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区域合作视角下的三峡旅游科学发展研究.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区域合作视角下的三峡旅游科学发展研究.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区域合作视角下的三峡旅游科学发展研究.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区域合作视角下的三峡旅游科学发展研究.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区域合作视角下的三峡旅游科学发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区域合作视角下的三峡旅游科学发展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 内 容 摘 要 长江三峡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 三峡工程的建设更让三峡旅游成为世人 眼中的焦点,我们在享受三峡秀丽风光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到三峡旅游的科学发展问 题。长江三峡虽然分属重庆、湖北两地,但发展三峡旅游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 相互依存关系。当前,有效进行三峡区域旅游合作是关系到三峡旅游科学发展的关键 问题,这一点已成为政府、业界、学界的共识。 本文本着三峡旅游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以长江三峡鄂西、渝东地区旅游合作为 主要研究对象,以“大三峡”旅游圈区域旅游环境为参考,以提高三峡区域旅游竞争 力和实现三峡区域旅游科学发展为目标,展开多方面研究,力图为三峡旅游科学发展 建立一个具有创新机制和整合功能的可操作性区域合作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三峡旅游 区域合作 科学发展 关键词:三峡旅游 区域合作 科学发展 iii abstract the three gorges is a precious heritage the nature given to us, and the three gores project is capturing peoples eyes all around the world. we should considerate its scientific development when we are enjoying its splendid and wonderful landscape. this area belongs to hubei and chongqing province, so its future is related to these two provinces. the key problem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gorges tourism is to do actively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this view is the common sense among local government, industry and scientific circles.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paper is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gorges tourism. the object of study is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western of the hubei province and the eastern of the chongqing city, and the reference of the thesis is the tourist environment of the “great three gorg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tourism and to keep i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 writer try to build a regional cooperation system which is filled with innovative system and conformable function, which can be provided as scientific basis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gorges tourism. key words: three gorges tourism, regional cooperati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 三峡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 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宋体小 4 号,首行缩 进 2 个字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 期: 30mm 25mm 25mm 35mm 1 引 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区域旅游合作已经成为世界旅游业 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是全球性的旅游热点问题,也是影响到世界各国未来旅游业发 展方向和竞争力的重点问题。目前,区域旅游合作实践己随区域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 需要在我国蓬勃展开,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首要产业特征。2005 年以来中国区域 旅游合作出现了新的高潮,合作地域进一步扩大,合作主体更加积极,合作的内容更 加全面。 三峡旅游区内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气候条件和发达的立体交通网络,是我国旅游 资源的富集地区。在全国区域旅游合作全面开展的形势下,三峡旅游区域旅游合作已 成为必然趋势。然而由于鄂西、渝东地区间行政条块分割,区域旅游竞争激烈,在旅 游开发和市场营销中人为割裂三峡旅游的整体形象, 从而分化了三峡旅游的整体品牌 优势,弱化了三峡旅游对游客的整体吸引力。