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专业论文)共同犯罪中止新论.pdf_第1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共同犯罪中止新论.pdf_第2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共同犯罪中止新论.pdf_第3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共同犯罪中止新论.pdf_第4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共同犯罪中止新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内 容 摘 要 犯罪中止是指在故意犯罪过程中,犯罪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有效地阻止了结果的发 生的一种未完成形态。共同犯罪中止则是犯罪中止一种特殊形态,由于我国对共同犯罪 中止没有单独的立法规定,因而我国通常的做法就是对于共同犯罪中止准用单独犯罪中 止的规定,即共同犯罪中止也必须具备时间性、自动性、彻底性和有效性。但共同犯罪 的复杂性使得这种简单的处理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我国在司法实践中所惯用的“部分 实行全部既遂”的原则属于典型的客观主义,也是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做法,即要 成立共同犯罪中止,必须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而且还要求对于犯罪结果的 未发生必须是由于犯罪人的中止行为所致,即二者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这种采取一 刀切的处理方式忽视了在共同犯罪中,不同的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能力以及所 起的作用,对其中处于次要地位的共同犯罪人犯罪中止提出了过高的要求,从而使其一 旦踏上共同犯罪就无法回头,这也与犯罪中止制度设立的初衷相违背,犯罪中止的设立 是为犯罪人架起一道后退的黄金桥,但这样做无疑是把黄金桥变成了独木桥。 本文试图通过针对目前在我国共同犯罪中止理论中存在的争议问题, 在借鉴日本 “共 犯脱离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同犯罪中止理论进行重构,并提出了时间性、自动性和 脱离性的成立条件,从而在单独犯罪中止理论之外有一套专门的理论指导共同犯罪中止 的认定。 论文除引言外,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共同犯罪中止理论的比较研究,分 别介绍了当前学界比较流行的客观主义、主观主义、折衷主义三种理论进行了阐释以及 评价。第二部分是我国共同犯罪中止的理论聚讼,主要对目前国内刑法学界对于共犯中 止采用的有效性标准进行了研究。有效性的内涵是指成立共同犯罪中止必须能够有效的 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以及中止行为与结果未发生之间需要有因果联系。然而这种内涵是 我国刑法采用客观主义的必然立场,这就造成了对那些付出了真挚努力,但未能阻止犯 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人处罚失当。第三部分则是共同犯罪中止理论的重构。本文将共犯关 系脱离理论作为研究共犯中止的理论基石,指出了在此基础上重构共犯中止理论的必要 性及可行性。然后介绍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如何判断共犯关系脱离提出了认定的条 件。第四部分则是共同犯罪中止的具体认定,对于不同类型的共同犯罪在司法实践中的 3 适用做了较为详细的解释。 关键词:共同犯罪;犯罪中止;共犯脱离 4 abstract in the intentional criminal process, if the criminal gives up the criminal behavior voluntarily or prevents the criminal behavior to be effective, it is called crime discontinuance. crime discontinuance of joint crime is a special form of crime discontinuance. since no independent legislation exists for crime discontinuance of joint prime in china, the ordinary practice is to apply the same legal provisions for crime discontinuance of individual crime, which means crime discontinuance of joint crime need to be timeliness, willingness, thoroughness and effectiveness. but the complexity involved in joint crime brings drawbacks to this simple method. as most of the other countries, in judicial practice, we adopt the “par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all accomplished “principal, which is typical objectivism. to qualify for crime discontinuance of joint crime, the