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摘要 i 摘要 李纲生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 ,卒于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 年) 。观其一生, 在内有政治混乱,外有异族入侵的社会环境之下,李纲以恢复中兴为己任,努力践行自 己的社会价值观。 李纲出生于儒学之家,他的儒学思想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内省”的功 夫,同宋代的许多思想家一样,他将个体的道德修养放在首位,这与其参悟佛学有一定 的关系。在经世方面,李纲能够把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念融入到现实之中, 他力主抗金,关心民生,注重从源头梳理国家面临的各种问题,从而使他成为一位既能 入世,又能出世的“开悟者” 。 李纲的思想因兼及儒、释、道而成系统,同时,他的思想也因佛学的因素更加缜密。 他在习佛方面经历了由自己参悟、学习,到拜访禅师、与禅友探讨的过程;其对佛学的 体悟亦经历了一个由己及人、由表入里的过程,在这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李纲的佛学 思想逐渐成型,并得出“明心即明法” 、 “儒佛无二道”的观点,他的佛学思想与儒学紧 密相关,并显示出一种实用的特色。同时,在现实生活中,李纲也注意发扬佛学的普世 精神。 当然,李纲的思想也有保守的一面,这与他自身的知识系统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有 关。然而,在宋代三教融合的大背景下,他能够出入儒、释、道,博采众长,形成一种 系统的个人思想认识,就这点而言,不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丰富了宋代的思想内涵, 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李纲;思想;儒学;佛学;治世 abstract ii abstractabstractabstractabstract li gang was born in the six year of yuanfeng(1083),and died in the ten year of shaoxing. according all life of li gang, he work hard for restoring prosperous, and fulfiled the solcial value of himself, under the situation that the political disordered inside and the alien race invaded outside. the family background of li gang was confucianism. in foundation of inherited predecessor achievement, li gangs confucianism thought had more attention on innermost feelings ponder. like others thinkers of the same time, he put moral character on the first place, this is related to learning buddhism. in political aspect, li gang took the political idea of “government country”, “stabled the china” on reality, he advocated anti-jin, cared about the lives of the people , and he always deal with each kind of question which the country faced from the beginning. because of that, li gang was a wisdom person who both can govern and can go into seclusion. because of including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daoism,li gangs thought had become the system, simultaneously, his thought appeared out of ordinary as the factor of buddhism. in learning buddhism, he experienced from perceiving through meditation to visiting zen master and discussing with friends; his realization of buddhism also experienced the process of proceeding from self to others and from the superficial to the profound. in this process ,li gangs buddhism thought trended maturely, and in this foundation, he proposed the viewpoint that “understanding heart means understand9ing buddhism doctrine”,and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are similar”, his buddhism thought related to confucianism .in real life, li gang