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农村生 态文明建设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份。在生态文明理念 下,建设新农村就是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目 标中来统一考虑,将资源的接续能力和生态环境的容量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相互推动、相互协调。当前,我国农 村生态环境状况却不容乐观,污染十分严重。为此,必须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的步伐,建设良好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提升农村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转 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保证生态安全为总体目标,努力实现农村物质 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 本文从四个部分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首先从生态文明的 概念着手,对生态文明的内涵和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进行了论述,进而阐述了建 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其次,对我国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作了介绍, 其中包括我国历史上的生态文明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两个方面。再 次,就现阶段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进行了 论述。目前,我国农村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而农用化学物质使用不合理、乡镇企 业的污染、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污染以及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污染等更是 让农村环境不堪重负,已成为农村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这与农村相关 主体生态意识薄弱、乡镇工业企业粗放型的增长模式等等密切相关。最后,也是 本文的重点部分,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农村生态文明 建设的措施,诸如完善农村环境宣传教育体系、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 境管理体制、加强对乡镇企业的污染控制、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等。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环境保护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r e s e a r c ho n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c h i n a sr u r a le c o i o g i c a l c “i l i z a t i o n a b s t r a c t b u i l d i n gan e ws o c i a i i s tc o u n t 拶s i d ei sam a j o rh i s t o r i ct a s kp r o p o s e dd u r i n gt h e f i 劬s e s s i o no ft h es i x t e e n t hc e n t r a lc o m m i t t e eo f t h ec p c ( c o m m u n i s tp a 啊o f c h i n a ) ,a n db u i k i i n ge c o l o g i c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o f t h en e wc o u n t 呵s i d ei sa n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 c o m p o n e n to fi t g u i d e db ye c o l o g i c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 b u i l d i n gan e ws o c i a i i s t c o u n t w s i d em e 绷st h a t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m 卸a n dn a t u r cs h o u i db ei n c l u d e d w i t h i nt h ee c o n o m i ca n d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g o a i sa n dr e s o u r c ec o n t i n u i t ) ,a n dt h e c a p a c i t y o fe c o i o g i c a ie n v i r o n m e n ts h o u i db et a k e na s i m p o r t a n t伍c t o r s f o r e v a l u a t i n ge c o n o m i cc o n s t l l j c t i o ni no r d e rt o p r o m o t et h ec o o r d i n a t i o no ff 1 j m l e c o n o m i ca n d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ta n dt h e 翎v i r o n m e n t a tp r e s e n t ,m r a le c o l o g i c a i e n v i r o n m e n ti n 伽rc o u n t qi sn o ti ng o o ds 眦ea n dh a ss u 虢i e d g r e a tp o l l u t i o n t h e i f 0 r ,w es h o u l dq u i c k e nt h ep a c eo ft h ec o n s t l l j c t i o no fe c o i o g i c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 , t h ec o n s t m c t i o no fas o u n d e c o l o g i c a ie n v i r o n m e n t ,p r o m o t et h es u s t a i n a b i l i 妙o ft h e c o u n t 叮s i d e 卸d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e ,t r a n s f 0 ma g r i c u l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m o d e ,a d j u s tt h e i n d u s t r i a ls t m c t u r ea n dg u a 砌t e et h eo v e r a i lg o a io fe c o l o g i c a ls a f 宅t ys oa st or e a l i z e t h eh a 丌n o n i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m a t e r i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 p o l i t i c a lc i v i l i z a t i 伽, s p i r i t l l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 柚de c o l o g i c a lc i v i l i z a t i 伽 t h i sp a p e rc e n t e r so nt h e 锄a i y s i sa n dr e s e a r c ho fm m le c o l o g i c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1 nt h ef i r