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目 录录 摘 要 abstract 引 言 1 一、隐私权的基础理论 3 (一)隐私权的历史发展 3 (二)隐私权的立法起源 4 (三)雇员在工作场所隐私权保护的立法起源 7 (四)我国隐私权立法保护现状 8 (五)隐私权的法律关系 9 二、雇员在工作场所隐私权保护的冲突和平衡 12 (一)雇员隐私权与雇主知情权的冲突 12 (二)雇员隐私权与雇主知情权的平衡 14 三、雇员在工作场所隐私权的保护 17 (一)雇员在工作场所的隐私权保护的特殊性 17 (二)雇员在工作场所的隐私权保护的必要性 18 (三)雇主对雇员隐私权利侵犯的主要表现形式 20 (四)对雇员在工作场所隐私权进行保护的若干措施 28 (五)雇员在工作场所隐私权保护的若干建议 34 结 语 36 参考文献 37 致 谢 3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0 i 摘摘 要要 出于维护人格尊严的目的,雇员在工作场所应当享有必要适度的隐私权, 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财富的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雇主开始对雇员的 一举一动进行监视,虽然这种行为能给公司带来利益,但同时也侵犯了雇员的 隐私权。保护隐私权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以人为本,注重维护人格尊严和 人身权利,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尺。自实行法治以来,我国法律 有了长足的进步,随着法律地不断完善以及人们法治意识地日渐提高,我国法 律也不断暴露出其固有的不足和缺陷。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网络的迅速普及,追踪与监视技术迈向了前所未有的准确程度。侵犯隐私权的 问题日渐突出和严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我国现行法律在隐私权 方面的滞后及不足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纷繁复杂。隐私权作为人的不可或缺的精 神性人格权,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将其确认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列入民 法典是民法的本质要求,也是法治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 身份、地位和经济实力的差距以及其他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平等性,处于弱势一 方的社会群体的利益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尤其是当弱势一方的利益与强势一 方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强势一方往往会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任意侵害弱势一 方的合法权益,弱势一方的合法权益被漠视、他们维护自身权益的呼声或者太 微弱、或者被淹没在强权利益的汪洋大海中。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以雇主知情权 为代表的经济利益与以雇员隐私权为代表的人格利益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雇主在工作场所侵犯雇员隐私权的具体情形, 提出了雇员 在工作场所隐私权保护的特殊性和必要性以及具体实施方案;通过分析与雇员 隐私权相对立的雇主知情权的特殊性和必要性,重新界定了雇佣双方各自利益 的合理界限以及行使范围;通过探悉双方权利冲突的原因和实质,从法理学、 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多方角度对双方的权益进行衡量和协调,提出了解决雇佣 双方权利冲突的法律原则以及具体的解决途径和办法。在解决这一矛盾的过程 中,笔者希望既能很好地维护作为相对弱势一方的雇员的人格权益,以真正实 现和维护民法的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主旨一维护和尊重人权,充分保护每一 ii 个平等、独立、自主的民事主体的人格尊严,而无论其身处何时何地,其经济 条件和身份地位如何;另一方面,笔者也希望能最大化的协调好雇主的经济利 益,在维护法律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的前提下,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从而很 好地实现法律公平和效率的价值目标。 关键词关键词:雇员隐私;工作场所;利益平衡 iii abstract for the purpose of safeguarding dignity of the human, employees should have an appropriate degree of privacy is necessary in the workplace, but as the economy continues to grow and increasing the wealth of society, more and more employers begin to move employees to conduct surveillance, although these behavior can bring benefits, but also a violation of employee privacy.