同时,三峡旅游区又是一个生态环境脆 弱地区,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三峡旅游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也已 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文根据上述背景,在系统总结原有区域旅游合作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 地理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等学科知识,以长江三峡鄂西、渝东地区旅游合作为主要 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三峡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和问题,以提高三峡旅游竞争力和实现 三峡旅游科学发展为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合作对策,尤其是针对合作的内部机制创新 进行了深入分析, 以期能为三峡旅游科学发展建立一个具有创新机制和整合功能的可 操作性区域合作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2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2003 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4 年 9 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 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 力的重要内容。2005 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 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持续可协调发展的轨道。2006 年 3 月,十届人大四次 会议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 “十一 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1992 年全国人大正式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自 1993 年三峡工程开工兴建 后,历时十多年终于建成了集灌溉、发电、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令当今世界称奇的 三峡工程。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形成了一个长度为 662.9 公里、水面面积为 1045 平方公里,淹没面积达 632 平方公里陆地的全世界面积最大的水库。三峡水库正常蓄 水后水位为 175 米,50 年一遇洪水的洄水末端位于重庆市江津市羊角滩,三峡水库 淹没区涉及了重庆、湖北的 19 个县市区、356 个乡镇,淹没线以下人口为 84.62 万 人,考虑到人口增长因素,规划动迁人口共计约为 120 万人。三峡工程移民搬迁量之 大,世界少有。三峡工程按照“就地后靠”和“异地搬迁” 两种主要方式搬迁了 120 多万移民,形成了一个总计约 2500 万人口的三峡库区。 1 “三峡”这一由三峡工程的兴建与运行而引起的泛域性地理概念,主要是指东起 湖北宜昌,西迄重庆江津,包括湖北省的宜昌市、兴山县、归县、巴东县,重庆市的 江津市、巴南区、渝中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赔区、渝北区、长寿区、涪陵区、 武隆县、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丰都县、石柱县、忠县、万州区、开县、云阳县、 奉节县、巫溪县、巫山县等 26 个区县(市、区、自治县),幅员面积 5.4 万平方公里 的地区。 3 图 1.1 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见图中勾围部分) 图 1.1 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见图中勾围部分) 资料来源:http:/ 三峡库区巴山绵延,江河纵横,历史文化悠久,是我国旅游资源的富集区。库区 旅游资源富集、特色鲜明,拥有长江三峡、绪云山、四面山、芙蓉江等 4 个国家级风 景名胜区,24 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 个 aaaa 级旅游区,1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2 个国家森林公园,2 个国家地质公园,4 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仅库区重庆市 辖的三峡库区就有自然景观资源 100 多处,人文景观资源 75 处,科考探险资源 8 处, 共构成了 19 个大景区,284 个景点。其中国家级景点 77 处,省市级景点 80 处,区 县级景点 127 处,素有旅游资源“金矿区”之称。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库区经济社会发 展提供了有利的资源支撑。 2 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给三峡旅游创造了前所未 有的机遇。三峡旅游业快速发展,国家和库区各级政府也已把旅游业确定为当地支柱 产业来加以培育和发展。2004 年由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制的三 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进一步将旅游业确定为支撑三峡库区社会经济的四大特色 4 产业之一, 并且明确指出: “三峡库区服务业的发展必须以旅游业为先导” 。 2000-2004 年间,三峡库区(重庆境内)22 个区县,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 1.55 亿人次,旅游收 入累计 733 亿元,占三峡库区 gdp 总量的 10%以上。可见,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在整个 库区的发展中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3 图 1.2 长江三峡旅游线路图 资料来源:http:/ 长江三峡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位列中国风景名胜四十佳之首,具有很高的 国际知名度。作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旅游线路之一,三峡旅游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 发展高歌奋进,但是三峡旅游的发展却一直不尽如人意。由于地跨重庆、湖北两个行 政区,两地对三峡旅游的分而治之,严重损害了三峡旅游的整体形象,能否对三峡旅 游进行有效的区域整合成为三峡旅游业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开始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当前,区域旅游 合作研究方兴未艾,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到区域旅游合作的条件、动力、内容、机制、 存在的问题、 对策等各方面。 今后一个时期, 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还将不断深入下去。 科学发展观点的提出,为三峡区域旅游合作打开了新的思路和新的领域,但总体上讲 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三峡区域旅游合作中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 论和现实意义。 5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一、研究的学术意义 1、有助于对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理论的完善。