s tp a n ,t h ec 伽n o t a t i o no fe c o i o g i c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 锄dt h er u r a i e c o l o g i c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r ep r e s e n t e d t h es e c o n d p a r tm a i n i y i n t r o d u c e s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b a s i so f1 1 l 豫ie c o i o g i c a lc i v 1 i z a t i 伽c o n s t l l j c t i o ni no u rc o u n t i n c l u d i n g m a n 【i s ti d e o l o g yo fe c o l o g i c a lc i v i i i z a t i o na n de c o l o g i c a ic i v i l i z a t i o ni d e o l o g yi no u r h i s t o 叮t h et h i r dp a ni sc e n t e r e da r o u n dt h e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m r a ie c o l o g i c a l c i v i i i z a t i o nc o n s t l l j c t i o ni no u rc o u n t 巧a n di t sr e a s o n a n a l y s i s a t p r e s e n t , e n v i r o n m e n ti nm m lc h i n ai s s e r i o u s l yt h r e a t e n e d w h a t sw o r s e ,t h em r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i sb u r d e n e db yt h eu n r e a s o n a b l eu s eo fa g r i c u l t u 忸ic h e m i c a i s ,t h e p o i l u t i o nf 硒mt o w n s h i pe n t e r p r i s e s ,l i v e s t o c kf a m i n gs y s t e m s ,m 陀ld o m e s t i c h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g a r b a g ea n ds e w a g ea n ds 0o n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o l l u t i o na c t sa st h eb l o c k i n gs t o n ef o r m em r a l e c o l o g i c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c o n s t m “0 n r e a s o n sb e h i n di ti n c l u d ew e a k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t h em r a ir e i a t e ds u b j e c t s ,e ) t e n s i v eg r 0 、玑hm o d eo fi n d u s t r i a l e n t e r p r i s e si nv i l l a g e sa n dt o w n s 卸ds 0o n i nt h el a s tp a n ,t h e 卸t h o rp u t s 内r 、) v a r d f i v em e a s u r e st 0p e r 凫c tm m le c o l o g i c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c o n s t n j c t i o nb yf o l l o w i n gt h e p r i n c i p l eo fl i n k i n gt h e o 巧w i t hp r a c t i c e ,s u c ha sp e r f b c t i n gp r o p a g 卸d as y s t e mo f r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p r o t e c t i o n ,p e r f e c t i n g l a w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r o t e c t i o n锄d r e g u l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m a n a g e m e n t ,s t r e n 班h e n i n gp o l i u t i o nc o n t r o l o f t o w n s h i pe n t e 叩r i s e s ,d e v e l o p i n gr e c y c l i n ge c o n o m yo f a g r i c u l t u r e 柚ds oo n k e y w o r d s :t h ec o u n t 巧s i d e ; e c o l o g i c a lc i v i i i z a t i o n ;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r o t e c t i o n i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论 1 1 研究目的、意义 1 1 1 研究目的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的新要求,即“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 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理念写进党的 行动纲领。此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 务,并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 求。可见,两重要会议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规划了 宏伟蓝图,这就是: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而农村也恰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 重要根据地。 广大农村是淡水、耕地、林地、草原、生物等资源的最大腹地,是承载人口 的主要场所,是实现科学发展的主要环境依托。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 村的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那种农业文明时代“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的浪漫 早已悄然逝去。而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又与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 很大的距离,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要求,不能适应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严峻的农村生态形势,不仅仅制约了我 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它直接威胁到农民的健康、生命和 财产安全。 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中国的生态文明。本文是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研究我国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力图通过对我 国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较深层次的剖析,考察其特殊性及现阶段面临的问 题和挑战,进而提出加强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对策,谋求实现人与自 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的现实途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一 些参考。 