或幻觉。 这种精神状态正是老庄所 提倡的“虚静” 、 “心斋” ,它是体悟大道的精神状态,是道家心所提倡的生命境 界。 “天地之美的最佳载体、最好象征是美丽的女性。 ”20寒山诗中就有许多描 写女子的诗,这些诗有的是在描绘女子的可爱,有的是赞扬女子的美丽。然而, 这些诗所要表达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对可爱女子的美貌的赞扬,来说明 生命的可贵,以及对容颜易老的反思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悟: 二月蚕犹小,女人来采花。限墙弄蝴蝶,临水掷虾蟆。罗袖盛梅子,金 媲挑笋芽。一斗多物色,此地胜余家。(o 三五首) 相唤采芙蓉,可怜清江里。游戏不觉暮,屡见狂风起。浪捧鸳鸯儿,波 摇鸂鵓子。此时居舟揖,浩荡情无已。(o 五 o 首) 洛阳多女儿,春口逞华丽。共折路边花,各持插高髻。髻高花匼匝,人 见皆睥睨。别求渗渗怜,将归见夫婿。(o 六 o 首) 三首诗共同描写了女子的美貌和采花动作的优美, 她们有说有笑, 有情有义, 一群多么真实和美丽的生命。 可见, 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可爱生命的珍惜。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玉堂挂珠帘,中有蝉娟子。其貌胜神仙,容华若桃李。东家春雾合,西 舍秋风起。更过二十年,还成甘蔗滓。(o 一三首) 城中蛾眉女,珠佩何珊珊。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长歌三日响,短 舞万人看。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o 一四首) 这两首诗作者笔锋一转,即使这么可爱漂亮的女子,也抵不住时间的流逝, 终将会容颜易老生命逝去, “还成甘蔗滓” , “芙蓉不耐寒”的命运不可逃脱。这 样,寒山对美好可爱生命的怜惜之情上升到了对生死的感悟上。 既然道教寻求长生的道路不通,美丽可爱的女子难免老去,那么诗人不得不 自我反思。 徒闭蓬门坐,频经石火迁。唯闻人作鬼,不见鹤成仙。念此那堪说,随 缘须自怜。回瞻郊郭外,古墓犁为田。(二二 0 首) 神仙不可得,烦恼计无穷。岁月如流水,须臾作老翁。 (二三六首) 此处寒山开始对生命和自我进行反思,光阴如石中火,转瞬即逝。岁月如流 水,一去不复返。只能看到一个个生命走进坟墓,所谓的自然永恒又在哪里?这 是诗人对生命自我反思的结果。 纵你居犀角,饶君带虎睛。桃枝将辟秽,蒜壳取为璎。暖腹茱萸酒,空 心枸杞羹。终归不免死,浪自觅长生。(o 七七首) 诗人由反思进而转向对神仙之术的批判,犀角、茱萸酒、枸杞羹都是可以延 年益寿的食物,甚至可以飞升成仙。然而, “终归不免死”的结局并不能因为吃 了这些仙物就可以改变, “浪自觅长生”的努力最终化为虚无。诗人通过对道家 神仙之术的批判,意在表明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是行不通的,自我内心的修 养才是超然生死,达到精神自由的道路。 沙门不持戒,道士不服药。自古多少贤,尽在青山脚。(三 o 四首) 预知仙丹术,身内元神是。莫学黄巾公,握愚自守痴。 (二四八首) 此时的诗人已经觉醒,他更加重视山林的隐居生活, “预知仙丹术,身内元 神是”诗人意识到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对于寒山对生命意识的感悟过程,余嘉 锡先生曾指出: “寒山初亦炼药求仙,久而无效,始知达到不在于此寒山所 谓丹术,盖内丹也。其术不外导引服气以保元神,与外丹黄白服饵之术异,故辞 而辟之,以为服药求仙,纵或延年,而终难免于死,是名守尸之鬼,惟有炼精换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形,始可上列仙籍耳。 ”21死亡是人类生命与世界文学的主题,生死作为人生最 大的问题是无法逃避的,他只能通过生命的感悟和精神的超脱,来达到超越生死 的生命自然意识。 “寒山诗中,作者以自己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对生与死进行了诠 释,其中有对生命的珍惜与热爱,有对死亡的恐惧与悲痛;爱是真诚的,痛也是 坦率的;死亡是无法抗拒的,然而生命依然可以在死亡的阴影下尝试睿智清凉的 灵魂生活。 ”22这可以说是对寒山诗中超尘脱俗的生命自然意识的最好诠释。 (二)天人合一的天人意识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23 天人关系在中国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如何处理好天与人的关系问题,是 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学一直在努力探索的问题。天人关系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 一” , “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安全设备安装与销售服务合同样本
- 2025版第四章国际海洋工程技术合作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购房定金协议范本:毛坯房
- 二零二五年度节能环保型围墙施工与能源管理系统合同
- 2025版电子元器件出口销售合同模板与供应链管理技巧
- 二零二五年度工业制造厂房租赁居间代理合同范本
- 2025版购物中心娱乐项目租赁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委托造价咨询合同
- 2025至2030年中国浴室架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2025版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合同标的交易风险控制指南
- 数据库设计规范说明
- 美国专利法及实务培训-上传课件
- 新版中国电信员工手册
- 2023年中国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春季校园招聘500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D500-D505 2016年合订本防雷与接地图集
-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 社区矫正法课件
- 后勤保障楼幕墙施工方案新
- GB/T 19326-2022锻制支管座
- GB/T 8949-2008聚氨酯干法人造革
- GB/T 30544.1-2014纳米科技术语第1部分:核心术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