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活动的三大要 素之一,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区域旅游资源的竞争与合作逐渐成为旅游学科研究的重点, 而由于三峡地区横贯三个 大的行政区域又在一个地理单元内。因此,对三峡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的实质也是对 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2、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三峡旅游业科学发展观的研究。目前,针对区域旅游业发 展问题的研究逐步深入,但较多的侧重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而专门针 对三峡旅游业科学发展问题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本论文结合三峡旅游业发展的实 际,从区域旅游合作角度对三峡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并且提出 了三峡旅游业未来科学发展的具体思路和对策。 本论文还较系统地对三峡旅游业科学 发展观进行了研究,相信将进一步推动国内学界对三峡旅游业发展问题的深入研究。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意义: 长江三峡在我国旅游业发展历程中占有 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旅游对外宣传的代表性形象之一,三峡旅游业更是具备得天独厚 的旅游资源优势。但在现实的旅游发展格局当中,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造成三峡旅 游整体形象的模糊与散乱;由于各地分散经营、无序竞争,导致很多旅游项目的重复 建设和资源浪费,造成旅游产品质量和游客满意度下降,致使三峡旅游发展步伐严重 落后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三峡旅游所辖的地域主要位于中西部地区,经济环境相对 滞后,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条件相对较缺乏,因此理论界尚缺乏对三峡区域旅游合作 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具体的区域合作实践中也才刚刚起步,尚未取得明显成效。 科学发展观点的提出,为三峡区域旅游合作打开了新的思路和新的领域,但总体上讲 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三峡区域旅游合作中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实 践意义。 本文的研究实质是通过对区域合作理论的深入探讨,整合三峡的旅游资源,合理 规划和定位,这就要求三峡各地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合作,保 护三峡旅游资源环境和人文环境, 实现三峡旅游的科学发展和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整体 提升。 6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文以长江三峡鄂西、渝东地区旅游合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三峡区域旅游环境 为参考,以提高三峡区域旅游竞争力和实现三峡区域旅游科学发展为目标,展开多方 面研究, 力图为三峡旅游科学发展建立一个具有创新机制和整合功能的可操作性的区 域合作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依据;2、三峡区域 旅游合作的必要性;3、三峡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和问题研究;4、区域旅游合作视角 下三峡旅游科学发展的对策。 二、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对己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比较分析和动态分析,对我国 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了解目前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的动态、一般规律和 趋势,为论文写作提供理论背景。 理论分析法。运用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 识,总结分析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概念、合作原理和规律,探讨区域旅游合作协调机 制,为区域旅游合作寻找新的理论支撑。 实证研究法。在理论研究的宏观背景下,以三峡旅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案例, 对合作过程存在的主客观成因进行了全面剖析。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创新 一、研究思路 首先,本文论述了三峡旅游区域合作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 容,阐述了研究的思路和创新点、难点及重点。其次,本文对国内外与旅游业发展相 关的研究文献进行了详尽的述评,继之本文从三峡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入手,着重分析 了三峡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最后,本文提出了区域合作视角下三峡旅 游科学发展的目标与策略。 7 表 1.1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表 1.1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二、论文的创新点 1、本文针对三峡这个特殊的地理单元提出了旅游业科学发展观,这是本论文的 创新点之一。 2、在结论策略部分,本文提出了整合三峡旅游资源、 建立规范的利益分配体系、 加快旅游市场运作进程、建立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大力发展三峡库区环境产业、加快 教育人才支持体系建设五个方面策略,同时从三峡旅游发展“三步走”和组建三峡风景 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来规范各方利益分配进行了大胆设想,这是本论文的创新点之二。 三、论文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1、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使三峡区域旅游合作又好又快发展,是本文研究 的重点。 2、以区域旅游合作为视角,从三峡旅游科学发展的内涵、影响三峡旅游业科学 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意义、指导思想、目标、要素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三峡旅游科学发 展。这也是笔者对三峡旅游业发展长期反思的结果,来之不易。 3、对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系统梳理是本文的另一难点。由于文章所涉及的内容较 多,文章对逻辑层次上的连贯性要求又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增加了整体性把握的难度。 