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之我见.doc_第1页
创新教育之我见.doc_第2页
创新教育之我见.doc_第3页
创新教育之我见.doc_第4页
创新教育之我见.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新教育之我见番禺区石楼镇中心小学 陈伟汉 没有尝试,就没有创新,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规律等方面进行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我对创新教育浅谈一些认识和想法。一、 创新教育的内涵和任务 创新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和制高点。创新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创新人格,属动力系统,包括强烈的动机、不懈的追求、自主性、好奇性、挑战性、求知欲、坚韧性等等;二是创新思维,属智能系统,包括思维的敏锐性、流畅性、变通性、发散性、独创性等;三是创新技能,属操作系统,创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获取和利用新知识信息的能力和一般创造技法等,以上三方面以创新人格的培养最为重要。二、 小学生创新教育的定位 长期以来,由于“创新”的定位过高,有人对小学生创新持怀疑态度。其实通常说的“创新”有两层含义:一是“前无古人”的层面,就是说首创的事物谓之创新。其参照系为人类历史,因而这种“创新”只有极少数人可以达到。二是“概率不大”的层面,就是在特定群众中是鲜见的,同样具有“新”意。可见,在前一层面上,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可达到者确实不多。但在后一层面上,尤以具体的学生群体为参照系时,情形就大不一样。哪怕学生别出心裁地解决一道题,也是创新。虽然没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却锻炼了学生的心智,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也是甚为宝贵的。不少事实也证明,小学生是有创新能力的。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的事迹就是证明。 我们要把小学生的创新与科学家、艺术家的创新区别开来。科学家、艺术家的创新是高层次目标,小学生的创新是低层次目标,对小学生是创新启蒙教育,是为培养人才打基础的教育,不能定位过高,不能操之过急。三、 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教育创新,没有教育创新,穿新鞋走老路,创新教育会成为一句空话,教育创新最迫切、最关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观念创新,要屏弃“标准件型”的人才观、教育观,确立“注重创新”的人才观、教育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必须坚决破除这种“标准件型”的人才观、教育观,树立“注重创新”的人才观、教育观。听话的、考试成绩好的学生,未必是创造型的人才;素质全面特别是具有科学批判精神和探究、发现能力的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才。二是课程教材创新,要改造现有的课程教材体系,构建“引导创新”的课程教材体系。课程是整个教育系统运行的软件。课程结构制约着人才素质结构,教材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我们在教育改革的实践正面临着这样一些问题:课程教材是重在指向过去的世界,以人类已经积累的知识为本,以单通道方式向学生进行灌输、传授为主,还是面向未来时代,以人的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发现和探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课程教材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一些基本要求(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等)。如何改变分科过细,过分强调学科知识体系,内容偏多、偏全、偏深、偏难,以致学生负担过重的状况;实现课程的重组和综合,既体现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保证核心和基本要求,以体现课程的多元化和可选择性。总之,构建一个科学、开放、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和时代特征,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教材体系,已经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我们特别要开发教材中的创新因素。三是评估体系创新,要改革“导向应试”评估体系,建立“激励创新”的评估体系。把统一的考试的分数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不同的学生,迫使每个学生按照唯一的标准答案来应试,这是旧评估体系的一大弊端。应当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实行评估内容的开放化、评估标准的多元化和评估方式的多样化;鼓励学生发展和创新,增强考试内容的选择性和试题答案的发散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估,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估。构建这样的评估体系,才能发挥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才有利于形成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所必须的宽松环境和自由空间。四是教学方法创新。改革单向灌输式教学,实行启发式、讨论式、评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带着问题,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上鼓励教师以问题为纽带,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思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知识、程序和方法。五是教师队伍创新,要转变“搬运工式”的教师角色,建设“善于创新”的新型师资队伍。按照“应试”的目标,把课本、教参以至练习册原封不动地搬来,灌给学生,年复一年循环往复,这样的教师角色,体现不出教师劳动的创造本质,也贬低了教师应有的生命价值。我们不可能指望缺乏创造性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学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必须实现教师的转型,着力建立一支立志创新、善于创新的高素质队伍。今天,跨世纪的教师应当具备有自觉的创新精神、开阔的知识视野以及富有开创性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他们不应该仅仅是传统文化继承者,而应该同时是新文化的创建者;不应该是现成知识的搬运工,而应该是与学生平等相待、教学相长的知心朋友;不应该是固步自封的教学匠,而应该是不断超越和更新自我的教育家。六是教育环境创新。创建有利于学生创新的环境。首先是创建有利于创新的课堂环境,这包括建立活跃、宽松、民主、高效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一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作出有利于促使学生创新的评价。其次,是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的学校环境。学校的各种布置有利于让学生感到自由和安全;有特定的学生活动室以利学生创新;有不必备的设备供学生创新;同时学校的陈设还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等。四、 运用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搞好教育创新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创造教育的先驱,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典范,特别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对我们实施创新教育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会想。从小就要培养儿童创新的良好习惯。那就是每碰到一件不顺手的东西,就动脑筋想一想,如何改进这些东西,使之更加完善,这样就会产生新的见解,创造出新的东西。 2、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会做。有句话说得好:“实验是发明的摇篮。”光有好的想法不动手去做是不会有创新成果的。要创新就要把好的设想付之于行动,动手去实验,去创作。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智慧在人的手指尖上”。