criminal has to voluntarily and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crime consequences, and the un-occurrence of the crime consequences is due to the behavior of criminal, which is to say, there need to be a causal relationship. this method ignores that different criminals act and function differently in joint crime. it sets too high criteria for those plays a secondary role in the joint crime, which makes it impossible for them to turn around once commit the crime. this is on contrary to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crime discontinuance system the bridge for criminals to back out. considering the controversial issues existing in our present system and learning the theory of “seceding from the relationship of joint crime” in japa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build a new independent crime discontinuance determination system for joint crime, emphasizing on timeliness, willingness and secede. the paper has four parts in total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the first part is an overview on different theories of crime discontinuance of joint crime, briefly giving explanation and comments on the three popular theories - objectivism, subjectivism and eclecticism. following is a discussion of discontinuance effectiveness criteria theories existing among domestic criminal law scholars in china. as an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objectivism standpoint of our criminal law, effectiveness means that the criminals attempt to discontinue crime need to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criminal consequences and has a casu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non-occurrence of criminal consequences. however, this is improper for those who sincerely pays efforts but cannot prevent the criminal consequences. the third part is the theory 5 reconstruction of crime discontinuance of joint crim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rebuilding the theory of crime discontinuance of joint crime based on withdrawal from accomplice offense relationship theory,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ncepts and points out the criteria used to determine withdrawal from accomplice offense relationship. the forth part is a detailed applied about different types of joint crime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key words:joint crime;crime discontinuance;secede 7 目 录 一、共同犯罪中止理论一、共同犯罪中止理论概说概说 . 2 (一)客观主义 . 2 (二)主观主义 . 5 (三)折衷主义 . 7 二、我国共同犯罪中止二、我国共同犯罪中止论争与评析论争与评析 . 8 (一)有效性的内涵 . 8 (二)共同犯罪中止有效性判断标准的反思 . 9 三、我国共同犯罪中止理论重构三、我国共同犯罪中止理论重构 . 16 (一)时间性 . 16 (二)自动性 . 18 (三)脱离性 . 19 四、共同犯罪中止的具体认定四、共同犯罪中止的具体认定 . 30 (一)组织犯中止的认定 . 30 (二)实行犯中止的认定 . 32 (三)教唆犯中止的认定 . 33 (四)帮助犯中止的认定 . 