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所得税c.doc_第1页
施工企业所得税c.doc_第2页
施工企业所得税c.doc_第3页
施工企业所得税c.doc_第4页
施工企业所得税c.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所得税是处理国家和企业分配关系的重要形式,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企业所得税制还存在着“高税率,多减免,松管理”状况,在本质上未能解决国家和企业分配关系的合理机制问题。有些施工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本身施工地点分散,流动性强,工程承包形式多种多样等行业特点,逃避税务部门监管,利用各种手段、途径、方法、从中减少应税所得,企图少交企业所得税。常见类型有:1、将工程结算收入或工程差价收入,合同外工程变更收入,挂其他应付款,少计应税所得。从而少交所得税或以后以现金支出,用于职工福利、奖金“小金库”。2、建筑安装、公路、装配工程和提供劳务,持续时间超过一年,或跨年度工程部分项目已完工的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收入实现,而按收付实现制或视成本情况确定工程结算收入,漏交企业所得税。3、将国有施工企业毛利或增大成本支出,转嫁给下属集体企业或三产企业或联营企业,用于弥补集体企业或三产企业经营亏损,形成少缴国有企业所得税。4、某些施工企业将其剩余材料销收收入,工业性作业收入,自制工程用半成品的销收收入、租赁收入、财产转让收入等不入账形成账外资金,搞“体外循环”或用于职工福利、奖励。5、故意推迟实现工程结算收入,人为调节利润,从而少计应交所得。6、多转材料、周转材料、辅助材料的出库成本,从而加大当期工程结算成本,隐瞒了应税所得,形成了少交企业所得税。7、某些施工企业应收账款形成呆坏帐,且已作为支出、亏损处理,但在以后年度收回时未作收入入账,滞留账外,或挂其他应付款,漏交了企业所得税。8、纳税人借出资金的利息收入,在计算应税所得时不计入从而少缴所得税。9、在实行计划成本的企业,多转材料成本差异借差或少转材料成本差异贷差,造成工程施工成本加大,减少企业应税所得。10、某些企业为了隐瞒利润,虚增招待费支出挂其他付款或招待费超出规定标准,超出部分仍作为纳税所得额的减项,从而逃避了企业所得税。11、某些企业的广告费支出,不符合扣除条件或支出超过扣除标准的,全部予以扣除。12、有些企业将对外投资借入的资金发生的借款费用,未作为投资成本,而作为经营费用在税前扣除。13、有些企业为了逃避企业所得税,将当期部分利润以预提工资、承包费用、利息、电费等名义挂预提费用,增加成本,减少利润。14、某些公司从关联方取得的借款金额超过其注册资本50%,超过部分利息支出,在税前扣除,少交税金。15、按税法规定,向非金融机构的借款利润高于同期金融机构的利润部分,在计算纳税所得额时不予扣除。但是某些企业将其利差在纳税所得中扣减或变通处理,企图少计应税所得,少缴税金。16、某些企业用于公益性、救济性支出超过当年纳税所得的3%部分,其超过部分在计算仍作扣除;或直接向受赠人损款的支出也作扣除,形成少缴企业所得税。17、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由于是以期末转移资产所有权为特征,实质是一种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因此在计算所得税时,其租赁费不应扣除。但量,某些企业借口政策不清,其租赁费予以扣除,漏交企业所得税。18、税法规定:逾期3年以上仍未收回的应收账款,可作为坏帐处理,予以扣除,但某些企业为了扩大扣除项目,利用各种方法调节应收账款挂账期限,作为坏账。19、某些企业将发生非正常施工结算活动的应收债仅以及关联之间的任何往来账款计提了坏帐准备金,或将关联方之间往来账款确认为坏账,增大了扣除项目金额。20、未按财政部制度规定,计提坏账准备金,多提坏账准备金或一个年度使用几个比率,减少纳税所得,逃避企业税收。21、少报当期工作量,但其成本仍摊在当其,形成当其工程成本加大,未能配比,增大了扣除项目金额,偷漏了企业所得税。、某些纳税人出售职工住房发生的财产损失在税前扣除,违背税法规定漏交了企业所得税。23、为购建固定资产所筹资的资金,在固定资产尚未完工交付使用前发生的利息支出计入了财务费用,少交了企业所得税。24、按税法规定: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应当按计税工资扣除,超过计税工资部分不予扣除,但某些企业为了调节税额,将超过计税工资部分予以扣除或将其计提挂账故意偷漏国家税金。 25、多提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教育经费或擅自扩大计提比率,企图少交税金。26、某些企业参加财产保险和运输保险,按规定交纳的保险费用已经扣除,但保险公司返还的无赔款优待,却未计入当期应税所得,或由个别人领取私吞。27、税法规定,为特殊工种职工支付的法定人身安全保险费,准予据实扣除,但是某些企业将全部职工的人身安全保险费用以及纳税人为其投资者或雇员个人商业保险机构投保的人寿保险或财产保险以及在基本保险以外为雇员投保的补充保险费予以扣减,减少了应税所得。28、某些企业将有些资本性支出列入费用作为扣除项目,故意偷漏国家税金。29、税法规定,无形资产开发支出未形成资产部分准予扣除,但是某些企业却将购置无形资产的支出和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的费用作为扣除项目,或不按规定摊销无形资产,多摊无形资产,减少了应税所得,少交了国家税金。30、违法经营的罚款和没收财物的损失,以及违反税收规定所加收的滞纳金、罚金和罚款在计算应税所得时予以扣除,少交了企业所得税。31、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净损失,在计算时予以扣除,但某些企业将其损失予以扣除,而将保险公司的赔偿费挂其它应付款,有意扩大扣除项目金额,漏交国家税金。32、税法规定,各种赞助性支出不作为扣除项目,但是某些企业在申报时故意作为扣除项目。33、将集体福利设施及职工福利支出挤入费用。扩大了扣除项目金额,漏交了税金。