只要肯动手,就会有创新。 3、解放儿童的眼睛,让他们多看。要把视线从课堂、从书本释放出来。眼睛不要老盯在分数上,要多看一些课外读物,开阔眼界,要多留心身边的事物,学会观察,从中“发现未发明的新理”。 4、解放儿童的嘴巴,让他们会说、会问,陶行知先生曾有诗曰:“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鼓励儿童敢说、敢问。巴尔扎也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只有不断提出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创造力,在教育、教学中开展“问号行动”是非常有意义的。 5、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多接触大自然、大社会。要把儿童从鸟笼式的学校里解放出来,只有这样知识面才宽,创造思维才广。 6、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学会做时间的主人。搞发明创造要有时间,要给儿童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合理地利用时间,科学地支配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做自己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情,开展创造性活动,只有这样,创新才不至于成为空谈。五、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途径 创设尝试情景,激发创新欲望 良好的尝试情境,是学生学习自主化、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的物质保证。我们应为学生主动尝试学习、建构认知结构,进而培养创新能力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激起创新欲望。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上课老师便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先来做考老师的数学游戏。”同学们一听做“游戏”,精神大振。老师又说:“只要同学们说出任意一个多位数,教师不仅能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而且凡能被3 整除的,教师还能看着这个数很快说出一连串能被3 整除的数来,倘若不信,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位多位数计算一下,然后说给老师。”这时,同学们心里都装着一个谜。于是,算呀算,并且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有的想试一试老师说的真伪,有的想“难”住老师,结果教师不仅说得快,而且说得对,惊叹之余,学生急于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教师这时并不是作“揭秘”解答,而是引导学生去根据自己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寻找特征和推导规律。当学生一旦掌握了其中的“秘密”后,都感到极其兴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规范的语言,准确而有激励性的演示,精炼而适当幽默的讲解艺术,唤起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创设尝试情境。让学生尝试,不是放任自流,学生在自主尝试中会发现许多问题,产生许多疑难,有些需要得到老师的指导才能解决,因此教师要以自己驾驭课堂的艺术、独到的见解去影响学生,保护学生的创新欲,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2 提出尝试目标,明确创新新方向 引导学生尝试是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方法,学生的尝试应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进行,教师应在学生尝试过程中,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提出目标,使学生明确创新新方向。 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教师出示两组题目:第一组(1)2:4=(),(2)4:8=(),(3)1:2=(),要求学生:(1)求出各比的比值,并比较这些比值的大小;(2)从第一个比和第二个比看,它们的前项和后项有什么变化?第三个和第二个(或和第一个)比呢?(3)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第二组(1)():6=2/3;(2)8:()=2/3;(3)():()=2/3,要求学生自己尝试解决。特别是第三个比,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尝试后各自列举了答案,几乎都不同,有的甚至一口气写出了几个比来验证自己的结论。 这样由于方向明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内涵,提供学生操作、归纳的机会,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3 留给尝试空间,提供创新条件 课堂教学的空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空间,以往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教师主宰的场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最大限度还空间给学生。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但不能包办学生的一切。邱学华老师在新世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特征一文中指出:“学习过程是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一个主动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完成,别人是无法代替的。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可能代替学生学习,代替学生思考。”由此可见,教学中,要让学生有钻研自己学习中的问题和探研、学习新知识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与同学的共同探索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发现知识规律,为创新能力的提供创造条件。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课前老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印有直径、周长、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的实验记录表和自备的各种硬币。上课后,教师讲完实验规则,就让学生动手实验量直径、测周长并上报结果,作出记录,再分别计算出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保留一位小数),填进记录表。学生通过实验、计算、观察、分析发现:同圆中,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再用绕线法加以验证,让学生确信无疑地得出:圆,不论大小,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从而推导出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式。4 调整尝试方法,寻求创新途径学生在尝试过程中,需要对自己的尝试形式、尝试方法、尝试效能进行不断的调整,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在调整寻求创新的途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妥善给予引导。如:在计算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学会应用运算定律、性质进行计算的习惯,不断改进计算方法,从中发现新的规律、方法。如计算简单的分数除法8/204/5,按运算法则应写成8/20乘以4/5的倒数,但有学生这样计算:84/205,这不仅是对的,而且比运用法则更简捷,因此应对这种敢于标新立异的意识给予培养和引导。5 注重尝试过程,培养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要重视引导学生注重尝试过程。尝试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思维发展的过程,许多人往往注意到了尝试方法的指导、注重尝试结果,忽略了尝试过程的重要,而错过了一许,一瞬间出现的创造性的感觉。老师应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尝试的方法,得出正确的结果,还要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