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论文)清末到民国时期乌审旗的蒙地放垦.pdf_第1页
(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论文)清末到民国时期乌审旗的蒙地放垦.pdf_第2页
(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论文)清末到民国时期乌审旗的蒙地放垦.pdf_第3页
(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论文)清末到民国时期乌审旗的蒙地放垦.pdf_第4页
(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论文)清末到民国时期乌审旗的蒙地放垦.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在近代蒙古的历史上,蒙地放垦一直是个颇具特色的历史课题。蒙 地放垦的推行,对内蒙古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清末至民 国时期,乌审旗的移民垦殖有着多样性的特点,弄清乌审旗的蒙地放垦 情况,不仅对进一步研究乌审旗的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的影响有很大 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到乌审旗的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 付出的艰辛与努力,感受到蒙古族人民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所背负的沉 重。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乌审旗的蒙地放垦与其他地区相 比,放垦时间,后果都不一样,矛盾复杂,问题突出,影响比较大,具 有很典型的意义。 本文首先概括了乌审旗的历史概况及开垦前的私垦情况和其开垦的 时代背景,并分析了放垦蒙地的背景其实是内忧外患,国库空虚。蒙地放 垦的实质其实是为了聚敛蒙财。 其次对乌审旗清末至民国时期的蒙地放垦的过程作了介绍,清末的 时候,蒙古王公和垦务官吏不顾当时的自然状况,不顾牧民的生活条件 及汉族农民的承受能力,蒙古王公和垦务官吏相互勾结大量丈放牧地和 已耕地,收取押荒银,用高压政策,强行的放垦,导致乌审旗局势动荡, 广大农牧民流离失所,难以生活。之后的中华民国政府对蒙的政策虽然 与清朝时期的有所区别,清末的开垦给乌审旗造成了社会动乱,为使民 国时期的开垦更加稳妥,民国三年后,曾发布了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 这些文件内容比起清朝的开垦在完善深入上有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统治 者还是继承了清政府的做法,依旧推行民族压迫和经济掠夺的政策。加 上这时期政局动荡,战火频繁,国家和地方的财政匮乏,使统治者对蒙 旗土地的掠夺更加变本加厉。 本文最后通过对清末到民国时期蒙地放垦给乌审旗的社会,经济, 内蒙古师范大掌硕士学位论文 自然环境带来的变化和影响的总结分析,反映了放垦蒙地虽然使乌审旗 的农耕业有了很大的扩展,丰富了他们的经济生活,但从总体上来说,导 致了严重的农牧冲突,激化了民族和阶级矛盾,造成了影响深远的自然 环境破坏。因此,清末到民国时期的蒙地放垦对乌审旗经济、社会的发展 所带来的主要是负面的影响。 关键词:清末,民国,乌审旗,蒙地放垦。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m o d e m h i s t o r yo fm o n g o l i a ,t oc u l t i v a t ev i r g i nl a n do fm o n g o l i a h a sb e e na s u b j e c t o fc o n s i d e r a b l eh i s t o r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砀e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c u l t i v a t ev i r g i nl a n do fm o n g o l i ah a dag r e a tp o l i t i c a la n d e c o n o m i ci n f l u e n c et ot h ec o m m u n i t yi ni n n e rm o n g o l i a t h ei m m i g r a n t s c u l t i v a t i o nf r o mq i n gd y n a s t yt ot h ep e r i o do f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i nw u s h e n h a dv a r i o u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oa s c e r t a i n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c u l t i v a t i o no fv i r g i n l a n dh a sas i g n i f i c a n tf u n c t i o nt of u r t h e rs t u d yt h ep o l i t i c s ,e c o n o m i ca n d n a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o f s h e nq i m e a n w h i l e ,w ea l s oc a nu n d e r s t a n dt h e h a r d s h i pa n de f f o r t sw u s h e np a i di n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 ,f e e lt h eh e a v y b u r d e nw h i c hw u s h e nm o n g o l i a np e o p l ec a r r i e dt h r o u g hi nt h ep r o c e s so fi t s h i s t o r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b e c a u s eo ft h es p e c i a lg e o g r a p h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 h i s t o r i c a lc o n d i t i o n s ,i nc o m p a r i s o nw i t ho t h e rr e g i o n s ,t h et i m e ,r e s u l t , c o m p l e x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 ,o u t s t a n d i n gp r o b l e m s ,a n dr e l a t i v e l yl a r g ei n f l u e n c e m a d ew u s h e n sc u l t i v a t i o no fv i r g i nl a n dh a dt y p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h i s p a p e r f i r s to u t l i n e st h e h i s t o r y o fw u s h e np r o f i l ea n d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 so ft i m e so fp r i v a t ec u l t i v a t e dl a n dr e c l a m a t i o nc a s eb e f o r et h e r e c l a m a t i o n ,a n da n a l y z e s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c u l t i v a t i o no fv i r g i nl a n d i s d o m e s t i cs t r i f ea n df o r e i g na g g r e s s i o n a n db a n k r u p to fn a t i o n a lt r e a s u r y t h e e s s e n c eo fr e c l a m a t i o nw a sa c t u a l l ya i m e da tc o l l e c t i n gt h ew e a l t ho f m o n g o l i a np e o p l et o f i l lt h en a t i o n a lt r e a s u r yt h e n ,t h ep a p e ri n t r o d u c e s p r o c e s so ft h ec u l t i