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明代中期骚体文学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明代中期骚体文学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明代中期骚体文学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明代中期骚体文学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明代中期骚体文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明代中期骚体文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i 摘 要 骚体文学从战国开始,历经数代,发展到清朝末期,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作 为一种文体,它从屈、宋伊始便奠定了激愤的情感基调,再加上南楚异域的浪漫情怀, 更是吸引了众多追捧的目光,使其成为一种体式传承下来。经过历代演变,骚体文学发 展到明代中期,受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已经开始向通俗方向发展,尤 其是明代中期复古运动的高涨,人们进行文学创作的信心倍受激励,更是推进了骚体文 学通俗化的发展进程,并使其展现出一些迥异于前期骚体作品的艺术特色。 明代中期骚体文学在题材上有了进一步拓展,与贫民百姓的衣食冷暖联系日趋紧 密,生活中的细小琐事均可以入题,即使是前代常被骚体使用、反复进行创作的题材, 在明代中期也沾染了时代特征,显示出与前代不同的艺术特色。在体式运用方面,明代 中期骚体文学在使用前代惯用的离骚体、 九歌体以及楚歌体的基础上进行大胆 创新,出现了与其他文学体式相结合进行创作的形式,灵活自如,更适于表现民众多彩 的日常生活。艺术特色方面,明代中期骚体文学相比于明代前期的作品,语言更为清新 简易,常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反映日常生活,再加上叠词、排比、顶针等修辞手法的普遍 使用,更是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来朗朗上口。 关键词 明代中期 骚体 题材 通俗化 abstract ii abstract the style of li sao literature, an important literature genre, has developed since warring states period. until now, it has concerned widely because of its long history. it laid foundation of indignant from the beginning. besides that, it was given an exotic romantic emotion. thus so many scholars are attracted in studying it, and inherit down. under its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many other factors, the style of li sao literature has begun to develop in the direction toward the popular literature. with the climax of renaissance in mid-ming dynasty, people are encouraged in creating. and it shows many different features from the style of li sao literature before. the style of li sao literature had expanded further on the theme by mid-ming dynasty, and it connected with the everyday life of grassroots tightly. furthermore, the works obtain material from daily life. with the historical trend at that time, the old style, which was ever introduced in the style of li sao even repeated theme, was taint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 and highlights some new advantaged feature in some degree. in the style creation, based on the applying of the “li sao” body, “nine songs” body and the “songs of chu” body before, the writers was daring and audacious in writing, and appeared with other literary style in the form of combining creative, flexible, comfortable, more suitable for the performance of people and colorful daily life. compared with the early style of li sao literature works, language in the mid-ming dynasty work is more fresh and simple