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金融海啸观察之一全球格局:WTO的视野世界工厂:“半边缘地区”中国:贸易伙伴分类经济系统:自主性还是依附性?自2006年下半年开始露头的美国次贷危机,在国际上掀起了一阵强过一阵的经济震荡,一个个曾傲视全球的银行亏损、被接管甚至关张,一个个曾被人羡慕的国家陷入破产边缘。在全球经济风声鹤唳之际,南方周末2009年2月18日发表长篇报道跨国血拼:中国人不像有经济危机?,描述了“许多有钱中国人”“出国血拼”的潮流,他们的队伍“像春运”,他们在欧洲大街上“像蝗虫”,他们抢购奢侈品像“抢白菜”,甚至有看房团要启程前往美国考察,准备“抄底”,以至于西方人议论,“中国人不像有经济危机”,“只有中国才能救世界”。这不免让人联想起80年代日本人“买下美国”的壮举。而历史告诉我们,此后等待日本的是“失去的十年”。简单的联想不足以得出清晰的判断,让我们从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实际地位开始观察。全球格局:WTO的视野过去三十年,经济理论界里,“全球化”无疑是最强势的声音。而今这“全球化”到底“化”到了什么程度?中国在其中处于何种地位?让我们先看看“全球化”的“领导机构”WTO组织提供的数据。WTO组织将全球分为7个大的贸易区:北美、欧洲、亚洲、中东、独联体、中南美、非洲,给出了2006年区域间双边贸易的统计数据,据此,笔者绘出了图一。图中的联线宽度与双向出口之和成正比。图一:各大区间的双边贸易数据来源:/english/res_e/statis_e/its2007_e/its07_world_trade_dev_e.htm图一显示:世界贸易主要是在亚洲、北美和欧洲之间进行,而两条最粗的连线都出自亚洲,这三个区域的经济高度相关。独联体的主要贸易伙伴是欧洲,中东的主要贸易伙伴顺次为:亚洲、欧洲、北美;中南美的主要贸易伙伴顺次为:北美、欧洲、亚洲。至于其他的双边贸易则微乎其微。认清这个系统的性质还需关注财富的净流向。图二的箭头代表区域间的净出口,同样,箭头的宽度与净出口量成正比。图二:各大区间净出口数据来源:/english/res_e/statis_e/its2007_e/its07_world_trade_dev_e.htm数据显示,区域间净出口最大的是亚洲向北美,其次是亚洲向欧洲。图中的主要箭头提示我们:亚洲扮演着“世界工厂”的角色,它的产品主要供养北美、欧洲。而中东则是“世界工厂”的主要能源供应者。世界工厂:“半边缘地区”这一格局让人想起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在沃勒斯坦的眼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地域上存在核心区-边缘区-半边缘区的等级结构。构成核心的是世界上少数最富裕的国家,它们的特征是高技术、高垄断、高利润、高工资。自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产生以来,只有(也只能有)少量国家处于核心区;边缘区生产活动的特点是低科技、低垄断、低利润、低工资,输出的是农业初级产品、工业原料和自然资源,沃勒斯坦把它称作“边缘类生产活动”。图二提示我们,亚洲主要扮演着“半边缘区”的角色:从边缘区进口初级产品,为核心区生产成品。所谓核心区,主要是美国,图二显示,对所有其它区域,北美都是净入口,是全球唯一的财富净流入的地区。事实上,进入80年代后,美国就是持续的外贸逆差(见图三),而来自亚洲的净进口占到了绝对多数。图三:美国的国际贸易平衡数据来源: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与之相反,中国90年代后进入了持续的外贸顺差(见图四)。那我们有哪些主要贸易伙伴?相互间是什么关系?图四:中国的国际贸易平衡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贸易伙伴分类 图五为中国大陆与主要贸易伙伴间的进出口总额。数据显示:美国、日本是中国大陆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香港、韩国、中国台湾、德国构成了“第二梯队”,其他国家和地区则远小于此。图五:中国大陆与主要贸易伙伴间的进出口总额(单位:万美元)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图六为与中国大陆贸易最不平衡的国家和地区。顺差最大的顺次为:中国香港、美国、荷兰、英国、阿联酋、西班牙、墨西哥、土耳其、巴拿马、比利时。其中香港和美国的顺差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而逆差最大的顺次为:中国台湾、韩国、日本、马来西亚、俄罗斯联邦、泰国、沙特阿拉伯、安哥拉、阿曼、菲律宾。图六:中国大陆外贸顺、逆差各自最大的前10位贸易伙伴(单位:万美元)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美国和香港,与之相比,其它贸易伙伴低很多。