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专业论文)菲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pdf_第1页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菲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pdf_第2页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菲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pdf_第3页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菲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pdf_第4页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菲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菲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菲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的胡敏酸。 相对于菲的单基质培养,本文还研究了菌株在多种共基质存在条件下,分别 在无机培养基和土壤环境中对菲、荧葸及芘的降解特征,结果发现,在无机培养 基和土壤环境中菌株均可以菲或荧蒽为唯一碳源和能源而充分生长,三种p a h s 组分作为共基质时,其降解过程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组分之间的共代谢不明显。 另一方面,t w e e n 8 0 的添加可在m m 培养基中微弱提高菌株对荧葸和芘的降解 率,并可大大促进菌株的生长,使培养液p h 明显下降;在土壤环境中则可大大 提高芘的降解率,说明表面活性剂在土壤环境中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富里酸 ( h a ) 的加入在无机培养基中可一定程度上提高菌株对菲的降解率,并可促进 菌株生长,但在土壤环境中则对p a h s 的降解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当 有乙酸存在时p a h s 基本上不能被降解,同时土壤微生物碳有大幅度的增加,说 明d o m 组分被菌株作为碳源和能源利用,从而形成与菌株对p a h s 降解过程的 强有力竞争。 关键词:多环芳烃;菲;降解;产脂固氮螺菌;溶解性有机物;共基质 菲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p h 7w a sp r o p i t i o u st og r 0 、矶ho ft h es t r a 氓w h e ni tg r o w e ds u 伍c i e m l ym i i l i t i a l p h 5 o ,a 1 1 dr a t i oo f g 佃呵e f 梵c t e df i a i l l t l y a a d d i l l gs 耐h c t a n tt w e e n - 8 0c a ni 1 1 c r e a s ei t s g r o 吼h 伊e a t l xa n dt h e r ew a sp o s i t i v ec o n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w e e n - 8 0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a n d0 dv a l u e d i s s 0 1 v e do r g a m cm a t t e r s ( d o m ) w e r ec 印a b l eo fi i l c r e a s e m g 莎。叭h o fs t r a i l l h o w e v e r d i f | f e r e n tc o l l c e n t r a t i o n so fd o mh a dd i 舵r e n te 腩c t s ,w h i c h a c e t i ca c i dw i t h5 0 m la f f e c t e dm o s ti 1 1 t e n s i c e l yw h e nh u m i ca c i dw i t hl0 m l a 伍戈t e dl e a s t a tt h ee n d ,t h i sp a p e rs t u d i e dt h ed e g r a d a t i o n gc h a r a c t 耐s t i c so fs t r 咖t 0 p h e n a n t h r e n e ,n u o r e s c e n c ea n dp y r e n e i nm mm e d i u ma n ds o i l s a m p l e s , w i t h p f 豁e n c eo fs e v e r a lc o s u l b s t r a t e s t h er e s u n ss h o w e dt h a t ,s t r a i l lw 邪a b l et og r o ww e l l o ns o l ec 锄b o no fp h e n a 州j i l l e n eo ff l u o r e s c e n c ei nm mm e d i 啪a n ds o i ls a i n p l e s w h e nt 1 1 r e ep a h s 印p e a r e da sc o