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吴与弼和崇仁学派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吴与弼和崇仁学派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吴与弼和崇仁学派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吴与弼和崇仁学派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吴与弼和崇仁学派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吴与弼和崇仁学派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吴与弼和崇仁学派研究 ii 吴与弼和崇仁学派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围绕吴与弼哲学思想对陈献章、王守仁的影响,及崇仁学派在整个明代哲学 史所处的地位,展现崇仁学派儒家学者的理气观、心性论与道德修养论,凸显十五世 纪明代哲学史的真实面貌与内在理路,为理解阳明心学的兴起提供一种新的分析路 径。论文在理学本体论、心性论与工夫论三维分析方法安排下,深入一手古籍资料, 以崇仁学为思考对象,认为吴与弼是明代儒家心学的开山人物,陈献章是程朱理学向 心学过渡的关键人物,胡居仁是十五世纪心学巨子,崇仁学为阳明学的发展和繁荣提 供思想史背景。 第一章指出,崇仁学派在理气关系总体上继承程朱思想,但重视气在宇宙生成中 的作用,融气入理。与明初诸儒一样,吴与弼主元气说。他借鉴并消化二程的真元之 气说,重提元气说。以元气为本原而展开的天地万物之理便具有道德性与生理性。吴 与弼弟子陈献章以自然之道为元气,形成以自然为宗、自得为大的学术体系。胡居仁 则将元气统一于理中,重申心与理本一(心理合一),增强理的义理性,形成唯理主 义学说。其后,余祐的理气新论、夏尚朴的理气相合、湛若水的元气说、魏校的气具 理与洪垣的真气说,组成一幅生动多样的画卷。在理气观上,十五世纪儒家学者的哲 学本体论呈现出回归气本论的趋势。在心理合一说上,吴与弼、陈献章和胡居仁分别 提出良心、端倪和实理概念,表现出他们三人在道德本体说上一致性。 第二章认为,吴与弼的心性论具有多元性。通过读书、沉思与自我觉悟等方式, 吴与弼将朱熹的客观之理内化、主观化,开出心学新局面。吴与弼通过本心、天心、 初心、道心、活物之心、真心、素心、芳心等概念展开对心的义理探索,整合孔孟与 程朱对心的认知,廓清与扩展儒家对心的认识。吴与弼还提出天性、德性、本性、真 性、中和性等概念,丰富儒家对性与天理关系的认识。吴与弼“理在心中”思想通过 门人娄谅、胡居仁与陈献章等的传承与发展,形成崭新的心学思潮,为阳明心学的兴 起提供思想史背景。胡居仁的“本心即理”、“理心本一”和陈献章理心吻合、凑泊 说均与王守仁“心即理”说内涵一致。胡居仁重申心与理本一、合一的命题,强调人 的本心对外在客观之理的认识。寸心(灵台、灵府)可以发现与人对待之天理,理心 合一,理心相契,为明代心学的大明开启提供思想史背景。把握事物之理需要开发人 的道德本心。本心的发现以读书穷理、静坐和居敬等方法为下手工夫,明初的道德修 养论渐趋细密。总之,吴与弼心学诸概念与阳明心学诸概念一致。吴与弼由工夫而证 本体的理契于心的感悟与王守仁“心即理”功夫进路异曲同工。吴与弼师徒的理心合 一观已入精微,开启明代心学,是明代理学的开山人物。 第三章、第四章主要聚焦崇仁学派各学者的心性工夫论(也叫道德修养论),基 于理欲的内在张力而展开的敬静关系着眼。围绕着存理克欲,吴与弼主审理克欲,夏 尚朴主理欲消长论, 湛若水、 洪垣则主随时体认天理; 而吴与弼的养良心与陈献章 “养 端倪”、王守仁的“致良知”存在一致性。围绕着敬、静,吴与弼提出静时敬、陈献 章主静、胡居仁主敬、林光主静养动应,魏校提出敬做主宰,夏尚朴提出敬自静。吴 与弼弟子(陈献章与胡居仁)从敬静的不同层面继承与发挥吴与弼的“静时敬”功夫 论。陈献章追求静坐中的善端呈现,放弃传统程朱学的读书入经,并发展成为一种教 法,以觉悟证心体。胡居仁以读书穷理为把握真理的方法,试图矫正陈献章究虚理的 缺陷。 第五、 六章分别从生存空间和内在义理两个层面继续深入分析崇仁学。 崇仁学派、 吴与弼和崇仁学派研究 内容提要 iii 余干学派和江门学派博文约礼,潜心理真,分别成为当时学术界的重镇。透过对江西 崇仁、余干、上饶和广东新会等学术中心发展、壮大和衍流的梳理,可以看到心学在 与传统理学的辩论、“唾骂”和交往中逐渐发展并日益扩大,获得读书人的认同与研 习,为阳明心学的大明提供社会生活史的背景。以崇仁学为主干的十五世纪心学史表 现为理学与心学的冲突与交锋,尤其是陈献章和胡居仁之间的学术分歧。在同门之间 的学术分歧背后,隐藏着心学涌动的新潮流。陈献章和胡居仁分别从“终贯系统”和 “横摄系统”发展崇仁学,体现为高明心学与实在心学的不同诠释路径。从“心与理 一”到“理与心一”,从主敬到主静,表现出崭新心学形态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而 阳明心学的出场标志着程朱理学的暂时性终结。阳明心学由于海纳百川,直指心体和 性体,体现出较为完备的心学形态。十六世纪心本体论异军突起,成为与理本论和气 本论并驾齐驱的思辩方式之一。明代心学蔚为大观,其源流之功,首推十五世纪儒家 吴与弼无疑。 最后一章探讨崇仁学与宋明理学的内在思想关系, 及崇仁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 位。