问题的提出 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国内三峡旅游区域合作研究 区域合作旅游的理论基础(依据) 三峡旅游区域合作的现状 合作必要性 简要历程 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区域合作下三峡旅游实现科学发展的具体对策 区域合作下三峡旅游科学发展的目标 8 第二章 研究现状与理论述评 第一节 国外区域旅游合作研究述评 在近年全球区域旅游合作的浪潮中, 国外学者对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主要针对某 些特定区域展开,主要就合作中的以下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 一、从旅游合作的基础理论及协调方面探讨 tazimb.jamal、donald 对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框架进行阐述,但重点探讨了社 区基础上的旅游规划;philipe.long 从理论上论证了在城市旅游发展中采取内部组 织合作的有效性;albert sessa 从区域旅游角度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 区域旅游科学体系的相关因素, 这对于建立旅游区域协作体系具有理论依据和指导意 义;steven.selin 和 kim beason 两人在社会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 旅游企业内部组织合作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实证研究检验其正确性。 4 二、从旅游市场及市场营销方面探讨 marian gucik 的对于建立旅游市场信息系统的探讨;kennethm.jonhnson 对企业 扩张后的市场选择与定位进行研究;vinka cetinski、sanda weber 探讨关于在国家 间建立健康的旅游市场合作的可能性。 5 三、从旅游管理的方面探讨 james elliott 对行政部门管理中的合作问题的分析;marcr.freedman 对旅游合 作管理在实践中的实施技巧和艺术问题进行研究。 6 四、从旅游信息系统的角度进行探讨 kari anonsen 等人提出以信息网络系统作为旅游产品营销和旅游企业之间合作 交流的工具;并探讨了合作的组织模式、资金运作模式及具体的技术方法;jusut 和 sehanovic 等人对旅游信息系统管理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展开论述。 7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于区域旅游合作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论述,论证角度多种 多样,大大丰富了其研究内容。但研究角度过于分散,很多都是仅仅涉及而缺乏深入 探讨, 对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 特别是对其内在机理、 动力机制、 管理模式很少涉及, 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9 第二节 国内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 改革开放初期,杨时进(1951)、肖峰(1954)、赵坚(1984)等人从观念上提出了在 发展我国旅游业时要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8910李明德(l993)从区域旅游合作的优势 互补、整体促销、规模效益、竞争能力、经济结构、旅游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自己 的观点。 11宋家增(1994)结合环渤海地区提出要扩大区域旅游合作,加快旅游发展, 以形成区域旅游的大产业和大规模。 12涂人猛(1994)从理论上探讨了区域旅游形成的 客观基础、动力机制及发展模式等。 13蒋祖云(1995)结合浙江省的情况阐述了风景旅 游区域协作的必然性、具体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 14陈福义(1998)认为区域旅游规划 必须根据整体性、兼容性、服务性、适应性的要求,实施“合纵连横、优势互补、深 度开发、整体推进”的战略,加强区域性的旅游合作,设计组合跨地区的旅游产品, 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市场网络,实现适度超前、滚动开发和快速发展。 15郑耀星(l999) 就区域旅游合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目标和内容、对策和保障等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 思路。 16 孙根年(2001)认为从地域空间的角度看,旅游业的开发涉及微观的区位开 发和宏观的区域联合,并从区域协同的原理出发,阐述了旅游业区域联合开发的重要 意义、区域旅游联合的组织原则、形式及有关政策 17陈建斌(2001)、李芸 (2002)从 区域旅游竞争力的角度研究了区域旅游合作。 18 19何静(2002)认为加强区域与区域 间的旅游协作有利于改善我国各地区旅游业的不良竞争态势, 政府在加强区域协作中 应发挥主导作用。 20钱益春(2004)通过对区域旅游协作的理论依据、协作内容、保障 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指出了区域旅游协作的可行性。 21王凯(2004)针对我国省际边界 地区旅游资源分布的特殊性和旅游产业发展的诸多矛盾, 在分析区域旅游空间优化基 础的同时,提出了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相应措施。 22 近几年来,学术界加大了对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力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拓宽了 研究范围。如孙冬玲 (2005)对无障碍旅游的界定及其优势的思考; 23麻学锋(2005) 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开发模式进行研究; 24李树民(2005)对区域旅 游合作的行为模式与动力机制的研究; 25刘佳等(2005)对空间竞争与区域旅游合作的 研究。在涉及具体区域的研究时,除了区域内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旅游合作,更加强了 对区域之间旅游联合的研究;除了国内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次区域旅游合作研 究,还有亚太区域旅游合作、大媚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等国际旅游合作研究以及中部 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旅游合作研究等。 26 20 多年来,上述这些研究成果已经为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 基础,但总体看来这些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我国区域旅 游合作的实践需要,研究的内容和理论成果对解决实际问题不够用,体现在:一是在 10 研究内容上,理论建设较为薄弱。