s b u b s t r t a t e s ,l ed e 笋a d a t i o nw a sc o n t r 0 1 e d ,a n d c 0 - m e t a b o l i s mb e t w e e nc o m p o n e n t si sn o to b v i o u s 0 i nt h eo t h e rh a n d ,a d d i t i o no f t l w e e l 】一8 0c o u l di i l c r e a s ef l u o r e s c e n c e - d e g r a d m gr a t ea n dp y r e n e d e 伊a d i n gr a t e f a 洫l y ,c a u s e dd r o po fp hi 1 1m mm e d i u i t l w h e n 证c r e a s ep y r e n e - d e 黟a d 通gr a t e 删l yms o i ls a m p l e s 1 1 1 i sm e a n e dt h a ts u r f a c t 觚tw a sm o r ee 髓c t i v ei i ls o i l e n 讥r o n l t l e n t h u n l i ca c i d ( h a ) c o u l ei 1 1 c r e a s e dp h e n a n t l r e n e d e g r a d i n gr a t ea r l d 粤o 、聃ho f s t r a i l li i lm mm e d i u n l ,b u ti tr e s t r a i n e dd e 蓼a d a t i o no fp a h si i ls o i ls a m p l e , e s p e c i a l l yw h e nt h e r ew a sa c e t i ca c i di i ls o i l a tt h es 撇et i i i l e ,1 1 1 i c r o b i a lb i o m a s s c 缸b o n 讥c r e a s e da b u n d a n t l y ,w h i c hm e a n e dt h a td o mw e r eu s e da sc 打b o ns 0 u r c 懿 觚de n e r g ys o u r c c s ,c a u s i i l gs t r o i 培c o 瑚p e t i t i o nt od e g ,a d a t i o no fi ! a h s k e yw o r d s :p o l y c y c l i ca r o m a t i ch y d r o c 砌) o n s ( n 蛾s ) ;p h e n a n t l 们n e ;d e 黟a d a t i o n g ; 却删砌历助鳜删朋;弛s 0 1 v e do r g a n i cm a t t e r s ( d o m ) ;c o s u b s t l 缸e v i 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 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 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i 勃蚴弥 日期:瑚年月,口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 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 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 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撇潞导师签名:孝砀 日期:瑚年月l 日日期:盯年6 月p 日 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 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 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i 勃蚴弥 日期:瑚年月,口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 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 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 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撇潞导师签名:孝砀 日期:瑚年月l 日日期:盯年6 月p 日 菲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第一章绪论 l 环境中p a h s 的来源、毒性及污染现状 多环芳烃( p o l y c y c l i ca r o m a t i ch y d r o c a f b o n s ,p a h s ) 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苯环以线形、弯接或簇聚的方式构成的化合物,是一个庞大的家族。