in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it reflects daily life by spoken language which is easy to understand. besides that, the widely use of coupled with overlapping terms, parallel, and the thimble of rhetorical devices, it enhances the rhythm of language and have the catchy sound of a simple, repetitious rhyme or doggerel. key words mid-ming dynasty the style of li sao theme popularization 引 言 1 引 言 自屈、宋以来,骚体文学创作便无形地牵系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心弦,模仿与创新之 作层出不穷,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完善的体系。它从战国开始,历经数 代,一直发展到清朝末期,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汉代王逸的楚辞章句 、正始 时期阮籍、嵇康等人的拟骚作品、唐代骚体诗歌的浑雄流利、宋代黄伯思等人对楚辞的 关注、元代骚体作品蕴含的隐逸精神、明清时代的诸多论骚著作等都表明了历代文人学 士对骚体文学的认可,可以说骚体文学是历代文学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先秦两汉是骚体文学确立的时期。刘向说苑记载,楚国公元前 6 世纪就广为流 传具有“兮”字强烈咏叹效果的越人歌 , 诗经中也有“兮”字的大量使用,如召 南摽有梅 、 郑风野有蔓草 、 郑风缁衣 、 魏风伐檀等,这些作品都普遍 使用“兮”字,但语句以及用词极为简单,还不像楚辞那样用的普遍而有规律性。 屈原在原始民歌的基础上,大大扩展语句的承载能力,夸大“兮”字修饰语句的语体功 能,使它成为骚体文学区别于其他文体形式的独特标志之一。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 餐秋菊之落英” 、 “掔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 ( 离骚 )显然,这样的诗句已经 不再是形式简单、自由抒发的原始民歌,它着力于用和谐的韵律极力描绘大自然中的美 丽意象,抒发内心的悲愤苦闷,具备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 两汉时期是骚体文学创作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文人志士对于屈骚创作的有意模仿 大大扩展了骚体的创作范围,为骚体体式的进一步确立奠定了基础。贾谊吊屈原赋 又开悼骚题材先河,进一步为悼骚题材奠定了基础。随后有淮南小山招隐士 、庄忌 哀时命 、东方朔七谏等众多优秀作品。这期间骚体文学创作在赋体的影响下语 句得到了进一步扩展,产生了大量骚体赋,骚体文学的抒情色彩开始淡化,如司马相如 的长门赋 、扬雄的甘泉赋 、王褒的洞箫赋等等。这一时期的骚体作品多注重 对现实社会的抨击,受赋体文学的影响,作品语言也直白简练,但语句以及体式都得到 了充分的扩展。学术界对这一时期骚体文学创作的研究颇多,有盛树屏从接受美学角 度看屈骚、楚辞在汉初的流传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 3 月,第 2 期) 、吴贤哲楚辞文体在汉代的流变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 年 9 月,第 12 期) 、孙晶汉代骚体赋的发展演变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年 7 月,第 3 期) 、王凤霞汉代骚体赋运动的文化轨迹 (天府新论,2003 年,第 1 期) 、卢毅论汉代骚体诗的情感表现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年 1 月,第 1 期)等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迥异于两汉骚体赋的兴盛,骚体诗得到了重视与发展。建安动乱时 期,建安文人的文学精神与悲歌心态使得他们的文学创作开始向屈、宋复归。面对动乱 时局,他们开始感喟政治的腐朽,嗟叹民生的穷苦与生不逢时的潦倒,创作内容与意境 营造开始向屈、宋靠拢,而创作方式与五、七言诗结合日趋紧密,进一步拓展了骚体的 创作形式。文体特征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骚体创作语言更为凝练,讲求声色的渲染, 体现了这一时期骚体创作独特的艺术风格。梁艳魏晋南北朝时期楚辞的接受 (东北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年 5 月)和蒋方、张忠智论楚辞文体在魏晋六朝的传播 与接受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 年 7 月,第 4 期)都从传播与接受的视角 研究了魏晋六朝文人对屈骚的认识与效仿, 对骚体文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兴盛进行了 深入阐述。郭建勋先生更是对这一时期的骚体文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成果有论 建安骚体文学的转捩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 年,第 3 期) 、 论建安 骚体文学情感指向的主要层面 (中国文学研究,1996 年,第 2 期) 、 论建安骚体文学 转向个性化、抒情化的内因外原 (求索,1992 年,第 2 期) 、 论晋代骚体文学情感的 世俗化(人文杂志,1997 年,第 5 期)等等。 