如果按美国的统计,中国对美贸易顺差比中国统计数据高出一倍以上。曹乾、何建敏在中美双边贸易不平衡额究竟有多大 1993-2002年的实证分析(中国软科学 2004年第 8期)中分析了这种差异:“1993-2002年间,香港将美国转出口中国的金额平均为 53亿美元/年,占美国对中国出口额比重为39.3,香港将中国商品转出口美国的金额平均为303亿美元,占中国对美出口比重的90以上;” 据此认为香港转口贸易是两国政府统计数据差异的根本。他们扣除重复统计与转口增值(转口成本与利润)后,计算出调整后的中美间贸易顺逆差数据,比中国政府公布的数据高出30%以上。已有许多数据表明,中国出口商品在产业链上的定价被压得极低,在这样的贸易条件下,中国对美贸易还出现了如此巨大的顺差,可见,中国向美国的财富净流出达到了何等规模。至于主要的贸易逆差伙伴,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如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等,一方面,他们靠超市和专卖店占领了中国大陆大量的零售市场和时尚品市场;一方面他们在中国拥有大量企业,中间产品高价输入,而产成品低价输出,这是跨国企业降低账面利润,逃避所在地税收的惯常操作。另一类贸易逆差伙伴,则主要是向中国输出能源与原材料。中国将其加工成产品,再输出到核心区国家。经济系统:自主性还是依附性?在这样的格局下,中国的巨额外贸顺差举世瞩目,不时有各国政客拿它说事。这外贸顺差对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图七为中国外贸顺差的构成。图七:中国外贸顺差的构成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中国外贸顺差完全是加工贸易造成的,扣除加工贸易后,中国的正常贸易其实基本是逆差。海外资本把中国当作自己的“离岸”加工厂,这是中国外贸顺差的根源。不同类型企业占中国出口的份额,印证了这一格局。海关将出口企业分为外资、国有和其他三类。海关总局网站公布的统计数据从2005年7月开始,数据显示:外资企业控制了我国50%以上的出口份额(见图八)。图八:不同类型企业占出口金额的比重数据来源:海关总局网站“两头在外”把生产经营的两头(原材料、销售市场)放到国际市场上去,这是对“国际大循环”战略的形象表述,但它忽略了核心技术、品牌、营销网络与控制权,这些产业链中最关键的要素其实也统统“在外”。外资不但控制了我国的出口环节,也相当程度地控制了我国的生产环节。中国统计年鉴提供了“按行业分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和“按行业分三资工业企业主要指标”。前者可大体代表整个工业的状况,而后者可大体代表外资企业。两张表的指标体系相同,包括: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资产总计、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固定资产原价、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负债合计、流动负债合计、所有者权益、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利润总额、本年应缴增值税、全部就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可据此计算“三资企业”在上述每个指标中所占份额,如果以这些份额的平均值作为“三资企业”占某行业的份额,数据显示,2006年三资企业在被视为高科技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占到了70%以上的份额;在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中所占份额超过50%;外资所占比重超过30%的行业共计16个(见表一)。表一:“三资”企业所占份额超过30%的行业行业三资企业所占份额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71.02%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59.79%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53.47%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52.31%家具制造业48.76%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45.7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2.86%塑料制品业42.27%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41.37%橡胶制品业37.70%食品制造业37.53%造纸及纸制品业36.8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5.56%饮料制造业35.46%金属制品业34.36%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30.10%由此可清晰地看明白,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中,中国所处的位置给国际资本打工。