研究者一般侧重于就具体区域内的总体旅游资源条 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以及区域文化的相对一致性等提出合作构想,或侧重于提出合 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这些只是技术层面的研究,缺少对合作内在机制的理论探讨。二 是在研究角度上,视野局限在管理领域。缺乏向经济学、地理学、政治学和组织行为 学等领域拓展,寻找理论研究支撑。三是在研究方法上,多为规范和定性研究,定量 和实证研究不够。个案研究多偏重于合作构想的提出,且不同学者对不同地域内的合 作构想在分析上有雷同倾向,缺乏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管理学和经济学中的最新研究 成果如区域经济学、利益相关者理论、博弈论理论等对研究区域旅游合作十分有价值 的理论和方法很少被用来分析我国的区域旅游合作问题。 第三节 三峡旅游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 三峡工程蓄水通航发电前夕,国家旅游局等六部委组织编制长江三峡区域旅游 发展规划 ,旨在联合渝鄂湘黔川五省市构建大三峡旅游圈。随着 2003 年三峡库区的 蓄水,渝鄂争夺三峡旅游之战愈演愈烈,这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初衷和区域旅游一体化 的趋势相背离。 学术界一致倡导区域合作, 不少学者就三峡旅游合作问题从不同范围、 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杨木连(1994)提出了长江三峡湖北峡区与神农架旅游实施战略组合的具体构想; 27张金霞(1997)针对三峡工程建成后湖北峡区旅游存在的实际问题, 探讨了湖北峡区 与神农架景区旅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8王兆峰(2002)基于湘鄂渝黔边(武陵山 区)进行了旅游优势产业发展研究; 29赵毅(2003)分析了蓄水以后三峡库区新的资源 优势以及未来三峡旅游的发展对策, 提出构建大三峡旅游圈, 发展新三峡分段分片游, 带动游船业、湖区特色经济、特色城镇建设和旅游商品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 30廖兆 光等(2003)提出构建“三峡神农架武当山”区域旅游一体化; 31李庆(2003)提出 建立“巫山一奉节一巫溪”旅游金三角; 32曹诗图,牟红等(2003)倡导鄂西与渝东进 行区域整合; 33邱继勤(2004)等提出联动开发川黔渝旅游区;34吕斌、张立明等立足 三峡库区范围研究了旅游产业布局、旅游地空间结构; 35阐如良运用旅游圈理论、统 筹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了大三峡旅游圈的空间结构, 提出渝鄂湘黔川五省 市协作共建无障碍大三峡旅游圈的建议; 36罗兹柏分析了三峡工程对大三峡旅游的影 响以及当前三峡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大区域旅游观为指导,谋求大三峡旅 游圈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37曹迎曼(2004)对新三峡库区旅游资源进 行了系统的研究; 38张薇(2005)以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为例,对合作中利益相关者 的利益协调进行了研究。 39 11 针对三峡工程建成后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学者们对未来三峡旅游发展格局的空间 分布作了大量研究。张立明认为,三峡地区是以重庆和宜昌两个旅游中心城市为增长 点,将长江三峡库区沿线各旅游景点和城市连结成增长轴线,借助重庆和宜昌分别在 西南和华中地区的区域网络中心优势实施轴圈网络化发展。 40田世政(2000)认为在三 峡库区旅游资源富集区将形成三个“金三角” ,即:奉节一巫溪一巫山金三角;涪陵 一武隆一丰都金二角;巴东一兴山一株归金三角。 41李国平等(2001)认为随着万州旅 游服务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万州将取代重庆成为三峡旅游的起始点,未来长江三 峡将形成以宜昌和万州为一级接待服务中心,以奉节、巫溪、巫山、兴山、巴东、姊 归、三峡大坝、神农架等为次级服务接待中心,并构成核心旅游区,外围与重庆、武 汉、西安、武当山、张家界紧密结合的旅游空间新格局。 42王顺克等(2001)认为三峡 库区旅游产品空间布局将形成以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筑为支撑的长江三峡东部旅游 产品集聚区, 以奉节为中心的二峡腹地旅游产品密集区、 大宁河沿岸旅游产品密集区, 以石宝寨(湖)、石柱黄水自然保护区、丰都鬼城为支撑的三峡库区中部旅游产品集聚 带,和以乌江沿线为主体的旅游产品群共同构成的密集旅游区结构体系。 43吕斌等 (2004)在分析三峡工程对三峡区域旅游地空间结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对三峡区域旅 游地空间的变化趋势和结构形态进行了阐述,总结出三峡旅游“两极、二轴、二区、 四带”的空间结构骨架和区域拓展模式。三峡区域所涵盖的范围不只局限于地理概念 上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还包括川江(白四川宜宾经重庆至湖北宜昌 的长江段)及其支流辐射区域,由鄂西山地、盆周山地和川东平行谷岭二部分组成的 大三峡地区,即以长江三峡 175m 水位库区所涉及市县区为核心范围,以鸟江流域、 赤水流域、神农架地区、宜昌及重庆市其他区县、恩施州、湖南的张家界市、湘西州、 贵州的遵义市、铜仁地区、以及四川的沪州、广安、达州为辐射范围。 4445 这些研究各有侧重,总的看来,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对大三峡旅游圈内部分 地区实现旅游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方面的讨论, 缺乏对大三峡旅游圈整体性区域 旅游合作的内在机理、合作方式、政府及企业在合作中的作用等内容的探讨。 12 第三章 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依据 以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和实践表明, 区域旅游合作必须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才能 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本章从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理论着手,追溯了管理学和经济 学的最新理论成果,提出了旅游业科学发展观。 第一节 区域旅游合作的主要理论 管理学和经济学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如劳动力分工理论、系统论、核心-边缘理论、 博弈论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等对研究区域旅游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对这 些理论的回溯对于分析三峡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劳动力分工理论最早出现在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 中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得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 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 46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劳动地域分工表现为区域生 产专业化,一个地区专门生产某种商品或某一类商品,使区域内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 条件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增加区域经济福利。