1 1 2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研究我国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党的十七 大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首次写入党的政治报告,这是中 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个新的理论成果。研究我国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崭新课题。因此,在 目前农村环境污染情况进一步恶化而国内外针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存在 的问题、以及完善的措施很少有全面而系统地解读与研究的情况下,加强对新农 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具有全新的理论意义。本文根据当前农村存在的实 际情况,力图从深层次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努力将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机制建 立、科技应用、法律健全和社会参与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科学地提出可以有效治 理农村环境污染、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手段,为进一步研究新农村的生态文 明建设提供些许较有价值的参考,为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些理论上的依 据。 实践意义:研究我国新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我国是一 个农业大国,1 3 亿人口有9 亿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十一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农村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 位。无农不稳,无生态文明的农村一样不会稳定,情况甚至会更加糟糕。人与自 然环境发生联系的主要区域分布在农村和农业两个领域,而广大农村地区自古以 来又是我们中华文明立足和发展的大本营。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区是地大、人多, 农村的环境状况势必会通过多种渠道渗透到全国整体的环境状况中去,这是我们 须臾不能忽视的。另一方面,“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不保护好农村生态环 境,最终受伤害的不仅是农民,更是全社会所有的成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必须进行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针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 及实践的途径进行科学地分析和考察,系统性地提出可以有效治理农村环境污 染、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手段,对于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将 具有直接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总而言之,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最关键的是在于农村环境问题的治理。农 村环境问题不仅与广大农民的利益紧紧相关,还与全国人民的利益相关,上升到 国家层面,就是事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施。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 村生态文明的建设,事无巨细,着力完善农村环境宣传教育体系,着力完善农村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管理体制,着力加强对乡镇企业的污染控制,各级政府 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切实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放到它应有的地位上来。这也 刘思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初探【j 】马克思主义研究。2 0 0 9 ( 3 ) :1 3 2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本文写作的初衷和主旨。 1 2 研究现状 1 2 1 国外主要国家研究现状 从全世界的主要发达国家来看,借鉴这些国家的发展经验,我们可以看出这 些国家的农村和城市的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的差距很小,两者在环境的治理上是得 到政府同等的重视,加之国外在农业生产方式上早己实现现代规模化生产,走的 是可持续的生态农业道路,在经济上已步入常态的循环经济轨道。因此,国外农 村的自然环境并没有遭到严重的破坏,环境状况良好,针对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 研究并不是很多。少有的一些资料是关于日本、韩国的新农村运动,在此过程中, 环境有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污染。日本学者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重视农村废弃 物的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注重政府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以及法律法规的 健全,注重资源利用,加快开发新能源,以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性。韩国 学者在总结经验和教训时认为,不能再重复以往“实绩主导”的政府主张,这种 主张缺乏远见性和前瞻性,过于注重物化的硬件建设,反而破坏了自然环境,造 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韩国学者认为要使农村环境得到根本的好转,就应该发 展亲环境农业,开展环境亲和型农民的教育。 1 2 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同样也对农村生态文明研究课题进行了论述和探讨。和 日本、韩国学者的研究角度有所不同,他们以本国国情为基础,主要从两个方面 研究探讨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一是从经济学和公共产品的角度来探讨把农村生态 环境作为一个公共产品来治理的问题;二是从农村存在的具体环境问题来解析, 如土壤环境问题、乡镇企业工业污染问题等,从自然环境保护的专业技术和科技 水平角度提出治理环境的具体办法和措施,这也本文探讨的主要角度。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国外由于并不存在城乡二元结构,他们的环境政策 一致,因此,专门针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较少,仅限于少数的几个发达国 家。国内专家学者则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较多,本文借鉴国内外大量文献 资料,主要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出发,由小及大,采用案 例分析、理论研究等方法,通过分析农村环境质量现状以及面临的严峻形势,把 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性地提出可以有效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题、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对策措施,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1 3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 3 1 重点 第一,我国建设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一方面从我国自古就有的 生态文明思想着手,另一方面从着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 第二,我国现阶段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是 什么,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第三,研究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1 3 2 难点 第一,关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从水资源、土地 资源、乡镇企业的发展到农民环保意识、法律制度等等,很多都是跨学科,笔者 学识有限,很难有一个系统的阐述。 