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防控ppt课件.ppt_第1页
登革热防控ppt课件.ppt_第2页
登革热防控ppt课件.ppt_第3页
登革热防控ppt课件.ppt_第4页
登革热防控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革热,广州市白云病预防控制中心,概况,登革热(denguefever)是由登革热病毒所引起,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部分病人有出血倾向。,病原学,登革病毒归于黄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不耐热,50度30min,或100度2min均可灭活。可分为4个血清型(,)。4型之间有交叉反应。与其它黄病毒属有交叉免疫,流行病学,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全体人群的1/3,可能是最重要的传染源。,流行病学主要发生于市镇人口集中地区,发病与布雷指数有关。雨季为发病高峰季节。广州510月流行。其中8、9月份为高峰。有一定的周期性(45年)。,传播途径,虫媒传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伊蚊吸入带病毒血液后,在气温2230条件下,病毒在唾液腺和神经细胞内复制,814d即有传播能力。,传播媒介,在东南亚及海南省,埃及伊蚊是本病的主要媒介在广东、广西,白纹伊蚊是主要媒介。白纹伊蚊孳生于房屋内外的浅水及积水中。成蚊白天吸血,嗜人血。,AedesaegyptiMosquito,人群易感性和免疫力人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并非人人发病。由于对不同型别毒株感染无交叉免疫力,因此可以发生二次感染。感染一种病毒型产生的免疫对同型病毒免疫力可持续14年,而对异型病毒的免疫则短。,有利于DF流行的因素,登革热病毒(带毒蚊、人、兽)输入输入地自然气候输入地伊蚊密度屋内、外处积水容器居民养花、养莲建筑工地积水水缸积水,典型登革热,急性起病,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发热持续37天,热型多不规则或呈双峰热。常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部分有眼眶后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大多显著减少,从第2天开始降低,4-5天至最低,至退热后1周才恢复正常。1/2-3/4病例血小板减少。,标本采集及送检,1血清标本进行登记造册: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日期和采血日期等。2血清标本采集:无菌操作采静脉血3mL,分离血清1ml,放入无菌干燥、带螺旋盖的血清管内,-20保存,及时送检。3血清标本采集与送检:对疑似登革热患者采集发病5天内的血清及时送检,并于两周后抽取第二次血进行抗体滴度检测。4成蚊或蚊卵的贮存及检测:蚊子蚊卵收集后及时送市CDC采用实时荧光RT-PCR检测,阳性标本作进一步病毒分离。,诊断要点,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诊断,ELISA法检测特异性IgM抗体阳性。RT-PCR检测登革病毒RNA,其敏感性高于病毒分离,可用于早期快速诊断及用血清型鉴别。,诊断依据,骤起发热、头痛、骨关节肌肉疼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及血小板显著减少是登革热早期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可作为早期临床诊断的依据确诊需依靠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诊断类型,疑似病例临床病例确定病例,鉴别诊断,与流感、麻疹、猩红热、基孔肯亚病。恙虫病、钩体病、伤寒。流行性出血热及败血症等相鉴别。,2014年登革热情况,白云区疫情,全区登革热病例1198例(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疑似病例98例。镇街分布:人和镇22例,钟落潭镇10例,太和镇13例,江高镇60例,三元里街50例,黄石街36例,新市街88例,棠景街135例,嘉禾街24例,均禾街17例,石井街94例,松洲街163例,金沙街93例,同德街87例,同和街9例,永平街88例,京溪街12例,景泰街97例,死亡病例1例(新市)。,登革热防治总目标,及时发现疫情预防控制续发病例避免出现较大暴发或流行,减轻危害。,防控原则,以监测为重点控制蚊媒密度严防输入传播提高诊治水平加强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参与,行动方针,一、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二、全民动员,清除孳生地三、有效监控,控制扩散四、追踪溯源,管理传染源五、提高能力,科学防控,DF流行时的首要任务控制疫情,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阻止疫情暴发和扩散,相关定义,1疫点及警戒区:病人、隐性感染者能够造成周围人群感染的范围。主要是根据伊蚊活动距离,通常以病家或与病家相邻的若干户、工作地点等活动场所为中心,划定半径100米之内的空间范围为疫点,半径500米范围为警戒区。2疫区:当发生暴发或流行时,由于病人、隐性感染者和蚊媒的活动范围可能引起疫情扩散的区域。农村一般以疫点周围自然村、屯,或以乡、镇划为疫区。在城市一般以疫点周围若干街巷、居委会或街道划为疫区或者根据地理区域划定。,2019/12/15,27,可编辑,相关定义,3输入性病例:发病前15天内到过有DF行的国家或地区(如东南亚、南美等),有蚊虫叮咬史的登革热病例。“输入”是一个相对概念,在外地感染或发病后来到某地,对于该地来说,也是输入病例。