34、投资方从联营企业分得的税后利润,由于两档照顾性税率的存在,可能形成联营企业所得税率低于投资方,但是某些企业却未按税法规定将分得的税后利润补缴所得税。35、某些企业对外投资比例达到20%或虽达不到20%但有重大影响的投资,不采用权益法核算,少确定企业的投资收益。从而少交企业所得税。一、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9 p. Y, N; E/ v8 L9 r. A+ r% p5 z0 y- a0 i$ P5 H企业按照会计规定计算的所得税前会计利润(以下简称“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以下简称“纳税所得”)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就其原因和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两种,即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Il L. o4 L1 R) j, x8 m: | t6 b V% o1 Q) D. R/ C所谓永久性差异是指由于企业一定时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计算的口径不同所产生的差异。企业按会计原则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税法规定计算的纳税所得,其确认收支的口径往往是不同的。如税法规定:企业违法经营的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等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但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这些支出均属企业发生的费用支出,应当体现在其经营损益中,应在计算税前利润时予以扣除,在这种情况下二者之间就产生了差异。再如,企业购买国库券取得的利息收入,从会计核算上讲,属于企业的一种收益,构成税前会计利润的组成内容;而税法则规定企业购买国库券取得的利息收入可以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这样会计上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税收上计算的纳税所得之间也会产生差异。这种差异在各会计期间都有可能产生,它在本期发生以后,不能够在以后期间转回。5 o% m$ F) D, T# N. ) q3 P r4 c7 Y# u0 l所谓时间性差异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由于有些收入和支出项目计入纳税所得的时间与计入税前会计利润的时间不一致所产生的差异。如企业的某项固定资产,税法规定其使用年限为10年,按直线法计提折旧,每年提取10的折旧。企业对该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规定其折旧年限为5年,按直线折旧法计算每年应提取20的折旧。这样,从一个会计年度看,由于会计核算和税收计算所采用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年折旧率不同,从而使得按会计原则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和按税法规定计算的纳税所得产生差异,并由此导致从当期损益中扣除的所得税和当期应交所得税计算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某一时期产生以后,可以在以后一期或若干期内转回。 P* C) u! b( $ E1 G. a. a6 , h4 v3 6 h U9 z/ W二、科目设置$ z: E9 - j5 q: ob% M2 I% - |+ d% e3 s& r3 d2 _1.“所得税”科目1 f7 P6 j/ g% F8 b$ s# J( H* F! b: + e企业应在损益类科目中设置“所得税”科目,核算企业按规定从当期损益中扣除的所得税。该科目借方反映从当期损益中扣除的所得税,贷方反映期末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所得税额。1 _+ / l; O! R) a2 C7 J+ ?+ q# Q0 M0 w4 |2.“递延税款”科目* ; I7 F$ l5 E) A# i4 q* O8 g9 o9 N, $ O企业应在负债类科目中增设“递延税款”科目,核算企业由于时间性差异造成的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所产生的影响纳税的金额以及以后备期转销的数额。“递延税款”科目的贷方发生额,反映企业本期税前会计利润大于纳税所得产生的时间性差异影响纳税的金额,及本期转销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对纳税影响的借方数额;其借方发生额,反映企业本期税前会计利润小于纳税所得产生的时间性差异影响纳税的金额,以及本期转销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对纳税影响的贷方数额;期末贷方(或借方)余额,反映尚未转销的时间性差异影响纳税的金额。采用负债法时,“递延税款”科目的借方或贷方发生额,还反映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整的递延税款数额。$ ) D* f& + j0 T1 K! f+ Q1 VT v5 d! 7 X& s5 f3.“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 E: # g) b: T7 Z* ; y6 q- u2 Y0 d! a* W- C企业应设置“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用来专门核算企业交纳的企业所得税。