江门学派与余干学派的思想对王学的产生起了“启明”、“发端”作用。明代学 术以“大宗属姚江,而以崇仁为启明,以蕺山为后劲”。十五世纪明代哲学史存在着 两种不同的为学路经:一为以胡九韶、胡居仁、魏校、夏尚朴和杨廉代表,坚持理的 实用性与至上性,心之知觉可把握理;另一派以娄谅、陈献章、湛若水、林光为代表, 自得为己,向内用力,抬升心的认知能力与个体的独立性,心包含理。王守仁以即心 即理的直觉主义打破此种平衡,引发新的学术潮流,成为明代儒家哲学的主流。 总之,通过对吴与弼的养良心、陈献章的“养端倪”和王守仁“致良知”核心思 想的分析与研究发现,明代心学的发展脉络呈现出蔽旧成新、返本开新与推陈出新的 特点。良心、端倪和良知三个概念均体现出理心合一、德性内聚于生理之心的特性, 而养良心、“养端倪”与“致良知”则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功夫过程。十五世纪明代心 学史的内在理路呈现出一致性,明代学脉在促进学术发展的进路上长盛不衰,而作为 良心的儒家道德修养的核心价值不断都得到坚守。 作 者:邹建锋 指导教师:潘桂明 abstract on wu yu-bi and chongren school iv on wu yu-bi and chongren school abstract the thesis is based on the theme the influence of wu yubis (wu) philosophical thoughts on chen xianzhang and wang shouren as well as the status of chongren school in the philosophy history of ming dynasty (ad1368-1644). on the basis, the thesis tries to present an overall view about the ontology and spiritual cultivation of the chongren schools confucian scholars, highlighting the real features and the inner paths of the philosophy history of ming dynasty in the 15th century, so as to provide a new way of thinking about the wang yangmings philosophy. under the guideline of the dimensional analysis of ontology, temperament theory and spiritual cultivation, the thesis, beginning with chongren schools theories, reconsiders the history of thoughts in the 15th century based on a number of ancient books and data. it believes that wu is the founder of the heart-mind theory in ming dynasty; chen xianzhang is the key figure in the transition from zhuli theory to the heart-mind theory; hu juren is a great master of zhuxi theory, and chongren studies have provided the background of thoughts history for the prosperity of yangmings heart-mind theory.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thesis points out that the chongren school, on balance, has inherited from cheng it thus became a way of speculation as important as the ontology of reason and spirituality. the study of mind was flourishing in ming dynasty, for the fundamental reason we definitely should trace back to the fifteen century confucianist wu yubi. in the conclusion part, the thesis studies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chongren theory and reason in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as well as its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wus students (chen xianzhang the other branch thinks that “to enhance the comprehending ability of the heart