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基于iscsi协议的ip+san技术研究.pdf_第1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基于iscsi协议的ip+san技术研究.pdf_第2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基于iscsi协议的ip+san技术研究.pdf_第3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基于iscsi协议的ip+san技术研究.pdf_第4页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基于iscsi协议的ip+san技术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论文)基于iscsi协议的ip+san技术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 s t rac t witht heexp o n e n t i ali n c r e a s i n g ofdatai n ent 呷ri s t h e t ra d i t i o n al哪 t r al l z ed s t o r a ge solu t 沁 d面es d 0 ts atisfy theirr 叫ui t .t 七 e r e fo r,t he st o r a g earea n e 七 刃 o rk(s a n ) h asw al k即 tot h e s t ase o f h is t o r y .b utt r adit i o n als a nh asso m e d i s adv ant a g e ssu ch as s h o rtd i st ancc , hi gh一 cos t andcom p l e xd e s i gn. as an ew techno fo g y o f net w o rks to ra ge, i s c s l i n t e gr ates s t o r a g e l 了 ow i t h ll,n e t w o 氏and h as an ex“l l ent a dvant a ge i n com p ar abl yt oo t h e r p r o t o cols . t 七 eips t o r a g et ech o l o gy b as e d oni s c s i p ro t 0 c 0 l h asb c com e h o t i s s u e i n n e two rks to ra g e thisaxt心ere s e a r c h e so nip n e t w 0 r ks to r a ge t e c h nol o g yb a s ed o ni s csi p r o t o c o l .fi r stly, itre se a r c h es on th ecurrent p o p ul ar te c h n o fo gy of n e t w 0 i k s t o r a ge.the ni t d o es s o me re s e a r c bon th ekeyt e c h n o l 0 g y0 fi s c s i s p ecia l l y ana l y s e s t h e so m e f a c t s t h a t a fl 七 ct s t h e e ffid e n y o f the i s csi p r oco t o l . the 氏fo r the l o we ffic i e n c y o f i s c s i c r cal gori t hm, we r e p l ace thc o ri gi n a l se ri alc r cb y p a r a l l elc r cal gori t b m , a n d a cco r d i n g tot hech a r a c t e rsofi s csi , w e u n p r o v e th e p a ra l l e l c r ca l gori t h m . w 七 p r o p o sea newbu月 七 r s t r a t e gyt o s hort e n the re s 卯n s e t i m c . w 七 u s e avoi d a n c e cop y i n g t ech 刀 ul ogy tore d u 沈r e d u n d ant d a t a cop y in l in u x k e rn elw hi chcan a dvan ceth e s to ra gcs y s y c m ls performance f l n al ly, b as edon t he邝 se a rc ho f o th erc x p erts , we desi gn a n d汕p l e m ent the is csi s ys t 恤 w 苗 c hr u n s inun u x 、k e m e l space b ym cansof瓦 e ra r c h alm odu le s l nj ct u r e , it别 昭 u 比 s th e l east in d e p elld e n t ofp h ys i cal d e v l “ 5 , a n d c as y totrans p l ant toe mbe ddedpl a t fo rm. ail as t , we t es t 。 