2 |( / Q, w/ q! D4 v; i; i: $ r h6 q* p# a- w5 v. G( q& E3 P“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贷方发生额表示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按规定税率计算出的应当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额;贷方发生额表示企业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额。该科目贷方余额表示企业应交而未交的企业所得税税额;借方余额表示企业多缴应退还的企业所得税税额。& 8 g3 A6 J) g, 1 m2 Q! b, H- / q: n# m. W- & s三、会计处理方法$ _2 ?+ M/ o4 l3 h) i+ ) g$ Y$ q$ o/ y, D( q: (一)按月(季)预交所得税的会计处理0 XR8 E?+ 6 z: e- y( V3 G C I: l( L$ D按照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应按年计算,分月或分季预缴。2 e/ Q6 k) _/ p R& 7 C% e) 2 o& G( k# u1 A每月终了,企业应将成本费用和税金类科目的月末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借方,将收入类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贷方。然后再计算“本年利润”科目的本期借贷方发生额之差。贷方余额则为企业本月实现的利润总额即税前会计利润,借方余额则为企业本月发生的亏损总额。! T3 s% U; Y1 Z/ u: Z n. W# H2 _4 Y! Y. H由于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存在的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会计核算上可以采用“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4 s9 D7 b1 Y- H8 T, Y n6 e8 $ L, F% K) U n1 w(1)应付税款法2 |2 o( X8 e9 M* g% v, K8 D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影响纳税的金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不递延到以后各期。在应付税款法下,当期计入损益的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应缴的所得税。+ j1 g! y$ i) i9 J6 |. _: |3 m9 ?. cX6 F7 & o在应付税款法下,企业应按照税法规定对税前会计利润进行调整,得出应纳税所得额即纳税所得,再按税法规定的税率计算出当期应缴的所得税,作为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_, . W& uw7 r6 |) w* I& J2 y2 8 ! B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应缴的所得税,记:- s7 : i. a. D3 g. Q$ B4 E4 x s1 P- w4 M3 H4 X V: N借:所得税 c9 $ r1 ( t9 X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L5 |3 H: j1 - / R+ N& a; ha月末或季末企业按规定预缴本月(或本季)应纳所得税税额时,作如下会计分录:7 V; m( 3 C, H e/ o% T/ w & i# r% S4 t, a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V. F6 G2 g/ 贷:银行存款: g! |: Yk7 |. I4 YF6 S7 M! n月末,企业应将“所得税”科目借方余额作为费用转入“本年利润”科目,作如下会计分录:9 S) ( O4 U7 ?, h3 t$ W0 G: n) y. r2 D借:本年利润( Z6 O* o9 v; 贷:所得税* 7 ?& Y- t2 y1 E$ t3 % C& iB3 N+ c0 c! # p! E9 D1 f(2)纳税影响会计法3 7 q5 F! N3 ( j9 f! ?5 C2 f0 s# n* 8 b0 $ e1 L纳税影响会计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时间性差异造成的影响纳税的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 X; z) t- u$ N8 k2 ?5 ; d6 Q R+ N6 d4 _2 a; e7 u纳税影响会计法又可以具体分为“递延法”和“债务法”两种。 U$ & ( s6 u1 S8 H- J F, J; v+ ) . _+ A1 s7 G- a递延法。递延法是把本期由于时间性差异而产生的影响纳税的金额,保留到这一差异发生相反变化的以后期间予以转销。当税率变更或开征新税,不需要调整由于税率的变更或新税的征收对“递延税款”余额的影响。发生在本期的时间性差异影响纳税的金额,用现行税率计算,以前各期发生的而在本期转销的各项时间性差异影响纳税的金额,按照原发生时的税率计算转销。, J4 i8 p# W/ m5 bH9 I. t) & e* f企业采用递延法时,应按税前会计利润(或税前会计利润加减发生的永久性差异后的金额)计算的所得税费用,借记“所得税”科目,按照纳税所得计算的应缴所得税,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按照税前会计利润(或税前会计利润加减发生的永久性差异后的金额)计算的所得税费用与按照纳税所得计算的应缴所得税之间的差额,作为递延税款,借记或贷记“递延税款”科目。本期发生的递延税款待以后各期转销时,如为借方余额应借记“所得税”科目,贷记“递延税款”科目;如为贷方余额应借记“递延税款”科目,贷记“所得税”科目。