这种地位使中国经济难于自主,在“全球化”的大系统中,中国经济是一个偏斜的子系统,它需要另一些反向偏斜的子系统来“互补”,否则,整个全球经济大系统就无法运转。那谁来与中国“互补”?这种互补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请看下一篇从中美“互补”到“Chimerica”从中美“互补”到“Chimerica”-金融海啸观察之二商品与货币劳力成本资源环境社会安定债务:显性与隐性“Chimerica”?前文描述了在“全球化”体系内,中国这个子系统的功能:大量生产、大量出口。为了整个体系的运转,必然有另一些子系统的功能与之“互补”。美国就是其中的典范。所谓“互补”意味着将一方的状态翻过来,就是另一方的状态。商品与货币在市场经济中,伴随商品流动的,是货币的反向流动,于是我们看到了中国日渐增大的外贸顺差,和日益膨胀的外汇储备-美国印刷的绿色bill(见图一)。国外汇储备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diaochatongji/tongjishuju/据报道,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数据显示,截止到2008年10月,我国持有美国国债6,529亿美元。(10月中国增持美国国债659亿美元 刷新年内纪录2008年12月16日第一财经日报)6,529亿美元占到当月中国外汇储备总额(18,796亿美元)的35%,占到美国国债总量的21.44%。根据此文提供的数据,美国的主要债权国见图二,中国成了美国的最大债权国。08年10月,美国的主要债权国由此,我们看到了中美之间的货币/产品互补:中国生产产品,美国消费;中国赚得美元,回头买美国国债,而美国国债的年利率自80年代以来持续下降,目前已接近于零(见图三)。图三:美国一年期国债利率数据来源:上述报道称:“10月末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较9月大幅增加659亿美元。”而10月份的外贸顺差为352.4亿美元,将外贸顺差全部用于增持美国国债尚不够。无怪乎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教授贾兰尼(Brahma Chellaney)称:“中国实际上已经成为美国的银行”,北京与华盛顿之间已经形成“放债者与欠债者的关系”。(印度以矛盾心情迎接“奥巴马时代”2009-01-22联合早报)既给美国造东西,又给美国发钱,这就是“发展中的”中国与“发达的”美国之间的“互补关系”。然而,这只是问题的表层。中国生产的商品之所以能大量流出,源于价格优势。而价格优势则源于低廉的劳力成本、资源消耗和几乎无需成本的环境破坏。在这些层面,我们能看到更丰富的“互补”。劳力成本关于劳力成本,正如“国际大循环”战略倡导者王建指出,中国劳工极低工资的状态已经维持了二十年:“我们国家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就说20年前在珠江三角洲一带打工的民工,一个月挣四五百块钱,20年后也还是挣这个钱。为什么20年过去了,工资几乎就不变?我们的劳动力市场呈现两极趋势:一方面高级人才的市场价格与国际接轨,不断往上涨;另一方面,大量普通劳动力的市场价格长期被稳稳地压低。一般的小国,没有这么大的腹地空间,没有这么大的后备劳动力资源,这就使我们的产品在国际上长期有竞争力。产品价格低、质量又好,所以越来越迎合发达国家的水平。”(中日贸易摩擦的背后访著名学者、国际大循环经济战略问题专家王建2001年06月22日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根据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署网站(/data/#employment)提供的数据,2007年美国每周平均工资为695美元,相当于月薪20,850元人民币。而中国统计年鉴2007显示:中国年平均工资才21,001元人民币,即美国人工作一个月挣中国人一年的工钱。这种差距的一个原因是就业结构。直到2006年,农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毛毅/餐饮业等低收入行业,仍占就业岗位的67.3%(见图四)。