and independence of individuals is the key”. wang shouren breaks the balance by using the self-consciousness study of “heart is reason”, and triggers new branches of studies. wangs thought is the mainstream of the confucian philosophy in ming dynasty. above all, the heart study history with chongren as the main branch in the 15th century is the conflict and confrontation between reason and heart-mind studies, particularly representing 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en xianzhang and hu jingzhai. behind the academic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lassmates” comes the new tide of heart-mind study. bai sha and jingzhai develop the kangzhai studies from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points of views respectively, showing the different ways of interpreting the heart-mind study. thus, the existence of heart-mind study is a matter of time. while the presence of yangming school is the symbol of temporary termination of zhuxis reason. as yangming study embraces the universal matters and focuses on heart-mind and temperament, it presents a complete study of heart-mind. in the 16th century, heart-mind ontology comes to shine, and becomes one of the leading ways of thinking along with reason ontology and spirit ontology. the heart-mind study of ming dynasty is of great importance and magnificence, and wu yubi, the confucian master in the 15th century, has helped found it and made unparalleled contribution to it. all in all,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study on wus “cultivation of mind”, xianzhang chens “refinement of behavior”, and shouren wangs “ultimacy of conscience”, we can fi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f mind in ming dynasty displays a characteristic of opening up a new trend while concealing, tracing back to and refreshing the old ideas. the concepts of “conscience”, “virtuous behavior” and “the intuitive sense of moral” display a feature that the mind and reason are one in essence, and the moral quality is determined by its physical heart. so the “cultivation of mind”, “refinement of behavior” and the “ultimacy of conscience” are in fact a strenuous process to achieve the harmony of heaven and man. the fifteenth centurys development of mind study displays an inherent cohesion, the study trend in ming dynasty is advancing without fading, and the concept of “conscience” as a nuclear moral value of confucianism has always been maintained. 