4本地感染病例:病人发病前15d内未离开过本地区(以县区为单位),或未到过有登革热疫情报告的地区,其感染地点属于本地。表示病家、工作或活动地点附近已有带病毒之成蚊存在。,相关定义,5暴发:一个最长潜伏期(DF15d)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居委会、学校、自然村、集体单位等),发生3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登革热首次发现病例县区内,年度内首例1周内,1个县(市、区),发生5例及以上病例,疫情控制发生本地感染病例或暴发疫情时,发生登革热暴发疫情时,单靠卫生、爱卫部门控制疫情是不可能的,特别需要的是政府机构成立登革热防治领导小组,制定登革热防控工作方案,明确分工、职责,有效落实,卫生部门作为技术指导及效果评估。防控工作需要组织措施保障。领导小组在当地(疫情所在县和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由宣传、教育、城建、交通、财政、卫生、爱卫等部门组成,充分发挥物业管理及出租屋管理中心作用,疫情控制发生本地感染病例或暴发疫情时,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救治医院,组织相关药物、试剂,物资储备与调拨隔离治疗病人,减少死亡病例。培训医务人员。疫情监测与应急监测。提供技术支持: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检测、媒介控制、宣传教育、监督检查分析疫情动态,预测发展趋势,向政府或公众提出预警报告医务人员培训健康教育,疫情控制发生本地感染病例或暴发疫情时,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负责爱国卫生的发动工作、灭蚊技术指导工作发动群众翻盆倒罐,清除室内外伊蚊幼虫孳生地组织人员分片指导灭蚊工作,检查灭蚊措施落实情况,疫情控制发生本地感染病例或暴发疫情时,现场调查(1)初步核实疫情(2)调查准备(3)个案调查(4)采样送检(5)确定病例定义(6)主动搜索和核实病例(7)流行因素调查(8)在病例搜索时,同时开展居民健康宣传(9)媒介状况快速评估,疫情控制发生本地感染病例或暴发疫情时,现场调查(1)核实疫情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主要临床特征(无卡他症状的“感冒发烧”,肌肉骨关节痛,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对报告登革热疑似病例作出初诊意见现场核实的基本情况和分布特征,判定情况和严重程度(2)调查准备人员、表格、采样器材、个人防护与蚊媒控制物(用)品。(3)个案调查调查病例发病前二周至发病后5天的活动地点,活动情况、被蚊子叮咬史、就诊经过等,疫情控制发生本地感染病例或暴发疫情时,现场调查(4)采样送检疑似病人采集双相血清捕捉伊蚊(成蚊)(5)确定病例定义根据诊断标准在一定时间、地点和人群范围内相应病例,疫情控制发生本地感染病例或暴发疫情时,现场调查(6)主动搜索和核实病例发病期间活动地点的接触者或共同暴露者,医学观察15天对疫点、疫区的医疗机构(社区门诊、卫生站、医院等)搜索可疑病例。追踪可能的传染源。对于指示病例、首例或首批病例发病前25天内必要时在疫区内开展人群血清学调查,以判定可能感染的范围或隐性感染的情况。,疫情控制发生本地感染病例或暴发疫情时,现场调查(7)流行因素调查详细查清疫区中的自然条件、人群居住条件、流动人口特点和环境卫生、卫生设施、卫生习惯、植被、地形地貌、气温、降雨量等,分析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8)在病例搜索时,同时开展居民健康宣传。,疫情控制发生本地感染病例或暴发疫情时,现场调查(9)媒介状况快速评估及监测调查疫点内50100户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房屋指数以及外环境标准间指数蚊媒应急监测在疫区内,重点是疫点及周围地区开展捕捉伊蚊成蚊分离病毒,鉴定型别。,疫情控制发生本地感染病例或暴发疫情时,控制措施要遵循边调查、边调整、边控制的原则。(1)严格管理传染源(2)灭蚊防蚊,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疫情控制发生本地感染病例或暴发疫情时,控制措施(1)严格管理传染源救治病人病例救治与管理防蚊隔离室要求采样。暴发疫情,病例较多时,应就地设置临时隔离治疗点,做好灭蚊防蚊工作。尽量避免远距离就医,减少传播机会,降低病死率。(2)灭蚊防蚊,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疫情控制发生本地感染病例或暴发疫情时,控制措施(1)严格管理传染源(2)灭蚊防蚊,切断传播途径。现时唯一可行有效控制疫情的方法紧急灭蚊和开展以防治伊蚊为中心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3)保护易感人群暂时未有疫苗预防,切断传播途径,灭杀成蚊清除孳生地,切断传播途径,灭杀成蚊疫区内灭蚊必须统一行动针对不同蚊种特点,选择最优时机和方法。室外环境针对伊蚊栖息场所(如竹林、园林、花圃、废旧轮胎贮藏地、沙井、暗渠、污水排放口、桥底、防空洞、建筑工地、废品收购站以及住宅周围场所等)进行大面积喷洒灭蚊后须对灭蚊效果进行评估,切断传播途径,灭蚊用药杀灭成蚊,使用速杀剂,如多飞剋消灭幼虫,使用缓杀剂,如双硫磷,切断传播途径,清除孳生地白纹伊蚊主要孳生于盆、罐、竹节、树洞、废轮胎、花瓶、壁瓶、建筑工地、啤酒瓶、一次性容器、泡沫箱、帆布或尼龙质地物品等清水型小积水,地下停车场集水井及沟渠,切断传播途径,清理垃圾,对废弃容器进行彻底丢弃对闲置容器倒放,不留积水对地下停车场的集水井和沟渠,倾倒机油覆盖对水生植物勤换水,存在问题及困难,消杀人员对灭蚊技术未掌握(加强培训)器械、药物不足(财政支持,物业管理方聘请有资质的消杀公司)外环境垃圾堆积,难以清理(政府部门协调)天台被居民占据、围建并上锁,难以清理积水,甚至拒绝清理(行政手段干预),集体单位防控,1、加强晨检、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