刀 o performace 口 e as u res, the utili z in g rate of c p uandth ec o m m andd o l a y. 户 刃 dt he te s t in gre s ul tss b o w so u r加p r o v e m e nts d a =r e as e t heu t li 沈 i llgrate o f t h e cpua n d s 加rt 切com m a n d del a y. k e y w d r d s : ne。 刀 o rks to r a 罗; ips a n ; i s csi ;p aral l e l c 七 亡 c k o ut ; b u ffer s t rate g y ; 山p y 户 浑 o l d e o c e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 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 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 他 人己 经 发 表 或 撰 写 过 的 研 究 成 果, 也 不 包 含 为 获 得 一 鱼鬓全乞或 其 他 教 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 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 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 确的 说明 并表示谢意。 学 位 论 文 储签 名 (手 写 ):饰, 咖签 字 日 期 :问年 月 ,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 位论文作者完全了 解南昌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 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 本人授权南昌大嵘可以 将学 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 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手 写 ,: 饰大 蝴导 师 签 名 (手 写 ,: 签 字 日 期 : 词 年如 尹日签 字 日 期 , 知 夕 年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第1 章 引言 第 1 章 引言 1 . 1课题来源 本课题来源于导师主持的 “ 本地通信网综合化集中维护系统”,属于理论 与应用相结合的课题。该系统需要处理大量的告警数据,这些告警数据的类型 是多样化的,存储结构也是多样化的。为了保证告带数据存储的高性能和储存 系统的先进性,降低系统运行维护的成本,需要使用护存储网络技术来建构存 储系统.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是, 对基于is csi 协议的ip存储网络进行改进, 缩短命令的响应时间和减少资源的占用率。 1 . 2研究背景 存储管理技术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终端/ 主机模式,数据集中在主 机上,与主机相连的 硬盘驱动器和磁带机是它的存储设备和备份设备。80 年代 以后,随着客户机/ 服务器模式的出现,数据呈现分布存放趋势。90年代以来, 网络技术迅猛发展, 信息形式呈现多样化,信息容量急剧膨胀,数据存放更加 分散,数据安全日益重要,所有这些促使数据存储和管理技术发生革命性的变 化1 , 。 随着企业级的数据呈指数增长,传统的集中式存储方案己无法满足其存储 的要求。 存储区域网 ( s a n ) 由 此走上了 历史舞台。 s a n技术 在服务器集群、 存储 合并以及磁带备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存储网络预计在最近几年内 可以占 领半数以上存储市场. fc s a n是较早发展起来的一种相对成熟的网络存 储技术。 但由于目 前的主干网络主要以ip流量为主, 如何利用现有的ip网络将 孤立的光纤通道(f ib crc b a n n e l , f c ) s a n进行连接或直接使用ip技术构建存储 网络,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关注。 尽管ip存储方案可以 利用许多fc技术所提供的 优势,但也有其自 身的一些特点。 2003年2 月n日 , 正 t f 伽t e rn et enginc e r i n g task fo心, 互联网 工 程任务 组) 通过了is c s i ( inte rn e t s csi) 标准, 这项由ibm、 asco 共同发起的技术标准, 经过三年20 个版本的 不断完善,终于得到正t 下认可。 这将吸引更多的厂商参 与到相关产品的开发中,极大的推动了is csi 技术的发展。