第二,国内关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文献资料不够丰富,而国外关于农村生 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又是少之又少。 第三,我国幅员辽阔,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不同地区农村之间的自然条件、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生产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很大,很难面面俱到。 第四,如何完善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运行体制,尚无完 整的思路,期待深入研究。 1 3 3 创新点 注重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关系理论的整合。新的理论既需要以过去的理论 研究为基础,又必须植根于更加合理的前提假设;对国内相关研究的综合评述, 其目的不仅在于了解理论的研究现状,还在于找准研究的起点和角度;集中论证 了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紧密的必然联系;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促进 发展的情况;结合实际,提出我国新农村建设要适应新形势,加快建设步伐,以 实现发展与生态文明同步进行,为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提供新 的思路和参考。 4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农村生态文明概述 2 1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文明”最早见于周易“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唐人孔颖 达注疏尚书时解释“文明”为“经天纬地日文,照临四方日明”,他认为文 明是与蒙昧、黑暗相联系的一个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明有两个范畴: 历史和社会范畴。从历史范畴来讲,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更高级别 的一个状态,与愚昧、野蛮是相对立的;从社会范畴来看,文明时代是从阶级 的产生、国家的建立和私有制的出现而呈现出的一个历史时期。从这一点来看,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进步史就是文明的发展史。文明是人类走出蒙昧、野蛮时代的 象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所达到的高度。 生态文明的涵义有广义的内涵和狭义的内涵。广义上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 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是指人类遵循人、自 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制度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 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原则的文明形态,其本 质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狭义 上的生态文明,即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 它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旨在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 程度。 生态文明是比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更高一个层次的文明形态。它 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现 状,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人类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生态变得不安全,人类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生存危机。因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和精神文明则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科学的制度保证和强大的 精神动力。生态文明包括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 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旨在追求经 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其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 第一,在自然观上,人类要尊重自然。 自然界是客观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人是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人属于 邹爱兵生态文明研究综述f j 】社会科学动态,l9 9 8 ( 12 ) :卜2 5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沧文 自然界,存在与自然界,人与自然界是平等的。人和自然之间不存在统治与被统 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共同促进的关系。工业文 明不断增强人类对大自然的控制与征服的能力,无限度地索取和利用自然资源, 导致生态环境的整体恶化和资源枯竭,最终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生态 文明的自然观是有机整体观,人类在对自然利用和改造的同时,建立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关系,必须以保证整体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前提,必须以 不破坏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和多样性为限度。生态文明要求 形成“人自然”的整体价值观,有利于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又能同时满足人的 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让自然资源和地球环境与人类一起可持续发展。 第二,在生产方式上,要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传统的社会发展模式是从原料到产品再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系 统,它以追求发展的高速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无视资源环境的有限性,结果必 然导致世界范围的生态危机。