also advanted the salvation spirit of buddhism. certainly, li gangs thought had the aspect of conservatism, this was related to own reason and social environment then. however, under the mixing background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daoism fusion, he can come in and go out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daoism, absorb the merit of all kind ideas, and become a system ideological recognition at last. on this point, li gangs thought enriched sungthoughts connotation and had a abstract iii certain research value, no matter was at that time or at this time. keykeykeykey wordswordswordswords: li gang; thought; confucianism; buddhism; governing 绪论 1 绪论 一、选题原由及意义 本论文题目是李纲思想研究 ,是对出身于儒学之家,且对释、道思想有深入学 习地李纲进行的个案研究。 之所以选择李纲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三种因素: 第一、时代的因素。李纲活动于两宋之交,他经历“靖康之难”与所谓的“建炎中 兴” 。而他生活的时代亦是内忧外患不断,他是如何面对国家的存废兴亡,又是如何取 舍其“忠君爱民”的政治理念。 第二、地位的因素。李纲参与徽宗、钦宗、高宗三朝的政事,他一生多次官居要职, 然其仕途却是大起大落。在这种起伏的仕宦生活之下,他是怎样排遣这份壮志难酬的苦 闷并做到“忠贯古今” 。 第三、思想的因素。李纲于儒、释、道思想都有接触,并著有三教论 ,他是 如何吸收并取舍这些思想。 所以,对李纲的思想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黄宗羲在宋元学案 的“龟山 学案”一卷中对李纲有所介绍,从中可以看出李纲的学术所宗。而清人李清馥(清代名 儒李光地之孙)的闽中理学渊源考 中亦将李纲家族的学术列在杨时一派之后,可 想后世之人已将李纲所学划在杨时的道南一系之下。清人彭际清曾在其居士传中这 样评价李纲的三教思想: “自昔言三教者,其莫善于大珠(大珠慧海,唐代中后期禅师) 乎!或问三教异同?曰: 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机者执之即异,总从一性起用,机见差 别成三,迷悟在人不在教之同异也。 达此义者,其宋之李伯纪,明之赵大洲乎! ” 前 人对李纲的思想有如此高的评价,但在研究方面却关注较少,带着这些问题和疑惑, 本 文以李纲为研究对象,对其思想作进一步的研究,希望对李纲的思想及其形成过程有一 个总体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对部分南渡士大夫的思想状况形成一定认识,见微知著, 从而对当时的社会和思想有更深的了解。 宋李纲著,王瑞明点校: 李纲全集 ,长沙:岳麓书社,2004 年版,第 1360 页。 清黄宗羲: 宋元学案 卷二十五 中华书局,1986 年版,第 977 页。 (下同) 清李清馥: 闽中理学渊源考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彭际清: 居士传卷二十九,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第 511 页。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二、研究状况简介 关于李纲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思想、 政治军事和诗词几个方面。 具体研究情况如下: (一)思想及相关方面 王瑞明先生在点校本李纲全集 的前言中,将李纲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即: 从政和二年至宣和七年(11121125)为第一阶段;靖康年间(11261127)为第 二阶段;从靖康二年到至建炎元年(公元 1127 年五月改年号为建炎)为第三阶段;从 建炎元年八月十八日罢相直至绍兴十年正月十五日逝世为第四阶段。 他肯定了李纲在徽 宗、钦宗、高宗三朝的政治活动,认为李纲从政期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提出了 一系列具有远见卓识的主张,深得民心。王先生认为李纲的第四阶是从事学术研究的一 个阶段,总结了其“安宗社、保生灵”的政治思想,同时也提到了李纲喜谈佛理的特点, 比较全面的介绍了李纲的一生。 台湾学者林义正先生的李纲说研究兼涉其与合辙论 ,文 章对李纲的“易”学作重点研究,剖析李纲“易学”的内容与特质所在,在李纲看来, 易学是圣人借象数以明道之书, “象”与“辞”之间有必然的联系,这一点李纲既不同 与象数派,也不同于义理派。从思想史角度上肯定了李纲“易说”在易学发展史上的地 位。此外,林先生还指出了李纲儒、释、道兼容的学术特色,论文严谨、深入,可以说 是研究李纲思想的一篇力作。 张培峰先生宋代士大夫佛学与文学 一书中第四章的第五节以李纲为例,对南 宋士大夫与佛教的关系加以介绍,指出李纲对佛教研究之深,信仰之坚,不下于宋代任 何一个信佛的士大夫。认为李纲是将“忠义精神和佛学修养应用于现实事功方面的典 型” 。 但限于通论体裁,论述不够深入,对李纲的思想系统未给予关注。 张丰先生的李纲研究 对李纲遭贬的原因及与张浚的关系做重点考论。