35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39 后后 记记 . 41 共同犯罪中止新论 1 引 言 我国刑法第 24 条规定: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的,是犯罪中止。”共同犯罪与犯罪中止在司法实践中都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共同犯罪 由于其犯罪主体的复数性,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以及犯罪行为的复杂性为各国实务界和理 论界所广泛关注。犯罪中止因为其较轻的社会危害性以及行为人主观上再犯可能性的减 小而对其规定了各种减免刑事处罚的规定。犯罪中止作为一种特殊的犯罪形态,其设立 的目的在于鼓励犯罪分子能够及时悬崖勒马,从而为其架设后退的“黄金桥” 1。共同犯 罪与犯罪中止的结合更成为一个纷繁复杂的问题。 对于共同犯罪中止,目前就世界范围来看,例如韩国,德国,都对其作出了专门的 立法规定。更多数的国家对共同犯罪中止没有专门的立法规定,而是准用单独犯罪的犯 罪中止的规定,我国即是如此。综合来看,各国对共同犯罪中止所采取的观点不外乎是 客观主义,主观主义以及将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妥协产生的折衷主义。但以上各种观点 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因而没有一种成为得到普遍认可与适用的观点。 我国对共同犯罪和犯罪中止都有具体的规定,但对共同犯罪中止没有做出明确的立 法规定。 因此在实务界的通常做法就是对于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标准参考适用单独犯罪 中止的规定,即要成立共同犯罪中止必须具备时间性、自动性、彻底性以及有效性,缺 一不可。这就要求共同犯罪人成立犯罪中止,必须自动放弃犯罪或有效的防止犯罪达到 既遂。 如果共同犯罪人的中止行为没有阻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共同犯罪中止就不能成立。 我国司法实践中采取的就是严格的客观主义,我国对共同犯罪采取的“部分实行全部既 遂”的处罚原则,因而也就不承认在同一个犯罪中存在未遂与既遂。只要共同犯罪达到 了既遂,出现了犯罪构成要件规定的犯罪结果,那么所有的犯罪人均成立犯罪既遂,而 无视其中部分共同犯罪人自动中止犯罪行为的情节或者为阻止犯罪结果发生所做出的 真挚的努力(这仅被作为酌定情节考虑)。这样就对主动中止自己的犯罪行为,最后未 能阻止其他共同犯罪人继续实行犯罪行为或者阻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部分共同犯罪人 不能认定成立犯罪中止。这很显然违背了我国一贯所主张的主客观相一致的基本原则, 1 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修订译本),徐久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年版,第 346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使犯罪分子的主观方面没有得到考虑,从而造成量刑上的不公正,也就影响了刑法的特 殊预防功能的发挥。同时也不利于鼓励犯罪分子及时中止犯罪,防止造成更严重的危害 后果,违背了犯罪中止制度设立的初衷。本文拟在借鉴国外关于共同犯罪中止理论的基 础上,结合我国成立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对成立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标准以及具体认 定进行研究。 一、共同犯罪中止理论概说 共同犯罪中止可划分为全部犯罪人中止和部分犯罪人中止。全部犯罪人中止是指共 犯中的全部犯罪人基于己意放弃犯行或有效防止犯罪达到既遂的犯罪未完成形态。部分 共犯基于己意中止犯行并能够劝阻其他共犯放弃犯行并且其他共犯能够及时停止,或者 共犯共同有效阻止犯罪达到既遂, 这几种情形被认定为共同犯罪中止不存在争论。 2部分 共同犯罪人犯罪中止指的是同一个共同犯罪中有的行为人构成犯罪中止,有的行为人不 构成犯罪中止。对于部分基于己意中止了自己的犯行,虽然付出了真挚的努力但仍未能 阻止犯罪达到既遂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能否认定为犯罪中止存在争议。当部分共同犯罪 人基于自己的意志自动中止了自己的犯罪行为,但犯罪结果没有发生并不是因为中止行 为所致,而是有意第三人的因素或者外力的介入所致,这种情形是否可以认定部分共同 犯罪人成立犯罪中止? (一)客观主义 1客观主义的观点及立法例 客观主义是刑事古典学派关于犯罪论的基本观点。认为行为人之所以要承担刑事责 任, 根源就在于行为人通过自己的行为作用于犯罪对象从而对法律所保护的法益造成了 严重的侵害。坚持客观主义的学者在共同犯罪的性质上坚持的是“共犯从属性”,即共 犯对于正犯具有从属性,共犯的可罚性与犯罪性是建立在正犯具有一定的实行行为的基 础上的。因此,也就是说没有正犯的成立与可罚性,就不存在共犯的成立与可罚性。如 2 张平:中止犯,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92 页。 共同犯罪中止新论 3 果严格按照此种观点进行解释的话,教唆犯和帮助犯是不存在犯罪中止的。因为按照共 犯从属性的逻辑,教唆犯和帮助犯是不存在独立的实行行为的,二者的成立和可罚性都 是建立在正犯的实行行为的基础上的,只有正犯成立中止,共犯才有成立中止的余地。 这里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正犯的实行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显然是重于共犯的教唆行为和 帮助行为的,但正犯如果在着手实行阶段自动中止犯罪可以成立犯罪中止,而行为的社 会危害性较轻的教唆犯和帮助犯却不能成立中止犯,这种处理结果对共犯来说是不公正 的,也明显与刑法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相违背。