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to privacy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modern civilization.with the found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ysterm of law, and the raising of the peoples consciousness of the right, the defects and shortage of the law in our country gradually emerge. the problem of the the tort of the right to privacy gradually stands out, especial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and the technique of surveillance. these issues have attracted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from the society, especially which of the modern china. the right to privacy,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 is the necessary conseq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ruled by law. however, in real society , due to the inequality of the people in status, possession and other social resource, the benefit of the group that in a relative inferior level is often neglected. the group in superior level may infringe upon the benefit of than in inferior level when the benefit of them conflicts with each other .the most typical case i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right to know of the employers that is on behalf of their economic benefit and the right to privacy of the employees that is on behalf of their personality one. in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he concrete case of tort of the right to privacy performed by the employers to the employees in working places, we have argued the rationality and the necessity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to privacy of the employees in working places and proposed detailed application schemes; by analyzing the specificity and the necessity of the right to know of the employers that is opposite to the right to privacy of the employees, we have redetermined the reasonable boundary iv and the execution radius of their respective benefit; by analyzing the reason and the essential of the right inflict between them, we have scaled and balanced their benefit and proposed the solutions and the methods in the aspect of nomology ,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in the process of this solution, the author hopes, in the one hand, to protect the personality benefit of the employees in a relative inferior level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essential character of the civil law, i.e., protecting and respecting human rights no matter where one is and in spite of ones status and economic condition; one the other hand, the author also hopes to realize the maximum economic benefit of the employers. in the precondition of maintaining the justice of the law , we can realize the maximum of the social benefit and the value object of the law of justicial and efficient. keywords: employee privacy; the workplace; the interests of balance 引 言 1 引引 言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以公有制经 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状况,由于我国处在改革的实践性探索期,不 免要面临许多新的社会劳动问题。