p a h s 按其 理化性质可分为两类:一类为2 3 个苯环的低分子量的芳烃,如萘、芴、菲和葸 等,这些化合物易挥发,对水生生物有一定毒性;另一类为4 7 个苯环的高分子 量芳烃,如芘、荧蒽、苯并 a 】芘、晕苯等,这些化合物大都是些无色或淡黄色的 结晶,个别具深色,熔点及沸点较高,蒸汽压很小,不易挥发,一般具有荧光, 在光和氧的作用下很快分解变质,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l 】 p a h s 在环境中分布广泛,是一类疏水性有机化合物,具有较高的辛醇水分 配系数,易于分配到环境疏水性有机物中,能很快进入到土壤和沉积环境中,并 且随着苯环数量的增多,脂溶性增强;有较高的生物富集因子( b c f ) ,在生物 体脂类中易于富集浓缩,在环境中存在的时间延长,遗传毒性增高。由于p a h s 具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性【2 1 ,并极易在环境中累积且通过食物链传递在动、植 物体内逐级富集,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很大危害性【3 】。1 9 7 9 年美国环保局 ( u se p a ) 将1 6 种p a h s 列入优先检测污染物【4 1 ,要求他们的总量不得高于 0 2 烬l 【5 1 。为修复已被弹嫩s 污染的土壤及沉积环境,需要对p ! a h s 的降解特性 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p a h s 作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具有以下特征而被各国关注:( 1 ) p a h s 具有极强的“三致效应。人和动物癌症病变有7 0 乡扣9 0 是环境中化学物质引 起的,而p a h s 则是环境中致癌化学物质中最大的一类;( 2 ) p ! a h s 对微生物的 生长有强抑制作用。p a h s 因水溶性差及其稳定的环状结构而不易被生物利用, 它们对细胞的破坏作用抑制普通微生物的生长;( 3 ) p a h s 经紫外照射后毒性更 大( 光毒效应) 。p a h s 吸收紫外光能后,被激发成单线态及三线态分子,被激发 分子的能量可以通过不同途径损失,其中一部分被激发的p a h s 分子将能量传递 给氧,从而产生反应能力极强的单线态氧,破坏生物膜。 菲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表1 一l1 6 种u se p a 优控p a h s 的理化性质 i j a b l e l - 1p h y s i c o - c :h e m i c a lp r o p e r t i e so fs i x t e e np r i o r i t yu s p a h s 中文英文英文 , 环分子沸点致癌 名称 名称简写 1 9k w 数 量 ( )性 萘n 印e n e n 印3 2 坳2 7 謦 苊烯a c e n 印h t h y e n e a c e4 o o31 5 22 7 5 鬓罂 苊 a c e l l l l a p h t h y l e l l ea c y 3 9 23l5 42 7 9致癌 芴 f l u o r e i l ef 1 u4 1 831 6 62 9 8致癌 菲p h e n a m h r e m p h e4 5 731 7 83 4 0 1 葸a n t l l r a c e n ea n t4 5 431 7 83 4 1致癌 荧蒽 f l u o r 觚t h e n ef l a5 2 242 0 2 3 8 4 蓁磊 芘 p y r e n ep y r 5 1 842 0 23 9 4致癌 苯并 a 】葸z 宝:芝是 b 砚5 9 42 2 84 3 8 菱磊 屈呻s e n em 5 8 542 2 8 4 4 8 马警 苯鬻仗f 勰脚5 s o 52 5 2 4 8 t 警 苯鬻琢f 凛b k f 6 m52 5 2 4 8 1 繁 苯并【a 】芘譬:尘1 b 0 6 0 452 5 25 0 0 蔓冀 ? 驾蔷川硪詈嚣棚姗6 劢62 萎誊 j - c d l 比p w e n e 玖_ 7 苗 二镒8 鬻筌b 姒6 乃52 7 8 升华萋霪 1 1 环境中p a h s 的来源 环境中多环芳烃( p a h s ) 的来源很复杂,一般可分为人为源和天然源。化石 燃料在高温下的不完全燃烧( 燃烧源) 、有机质( 如石油等物质) 等在地球化学 作用下缓慢氧化( 石油源) 以及成岩过程都能向环境中释放p :a h s ,甚至连生物 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都有可能产生p :a h s ,其中高等植物和微生物的合成、火山 活动是产生p a h s 背景值的主要因子。 土壤中的p a h s 一般是有机物被生物分解及燃料燃烧时热分解而成,通过大 2 菲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气干湿沉降、地表径流入渗、农用污水污泥、地下蓄油装备的渗漏等途径进入土 壤环境。 1 2p :a h s 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多环芳烃在环境中大多数是以吸附态和乳化态形式存在,一旦进入环境,便 受到各种自然界固有过程的影响,发生变迁。它们不断通过复杂的物理迁移、化 学及生物转化反应,在大气、水体、土壤、生物体等系统中不断变化改变它们的 分布状况。处在不同状态、不同系统中的多环芳烃则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行为。多 环芳烃进入大气后,可通过化学反应,扩散与稀释,降尘、降雨、降雪等过程进 入土壤及水体中,使其浓度减少。在土壤和沉积物环境中,大多数p a h s 因较强 的疏水性趋向于分配到土壤或沉积物颗粒上去,并与天然有机物发生相互作用, 迁移与扩散能力很低。但土壤一旦遭到严重的污染,在与上覆水体发生相互频繁 的交换作用时,被污染的土壤环境还将成为水体再次污染的潜在来源。p a h s 通 过挥发和光解扩散到气相当中,又经过大气干湿沉降、地表径流等途径返回土壤 环境,尤其是在高气温、强光照的环境条件中,如萘等低环的p a h s 的挥发和光 解更为明显和快速,在土壤、大气、水体的三相循环中很容易造成对土壤环境的 二次污染。 