生态文明要求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强 调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还要遵循 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发展经济必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推进传统生产方式 从产品导向、功能导向、资源掠夺型向循环共生型等方向发展。 第三,在生活方式上,提倡以实用节约为原则的消费观。 以往的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人们认为消费的越多 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就越大。生态文明的消费观以实用节约为原则,倡导一种勤俭 节约、低环境影响、有益健康的适度消费模式,提倡从以金钱为中心的富裕生活 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和谐生活,从数量多的占有型消费向以功效优化为特征的适宜 型消费转变。即认为人类消费既要符合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又要符合生态发展水 平,促使人类的消费行为朝着有利于环境和资源保护、有利于生态平衡的方向转 变。通过改变人类自身的生活方式和思维定式,减少对自然不合理的需求,以此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2 2 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 首先,改变过去粗放的生产方式,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的可持续发展。江泽民 同志曾指出: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 6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o 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必须是保 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增长方式则是可持续的。为此,就要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实质上就是发展生态农业,走生态效益型的发展道路。在农业生产中体现出环境 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维护环境平衡的原则,注重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实现农 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推进绿色生产,以真正达到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有序发展。而针对农村污染的重要源头乡镇企业 的污染,则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调整其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广适合 乡镇企业适用的污染治理技术,尽量减少对农村环境的污染,正确处理好环境与 经济之问、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 其次,农村生态文明要求促进农村相关主体生态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 相关主体包括农民、乡镇企业、乡镇干部等群体,相关主体生态意识的强弱直接 影响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与否。目前,生态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这就要 求我们通过报刊、电视、学校等多种方式的大力宣传,不断增强农村相关主体尤 其是农民的生态与环保意识。 再者,农村生态文明要求优化农村的人居环境。2 0 0 1 年江泽民同志在“七 一”讲话中指出要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 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要在农村实现生态 文明,就要通过摆脱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优化农民的人居环境。针对农村存在 的主要问题,抓好新农村建设的“五化”工程,即硬化、亮化、绿化、净化、沼 气化,普惠性地改善农村人居面貌。硬化是对主要街道、村内小巷进行水泥( 柏 油) 硬化,并在主街道两侧建有配套排水设施。亮化是在村庄主要街道全部安装 间距适当的路灯,并建立长效机制。绿化是按照因村制宜的原则,对主要街道、 房前屋后等适宜绿化的空地全部栽种花草,植树造林。净化是对村内环境卫生状 况的彻底改善,配备垃圾容器,采取综合措施清理农村垃圾堆、臭水沟等问题, 配备专门的保洁人员,保证垃圾及时清理,保持村内环境干净整洁。沼气化是指 农村废物经科学处理后变成沼气用于做饭或照明,使人畜粪便得到有效管理和利 用。 尹伟伦生态更明与可持续发展【j 1 保护母亲河行动简报,2 0 0 7 5 ) :2 3 h t t p :m e d i a p e o p l e c o m c n 6 b 2 2 1 1 4 1 2 3 3 4 8 1 2 3 3 5 7 7 2 9 4 2 7 4 h t m l ,2 0 0 8 0 5 2 6 李翠竹论生态文明村与社会主义新衣村建设【j 1 沈阳衣业大学学报,2 0 0 7 ( 1 ) 7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要从社会文明、经济发展( 包括乡镇企业) 、生态环境、 村庄面貌等方面,根据各地情况积极开展全面生态化建设,在保证农村生态环境 良性循环的前提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改 善人居环境,建设文明生态村为目标,实现农民愿望满足农民需要,使农民群众 的居住环境更加整洁,同时引导农民建立起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 农村“四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2 3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阶段党和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议题之 一,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再一次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重大意义和宏伟目标。十七大报告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个新要求之一 就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意义重大,首先,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需要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其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也是践行可持续发展和科学 发展观战略的体现。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整个生态文 明建设的大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如今,农村的生态环境每况愈下, 已经成为农村全面发展的桎梏。为更好更快地建设小康社会,解决农村生态问题, 势在必行。 2 3 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观在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和永续发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两者都强调实现人与自然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内涵和外延方面上来讲,两者又有区别, 生态文明寓于科学发展观之中,是实践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农村的建 设,需要平衡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做好政策的宣传和引导, 提高当地群众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并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发展生 态经济,弘扬生态文化,践行低碳生活理念,建设美好家园。