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青少年航天知识竞赛真题卷及答案_第1页
2025年青少年航天知识竞赛真题卷及答案_第2页
2025年青少年航天知识竞赛真题卷及答案_第3页
2025年青少年航天知识竞赛真题卷及答案_第4页
2025年青少年航天知识竞赛真题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青少年航天知识竞赛练习题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1.我国现役运载火箭中,唯一采用液氢液氧发动机作为芯一级动力的是?A.长征二号FB.长征五号C.长征七号D.长征十一号2.2024年发射的“鹊桥二号”中继卫星主要服务于我国哪一探月任务?A.嫦娥五号B.嫦娥六号C.嫦娥七号D.嫦娥八号3.以下哪项不是航天器进入太空的必要条件?A.达到第一宇宙速度(7.9km/s)B.突破卡门线(100km高度)C.具备热防护系统D.携带足够燃料完成变轨4.国际空间站(ISS)目前由多少个国家或组织联合运营?A.5B.15C.10D.205.火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A.氮气(N₂)B.氧气(O₂)C.二氧化碳(CO₂)D.甲烷(CH₄)6.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实现了火星探测的“绕、落、巡”三合一任务,其中“巡”指的是?A.轨道器环绕观测B.着陆器软着陆C.火星车巡视探测D.采样返回7.以下哪种卫星的轨道高度最低?A.地球静止轨道卫星(GEO)B.中地球轨道卫星(MEO)C.低地球轨道卫星(LEO)D.高椭圆轨道卫星(HEO)8.火箭发射时,“归零”操作的核心目的是?A.重新校准发射时间B.排查所有潜在故障隐患C.调整火箭飞行轨道D.测试地面通信系统9.太阳活动极大年时,对航天器威胁最大的是?A.太阳黑子B.日珥C.太阳风D.耀斑爆发10.以下哪项是“星链”(Starlink)卫星的主要用途?A.气象观测B.全球互联网通信C.深空探测D.军事侦察11.我国“夸父一号”卫星的科学目标是?A.探测太阳磁场与爆发活动B.观测系外行星C.研究地球电离层D.监测近地小行星12.火箭推进剂中,“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属于?A.固体推进剂B.低温液体推进剂C.常温液体推进剂D.离子推进剂13.月球表面的“月海”实际是?A.远古海洋遗迹B.火山喷发形成的平原C.陨石撞击形成的盆地D.冰盖反射的视觉假象14.以下哪项技术是载人航天器返回地球时的关键?A.轨道维持B.热防护系统C.姿控发动机D.太阳能帆板15.2025年计划实施的“嫦娥七号”任务将重点探测月球的哪个区域?A.正面赤道B.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C.正面风暴洋D.背面雨海16.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中,通常采用“触地即走”(Touch-and-Go)方式的主要原因是?A.小行星引力微弱,无法长时间着陆B.节省燃料C.避免采样器被污染D.提高采样效率17.以下哪种现象不会出现在空间站的失重环境中?A.液体呈球形B.火焰呈球形C.物体静止时保持位置D.宇航员可以轻易举起大质量物体18.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空间段由多少颗卫星组成?A.24B.30C.35D.4019.以下哪项是“可重复使用火箭”回收时的关键技术?A.矢量发动机B.大推力固体火箭C.热障涂层D.高比冲推进剂20.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特点是?A.轨道周期与地球自转同步B.轨道平面与太阳光线保持固定角度C.轨道高度约36000公里D.仅用于气象卫星二、填空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1.我国首艘货运飞船的名称是________。2.航天器脱离地球引力所需的最小速度称为________,约为11.2km/s。3.