唐代文学创作鼎盛时期的出现,使得骚体创作呈现出气势浑融的时代特点。李白创 作于安史之乱前夕的 远别离 , 影射自己对于这场战争的独特预感,“我纵言之将何补?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 ”描写自己的赤诚之心不被领悟与认可的苦 闷。与李白齐名,专注于批判现实创作的杜甫也有骚体作品天狗赋 ,极力描写天狗 的桀骜不驯,完美展现了唐代骚体作品的阳刚浑雄之气。赵成林、刘磊骚赋复兴与中 唐政治以贬谪文化为中心 (甘肃社会科学,2009 年,第 3 期)与张佳祺唐代骚 体文学的嬗变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年 6 月)都对这一时期骚体文学的发展 演变进行了细致研究。 宋、元之际骚体作品的隐逸精神开始彰显。历经大唐盛世,宋代统治长期处于低迷 时期,加上两党之争的日益严重,人们开始向往一种安适、隐逸的生活状态,文学创作 也大多由关注社会现实转向对自身内心的关注。王令江上词 : “步芳洲兮濯足,陟南 引 言 3 山兮采薇。江风波兮日暮,望夫人兮未来。 ”作品完全描写一种虚无的人生追求,以反 映自己在乱世中的人生状态。 元代少数民族的统治更是加重了文人志士的悲情意识与文 学创作的隐逸精神。王旭的登宪陵 : “古原空兮青草合,阴风起兮白日落。岁月冥兮 行人稀,天地荒兮虎狼恶。怅茫茫兮何归?吾将浩歌长往,赴松乔之约。 ”通过对困窘 状态的描写,来表现对于超脱的渴望。宋元之际骚体文学隐逸精神的展现,归根到底是 社会现实的反映,时代的悲剧,造就了文学的悲情。刘培、杨同亮北宋中期骚体赋风 的演变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 5 月,第 3 期) 、李薇宋代楚 辞评论及其文学意义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年 5 月) 、杨立琴元代 骚体文学研究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年 6 月)与元代骚体作品隐逸思想探 微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 年 3 月,第 1 期)都对宋元之际骚体文学的嬗 变进行了分析。 每个朝代都有其主流文学,随着时间的推移,骚体文学发展到明代虽已不处于创作 的主流地位, 但骚体文学的创作现象还是客观存在, 而且与通俗文学表现手法紧密结合, 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出现了许多人们喜闻乐见的篇章,尤其是明代中期对于文学出路 的探寻,更是激励了文人的创作热情,骚体作品浩如烟海。然而,通过查阅资料发现, 对于明代中期甚至是明代骚体文学的研究极为有限,仅仅限于流变研究,任丽华明代 前期骚体文学的新变 (许昌学院学报,2006 年,第 1 期)与明代中期骚体文学的新 变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 年,第 1 期)都对明代骚体文学的流变现象进行了关注, 并没有涉及骚体文学创作的其他方面,而且不够全面与深入。明代骚体文学研究成了骚 体文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这与明代中期大量骚体作品的存在形成了强烈反差,所以对 明代尤其是明代中期骚体文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导致不同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不同特色, 尽管是相同体式, 也会因时代的不同而沾染上时代的特征,所以骚体文学的源流问题是做好本课题的关 键。 只有掌握好骚体文学的流变脉络, 才能对明代中期骚体文学的概况有整体上的把握, 才能结合明代中期的历史特色对骚体文学创作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分析, 只有了解了时 代,才能了解这一时代之文学,所以,在充分把握明代中期政治历史背景的情况下,对 骚体文学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论分析是做好此课题的关键。 本文运用追本溯源的方法对明代中期的骚体文学作品进行初步的研究与分析, 通过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对明代中期主要流派与主要人物骚体文学创作情况的研究, 梳理明代中期骚体文学的创 作脉络, 指出明代中期骚体作品在题材、 艺术特色、 文体形式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时代感, 进而从整体上把握明代中期骚体文学的创作特征。明代中期骚体文学的研究,对当代骚 体文学研究视域和空间拓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明代历史与文学史的健全与拓展也 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第 1 章 明代中期骚体文学的创作背景及分类 5 第 1 章 明代中期骚体文学的创作背景及分类 骚体,即我们所说的楚辞体,自屈、宋以来,便以它独有的磅礴气势和汹涌澎湃的 情感表达引起了历代文人志士的重视。骚体文学虽产生已久,但对于骚体文学的界定及 相关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自汉效仿与评论之作盛行伊始,学术界对于骚体文 学的界定方法便众说纷纭,大家各抒己见,可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划分标准,形 成了骚体界定庞杂而又琐碎的局面,严重妨碍了骚体文学系统性的研究。汉代王逸楚 辞章句称屈原的作品为离骚经 ,将屈原的所有作品归入“离骚”的范畴,由此可 见,王逸所处时代的“骚”仅指离骚 ,或屈原的作品,其他相关类作品被排除在“骚” 的范围。后来刘勰文心雕龙的辨骚 ,一定程度上确定了“骚”的文体意义。