劳动地域分 工还有利于区域规模的扩大和同类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这种同行业的地理集中,有 助于促进区域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企业间相互合作和竞争,从而形成较大 的规模。它实际上是在生产力“趋优分布”的规律下,人们为获得更大的区域利益而 出现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选择过程。现代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分工与协作的 依赖与并存能够对各种资源要素、各个生产环节进行更合理的调度、组合和协调,从 而能更充分地发挥区域内各种生产因素的独特作用, 并产生一种超越于各单个区域的 强大合力,推动区域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 47 二、系统论 系统科学是 20 世纪初开始孕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正式诞生并迅速发展起来的 一门新兴学科。它以系统为研究对象,从系统的角度研究世界,逐渐成为全部科学的 理论指导和方法体系。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和要素构成的,具 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任何系统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中, 并与环境发生着物质、 能量或信息交换关系,脱离环境的系统是不存在的。系统论还认为,任何一个系统都 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只有与系统外的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才能 13 保证系统的良胜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这一过 程也是系统反馈、调控、优化的过程。整体思想是系统论的核心思想,即把研究和处 理的对象都看成是一个系统,从整体上考虑问题,功能上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旅游业的综合性和旅游产品的组合性决定了区域旅游系统是一个多要素、多等级、 多结构的复杂系统” 。 48 三、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是由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 (j.r.friedmann)于 1966 年首 先提出的。在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弗里德曼提出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是由 核心区 (coreregions)和边缘区 (peripheralregions)组成的。 核心区主要是城市集 聚区,工业发达、技术先进、人口和资本集中,经济增长速度快;外围区是那些相对 于核心区域来说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核心边缘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是连续 不断的。在发展中,核心区居于统治地位,对资源要素的集聚或扩散起主导作用,外 围区依附于核心区而发展,但核心区与边缘区的空间结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核心 区与边缘区的边界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区域的空间关系会不断调整,区域经济 的空间结构不断变化,最终达到区域空间一体化网。 49在区域旅游合作中,核心区与 边缘地区应该是一种平等竞争、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 50 四、博弈论 博弈论 (gamethoory)是由冯诺伊曼和摩根斯坦恩在其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 行为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博弈论主要研究人们的行为发生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 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是一种关于决策和策略的理论。也就是说,博弈是一个经济主 体的选择受到其他经济主体选择的影响, 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主体的选择时的决策 和均衡问题。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即使在合作会使所有人状况变好的 情况下,人们在生活中也往往不能相互合作。 51但这并不是说合作是不可能的。当个 体之间经过反复多次的博弈,合作就会成为博弈双方(或多方)的最佳选择。 五、产业集群理论 明确的产业集群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 波特在 1990 年出版的 国 家竞争优势中提出来的。在此书的“再版介绍”中作者写道: “在国家竞争优势 一书里,我引入了集群概念,集群即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殊领域,存在 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业化的制度和协会” 。 52 根据波特的 定义,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 14 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该书还指出,集群 不仅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改进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专业化制度、名 声等集体财富,更重要的是集群能够改善创新的条件,加速生产率的成长,也更有利 于新企业的形成。 除了以上五个基本理论以外, 研究区域旅游合作还涉及区位理论、 梯度推进理论、 点轴理论、点线面网络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聚集理论等相关理论。 第二节 关于发展观的理论 旅游业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部分,而发展观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发展观思想和西方关于发展的理论都为我们今天发展观的确立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理论进行系统的回溯。 