研究说明 研究说明 按照现代学术研究规范,举其姓名为妥。 1 注释则标卷数。2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康节,河南范阳人。 程颢(10321085),字伯淳,号明道,河南洛阳人。 程颐(10331107),字正叔,号伊川,河南洛阳人。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婺源人。 吴与弼(13921469),字子博,号康斋,江西抚州崇仁人。 胡九韶(约 14001464),江西抚州金溪人。吴与弼弟子。 杨崇(约 14201495),江西丰城市人。胡九韶弟子。 娄谅(14221491),号一斋,江西上饶市人。吴与弼弟子。 陈献章(14281500),号石斋、白沙,广东江门人。吴与弼弟子。 郑伉(约 14301480),号敬斋,浙江衢州常山人。吴与弼弟子。 胡居仁(14341484),字叔心,号敬斋,江西余干人。吴与弼弟子。 谢复(14411505),号西山,安徽祁门人。吴与弼弟子。 杨廉(14521525),号月湖,江西丰城市人。从父杨崇学。 潘润(14641526),字德夫,号玉斋,江西上饶广丰人。娄谅弟子。 蔡登,江西上饶人。娄谅弟子。 余祐(14651528),江西鄱阳湖人。胡居仁嫡传弟子。 夏尚朴(14661538),字敦夫,号东岩,江西上饶广丰人。娄谅弟子。 湛若水(14661560),字民泽,号甘泉,广东增城人。陈献章弟子。 王守仁(14721529),号阳明,浙江宁波余姚人。自学成才。 魏校(14831543),本姓李,字子才,号庄渠,江苏苏州昆山人。私淑胡居仁。 洪垣(15071593),号觉山,江西婺源人。湛若水弟子。 其常用各书版本,每篇首指明一次,以后不指,列举于下。 朱熹:朱子全书,朱杰人等编,上海古籍安微教育出版社,2002。 吴与弼:康斋集,四库全书,集部第 1251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陈献章:陈献章集,孙通海点校,中华书局,1987。 胡居仁:居业录(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6。 胡居仁:胡文敬集(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6。 夏尚朴:夏东岩集,四库全书,集部第 1271 册,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夏尚朴:东岩诗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 67 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魏校:庄渠遗书,四库全书,集部第 1267 册,明嘉靖王道行刻本。 杨廉:杨文恪公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 1332、1333 册。 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 56-57 册。 洪垣:觉山先生绪言,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 1124 册,明万历刻本。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 陈荣捷:人名与版本说明,载其朱学论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页 1。对于那些约定俗成的 说法,如朱子学、王学、陆学、阳明学、阳明心学、康斋学、白沙学,则沿用。为论述方便计,“吴与弼和崇仁 学派”的学术思想简称为“崇仁学”。 2 如 朱子语类 , 目前学术界至少有五个版本, 分别为四库全书版 (清朝康熙年间印) 、 中华书局正宜堂版 (1985) 、 上海古籍出版社与安徽教育出版社联合印刷(2002)、中华书局版(2008)和岳麓书社版(1996),五版页码不 一。除四库全书版为手抄版外,其他都是现代铅字版。故为方便计,以卷书篇名统之,不标页数。 吴与弼和崇仁学派研究 绪 论 1 绪 论 诚如黄宗羲所讲,中国儒家义理学在明代达到其研究的最高峰。 3 宋代理学通过 对佛学心性论的创造性转化,为自己建构崭新的道学话语体系。由中原地区展开的北 宋濂洛之学,随着政治与经济中心的转移,在南宋则主要集中在江西(以陆九渊及其 门人为代表)和福建(以朱熹及其门人为代表)。元代(12771368)理学主要集中 区域为一北一南(“北许南吴”)两个中心。经过元代理学的绵延,理学在明代初期 被读书人所自觉的遵循,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信念。特别是明代开国智囊 如刘基、宋濂等人为朝代重建所起的作用,理学知识成为治理国家重要的思想武器, 并很快成为官方规制工具。 4 明代政权稳固一段时间后,老百姓生活水平慢慢丰裕起 来,读书人自身人文素养逐渐提升,有不少具有独立精神的读书人开始重新思考理学 的未来与发展方向。虽然理学获得官方的合法性,但是不少人并不是真正自觉体认儒 学的核心价值,而是把它作为地位、声誉、权力与财富的工具。这时的理学事实上遭 遇民间人士的认同。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理学自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后,慢慢 成为训导与控制读书人人格发展的工具,丧失其本身所具有的自由性、人文性与宗教 性,为读书人所不耻。