建设生态农村,即 是生态文明的需要,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进一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 学理念。 2 3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 农村生态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它为农村的政治、经济、 8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文化等提供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 础。资源、能源等为农业生产提供物质基础,同样,农村经济竞争力的提高依赖 于良好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从而提高农产 品的市场竞争力。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农村政治建设的重要标杆。过去那种将 经济发展理解为g d p 增长片面观点,有悖于国家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 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应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政绩考核的内容,作为农村政治 建设的重要标杆,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据报道,四川在全国率先垂范,坚决废除了g d p 政 绩考核模式,代之以十多项考核政绩的指标。 9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我国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 3 1 我国历史上的生态文明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在中国古代文 明之初,就昭示出以“天人合一”、“天道生生”等为基调的生态思想,人们很早 就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典籍都论述了关于保护自然、顺 应自然、尊重生命等生态文明思想。时至今日,古人的生态文明思想,对建设农 村生态文明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1 1 人类与自然为一体的宇宙观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古代思想的根本观念是“天人合一”,也就是说, 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这也是中华文明在人与自然和谐共济方面的优秀遗产。 天人合一观的基本内涵是:从“天人一物,初无间隔的基点出发,探究天 地自然界发展变化特点同人类追求生存发展行为之间的协调共济的一般规律。中 国古代的道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视野和风景,至少在庄子以及随后在 中国传统社会里存在具有道家风范的中国隐士那里,它的有关思想和精神是彻底 亲近自然的,或者进一步说是自觉地置自然于人之上的。先秦道家主张的生活方 式是闲云野鹤式的,这种生活方式就是把自己视为这大自然中平等的一员,反对 凡事以人为中心,不以主宰者自居;反对人干预自然,不致力于榨取自然。从个 人的角度来看,这恰恰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庄子更明确提出了万物一体的思想。 他说,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气的变化所生,“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 则为死。”其他一切无不如此,“通天下一气耳。”所以他说:“天地与我并存,而 万物与我为一。” 相比道家而言,儒家的思想则显得更为实际一些。儒家把自然( 天一地) 与 人作为统一的整体来思考,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易之书为书也,广 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 三材之道也。”“周易”是由卦组成的,每一卦都有六爻,每两爻组成一“材”。 “三材”即天、地、人,儒家思想把自然( 天一地) 与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 思考,在他们看来,天、地、人三者是世界上相生、共存的三个要素,它们的统 一就是世界的整体。儒家传统思想主张把人类社会放在整个大生态环境中加以考 唐明邦周易评注【m 1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5 :2 3 3 1 0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虑,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 人是天地生成的,人与天的关系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而不是敌对的关系,人与 万物是共生同处的关系,应该和睦相处。 3 1 2 万物平等的生态价值观 “天道生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与“天人合一并列的深湛思想,它在中国 生态文化思想发展中有重要的地位。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它先于天 地存在,即“先天地生”,并以它自身的本性为原则产生万物。这就是“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天,三生万物”。这里,“道”作为宇宙的本体,为感官所不能接 触的实在。它是宇宙万事万物所共同具有的一切物质的和观念的存在。老子认为 宇宙间的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和贵贱之别,这样他就把自己的生态伦理思 想很好地建立在坚实的生态平等观之上。为什么要爱护环境、尊重自然呢? 因为 天地万物与人一样皆是尊贵的、平等的,人与人之间讲伦理,人与生态万物之间 当然也应该讲伦理。从这一观点出发,道家产生了“物无贵贱的生态价值观, 这种观点认为: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情都是由道产生的,道化为德又存在于具体 事物之中,因此世界中的万物都包含德的属性,都是平等的。人与自然万物也是 平等的。 在对待生命万物问题上,儒家也是主张“天道生生”的。儒家把整个自然界 看作是一个统一的生命系统,“天地之大德日生”,圆把天地看成是一个生生不 息的创造万物和人的一个流行过程,作为人,也应效法天的这种生生之德,尊重 自然界一切生命看作人类的崇高道德职责,并以此作为衡量人们行为善恶的准 则。在孟子看来,对于眼前的事物,一草一木,一禽一兽,都要认识到它们的生 命价值,以爱心对待,不伤害它们的生存与发展,从根本上把爱人与爱物统一起 来,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3 1 3 节用爱物的生态实践观 在儒家看来,宇宙是一个和谐有序的有机整体。“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提倡节用爱物,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以保护环 境。正如孑l 子所言:“子钓而不刚,戈不射宿”,固对有生命的东西,要爱护、善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m 】北京:中华书局,19 8 4 :1 6 3 唐明邦周易评注m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5 :2 2 5 曾参子思大学中庸【蝴合肥:黄山书社,2 0 0 5 :13 6 杨伯峻论语译注【m j 北京:中华书局,l9 8 0 :7 3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待它。苟子从制度方面更加系统地了阐述了“爱物”的观点。他说:“圣王之制 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在苟子看 来,只有按照自然法则爱物节用,才能有足够的食、用、财等资源来养活百姓, 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道家不仅强调人合理而又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且还主张爱护资 源,确保资源用之不竭。