图四:中国就业结构数据来源:历年中国年鉴 与之相反,美国就业岗位中这类比重小得多,高收入职位的比重远高于中国(见表一)。这说明,在全球化的产业分工中,中国人分到了苦力环节,而美国人占据着老板和管理环节。这是中美“互补”的另一个方面。表一:美国2007年就业结构职 位比重(%)管理、专业及相关职位35.5 管理、商业和金融操作相关职位14.8 专业及相关职位20.7销售和办公室职位24.8 销售和相关职位11.4 办公室和行政支持相关职位13.4服务职位16.5生产、运输业职位12.4 生产职位6.4 运输职位6.0自然资源、建筑和维护相关职位10.8 农、渔、林职位0.7 建筑业职位6.5 安装、维护、修理职位3.6(数据来源: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署网站/data/#employment)资源进入本世纪后,与加工贸易急速增长同步,中国能耗急速增加。相反,美国能耗增速远低于中国。据国际能源年鉴2006,中美两国能耗趋势如图五。如果维持这样的趋势,中国能耗将很快超过美国。美两国能耗 单位:1015Btu对比中国的能耗与加工贸易(见图六),两者均于90年代后开始高速增长,表明中国耗能主要是在为别人生产。而美国耗能主要是自己享用。国外贸顺差的构成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然而,中国是个资源紧缺的国家,这样的生产定位,导致自己的资源快速消耗。中国的能源以煤炭为主,进入20世纪后,大型矿难接踵而至,安监局疲于奔命,这暗示我们,安全易采的煤矿已经采尽,我们只能用矿工的性命来维持这台经济机器的运转。于是,中国耗尽自己的资源,为美国生产廉价产品,而美国却能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中国说三道四。这是又一个层次的“互补”。环境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部分来自几乎不受制约的环境破坏。关于环境破坏的报道早已充斥了媒体。问题的严重性在于,环境破环已经不是一个个的孤立事件,而在威胁着大片区域的持续生存。环渤海地区就是一个典型。环渤海地区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是中国的能源基地、化工基地和钢铁基地。这些行业是“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基座,为其提供动力与原材料。扮演这样的角色,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渤海正在走向死亡。历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数据告诉我们,从启动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2001年起,到2007年,渤海污染水域面积呈指数增长,短短六个年头,重度污染面积增加了3.47倍,中度污染面积增加了6.58倍,轻度污染面积增加了3.26倍。尤其是从2006年到2007年,重度污染面积增加了1.21倍,中度污染面积增加了2.07倍(见图七)。渤海污染水域面积(单位:万平方公里)数据来源:历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更有相关海洋专家出语惊人: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来遏制污染,那么10年后,渤海将变成“死”海;既使现在开始不向渤海排放一滴污水,仅靠其与外界水体交换来恢复清洁,也需要至少200年。整个渤海不过9万平方公里,图七显出的污染指数增长态势提示我们,问题可能相当严重。基于这些数据,简单地用logistic函数外推,得出的结果见图八。图八:用logistic函数外推的渤海污染前景(单位:万平方公里)图八告诉我们,如果维持目前的趋势,到2013年,轻度及以上污染面积将达到渤海总面积的一半;到2017年,中度及以上污染面积将达到渤海总面积的一半;到2022年,严重污染面积将达到渤海总面积的一半,到2028年,整个渤海将变为一腔臭水。渤海沦为死海,指日可待。在飞机上俯瞰美国,最让人羡慕的是大片大片的森林。在美国行走,随处可见图九这样清新、幽静、美丽的环境。图九:芝加哥城郊一个小旅馆(Comfort Inn)外即使处于内华达酷热荒漠中的拉斯维加斯,也能不惜工本地营造、维护人工生态美景(见图十)。图十:拉斯维加斯之晨于是我们看到又一个层面的“互补”:被精心保护的美国环境与日渐破败的中国环境。社会安定消费多生产少的美国不得不靠超额发行钞票来应付,以至于它的货币发行量增速远远超过了其GDP的增速。这造成了潜在的通胀压力。是来自中国的廉价商品,和中国政府购买美国国债而流入美国政府的货币,保证了美国的低通胀和社会稳定。为此付出代价的是中国的社会稳定。农村最有活力的成员成了外资的打工仔,为美国人创造财富。被死死压低的劳力成本使他们不可能转换为城市人口,当数千万农民工退出劳动年龄后,他们能上哪里?