一、中国传统的发展观思想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古国, 而在这些文化传统中也蕴涵着丰富 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内涵。 春秋时期的代表人物庄子就在其齐物论中认为“齐物我” , “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 。 53明代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也认为: “人与天地,一物也。 ” “天人 本无二,不必言合” 54庄子与程颢的思想核心就是“天人合一” ,即人是自然的一部 分, 也是自然的产物。 所以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人, 应当自觉遵守客观自然规律的制约。 而在“天人合一”朴素的发展观基础之上,郑国大夫子产认为: “夫礼,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 55这里所说的礼,包括伦理道德在内的一切社会制度和规范。 在子产看来,人类社会的制度和规范的制定不但应依照自然变化的规律,反映天道之 常则, 地利之常宜, 还要遵循人生之常行。 而我国汉代儒学之集大成者董仲舒则认为: “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孔子作春秋 ,上揆诸天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于古, 考之于今。故春秋之所讥,灾害之所加也; 春秋之所恶,怪异之所施也。书 邦家之过,兼灾异之变,以此见人之所为,其美恶之极,乃与天地流通,而往来相应, 此亦言天之一端也” 。 56可见,子产和董仲舒在强调自然环境之外,也开始关注了人 文环境。较之庄子与程颢的“天人合一” 思想,他们将发展观的内涵予以了拓展和 丰富。 二、西方关于发展理论的不同观点 1、 “工业文明观” 15 “工业文明观”即 gdp 发展观。首先,这一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 gdp 和人均 gdp 的快速增长;其次,发展就是工业化,把工业化的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尺度;另 外它还认为,发展是依靠较高的投资率来推动等等。 这种发展观是建立在“发展比不发展好”这样一个信念基础之上的。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的 20 年间,这种发展观曾经被当成是公认的发展模式,甚至得到了联合国 的推广,至今还影响着世界一些国家的发展。但是这种仅从人与物的关系角度出发的 发展观,是一种重物不重人的唯经济主义的发展观,它忽视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 的关系,把发展单纯的归结为物质财富的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造成了一些不可忽视 的问题, 如失业率上升、 收入分配的悬殊程度加重等,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还出现了 “没 有发展的增长” ,甚至是“负发展”的局面。 57 2、 “增长极限论” “增长极限论” 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梅多斯等人在 1972 年发表的著名报告 增 长的极限中提出的。报告指出,人类社会的增长是由五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趋 势构成(即加速发展的工业、人口剧增、粮食短缺和普遍营养不良、不可再生资源枯 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当这五种趋势的增长超过极限时,人类社会就会突然瓦解。 由此得出结论: “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按照现 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增长的极限将在今后一百年中发生。最可能的结果将 是人口和工业生产力双方有相当突然和不可控制的衰退。 ” 58 虽然这种观点较为极端, 忽视了人类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以及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可以带来的积极影响,但是其要求人类必须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结合 起来考虑,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观点 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使人类在行动上开始了环境治理运动。 3、 “综合发展观” 也被称为“多维发展论” 。佩鲁的新发展观一书可以视为综合发展观的代表 作。 随着发展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普遍认识到,仅有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远不能解 决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瑞典发展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他的著作亚洲的戏 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中就指出,发展是一个摆脱贫穷、实现现代化的过 程,除了国民生产总值 gnp 的增长外,还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社会转型、文化 变迁、自然协调、生态平衡等多方面内容,因而,发展是“整体的” 、 “综合的” ,同 时也是“内生的” 。由此,他还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应实行社会改革的政策主张。迈克 尔托达罗也认为: “虽然经济是根本部分,但它不是唯一的部分。发展不纯粹是一 个经济现象。从最终意义上来说,发展不仅仅包括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经济方面,还包 16 括其他更广大方面。因此,应该把发展看作包括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组和总整的 内在的多维过程” 。 59 可见,经济发展研究推动了政治发展、社会发展等多方面问题的研究,使得发展 理论从单一的科学研究转向跨学科的研究。 4、 “可持续发展观” 1987 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主席布伦特兰发表了一份报告我们共 同的未来 ,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 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 “可 持续发展”得到了公认,并迅速成为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是发 展观念的一个重大进步,也是人类文明进入新历史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60 1992 年 6 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 世纪议程 。