实际上缴所得税时,借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m9 g z7 a3 o* 2 - Q/ n* tT+ PC0 c例某公司某项设备按照税法的规定使用年限为10年,公司经批准采用加速折旧法,选定折旧年限为5年,即从第六年起,该项固定资产不再提取折旧,该项固定资产的原价为200万元(不考虑净残值的因素)。假设该公司前5年每年实现利润2000万元,后5年每年实现利润1800万元。14年公司所得税税率为33,从第五年起,所得税税率改为28。d# q0 w* F1 B/ X; c0 l+ * |& f根据上述资料,公司应作以下会计处理: o* b; o+ k8 y# k/ S- ; D2 u+ T* Xz a7 D- AB$ e7 第一年:5 N5 c1 U P! g$ Eu5 c1 G. Q6 V/ ?- q. e, h+ f按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10年)计算每年应提折旧额2001020万元& k5 z6 g; w6 s0 i; u, + # 9 o: o( j按公司选定的折旧年限(5年)计算每年应提折旧额200540万元3 q) |- , H L3 k. m0 H9 w, L3 a* x8 o0 O+ V时间性差异402020万元2 L2 T. 6 P# L- P, u2 O o u3 ?按照税前会计利润计算的应交所得税200033660万元: 8 q; |4 a! F* E: _. g+ k d z1 ws& g按照纳税所得计算的应交所得税(200020)33666.6万元. 4 * _0 V7 e. D% n5 ( d2 * r R- m/ & U& y时间性差异影响纳税的金额666.66606.6万元1 ( t1 B9 % x0 m8 D% F& |3 d2 m# i( y2 c& b- a会计分录为:+ L9 V. G Z. x8 M3 n* Y6 d0 U 6 h( g9 n- A+ 9 f& z借:所得税66000005 t( H% RQ/ T% V0 c# F8 E$ 递延税款66000! % W$ m8 K# w5 $ w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6666000 e0 hm7 E: U) E. P4 h: F. P; T1 J) L- t5 2 _5 E- G第二、三、四年的有关处理同上。2 g& G$ z- r- Z& h6 w9 o2 y- Z4 第五年:, H% D( D1 u1 K! w4 g% F6 A/ h( T; | n o. u8 4 S按照税前会计利润计算的应交所得税200028560万元: : F- Y$ W6 i1 w G b8 M) n2 a1 8 K1 E1 z5 C按照纳税所得计算的应交所得税(200020)28565.6万元7 E5 _3 O, z4 d% 3 B4 3 |& u; h! X* r# m) N- S, g4 s时间性差异影响纳税的金额565.65605.6万元& ?4 D! J+ 6 n. q c# x8 i( u; 4 F Q4 A+ d会计分录为:( J, 0 w& M1 r E% b% H# m( |& Y, . n% Q2 ?借:所得税56000000 o% e3 ?v) k( v; G& _递延税款56000) P& |5 f$ j3 A, : 7 g. L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5656000/ g. q9 R9 k P% K* a$ V8 I; Y2 I0 X% _第六年:: S& I: V6 T# s+ n0 L3 a/ g: _$ 5 . q q6 p n按照纳税所得计算的应缴所得税(180020)28498.4万元; e9 R( U9 - P+ j5 d2 y4 ) P0 & d9 r, s; ?9 在转销时间性差异时,仍然按33的税率计算,即应转销的时间性差异为:20336.6万元) C6 H& V- Z+ u* U$ x- |3 ( ?: h8 b7 H2 W会计分录为:: V( F& r x6 6 r. Q8 x1 V; k( K V* Z1 z, s借:所得税50500002 | g( ; : b- T贷:递延税款66000& R% K9 V a5 B, o2 w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4984000. d. u5 3 w9 W; U& o* k+ ?4 V7 u7 q; l# ! O* o第七、八、九年的处理同上。/ a* 9 g ir2 7 h; Y7 Ku 9 T. ! l8 e% XT第十年:) F& n i4 o0 o: % h $ o3 o. G$ r: t4 g按照纳税所得计算的应交所得税仍为498.4万元。5 / i+ U5 T2 c1 K1 % 2 E$ vG4 # W a但转销的时间性差异,要按原发生时的28(第五年税率)的所得税率计算,即应转销的时间性差异为20285.6万元+ 4 D4 c; k4 w9 C7 f+ f C2 Q% Z |会计分录为:5 C* j) A. I) g& B% : z1 X- M+ F& D* J7 L c+ X 借:所得税5040000+ : R u2 Y) W0 I* 7 M贷:递延税款560006 Y2 w- U, $ 7 w* P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4984000( zt$ S+ g6 q5 r: q( B7 Q! y) r/ B( F2 A) E& + R: 债务法。债务法是把本期由于时间性差异而产生的影响纳税的金额,保留到这一差额发生相反变化时转销。在税率变更或开征新税,递延税款的余额要按照税率的变动或新征税款进行调整。仍以上例加以说明。3 h. h% q6 4 p- T# 7 L; V$ G! p J第一、二、三、四年的处理不变。