被接纳为城市市民?这意味着必须弥补以前为廉价出口而克扣的劳动成本。谁来支付?当年的资本家?他们恐怕早已荣归故里,不见踪影,即使找到,也于法无据。现在的资本家?他们已经对日渐提升的劳力成本感到压力和强烈的不满,正在动员学界大造舆论。偷驴的无恙,拔橛的赔钱,资本家们傻吗?另一条出路是让他们回农村。而他们中相当多的人已经只适应城市的生存环境,根本就不会干农活。二三十年来,大量社会资源被吸引到沿海打工城市,广大内陆农村日益凋敝。这次华北大旱暴露出了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的问题,它们大多数是80年代之前修建的。而目前基于“比较优势”的经济机制,根本不可能引导资源投向这个方面。被赶回凋敝的农村,对这数千万在城市里为资本利润、为美国人耗尽青春的人,意味着什么?他们会作何反应?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他们的子女又会做出什么反应?于是美国的社会安定与中国社会积累的巨大应力,成为鲜明的“互补”。债务:显性与隐性大手大脚的美国人欠下了巨额的显性债务。据媒体报道:“按照美国公开数据,85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全部实施之后,美国国会所能接受的名义国家债务余额为11.2万亿美元,相对于美国13.8万亿美元的GDP而言,美国债务率为81.16%(负债总额与GDP之比为债务率),高于60%国际公认的安全债务率。”与之相比,中国政府的债务水平相对较低。然而,上述农民工问题表明,无论是接纳他们进入城市,还是把他们赶回农村,政府都不得不为维持社会安定支付巨大的成本这其实是过去二三十年间政府积累的巨额隐性债务。这样的对比几乎随处可见,中国反过来就是美国,两者嵌合起来正好“互补”。“Chimerica”?美国畅销书作者尼尔弗格森在其新书金钱的崛起中生造了“Chimerica”(“中美国”)一词,将中国与美国合为一体:“一时看起来这像是天作之合。中美国里东边的人(中国人)存钱,西边的人(美国人)花钱。”中国人获得增长,美国人得到低通胀和低利率。对此现代快报于2008年11月21日以记住这样一个新词:Chimerica为题发文,自豪地宣称:“难怪美国国内有学者说,中美利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地连为一体,他们甚至把美国叫“Chimerica”,这就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谁也没有选择,谁都不能逃避。更何况在当今世界同心协力抗击百年不遇的金融风暴的背景下,中国为了展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增持美国国债也有着更多的含义。”说白了,Chimerica就是东家与长工间的“互补”-长工干活,东家得收成,穷鬼长工一分一厘地攒钱,因为这是血汗换来的;而败家子东家花天酒地,因为得来全不费功夫。而今东家搞得要破产了,于是盯上了穷鬼长工的荷包,叫他“负责任”,还说这是长工的根本利益所在:否则,东家破产了,你上哪里去打工?于是长工成了英雄,所谓“负责任”就是“英雄救美”。就算我们愿意忍气吞声、委曲求全,为了保全打工者的地位,去救东家,问题在于,“英雄救美”能否成功?这要看美国经济得的到底是什么病。请看下一篇从基钦周期到朱格拉周期分析从基钦周期到朱格拉周期-金融海啸观察之三 脉搏:GDP的年增长率“反周期”政策:效果与作用货币压力:消费品还是资产同步强化:贪婪与恐惧未走完的朱格拉周期 前文描述了中、美两国经济高度互补。目前希望中国“英雄救美”的言论充斥了海外媒体,国内也不乏跃跃欲试者。为了“救美”我们至少要知道“美人”疾在何处,腠理?肌肤?肠胃?骨髓?美国是当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拥有最先进的科技水平,是令许多国家的精英群体神往的国度。“寡人何疾?”伤风感冒而已,那怎么就成了这次全球经济地震的震中?让我们从号脉开始。脉搏:GDP的年增长率图一为战后美国真实GDP的年增长率数据,图中蓝色粗线为增长率波动的平衡位置,蓝色细线则刻画了增长率的波动范围。图一:美国战后真实GDP年增长率数据来源: 美国经济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网站/national/nipaweb/SelectTable.asp?Selected=N观察图一,可以发现,80年代之前,美国明显存在四年一循环的所谓基钦周期。基钦周期又称为存货周期,其内在机制学界已有共识:追逐利润的投资冲动导致产能高速增长,而追逐利润又导致工资的增长远低于产能的增长,于是社会供给能力逐渐超过社会购买力,导致销售不畅、存货积累、利润率下降,最终引发萧条,大量厂商收缩乃至破产,靠销毁多余的产能来恢复供需平衡。