is c sl技术最重要的 第1 章 引言 贡献 在于 其对传统技术的 继承 和发 展上: 其一, s c si( s m all com p uter s y stem s inte ifae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 ) 技术是被磁盘、 磁带等设备广泛采用的存储标 准,从1 9 8 6 年诞生起到现在仍然保持着良 好的发展势头; 其二,沿用t c p/ ip协 议, t c p 月 p 在网络方面是最通用、 最成熟的协议, 且ip网络的基础建设非常完 善。这两点的有机结合为iscsi 的无限扩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is csi 协议定义了在t c p 八 p网络上发送、接收数据块(bl ock ) 级的存储数据 的规则和方法。支持 iscsi 技术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能够直接连接到现有的 ip 交换机和路由器上,因此iscsi 技术具有易于安装、成本低廉、不受地理限制、 良 好的 互操作性、 管理方便等优势。 早在2 0 01年上半年, ibm就推出了ips t or age 2 x 1 , 这是市场上公认的第一款基于is csi 协议的产品, 这款产品的出现, 对于 身处信息爆炸时代却无法承担光纤通道s a n环境高成本的中小型用户来说, 具 有巨大的吸引力。 2001 年 10月, cisco 也推出了sn5420存储路由器, 这种路由 器 基 于ip标 准 和s a n (s to r agearean e tw o rk , 存 储区 域网 络 ) 标 准, 可以 提 供 与 现有l a n( l 又 a l 户 lr c a n e twork , 局 域网 ) 、 认 叭 n ( w i d e 户 “ e a n e tw o rk , 广域网 ) 、 光纤和s a n设备之间的互操作, 率先建立了印网络与s a n之间的桥梁。 现在, 有更多的厂商参与到is csi 产品的开发中,如玩 比 1 公司己 经推出了存储网卡ip st o rage is csi p r oll 峨x 幻 t ,将 协议转化也就是 封装、 还原t c p 月 p 包的步 骤转移 到网卡上来执行,大大降低了服务器处理器的占用率。同时,还有芯片、板卡 制 造 商 加 入 到is csi 产 品 的 开 发 中 , 如a da pt er 、 q fo gic等 等 12 。 国内 外的许多专家也对is csi 协议的性能进行了 研究。 s a r k a r 等人对软件实 现的协议性能与 那些用t o e 和h b a适配器实现的协议性能进行了 评价13) 。 美国 克罗 拉多州 大学的 信息存储中 心的step h e d aik e n 等人 对软 件实 现的is c sl协议 和fc协议的 性能 进行了比 较l 。 p cter r a d k o v 等人 对用于正网 络 存储的n f s 和 is csl 两 种协 议 的 性 能 进 行比 较 囚 。 wee te c k ng等 人 研 究 了 高 延 时 和 拥 塞的 广 域 网 之 上 的is csl 协 议 的 性 能 161 。 文 献 【 7 1 5 也 都 对 对 真 实 环 境 下is c si协 议 的 性 能 进行了 研究. 文献9对ip存储网 络中的 文 件访问 性能 和对 块级 数据访问 的 性能 进行了比 较。 文献1 1 0 提出了 在 协议软件实 现中的 一些 优化 技术. 文献 1 1 中 对 l i n ux下基于is csi 存储系统的实现进行了性能评测。 第 1 章 引言 1 . 3应用前景 目 前,大多数中小企业都以t c p z ip协议为基础建立了网络环境。对于它们 来说,投入巨资建设s a n系统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但在信息时代, 信息的采 集与处理将成为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面对海量数据,许多企业己感到 力不从心。 iscsi 的实现可以在ip网络上应用s c sl的功能, 充分利用了现有ip 网络的成熟性和普及性等优势,为众多中小企业对经济合理和便于管理的存储 设备提供了直接访问的能力。 基于is csi 的ps a n可以 应用于多个领域, 如银行系统和电 信系统。 目 前, 银行系统和电信系统都实现了全国联网,而它们的大量数据存储必然会转向网 络存储, 传统f c s a n有距离上的限 制, 并且价格昂贵, 而基于is c si的ips a n 可以较好地满足这些领域的需求。对于那些存储数据高速增长的企业,他们将 会成为ip存储和is csi 技术的首批受益者。 is csi 在这些应用中将用来取代d 声 5 设备,并且加快这些企业向网络存储转换的步伐。 1 . 4主要研究内 容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 1) 学习当前流行的网络存储技术。 ( 2) 深入 研究ips a n中 涉及到的 关键技术。 (3 )分析l in u x 内 核网 络协议栈。 (4) 研究影响基于is csi 协议的ips a n存储系统 传输效率的因素。 (5 ) 对其影响因素 做出 相应的改 进和优化, 提高 传输效率。 1 . 