土壤作为多环芳烃的主要载体,包含了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的微生物种类,所 以生物降解是多环芳烃在环境中降解的有效和相对快速的方式。微生物降解有机 物是在各种酶的催化下获得生长繁殖所需的能量。在多环芳烃等诱导,在微生物 分泌的单加氧酶或双加氧酶的催化作用下,把氧加到苯环上,形成c o 键,再 经过加氢、脱水等作用使c c 键断裂,苯环数减少。不同的途径有不一样的中 间产物,邻苯二酚是常见的中间产物,具体的化合物依赖于羟基组的位置,有正、 对或其他。 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多环芳烃为唯一碳源和能 源;另一种是将多环芳烃与其他有机质进行共代谢。很多研究表明微生物降解难 易度取决于多环芳烃化学结构的复杂性和降解酶的适应程度。另外,影响微生物 降解多环芳烃的因素还有温度、盐度、p h 、通气状况、营养盐和多环芳烃浓度 等。 1 3 我国p a h s 污染现状 菲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代开始逐渐上升,2 0 世纪5 0 年代达到第一个高峰值,但在2 0 实际6 0 7 0 年代有 所降低,8 0 年代后急剧上升并于9 0 年代达到最高值。许姗姗【1 8 1 根据国内p a h s 的主要来源和相关排放因子和相关排放活动的统计资料,估算1 9 9 9 年p a h s 的 全国排放量,研究求得1 9 9 9 年1 6 种p a h s 的全国排放总量约为9 7 9 9t ,其中7 种致癌性p a h s 排放总量约为2 0 0 0 t 。 2 国内外p a h s 生物降解与修复研究现状 2 1 国外研究进展 自从2 0 世纪6 0 年代发现土壤微生物对p a h s 降解作用以来,p a h s 的生物 降解和生物修复研究进行了4 0 余年,世界各国在治理p a h s 污染方面投入了大 量人力和资金。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效p a h s 降解菌株筛选,微生物降解p a h s 作 用效果,p a h s 的微生物降解机理,植物一微生物联合修复以及p a h s 污染土壤 生物修复的因素调控等方面。p a h s 降解菌的筛选一直是国内外生物降解p a h s 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已报道分离得到许多可降解p a h s 的细菌2 0 1 ,其中可降 鼹藻桷奄a l c n l i g e n e sd e n i t r 派c 口凇,m y c o b 口c t e n u m 印,p s e 谢o m o 孔口s 弘t i 妇,p p m l c m o b i t i s ,pv e s i c u l n n s ,pc e p n c i 口, p :t e s t o s t e , o m ,r h o d o c o c c l l s s p , c o r ) m e b n c l e r 主m mv e n 口l e ,b 8 c i t l t 堪c e r e t 岱,m 0 r c e l l 口s p ,s l 托p t o m y c e ss p ,b r i o s p 和c 弦肠f 唧 记埘s p 。l9 7 6 年鼬y o h a r a 和c o w o r k e r s 【2 1 】报道分离得到一株菲降 解菌株以来,相继报道了许多可降解菲的菌株,包括:么册聊d 刀口ss p ,彳蛔姆,l 嚣 ,n e t i s ,ad e m t r 讥c 岱,a n h m b a c t e rp o l y c h m m o g e 醒s ,b 叫e r i 7 l c k as p , m i c m c o c c t l ss p ,m ,c o b n c t e 订u ms p ,p s e l l d o m o 船sp u n d a ,pp 口t l c i m o b i l i s , 只,i 砒c c 淞印,所6 ,幻s p ,n | d c 4 趔如s p ,j 砌阳6 口c 绍疗“ms p ,脚幻,砂c 嚣s p 和肋c f 胍s p 【2 2 t2 3 1 。随着研究的深入细菌降解三环以上p a h s 的研究发展快速, 降解四环p a h s 的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j u h a s z 等【2 3 】在液体基础培养基中测定了 & 绷d f p d 朋伽础朋口的础f 玩s 加觑烈10 0 0 3 降解荧蒽的能力及共代谢芘、苯 并葸等效果。据b a s t i a e n s 掣2 4 1 报道,如果在无机盐培养基中加入足够的有机养 分,9 5 以上的荧葸可以被肘如d 施c 纶一“棚s p 降解,且一些放线菌如 坳6 口c 幼似朋s p ,g 口砌刀口s p 和r d 如c d c c 淞s p 能分别以荧葸、芘和屈为唯一 碳源和能源从多种p a h s 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得到。苯并芘是一种五环的p a h s , 在煤焦油中含量大,虽然苯并芘在各种环境中都有检测到,但到目前为止能以苯 s 菲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于表面活性剂可以提高p a h s 在土壤、水中的溶解度,使其容易进入微生物形成 的降解系统【3 6 1 ,所以,使用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能够达到满意的修复效果 【3 刀 o 2 2 我国研究进展 我国p a h s 生物降解的研究与应用开展较晚,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随着环 境问题日益凸显,生物降解研究相继展开,我国一大批科学家如孙铁衍、闵航、 骆永明、李培军、刘双江、邵宗泽、盛下放、袁红莉、宋玉芳等著名学者,投入 到了p a h s 污染生物修复领域,分离筛选了一批高效降解p a h s 的菌株,夏颖、 张志杰等人曾相继报道,并在降解能力、影响条件使用效果,基因克隆、酶学特 性、生物表面活性剂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3 8 4 1 1 。 