萧 统文选专设“骚”体,更加增强了“骚”的文体意味,使人们对“骚”这一文体形 式达成了共识,使其成为一种文体称谓。不过他们所指代的“骚”也大都指屈、宋之作, 这也是古代骚体文学研究常把视域局限于屈、宋的原因所在。 宋人黄伯思东观余论校定楚辞序称: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 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 黄伯思对楚辞的解说,紧扣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南方 楚地文化特质,有着强悍的说服力,对于解读楚辞具有指导意义。此观点对于楚辞的理 解,已经宽泛得多,把楚辞看作是一种文学体式而不是固定的作品篇目。随着时间的推 移,人们对骚体的认识也不断深入。田宜弘汉人名楚辞漫议谈到: “楚辞之名起于 西汉。它有两种含义。一是诗体名,指战国后期楚国屈原吸取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 而创制的一种具有楚地特色的诗歌体裁。二是诗歌选集名,由西汉后期刘向辑集屈原作 品及楚、汉作家模拟的代表作,名为楚辞 。 ” 何念龙论楚辞体的内在特质兼说楚 骚传统认为: “ 楚辞是一种内容和形式密切相关的特殊文体,而浓烈的抒情性则是 楚辞体最突出的本质特征。 ” 他们都认识到楚辞作为一种文体形式的内在特征,但难免 存在以偏概全的现象。郭建勋先生对骚体文学深入系统地研究,打破了骚体文学研究的 尴尬局面,他在骚体文学:当代楚辞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中系统地论述了骚体文学: 宋黄伯思东观余论校定楚辞序m北京:中华书局,1988第 345 页 田宜弘汉人名楚辞漫议j荆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3 何念龙论楚辞体的内在特质兼说楚骚传统j江汉论坛,2001,4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6 “骚体文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屈、宋而后的纯楚骚体、楚歌体和骚体赋三种体式的作品, 以及楚骚与赋、乐府诗、七言诗、哀吊文、骈文、曲子词、戏曲等多种韵文的相互关系, 并涉及文体演变史、文学接受史、文人心态史等多个领域。 ” 可以说,郭建勋先生对于 骚体文学的研究是具有科学性与系统性的,他提出“骚体文学”的概念,并确立“兮” 字句为“楚辞体” “区别于其它任何韵文体式的标尺” ,指出“ 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 咏叹表情色彩,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并兼具多种虚词的文法功能。衍化派生其它句式 的造句功能,它作为一种文化存在,还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剧精 神。 兮 字在句中起到其它虚词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 ” 即 “咏 叹意味、节奏意味、楚文化意味以及与屈原身世相联系的悲剧意味” 。本文将依据郭 建勋先生对于骚体文学的界定方式对明代中期骚体文学进行整理与分析, 探讨骚体文学 发展到明代中期表现出来的时代特色。 深入系统研究明代中期骚体文学的表征与特点,首先要明确明代中期的划分方式。 1368 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至 1644 年崇祯自缢于北京,明代经历了约二百八十年的兴 衰,对于明代的分期问题并无太多争议,总体来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分期方法。其中一 种文学史分期方法是将这二百八十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 史 、北京师范大学主编的高等师范院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1982) 、袁行霈主 编的中国文学史都采用了两分法。另一种分期方式则为三分法,章培恒、骆玉明主 编中国文学史将明代文学分为三个时期:开国到成化(13681487)约 120 年的时 间为前期,这是文学史上一段相当漫长的衰微冷落时期;弘治到隆庆(14881572)约 84 年时间为中期,这是明代文学从前期的衰落状态中恢复生机、逐渐走向复兴的时代; 万历到崇祯末年(15731644)的 71 年时间为后期,此时的文学理论不断趋于自觉, 通俗文学得到了充分自由的发展。这一分期方式,针对明代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做了细致 合理的安排, 至今尚未出现太大争议, 而且普遍被采用, 故本文也将采取这一分期方式, 将研究对象限定为弘治到隆庆(14881572)约 84 年的骚体文学创作状况,此时正是 明代文学在复古旗帜下趋于复兴的时期,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生活, 情真意切,其中也包括了大量的骚体文学作品,是明代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 的研究价值。 郭建勋骚体文学:当代楚辞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j中国韵文学刊,2003,2 同上 第 1 章 明代中期骚体文学的创作背景及分类 7 1.1 明代中期骚体文学的创作背景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明代已经呈现出高度繁荣的景象,明代近三百年时间,文人辈 出,作品层出不穷,不但体式多样,而且题材也相当宽泛,朱彝尊的明诗综就收入 三千四百余人的诗作一万六千余首,诗作内容包罗万象,可以说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 以入题。