5论文结构 本文章节安排如下: 第1 章 引言 介绍了本课题的来源、 研究背景、 应用背景、 本文的 研究内 容以 及本文的结 构。 第2 章 网 络存储技术概述 介绍了目 前主流的一些网络存储技术, 重点分析了ip存储网络技术的三种 实现方式。 第 1 章 引言 第3 章 i s c si 技术概述 首先分析了s c si协议的技术特性,然后对isc si协议的技术特征、与s c si 协议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重点研究了 i s c si 协议的模型及其包含的相关技 术。 第4 章 i s c si系统关键技术分析与优化 首先对 isc si 协议的性能进行了分析,找出影响其性能的主要因素。针对 i s c s 工 协议中存在的数据校验算法效率低的问题, 提出了以下优化措施: 引入了 并行数据校验算法,提高校验速度;为了缩短命令的响应时间,改进了 i s c si 存储系统中的缓冲策略; 为了提高系统的性能, 使用避免拷贝技术, 减少l i nux 内核中数据的冗余拷贝. 第5 章 优化的is csi 网络存储系统设计与实现 针对现有的isc sl软件存在的问题, 应用前一章提出的改进与优化的思路和 方案,设计和实现了一种效率更高、结构更清晰、可移植性更强的 i s c si 软件 系统, 并对系统进行比较测试,分析测试的数据。 第6 章 结束与展望 本章对课题所做的 研究工作进行总结, 指出了可以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2 章网络存储技术概述 第2 章 网络存储技术概述 2 1主流网络存储技术 随着信息量的 爆炸式增长, 对于数据的存储方式也正在变革,以满足惊人 的存储需求。现在主流的存储技术大都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利 用互连网络来构成数据存储的布局方式。下面介绍当前的几种主流的网络存储 技术阴阴。 2 . 1 . 1直接连接存储 (das) d a s , 是d i r ec t attachedstora 罗的 缩写。 在历史上, 标准的 连接方式是通 过 s esl 接口 一对一地将存储设备直接连接到一台计算机上,这就是d a s的布 局形式。 d a s是网络存储的先驱,它的出现标志着网络存储技术在世界存储舞 台上的“ 闪亮登场” ,虽然现在它仍然活跃在很多应用领域,但由于本身的一些 缺点,在s a n或n a s 这些新技术面前己经黯然失色。 客户机主机存储设备 霎 应用软件 np 图2. i d a s 访问 方式 它的缺点主要有:当其中的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就使这一存储方式失效, 无法连结并取得磁带库等存储媒体中的数据; 数据备份占用1 姚n的带宽和主机 资源,随着存储设备和服务器数量的 激增, 使得管理的负担加大。 第2 章网络存储技术概述 2 . 1 . 2网络连接存储 ( n 5) n a s , 就是n e tw o rka tt ac he d s tora ge的 缩 写。 文 件系 统 在n a s 设 备 端实 现, 客户端通过 n fs 或者cifs 访问n a s设备的磁盘,这就是n a s的布局方式。 n as 的传输载体是文件形式的数据,由网络协议指定数据在客户机与存储介质 之间的流动方式,而不用考虑客户端平台的构造是否相同。这种共享数据的方 式对于大多数网络都适用,并对大多数格式的文件都支持,例如常见的n f s格 式的文件, 利用u n 饮服务器或li n ux服务器所提供的指令在n a s中进行数据的 传输是十分便利的。 文件级访问 块级访问 图2 2 n 六 名访问方式 2 . 1 . 3存储区域网络 ( 5 n) s a n , 是st orageareanetwo rk的 缩写。 s a n是目 前 最 显现优势的网 络存 储 技术, 它将多台存储服务器互连组成一个数据网络。这样一来,其中的服务器 与存储设备可以构成任意形式的连接,对于任意一台存储设备上的数据,都能 被整个网络中的所有服务器所共享。 相对于d a s与n a s , 其优势在于: 可扩展性,由于存储服务器互连构成网 络,当需要加入新的存储设备时只需要在一个节点处加入,就可以很容易地实 现共享;灵活性,由于采用特定的方式互连,所以在地理位置上可以分散,这 第2 章网络存储技术概述 无形中又可以提供更大容量的存储数据:稳定性,由于存储功能与基本功能脱 离,所以 做备份操作时不会对网络的总体性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也消除了 海量数据对局域网安全性能的冲击。 用户 应用服务器 图2 3基于s a n的存储结构 s a n允许用户能够对备份作业进行集中式的管理,从而使管理变得更为简 便,各份资源的 利用率也更高。 如果集中 备份无法实现,s a n解决方案还能 够 集中管理分布式数据备份。 这种灵活性可对己 有的系统实现更好的管理, 并可 在将来需要时 对系统进 行扩展。 据g a rt o e r g r o up统计, 2 0 00年s an在全 球整个 存储市场中占1 麟, 而2 0 05年将达到52% 。 显然, s an将会成为主流的存储技术。 通常s a n使 用f c ( f i b r e ch介 1) 协议组 建, 然而pc s a n的 成本昂 贵, 这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s a n技术的发展。 