文章的 下编从不同的层次对李纲诗文意义作认真解读,指出李纲“以佛理遣情”是其诗词特点 之一,认为李纲对佛家理论的熟悉促使其心态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作者肯定了佛学在李 纲调节心态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全集 :前言。 林义正: 李纲说研究兼涉与合辙论 , 台大文史哲学报 ,2002 年 12 月。 张培峰: 宋代士大夫佛学与文学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年。 张培峰: 宋代士大夫佛学与文学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年版,第 204 页。 张丰: 李纲研究 ,浙江大学,2007 年硕士论文。 绪论 3 何邦泰先生同自学青年谈逻辑 一书 ,在谈及李纲的论西北东南之势时, 指出李纲运用“同异并用法”来分析事务之间的因果联系,认为李纲的思想具有很强的 逻辑性。 此外,以下著述为本文在把握李纲所处时代背景方面提供了帮助,其中代表性成果 有漆侠先生的宋学的发展和演变 ,漆先生把宋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对宋学 的形成、发展、兴盛及演变作了深入的分析。同时,以社会历史条件为出发点来论述宋 学发展演变之所在,思想之独到,观点之新颖,开创了思想史的新思路,为全文的统筹 提供了帮助。张立文先生的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 (人道篇)从哲学角度系统的阐 述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概念和命题,揭示了传统思想发展的轨迹。此外,张岂之先生主编 的中国思想学说史 (宋元卷) ,以及陈来先生的宋明理学,从整体上梳理了 宋代思想学术发展的脉络,为本文对宋代的思想状况的把握提供了宏观的脉络。郭绍林 先生的唐代士大夫与佛学 及日本学者阿部肇一的中国禅宗史,两书都对士大 夫与佛学加以阐述,并对当时佛教发展的状况和背景给予介绍,书中的许多观点都给人 以启发。 (二)政治、军事方面 此方面的研究颇丰,以下将从两方面加以介绍: 1、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 由于我国经历了几个特殊时期,李纲在政治、军事方面的特殊地位吸引了许多学者 的目光,对李纲的研究也形成了热潮 ,但是这些研究多集中在民族斗争、阶级斗争以 及如何评价李纲等方面,这些文章与李纲的思想联系不大,故这里不做详细介绍。 2、20 世纪 80 年代后 何邦泰: 同自学青年谈逻辑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第 139-141 页。 漆侠: 宋学的发展与演变 ,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张立文: 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 张岂之: 中国古代思想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陈来: 宋明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 郭绍林: 唐代士大夫与佛学 ,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 日 阿部肇一着,关世谦译: 中国禅宗史 ,东大图书公司,1998 年版。 这时期的文章主要有:1、成亚光: 抗金护宋的民族英雄李纲 , 汗血月刊 ,1934 年 4 卷 2 期;2、炯如: 南宋 与李纲 , 新华日报 (重庆) ,1940 年 11 月 8 日;3、张熙: 李纲评传 , 福建文化 ,1941 年 1 卷 2 期;4、郭 毓麟: 李纲之时代与其对国家的贡献 , 福建文化 ,1943 年 2 卷 12 期;5、胡昭静: 李纲和宗泽 ,中华书局, 1969 年 6 期;6、吴吟世: 李纲评传 , 福建文献 ,1969 年第 6 期;7、李安: 岳飞与李纲 , 中国宪政 ,1969 年 4 卷 7 期;8、 忠贯金石的李纲 (一、二、三) , 生力 ,1973 年 6 卷 67、68、69 期,等。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4 王曾瑜先生的宋高宗和李纲、宗泽 ,该文以宋高宗、李纲和宗泽为主线,考 察了李纲在建炎、绍兴期间对宋金局势提出的策略,认为李纲才高望众,肯定了李纲在 政治上的“大气魄” 、 “大器识” ,揭露了以高宗为首投降派的鼠目寸光和软弱无能,对 李纲不被重用及屡遭贬谪的经历深感惋惜。 吕变庭先生的中国南部古代科学文化史 第四卷之闽江流域部分一书,在 述及宋元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之时,以李纲为例,对其生平及其思想加以总结,指出 了李纲敢于正视现实的仁人风范, 同时, 对李纲的抗金策略以及治理国家思想进行总结, 指出李纲的治国思想在今天同样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王晴博士的李纲研究 对李纲一生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细微的探考,客观 的分析了李纲的抗金措施,指出李纲用人不当、识人不明的缺点。详细考察了李纲与蔡 京父子的微妙关系、李纲复杂的人际关系、并对李纲罢相原因作深入的探讨。同时, 文 章用大笔墨对李纲的年谱进行整理补正。为本文提供了比较详细的年谱,但在思想方面 未给予关注。 王开堂先生的李纲政绩评述 从政绩方面对李纲进行考察,肯定李纲提出的一 系列的改革措施,认为李纲招纳义军、实行“宽厚简易”之政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 发 展生产的作用。从中可以窥见李纲的政治思想。 李永康先生的试论李纲在南宋初期抗金斗争中的地位 和王丽华先生的试论 李纲的抗金策略与措施 两篇文章从军事方面对李纲的抗金策略加以总结,同时也肯 定了李纲在抗金斗争中的地位。 