2 0 世纪7 0 年代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利用微生物修复p a h s 污染的土壤,8 0 年代确认微生物修复p a h s 污染具有良好前景,并首先用于石油污染环境的修复。 2 0 世纪9 0 年代至2 1 世纪初,p a h s 微生物修复的研究全面展开,微生物修复对 菌株特性的要求、影响生物降解的生物、物理化学因素、最佳生存条件与调节( 营 养物质、氧气以及电子受体) ,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生物修复理论。 3 菲的结构及其生物降解 3 1 菲的结构 菲( p h e i l a n t l l r e m ,p h e ) 由三个苯环连接而成( 如图1 1 所示) ,在p a h s 中属于较简单的一类低分子量p a h s 。菲具有典型的多环芳烃结构湾区( b a y r e g i o n ) 和k 区( kr e g i o n ) ,这两种结构是多环芳烃具有可致癌性的特征结构【4 2 1 。 湾区 k 区 图1 1 菲的结构 f i g 1 1t h e s t m c t u 】eo f p h e n a n t h r e n e 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菲成为p a h s 研究中的模式化合物【4 3 1 ,许多科学家以 菲为模式化合物来研究p a h s 的毒性、降解路径、机制,以及影响p :a h s 生物利 7 菲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的降解路径。事实上,一个菌株并不一定仅仅含有一种菲降解途径,它可能同时 拥有两条甚至两条以上的菲代谢路径。g o y a l 等人【4 9 1 在c d m 口掰d 刀鲫幼娜纪加耐 g z 3 9 菌株中发现含有至少两条不同的菲降解路径。而m o o d y 等人5 0 1 在 嬲唧忉c 删朋s p p y r - 1 中甚至发现了三条降解菲路径,如图l - 3 所示。 3 2 2 细菌对菲的厌氧降解 由于p a h s 降解的最初步骤都是芳香环在双加氧酶的作用下形成二元醇产 物,以氧为电子受体,因此很长时间以来人们认为p a h s 的降解必须在有氧参与 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直到1 9 世纪8 0 年代b a u 既j e 【5 1 1 等人报道了细菌在无氧条 件下对p a h s 的降解,人们才认识到好氧降解并非是自然界中唯一的p a h s 降解 途径。 相对于有氧降解来说,p a h s 的无氧降解进程较慢,其降解途径目前还不十 分清楚。可以厌氧降解p a h s 的细菌相对较少,大多集中在紫细菌( m 纪d 6 口c 纪砌) 这个类群。研究表明,在反硝化的条件下,p a h s 可以以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发 生无氧降解。在硫酸盐还原环境中,p a h s 的微生物降解仍然存在,以硫酸盐作 为电子受体,可以降解萘、菲、荧葸等5 2 1 。z h a i l g 和y o n g 将一产硫菌群应用于 萘、菲的厌氧代谢研究,提出了羧基化可能是该系统代谢的第一步反应【5 3 1 。 3 3 菲细菌降解中的酶系 细菌对菲的降解实际上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见图1 5 。菲降解酶系一般具有 两个特点:( 1 ) 诱导性,在许多菲降解菌株中都发现了相关降解酶具有诱导性, 需由菲或它的代谢产物诱导才能表现出明显的酶活;( 2 ) 广泛的底物特异性,如 恶臭假单胞菌c 风e “如,l d ,z 船删蒯矗) o u s 8 2 【5 4 1 ,萘和菲可以被同一种双加氧酶所 氧化,而且该萘诱导的细胞除了氧化萘和菲以外,还可将葸、联苯、硫芴、苯并 苊、芴、苯甲酸苯脂、二苯甲烷等多种芳香烃氧化为酚类,说明其初始分解酶对 具有大疏水性置换基团的苯环有广泛的底物特异性。 一般认为单加氧酶和双加氧酶是微生物降解p a h s 的关键酶s 4 1 。菲与大多 数芳香烃物质降解一样,在降解过程中要经历一次或数次的开环过程。菲的降解 过程中有一些比较关键的酶,这些关键酶主要的功能即催化芳香环开环。菲降解 中的开环酶主要属于两大类【5 5 5 6 1 ,分别是芳香环羟基化双加氧酶和芳香环断裂 双加氧酶。 9 菲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a l 麟硝酸罗 a 2 l 图1 2 菲的邻苯二甲酸代谢途径( a 1 ) 与水杨酸代谢途径( a 2 ) f 远1 2t h e ? 