ip存储技术的出现, 提供了一种廉价方 便的数据存储解决方案,随之而生的ip s a n可以充分利用ip网络的廉价方便 以及其他成熟的基于t c p/ ip的网络技术,从而大大扩展了s a 刊的应用领域。 2 . zip 存储技术 ip存储是指基 于ip协议进行块级数据访问 的一系列网 络存储技术川 , 基于 ip协议和可进行块级数据访问是该技术的主要特征。 ip存储技术可以通过ip网 第2 章网络存储技术概述 络 将 存储设 备 和 其他设 备 互 联, 通 过利 用ip网 络中 成 熟 的 安 全 协议 ( 如ip s ec) , 可以安全地将原本局限于局域网范围的s a n扩展到广域网。 由i e t f 提出 的 三 种ip网 络 存 储 协 议fcip 1刀 , i f c p l l sl 和is csl ( r f c 33 盯) 1101, 主 要 采 用 两 种 方 法 结 合ip和s an( 目 前f c ip和if cp只 有 草 案, 还 没 有正 式的标准) 。 2 . 2 . 1 基于 i p 的光纤通道协议 ( f o ! p ) 早期s a 刊普遍采用光纤通道技术, 但因存在高成本、 距离限制等突出问题, 目 前人 们正 在研究基于ip协议的光纤通道技术( f c i p 或f c 月 p ) 。 fcip的机制允许光纤通道在ip网络上的s a n设备之间, 进行更简单的数 据传输,这种能力促使在一个地理位置较为分散的企业中数据分享变得简单。 fcip还可用来克服光纤通道目 前存在的距离限制因素,能够跨越大于光纤通道 支持的距离连接s a n孤岛, 因此被提议为通过现有的ip网络连接光纤通道s a n “ 孤岛”的一种标准方法。由于光纤通道己经包含了s c sl协议,这种方法无需 重大技术改造,就能满足s c sl协议的要求。在传输的发送端,所有的光纤通道 帧被转换,即“ 包装” 成t c p / ip数据报。 在接收端, 数据报“ 包装器” 被丢弃, 光纤通道帧则以原先的格式展示给接收端的 s a n , t c p 八 p纯粹充当了隧道 (t u nnel ) 的 作用, 而fcip数 据报本身与其 他任何数 据报一 样可以 路由 或交换ll 】 f c ip协议是通过ip网络进行数据传输的一种方式, 这个协议提升了存储数 据的传输能力和性能,被认为是有助于快速地开发s a n市场的关键技术之一。 2 . 2 . 2 互联网光纤通道协议 ( i f c p) i f c p是一种网关至网关的协议, 被称为因特网光纤通道协议的混合技术, 是咒ip协议的变体。 它通过t c p 皿 链路连接光纤通道设备,使用is csi 协议 传输光纤通道数据。现有的光纤通道阵列和主机总线适配器可以利用 “ 轻便” 网关连接至ip网络, 从而使标准t c p/ ip交换和路由基础设施部件取代了同等的 光纤通道部件脚 114 11 。 fcip和i f c p可以连接地理位置分散的s a n ,扩展了传统采用光纤通道技 术实现s a n存储的应用领域,然而这两种协议只能用于光纤通道技术的连接, 只是将光纤通道技术拓展到ip网 络上实现。 相比 较而言, is c sl技术是真正意 义上的ip存储,它可以在现有以太网上运行,完全摒弃了光纤通道技术,利用 第2 章网络存储技术概述 现有的ip网络设施, 实现廉价方便的ip存储l2l。 2 . 2 . 3i s c s i 协议 is csi (s csi overt c p 朋) 是一种在功 t e m et协议网 络上, 特别是以 太网 上 进 行数 据块 传 输的 标 准 协议 151 。 它 是针 对s csl 协议 而提出 的 传 输层 协议, 运行 在 t c p之上,在ip网络中提供主机到存储的机制,实现端到端传输 s csi 命令和 数据的功能。 is csi 协议是用于新一代存储终结节点间通讯的协议, 它使用纯粹 的t c p /ip协议实 现, 而不需 要使用fc 协议 【 4 210 i s csi 协议由c i s co和1 阴等公司发起,得到了ip存储技术拥护者的大力 支持。与光纤通道和 i b a( i n f i n i b a n d ) 技术相比,i s c s i比光纤通道和 i ba 有 更好的可扩展发现和登录机制, isc sl的动态超时计算机制更适用于无法预测负 载变化的广域网环境。 此外,i s c sl还可以充分利用 ip 网络中成熟的身份验证 和加密机制。 目 前,i s c sl技术的实现主要有三种方式15 。 1 .软件方式。使用通用的以 太网卡,is csi 和 t c p j 1 p层的功能都由主机 c p u完成。 这种方式的硬件成本最低, 但是由于c p u要完成is csi 和t c p 月 p 层的功能, 在访问频繁、 通信量大的系统中, c p u负荷大大增加, 会使系统的 性能下降。 2 .使用智能网卡方式。 这种方式, t c p / ip层的功能由智能网卡实现, is csi 层的功能仍由 主机实现。 智能网卡实现了t c p/ ip功能,相比 较第一种方式降 低了c p u负荷,系统性能有所提高。 3 .is csi h b a卡方式。 i scsl和t c p 月 p 层的 功能都由i s c 5 1 h b a ( h o s l b us ad叩 ter主 机总 线 适 配器 ) 实 现, 这样c f u的 负 担 最小, 但是价 格最昂 贵。 对 于 主机而言,相当于一个标准的s csi h b a ,不需要其他软件功能的支持即可以 在各种操作平台上应用。 is c sl具有低廉、 开放、 灵活等诸多优点, 随着新技术标准的制定, 必将成 为网络存储领域内的核心技术之一。 