因为按照中止犯设立的初衷来看,既然 犯罪人自动中止了自己的犯罪行为,那就足以表明犯罪人的客观危险性和主观恶性已经 有所降低,那么对其进行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则是可能的。 客观主义一贯重视的是犯罪行为造成的犯罪结果的社会危害性。该说认为既然共犯 具有整体性,各个共同犯罪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加功,使得犯罪人的决意更加坚决, 那么如果共犯要想成立犯罪中止,就必须有效的阻止犯罪达到既遂。部分共犯中止了自 己的犯罪行为,而且先前的犯罪行为对犯罪行为造成的犯罪结果没有因果影响力时,就 成立犯罪中止。相反,部分共同犯罪人中止了自己的犯罪行为,但先前的犯罪行为对犯 罪行为造成的犯罪结果仍具有因果影响力时,其就不能成立犯罪中止。坚持客观主义的 学者把“结果未发生”作为判断中止“有效性”的条件,由于共犯具有整体性的特征, 因此对于共犯承担责任就采用“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原则。因此,即使共同犯罪人在 共同犯罪中只是实行了一部分的行为,但仍然需要对犯罪结果的发生承担既遂的责任。 据此,如果部分共同犯罪人在已经着手实施犯罪实行行为的过程中,基于己意中止犯罪 行为,只有阻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才能成立共同犯罪中止。日本刑法理论界对于共犯 中止与我国大陆采用基本一致的观点。 3 中止行为与结果未发生之间存有因果关系也是成立共同犯罪中止的另一个条件。如 果犯罪结果的未发生是“与行为人意志无关的外部障碍导致犯罪未能既遂的,不能成立 中止犯。中止犯要求基于己意中止犯罪,所以要求犯罪结果未达到既遂是因为犯罪 人的中止行为所致”。 4 3日本理论界认为:部分共犯任意的阻止其他共犯的共同实行或阻止了结果的发生时,应成立共同正犯的中止犯;在 教唆者、从犯者阻止正犯的既遂时,就成立教唆犯、从犯的中止犯。参见日大冢仁:刑法概说,冯军译,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294 页。 4 张明楷:未遂犯论,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404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在关于共同犯罪中止的刑事立法上坚持客观主义的国家以意大 利,日本和韩国为典型代表。这些国家并没有在立法上明确规定关于共同犯罪中止的相 关内容,因此对于共同犯罪中止在理论和实践中一般准用单独犯罪中止的规定。韩国刑 法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行为人自动中止或者防止结果发生的”,是中止犯。 韩国学者认为,共同正犯中的部分共犯出于己意中止犯罪时,中止行为对其他共犯属于 意志以外的障碍,应以未遂犯论。如果结果发生,则部分共犯成立既遂而非中止。 5日本 刑法规定:“着手于犯罪之实行而未遂者,得减轻其刑。但因己意而中止者,减轻或免 除其刑。”日本刑法中也没有关于共犯的单独规定,因此对共犯中止的处理也是准用第 43 的规定, 但是由于日本刑法中有共犯脱离理论, 这就对共同犯罪中止有一个很好的补 充效果。 2客观主义的评析 根据客观主义的观点,客观主义在共同犯罪中止上所持的基本立场是:1、在共犯 从属性的视野下共犯(狭义的共犯)的中止是以正犯的中止为前提的。严格意义上来说 的话,教唆犯和帮助犯是不存在犯罪中止的。2、共同犯罪中止以“有效性”作为成立 中止的刚性条件,对共同犯罪人成立中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同时具备犯罪未达到 既遂以及存在中止行为与未达到既遂之间的因果关系才能成立中止。但是,这两种观点 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客观主义以“部分实行全部责任”为归责基础,这就会造成处罚的不公正, 也违反了中止犯制度设立的初衷。中止犯设立的目的就是为犯罪人架起一道后退的“黄 金桥”,鼓励犯罪人在犯罪行为的实行过程中能够浪子回头,从而能够及时停止犯罪, 减少犯罪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各国刑法都对中止犯进行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的优待, 因为犯罪人的中止行为可以说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的客观危险性以及主观恶性的明显 减小,这相对于其他继续实施犯罪的行为人完全可以成为对其减轻处罚的根据,这也是 罪责刑相适应的题中之义。而如果一味的坚持“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原则,就会造成 部分基于己意放弃犯罪行为的犯罪人虽然实行了中止行为,但因为不能满足“有效性” 而否认其成立犯罪中止,这显然就不利于分化瓦解犯罪分子并鼓励其悬崖勒马,而是使 5 韩金永哲:“中韩两国刑法中的共同犯罪的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 1996 届硕士论文。 共同犯罪中止新论 5 得所有的犯罪分子一旦加入共同犯罪,就很难从中脱离出来,这是违背中止犯制度设立 的初衷的,更是与刑法中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南辕北辙的。 其次,虽然共同犯罪分子之间是一个共同整体,共同犯罪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加 功,对共同完成犯罪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共同犯罪人的犯罪行 为也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的。