一p h t h a h t ea n ds a l i c y l a t er o u t so f p h e n 枷h e n cd e 影i d a t i o n i i lb a c t 萌c 1 0 菲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菲 羟基化双加氧酶 顺3 ,4 _ 二氢二二羟菲 顺3 ,4 二氢二羟基菲脱氢酶 3 ,4 一羟基菲 3 ,4 羟基菲双加氧酶 2 一羟基一2 h 苯芘 h 色原烯一2 一羧酸盐 2 一羟基2 h 苯芘【h 】色原烯- 2 - 羧酸盐异构酶 c i s 一4 一( 1 h y d r o x y n a p h t h 一2 一y 1 ) 一2 一c x o b u t 一3 一e n o a t e 水合醛酶 丙酮酸盐和1 羟2 萘甲醛 1 羟一2 萘甲醛脱氢酶 1 羟基2 萘甲醛( 盐) 1 羟基2 萘甲醛( 盐) 1 ,2 双加氧酶l l 一羟基- 2 - 萘甲醛( 盐) 羟化酶 反2 一羧基苯甲酮酸 反2 羧基苯甲酮酸水合醛缩酶 2 羧基苯甲醛 2 一羧基苯甲醛脱氢酶 d 邻苯二甲酸 口邻苯二甲酸双加氧酶 原儿茶酸 原儿茶酸_ 4 ,5 双加氧酶 4 羧基2 羟基粘康酸半醛 ! :三:三翌兰i 1 _ :三毳萘氧化酶 2 羟基色烯2 羧酸盐 2 羟基一色烯2 羧酸盐异构酶 2 羟基亚卞基丙酮酸盐 i2 一羟基亚卞基丙酮酸盐缩醛酶 水杨醛l l 水杨醛醛缩醛酶 主1 水杨酸 l 1 j l 水杨酸羟化酶 主1 邻苯二二酚l 广一 l 邻苯二酚2 ,3 双加氧酶 2 羟基粘康酸半醛 t c ar 1 1c 0 2 + h 2 0 图1 5 菲降解中的催化酶系 f 噜1 5e m :) ,i i l es y s t e m sm v o l v e di i lp h e n a n t h r e n ed e 伊a d a t i o n 菲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4 影响菲生物降解的因素 4 1 生物可利用性( b i o a v a i l a b i l i t y ) 通常认为低水平的生物可利用性( 如污染物由固相向水相的缓慢释放) 是导 致其缓慢降解的个重要因素,这主要是因为菲的憎水、亲脂特性给它的生物降 解带来了传质限制的问题【5 8 1 。迄今为止,人们发现只有溶于水相的那一部分才能 为胞内代谢所利用【5 9 1 。 通过共溶剂或表面活性剂的添加,可以减少或消除这方面的限制。例如, v 0 蛐g 等【6 0 】针对低水溶性的萘和菲研究了四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其生物处 理过程的影响,表明这些物质的添加增加了萘、菲的溶解速率,并由此提高了降 解菌的生长速率。考虑到许多表面活性剂在被应用后,或为微生物所降解,或本 身对细胞有毒性而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微生物自身所产的表面活性剂引起了人 们的兴趣。d e z i e l 等【6 l 】将筛选的一株土壤a e “如,z 伽鲫菌在含萘和菲的环境中生 长,发现该菌产糖脂类表面活性剂并使萘和菲在水相中的浓度增加。 4 2 溶解性有机物( d o m ) 溶解性有机质( d i s s o l v e dor g :枷cm a t t e r ,d o m ) 主要是指能够溶解于水、 酸或碱溶液中的有机物,如天然水中的有机质、土壤溶液中的有机质、土壤中能 被水、酸或碱等浸提的有机质。尽管土壤d o m 的含量很低,通常不超过百分之 几,如在土壤溶液、湿地土壤溶液和森林土壤剖面淋滤水中d o m 含量通常在 o 8 0 m g i 之间【6 2 1 。但由于它在土壤中普遍存在,而且其分子量较小,水溶性很 强,因此被认为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的、活跃的化学组 分【6 3 】,不仅可以影响污染物( 重金属、p a h s 、农药等) 的迁移能力啤t6 5 】和c 、 n 和p 等营养元素的生物有效性【6 6 1 ,而且还是矿物风化【6 7 】、成土过型6 胡以及微 生物的生长代谢、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6 9 1 。国外于2 0 世 纪7 0 年代提出d o m 这一概念,并已展开对土壤中d o m 提取方法、来源、组 成和机构、生物有效性,以及d o m 的环境意义等方面的研究探索【7 0 1 。 4 2 1 土壤d o m 的基本概念 土壤溶液中含有结构不同、分子量各异、数量变化不定的d o m ,其中只有 很小一部分低分子量的物质可以用化学方法鉴别【7 l 】,如有机酸、糖类以及氨基酸 1 4 菲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等;大部分d o m 是具有高分子量的络合物质,即溶解性的腐殖质。d o m 通常 可定义为可以通过0 4 5 岬孔径滤膜的大小和结构不同的有机分子的连续统一体 【7 2 1 。d o m 是由很多有机化合物组成的复杂的混合物,它包括土壤溶解有机碳 ( d o c ) 、溶解有机氮( d o n ) 、溶解有机磷( d o p ) 和溶解有机硫( d o s ) 等, 其中以d o c 为主。 4 2 2 土壤d o m 的组成 多数研究者在研究d o m 时,实际操作中还不可能对所有d o m 组分进行逐 一分离和测定,往往只能根据它们的某些特性,将其分成不同组分,然后分别加 以研究。d o m 组分可根据元素和官能团、特殊化合物和化学基团、分子量、疏 水性亲水性、酸碱性质等分类原则进行划分,采用的结构分析方法也愈加多样 化,主要包括红外光谱( i r ) 、核磁共振光谱( m v 吸) 等。l ,e e l l l l e 一7 3 】及其合作 者们按化合物的极性和电荷特性,于1 9 7 6 年率先采用x a d 树脂和阴、阳离子 交换树脂,将水中的d o m 分离为6 个组分:( 1 ) 亲水的酸性有机质( h p i a ) , 包括低分子量的及高羧基碳质量比( c o o h :c 质量) 的腐殖质和非腐殖质,如 羧酸等:( 2 ) 亲水的中性有机质( h p i n ) ,包括单糖、醇和非腐殖质结合的多糖 等;( 3 ) 亲水的碱性物质( h p i b ) ,包括蛋白质等;( 4 ) 疏水的酸性有机质( h p o a ) , 大致与土壤中的富里酸和胡敏酸相似;( 5 ) 疏水的中性有机质( h p o n ) ,主要 包括碳水化合物,如长链脂肪酸、烷基醇和带有少量功能团的腐殖质等;( 6 ) 疏 水的碱性有机质( h p o b ) ,有芳香族胺类等。 