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 的推进,非公有只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制经济的不断改革。1992 年初,邓小 平同志到南方视察,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针。在此以后,各 种非国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更加迅猛发展,国有制企业也在进行经营形式乃 至产权制度的改革。在上述背景下,出现了复杂的经济关系和多种劳动关系, 从而也出现了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劳动问题。 ”1 同时,我国的企业员工制度的改 革也在迅速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雇员队伍。他们是社会的中流砥柱, 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积极建设者,积极的推动着社会的良性发展,同时他们的生 活状态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在当前中国的国际化战略下,庞大的雇 员队伍的相关权利,尤其是其在工作场所的隐私权需要得到关注。可是在目前 的中国社会现实中雇主的权利是过于强势,雇员的隐私权时常受到雇主的知情 权的限制,几乎使雇员在工作场所中隐私权处于真空状态。基于这样的背景, 本文选择对雇员在工作场所中的隐私权作为考察分析的对象。 民商法从本质层面上来说就是一部利益平衡法。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研究 的理论意义在于,以往学者对雇员在工作场所隐私权的研究不多,主要注重于 雇主一方的利益,强调怎样才能通过限制雇员的利益来强化对雇主雇员双方利 益的整体平衡,以求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雇员的功用,使得雇主利益最大化。 但是,雇员作为当今社会的中流砥柱,其权利应该得到法律的充分认同,尤其 是其在工作场所的隐私权,应该得到法律层面的立法保护,至少他们的权利保 护是有法可依而不是任由雇主来任意践踏。学者们对雇员在工作场所的隐私权 也是研究的不多。本文试图站在人权和雇员对工作场所隐私的期望和自我感受 的立场上来探讨雇员在工作场所的隐私权的保护。在平衡雇主和雇员利益的基 1 郑杭生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报告(19941995) :从传统向现代快速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第一版,第 232 页。 论雇员在工作场所的隐私权的保护 2 础上结合现实情况来平衡双方的利益,以求双方利益最大化。 从现实意义上来看,雇员隐私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如出租车里安装 摄相头、办公室随意搜查、录象等等现象,使得公众日益关注自身的隐私工作 权益。如何调整雇员和雇主的关系,切实保护雇员的合法权益是党和各级政府 必须解决好的现实问题。本文试图从雇员在工作场所中的隐私权的现状的剖析, 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为维护社会安定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建设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2007 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 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简称用人单位)与 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 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通过本条,确定本文所说“雇 员”应和法条中劳动者相对应,其对劳动者进行了两类列举: (1)与中国境内 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组织等组织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2)与 中国境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这两类劳动 者都是本文所涉及的雇员, 即以出卖自身劳动力形式与雇主 1 确立并形成了事实 上的雇佣关系,以换取工资为首要目的,从事不同工作种类的员工。在本文中, 我们主要讨论雇员在其工作场所的隐私权利益权衡问题。其所引申出来的规则 适用于劳动法第二条中所涉及的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企业、国家机关、事 业单位等用以解决其雇员在工作场所的隐私权利益权衡的问题。 1 本文关于雇主涵义的理解,是从最广义上来理解的,它涵盖了各种不同性质的单位。 一、隐私权的基础理论 3 一、隐私权的基础理论一、隐私权的基础理论 (一一)隐私权的隐私权的历史发展历史发展 “隐私”即 privacy 作为严格意义上的法学概念,历史并不长,在我国最早 也是世纪初才开始出现的法学词汇,但是公民的隐私意识则是历史悠久的。