这样的时代,也需要某些知识分子为人间精神生活提供好的生 活范式。身为国子监司业吴溥之子的吴与弼事实上成为这样一个儒家力行者。 5 明代 儒家学者之多,义理探索之深,对社会和民众影响之大,使得我们有必要加强对明代 学术的研究。可是我们发现,很多学术研究仍然集中在阳明学、泰州学派、陈献章学 等学术主流上,研究结果层出不穷,可谓汗牛充栋,形成明代学术研究“片面的”与 “局部的”繁荣。而对于那些具有独立精神与“光明人格”的儒家,如明代江西区域 的崇仁学派关注较少,特别是对该学派的奠基者吴与弼的研究不够深入。 6 展开对吴 与弼及其崇仁学派的研究,将有利于我们看清明代早中期儒家哲学史的演变。 一、选题依据与论文意义 朱子殁后,门人黄榦(11521221)承其绪,讲学于浙西地区,弟子门人辈出, 形成金华一系的北山学派。 7 北山学派得朱子学精髓,以立志居敬为方,严守理欲之 辨,讲学乡里,以实地践履功夫见长,重学派传承,倡自得之学。其代表人物为何基 (11881268)、王柏(11971274)、金履祥(12321303)、许谦(12701337)。 8 而以姚枢(12031280)、赵复、许衡(12091281)、刘因(12491293)为代 表的北方儒学,本于小学、四书之教,倡洒扫应对功夫,刻印书籍,理学赖以不 坠,北方学子多有得焉。崇仁大儒吴澄(12491333)调和朱陆之学,德性与问学并 3 关于此点,刘宗周、黄宗羲师徒二人均有论述。黄宗羲说,“尝谓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独于理学,前 代之所不及也。牛毛茧丝,无不辨析,真能发前儒之所未发。程朱之辟释氏,其说虽繁,总是只在迹上。其弥近 理而乱真者,终是指他不出。明儒于毫厘之际,使无遁形”(明儒学案(发凡),中华书局,1985,页 17)。 4 北宋五子、南宋朱、陆及元代许、吴诸儒为明代心学繁荣奠定学术思想基础。其间逻辑理路可见牟宗三心体 与性体,牟氏试图以一套西方化的哲学术语重新梳理宋明理学。 5 关于吴与弼生平的详细介绍,参阅文后附录吴与弼年谱。 6 “光明人格”是台湾学者林继平(19222003)对吴与弼学问总括。他说吴与弼之道是一种形上光明本体世界。 参阅林继平:明代理学之前驱:曹月川、薛敬轩、吴与弼哲学诣境的探索(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8 卷 5 期,1985)林继平:明学探微,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页 17-23。 7 对北山学派哲学思想研究参阅高云萍:北山学派研究,浙江大学 2007 年博士论文,导师为何俊。高认为, 北山学派由形而上之关注转向形而下问题的探究,使朱学趋向于知识化、生活化和世俗化。 8 陈荣捷:元代之朱子学,万先法译,载自朱学论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页 196。其学承关 系是,黄干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绵延 100 多年。金履祥年少时还曾访学于何基,其好学可见。宋濂之 师柳贯(12701342)出于金履祥门下。 绪 论 吴与弼和崇仁学派研究 2 尊,知行并进,居敬穷理,以气入理,俨然自成一家。 9 明初宋濂(13101381)、 刘基(13111375)、王祎(13211372)、方孝孺(13571402)等浙江儒家学者, 秉北山学蕴,经世致用,开外王之道,兼综朱陆。 10 宋濂与刘基多重气重势,兼理论 心,学术上较为平实。这些影响到后来儒家学者特别是吴与弼学术的致思理路。 如果说明初学者作为智囊帮助朱元璋开创新的王朝,体现儒家学者的担当精神, 那么吴与弼与崇仁学派是怎样接起历史的责任, 重新引领时代的潮流?其具体面貌与 内在理路是什么呢?朱子学在明代早期以什么样的方法被重新诠释的?吴与弼与崇 仁学派对阳明心学的兴起与发展起一个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说吴与弼是明代学术 的“启明”?探讨崇仁学派与明代早中期儒家的主要哲学思想,可以更为清晰地看清 明代早中期学者的生活状况和那个时代哲学家的精神面貌。 本文围绕着崇仁学派的主 要思想、基本精神与时代特征,吴与弼哲学思想对陈献章、王守仁的影响,及崇仁学 派在整个明代哲学史所处的地位,详细地解答崇仁学派的发展进程和学术流变,试图 全面展现崇仁学派各位儒家学者的本体论与工夫论,凸现 15 世纪明代哲学史的真实 面貌,为 15 世纪有关明代学术断代史的研究展示一种较为全面的知识谱系,解读明 代江西、安徽、浙江和广东地区的哲学史面貌。崇仁学派对宋元理学进行创造性实践 和理论转化,导致向阳明学的转型。 二、研究对象、现状及问题 本文通过对崇仁学派创始人吴与弼思想、吴与弼一传弟子(胡九韶、娄谅、胡居 仁、陈献章、谢复、郑伉、饶烈)的思想、二传弟子(夏尚朴、魏校、湛若水)的思 想和三传弟子 (洪垣) 的思想分析, 全面展现被当代学术界所忽视的吴与弼、 胡居仁、 夏尚朴、魏校、洪垣等学者的思想,时间跨度约一个半世纪,地域横跨整个江南。 (一)吴与弼 11 1、明代学者对吴与弼的评价。 (一)吴与弼 11 1、明代学者对吴与弼的评价。 在 15 世纪后半叶,吴与弼德性修养和学术已为士人所知。福建朱子学健将陈真 冕(14111474)与其弟二人远道从福建到江西访学吴与弼,经过南昌时,被张廷祥 (14371506)劝阻,从而使得陈剩夫失去与吴与弼学术高峰对话的故事。黄宗羲感 慨道,“奈何东白以得真一言,遂为金柅,康斋、白沙终成欠事” 12。