各个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 都是有所差别的。可能有些从犯的帮助行为对主犯完成犯罪行为基本没有什么影响,即 使没有其帮助行为,犯罪行为也可以完成。因此,如果不分别考虑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 罪中的地位作用而是严格的按照“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原则进行处罚的话,实在有些 过于僵硬与严格,不利于鼓励犯罪分子及时中止犯罪。 再次,根据现代刑法的责任主义原则,行为人之所以要对其行为承担刑事责任,是 因为行为人在主观故意的支配下实施了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但在部分共同犯罪 人基于己意中止犯罪的的情况下,其已经撤销了主观的故意,而且切断了与其他共犯之 间的犯意联络,主动实施了中止行为来防止自己的行为造成严重的危害后果,消除了自 己的先前行为与其他共同犯罪人犯罪行为以及与犯罪结果发生之间的因果关系。在这种 情况下, 仅仅因为其中止行为没能阻止结果的发生或者与结果的发生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而认定其为既遂的话,这不就是强人所难,将不属于其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强加于人 么,这显然与现代刑法责任主义的理念相违背。 (二)主观主义 1主观主义的观点及立法例 主观主义又称行为人主义,与客观主义相反,其所关注的是行为人而不是行为,主 观主义的学者认为客观行为只有征表犯罪人危险性格的意义,而对于犯罪人适用刑罚的 根据则在于犯罪人的危险性格,行为人的危险性格总是通过实行各种行为予以外露,所 以要将行为作为反映人格的事实来把握。虽然整体性特征是共同犯罪人之间的主要特 征,但共同犯罪实质却是由多个共犯的独立行为组成。主观主义在共犯的性质上主张的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是“共犯独立性”。 6认为,教唆行为和帮助行为都被认为属于实行行为,不从属于正犯 的实行行为, 其教唆行为和帮助行为都是其主观恶性的体现, 共犯在主观恶性的支配下, 独立的实施了对结果的发生具有原因力的实行行为。因此应当对于共犯依据其实施的行 为而进行处罚。故对于教唆犯和帮助犯基于自己的意志实施中止行为但未能有效阻止犯 罪结果的发生的情形,也适用刑法关于正犯中止的规定。主观主义否定了成立共犯中止 必须具备“有效性”的刚性标准,即部分共同犯罪人只要基于己意付出了真挚的努力防 止犯罪达到既遂,即使中止行为未能防止了犯罪达到既遂,或者之前的实行行为对犯罪 结果的发生具有原因力,都应认定为中止。因为“刑法中规定对中止犯减免处罚是以行 为人的意志为出发点的。” 7 目前世界范围内采用主观主义的国家主要有瑞士、 西班牙等国。 瑞士联邦刑法典规 定:“行为人自动阻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或者实际上防止了犯罪达到既遂的,法官可以自 由裁量减轻刑罚。” 8西班牙现行刑法典规定:“对于共同犯罪中放弃继续实行犯罪 行为,以及真实、明确、确定的阻止或试图阻止其行为造成既遂结果的共同犯罪人,免 除其刑事责任。但已实施的行为已构成犯罪或者过失罪的,应承担刑事责任。” 9 2主观主义的评析 主观主义在承认“共犯独立性”的基础上,认为部分共同犯罪人只要基于自己的意 志对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付出了真挚的努力,无论其中止行为是否防止了结果的发生, 也不论之前的实行行为是否对犯罪结果的发生具有原因力,都应认定为中止。 (1) 主观主义的优点在于强调共同犯罪的独立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客观主 义的弊端,但其却忽视共同犯罪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即共同犯罪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共 同犯罪中,各共同犯罪人之间相互加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各自的行为与结果之 间都具有紧密的因果联系。如果只是片面的强调共犯行为的独立性,就会割裂共同犯罪 人之间的这种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主观主义可以说是客观主义的另一个极端,完全 忽视了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只看到了犯罪人人身危险性的减小。因为主观主义对中 6 共犯的独立性是指共犯系依据自己的行为而受处罚,并非从属于他人之犯罪,故对于教唆行为与帮助行 为本身, 即应认为有共犯之成立。参见高仰止:刑法总则之理论实践与应用,台湾: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 年版, 第 387 页。 7 张明楷:未遂犯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年版,第 402 页。 8 徐久生译:瑞士联邦刑法典(2003 年修订),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年版,第 7 页。 9 潘灯译:西班牙刑法典,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6 页。 共同犯罪中止新论 7 止犯减免处罚的根据主要在于行为人为阻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付出了真挚的努力,其主观 恶性已经大大减小。 (2)主观主义的观点与我国刑法规定中止犯的意图相背。