作为一个朝代某一时期文学现象的研究不可能包罗万象、巨细无遗,然而时代 背景研究是不容忽视的。 明代的复古运动,从弘治年间兴起到明末清初的余音不断,历经了一个半世纪,是 明代文学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明代中期文学开始复苏的原因所在。明代初期,朝廷 为了巩固政治,便于统治民心,极度推崇程朱理学, “存天理、灭人欲”极度束缚了人 们的思想,剥夺了文人的言论自由,文学创作毫无朝气,诗文作品更无个性而言。元、 明易代,前朝文人大多带着元亡的沉痛感受进入新王朝,文学创作气势不高,再加上宋 濂、 刘基等元末浙东学派弟子普遍受朝廷重用, 使得明初文学作品的理学倾向极为浓重。 明前期的文学创作延续了明初宣扬程朱理学、粉饰太平的创作倾向,一味追求雍容典雅 的文风,以盛世代言人自居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更是热衷于围绕粉饰太 平而进行创作,因为他们都是在明朝建立以后成为内阁官僚,所以缺少对于元朝灭亡的 深刻体会,仅看到了新朝的盛世局面,文学创作严重脱离现实,内容枯燥无味,丝毫没 有艺术美感。但因他们政治地位不凡,世人争相追捧效仿,使明前期的文学创作严重脱 离了正常发展的轨道。 “永乐以还,尚台阁体,诸大老倡之,众人靡然和之,相习成风, 而真诗渐亡矣。 ” 为了对这一不正之风进行抨击,以复古为旗帜的文人团体对中国古典 审美特征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与反思。他们强调文学作品真情实感的表达,要求文学内容 要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艺术表达上要讲究文采与技巧,对中唐以来诗歌创作理性化、 俗化进行批判,力图以自身的创作实践恢复古典审美理想,使文学创作重新恢复高尚之 格和流美之调。因此到了明代中期,与前期相比,涌现出了大量内容新鲜大胆、艺术特 色鲜明、格调不凡的作品。 明代中期,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文化政策,士大夫们的自信心不断增强,社会的 安定,阶级地位的提高,使得知识分子的精神大为振奋,创作欲望也不断加强,改变了 文坛僵化的局面。茶陵派率先对明前期已经扭曲的诗风进行了强烈的批判,成化以后,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第 59 页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8 台阁体诗风的流弊愈加严重,应制粉饰之作陈陈相因,千篇一律。 “台阁体的后期人物 李东阳,力主规模唐诗格调,开复古文学运动的先河。 ” 于是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崛 起,用深厚雄浑的笔锋,开始倡导新的创作理念。李东阳极为重视文学的内在特征与文 体独立性,强调诗文有别,诗要“贵情思而轻事实” ,这也是他自身创作风格的很好总 结。除了实用性的哀祭文之外,他的骚体作品都反映了他的这一创作主张,如梦鹤辞 (并序) 写飘渺的梦境,影射现实生活,没有真实的现实描写,却给人真实的身心感 受,顿挫浏亮、文辞别致,与他的文学主张异曲同工。虽然茶陵派有李东阳精深的理论 与切实的创作为根基,但由于身处时代的变革时期,茶陵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创作上都 显露出一定的局限性。茶陵之后,前后七子又在情采、文采、格调等方面对复古理论进 行了进一步深化,把复古运动推向高潮。齐治平在唐宋诗之争概述中指出: “明人 好标榜以立门庭,故诗派繁狠,较两宋尤甚。稍后有茶陵诗派,前后七子;明末 有公安、竟陵两派,以迄明亡。其间主盟最久,声势最盛者则为前后七子。 ” 以李梦阳、 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的复古运动影响极为深广,几乎遍布全国。前七子的其他成员还有 徐祯卿、边贡、王九思、康海、王廷相,他们大多科第得志,政治地位较高,李梦阳曾 任户部主事,何景明、徐祯卿及王九思、康海、王廷相也先后进士及第,名动朝野,又 因他们的文学创作活动都集中于京城,所以倍受关注,影响力极大。尤其是李梦阳、何 景明对扭转明代文学风气所作的贡献,是后代学者普遍接受与认可的。 “永乐以后诗, 茶陵起而振之,如老鹤一鸣,喧啾俱废。后李、何继起,廓而大之,骎骎乎称一代之盛 矣。 ” 李梦阳在文学创作方面主张“以我之情,述今之事,尺寸古法,罔袭其词” ,所 以他的作品大多内容充实,是情与理的有机结合。最主要的是他的作品与市民阶层的思 想文化息息相通,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如愍灾歌 、 君夷犹 、 嚏赋 、 观瀑布赋 等。何景明与李梦阳虽同为一派,但文学创作主张上存有分歧,但只是对复古途径的争 议而已, 他们复古以开诗歌新纪元的理念是一致的。 但前七子的创作活动在 “文必秦汉、 诗必盛唐”复古的旗帜下也逐渐显露了其潜在的弊端,即对古代作品的过度模拟,这也 是“唐宋派”兴起的一个诱因。所谓“唐宋派”,主要是以强调唐、宋古文和宋诗中所 体现的尊道精神,来反对前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创作主张的团体。其主要成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下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第 4 页 齐治平唐宋诗之争概述m长沙:岳麓书社,1984第 36 页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第 75 页 第 1 章 明代中期骚体文学的创作背景及分类 9 员有唐顺之、归有光、茅坤、王慎中,他们从文学创作角度指出文学复古运动的某些弊 病,但其努力的方向是文与道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宣扬“道”就是主体精神,文学作 品的内容比较贫乏、模糊,因此对于文学的发展没有起到积极作用。