这是 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我国政府总理李鹏在21 世纪议程签字,标 志着我国已经认可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994 年,我国政府又发表了中国 21 世纪议 程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制定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发展观的一个重要 特点,是研究了人们的代际关系,即“在不危及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的前提 下,满足我们现时之需要的一种发展” 。 61 可持续发展在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增长、 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 协调的基础上,说明了当代人的发展不能危及后代人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是 保护生态环境,维持、延续和发展人类自身,它体现了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统一的内 在要求,表达了人类在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探索之后所要追寻的真正目标。这是此前 的发展论中较少或根本没有系统论述过的发展观。 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发展理论的论述 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基本观点出发,把社会发展看作是基于经济增长之上的各个领域的系统发展。一方面 强调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又高度重视人的发展,把社会发展看 作是人类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将人类的全面发展看作是未来发展最终目标。马克思 主义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 1、发展必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马克思曾经说过: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 己的产品的材料。 ” 62人类创造的财富是将劳动和自然资源结合的产物,自然界是人 类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属于自然,受自然法则的支配。但人具有 主观能动性, 通过实践来使自然为自己服务, 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 17 “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相互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 动和相互变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 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 有生产” 。 63这就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对立统一是和人与人的关系密切相关的。 2、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首先,马克思强调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的“细胞”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 的是为了人的发展。 马克思指出: “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 基础” ; “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是人,现实的、活 生生的人。 历史不过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 64马克思还认为个人的发展程度与 个人的现实素质相联系,而个人的现实素质又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他说: “这些社会 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 65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 与整个社会发展是互为前提的,互为基础。人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统一的, 人的发展和解放终归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他指出只有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 生产的物质条件,才能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 其次,马克思根据人类历史发展的事实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漫长的、渐进 的过程。 “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族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的主人,成为自身 的主人自由人” 。 66 “但是, 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 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 ” 67 3、社会发展是经济增长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物质资料生产、经济因素对社会发展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但也 从未忽视其他社会非经济因素对发展的重要作用。马克思说: “生产的承担者对自然 的关系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他们借以进行生产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就是从社会 经济结构方面来看社会。 ” 68恩格斯指出: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 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并非只 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 总是得到实现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 ” 69 第三节 关于旅游业科学发展观的研究 科学发展观已成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也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能为我们探 18 讨三峡区域旅游合作提供新的思路。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