当时陈真 冕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和莫大的勇气来江西拜谒吴与弼的。 须知他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 产,是自备着棺材上路的,并写下了遗言。陈献章在成化十八年(1482,康斋殁后 13 年)对老师吴与弼道德典范意义和教育影响力有较高评价,“其当皇明一代元气 之淳乎” 13,赞其“尊师道,勇担荷,不屈不挠,如立千仞之壁,盖一代之人豪也”14。 张弼(14251487)喜吴与弼,说“耳根何处得浮尘?浪说康斋识未真。风月周台灯 火夜,伊川路上见斯人” 15。曾任国子监祭酒的大儒章懋(14361521)对吴与弼品 9 详阅方旭东:尊德性与道问学:吴澄哲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方旭东认为吴澄首次在中国哲学 史上提出“理在气中”的哲学命题,意义重大。 10 详阅 kelleher theresa, personal reflections on the pursuit of sagehood : the life and journal (jih-lu) of wu yu-pi (1392-1469),columbia university,1982,第一章。 11 历代学者对吴与弼学术思想的详细评述,参见拙文吴康斋与中国学术:思想史的考察,澳门理工学院中 西文化研究,2009 年 7 月,页 151-160。 12 布衣陈剩夫先生真晟卷,诸儒学案上四,明儒学案;陈真晟有陈剩夫集(四卷),四库存 目丛书集部,第 38 册。 13 祭先师康斋墓文,陈献章集,孙通海点校, 中华书局, 1987,页 107。所引陈献章集下同。 14 书玉枕山诗话后,陈献章集,页 70。 15 清范鄗鼎: 理学备考 , 山西省图书馆藏清康熙范氏五经堂刻本影印,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史部第 121-122 册,卷二,理学名臣录,页 759。 吴与弼和崇仁学派研究 绪 论 3 德评价较高,“康斋出处为第一着;白沙第二着;一峰第三着;我辈又是第四、五着 了” 16。罗钦顺(14651547)称赞吴与弼的好学精神与道德节操,说其“志于道, 可谓专且勤矣而康斋之决去,所得亦已多矣然好学知康斋,节操如康斋,何可多 得?” 17。崇仁再传夏尚朴常年阅读与弼文献,较了解其学全貌,说“康斋诗文手 自抄录,居恒讽咏,于兹三十年。窃尝谓康斋为人严毅,而诗复和平,中之所养,可 知。迨至晚作,类多愁叹之语,抑可见其好学之心,至老弥切也因缀数语,示儿侄 辈,使知康斋之诗,诚可以独步当世。非久于玩索者,不能知也” 18。湛若水弟子郭 应奎说,“近看康斋先生集其刚大特立,无所待而兴,真所谓豪杰也” 19。邹 守益(14911562)在为皇甫冲与皇甫涍兄弟合刻的康斋日记写的序里面,认为 吴与弼固穷守道、陶养情性和笃志涵养的心性涵养工夫,可证儒道。邹守益从阳明学 问的价值审视,以其学为“君子学”,把吴与弼提升到儒家道统的高度来评判 20 ,还 重新编写了康斋诗歌,放入他的一本书中。 21 杨应诏赞康斋,有“极高明之学,有壁 立万仞之操” 22。晚明李贽(15271602)极赞康斋,“风格高迈,议论英伟,胸次 洒落,师道尊严。善感悟启发人,其学术质任自然,务涵养性情,有孔门陋巷风雩之 意” 23。学者胡东水认为康斋学习用功刻苦,有自知之明,他说“(康斋文集)此数 卷中,为学之功,大抵具焉。其诗多五言律、五七言绝句。日录一卷,尤见用功 刻苦处。而吾辈优游卒岁,何以能有立斋,是书以自警康斋近切实其言用功处, 稍吃气力。康斋之辞官职,恐后来把持不助。此意亦好,可谓能自知” 24。临川人章 衮(15041553)认为康斋“日录为一人之史,皆自言己事,非若他人以己意附 成说,以成说附己意,泛言广论者比” 25。江西丰城朱子学健将李材(1519-1595)赞其 “儒家豪杰之风” 26,项笃寿(15211586)赞其“力学修行,儒之醇者也”27。顾宪成 (15501612)认为康斋“一团元气,可追太古之朴”,其弟顾泾凡(15541607)认为 吴与弼“乐道安贫,旷然自足,真如凤凰翔于千仞之上,下视尘世,曾不足过而览 焉” 28。 二人对吴与弼评价因为黄宗羲的引用多为后世学者熟知。 邹元标 (15511624) 认为吴与弼坚持礼节, 难能可贵。 29 晚明学人黄明编有 聘君吴康斋先生年谱 一书, 时宰相吴道南(15471620,江西崇仁人)为该书写了序言。吴道南指出吴与弼“学 遡伊洛之渊源,其出处进退,轫诸道;其穷通得丧,付之天人,所知也。乃若笃志苦 16 枫山语录,卷四,人物类,四库全书集部。 17 困知记(卷下),第 45 条,明罗钦顺(著),阎舀(校),中华书局,1990。 18 东岩集,书小陂集后,卷二。 19 郭应奎问目六十条,卷二十八,明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三十二卷,山西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二 十年黄楷刻本,四库存目丛书,集部(56-57)。 20 如“予尝读康斋日记,爱其固穷守道,瞿瞿以陶养情性为事,月琢岁磨,至老而不懈,其立志之笃,直以天地 圣人为准。则是书之行,将不为世道一坊乎!”康斋日记序,卷一(明)邹守益:东廓邹文集,四 库存目丛书集部别集类 65,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刻本。感谢江西省社科院王伟民先生所做的点校,并公开在网 络上。 21 训蒙诗要序,卷一,东廓邹文集。 