9 G$ Os/ f M) k( T4 h5 Q6 _4 ZD# s! W& w第五年的有关处理如下:( , j% Y+ l+ 3 k. d4 q5 y6 Z9 l$ F: M: a: L2 i- B. U% e( b# O按照税前会计利润计算的应交所得税200028560万元& r# U: v z- J* s- q* q9 f7 U* |3 e- o, J% Y& K- G C按照纳税所得计算的应交所得税(200020)28565.6万元6 * b) o5 Tz* d% j! . a x0 X4 # P5 a: / Z时间性差异影响纳税的金额565.65605.6万元9 J) n- a; t8 u! I% o z* L& u |& t& k& 调整由于前四年按33的所得税率计算对纳税的影响2043320428* _1 X) H s3 8 z% w8 , + b! N4万元/ 9 V % O3 g8 x! x/ W9 I7 T( i4 e4 g* . H6 F会计分录如下:; ! d! G0 Z: g5 % d$ O: b8 t* Ue$ tO: V: j$ |借:所得税56000001 R/ D6 Y/ H. A3 p递延税款56000/ Q9 j0 e# M9 j5 O. f! t+ g2 X/ B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5656000. x) 3 j9 M& Z) $ L1 : v4 J2 |. X5 j同时,记:7 _& | k, W # l+ I3 W! c( U: h( l* l* U2 y8 _借:所得税400006 H, S- G% L% H贷:递延税款40000$ T I3 A! L2 T! e, q) C; Cg6 t) P+ H$ B9 X& ?D! |第六年: 8 R+ V u, g% d1 R2 w3 z! u, c* ?按税前会计利润计算的应交所得税180028504万元4 s! D0 s( y% w/ : R8 D% m: B; l6 W% E1 Z) S+ S9 t; h按纳税所得计算的应交所得税(180020)28498.4万元* _: o& L% m# m, S6 m7 Q% G9 2 A# v?4 ?, + k时间性差异影响纳税的金额504498.45.6万元h) X1 U- 2 E1 m5 2 F: A/ r( 会计分录为:0 r: S8 B# C: C/ E9 Q. tp; ! b4 O3 O( K1 % r+ ?1 G* H借:所得税5040000( V, D0 sS0 f) L: 贷:递延税款56000: 0 t2 C1 H- A, 7 u0 r* P4 t$ m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49840000 B$ |1 R6 T$ Fq1 h) n- l# Z- y g2 K# Z, s. r第七、八、九、十年的处理同上。( B3 F( s* N4 y7 g2 c, d7 h$ % z1 w8 c: NL(二)汇算清缴的会计处理# w. M N3 Z% r9 v* |4 X- |x7 Y( c7 K6 b, S d, o! |年度终了,企业应根据“本年利润”科目有关资料,计算出本年实现的利润总额。: V( C. p6 a$ LQ0 T7 X c3 P1 Z K1 I- k9 5 ) V企业应按规定将利润总额进行调整,包括弥补上年度亏损,减除已缴纳所得税的投资利润等,调整后的余额,就构成企业本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按本年度应纳税所得铡乘上规定的税率,就得出企业的应纳税额。企业如有来源于境外的所得,其已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税额,按规定从应纳税额中扣除。2 Z1 Y7 . u6 O1 b! i% I# x7 b# a. - J. q企业在汇算清缴时,计算的实际全年应纳税额多于全年已预缴所得税税额,其少缴的部分,应于下一年度缴纳时补缴。$ 3 u% Z+ n+ D% b0 O- A1 k6 v, s7 g6 B计算出少缴的税款时,作如下会计分录:5 T( X6 0 Y5 ?5 b2 m% M* J! D# 1 J7 It借:所得税7 w1 O/ a4 N# k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1 y8 k l( s+ D2 o6 m# Z0 e% Dz2 M7 R2 P; E实际补缴少缴的税款时,作如下会计分录:2 G/ j# CU! j3 q# 7 q/ g9 V* _ H0 t T- J0 B Q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x2 9 9 o, H& g: Y贷:银行存款4 A, K( a8 R! E i8 J* G7 ) N, d# C; , 4 i多交的部分,可在下一年抵缴。) B, N7 v: BL5 H # m7 T, s. K) a, R(三)企业所得税减免税的会计处理3 j# DE: |. j4 K o4 6 M+ : r R; a% W% h d% 按照税法规定,企业在享受减免税优惠措施时,应将减、免的应纳税额计算入账,并按规定进行纳税申报。企业按规定计算出应纳税额时,作如下会计分录:* E7 4 N% U4 k5 M; k/ u7 |+ H7 % 5 X3 w8 h借:所得税, i1 R: M S- 6 a 4 H) y$ d1 V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V* v6 C q4 i& r, - - x7 N+ 5 * : M实行先缴后退的企业,按规定缴纳税款时:: Z2 W Z- ; T$ & U# * a2 J7 |% L& I% x; T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G9 x7 T5 W7 O) S# g- k e贷:银行存款办法要求,纳税人及其分支机构自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持有关证件,向地方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登记内容发生变化的,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之日起30日内或者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注销登记之前,持有关证件向主管地方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税务登记。