欣士敏先生的李纲的纸币兑换思想 分析了李纲的经济策略,认为李纲是中国 货币史上较早提出纸币兑换思想的官员。为本文研究李纲的经济思想提供了帮助。 白晓霞先生的南宋初年财政困境及其解决以李纲、吕颐浩、赵鼎三宰相的财 政措施为例 列举了南宋初年李纲为相的财政措施,认为李纲的措施虽未彻底解决当 王曾瑜: 宋高宗和李纲、宗泽 ,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 ,1997 年第 6 期。 吕变庭: 中国南部古代科学文化史 ,第四卷,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 年版。 王晴: 李纲研究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2007 年博士论文。 王开堂: 李纲政绩评述 , 西北大学学报 ,第 32 卷第 1 期,1995 年。 李永康: 试论李纲在南宋初期抗金斗争中的地位 , 运城师专学报 ,1987 年第 2 期。 王丽华: 试论李纲的抗金策略与措施 ,江汉论坛,总 191 期,1996 年 7 月 欣士敏: 李纲的纸币兑换思想 , 发展研究 ,2002 年第 9 期。 白晓霞: 南宋初年财政困境及其解决以李纲、吕颐浩、赵鼎三宰相的财政措施为例 , 青海社会科学 ,第 6 期,2008 年 11 月。 绪论 5 时的财政困难,但对初建政权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 在一些通论性的著作中对李纲也有提及, 如陈振先生主编的 中国通史 (第 12 册)重点介绍了李纲领导的“东京保卫战”及重整河山的举措。何忠礼先生和徐吉军 先生的南宋史稿 里也介绍了李纲、宗泽领导的抗金斗争,赞扬了李纲的爱国精神。 (三)诗词方面 刘义先生的李纲诗歌研究 对李纲的诗歌做重点研究。在第一章第三节里,作 者介绍了李纲的三教思想,认为李纲对佛学研习很深,对道教也有接触,并指出李纲是 一位“以儒为主,释、道为辅的三教合一论者” 。 张高宽先生的读李纲、 搴旗拓路手,继往开来人论李纲豪放词 、 李纲与豪放词刍议等多篇文章,高度评价了李纲的词创作,认为李纲 是两宋之交豪放词派的领袖。 罗敏中先生论李纲的沙县贬谪诗及其对屈原思想的补正 、 论李纲的荆湘贬谪 诗及其对屈原思想的补正 两篇文章深入分析了李纲在贬谪期间的诗作。指出李纲以 “安贫乐道”的精神补正了屈原刚烈桀骜的个性,认为这是李纲对屈原思想的补正。 郑淑榕先生的李纲诗文创作刍议 、许瑶丽先生的李纲辞赋简论、姚惠兰 先生的论南宋抗金领袖的闲居词 11等文章都从诗词方面对李纲进行了研究,肯定了 李纲的诗词创作水平和成就。 综上所述,前人对李纲的研究经历了由整体评价到具体事件分析;由政治活动考察 到人际关系的梳理;由诗词到思想的研究过程,此过程体现了研究不断趋向细微化的特 色。然而,对李纲思想的研究还有一定的拓展空间。如:学者们都肯定李纲是一位学佛 的士大夫, 但对其学佛的过程及佛学思想未能深入挖掘, 事实上, 在李纲的思想体系中, 佛学有着特殊的地位,佛学可以说是促使李纲深入思考的一个原因。李纲对儒、释、 道 白寿彝总主编,陈振主编: 中国通史 (第 12 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何忠礼、徐吉军: 南宋史稿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年。 刘义: 李纲诗歌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2007 年硕士论文。 张高宽: 读李纲 , 光明日报 ,1985 年 2 月 27 日。 张高宽: 搴旗拓路手,继往开来人论李纲豪放词 , 辽宁师院学报 ,1988 年第 5 期。 张高宽: 李纲与豪放词刍议 , 文学评论 ,2002 年第 2 期。 罗敏中: 论李纲的沙县贬谪诗及其对屈原思想的补正 , 求索 ,2000 年第 3 期。 罗敏中: 论李纲的荆湘贬谪诗及其对屈原思想的补正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第 29 卷 2 期, 2000 年 2 期。 郑淑榕: 李纲诗文创作刍议 , 龙岩学院学报 ,2006 年第 4 期。 许姚丽: 李纲辞赋简论 , 济南大学学报 ,第 16 卷第 2 期,2006 年。 11 姚惠兰: 论南宋抗金领袖的闲居词 , 南昌大学学报 ,38 卷第 2 期,2007 年 3 月。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6 思想的贯通在当时具有一定代表性,作为一个从政者,李纲能够做到政治上以儒为主, 思想上,儒、释、道兼容,他的态度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对李纲的研究不仅有 助于了解当时士大夫的思想状况, 同时也有助于从更深层次了解宋代的思想概况。 此外, 本文对李纲的经世思想也稍有涉及,希望有益于对李纲整体思想的探讨,从而深入地了 解李纲的三教融合思想。因此,本文将在前辈学者的基础上对李纲的思想做进一步地研 究。 三、创新点与不足 本文的创新点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研究不足的李纲思想进行地研究,论文尝试 做一些新的探索,首先,尝试对李纲的儒学思想进行分析,主要从“仁”和“道”两方 面论述。其次,对李纲的学佛渊源和佛学思想进行的考察和总结,以此为基础探讨李纲 在儒、释、道三教思想上的贯通性。由于学识不够,文章在史料的挖掘和解读方面还有 待提高,一些问题的阐释不够全面,对李纲思想的分析也缺乏深度,不当之处,还望各 位老师、同学指正。 第一章 李纲的生平及时代背景 7 第一章 李纲的生平及时代背景 李纲, 字伯纪, 号梁溪居士, 邵武 (今属福建邵武) 人。 生于宋神宗元丰六年 (1083) , 卒于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 。李纲的祖先出自唐朝宗室,其先祖依唐朝规定以宗室身 份为建州刺史,唐末避乱,徙家邵武,故为邵武人 。 