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规定,月球上以中国古代科学家命名的环形山包括张衡、祖冲之、________和石申。4.火箭的“比冲”是衡量推进剂效率的重要指标,单位是________(填写物理量单位)。5.2023年发射的“嫦娥六号”完成了人类首次________(填月面区域)的采样返回任务。6.空间站中,宇航员呼吸所需的氧气主要通过________(填技术名称)电解水生成。7.火星车的“热控毯”通常采用多层隔热材料(MLI),其核心作用是________。8.我国“天问二号”任务计划于2025年发射,目标是探测________(填天体类型)并采样返回。9.火箭发射时,“T-10秒”指的是________(填具体操作)。10.太阳活动周期约为________年,2025年前后将进入第25个周期的峰值阶段。三、简答题(共5题,每题8分,共40分)1.简述“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被称为“胖五”的原因及其技术突破。2.说明载人航天器返回舱在再入大气层时“黑障”现象的成因及应对措施。3.对比“阿波罗计划”与我国未来载人登月任务在技术需求上的主要差异(至少列出3点)。4.解释“霍尔推进器”与传统化学推进器的区别,并说明其在深空探测中的优势。5.分析近地轨道(LEO)卫星数量激增对航天活动的潜在影响(从科学、技术、安全等角度作答)。四、论述题(共2题,每题30分,共60分)1.结合我国“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六号至八号)和“行星探测工程”(天问系列)的规划,论述未来10年我国深空探测的科学目标与技术挑战。2.近年来商业航天快速发展(如SpaceX、蓝源、我国民营火箭公司等),请从技术创新、成本控制、产业生态三个维度,分析商业航天对全球航天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并提出对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的建议。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长征五号芯一级采用2台YF-77液氢液氧发动机)2.C(鹊桥二号为嫦娥七号月背南极探测提供中继通信)3.D(进入太空的必要条件是突破卡门线且达到第一宇宙速度,燃料用于后续变轨而非“进入”)4.B(15个国家/组织: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欧洲航天局11国)5.C(火星大气96%为CO₂)6.C(“巡”指“祝融号”火星车巡视探测)7.C(LEO高度约200-2000km,GEO约36000km)8.B(“归零”是航天质量管控中排查所有问题的流程)9.D(耀斑爆发释放高能粒子,破坏航天器电子设备)10.B(星链目标是全球低轨互联网覆盖)11.A(夸父一号聚焦太阳磁场、日冕物质抛射等研究)12.C(偏二甲肼与四氧化二氮在常温下可存储,属常温液体推进剂)13.B(月海是远古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平原)14.B(返回舱需承受约3000℃高温,热防护系统是关键)15.B(嫦娥七号将探测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寻找水冰)16.A(小行星引力仅为地球的百万分之一,无法支撑长时间着陆)17.C(失重环境中物体受微小扰动会漂移,无法“静止保持位置”)18.B(北斗三号由24颗中圆轨道+3颗倾斜同步+3颗静止轨道,共30颗)19.A(矢量发动机通过调整推力方向实现垂直回收)20.B(太阳同步轨道平面随地球公转调整,保持与太阳光线角度固定)二、填空题1.天舟一号2.第二宇宙速度(逃逸速度)3.郭守敬4.秒(s)5.月球背面(或南极-艾特肯盆地)6.电解制氧(或水电解)7.隔绝极端温差(或减少热传导)8.小行星(或主带小行星、近地小行星)9.倒计时10秒(或发射前10秒准备)10.11三、简答题1.原因:长征五号芯级直径5米(传统火箭3.35米),箭体更粗,故俗称“胖五”。技术突破:①采用液氢液氧+液氧煤油的环保推进剂组合;②首次实现5米大直径箭体结构制造;③应用全数字化设计与仿真技术;④突破22吨近地轨道、14吨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此前最大为9吨)。