实行查账征收方式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发生的下列事项,应按有关规定报经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备案(审批):财务会计制度;周转材料摊销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预计净残值;成本核算方法;存货核算方法;会计核算软件;“五险一金”提取比例;符合条件的资产损失扣除;税收优惠事项;主管地方税务机关要求备案的其他事项。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完税凭证、发票以及其他有关涉税资料应完整地保存10年以上。纳税人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属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也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其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的,应按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调整。收入总额管理纳税人的收入包括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分为营业收入、营业外收入和税法上视同销售的收入。纳税人的会计核算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建筑企业从事建筑、安装、装配工程业务或者提供其他劳务等,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按照纳税年度内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确认收入的实现。企业在各个纳税期末,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应采用完工进度(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是指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交易的完工进度能够可靠地确定;交易中已发生和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核算。企业提供劳务完工进度的确定,可选用下列方法:已完工作的测量;已提供劳务占劳务总量的比例;发生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企业应按照从接受劳务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劳务收入总额,根据纳税期末提供劳务收入总额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纳税年度累计已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后的金额,确认为当期劳务收入;同时,按照提供劳务估计总成本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纳税期间累计已确认劳务成本后的金额,结转为当期劳务成本。对建筑合同约定由建设单位提供主要材料的纳税人,不论财务会计上如何核算,均应以材料拨付单(调拨单)或单项工程取费表上记载的内容来确定当期实现的营业收入。税前扣除管理纳税人发生的与其取得收入直接相关且符合经营常规,应计入当期损益或者有关资产成本的必要和正常的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具体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及其他支出。实行查账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施工成本的确认与计量。(一)人工费用的管理:1.主管地税机关应要求纳税人在汇算清缴时,提供施工预算定额、生产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名单及工资计算单等资料。雇用临时工的,企业还应将其身份证复印件和劳动合同关系证明存档备查。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要详细审查施工项目中的人工费定额是否与工资计算单中的工薪额有差异,对符合工薪条件的支出允许扣除。2.对无劳动合同关系的临时用工支付的费用,不得作为工资支出,而应作为劳务费支出,并到主管地税机关代开发票,否则不予扣除。3.建筑企业在次年汇缴申报结束前(次年5月31日前)补发报告年度已经提取但尚未实际发放的工资,应当视同报告年度实发工资,准予在计算报告年度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二)材料费用的管理:1.主管地税机关应要求纳税人提供单项施工项目预算定额,并存档备查。2.纳税人要实行定期盘点制度,年终向主管地税机关报送“结存材料汇总表”,并作为企业所得税申报表的附表,以便地税机关准确核查经营成本中的材料费用。3.纳税人应将周转材料的摊销方法及时向主管地税机关提供,同时主管地税机关要建立企业周转材料摊销台账,以监督企业是否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方法进行摊销。4.严格审查企业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一律不得扣除。纳税人超过税法规定标准扣除的各项成本、费用和损失,应调增其纳税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主要项目包括:工资薪金支出、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公益救济性捐赠、提取的折旧费、无形资产及长期待摊费用等。