第一节 李纲的生平 有关李纲的年谱,自宋代始便有人整理,流传至今有很多版本 。根据散见的材料 及李纲文集中的相关材料,现对他的家世和生平做一简单的梳理,以备读者对李纲有更 全面地了解。 一、李纲的家世 李纲的曾祖,名僧护。祖父,名赓。李纲曾祖及祖父皆是高德隐士,虽未入仕途, 然而其行义为乡闾所宗,李纲在拟骚中回忆道: “皇祖隐徳而弗耀兮,逮吾亲而振 名” 。祖辈的言行操守为乡人所宗,也为李纲性格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家族背景。 李纲的父亲李夔(10471121) ,字斯和,故任中大夫、充右文殿修撰,赠太师, 追封卫国公。李夔幼时丧母,就养于舅家,舅父黄履(字安中)对他十分器重,亲授学 业。甥舅二人的感情颇深,杨时李修撰墓志铭中云: “公为儿童时,甥舅自为知己。” 在黄履学术的影响下,李夔“期年之间,无所不窥,学日进,文日益有名,从黄公游 者咸推先焉。 ” 元丰三年(1080) ,李夔进士及第,从此踏入仕途。在职任上,李夔秉 公执法,他任秀州华亭尉期间, “邑令所为多不法,公每规正之” ;对待朋友, “其交 朋友尽信义,与人接,洞然无城府” ,重情义,讲信用,故与其交往的大都是名流雅士; 参见何圣庠、傅唤民李纲的乡里、出生地考 , 福建论坛 ,1986 年第 2 期。 宋杨时: 龟山先生全集 卷三二 李修撰墓志铭 , 宋集珍本丛刊本,北京:线装书局,2004 年版。 (下 同) 现将李纲的几种年谱列出:1、 (宋)李伦编梁溪先生年谱 。2、 (宋)郑昌龄编梁溪先生年谱 。3、 (清)杨 希闽编李忠定公年谱 。4、 (清)黄宅中编李忠定公年谱 。5、今人台湾学者赵效宣编宋李天纪先生纲年谱。 6、王晴的博士论文李纲研究 ,在下编中也整理了颇为详细的“李纲年谱” 。 宋李纲著: 李纲全集卷二 拟骚 王瑞明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04 年版,第 8 页。 (注:以下引用此 书均用全集 ) 龟山先生全集 卷三二 李修撰墓志铭 。 龟山先生全集 卷三二 李修撰墓志铭 。 龟山先生全集 卷三二 第 529 页。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8 对待人才, “尤喜提奖后进,孜孜不倦,门人之跻膴仕者相望也” 。李夔尤喜读书, “平 生惟嗜书,无他好。幼学尝苦无书,既仕,节衣贬食而积书之富,至与巨室名家埒” , 其学识品德为时人敬佩。李夔的仕途可以说是稳中求进,他在地方任官近二十年,徽宗 建中靖国元年(1101) ,李夔被召为太常博士,崇宁三年(1104) ,李夔迁礼部员外郎, 两经考课,改司封员外郎。李夔晚年官位通显,他却不求闻达,他曾说: “吾平生为礼 学,方布衣时已预修衣冠制度,今备为卿寺,得司天子礼文,于吾足矣!士当知止, 岂 可冒进不已。 ” 累官集贤馆修撰、知邓州兼西南路安抚使,以疾病请祠,除提举杭州洞 霄宫,归居梁溪(今江苏无锡) 。政和五年(1115) ,李纲上章请求迎养父亲于京师,又 除李夔提举醴泉观,以便就养。宣和三年(1121) ,李夔卒,年七十五。高宗即位,以 李纲贵,赠李夔太师,追封卫国公。 李纲的母亲吴氏,出身望族,其父吴桓,故任奉议郎知湖州长兴县。吴氏温良娴淑, “柔明端静,人不见其喜愠,治家有常法” ,虽出身名门,却无骄矜之气,相夫教子, 恭俭持家, “故乡闾笃风义者必以李公为称首,夫人之力为多也” 。 二、李纲的仕宦情况 李纲“登政和二年进士第” ,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后因上书言事触 怒权贵,改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宣和元年(1118) ,京师发生水灾, “纲上书言阴气 太盛,当以盗贼外患为忧。朝廷恶其言,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 ” 因直言敢谏,李纲被 贬往沙县,在沙县期间,李纲结识了很多朋友,为其贬谪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宣和七 年(1125) ,除太常少卿,李纲结束了六年的贬谪生活,重回朝廷。 同年,金军大举进攻宋朝,朝廷一片慌乱,宋徽宗匆忙传位于钦宗,自己出逃。 面 对此种情况,李纲坚持主张抗金,苦心劝说钦宗放弃出逃的想法,他指出,当今之际, 只有整顿军马,鼓舞民心,才能抵制金人的入侵。在李纲的劝说之下,宋钦宗放弃出逃 的念头,决定留守京城。靖康元年(1126) ,李纲被任命为亲征行营使,主持抗金防务, 他亲自督战,鼓舞将士,在广大军民的奋战下终于击退金军,取得“东京保卫战”的胜 利。然而,金军退兵之后,宋钦宗不是加紧部署防务,相反,他却加紧求和的步伐。 同 龟山先生全集 卷三二 第 532 页。 龟山先生全集 卷三二 第 532 页。 龟山先生全集 卷三二 第 532 页。 龟山先生全集 卷三二 令人吴氏墓志铭 ,第 533 页。 宋史 卷三五八 李纲传上 第 11241 页。 宋史 卷三五八 第 11241 页。 第一章 李纲的生平及时代背景 9 年二月,因姚平仲“袭金营不克” ,宰相李邦彦对金使声称此事与朝廷无关,完全是 姚平仲、李纲两人的意思,姚平仲出逃,李纲因此被罢。消息传开,引发众怒,以陈东 为首的太学生及其京城军民一致要求重新起用李纲,钦宗迫于压力, “命纲复为尚书右 丞,充京城四壁守御使” 同年五月,李纲受任两河宣抚使,以解太原之围,李纲此次 离开朝廷,实则是以钦宗为首的求和派“以救援太原为名,将李纲排挤出朝廷。 ” 这次 救援太原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功 ,后李纲因“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等罪名落职, 责 授保静军节度副使,建安军(今江西南城)安置,后又贬至宁江(今重庆奉节) 。十一 月,金军再次南下,钦宗此时想起李纲,除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然而,未等李 纲救援京师,北宋已沦陷。 南宋立国后,面对残破的局面,宋高宗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临危受 命,李纲首先提出立国的“十项举措” 。 