第3 章is c sl技术概述 第3 章 i s c sl 技术概述 3 . is c s . 技术特性 随着 pc 及其兼容个人微型机和外部设备的迅速发展,主机和外设的速度都 有了极大的提高,而负责主机和外设之间数据传输的接口 技术,如现在普遍使 用的 工 d e接口,却远没有跟上发展,数据传输率和可靠性已经不能满足高速主 机和高速外设之间的通信要求,已经成为系统数据传输的瓶颈。要想解决pc及 其兼容个人微型机系统数据传输的瓶颈问题,只有通过提高设备接口的传输率 和可靠性。一种方法是发展新技术,另一种方法是引入s c si接口技术,目 前己 经有一些厂家正在研制并生产了应用在pc 兼容机上的支持该技术的产品,如主 板、适配器、硬盘等。 小 型 计 算 机系 统 接口s csll lzl( s m allomput ers ys te mlh te ri 油 c e ) 是 在 美国 shu g a rt 公司开发的s asl 基 础上, 增加了 磁盘管 理功能 而实 现的。 s csi 接口 作 为输入输出接口,主要用于光驱、磁带机、扫描仪和打印机等设备, s c si标准 早在 1 9 86年就已经审议完成,称为s c s h标准,由于s c sl的特点是传输速度 快 ( 最高传输率达到40mb 招以上) ,支持多刀 0任务并行操作,因此在p c上得 到了广泛的应用。 3 . 1 . 1系统结构 一个s csi 系统可以由多个主适配器和多个外部设备构成。 主机与适配器通 过系统总线或局部总线连接, 适配器与外设控制器之间是s csi 总线, 多个适配 器和控制器通过总线实现数据的传输。 所有直接与s csi 总线连接的适配器或外 设控制器统称为s csi 设备, 每个外设控制器可以控制一个或多个外设设备, 控 制器和外设之间的总线是设备级别局部总线。 s csi 作为一种高级的系统接口, 可以 通过一些设备级别接口 来实现对外设的控制,如 esdi、s tso 6 / 4 1 2 、护 1 一 2 等设备级别的接口 都可以与s csi 相连。 无论采用什么类型的设备级别的接口 ,设备以 及系统总线结构, s csi 总线 都具有相同的物理和逻辑特性。s csi 具有与设备和主机无关的高级命令系统, s csi 命令是以 命令描述块cdb( 。m lnan ddes c ri p t ion bl oc k ) 形式由 主设备发 第3 章isc s i 技术概述 送给目 标设备, c d b说明了 操作的性质、源和目 的数据块的地址、 传送的数据 块数目 等信息。s csi 系统可以是一个主机,即由 一个主适配器和一个外设控制 器组成的最简单形式,也可以是由一个或多个主机与多个外设控制器组成的复 杂形式。 s csi 规定系统最多可以 拥有的s c sl设备数目 为s c sl数据总线的个数。 例 如, 采用3 2 位数数 据总 线, 则最多 可以由3 2 个s csi 设备 l3 1 . 3 . 1 . 2物理特性 s c sl一1 采用两种可选的信号 传输形式: 单端信号和差分信号。 但两者采用 相同的传输线: a电缆包含8 位数据总线. 如果系统要超过8 位并行数据, 则可 以 使用s c sl一 2 标准,s c sl 一 2 标准规定了16位、犯位数据总线,因此必须在a 电 缆的 基础上另外加一根电 缆即b电 缆, b电缆包括d b(0一7) 以 外的d b(8 一 3 1 ) 以及相应的控制信号, 通过使用两根电缆就保证s c sl 一 1 和s csi 一的兼容 性。 s csi 设备通过a电 缆和可选的b电缆以菊花链形式连接成一个系统, 但单 端方式 和差分方式在 一个系统中 不能同时 存在113 1 。 3 . 1 . 3逻辑特性 s c sl设备可以作为主设备,也可以作为目 标设备。主设备是请求执行一个 刀 0进程、发出命令的s csi 设备,目 标设备则是一个刀 0命令的执行者。 通常 情况下, 与主机相连的适配器是主设备, 它接受来自 主机的刀 0任务, 并以s c si 命令形式通知目 标设备执行相应的刀 0处理;而外设控制器通常就是目 标设备。 但在一 个系统中主设备和目 标设备并不是固定的, 两者的划分是根据它们在刀 0 任务处理过程中 所起的不同作用来确定的。 一个目 标设备本身可以具有多个逻辑单元,一个逻辑单元可以是物理设备 也可以是虚拟设备,一个外设可以是单个外设的一个部分,也可以是几个外设 的结合体。由于系统建立时执行的初始化操作不同,因此可以根据外设的情况 定 义逻辑单元, 每个逻辑单元都有一个唯一的 逻辑单 元号l u n( 助g i cal u 创 t n u m b er)。 目 标设备的每个逻辑单元可以同时处理来自 任何一个主设备的刀 0进程。 这 些进程必须以一定的优先级顺序排队,由目 标设备进行统一的管理。每个主设 备发给每个逻辑单元的刀 0进程相关的排队标号,排队标号并不反映有限顺序, 第 3章isc sl技术概述 而是区分各个到 0进程的标志。 排队标号在逻辑上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逻辑单元的 子单元, 不同排队 标号表示刀 0操作对象为不同的子单元, 如果把3 个硬盘当作 3 个逻辑单元, 则可以把硬盘的每个分区当作一个子单元, 而既可以把排队标号 看作是与刀 0进程相联系的标志,也可以看作是与物理设备相联系的子单元。 