纳税人报经地方税务机关批准已作为坏账扣除的应收款项,在以后年度全部或部分收回时,一律调增收回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对税法不允许扣除但纳税人已作为扣除项目扣除的税收滞纳金,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务的损失,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有赔偿的部分,非公益性捐赠支出,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赞助支出,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各项支出等,应一律调增其纳税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资产的税务处理纳税人的各项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投资资产、存货等,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纳税人持有各项资产期间资产增值或者减值,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确认损益外,不得调整该资产的计税基础。纳税人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变更;按照直线法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准予税前扣除。纳税人房屋、建筑物以外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与经营活动无关的固定资产、单独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不得计算折旧在税前扣除。纳税人发生的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的装修支出,应作为长期待摊费用,按照不低于3年的期限分期摊销。纳税人按直线法计算的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准予税前扣除。无形资产摊销年限一般不得低于10年;作为投资或者受让的无形资产,有关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使用年限的,可以按照规定或者约定的使用年限分期摊销。纳税人存货的成本计算方法,可以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中选用一种;计价方法一经选用,不得随意变更。纳税人使用或者销售存货按上述方法计算的成本,准予税前扣除。总分支机构管理纳税人在中国境内跨地区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场所(下称分支机构)的,其企业所得税可实行汇总缴纳。实行总、分机构体制的跨省经营纳税人应严格执行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国税发200828号)规定,按照“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汇总清算、财政调库”的办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对省内跨市总分机构,按总机构统一计算的企业所得税款进行分配,总机构缴纳50%,各分支机构缴纳50%,分支机构具体分摊比例按总局办法规定确定,财政不再设立专户。既跨省又省内跨市经营的总分支机构,按国税发200828号文件的规定执行,不执行省内跨市经营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的相关规定;既省内跨市又市内跨县(市、区)经营的总分支机构,按省局跨地区经营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的规定执行,不执行市内跨县(市、区)经营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的相关规定。纳税人设立的跨地区经营的项目部(包括与项目部性质相同的工程指挥部、合同段等,下同),其企业所得税按下列规定进行征收管理。跨省、省内跨市经营的项目部的税收管理:纳税人总机构直接管理的跨地区设立的项目部,应按项目实际经营收入的0.2%按月或按季由总机构向项目所在地预分企业所得税,并由项目部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预缴。纳税人所属二级或二级以下分支机构直接管理的项目部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其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应汇总到二级分支机构统一核算,由二级分支机构按照国税发200828号文件规定的办法预缴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总机构应按有关规定办理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各分支机构和项目部不进行汇算清缴。纳税人总机构在办理企业所得税预缴和汇算清缴时,应附送其所直接管理的跨地区经营项目部就地预缴税款的完税证明。总机构年终汇算清缴后应纳所得税额小于已预缴的税款时,由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办理退税或抵扣以后年度的应缴企业所得税。