随后,以反拨唐宋 派,王世贞与李攀龙为首,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徐中行等相唱和的“后七子” 开始兴起,他们在继承前七子倡导复古理论的基础上加以深化,在征讨程朱理学、强调 作品真情实感流露的同时,更加强调诗歌创作的形象化特征,对“以诗言理”的创作方 法进行了强烈抨击。他们比前七子更强调文学形式的重要性,但没有经历前七子复古派 作家经历过的开明政治政策,所以缺乏那种精神饱满的创作状态, “如果说后七子复古 派作家对中国古典诗歌审美特征及其发展变迁轨迹的探讨后出转精,更趋系统和深入, 因而在理论上的建树要超过前七子复古派作家,那么他们的创作成就则不如后者。 ” 复古运动在明代文学创作中的涌现, 是明代中期社会生活现状和文化思潮发展变化 的结果,也是中国古典审美特质发展变化的表现形式。前后七子间唐宋派的兴起,使文 学创作更加注重主体精神的自由表达,他们认为法度与情感应该是统一的,应以文章的 开阖来展现思维个性,但由于唐宋派受王学左派影响深重,表现出了倡导主体精神独立 的倾向,使他们的文学理论走向偏激。廖可斌先生在论及明代文学复古运动发生原因时 说: “复古运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恢复古典诗歌表达真情实感的优良传统及其他一 系列审美特征,或者说是力图以古典诗歌特别是民间歌谣等表达真情实感的优良传统, 来矫正中唐以来文人诗歌创作中的理性化倾向。因此,复古派强调复古与强调诗歌必须 表达真情实感这两者是相互统一的,复古并不等于形式主义。 ” 复古派冲破了程朱理学 的禁锢,强调作者个人情感的抒发与表达,将情与理的高度统一作为创作追求,这样就 以复古的旗帜,宣扬了新的文学创作观念。虽然这种形式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在当 时的社会环境下却具有较大的进步意义,引导了积极健康的文学作品的诞生,引领了文 学思潮的前进方向,在中国古典思潮演变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复古派在明 代文学思潮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七子派的原意是想纠正此前盛行的文学对官方意识形 态附庸的局面” ,但外界压力难免会让他们的理论以及创作趋于流弊,例如在艺术形 式上的模拟倾向严重等等。当时代朝着崇尚个性自由的方向发展时,复古派的理论和创 廖可斌复古派与明代文学思潮(下)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4第 443 页 廖可斌复古派与明代文学思潮(上)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4第 202 页 黄卓越佛教与晚明文学思潮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第 12 页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作更显得障碍重重,因而,在明代后期,徐渭从与唐宋派完全不同的另一个立场上对后 七子提出严厉批判,要求抛弃复古的理论旗帜,提倡个性精神的自由创作。 1.2 明代中期骚体文学分类 在充分了解明代中期政治、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对骚体文学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 系统分析是做好论文的关键。本人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读与分析,对明代的骚体作品进 行了整理, 并对明代中期的骚体作品进行划分, 经过一番去粗存精、 去伪存真的整理后, 共搜集 1488 至 1572 年间八十余位作家的五百余篇作品,题材丰富、体式多样,具有一 定的研究价值。 骚体文学自屈、宋伊始就奠定了其哀怨抒情与激越表达的创作传统,其题材也不外 乎是对自身怀才不遇与国家忧患的悲愤,但时代是进步的,体式也不会固守不变,晁补 之续楚辞 : “自风雅变而为离骚 ,至离骚变而为赋,辟江有沱,乾肉为脯, 谓义不出于此,时异然也。传曰:赋者,古诗之流也。故怀沙言赋, 桔颂言颂, 九歌言歌, 天问言问,皆诗也, 离骚备之矣。盖诗之流,至楚而为离骚 , 至汉而为赋,其后赋复变而为诗,又变而为杂言、长谣、问、对、铭、赞、操、引,苟 类出于楚人之辞而小变者。 ” 历经两千多年的演变,明代中期的骚体文学样式已经相当 宽泛,任何题材都可以拿来进行创作,已经涵盖了寿辞、哀辞、迎送神曲、即兴抒情等 多种题材的内容,体式运用上更是不断创新,但因其哀怨抒情传统,其中哀祭作品所占 比例较大,而且一些作家的大多数骚体作品都是哀祭类,比如周瑛的 9 篇骚体作品就有 7 篇为吊辞,可见这一传统体式在抒发哀怨之情方面的优势。 骚体文学发展到明代中期早已具备了驳杂的特点, 首先考虑到的便是对具体作品进 行分类研究,本人对搜集的五百余篇骚体作品进行了整理分析,其大体分布情况如下: 首先,明代中期骚体创作中以歌、操、辞、引等命名的骚体作品一百余首。其中以 歌命名的三十余首,如王守仁和仁歌 ,王慎中招隐歌 ,李攀龙大风歌 、 易水 歌等;以操命名的三十余首,如程敏政黄石操 、祝允明金兰操等;以辞命名 的四十余首,如陆深春山辞 、郑善夫凤山辞等;以引命名的十首左右,如朱诚 泳明月引 、皇甫涍流水引等。 其次,在明代中期骚体作品中,哀祭作品有九十余篇。其中包括哀辞四十余篇,如 宋晁补之鸡肋集卷三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检索版) m/cd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第 1 章 明代中期骚体文学的创作背景及分类 11 陆深陈翁哀辞 、杭淮兵部刘岩悼母哀辞等;祭文二十余篇,如倪岳祭陈思悦 文 、王慎中祭翟都宪乃堂文等;吊辞二十余篇,如归有光吊何氏妇文 、黄佐吊 许大夫文 等; 其余篇目便是为数不多的墓志铭与诔文, 有归有光 乐清丞沈君墓志铭 、 王慎中陈母林夫人墓志铭 、罗洪先罗生汝奎诔文等等。 