他上任后,积极整顿朝政,在对待金人方面, 李纲主张抗金,并努力经营两河地区的抗金事务,在李纲一番整顿之下,南宋朝廷有所 改观。但是,高宗虽任命力主抗金的李纲为相,但他从来没有放弃遣使请和的活动, 为 了换取偏安,他宁愿“去尊称,甘自贬黜,请用正朔,比于藩臣” 。 李纲的抗金主张因 此也成为宋高宗求和路上的挡路牌,其在相位仅 75 天 即被罢免。之后,殿中侍御史张 浚“劾纲以私意杀侍从,且论其买马招兵之罪” 李纲因此被贬至鄂州(今湖北武昌) 居住。建炎二年(1128)十月,以谪降官不许同在一州,移纲澧州(今湖南澧县) 。 十一月,又贬李纲为单州团练副使,万安军(今海南万宁)安置11。建炎三年(1129) 三月李纲行至桂林(今属广西) ,其在桂州与吴元中书中提到: “某罪戾远屏,闻报 即已行次桂林。 ”12同年秋,金人再次南侵,十一月,李纲才可以自便居住。建炎四年 (1130) ,李纲蒙恩自万安军北归,先后经广东、广西、江西等地,同年十一月,李纲 关于“夜袭金营”谁负责任之事, 宋史记载是姚平仲勇而寡谋所至,李纲全不知情,事败后,姚“惧诛亡去”, 李纲却因此事遭罢。王晴在李纲研究一文中对此事有具体地分析,详见第 20 页。 宋史 卷三五八 第 11245 页。 王晴: 李纲研究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2007 年博士论文,第 36 页。 详见王晴李纲研究第二章的第三节“求援太原的失利及其原因” 。 宋史 卷三五八 第 11250 页。 十事为: “一曰议国是;二曰议巡幸;三曰议赦令;四曰议潜逆;五曰议伪命;六曰议战;七曰议守;八曰议本政; 九曰议久任;十曰议修德。 ”具体内容参见宋史卷三百五十八,第 1125111252 页。 宋李心传: 建炎以系年要录 卷二十九,建言三年十一月丁卯,北京:中华书局,1988 年版,第 8 页。 (下同) 建炎元年(1127)六月一日李纲赴阙任命,八月十八日即被罢相。 宋史 卷三五八 第 11259 页。 全集 :卷二十二, 自鄂渚移居澧阳 ,第 295 页。 11要录 :卷十八,建炎二年十一月甲申,第 363 页。 12全集 :卷以一百一十,第 1051 页。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归寓邵武军泰宁县(今属福建) 。绍兴二年(1132) ,李纲重被起用,除观文殿大学士, 充荆湖广南路宣抚使兼知潭州,仅仅几个月后,李纲又被罢免,提举西京崇福宫。绍兴 五年十月(1135 年) ,李纲被任命为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今江西南昌) , 他每到一处,积极恢复当地生产,加强治理,在洪州期间,李纲颇有政绩。绍兴七年 (1137) ,因“淮西之变” ,李纲上书批评台谏官,引起台谏官的不满,又因在一些事情 上与当权者意见不和,遭弹劾,后被罢职,提举临安府洞霄宫。绍兴九年(1139) ,朝 廷除李纲荆湖南路安抚大使兼知潭州,此时,虽然是再次被启用,李纲已无意于仕途, 他推辞道: “臣迂踈无周身之术,动致烦言。数年之间,亟奋亟踬,上累陛下知人任使 之明,实有系于国体。” 自此之后,李纲的政治生活彻底结束。绍兴十年(1140)正月, 李纲病逝,享年五十八岁。李纲一生仕途可谓曲折,然而他气魄豪迈,不论身处何种境 地,不曾忘家忘国。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 ,赐谥号“忠定” ,即取“虑国忘家曰忠, 安民大虑曰定” 之意,这两个字可以说是对李纲一生的高度概括。 第二节 李纲所处的时代背景 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必然与社会现实及其当时的思想文化大体趋势有密切的 关系,所以,要想了解李纲的思想状况,必须触及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以思想家为中心, 对其所处的环境和时代有一个合理的审视,做到“知人” 、 “明世” 、 “论事” ,既能阐释 问题,又符合历史的内在逻辑,并从中揭示一些深刻的历史规律。 一、社会背景 宋初,政治上,鉴于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与频频发生的谋簒之举,赵宋政权采取了 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早在太祖时期,为了“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 曾“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对此,朱熹评价道: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 赏罚行政一切收了” ,这种“强干弱枝,致治于未乱”的措施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势力 与中央的分庭抗礼,对政治的稳定,结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经济上,宋初 宋史 :卷三五九, 李纲传下 ,第 11269 页。 要录 :卷一二七,绍兴九年四月已未条,第 2069 页 宋叶适: 叶适集 卷二十六 李丞相纲谥忠定议 刘公纯等点较,北京: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 528 页。 宋司马光: 涑水纪闻 卷一 杯酒释兵权 北京:中华书局,1989 年版,第 11 页。 (下同) 宋黎靖徳编: 朱子语类 ,卷一二八,北京: 中华书局,1994 年版,第 3070 页。 (下同) 涑水纪闻 卷一收诸道精兵 第 13 页。 第一章 李纲的生平及时代背景 11 实行轻摇薄役、奖励生产、 “不抑兼并” 、 “不立田制”的政策,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 会的稳定。 李纲出生于北宋中后期,这时期是北宋王朝最为腐朽的阶段,社会危机日益加剧、 社会矛盾严重、各种问题盘根错节。