根据我国刑法第 24 条关 于犯罪中止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国家规定犯罪中止意在为犯罪人“架起后退的黄 金桥”,鼓励犯罪分子通过中止行为阻止犯罪达到既遂或者把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降 至最低。然而主观主义强调只要客观上停止了犯罪,并为阻止结果发生付出了真挚的努 力,即使其最终没有阻止结果的发生仍可成立犯罪中止,这显然是与我国的立法宗旨相 背的。 (三)折衷主义 1折衷主义的观点及立法例 客观主义由于将“有效性”作为判断是否成立中止犯的刚性条件,对于“部分共同 犯罪人自动中止犯罪行为,但由于未能有效阻止犯罪结果的发生”而仍成立既遂显得有 些过于严苛以及存在的各种弊端为学者所诟病。主观主义由于完全忽视了共同犯罪的整 体性, 而对于犯罪人的实行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完全不加以考虑的主张也受到学者的 批评,因此就有学者主张对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进行结合。一方面,对于基于己意实施 的中止行为防止了犯罪达到既遂的共同犯罪人,应认定为中止。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并 没有能够阻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但为防止犯罪达到既遂付出了真挚努力的共同犯罪人, 仍应认定为犯罪中止。 在共犯中止上采取折衷主义的国家以德国为代表。德国刑法第 24 条规定:“对于 主动阻止犯罪完成共同犯罪人的,不因未遂而处罚。如该犯罪行为的未完成是因为外部 障碍导致,或该中止犯中止以前实施的犯罪行为与犯罪的未遂无关,只要行为人主动阻 止犯罪完成的, 应免除其刑罚。” 10 此外,德国刑法在 31 条中还对共犯初期阶段和无 结果的共犯中止做了特别的规定。 11 10 朱本欣:“共同犯罪中犯罪未遂与中止的比较研究”,法学论坛,2003 年第 3 期,第 82 页。 11 徐久生、庄敬华译:德国刑法典(2002 年修订),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2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2折衷主义的评析 折衷主义吸收了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合理之处,在主客观相结合的层面进行了尝 试,在一定程度上客服了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缺陷,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我国共同犯罪中止论争与评析 犯罪中止和共同犯罪在我国现行刑法中都做出了专门的立法规定,但是关于共同犯 罪中止则没有做出专门的立法规定。因此在理论界与司法实践中,通常的做法是对共同 犯罪中止适用刑法关于单独犯罪中止的规定。对于法条的规定学者多没有什么意见,但 在具体理解该规定时,即在判断是否具备成立犯罪中止的条件时存在三要件说、四要件 说等不同争议。通说采用的是四要件说,即时空性、自动性、彻底性、有效性。共同犯 罪要成立犯罪中止, 必须具备单独犯罪中止所需的以上条件。 在上述四要件的的结构内, 对成立共同犯罪中止所需具备的时空性和自动性的认识比较统一,但对于有效性的认识 则是见仁见智,百家争鸣。 由于我国所采取的立场是客观主义立场,因此对于犯罪的社会危害结果比较重视, 因而“有效性”在判断是否成立犯罪中止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为判断是否成 立犯罪中止的刚性标准。 (一)有效性的内涵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达到既遂是有效 性的主要表现。一方面,在犯罪行为已经实行但尚未实行终了的情形下,部分犯罪人只 要消极的不作为,自动放弃犯罪行为就可以成立犯罪中止;另一方面,在犯罪行为已经 实行终了但既遂结果尚未发生的情形下,部分犯罪人则需要通过积极的作为来有效的防 止结果的发生才可以成立犯罪中止。从上述两种情形可以看出,不论是上述哪种情形, 都要求犯罪人本身积极追求的犯罪结果没有发生,而且犯罪未达到既遂还要与中止行为 共同犯罪中止新论 9 有因果关系。如果行为人虽然中止犯行或者尽力防果,但既遂结果发生了,只能称之为 “失败中止”。12 (二)共同犯罪中止有效性判断标准评析 1中止行为与既遂结果未发生之间是否必须存在因果关系 一般来说, 中止行为与既遂结果未发生之间必须具有因果关系是认定中止有效性的 题中之义,也是客观主义立场的应有内涵。犯罪人只有出于自己的意志放弃犯罪,并采 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止其他共犯继续实行犯罪或者防止犯罪达到既遂,而且犯罪结果未 发生必须是因为中止者的中止行为所致。“如果行为人虽然履行了刑法对其科以的防果 义务,但犯罪仍然达到既遂,或者因为外部障碍而使犯罪未达到既遂,则不能认定行为 人成立犯罪中止。” 13大部分学者认为:在只需要消极中止即可以成立犯罪中止时,犯 罪人只要消极的放弃犯罪行为就可以成立犯罪中止;如果在需要犯罪人以积极作为的方 式实施中止行为时,行为人不仅应停止继续实行犯行外,而且应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止犯 罪结果的发生才能成立中止。但是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直在学术界争论不休,第一, 如果犯罪人实施了中止行为,但是既遂结果的未发生是由于非中止者本人的原因而致, 而是由于第三者的防止行为或者自然原因等使犯罪结果未发生,中止者是否可以成立中 止?如在故意杀人案中,甲在对乙实施了杀人行为后,因心中后悔,于是把乙放在附近 农户的家门口,并敲门提醒住户后离开现场,后来农户及时把乙送往附近的医院救治而 脱险。对甲的行为,是否可以认定为犯罪中止?