隐 私从“知羞耻” “掩外阴”的普通心理,经过时代的发展沿革,在与外来文化的 融合的过程中,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解释 1。新中国国隐私一词最早出现于商务印 书馆 1978 年版现代汉语词典 ,目前关于隐私尚无公认的定义,国内民法界 对隐私的界定主要有“信息说” 、 “私人生活秘密说”等多种理论观点。 “信息说” 即不愿被披露和窃取的私人信息就是隐私; “私生活秘密说”即不受他人非法干 扰的安宁的私生活或是受他人非法收集、刺探、公开的保密的私人信息2。笔者 比较认同王利明先生对隐私的定义,即“隐私乃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 无关的,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的个人私事和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的个人领域” 3。 此定义相对于其他学说比较充分的揭示了隐私的本质特征与公共利益、群 体利益无关,把隐私具体表现为“私信息、私人领域、私人活动” ,体现出动静 态相结合,局部和整体的统一。 保护自己的隐私是人的一种本能需求,是人们有尊严而体面的生活的需要, 是人和动物区分开来的重要的智力开发标志。但是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 会,这种保护个人隐私的权利并没有因为社会的进步而在普通人身上彰显出来, 完全为王公贵族所垄断,奴隶社会的法律明确规定,不得刺探王公贵族尤其是 国王的私生活,对“窥宫者”处以及其严厉的刑事制裁。封建社会的统治者的 私生活伴随着皇权的神威而更是受到特殊的保护,当时社会的奴隶和平民的隐 私权则是完全被剥夺的。直到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公民实现了形式上的平等 和自由之后,隐私权才成为人们普遍意识到的基本需求和应有权利。人们在拥 有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是越来越高,对 人的自尊和自由的历年越来清晰和明了。 “道德法律化”这一社会的发展使得法 1 曾庆洪、邹兵: 隐私权及其探究,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年版。 2 张新宝: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第二版),群众出版社,2004 年 5 月第一版第 7 页。 3 曾庆洪、邹兵: 隐私权及其探究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年版。 论雇员在工作场所的隐私权的保护 4 学家们提炼除了“隐私权”这一概念,并将应有规则制定于法律之中,使的人 的隐私意识有了质的飞跃。 隐私权作为一项权利被提出,最早源自 1890 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路 易斯布兰迪斯和塞缪尔沃伦在哈佛法学评论第四期发表的隐私权一文, 此后,许多国家的学者都不断致力于隐私权的研究,使得隐私权的保护范围由 窄变宽,保护力度由弱变强。文章提出了公民的隐私权应受法律保护的原则和 设想,并认为隐私权是宪法规定的人们所享有的自由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只 有文明教养达到一定的程度的人才会认识到它的价值,进而才能重视它。这一 论文开创了隐私权法律保护和研究之先河。自此以后,隐私权的理论日益得到 发展丰富。隐私权的出现和确认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 文明进步的标志。 (二二)隐私权的立法起源隐私权的立法起源 隐私权理论最早产生于美国,该制度也最先建立于美国,经过一个多世纪的 发展,美国的隐私权立法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善了。美国的隐私权制度本身处在 不断扩张的趋势。最初在沃伦和布伦迪斯的时候,当时大家普遍认可的主要看 法在独处,现在扩张到信息隐私、谈话隐私、网络隐私,特别是个人的自决隐 私以及亲密关系等,甚至自主、自决这些也都认为是隐私的范畴。其保护制度 是通过大量的侵权行为判例确立起来并纳入传统侵权行为法之列的,同时联邦 和一些州都分别制定了一些保护隐私权的专门法律。 美国隐私权立法是从几个败诉的隐私权案例 1 开始的。这三个隐私权案例就 1 美国联邦法院受理的首例隐私权案件为 1893 年 george h.corliss 诉 e.w. walker co.案。george h.corliss 是一位发明家,他死后一位出版商出版了他的传记,其中含有他的照片。他的太太提起诉讼控告 这名出版商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 联邦上诉法院法官 lebarob b.colt 以原告的主张违背了联邦宪法对出版 自由的保障而驳回了她的起诉。 1902 年,纽约州最高法院在 roberson 诉 rochester folding box co.一案中,仍然否认隐私权是受法律 保护的权利。富兰克林面粉厂未经同意就用 abigail m.roberson 小姐的照片,印刷广告,推销自己的面粉, 广告上还有 “家庭里的面粉” 等说明文字。 于是 roberson 小姐提出控诉, 要求富兰克林面粉厂赔偿 15 000 美元。roberson 小姐认为,未经自己的允许,别人不能随便利用自己的照片来做生意。自己的诉讼要求应 当得到支持。但纽约州最高法院却以四比三的比例。判决原告败诉。首席法官 parker 在判决中指出,习惯 法判例中未见隐私权的存在,所以法院不应自行创设。但 gary 法官则持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法律应与时 俱进,不能忽视社会和经济状况的变迁。此判决公布后,立刻引起大众的不满,不过该判决书也暗示,如 果纽约州的立法机构愿意立法规范公民的隐私权不受侵犯,法院也乐于适用这一法律。