内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外有金军入侵,北宋王朝 最终覆亡在金人的铁蹄之下。李纲对此曾慨叹道: “追思靖康相从于廊庙,如一梦间, 既去之后,国家变故遂至于此,虽欲效其区区,何可得哉! ” 国家的深刻变化,兴衰倏 忽如梦,给李纲带来极大的撞击,内忧外患的社会状况也使李纲的政治情怀不断延伸。 二、思想文化背景 宋代思想文化繁荣,金诤先生曾提出: “古代知识分子以仕宦为正途,但如果当官 又公务缠身,他们亦无力从事科学、文艺等研究的创作,也很难形成高度的文化繁荣。 宋代以严格的文化考试大量取士,使知识分子中较有才具者都进入文官集团,其中许多 人就构成一个有才、 有闲又不愁生计的群体, 于仕宦之暇投身于文化学术活动.”, 这 种观点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宋代文化繁荣的因素。当然,宋代学术的繁荣还有许多其它方 面的原因,前辈学者已有深入的研究,以下择其要者概述之: 1、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 为了稳固宋朝统治的根基, 宋朝的统治者选中了 “士大夫” 这一群体,与其共治天下。王夫之在其宋论中云: “自太祖勒不杀士大夫之誓以诏 子孙,终宋之世,文臣无殴刀之辟。 ” 宋朝的“右文政策”以及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 措施,突显了宋代士大夫的重要性,巩固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使其成为宋代历史舞台上 的中坚力量。 2、学风的转变。唐初,孔颖达撰五经正义 ,结束了东汉魏晋南北朝历代相沿的 经学状况,永徽四年(653) ,颁行于天下,作为考试标准,从此天下奉为为圭臬,形成 经学一统的格局,约束了有唐一代士子的思想。这种固守成规的习儒方式在宋代发生了 变化,具体表现就是“疑”风的盛行。宋初,柳开、孙复、欧阳修等人在这场思想解放、 学风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学风转变的问题上,李纲曾言: “宋兴,刬五 全集 :卷一百十一澧州与吴元中书 ,第 1048 页。 金诤: 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 文官政治与宋代文化高峰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 版,第 32 页。 此方面的论述具体可参见姚灜艇: 宋代文化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诸葛忆兵: 宋代士大夫的境遇与 士大夫精神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 年第 1 期。 清王夫之: 宋论 卷一 太祖 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64 年版,第 6 页。 注:关于“右文”政策,在姚灜艇宋代文化史的第一章中有具体介绍,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季之余习,欧阳修以古作导之于前,王安石以经术成之余后。” 宋儒围绕儒学复兴的主 题,大胆发疑,形成了一股疑经惑古的思潮 ,此风的盛行造成了学术空前繁荣的景象, 为学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宋晞先生亦认为博学善疑是宋代学术精神的一种表现 。 宋儒竞相标新立异,开启了宋代学术丰富多彩之门,宋代诸儒各具特色的学说汇聚成宋 代思想的浩浩洪流。 3、三教的融合:宋承唐代儒、释、道三教“兼容并蓄”之治,继续推动三教的融 合。在政策层面,宋朝统治者在崇儒的同时,亦敬佛重道,为三教的共存提供了政治上 的保证。在学术层面,三教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朗。有宋一朝,儒、释、道三教的发展已 较为成熟,各家优点显而易见。儒学内部,许多名儒都有出入佛、道的经历,而佛、 道 内部亦是如此,三教的领军人物都在思想方面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最终促成了三教的 融合。 总之,置身于这种学术背景之下,李纲努力吸取各种思想的养分,从而使自己的思 想逐渐走向成熟、完善。 全集 :卷一百三十二 文乡记 ,第 1275 页。 注:有关此方面的内容可参见陈植锷: 北宋文化史述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 190-203 页;杨 新勋: 宋代疑经研究 ,北京:中华书局,2007 年版;姚灜艇: 宋代文化史 ,第六章,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宋晞: 论宋代学术之精神 ,载于宋代历史文化研究续编,张其凡、范立舟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10 页。 注:关于宋代“三教融合”的问题,述及者颇多,仅就见到的文章及著作列出:楼宇烈: 漫谈儒释道“三教”的 融合 ,载于道教与传统文化 ,中华书局,1992 年版,第 33 页。任继愈: 唐宋以后的三教合一思潮 ,载于汉 唐佛教思想论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漆侠: 宋学的发展与演变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漆先生在此书的第四、五章中对三教融合也有深入的探讨;凌慧: 宋代“三教合一”思潮初探 ,安徽大学 学报(哲社版) ,1998 年第 5 期。 第二章 李纲的儒学思想 13 第二章 李纲的儒学 思想 李纲出身儒学之家,走的是“正己、修身” , “治国、平天下”之路,而在其观念中, 他也是将儒学作为治世的指导思想,也就是他所说的“治世崇儒术” ,这决定李纲的 思想内部必定有一套儒家的准则。