4 2 3 土壤d o m 对菲降解的影响 作为土壤有机质中最活跃的组分,d o m 虽然只占土壤有机质的很少一部分, 它与土壤有机质的其它组分之间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始终处于动态平衡 之中。并且,d o m 作为环境中重要的天然配位体和吸着载体,将土壤的矿物质、 有机质与生物成分联系在一起,如作为微生物的底物、通过物理化学作用改变金 属与外源性化合物的环境行为、稳定土壤胶体和团聚体、促进温室气体的排放以 及调节土壤养分流失、指示土壤质量等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意义 x 菲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表1 2 土壤d o m 的一般组成【7 4 7 5 】 t a b l e1 - 2t h ec o m m o nc o m p o s i t i o no fd o mms o i l 4 2 3 1 土壤d o m 对菲吸附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发现,在环境中若有表面活性剂存在,则能促进p ! a h s 在水中的 溶解,增加其在环境中的移动性。d o m 作为一种天然络合剂和吸附载体,对菲 在环境中的活化、迁移、转化和最终归宿有较大的影响。 占新华【7 6 】等研究d o m 对菲的表观溶解度和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影响,发 现菲的表观溶解度随着外加d o m 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线 性关系,同时d o m 可降低菲的正辛醇水溶液分配系数,d o m 具有表面活性剂 特性。吴文铸【7 7 】等研究发现,d o m 能明显降低菲在土壤中的吸附,土壤对菲的 吸附量与d o m 浓度之间呈极显著负直线相关关系,农业土壤中d o m 能明显活 化土壤中的p a h s ,增强其在土壤中的移动性。王艮梅【7 8 】等研究d o m 及表面活 性剂t w e e n - 8 0 对污染土壤中菲、芘解吸行为的影响,发现d o m 能增加土壤中 菲、芘的解吸率,随着体系中t w e e n - 8 0 浓度的增加,土戮霎薹。丝妻霉沥锺谚 坩浮锎淌。裂职薹濞鳃蔺强兰逦篓錾囊篓媾瓣鲋 霞蓁耄量孥耄l 蓥陶碓蓁羹灞,鳍新 荫繇髓酾髋骅锚硝葭 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报告基因 x 菲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内加入氧原子完成的,这也可以说明底物对微生物内普遍存在的加氧酶的诱导作 用,就是p a h s 共代谢降解过程的一部分。b o u c h e z 【8 4 】等发现一株风p “如聊d 刀船s p 不能以荧葸为唯一碳源生长,但却能在菲存在时共代谢它。w = i l l i 锄【8 5 】在实验中 观察到b e 玎e n c 舫口不能以苯并葸作为碳源和能源生长,但该菌在有联苯、水杨 酸作为诱导底物生长后可以氧化苯并葸,水杨酸的存在还能提高a p “如m d 九口j 砒n c i b 9 8 1 6 降解荧葸和苯并芘的能力。 多种共存基质可引起菲降解率的提高,表现出增大效应。如t i e l l i i l 和 f r i t z c h e 【8 6 】以添加了表面活性剂的培养基培养一株芘降解菌坳6 以c 胞一“聊s p , 发现菲存在时芘的降解得到了增加,而表面活性剂不存在时,增大效应却不发生, 这一现象被归因于菌株在表面活性剂和菲存在时的生长增加。 5p a h s 的生物修复( b i o 心m e d i a t i o n ) 虽然p a h s 在环境中可通过多种途径得以去除,包括挥发、光解、化学氧化、 土壤颗粒吸收和浸滤作用等,生物修复技术因其经济性和二次污染少等特点成为 处理该类污染物的主要方法。p a h s 在环境中的生物降解通常受许多潜在控制因 素如氧气分压、p a h s 的生物有效性、营养状况以及其他环境条件等限制。 5 1 影响土壤中础m s 降解的环境因素 5 1 1 水分 水分是土壤中生物最基本的生活物质和影响土壤状况的重要因素。土壤水分 条件对p a h s 类污染物降解的影响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 ) 改变土壤氧气状 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微生物区系,如淹水条件下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以厌气性微 生物为主【8 7 】;( 2 ) 影响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从而影响养分和重金属的生物有效 性。研究表明【8 8 ,8 9 1 ,土壤中还原条件促进苯并【a 】芘修复效果的增加,原因是, 土壤含水量的增大有利于土壤结构的破碎使土壤暴露表面积增大,污染物更易从 土壤基质上解吸,促进污染物的迁移和生物有效性的增大;( 3 ) 影响p a h s 的生 物有效性,如有研究表明,在泥浆反应器中水土比的增加可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菲 的矿化率【9 0 1 。 菲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5 1 2 营养条件 土壤养分状况是受到研究者重视的可改善修复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认 为添加n 、p 等营养元素、添加其他碳源以调节c 小比等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促 进p 蛆s 的降解。