1903 年,纽约州议 一、隐私权的基础理论 5 法学的领域而言,是在民法侵权行为内,然而,隐私权的权利,并非仅止于此, 对于遭受国家公共权力侵害的隐私权利也不该被排除在外。 “例如,1928 年,因 违反禁酒法的嫌疑遭到电话监听的 imstead v united states 案,联邦最高法院法 官 brandeis 即表示, 凡对于侵犯个人隐私权的国家行为,皆被视为违反宪法修 正案第四条的行为 ,该判决将隐私权视为宪法上的权利,就算是美国政府也不 能任意侵害。 ”1 该案判决书指出,构成隐私权内容的要点包括:隐私权属于一个人的人格 权利,而不是属于财产上的权利。正因为其属于人格的权利,故其权利不可能 永久存续,而是会因权利人的死亡而消灭。一个人的隐私,如果权利人自身或 经过其同意加以公开,则该利益之权利性即丧失。在一定专业领域内服务的人, 在相当限度内,应当承担一定程度的放弃隐私权的责任。隐私权受到侵犯的案 件,其诉因应仅限于该隐私系因他人以盈利为目的的行为而受到侵害的情形。 人们的隐私权不受他人侵害,直接来源于宪法而应受保护的权利。 自 pavesich 案判决后 30 年的时间内,有关隐私权的存在与否仍有争执,各 级法院在前述否定及肯定隐私权存在的 roberson 及 pavesich判例间摇摆。 不过, 加州最高法院在 1931 年所作的 melvio v reid 一案的判决, 不但承认隐私权的存 在,并对其内容加以补充,成为日后很重要的一个判例。美国法院在个案中的 法源依据,早期均以判例为主,制定法律仅起着次要的角色,但随着判例的演 进,法律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形势的发展要求民意机关以立法加以补充。 1899 年,加州的刑法修正中,把未经本人同意,在报纸、书刊或广告传单上刊 登他人的肖像、照片的行为定为轻罪,但如果刊登的对象是政府官员或罪犯, 则不受处罚,这应该是有关隐私权的第一项立法 。 1996 年, 美国国会通过了 信息自由法 (the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of 会果然修正纽约州民权利法(new york civil rights act),规定,对于未经书面同意,利用他人姓名、肖 像与照片做广告用途或商业目的的行为,属于侵权行为,并构成一种轻罪,应当立即制止,同时准予被害 人请求损害赔偿。1905 年,美国乔治亚州最高法院在 pavesich v new en?gland life ins.co.一案中,针对 与 roberson 案相似的事实,法官却做出完全相反的判决。一家人寿保险公司未经原告 paolo pavesich 先生 同意,将 paolo pavesich 的照片与感谢信刊登在一家报纸上。乔治亚州最高法院法官 andrew j. cobb 在判 决书中指出,个人在社会中虽然必须放弃部分自然权利,但并非全部权利均须拋弃。个人可以决定在何时 何地以何种方式展现他自己,这是自由权的一部分。这项权利当然包括随时从大众的目光中退出的自由。 这项权利并非新创,而是早已存在于古老的法律中。 1 选自赵永忠: 美国隐私权的发展一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年版。 论雇员在工作场所的隐私权的保护 6 1966)。这项立法的背景是基于对人民知情权的保障,使人民对于政府的运作能 够清楚掌握,因此要求政府应将其所掌管的信息对外公开。但是相对地,若干 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虽由政府所保存,却不应任意公开,以免侵害人们的隐私 权。其实,早在 1946 年,美国行政程序法(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ct of 1946)的第三条,即所谓“公共信息条款”(the public information section),就 规定了联邦政府应公布的某些行政规则、意见或公共记录等,但由于例外的情 形太多,导致人民很难取得政府信息,反而有害人民知悉权利的行使。因此, 在信息自由法中,重新规范了政府信息公开的义务,政府行政部门除了定期以 公报方式对外公开外,还应供公众阅览和复印,个人也可以申请提供有关记录。 信息自由法中有 9 种例外的规定,其中第六项规定: “有关人事性和医疗性 记录,及类似之记录,其公开显然会侵害个人隐私者。 ”第七项规定: “为执法 目的而搜集的记录或信息,合理预期对个人隐私会造成不当侵害者” 此两项规定是针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而设,授权政府对于这两类记录可以拒绝 对外公开。 1970 年美国国会首先对于个人财务信用报告立法规范,在1970 年公平信 用报告法(the fair credit reporting act of 1970)中,对于征信业者的资料收集和 处理加以规范,并赋予资料当事人有知悉征信机构所储存关于其自身信用记录 和资料来源的权利。另外,征信机构在处理资料时必须采行“合理的程序”以 确保资料的正确性。对于不利于当事人的资料,必须是在 3 个月内收集或经确 认后才可以使用于信用报告中。但该法对于因资料错误造成隐私权损害的赔偿 做了较严格的规定, 只有在证明征信机构对于错误有 “故意” (willful intent)和“恶 意”(malice)的情形下才可以提出请求。 在有关保护电子通讯的隐私权方面,美国国会在 1986 年通过联邦电子通 讯隐私权法案 ,内容主要是将 1968 年一般犯罪防制和街道安全法第三篇 的保障扩大到新的通讯方式。包括移动电话、电子邮件、计算机资料的传输及 网络服务的提供等。而该法也禁止任何人未经授权,非法进入电子资料储存系 统。系统的服务商虽可以监看储存的邮件信息,但不可泄露其内容。另外,美 国国会于 1994 年通过法律执行通讯协助法 ,该法案主要目的在于提供经费 帮助包括 at&t、ericsson 等电话公司使其设备升级,以配合法院的监听命令。 一、隐私权的基础理论 7 虽然本法提供了监听一对一、点对点的传统电话的合法依据,但对于目前日益 普遍透过资料包(package)交换方式完成的网络电话(internet-phone)是否可以加 以合法监听,则仍有争议。 (三)(三)雇员在工作场所隐私权保护的立法起源雇员在工作场所隐私权保护的立法起源 雇员在工作场所的隐私权立法也起源于美国的隐私权立法之中, 不过不是明 确的立法,而是涵盖在其他的法律之中,例如 1968 年的一般犯罪防制和街道 安全法对雇主在雇员在工作场所的电子监视行为的规范,1974 年隐私权法 中对于行政机关所收集或保存的个人在工作场所的个人信息在程序上和内容上 都进行了详细的规范。 由于 20 世纪 4050 年代,国际情势紧张,美国情报部门借口反对苏联间谍 的活动,大量使用电子仪器监控个人的言行。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社会大众 特别是广大的公司雇员对这种情形逐渐无法忍受。于是,美国国会在 1968 年通 过了一般犯罪防制和街道安全法 ,其中第三篇(title iii of the omnibus control and safe streets act of 1968),针对“有线通信”(wire communications)和“口头 通信”(oral communications)行为的监听加以限制。规定执法机关在进行电子监 听时,必须经过检察官的许可,具备“充分的理由”(probable cause),证明除电 子监听外无其他有效的调查方式,以及必须将侵扰降至最低程度等。在具备这 些条件的情况下,法院才可以签发为期 30 天的监听令。没有依据上述程序取得 的证据,应适用排除法(the exclusionary rule)排除。对于违法的监听,被监 听者可以请求损害赔偿,这是美国联邦法规中第一个规范电子监听的法律。 在 1974 年隐私权法中,对于行政机关所收集或保存的各类个人信息在 程序上和内容上都有较详细的规范。在主体上,其规范的对象是行政机关,包 括一般行政部门、军事机关、政府设立的法人、政府控制的法人和具有管制权 的独立机构。保护的客体是雇员在“记录系统”中的“记录” ,其定义为“某一 行政机关所保存有关个人的任何单项性、累积性或集合性的资料,包括但不限 于教育、财务、医疗、犯罪或职业经历等,以及其姓名、识别号码、象征或其 特定表征如手指指印、声音或照片等资料” 。权利的主体则为“美国公民或经合 法许可而永久居住的外国人” 。在行政机关管理档案记录时,需遵守若干义务, 包括其收集和保存行为必须符合国会制定法律或总统的命令。在收集个人信息 论雇员在工作场所的隐私权的保护 8 时必须告知个人即信息主动: (1)授权收集的有权机关, (2)使用该信息的目 的, (3)可能的例行性用途, (4)不提供该信息的后果。另外,在建立记录系 统时,应在联邦公报上刊登正式公告,公告内容包括记录系统的名称、地点、 个人类别、用途、主管机关、个人申请取得记录的程序及资料来源等。在使用 个人记录做决定依据时,必须维持记录的正确、相关、及时和完整。除非有该 法所列的例外情形,否则其公开或移转需经记录关系人的书面申请或同意。另 外,行政机关需设置适当的行政、技术和物理上的安全措施以确保记录的安全 和机密。记录的关系人的权利包括,请求阅览和提供复本,对于不正确、不相 关、过时或不完整的记录更正的权利等。该法最后还规定有关于记录不正确或 泄露的民事和刑事责任。这项立法可以说是隐私权保护的基本大法,在该法案 中,不但限制了联邦政府搜集和使用个人资料的权限、范围,并规定政府机关 不得在未经当事人的同意下,披露任何有关当事人的资料。这就是说,当事人 对其资料享有某种程度的控制权。但这个法律仍有不足之处,即仅限于政府行 政部门的记录系统,未包含私人、企业系统,而且保护范围仅限于美国公民和 具有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不包括临时居留或非法居留的外国人。 尽管这些法律并没有明确雇员在工作场所的隐私权立法保护内容,但是为 以后美国完善雇员在工作场所的隐私权保护作了立法的铺垫。 (四四)我国我国隐私权隐私权立法立法保护现状保护现状 我国大陆目前还没有对隐私权这一法律概念在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 但是可 以肯定的说,大陆公民的隐私权的保护是从宪法保护开始的,同时在民法的相 关法律中予以具体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 38 至 40 条规定,公民的人格 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宪法关于人身权的相关规定尤其是人格权的规定,为后来其他部门法、特别法 规以及司法解释保护个人隐私权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民法通则第 101 条通过对 名誉权和人格尊严的法律保护对隐私权予以间接保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 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 将:“以书面、 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 ” 的行为纳入名誉权保护之列,进一步对隐私权予以法律保护;最高人民法院关 于审理名誉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扩大了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在 2001 年最高人 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二款 一、隐私权的基础理论 9 的规定中,将隐私权的保护从名誉权中分离出来,即不再将侵犯隐私权的行为 纳入名誉权保护之列,而是明确将隐私权确定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予以保护和 救济。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其他部门法有关条款也见解对公民隐私 权 予以保护,如刑法第 245 条、252 条关于禁止非法搜查和禁止侵犯通信自由 的规定。同时,三大诉讼法中的有关公开审判的条款也从程序法角度对隐私权 予以保护。