此外,明代中期骚体作品中有骚体赋二百首左右,可以说是明代中期骚体作品的主 要组成部分。这和早期骚体对于赋的影响有着直接关系。屈原精彩绝艳、文气酣畅的文 学形式直接影响了汉赋创作, 使得骚体创作形式与汉赋有机结合, 可谓是骚体赋的正源。 贾谊吊屈原赋首先将骚体创作形式与汉赋相结合,吊屈原以自我开解,开“悼骚” 先河。 “隐三年而无诀兮,岁忽忽其若颓。 ” (东方朔七谏自悲 ) 、 “处方舍之幽门兮, 穴居石而窟伏。 ” (东方朔七谏哀命 ) 、 “众比周以肩迫兮,贤者远而隐藏。 ” (严忌 哀时命 ) ,此后各种题材开始逐渐步入骚体赋的创作中来,骚体以它特有的表达方式 和情感表达技巧成为了汉以后倍受关注的文体形式,被历代文人志士效仿传承。到了明 代中期,骚体赋在各种文体形式充斥文坛的情形下仍散发着特有的光辉,尤其是在复古 的倡导下出现了大量借古题进行骚体创作的形式, 表现了复古旗帜下文人志士高涨的创 造热情,其中不乏优秀的篇章,如陆容定志赋 、杨慎戎旅赋等。明代中期骚体 赋在创作题材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李梦阳钝赋斥责小人工巧的同时感喟自己愚 拙, 述征赋 、 宣归赋自述遭遇,表现了一种不畏曲折、不屈不挠的精神, 吊申徒 狄赋 、 吊鹦鹉洲赋则是激昂悲愤,借古讽今,抨击君王与权贵的昏暗。何景明的骚 体赋比较多, 白菊赋 、 后白菊赋尤其以清词秀句取胜。以“精洁”著称的徐祯卿 骚体作品也以简易见长, 放言赋 、 济淮赋 、 申祇赋等古代同类题材的作品一般 都为长篇,到了徐祯卿笔下都变得言简意赅,不过百十来字,而不乏情感的贯通,字句 十分温婉动人。 此外,在明代中期骚体作品中,还有迎送神曲、寿辞等十余篇,如倪岳忠爱庙迎 送神曲 、何乔新右迎神 、李梦阳三原王公寿辞 ,王立道寿侯母 、 寿钱氏 等。 总体来看,明代中期骚体作品约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继承了骚体长于抒情传统,抒 情性较强、情感较为浓重的作品,如章懋中秋赏月赋 、程敏政瀛东别业赋(并序) 、 王守仁吊屈平赋(并序) 、何景明述归赋(并序) 等,这些作品因情感繁复,内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容交杂而篇幅较长;第二类是题材单一,内容简略的咏物写怀之作和即兴抒情之作,前 者如石珤灌木词 、史鉴云松辞 、顾清山水辞等,特点是以单一之物发单一之 情;后者如顾清漫兴亭 、张治道闷赋 、叶良佩闵独赋等,这类作品因即兴抒 情而篇幅较短; 第三类是传统楚歌体的作品和以骚体写 “乐府” 之作, 前者如祝允明 思 儿子歌 、王守仁和仁歌 ,后者如宗臣车遥遥篇 、 昔思君等,这类作品受传统 体式的限制,一般只有几十字。可以说,到了明代中期,骚体作品的体式已经非常灵活, 可以根据创作的需要进行自由取舍。 第 2 章 明代中期骚体文学题材的拓展 13 第 2 章 明代中期骚体文学题材的拓展 明代中期,社会不断进步,经济趋于繁荣,使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提升,其进行文 学创作的信心也得到不同程度振奋,文坛相继出现了一批情感较为真挚浓烈的骚体作 品,避免了明代前期骚体作品繁芜浊重、物象过密的时弊。明代中期骚体作品几乎涵盖 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思乡怀人、思念送别、向往归隐、咏物写怀等都是明代中期骚体 作品进行创作的重点,所反映的现实生活相当具体,甚至是生活中细小琐碎的事务也可 以入题。 2.1 知己难逢的失意苦闷 知己难逢造就的失意苦闷一直是历代文人进行文学创作的主题,自从诗经 、 楚 辞始,失意苦闷之情就直接或含蓄流露于各种文学体式。明代中期骚体创作中也包含 了大量此类作品,充分表现了作者内心苦闷的难以解脱与对时代的感慨与无奈。如杨慎 无闷篇 、李东阳四知叹 、张治道闷赋都真切的表达了这种情感。 茶陵派代表人物李东阳高度重视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与写作技巧,倡导“格调” , 力求恢复古代作品浑健素雅的风格,同时在古代诗歌“诗言志”的基础上倡导诗歌对内 心主体精神的表达,认为文学作品具有震撼精神、激励斗志的功能,如他的四知叹 :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下有厚地兮,上有苍旻。纵不吾知兮,吾心有神。 金独何为兮至吾门,吾闭吾门兮省吾身。 作者借用后汉书杨震传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四知”的典故言明自己的坚 定立场,语言极其通俗易懂,字句之间流露真情,毫无词句雕琢之迹,把厌倦仕途的情 绪和萦绕的苦闷一一道出,内心苦闷的难以解脱尽情挥洒,满怀的赤诚更是无人问津, 造就了绵延不断的愁苦。 被苏州人称为“吴门四才子”的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可以说是明代 中期具有失意苦闷意味的作家群体,这与他们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他们都才华 出众,一心读书求取功名而屡遭失败。祝允明少年擅长诗文、书画,青年时期发 奋读书,他认为凭着自己的努力与才华进京考试,实现理想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可连续七试礼部都没有成功,这对他的打击极大,自信心大打折扣,心境与性格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逐渐发生了转变。仕途的失意对祝允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饱尝世态炎凉之 后,他的思想由追求功名、报效朝廷逐渐转向了独善其身、享乐人生,这样的观 念转变必然会反映到他的作品中,如祝允明怀遇赋(并序) : 有耄颠顿,趋以长物兮。承事君子,嗟兹之疢恶兮。固易忽以眯,大人无 我以博爱兮,胡宠。特乃吾以騊駼顾伯乐,嘶于驾兮,金踊。夫良冶无荧而榖 兮,田莫有滞穗。怀哉至遇兮,无稗以自弃。 