跨地区经营的项目部(包括二级以下分支机构管理的项目部)应向项目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出具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开具的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未提供上述证明的,项目部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督促其限期补办;不能提供上述证明的,应作为独立纳税人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同时,项目部应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提供总机构出具的证明该项目部属于总机构或二级分支机构管理的证明文件。实行查账征收的建筑安装企业,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会计核算制度符合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会计制度的要求,其经营收入和经营成本严格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核算;经营核算工作程序规范、合理:从单位施工合同签订到工程竣工收回全部决算工程款止,能够实行全程监控;工程项目施工设计、质量控制、财务收支、成本控制计划等资料完整;年度终了,能够准确提供已完工程量、未完工程量、竣工决算等情况;单个工程项目的成本必须单独核算,并在账簿上单独反映;建立材料、存货定期盘点制度(每年至少盘点一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范围、主营业务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应纳税所得额增减变化达到20的,应及时向税务机关申报调整已确定的应税所得率。经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或稽查部门检查确定,纳税人的应纳税所得额增减变化超过20的,应及时调整应税所得率。对企业所得税在国税管辖或者实行查账征收方式、办理报验登记的外埠纳税人,施工项目所在地地税机关在代开发票时,一律不得预征企业所得税。对其他的外埠纳税人,施工项目所在地地税机关在代开发票时,应预征企业所得税。在施工单位参与建设单位的建设项目过程中,经常收到建设单位的各种奖励款,由于奖励款项的性质不同,在建设单位的会计处理也就不一样,随之就涉及到施工单位的会计帐务处理问题。如何入帐,如何进行正确的会计处理就成为一个施工现场财务人员的会计处理的现实问题。现就施工中遇到的主要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一、施工中遇到的奖励款问题: 施工单位或个人在施工过程中收到建设单位的奖励款项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施工单位开具建安发票并以银行存款收到或挂应收帐款。 2、施工单位或个人以现金或银行存款收到的奖励款,并无要求开具建安发票。 二、分析奖励款的性质: 会计中建安合同收入包括两部分内容:(1)、合同中规定的初始收入。即建设承包商与施工单位在双方签订的合同中最初商定的合同总金额,它构成了合同收入的基本内容;(2)、因合同变更、索赔、奖励等形成的收入,这部分收入并不构成合同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已在合同中商定的合同总金额,而是在执行合同过程中由于合同变更、索赔、奖励等原因而形成的追加收入。施工单位不能随意确认这部分收入,只有在符合规定条件时才能构成合同总收入。合同应以收到或应收的工程价款计量。 因奖励而形成的收入,应在同时具备下列条件时予以确认:(1)根据目前合同的完成情况,足以判断工程质量能够达到或超过既定的标准;(2)奖励金额能够可靠的计量。 针对第一种情况分析,对于施工单位合同的收入是以施工单位这个整体为接受单位的,奖励款项符合合同收入的内容。在符合奖励收入确认条件应确认收入。 如果施工单位针对有功人员奖励有关个人,应通过应付工资科目按施工单位正常的业务处理。 针以第二种情况分析,建设单位的奖励款主要是针对自然人的,并不涉及合同收入的确认,故不应该做为合同收入的内容,仅涉及受奖励个人的个人所得税的问题。 第二种情况在具体实际中又有以下四种形式 1、受奖励个人直接从建设单位领取现金,无要求开具建安发票。 2、施工单位以现金收取并发放给受奖励个人,无要求开具建安发票。 3、奖励款入施工单位银行帐户,建设单位委托施工单位发放给指定受奖励个人,无要求开具建安发票。 4、建设单位打入施工单位银行帐户做为整体奖励施工单位个人,无要求开具建安发票。 针对第二种情况的第一种形式,由于受奖励个人直接从建设单位领取现金,施工单位无法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故受奖励个人应合并个人在施工单位的当月收入计算个人所得税,扣除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的代扣代缴税款,个人自行到当地税务机关补交个人所得税。 针对第二种情况的第二种形式,由于施工单位以现金收取并发放给受奖励个人,施工单位有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义务,故施工单位应合并受奖励个人在施工单位的当月收入计算个人所得税,扣除建设单位的代扣代缴税款,计算缴纳受奖励个人的个人所得税。 针对第二种情况的第三种形式,奖励款入施工单位银行帐户,建设单位委托施工单位发放给指定受奖励职工,施工单位有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义务,故施工单位应合并受奖励个人在施工单位的当月收入计算个人所得税,扣除建设单位的代扣代缴税款,计算缴纳受奖励个人的个人所得税。 针对第二种情况的第四种形式,建设单位奖励款入施工单位银行帐户做为整体奖励施工单位个人,施工单位有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义务,由于建设单位无受奖励个人名单,无法计算代扣代缴施工单位受奖励个人的个人所得税款,施工应合并受奖励个人在施工单位的当月收入计算缴纳受奖励个人的个人所得税。 针对上述第一种形式,如果建设单位并未代扣代缴受奖励个人的个人所得税,受奖励个人应合并施工单位的当月收入计算个人所得税,并在扣除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