s c sl是一种系统级接口,它的高级命令结构、对逻辑地址的处理,都体现 出了智能化.s c sl地址体现在三个层次上: ( 1) s c sl设备地址 今 逻辑单元号 今 逻辑分区 ( 子单元) ( 2) s c sl设备地址 令 目 标例行程序号 s c sl设备地址即设备号是从0开始的,不同的s csi 设备具有不同的s c sl 设备号,逻辑单元号是指目 标设备上的每个逻辑单元对应的一个唯一逻辑序号。 目 标例行程序是指与目 标设备有关的测试诊断子程序。如果需要调用不同的子 程序,则必须给出确定的目标例行程序号。目标例行程序号,它只与目 标设备 有关,与具体逻辑单元无关,主设备用它来进行诊断、维护。 逻辑分区地址是根据逻辑单元划分的不同逻辑扇区或区段。无论是顺序存 取设备还是随机存取设备都是以逻辑扇区为单元进行分配的。一个逻辑扇区可 以是一个物理扇区,也可以多个物理扇区,如5 12字节、1 024字节等。 逻辑扇 区与物理扇区的划分和映射是由目标设备实现的,对于主设备而言物理地址是 透明的, 所有的刀 0操作都是根据逻辑地址进行信息交换。 物理设备的缺陷也是 由目 标设备处理,目标设备自 动为所有不可用的坏分区进行列表管理。对于主 设备而言,外设是一个具有连续可用地址的 “ 完好”设备。 s csi 接口 使用逻辑地址简化了操作,减轻了主机的负担,主机可以不必了 解具体外设的特征。此外,使用逻辑地址也增加了设备操作的可靠性,设备的 缺陷由目 标设备来管理,从逻辑上保证了设备的完整性【 川 。 3 . zi s c s i 技术特性 随着各种应用对计算机刀 0带宽的需求不断增长, 传统的并行s csi 总线的 长度限 制导致不得不考虑如何通过某种串 行化模式来克服并行s c sl总线的这种 局限性。 ibm和qsco 公司在2 1洲 洲 ) 年1 月提出了iscsi 协议草案, 并在2 (x)3 年 2 月份由 互联网工程任务组正t f 制定为is c sl标准. is csi 协议继承了s csi 协议所具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基于 s c sl协议的 第3 章 is c sl技术概述 is c sl协议可以使得主机系统与不同的外部设备进行基于数据块的u o操作,这 些外部设备包括磁盘、磁带设备、光纤存储设备,也包括打印机和扫描仪设备。 传统的主机与外部设备的s c sl连接是基于并行电缆的, 它不可避免地存在使用 距离和设备支持的限制, 而is csi 是一种新的基于网络体系结构的刀 0技术, 能 够很好地解决传输距离和设备支持的限制。 3 . 2 . 1技术概述 is c si是一种新的基于ip的网络存储协议,能够将s csi 命令通过ip网络 进行传输。在ip网络上传送数据使得存储变得更加便利,而且可以实现远程存 储管理。 is c si协议是推动s a n快速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因为它使数据的传 送变得更加快捷,而且 ip 网络的灵活性可以使得 is c s i 在局域网、广域网和 加e rne t 上的任意位置进行数据传输。 is csi 协议使标准的s csi 命令能够在t c p / ip网络上的主机系统和存储设备 之间传送,而且is csi 协议支持在系统之间传送标准的s csi 命令,系统之间连 接是通过标准的ip网 络基础设施实现的,而不是通过s csi 线缆或者光纤通道。 s csi 命令可以通过发起端上的软件以标准的 t c p 月 p协议和现有的网络接口卡 nlc( n etwo rk如 te ri 油 c e c ar d ) 来完成传送, 但由 于处理t c p 月 p 协议需要占 用较 多的c p u资源, 所有“ 软” 实现的方法会对系统性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另一种 方法就是 采is csl 主机总线适配器h b a(h os t b usadapter) 以 硬件的 方式实现, is csi h b a可以 完成is csi 层和t c p / ip协议栈的功能,使得操作系统完全卸载 is csi 和t c p 月 卫协议处理的重负, 提高了系统性能,但由于采用的是专用 1 别 洛 1 h b a , 这种方式的硬件成本很高。 is csl 协议的 工作原理是: 当终端用户或应用程序发出一个请求后, 操作系 统将生成一个相应的s c sl命令和数据请求,s csi 命令通过is csi 层进行封装, 然后在前面加上t c p 月 p 协议的包头,就可以在以 太网上传输。目 标端在收到这 个数据包后按照相反的方向进行解封装,解析出原始的s esl 命令和数据请求, 再把s csi 命令发送给s csi 存储设备驱动程序, 因为is csi 协议是双向的协议, 所以 它可以 将数据处理后的响应返回给发起端。 is c s i 存储网络主要是由iscsi 发起端,如文件服务器和isc sl 目 标端,如 磁盘阵列和磁带子系统组成。 主机和存储设备同时支持千兆以 太网 接口 和is csi 协议,从而使得存储设备可以直接与千兆以太网交换机和 ip路由器相连,在网 第3 章is c sl技术概述 络中被看作是普通的ip实体。 与通常的ip实现机制一样, 存储设备也需要一个 ip地址以 及类似域名服务 器d n s(dom ai n n a m e s etver) 的 名字地址查询 服务, 因此is csi 发起端首先查询is csi 目 标端,获得所需目 标资源的ip地址,然后 再建立t c p连接。 3 . 2 . zi s c s i 与5 璐1 的关系 s c sl协议 在十几年前 就已 经成为 服务器和 存储设备 之间 传输块 伪 l oc k) 数据 的重要协议。