第二,行为人的行为本身并不可能导致 既遂结果的发生,但行为人并不知情,在行为实行终了既遂结果发生前主动中止犯罪行 为,并实施了足以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积极措施,而犯罪结果确实没有发生时,中止者 是否成立犯罪中止呢?如甲、丙经商议后欲行通过爆炸手段杀死共同仇敌乙,由甲自制 炸药后埋在乙上班的必经之路上,但由于甲的技术有限,其准备的炸药后经检验根本没 有爆炸的可能,而甲对此并知情,在乙将经过此地时,甲点燃了导火索,但在导火索快 要燃烧尽时,甲因记挂家中妻儿便冲出去将导火索熄灭。本案中,乙的行为构成故意杀 12 林山田、许泽天:刑法要论,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6 年版,第 259260 页。 13 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二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 339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人罪的未遂没有异议,而对于甲究竟如何定性,究竟是故意杀人罪的未遂还是自动中止 存在较大的争议。 以上两种行为的争议点就在于中止者的中止行为是否必须与未遂结果的未发生之 间存在因果关系。如果要求二者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的话,那前述两种情形都不构成 犯罪中止。相反的话,则可能成立犯罪中止。尤其对于第二种情形,因为如果对甲不能 认定为犯罪中止的话,那么如果甲制造的炸药完全可以发生爆炸时,甲的中止行为则可 以认定为犯罪中止,这就会产生定罪量刑上的不均衡。因为后者的社会危害性明显是大 于前者的,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后者可以认定为犯罪中止而前者社会危害性较 小却不能认定为犯罪中止,这显然不符合罪责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 德国的刑法理论通过准中止犯理论使得中止行为与既遂结果未发生之间是否存有 因果关系的争议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准中止犯是对于那些因外部障碍使犯罪未达到既遂 而并非因为中止者真实,明确的中止行为使犯罪未能既遂的共同犯罪人的中止行为例外 的承认成立中止 14。 我国学者在讨论上述两种情况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主要分为三类,即肯定说、 否定说和区别对待说。而其中的区别对待说就是指准中止犯例外说。准中止犯例外说认 为,在一般情形下,中止行为需要与既遂结果未发生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在例外情况 下,为了避免某种不合理的结果,就需要肯定中止行为与犯罪结果未发生之间不存在因 果关系的情况也成立犯罪中止。然而中止行为与既遂结果未发生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 是指二者之间不存在通说认为的事实因果关系而是存在观念上的因果关系。而这里的观 念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如果没有事实上的原因或外部障碍导致既遂结果不发生,犯罪人 的中止行为理应足以阻止犯罪既遂。” 15准中止犯其实是作为对中止犯理论的一种补充 规定而存在的。准中止犯的规定增加了中止犯理论的复杂性,而且本文认为为了解决一 个争议问题就引入一种新的理论完全是没有必要的。 那么中止行为与既遂结果未发生之间到底是否需要因果关系呢?首先,从主观方面 考虑,行为人能够及时放弃犯罪或者积极实施中止行为,足以表明其主观恶性的减少, 如果从主观主义的立场出发,很容易认定上述情形成立中止犯,即因果关系不是成立中 止犯的必要条件。犯罪人在实施中止行为时,如果犯罪行为从最开始就没有可能达到既 14 赵秉志:犯罪总论问题探索,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473 页。 15 张平:中止犯,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42 页。 共同犯罪中止新论 11 遂状态或者说既遂结果的未发生是由于中途介入了外来因素阻止了向既遂状态发生的 因果流程,但通常行为人此时对这些介入因素并不知情,在此情形下,其仍然基于自己 的意愿自动放弃犯罪或者为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付出了真挚的努力。从一般人的理解角 度看,行为人已经履行了刑法规范对犯罪人科以的防果义务,其中止行为已经割断了一 般人理解的犯罪行为所会带来的危险。因而也就不应问及中止行为与既遂结果未发生之 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而应对其予以中止犯的待遇。其次,虽然犯罪行为在一开始就没有 可能达到既遂状态,但行为人在实行犯罪行为当时是不可能预见的,其后来在实施中止 行为时,不仅履行了刑法对其科以的防果义务,而且其也认为自己的中止行为可以防止 犯罪结果的发生,此时,犯罪行为的危险性已经大大降低,因此,从刑事立法政策精神 来看,对于积极实施中止行为防止既遂结果发生的犯罪人认定为犯罪中止是合理的。再 次,从目前学界的通说来看,大部分学者是赞成既遂结果的未发生是建立在中止行为的 基础之上的,但这只是机械理解的结果。正如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只是把危害行为与危害 结果串联起来的一种要素,而并非真正的犯罪构成要件,如同其反映的只是危害行为与 危害结果之间具有的自然地联系一样,中止行为与既遂结果的未发生之间的因果关系实 质也是反映了二者之间的这种天然的客观联系而已,其并不是构成中止行为的必然条 件。正如张明楷教授所言,“有效的防止结果发生”,按照通说的观点是要求中止行为 与既遂结果未发生之间存在因果联系,但事实上是要求没有发生既遂结果,要求行为人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做出真挚的努力。 