本章将重点探讨李纲的儒学思想。 第一节 李纲“仁”的思想 “仁”的学说可以说是是儒学理论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孔子的仁说奠定了儒 家理论的基础,后世的学者在孔子的基础上,不断延伸、发挥仁的思想,每个与儒家有 关的人都延续着这个命题,并对“仁”做出自己的理解。李纲自幼受儒学的熏陶,他曾 这样总结自己的所学, “长游学于四方兮,爰观光与国宾。服诗礼之严训兮,传忠孝之 家声。揽百氏之所传兮,味六经之纯精。 ” 李纲在儒家理论学习这方面做到了博览 群书,他在“仁”的方面也有自己的见解。 一、何谓“仁” 李纲把“仁”置于本体的高度,在以下两段材料中可以推测出来,他在座右铭 中指出: 是心浑然,无有边际。遍周法界,同一真体。强名曰仁,求之在己。 一心之外无余仁,一仁之外无余法。内之方寸,外之万物,周遍圆融,同一仁体。 上面的材料里,李纲在引出“仁”的概念之前都提到了“心” ,在他看来, “心” 处 于一种“浑然”的状态,存于世间,无处不在, “一以贯之,万物皆备” 正是它的存在 状态。 “心”是一个不易把握、体察的概念,所以,李纲用人们比较熟悉的“仁”来解 释“心” 。李纲认为于每一种事物中都能细推出“心”的本质,李纲把这种共同的东西 称之为“仁” , “仁”无处不在,它是事物的本质。李纲把“仁”置于最高的范畴,认为 “心”和“仁”的内涵是等同的。所以,就李纲个人而言, “识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 注:采用“儒学”一词是出于对文章思路展开的考虑。李纲的思想在广义上属于儒学的范畴,其父及李纲本人均 以科举出身,本章重点分析其儒学思想,但诸如“理学” 、 “道学”这些专用术语也会提及。 全集 :卷二十一 咏育才讲堂 第 331 页。 全集 :卷二 拟骚并序 第 8 页。 全集 :卷一百四十二,第 1352 页。 全集 :卷一百三十二 求仁堂记 第 1269 页。 全集 :卷一百四十二 座右铭 第 1352 页。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求仁” 。这样,李纲把对道德的追求和现实的“识心”活动联系起来,正确的认识内 心,观照内心就是无限接近“仁”的表现;而约束内心活动使其朝特定的方向发展即是 对“仁”的追求。 在具体的阐述中李纲也赋予“仁”独特的性格。李纲把自己所居之堂命名为“求仁 堂” ,这里,终年陪伴他的是“几、杖、笔、砚、樽、壶、瑟、枕”八物,李纲称其为 八君子,并为之做铭,但在李纲文集里流传至今的只有四首铭文,现从李纲所列的三种 实物中可以窥出李纲“仁”的特质所在: 桌几, “其直如矢,非雕非饰,自全厥美” ;方杖, “不圆而方,刚健笃实;璞 砚, “独全其璞,其平如砥,不假雕斫” 。 从李纲对“几、杖、砚”的描述中,可以知道,他推崇“直” 、 “方”等不假雕饰的 本然性格,他认为这种性格与“仁”最为接近,也是自己努力的方向。李纲意识到他的 性格太过愚直,他在三黜赋中言及,由于自己“直心行道”才会屡遭谗言,因“所 守之唯一,故遭黜而至三” ,虽因愚直的性格获罪,他却是愈挫愈“直” ,坚守自己的 秉性,因为李纲内心深处仰慕前哲遗风,闭门回首, “惟内省不疚于圣言” ,他便觉不违 仁、不逆己,胸襟坦荡。 二、如何求“仁” 在李纲看来,对“仁”的追求,从来不是一件易事,他常说: “君子之于仁,其求 之也易,其得之也难。 ” 的确,君子树求仁之志易,只是一念之间的事,然而,得仁之 实却难,非笃志、诚心者很难做到,孔子门下三千弟子,许以“仁”者,颜渊一人而已, 孔子对他的评价是: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 所以,李纲 说: 惟其求之也易,故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者,生人之所取也。惟其得之也难,故非 见善明,用心刚,特立独行而不顾者,未有能成其仁者。 一日用心于“仁” ,多数人都能做到这一点,然而,若坚持的长久并最终得到“仁”, 却需有坚定的决心,追求“仁”的持久意志。此外,李纲认为,求“仁”之人还要具备 全集 :卷一百四十二 求仁堂八君子铭并序 第 1351 页。 全集 :卷四,第 22 页。 全集 :卷一百三十二 求仁堂记 第 1269 页。 全集 :卷一百三十二 ,1269 页。 全集 :卷一百三十二 求仁堂记 第 1269 页。 第二章 李纲的儒学思想 15 特立独行的品质。在这方面,二程也曾强调: “君子所以大过人者,以其能独立不惧, 遁世无闷也。天下非之而不顾,独立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天然石材订购合同范本
- 成都滴滴司机合同范本
- 永电施工合同范本
- 购买废弃瓷砖合同范本
- 钢材电子购销合同范本
- 社区居委会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文具公司加盟合同范本
- 商铺资源转让合同范本
- 种植土地承租合同范本
- 社区安全知识培训课件的意义
- 危急值报告制度培训考核试题
- 小红书运营:小红书账号运营培训课件
- 《临床医学概论》-第二版课件
- 基层卫生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试题及答案(全科医疗组)
- 2025-2030全球无纸化病案管理系统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涉密项目保密风险评估及防控措施
-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 JJG(京) 47-2013 出租汽车计价器(行车测距法)检定规程
- 收益法资产评估评估程序表(适用于非整年)
- 5.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2024)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
- 男方因病丧失劳动能力自愿离婚协议书(2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