22 清范鄗鼎: 理学备考 , 山西省图书馆藏清康熙范氏五经堂刻本影印,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史部第 121-122 册,卷二,理学名臣录,页 759。 23 聘君吴公,明李贽:续藏书,卷二十一,中华书局,1959。 24 读康斋文集,明胡衮:东水质疑六卷,卷六,四库存目丛书明刻本子部,第 87 册。 25 章衮,字汝明,江西抚州临川人,嘉靖二年(1523)进士,授御史,累官陕西按察副使。 26 李材:见罗先生书,四库存目丛书子部,第 12 册,第 1 页。 27 (明)项笃寿:吴与弼传,今献备遗,卷 26,四库全书,第 453 册,页 647。 28 明儒学案,崇仁学案。 29 明邹元标:语略序,转引自清沈佳:明儒言行录,四库全书,第 458 册,页 667668。 绪 论 吴与弼和崇仁学派研究 4 心, 亲师觅友, 惟日孜孜而不知老之将至, 真有因年。 独觉其进, 维兹谱足以识之” 30。 戴有孚撰著疑录,选吴与弼日录易说、安贫和随事克制方面 3 条 31。晚明儒 家辛全论其“知涵养之要学本洛闽,道启胡陈。蝉蜕世纲,甘守清贫。铁石骨力, 贤圣精神。贞哉!先生盛世天民” 32。晚明大儒刘宗周(15781645)赞吴与弼“独 得圣贤之心精”、“卓然世道”,“醇乎醇云” 33。 2、清代学者对吴与弼的评价。 2、清代学者对吴与弼的评价。 清代儒家学者多赞吴与弼人品, 这与程朱理学的升温有关。 黄宗羲 (16l01695) 肯定恩师刘宗周说法, 并从阳明心学史的高度评价吴与弼和崇仁学派在明代学术历史 中的启明作用,并以崇仁学案为明儒学案卷首,确定崇仁学的历史作用。他说, “康斋倡道小陂椎轮为大辂之始, 增冰为积水所成, 微康斋, 焉得有后时之盛哉” 34。 周汝登(15471629)编圣学宗传,列其于书中 35。清初四库总目提要编者认 为与弼之学“实能兼采朱、陆之长,而刻苦自立。其及门弟子陈献章得其静观涵养, 遂开白沙之宗。胡居仁得其笃志力行,遂启余干之学。有明一代,两派递传,皆自与 弼倡之,其端绪未可尽没 36。吴与弼的刻苦自立、隐居自修和教书育人对宗周弟子张 履祥(16111674)的隐居乡村教书育人有影响。 37 清朝同治间编印崇仁志,赞吴 与弼诗“积中发外之实,清明峻洁,曲折纡余,读之使人自然兴起” 38。范鄗鼎 (16261705)重视与弼学,收张弼、杨应诏和辛全对与弼的评论 39。 彭定求(1645 1719) 儒门法语选与弼语录 100 余条,与弼日录在清初首次被大规模引用。 40 沈佳在 明儒言行录 赞与弼, “愚按, 康斋先生只是将圣贤言语来体验日用工夫, 真觉有味,不似后人说玄说妙,全无实落也” 41。范尔梅赞与弼“刚忿自克煞用力、 不仕一节自好” 42。程嗣章撰与弼及其弟子学案。43 涂天相(16651739)对与弼的 刻苦自修和克治功夫推崇 44。名官于准主编的规模宏大、融会 138 位明清儒的学案大 著先儒正修录编选与弼日录13 条 45。万斯同(16381702)补康斋学案46。 熊 赐履(16351709)学统载与弼事迹。 47 费纬裪圣宗集要评其“志伊尹之志 30 聘君吴康斋先生年谱序,明吴道南:吴文恪公文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 31 册,卷十五, 第 519 页。 31 明戴有孚:著疑录九卷,四库存目丛书子部,第 152 册,明嘉靖戊午秋月间刻本。戴有孚,字圣山, 江西吉安永新人,参与阳明讲学。 32 明辛全: 养心录,转引自清范鄗鼎: 理学备考,山西省图书馆藏清康熙范氏五经堂刻本影印, 四 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 121-122 册,卷二,理学名臣录,页 759。 33 明刘宗周:师说,明儒学案。 34 明儒学案,崇仁学案。 35 明周汝登:圣学宗传,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 99 册,卷十二,第 135 页。 36 康斋集,四库全书第 1251 册,页 357-358。 37 清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陈祖武点校,中华书局,2002。 38 清盛铨、黄炳奎等:同治崇仁县志,江苏古籍出版,1996。 39 清范鄗鼎: 理学备考 , 山西省图书馆藏清康熙范氏五经堂刻本影印,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史部第 121-122 册,卷二,理学名臣录,页 759。 40 清彭定求:儒门法语,四库存目丛书子部,第 23 册,页 284323。 41 清沈佳:明儒言行录,四库全书,第 458 册,页 674675。 42 清范尔梅:读书小记,四库存目丛书子部,第 29 册,第 289 页下。 43 清程嗣章:明儒讲学考,四库存目丛书子部,第 29 册,页 600601。程嗣章,上元人,字之朴, 号南耕。 44 清涂天相:静用堂偶编,四库存目丛书子部,第 27 册,页 52。 45 (清)于准:先儒正修录三卷先儒齐治录三卷,清康熙间刻本,第 385 页,四库存目丛书,子部,第 23 册。 46 清万斯同:儒林宗派,十六卷,四库全书本,清宣统三年浙图刻本。 47 清熊赐履:学统,卷四十二上附统,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 124 册,页 415416。 吴与弼和崇仁学派研究 绪 论 5 有万物一体气象嗣是而濂洛而关闽, 以心传心一线不走, 所谓成法也, 康斋多举之。 