“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他们认为过多的爱好必定会造成大量耗费,过多的收藏必定会酿成 严重的损失。只有知道满足才不会受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有危险,这样 才可以保持资源的长久不竭。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国古代的生态思想具有极大的现代参考价值,但就其 理论本身而言尚需改造、升华。我们对待传统理论的科学态度应该是扬弃、是发 展、是超越,在更高层次上建构一种新型的辩证的天人和谐价值观,以此指导人 类的行为,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荣。 3 2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从理论上探讨了人与自然辩证的、 相互影响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人自然”系统的特点和规律,创立了生 态平衡发展的完整观念,为建立“人自然”系统的最优化和协调化提供了方 法论原则,从而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3 2 1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对人的先在性一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本体论上来说,人起源于自然界,孕育于自然母亲的襁 褓,是自然界分化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员,人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人 对自然具有根本的依赖性。 一方面,“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站在牢固平稳的地球上呼入并呼出 一切自然力的、现实的、有形体的人” 。人的理性再深邃,精神境界再高尚, 能动性再大,都不能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被制约的地位。人靠自然界来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形影不离的身体,说人的物质生活 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不可分离,这就等于说,自然同自己本身不可分离。因为人 王先谦荀子集解f m 】北京:中华书局,l9 8 8 :l6 5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m 】北京:中华书局,19 8 4 :2 3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 l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l9 7 2 :1 2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自然界的部分 。另一方面,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它的存在是人 的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也是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离开自然,人就失 去了获取生活资料可能性。这就告诉我们,既然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 系,人类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因而,人类必须尊重和善待自然,按照自然规 律来办事情,不能为所欲为。 可惜可叹的是,人们总是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纵观许多古代 文明的兴衰,我们发现,这些文明之所以从强盛走向衰落,概因人们在发展过程 中很少或根本没有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对大自然任意开发和掠夺,从而导 致自然生态系统的崩溃,最终酿成文明的衰落。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如此,玛雅文 明如此,哈巴拉文明也如此。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反而更大 力度地来破坏更大范围的生态系统。如果说,早前的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破坏的 仅仅是一个区域的生态系统,最终导致局部的文明衰落;那么,现在的工业文明 破坏的则是全球生态系统。很难想象,世界已是一个地球村,全村子民能够在一 个失衡的环境里安居乐业! 世纪性洪水、席卷中华大地的沙尘暴以及干旱的肆虐, 哪一个不是大自然的报复? 伟大导师恩格斯的“报复”教导人们好似早已厌倦? 因此,我们必须从对“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错误解读中解 脱出来,循自然之道,放低自己,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生存和发展。没有认识 上的提高,没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一切务虚和所谓的务实,无异于徒劳。 3 2 2 马克思主义关于“坚持主体性原则”的思想 在马克思的视野里,自然对人的先在性,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和受 动性,入通过自己的活动将自己从自然界提升出来,又在能动的实践中改造着自 然。确实,在人类还是动物中的一员时,并不存在什么主体与客体之分,人类与 大自然是合为一体的。主客体关系是在劳动实践中生成的,通过劳动实践,人成 为认识和变革自然的主体,自然成为被人认识、变革的客体。 主体性原则是我们认识环境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由于人是主体,就要在 改造自然、占有自然的过程中,自觉地肩负起保护自然的重任。但是,我们保护 环境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原生态的“美丽和完整”,而是为了保护人类的生存 环境,也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都十分强调生产力在实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 l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2 :4 9 1 3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现生态文明中的作用。他们认为只有发展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才能解决人与 自然相冲突的问题,才能实现入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生态文明。 现在,环境理论研究中,有一种否认主体性原则的倾向,一些持生态中心主 义的论者过分强调人类是自然之子,是自然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因而人类只能 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能对自然进行丝毫的占有,他们提出所谓“自然的权利”、 环境“自身的价值”等概念,同前面提到的主张人和动物“平等”的主张一样, 都是否认人的主体性原则的观点,这些会导致人类裹足不前的过激环境保护论 调,由于打着环境保护的招牌,所以颇能迷惑人,但是,只要对照马克主义生态 思想,不难识别这些激进思想的错误。 3 2 3 马克思主义关于“两大变革的历史任务”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论述中将环境问题看作是人类面对的两大基本问题之一, 时至今日,并不为过。在人类面临的千千万万问题、复杂纷纭的矛盾中,马克思 主义高度概括总结出:“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 人同本身的和解”。一边是天人关系,一边是社会关系;一边是自然史,一边 是社会史,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之前的学者之所以找不到解决 问题的正确方法,就是因为他们总是错误地把自然史和社会史这两个方面分开单 独来研究,自然而然,也就看不到两者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而马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