16 最后,在实践中,大部分犯罪实行后,如果 要求犯罪人想成立犯罪中止,必须要求中止行为与犯罪结果未发生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也 是不现实的。因为大多数犯罪中,单凭犯罪人一己之力,其很难阻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其往往需要借助社会的力量或其他外来因素的介入才能阻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例如,“在 故意杀人案件中,在将被害人杀成重伤后,只有医生才能挽救其垂危的生命”。 17 无论 是独自实施中止行为,还是介入外来因素实施了中止行为,只要犯罪人是真正的基于己 意放弃犯罪或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就可以认定为中止行为。如果坚持 要必须是基于自己的中止行为使得既遂结果没有发生才能成立中止显然是不符合社会 常识,也是违反社会伦理准则的。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中止行为与既遂结果未发生之 间不要求必须存在因果关系。 16 张明楷:刑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07 页308 页。 17 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74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2部分共犯是否必须实际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根据我国刑法通说,犯罪中止通常分为普通犯罪中止和特殊犯罪中止,普通犯罪 中止要求犯罪人消极的放弃犯行即可成立中止,特殊犯罪中止指已经实行的犯罪行为有 可能造成既遂的结果,在此情形下就要求行为人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阻止既遂结果的发 生。这种单独犯罪中止的有效性的认定比较容易。在共同犯罪中,由于共同犯罪人之间 有相互合意,相互影响,相互加功,各个共犯人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每个共同犯 罪人的行为共同构成了共同犯罪行为的整体,体现了共同犯罪的整体性特征。从这方面 看,共同犯罪要想成立犯罪中止,其必须承担的防果义务显然重于单独犯罪。但我们在 重视共同犯罪整体性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是共同犯罪人的行为在共同犯罪 整体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参与程度不同, 其犯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因而就不能机械的执行“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归责原则,否则会造成罪责刑不相适应 的尴尬境地。这也就可以看出,共同犯罪中止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共同犯罪中止分为全部共犯中止犯罪和部分共犯中止犯罪,全部共犯中止犯罪的认 定没有争议,即只要全体共犯自动制止犯罪,且没有发生法定既遂结果时就成立犯罪中 止。但部分共犯中止时,其自动中止了自己的犯罪行为,也为阻止既遂结果的发生付出 了真挚的努力,但仍然未能阻止结果的发生。此时中止者的中止行为能否认定其具有有 效性在学界具有不同的观点: 第一、个别共犯中止论。该观点认为,“在共同犯罪发展的任何阶段,共犯只要停 止自己的行为即可成立犯罪中止。” 18 第二、因果关系切断说。该观点认为在共同犯罪中“如果先前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 的因果关系被共犯通过积极或者消极的中止行为确实已经有效地切断,行为人即可成立 犯罪中止。” 19 第三、非主犯能力说(区别对待说)。该观点认为,“除主犯外,其他共犯在自己 能力范围内阻止其他共犯继续实行犯罪即可成立中止。” 20 第四、阻止先前行为被利用说。该说认为,“行为人自动停止犯罪并有效阻止其他 共犯利用先前行为继续实施犯罪或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即成立中止。” 21 18 陈兴良主编:刑法疑难案例评释,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第 48 页。 19 黄海龙:“试论共犯的犯罪中止”,法学评论,1987 年第 1 期,第 23 页。 20 陈兴良主编,前注19,第 48 页。 共同犯罪中止新论 13 第五、行为解体消除危害说。该观点认为,“共犯中止有效性的标准是中止者主观 上要切断中止者与其他共犯之间的犯意联系,客观上消除先前行为对犯罪既遂形成的原 因力。” 22 第六、原因力标准说。该说认为,“个人行为具有引起犯罪既遂的原因力是共犯对 共同犯罪结果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共犯中止的成立就只能以中止行为有效的消除其先 前行为对共同犯罪形成的这种原因力。” 23 第七、整体完成状态说。 此说基于客观主义立场更加重视共同犯罪行为的客观后果。 该说认为,“既然共同犯罪行为具有整体性,那么,共犯中止的有效性也只能以犯罪是 否既遂来确定。” 24这也是我国传统学说的代表观点,“并且要求中止行为与犯罪未达 到既遂间存在因果关系。” 25 综合以上各种关于有效性的观点,其实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与单独犯 罪的有效性的判断标准相区别的观点, 如个别共犯中止论、 非主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