在行政法方面,我国关于新闻、出版、广告、宣传、广播、电视、 电影、医疗卫生、档案管理、邮电、社会治安等许多方面的行政法律法规中都 有隐私权保护的规定。 对于目前我国多层面的隐私权立法格局,虽然看似全面,但和美国等立法比 较完善的国家相比,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我国没有一部法律有明确的隐 私权保护内容,也从未把隐私权作为一种独立的人格权进行保护,而仅仅是在 司法实践中,遇到隐私权问题时,司法解释予以规定。这样势必会造成保护不 力的局面,因此应该尽快出来一部专门的隐私权保护法,从法律上明确隐私权 作为独立权利的地位,使其成为与婚姻家庭法、保险法、票据法等相平行的民 商事法规。二是我国民事法律由于立法的不足,曾今将隐私权与名誉权扯在一 起。隐私权和名誉权在我国法律的关系中犹如我国封建社会妇女与男人的关系 一样,隐私权只不过是名誉权的附庸,这种寄生诉讼,需要靠对隐私权直接立 法的方式予以改善。三是我国法律中对侵犯隐私权的界限与责任规定很模糊。 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四十条第 一款的“造成一定影响的”表述很难操作,究竟什么情况下才算造成一定影响, 没有一个可滋依据的标准。这些都需要在司法实践中进一步予以细化。 当然,我国对雇员在工作场所的隐私权的立法暂时还是空白的。不过张新 宝教授在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第二版)第十一章中对“雇员在工作场所的隐 私权保护与限制”进行了论述,其从雇主和雇员两个方面对雇员在工作场所的 隐私权保护和限制进行了论述,指出雇员和雇主的利益平衡才是解决问题的可 行之道,从而为雇员在工作场所的隐私权立法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五五)隐私权的隐私权的法律关系法律关系 隐私权属于公民的人格权的下级概念,是维护隐私的权利,其核心内容是 对自己的隐私依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支配。隐私权所保护的隐私,是私人信息、 论雇员在工作场所的隐私权的保护 10 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不能作扩张或者限制的解释。而隐私权的具体定义的不 同并不能对其在法律生活中的作用产生明显的差别,所以隐私权这一概念也将 随着社会法律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自然人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处理而产生的保有人的内心世界安宁和与 外界隔离的安宁居住环境的愿望而产生了隐私权。它的产生及存在的根据在于 人的精神利益的需求。法人没有情绪体验和精神活动,所以法人不应该享有隐 私权。这也是保护雇员在公共场所隐私的一项必要条件。隐私权的主体是人, 是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大部分的现代法制中,个人与个人间彼此是独立而平 等的,法律制度所赋予的权利也大致相同。由于人与人彼此是独立的,所以各 自享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其生活的形态和内容不致于他人完全重叠。由于是平 等的,所以人际间不会有完全的上下隶属关系,即使是再亲密的二人间,仍存 在有互相不能支配的部分。正由于人际间的差异,以及非支配性的关系,使得 个人可以成为他自己,使得社会中众人不致成为标准划一的产品。而隐私权所 赋予个人的,便是维持个别差异和抗拒公共权力或者他人支配的权利。 1 这也是 个人得以成为个人的重要基础。 隐私权的客体是“个人领域的事务” ,而隐私权的作用,本人特别以“控制 权”界定之,控制权指对于个人领域事务的自我决定的资格和能力。2不论是对 于他人接近自己的限制,对于丑陋的限制,对于自身资讯完整性、正确性的要 求,或是对于身体、亲密关系、生活形态和表达等的自主性,其所欲显现的是 个人在这些事务上的决定权。个人可以将自身事务放开,使他人或公众知悉、 参与,也可以封闭其个人领域,排除他人或公共权力的介入或者支配。这种选 择的权利是个人对于其自身事务处理的权利。所以当一个人决定完全开放其个 人领域,此时个人也没有因此丧失其自主的权利,而是在行使此项目自主的权 利。由于个人领域是公共权利和他人不得侵入的领域。只有在个人意愿的情形 下,公共权力或他人才有可能进入和参与。赋予个人控制的权利,便是让个人 可以决定在何时、何地、何种程度下,何人可以知悉或者参与其自身事务的部 分,以便维持个人的独立和不受支配。 1 杨立新:关于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的几个问题,人民检察,2000 年第 3 期。 2 王利明:人格权法与新闻侵权,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415、454-455 页。 一、隐私权的基础理论 11 隐私权的权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隐私隐瞒权,公民对自己的隐 私有权隐瞒,使其不为人所知。对于无关公共利益的个人隐私,无论是有利于 权利人的隐私还是不利于权利人的隐私,权利人都有权隐瞒,不对他人言明。 这不是不诚实的表现,而是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所必须。二是隐私利用权,权 利人可以用自己的隐私,满足自己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需要。例如权利人利用自 己的生活经历创作文学作品,既创造精神价值,又创造经济价值,以满足自己 的精神的和物质利益的需要,但是这种利用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三是隐私 支配权,支配自己的隐私,准许或者不允许他人知悉或者利用自己的隐私。这 是隐私权的核心。