然而,加入n 、p 养分对p a h s 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在不同研 究者之间并不一致。在某些情况下,加入大量n 、p 可有效增加p a h s 的降解【9 1 1 , 而在某些情况下却没有效果【9 2 1 。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是不同土壤的肥力存在差异,因此加入肥料处理也 是增强p a h s 修复效果的手段之一;土壤的微生物区系的差异可能是影响外来养 分对土壤中p a h s 降解产生差异的另一原因,即使在相同的营养条件下,不同的 p a h s 降解微生物受到的激发作用并不一致,导致修复效果存在差异;第三个原 因,这种修复效果的差异也有可能是由不同p a h s 组分在土壤中分布和结合状态 的差异所引起的;原因之四,可能与加入养分的性质,如亲脂性、存在状态等有 关。 5 1 3 其它条件 影响p a h s 微生物修复效果的环境因素还包括土壤本身的理化性质( 如粒径 组成、孔隙度、p h 、有机质含量等) 、微生物活性、环境温度等。n 钮s 在土壤 环境中的降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要达到最佳的修复效 果,必须通过控制以上各种条件使土壤中微生物活性达到最大、代谢最活跃从而 最有利于m s 降解。一些研究表明,温度为2 4 3 0 、湿度为3 0 - 9 0 、p h 为 7 m 7 8 、氧气含量为1 0 4 0 f 9 3 】、c :n :p 为1 0 0 :l o :1 【9 4 】时,最有利于m s 的微生物降解。 5 2 提高p a h s 修复效果的强化措施 由于污染土壤中p a h s 与土壤基质结合紧密,因此进行p a h s 污染土壤的生 物修复时必须首先考虑增加p a h s 的移动性和生物有效性。 提高p a h s 修复效果的强化措施包括:( 1 ) 控制土壤环境水分含量、氧气状 况、温度、湿度等培养环境条件;( 2 ) 添加碳源、n 、p 等营养元素,以及添加 某些微量元素,调节土壤养分状况达到最佳;( 3 ) 添加有机溶剂或表面活性剂, 促进w m s 向液相迁移;( 4 ) 分离和接种高效降解菌,如合适的基因工程菌,并 营造条件使其成为优势菌;( 5 ) 微生物与植物联合修复,利用两者对p a h s 的共 1 9 菲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同作用增大p a h s 的去除效率。 6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p a h s 对生态环境以及生物、人体健康均具有很大的潜在危害,因此,探讨 环境中p a h s 的来源、分布和污染状态,并进一步研究有针对性的污染控制手段 和修复技术对当前全球性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的对p a h s 的微生物降解的研究主要集中对低环组分( 如萘、菲 等) 的降解菌分离、降解效果研究、降解机理、土壤微生物修复与植物修复等, 某个纯菌株对单一鼢m s 组分的降解研究是最为深入的方面。但土壤中的土著微 生物在自然情况下对p a h s 降解的研究鲜见报道,其群落结构在受p a h s 污染胁 迫下有什么样的变化? 哪些种类的微生物更容易适应受p a h s 污染的土壤环境? 这些方面的研究可为进一步探讨土壤环境中p a h s 的降解机理、过程和影响条件, 以及分析分离的降解菌在土壤环境中的存活条件等提供参考。 土壤d o m 虽然含量相对较低,但由于其天然的表面活性剂及吸附载体性质, 越来越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目前国内外对土壤d o m 的研究集中在组成结构分 析、对有机污染物的性质及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等方面,它对p a h s 微生物降解 方面的影响则少见报道。d o m 所具有的特殊性质是否能通过促进p a h s 向水相 中的分布从而增大p a h s 的降解率? 另一方面,由于d o m 的生物有效性高于 p a h s ,当两者于土壤环境中共存时,微生物一般优先选择容易利用的d o m 作为 碳源,这样是否就形成了对以菲作为唯一碳源的微生物降解过程的竞争,引起其 降解过程的延迟甚至不发生? 或者,在土壤中多种鼢h s 组分存在时,d o m 有 无可能与各n 蛆s 组分作为共同碳源为微生物利用,通过共代谢途径增大p a h s 的生物有效性? 这些方面缺乏实际的研究工作证实,可作为研究p a h s 降解与 d o m 关系的一个方向。 菲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h 弛ng e r i i l a n y ) ;环己:j 皖( c y c l o h e x a n e ,h p l c ,l a b s c a n ,i r e l a n d ) ; 六甲基苯( h e x a n l e t h v i b e i l z e n e ,9 9 5 ,c1 4 1 9 4 4 0 0 ,d r e h r e n s t o r 断g m l ) h g 黝n v ) ;甲醇( 分析纯,广州化学试剂厂) 。 柱层层析硅胶( 型号:粗孔,z c x ,粒度:1 0 0 - 2 0 0 目,青岛海洋化工厂 分厂) ;高纯氮( 纯度9 9 9 9 ,广州宏业气体设备有限公司)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