上以继往,下以开来者,孟子之后一人已勿忘勿助康斋洵有会心者乎” 48。江西 抚州黎川学者杨希闵(18061882)编吴康斋先生年谱,成为目前流行较广的唯 一一部康斋年谱专著 49。康有为(1858-1927)年少时以与弼坚苦精神为学法。章太炎 (18691936)赞与弼,“汉以后专论修已治人者明有吴康斋(与弼,白沙、阳明, 均由吴出)康斋之传甚广康斋安贫乐道” 50。 3、近现代国内学者对吴与弼的评价。 3、近现代国内学者对吴与弼的评价。 钟泰尤其称赞吴与弼亲农事以治生,与许衡相契,“矫末俗而励后学”,激励后 学读书之风。 51 钟泰认为胡居仁主敬工夫论源于吴与弼,学问上“只能升堂而不能入 室”,不同意熊赐履的“师不如弟”观点。 52 他反而认为吴与弼学问醇正,独得心学 之精,赞刘宗周“真知吴与弼者”。 53 他还认为陈献章的主静思想源于吴与弼静中涵 养的教育。 钟泰之说实为卓识, 其著作甚为精炼, 思想独到, 真知吴与弼学术核心也。 容肇祖认为吴与弼学注重管束身心、抑制感情,是一种消极的适应环境的方法,稍显 拘束。他评论吴与弼虽负盛名,只学到理学家的规模,学问并不高明,是一位“迂儒” 和“朱学的信徒” 54。钱穆认为吴与弼“农村老儒”、“粹然醇儒”,习朱子学,颇 赞吴与弼。 5555 蒙培元颇欣赏与弼学。56 他认为与弼“反求诸心“、“涵养本心”思想 是明代心学的直接发端者,开明代心学的滥觞。 57 吴与弼心体物用观发展了朱熹的心 体说,以吾心为主宰,心体成为宇宙的最高主宰。吴与弼虽然反对“明心见性”,但 其求“真心“、”性真“的“磨镜”、“洗心”思想受禅宗思想影响。 58 吴与弼的即 心即性、即心即天的思想,特别是体用、内外、心物合一,具有融合与混沌的色彩。 而后学湛若水的大全思想与吴与弼一致。唐宇元突出吴与弼的“静观”修养论,指出 它与直觉主义的禅悟有关,高抬吴与弼“本心”对王学产生的催生作用,论述甚祥。 59 其分析思路对国内学者朱汉民、刘兴邦等影响较大。朱汉民论文围绕成圣贤的理想 人格这一主题, 认为吴与弼以读书和静观为工夫论, 获得快乐本体的境界。 60 他指出, 吴与弼的哲学本体论是一种人格本体论。 宇宙的本体存在是其道德主体的人格精神在 48 清费纬裪:圣宗集要,康熙四十九年依庸堂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 123 册,页 575576。 费纬裪,字约斋,浙江鄞县人。 49 杨希闵编明吴康斋先生与弼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该书以日录、行状和明史为 学术资源,较为简单。如学者钟彩钧正是鉴于该书的缺陷,主张康斋年谱需要重做。 50 诸子略说,章太炎:国学讲演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1 钟泰:中国哲学史,东方出版中心,2008,页 271。钟泰(1888-1979),南京人,号钟山,曾在江南格致书 院、东京日本大学学习,有中国哲学史、国学概论等,其中庄子发微一书,积数十年研究。 52 钟泰:中国哲学史,东方出版中心,2008,页 272-273。 53 钟泰:中国哲学史,东方出版中心,2008,页 272,段一。 54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民国丛书复印,上海书店,页 18-22。 55 钱穆:吴与弼胡居仁学述,明初朱子学流衍考,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七),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页 119。 56 蒙培元:理学的演变:从朱熹到王夫子戴震,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页 259-266。 57 蒙培元理学的演变:从朱熹到王夫子戴震,页 259。 58 蒙培元理学的演变:从朱熹到王夫子戴震,页 262-263。 59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7,页 135-148。此书涉及吴与弼的这一节 有几个小错误,望读者研究时注意。一为页 135 倒数第二段分析吴与弼哲学时认为吴与弼以“上学”见长,这一 点张学智说为当取,即吴与弼学以下学见长。二为页 135 倒数第一行吴与弼年 19 到南京探亲,此说为误。吴与 弼从 12 岁到 21 岁一直居住在南京,在父亲身边读书。三为页 136 顺数 8 行,作者说吴与弼从北京归来途中(68 岁)拜朱熹墓。此说错误。事实上,吴与弼(1462 年,壬午)72 岁往福建拜朱子墓,申愿学志向。四为页 136 第 3 段认为罗伦、杨杰从学吴与弼门下,康斋集未见杨杰求学记载,难信,而罗伦没有受学吴与弼门下。 60 朱汉民:吴与弼的教育思想和明代心学思潮,江西社会科学,1992,第 6 期,页 9296。 绪 论 吴与弼和崇仁学派研究 6 自然和世界体系的扩展与延伸。 陈献章的学问“明显继承”吴与弼的“静观”与“反 求吾心”的工夫论, “静中养出端倪”“直接接受”吴与弼的“静中意思”“静中思 绎事理”。而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来源于吴与弼的“无时无处不是工夫”。明 代学术以“吴与弼为启明”的思想,从而从哲学上凸显吴与弼在陈献章、湛若水系的 启明作用。吴与弼的“识本心”、 “求吾心”的工夫论启发了明代学者,导致以“心” 为本的世界观,在逻辑上催生明代心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