2.成因:返回舱以7.9km/s再入大气层时,与空气剧烈摩擦产生等离子鞘,屏蔽电磁波,导致地面与航天器通信中断(持续约2-4分钟)。应对措施:①优化返回舱外形(如钝头体设计)减少等离子鞘厚度;②采用S/X/Ka多频段通信,利用不同频率穿透能力差异;③提前规划返回路径,确保黑障区结束后尽快恢复通信;④通过惯性导航系统(INS)在黑障期间自主控制姿态。3.差异:①任务目标:阿波罗以载人登月并返回为单一目标,我国未来任务需兼顾科研站建设(如嫦娥八号将验证月面科研设施);②技术需求:我国需突破月面长期驻留(30天以上)、月面资源利用(如制氧、制砖)、地月自主导航等;③运载工具:阿波罗使用土星五号(一次性),我国将采用新一代载人火箭(部分可重复使用);④科学载荷:我国任务将搭载更多原位探测设备(如月壤成分分析仪、月震仪)。4.区别:传统化学推进器通过燃料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喷射(化学能→动能),霍尔推进器利用电场加速电离后的惰性气体(电能→动能)。优势:①比冲高(约1500-3000秒,化学推进约200-450秒),相同燃料可提供更久推力;②无需携带氧化剂,减轻航天器重量;③适合深空探测中的轨道修正、长时间加速(如小行星探测、火星转移轨道);④可与化学推进器组合使用,优化任务规划。5.影响:①科学层面:大量卫星可能干扰天文观测(如光学望远镜被卫星反光遮挡),需研发抗干扰观测技术;②技术层面:推动卫星小型化、低成本制造(如“立方星”技术),但也要求更精确的轨道计算与碰撞预警系统;③安全层面:卫星数量激增导致空间碎片风险上升(2025年LEO卫星预计超5万颗),需加强主动离轨技术(如部署离轨帆)和国际协作(制定卫星寿命末期管理规则);④经济层面:促进商业航天产业链发展(如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终端),但可能加剧频谱与轨道资源竞争(需遵守国际电信联盟规则)。四、论述题1.科学目标:①月球探测:嫦娥六号(月背采样)、七号(南极水冰探测)、八号(月面科研站关键技术验证)将系统研究月球演化历史(如火山活动停止时间)、水冰分布与利用潜力(为载人驻留提供资源)、月球空间环境(辐射、微陨石)对设备的影响。②行星探测:天问二号(小行星采样)将研究太阳系早期物质组成;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目标是获取火星地质样品,寻找生命痕迹;后续任务可能拓展至木星、小行星带,研究巨行星形成机制。技术挑战:①月面长期驻留:需突破月面生态循环系统(水、氧气再生)、低重力环境下的建筑技术(如3D打印月壤建材)、极端温差(-180℃至120℃)热控技术。②深空通信:地月距离约40万公里,地火距离可达4亿公里,需发展高灵敏度天线(如Ka频段通信)、中继卫星网络(如“鹊桥”系列升级)、自主导航技术(减少对地面站依赖)。③采样返回:小行星引力微弱,需高精度软着陆与采样机构(如机械臂+吸附装置);火星返回需突破地火转移轨道设计、再入大气层(火星大气稀薄,需更高效的减速技术)。④核动力应用:深空探测需长寿命能源(如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生器RTG),我国需研发更高功率的空间核电源,满足探测器长期工作需求。2.推动作用:①技术创新:商业公司以市场为导向,加速可重复使用火箭(如SpaceX“猎鹰9号”回收)、电推进、卫星互联网等技术迭代;传统航天机构(如NASA)通过“公私合作”(CCP、CLPS计划)获取创新技术,形成互补。②成本控制:商业航天采用批量生产(如星链卫星年产千颗)、模块化设计(如“航天飞机”式组件复用)、市场化竞争(如火箭发射报价从6000万美元降至2000万美元以下),显著降低进入太空成本,推动小卫星、太空旅游等新兴产业。③产业生态:商业公司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如火箭发动机制造、卫星载荷研发、地面站建设),创造就业;同时催生新应用场景(如卫星物联网、太空育种),促进航天技术“民用化”。对我国的建议:①政策支持:完善商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