基钦周期使美国的经济大起大落,不但毁灭了大量的财富,还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对付它,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反周期”政策,其关键在于,当经济出现收缩时,向不足的有效需求注入额外的资金。这一政策能有效地“熨平”经济波动,图一显示,美国经济的波动幅度持续收缩。更值得注意的是进入80年代后,基钦周期已经不明显了,显眼的是两轮大约10年的朱格拉周期(1982年3季度1991年1季度;1991年1季度2001年4季度)。“反周期”政策:效果与作用“反周期”政策由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组成。从财政角度看,它导致了美国政府财政赤字的不断扩张(见图二)。数据显示,在70年代之前,除个别年份,美国财政大体保持盈余。而进入70年代后,反了过来,除个别年份,美国财政大体保持赤字。图二:美国政府货币收支平衡数据来源: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其实真实的情况远比图二显示的严重。观察美国的财政收支表,发现其中包括政府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社会保险的收入不是各种税收,它是社会委托政府代管的资金,属于社会成员,最终要还给公民;而税收则无须归还,任由政府使用,只要能通过议会审批。如果扣除这一项,美国政府货币收支平衡如图三,自60年代起就进入了持续的赤字。而今美国政府欠下了巨额的债务,正是这数十年赤字财政的必然结果。图三:美国政府货币收支平衡(不含社会保险项)“反周期政策”的另一支柱是货币政策,面对需求不足时降低利率、增发货币以刺激消费。长期超额发行货币,必然导致社会上货币存量与真实财富日渐失衡。从美国经济分析局网站找到的美国货币发行量数据可追溯到1959年一季度,以此为基年,设广义货币M2和以不变价格计的GDP均为1,到2008年二季度,美国以不变价计算的GDP增长到4.90,而广义货币M2增长到26.58(见图四)。这意味着,与1959年一季度相比,单位GDP对应的货币增加为5.42倍。图四:货币存量与真实财富失衡数据来源: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几十年来几经变动,目前被比较广泛认同的是“盯住通胀”的政策:货币发行量以设定的消费品价格指数(CPI)为唯一控制目标,不考虑其他政策目标。逻辑上,实施这一政策的结果将使货币发行量与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 同步。这意味着,货币随着物价逐年贬值,而只要物价指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就不至于引起社会动荡。这样通过货币的缓慢贬值,就可以做到“这里的赖账静悄悄”。图五为货币存量与当年价计算的GDP比较(均取基期为1)。数据显示,在1988年以前,货币存量与当年价计算的GDP走势大体同步,此后货币存量的走势甚至慢于当年价计算的GDP。这表明,美联储事实上执行了“盯住通胀”的政策,1988年后美联储执行了更紧的货币政策。可见保持“强势美元”是美国的真实意图。图五:货币存量与当年价计算的GDP比较(基期为1)数据来源: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做到这一点,有赖于持续的大规模财政赤字和来自亚洲极其低廉的产品。即使如此,自进入本世纪以来,美国的日用品价格还是显出不祥的走势(图六)。如果没有大量廉价进口商品从中国等“半边缘地区”国家源源输入,没有这些国家不断地购买美国政府的国债,情况可能更险恶。图六:美国日用品价格数据来源:U.S. Census Bureau/compendia/statab/cats/prices/price_indexes.html这正是伯南克始终关注通胀风险的大背景,他当然清楚美国滥发了多少货币。直到2007年2月,次贷危机浮出水面,已经身为美联储主席的伯南克还一如既往地关注通胀压力。直到8月7日,美联储的声明仍强调,“关注的重点仍是通胀压力能否像预期那样得到缓解”。货币压力:消费品还是资产然而,危机的核心却不在日用品价格,60年代以来,日用品价格不过涨了几倍,而美国三大股指上涨则超过了一、两个数量级!(见图七)。图七:美国三大股指历史数据取自:/q/bc?t=my&s=%5EGSPC&l=off&z=l&q=l&c=&c=%5EGSPC&c=%5EIXIC&c=%5EDJI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差异?由于货币在经济运行中持续地转化为潜在资本,导致追逐商品的货币与追逐利润的货币失衡。统计上广义货币M2中流动性最强的部分是M1(现钞、信用卡及活期存款),它主要用于购买商品与服务,M2中其他部分是各种存款,它们追逐的是利润,图八表明,在美国广义货币M2中,M1的份额持续下降,证明购买商品的货币相对于追逐利润的货币持续下降。