权利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公开自己的部分隐私,准许他人 对个人活动和个人领域进行查知,准许他人利用自己的隐私,等等。四是隐私 维护权,当公民的隐私权被侵害的时候,权利人有权寻求司法保护,可以向侵 权人请求依法承担民事责任,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依法请求保护。1隐私权 这些权能的核心,是对隐私及其利益的支配。一个人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的隐 私,而他人恶意进行探听,是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违反了权利人 对自己隐私及其利益支配的意志。一个人愿意将自己的隐私告知某人,但是只 要是权利人没有授权,被告知人就不得将这种隐私进行宣扬或者宣泄,恶意宣 扬或者泄露的行为,是侵权行为。 1 简容宗:网路上咨询隐私权保障问题之研究,台湾法学期刊,1998 年第 3 期。 论雇员在工作场所的隐私权的保护 12 二、二、 雇员在工作场所隐私权保护的雇员在工作场所隐私权保护的冲突和冲突和 平衡平衡 (一)雇员隐私权与雇主知情权的冲突(一)雇员隐私权与雇主知情权的冲突 所谓雇主知情权,特指雇主对于雇员和即将成为雇员的人的有关个人活动 情况与个人信息进行了解的权利。其行使方式包括:监视,即对雇员进行控制 性的观察、监听,即以秘密方式听取雇员的谈话;搜查,即对雇员的办公室、 写字台、公文包、柜子及人身进行侵入和检查;检验,即用医学、生物化学、 心理学等技术手段对雇员进行测试或要求雇员主动到有关部门如到医院进行体 检然后向雇主提交检验结果等等。1考虑到雇主知情权存在的合理性,西方立法 业已普遍确认了这一权利。雇主作为公司、单位投资者和生产经营的管理者, 其组织生产的行为自然围绕着营利目的而展开。实现营利的前提之一便是有效 的管理,而要实施有效的管理,一方面,要求对雇员在工作场所的个人活动进 行监督,以督促其对劳动纪律的遵守;另一方面,要求企业对其雇员以及应聘 者的包括年龄、学历、工作经验、特殊技能在内的个人信息资料有一个确切的 了解和掌握,从而实现招募贤才和人尽其才。因此,法律确认和保护雇主对雇 员在工作场所的个人活动情况及其个人信息资料的知情权,乃为维护雇主在经 营管理方面的正当权益之所需。 所谓雇员在工作场所的隐私权, 是指雇员享有的对其在工作场所中的个人活 动、私有领域及个人信息资料进行支配的权利,赋予雇员隐私权益的根本出发 点在于对雇员人格尊严的尊重。雇员在工作场所的隐私权强调的是雇员有权要 求涉及其隐私的信息不被他人知悉、搜集和非法侵扰;而赋予雇主知情权却意 味着雇主有权对雇员在工作场所的表现以及雇员和应聘者的个人信息资料进行 了解。依隐私权法的一般规则,一旦雇员将其个人活动与个人信息当作个人秘 密处理而不愿使之被他人知道,则该项个人活动与个人信息对于雇主而言便成 为隐私,任何人在未经雇员同意的情形下对该个人活动与个人信息均无权擅自 1 张新宝: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群众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73-182 页。 二、 雇员在工作场所隐私权保护的冲突和平衡 13 了解。然而,雇员的年龄、学历、工作经验、特殊技能以及在工作场所的个人 活动等常常涉及到雇主正常管理的范围,雇主如不对此加以了解,那么有效的 管理便无从实现。此时,雇主完全可以借助于知情权的行使来了解雇员的隐私。 可见,一方面,雇主凭借前述的知情权有权对雇员意欲使之成为隐私的事物进 行了解,而另一方面,雇员凭借其隐私权又有权阻止雇主对此进行了解。雇主 知情权与雇员隐私权的冲突便由此产生。对于雇员而言,其受雇于雇主,并以 体力或脑力劳动换取相当于劳动对价的工资。从而,雇员与雇主之间的雇佣劳 动关系在实质上成为一种劳动与工资的等价有偿的交换关系。既然如此,雇员 在工作场所享有的权利应当与其对雇主所负的责任协调一致,相应地,对雇员 隐私权的保护也应服从于其与雇主之间的约定义务之履行。从这个意义上说, 雇员在工作场所的隐私权应当是受到限制的权利。具体而言,雇员在工作场所 享有必要适度的隐私权是正当的,应当得到法律的认可。但如果雇员在其享有 的为维护人格尊严所必需的那部分隐私权之外,实施了与自己的职业和单位期 望不相称,有违约定义务的行为,使得雇主的利益受到现实或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功能性饮料在运动康复中心的市场推广与效果评估报告
- 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的国际市场拓展:2025年中亚市场机遇与挑战研究报告
- 2025年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库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垃圾分类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大全
- 2025年大学警卫学专业题库-警卫员队伍专业化培训
- 2025年湖南省邵阳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真题含答案
- 基于2025年标准的智能家居系统互联互通技术深度报告
- 2025年大学华文教育专业题库- 教学评估方法与学生学业反馈
- 2025-2032年全球主要城市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布局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电气自动化练习题与答案(附解析)
- DB65-T 4803-2024 冰川厚度测量技术规范
- 护理专业新进展介绍
- 大疆无人机培训课件
- 中级消防员维保培训课件
- 小儿推拿进修总结汇报
- 2025公司应急预案演练计划(5篇)
- 医疗机构医院全员培训制度
- 2025仓库保管员试题及答案
- 生猪养殖场实施方案
- 矛盾纠纷化解培训课件
-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