行文自述人生经历,把自身经历的一切婉转道出,同时对自身的处境深感自责,与其说 是对他人的愧疚,不如说是对自身的愤慨,给人一种饱经风霜又无能为力之感。再有, 祝允明伤赋 : 玄云羃兮白日曀,鸟潜栖兮木叶交坠。涂无人兮阒然异世,阖关伏息兮曾 不得以出。气目兮涕涔涔,伤哉厄兮厉熏心。谁为圣人兮无闷?伤哉伤哉 兮,谁似此困? 通过云日相依、 木叶交坠与自身的孤苦烦闷形成强烈对比, 抒写内心无限的苦闷与哀愁。 徐祯卿诗文作品较多,在诗坛号称“文雄” ,他的骚体作品中也有对于失意苦闷之情的 描写,如他的放言赋 : 徒淡泊以自苦兮,孰神仙之能执。出郭门而遥望兮,何丘坟之历历。嗟圣 愚之奚别兮,曷仙举之寥寂?信死生之必然兮,恨修短之多忒。愿放志以自娱 兮,穷生人之玩溺。永逍遥以徜徉兮,俟天命之我毕。 通过对苦难人生的哀叹,描写自己内心深处的无限感伤, “愿放志以自娱兮,穷生人之 玩溺”更是流露一种壮志难酬的苦闷,进一步增加了内心的孤独与失落感。在对人生的 纵向感悟下,抒发自己苦闷的内心感受,是徐祯卿创作的惯用手法,相比之下,丘浚的 后幽怀赋情感表达的更为直接一些: 嗟予生于遐僻兮,夙有志于匡时。理无一而弗兮,事经目而辄思。幸致 身于承明兮,冀少见于施为。纷时制之各异兮,羌所见之多违。岁冉冉其将老 兮,顾所怀之弗遂。徒兀兀以勤劬兮,竟莫成乎一事。抚中怀而自惜兮,窃禄 食而深愧。恐终待而无时兮,思从此而远逝。 表达了自己忧郁苦闷的内心, “岁冉冉其将老兮,顾所怀之弗遂。徒兀兀以勤劬兮,竟 莫成乎一事。抚中怀而自惜兮,窃禄食而深愧。恐终待而无时兮,思从此而远逝。 ”简 第 2 章 明代中期骚体文学题材的拓展 15 练朴实的语言交代了建功立业的急切造就了时不我待的忧伤,这与屈原离骚 “老冉 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异曲同工,随后文中更是发出了“嗟予生于遐僻兮,夙有 志于匡时”的深切感慨,在抒发自身苦闷之情的同时指出造就这种后果的社会原因,这 也是明代中期骚体作品与前代作品相比抒发失意苦闷之情的不同之处, 这在尚处于封建 社会的中国还是比较少见的。此外,朱诚泳明月引也借助对月的感慨表现了自身的 失意苦闷,这种借用“月”这一指代时间流逝的物象表现自身苦闷的方法,更加衬托出 这种苦闷的难以解脱。 “青天有月兮照八荒,银汉无云兮流素光。平分寒暑兮变炎凉, 几人欢乐兮几悲伤。 ”简单几句把自身的苦闷融入对世间及宇宙的观念中,不但表现了 豁达的人生观,而且表现了面对苦闷超然的态度,这也是与明代前期甚至是前代的作品 相比不同之处。此前的作品较注重失意苦闷之情的反复吟咏,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表现自 己的孤独无依,抒发自己内心无限的苦闷。例如: 唐宋之问高山引 : 水一曲兮肠一曲,山一重兮悲一重。松槚邈已远,友于何日逢。 北宋沈括幽命 : 仲何为兮中野?澹将洋兮疏驾。目游兮形留,欲逍遥兮日下。 元代刘敏中东山赋: 发壮怀于尘世,飞妙墨于石壁。仰苍穹兮何言,抚丹心兮谁识。 明初袁凯莘野操 : 黍苗之芃芃兮,资雨露之功。终岁在畎亩兮,丰年之可望。 尧舜去我兮,日远而心伤。夏王有道兮,吾于此而徜徉。 他们或借助于重重的景物,或反复吟咏政治或环境给自己带来的失意苦闷,层层渲染, 仿佛只有这样的表现方式才能充分抒写内心的苦闷。 由于明代中期开明的政治与文化政策,文人阶级拥有充分的人身与言论自由,摆脱 了一贯的政治高压,所以即使是哀怨苦闷的失意人生题材,也表露出时代特征,这种自 由的创作精神在明代前期的文学作品中是看不到的。 2.2 怀乡送别的深切思念 怀乡情节,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创造的母题, “亲情是人与人之间共同血缘关系而 产生的感情, 这种感情具有先天性与伦理性, 十分稳固与深厚。 无论是父母与子女之间,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还是兄弟姐妹之间,甚至与亲人有血缘关系者,多会休戚与共,互相连系着一条关心、 思念的感情红线。 ” 所以,文学作品中对家乡以及亲人的思念显得格外浓烈,羁旅愁 思 、 闺中怀人、 征人思乡尤其是文学创作的主题。中国历代怀乡作品中都蕴含着对故 乡的怀念与对自身遭遇的感伤,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与创作特性,寄托了对 国与家的深刻思念与迫切向往。 历代身处不同境遇的文人用自己富于乡愁的笔触创作了 大量怀乡作品,融通了文人们的怀乡情节。 古代怀乡作品中好多掺杂了对“国”的担忧,可以说,在我国怀乡情节中“国”与 “家”是相通的。这一特点在楚辞中就有所体现,屈原忧国忧民,身怀美好政治理 想而屡遭挫折,忠而被谤,美政理想最终未能实现,被放逐异地,忧愤而作离骚 , 谱写了“怀邦恋国”的伟大篇章。可以说,这种对“国”与“家”的忧虑已经与屈原的 生命融通。正如诗大序所说“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 ,诗人与国、与家的感 性存在,屈原做出了全面的诠释,被历代文人所传承,尤其是杜甫,他在战乱年代将忧 国忧民的故国之思进一步发扬光大, 创作了众多爱国诗篇。 战乱不断, 倦于奔波的士人, 对“家”的渴望是难以形容的,进一步讲,更是一种心灵归宿,这也是“怀乡”这一主 题之所以能成为诗歌创作母题,给士人带来渊源不断创作灵感的根基所在。明代中期怀 乡作品中“家”与“国”还是相通的,虽然不再是对战乱中“国”与“家”的向往与忧 虑,但也在侧面影射了中国传统怀乡情节。儒家讲“进”可以报效国家, “退”可以事 奉父母,怀乡情节逐渐成为士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心理补偿方式,仕途的坎坷、政治的 黑暗、内心的凄凉孤寂都可以借“怀乡”主题淋漓尽致的发挥。发展到明代中期,怀乡 作品可以说不再是为怀乡而作,而是为情感的宣泄而怀乡,例如李梦阳的怀乡 : 伐辛夷兮采芳芷,葺荷屋兮荫兰渚。佳人去兮不归,灵连蜷兮愁望予。涉 世径兮历险阻,驾玄骖兮又文牡。岁冉冉兮既不我留,怅怀乡兮汨夷犹。葛藟 离离兮石间,雨冥冥兮山之幽。旋予马兮故阿,陟堂址兮搴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