目 前, s csi 接口己经可以 做到与更复杂更快的操作系统时刻保持 同步。s csi 协议支持大多数类型的存储外部设备,如磁盘和磁带,可以使较新 的系统硬件和高智能控制器的优势得到良好的发挥。 尽管s csi 协议由许多优势, 但它在传输距离、支持设备的数量和灵活性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固有的局限性, 这使得它满足不了分布式网络环境的要求。i s c sl协议的出现弥补了s c sl协议 的不足,很好地解决了在多个系统之间共享存储设备的问 题。 因此, iscsi 协议是一种集成了s c sl协议和t c p 月 p 协议的新的网络存储协 议。s c sl协议和is csi 协议的应用关系如图3. 1 所示: 卜妞 , 怀r 用户应用程序 文件系统 ( h 习 人 ) s c s i 总经 s c sl总线 进盘 scsl 协议摸型 心c “协议模型 图3 . i s csi 和is csi 应用模型比较 第 3 章is c s i 技术概述 iscsi 协议是在 s c sl 的基础上扩展了网络功能,s c sl 协议只能访问本地 s csi 设备,而is csi 协议可以让s esl 命令通过网络传送到远程的s csi 设备, 将数据的储存变得更加灵活。 3 . 3 1 3 . 3 。 1 scsl协议模型和相关技术 i s c s i 协议模型 is c si协议包括发起端 ( 面ti ator ) 和目 标端 (t a r g e t ) 两个部分, 发起端 为有网 络存储要求的客户机,目 标端为带有存储设备的服务器。 is csi 体系结构 如图3 2所示: 图3 .2is csl 体系结构图 发 起端和目 标端之间的 通信称为 会话(s es s io n) , 一个会话 包含一 个或 者多 个 t c 卫 连接。 初始化阶段, 由 发起端向目 标端发起建立连接请求, 然后is csi 执行 登 录操作, 建立会话. 登录 完成后, is csl 进入全双工阶段 伽n feat u rep h as e) , 开始正常的s c sl交互。 当发起端向目 标端发起一个存储刀 0请求是,根据图3. 2 所示的is c sl体系 结构, 发 起端操作系统 先把该 请求转 化成为 s csi 命令, s csi 命令经过 is csi 层时, 被封装为is c s l 协议数 据单元p d u(p ro to c o l d a l a u n i t ) , 再 经过t c p 月 p 第3章isc s i 技术概述 协议栈封装成ip数据包, 就可以在ip网络上向目 标端传输, 封装后的is c sl协 议数据报格式如图 3. 3 所示: 图3. 3 is csi 协议数据报格式 目 标端收到 ip数据包后,按照相反的 方向 解封装,恢复成封装前的 s c sl 命令,再把该命令交给目 标存储设备处理。处理结束后,目 标端把得到的s c sl 响应和数据沿着相反的路线封装成isc sip d u , 再传回给发起端:发起端收到 返回的 ip数据包后解封装,把提取的 s c si 响应和数据交给操作系统处理.当 所有请求都被处理完,发起端则主动断开连接, 整个会话结束。 iscsi 协议是为从主机到存储设备的端到端连接而设计的,is c sl技术能够 使主机与兼容的存储存储设备通过ip交换机进行通信,而驱动器仍然可以使用 原先的s c sl驱动器。 3 . 3 . zi s cs! 数据包格式 is csi 协议数据单元即is csi p d u ,随着标准的不断修改更新这部分也是会 变化的。 is csi p d u包含一个或多个头部, 后面跟一个可选的数据段, 其长度总 是填充为4 个字节的整数倍。它由四个部分组成,格式如图3. 40 第3 章is c s i 技术概述 勿1 76 5 43 21 0 76543210 76,4321 07 6, 4 3 21 0 0xl 操作码 frw00人tl , r 保留cr n or r目 别 翻 飞 cd 4 八 】 5 长度 数据段长度 吕 逻辑单元数 l 6 in 币 曰 “ 端的 任务 标 识, 20 预期的数据传物长度 24 命令序列号 28 预期的状态顺序号或数据结束顺序号 32 s c s 】 命令描述块 (cd 日 ) 4 卜 附 加 头 部 柑15 ( 可 选) 、 头 部数 据 校脸 ( 可选) 数据段 ( 命令十数据+数据段校脸 ( 可选) 图3 4 is csi p d u单元格式 基本头 部( b h s) : 这是数据单元的 必备部分, 为48 字节长 度。 它包括操作 码 ( 。 芦 叼c) 、 附 加 头 部总 长 度( 肠切 】a h s i 刀 n gtn) 和 数据 段 长 度 ( d a t a s e gme ni l 君 n g t h ) 等。 头部和数据段摘要:这部分用以 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摘要类型在 登录阶 段 协 商。 将head er与d ata的dige st 分离, 以 利于is csl 路由 。 压g es t 不 包含d at a 或heade r 长度内。 附加头部( ahs):附加信息。 数据段( 可 选) : 包 含p du关 联的 数据, 长度由b hs 中的d atase glnetl ength 给出。 第3 章 is c sl技术概述 3 . 3 . 3t a r 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