图八:美国 M1/M2数据来源: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于是货币压力主要不是聚焦于日用品上,而是聚焦于有可能赚得利润的“资产”上。注意到图四显示的广义货币M2相对于真实GDP的超速增长,可知有何等巨额的货币在追逐盈利机会,这导致了“资产”价格的暴涨。事实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只反映了货币压力的一小部分,货币压力主要压在资产上。“盯住通胀”政策的成功,使各国央行忽视了货币压力的主体,而这方面积累的压力最终爆发,导致了这次全球性的危机。同步强化:贪婪与恐惧比较图一与图七,可以发现,从1991年1季度2001年4季度的GDP波动与从1991年2002年的股市波动在时间上大体吻合;2001年4季度至今尚未走完的GDP波动与从2002年至今尚未走完的股市波动在时间上大体吻合。这暗示我们,造成美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已经不再是前述基钦周期的机制,而是朱格拉周期-熊彼特认为它是投资机会波动的结果。如果说,80年代之前,美国的资本主要靠实体经济获得利润,所以表现出明显的基钦周期;那此后朱格拉周期明显,则提示我们:美国的资本主要靠投资机会波动获利。对投资机会波动,熊彼得用“创新”来解释,这里的“创新”包括两个方向:技术性的和组织与制度性的。前者如网络,后者中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金融衍生工具。其实,造成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货币大量集中于逐利之徒手中,导致经济运行阻滞。对此技术创新几乎无能为力,“网络”、“纳米”、“新能源”之类的案例表明,它能造成少数企业一时的高利润,从宏观看,逐利资金的聚集反而被加强了,根本不可能遏制整个社会资本利润率下降的大趋势(见图九)。奇怪的是,这种思路目前依然是学界主流,技术创新依然被视为发展战略的要点。这种思路的实质是:用经济制度之外的因素,来解释(甚至试图解开)货币循环的死结。至于衍生工具一类的“金融创新”,其目的就是规避监管。而金融监管的核心功能,正在于小心翼翼地防止越吹越大的金融泡沫被戳穿。观察资本市场的波动,不难看到两种心理状态的较量:贪婪与恐惧。当贪婪占上风时,实体经济中比例极小的部分也可以被炒成“新经济”,当年的“网络”、“纳米”、“新能源”就是实例。它们在实体经济中的比重很小,却在资本市场中掀起了滔天巨浪。似乎经济规律不再起作用,“创新”可以大幅提高资本盈利的可能性,而亏本的风险则被多数人抛到脑后,此时即为牛市。然而,事实证明所谓“创新”并不能让经济规律失效,高速膨胀的资本从相对萎缩的购买力中赚得的真实利润,只能越来越薄,风险逐渐出现在一个个明星企业的财务报表中,恐惧逐渐占了上风,这时人们争相祭起“现金为王”的信条,以求自保,导致整个社会流动性枯竭,实体经济因而遭受无妄之灾,此时即为熊市。从美国经验看,摆脱熊市,历来都依靠政府“救市”。救市唯一有效的途径是唤起信心,以驱逐恐惧。实现这一点,唯有大量发放货币,让贪婪的逐利资金拥有者逐渐看到“以钱生钱”的前景,直至这个群体的心态转向,重新树立信心,使贪婪再度成为主导心态。而这时贪婪拥有的本钱已大大扩张-所谓“救市”资金加入了逐利资金的行列。人们不妨去查查2002年美国股市崩溃时,媒体的报道、专家的分析和美国当局的举措,与今天看到的何其相似。在这个经济系统中,既有正常的“经营”导致的社会资金向少数人集中,又有大规模救市资金的加入,致使贪婪控制的金钱急速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美容考试题及答案
- 中级财务会计I知到智慧树答案
- 中西语言与文化知到智慧树答案
- 道路运输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考核考试题(含答案)
- 大数据HCIA模拟练习题(附答案)
- 2025年高标准仓储场地租赁合同参考范本
- 2025版互联网金融服务合作增补协议
- 2025年沉井基础施工劳务分包合同模板
- 2025版电商平台在线支付技术支持合同书
- 2025场教育机构课程推广合作协议书
- 2024年中考物理压轴题专项训练:电磁继电器核心综合练(原卷版)
- 矿山事故应急报告制度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四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考试试题
- 《公路建设项目文件管理规程》
- 《实践论》(原文)毛泽东
- 佳能-600EX-相机说明书
- 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培训资料
- DB34T 3678-2020 内河航道疏浚工程施工技术规程
- 《绝对值》教学课件
- 制造业智能化生产线改造方案提升生产效率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