v a t i o no fm o n g o l i a nl a n di nw h s h e nm a i n l yf r o m t h e nl a t e q i n gd y n a s t yt ot h et i m eo f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i n t h e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 , m o n g o lp r i n c e sa n dr e c l a m a t i o na f f a i r so f f i c i a l sr e g a r d l e s so ft h en a t u r a l s t a t u so fw u s h e na tt h 【a tt i m e ,r e g a r d l e s so ft h el i v i n g c o n d i t i o n so f m o n g o l i a nh e r d s m e na n df a r m e r s b e a r i n gc a p a c i t y , e n f o r c e dah i g hh a n d e d p o l i c y o fr e c l a m a t i o n ,t h e r e f o r eb r o u g h tau n r e s to fm o n g o l i a na n dh a n g a t h e r e d i n t o a n g e r t or e s i s t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7 m o n g o la r i s t o c r a c ya n d r e c l a m a t i o no m c e r sd u gu pi nc o l l u s i o nw i t hc u l t i v a t e dl a n da n d ,c o l l e c t i n g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d e p o s i tf o ro p e n i n gv i r g i nl a n d ,a n dt h e r e f o r eal o to ff a r m e r sa n dh e r d s m a n l o s tt h e i rh o m e ,a n dd i f f i c u l tt os u r v i v e a l t h o u g ht h ep o l i c yo fr e p u b l i co f c h i n a ,w h i c hc a m ea f t e r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 h a ds o m ed i f f e r e n c e sw i t ht h a to f q i n gd y n a s t y , t h em a s sc u l t i v a t i o na tt h ee n do fq i n gb r o u g h tu p h e a v a lt o w u s h e n i no r d e rt of i n dam o r es a f em e t h o do fp o l i c y , i nt h et h i r dy e a ro f r e p u b l i c ,as e r i e so fp r i n c i p l e sa n dp o l i c i e sw e r ei s s u e d t h e s ed o c u m e n t s w e r em o r ec o m p l e t ea n dd e t a i l e dt h a nq i n gd y n a s t y s b u tt h er u l e rs t i l l f o l l o wt h ew a yo fq i n gd y n a s t y , c o n t i n u e dt h e i rn a t i o n a lo p p r e s s i o na n d e c o n o m i cr o b b e r yt om o n g o l i a n t o g e t h e rw i t ht h eu n r e s to f p o l i t i c a l 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t i m e ,w a r sw e r em u l t i f a r i o u s ,a n dn a t i o n a la n dl o c a l g o v e r n m e n tf i n a n c i a l l ye x u s t e d ,i t f u r t h e ri n t e n s i f i e dt h e r o b b e r y o f m o n g o l i a nv i r g i nl a n d l a s t ,b ys u m m a r i z i n gt h es o c i a l ,e c o n o m i c ,a n dn a t u r a li n f l u e n c eo f r e c l a m a t i o no fw u s h e n v i r g i nl a n di n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 , t h i sp a p e ri l l u s t r a t e s t h et m t ht h a ta l t h o u g ht h ec u l t i v a t i o no fm o n g o l i a nv i r g i nl a n dd e v e l o p e dt h e a g r i c u l t u r eo fw u s h e nv e r ym u c h ,a n de n r i c h e dt h e i re c o n o m i ca n dl i f e ,b u t i ng e n e r a l ,i tl e dt oas e r i o u sc o n f l i c t i o nb e t w e e nf a r m e ra n dh e r d s m a n , i n t e n s i f i e dt h en a t i o n a la n dc l a s s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a n dw h a ti sm o r e ,i tg a v er i s e t on a t u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d e s t r u c t i o nw h i c hh a s l a s t i n g i n f l u e n c et ot h e g e n e r a t i o n s t h e r e f o r e t h er e c l a m a t i o na tl a t e q i n ga n de a r l yr e p u b l i c b r o u g h tn e g a t i v ei n f l u e n c et ow u s h e n ss o c i e t ya n d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k e yw o r d s :l a t e q i n gd y n a s t y w u s h e n q i 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r e c l a m a t i o n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 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 包含本人为获得内蒙古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 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感谢。 签名:丝互卿日期:声o 年月i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内蒙古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内蒙古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 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 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 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也 签名 日 引 言 引言 ( 一) 本文研究内容 本文对乌审旗蒙地放垦的研究主要是在清末至民国时期。 本文正文分三部分,第一章概述了乌审旗的历史概况,放垦前的私垦情况和放垦 蒙地时期的特殊的时代背景。第二章主要阐述了乌审旗蒙地放垦的全过程,分别探讨 了清末对乌审旗的蒙地放垦和民国时期乌审旗的放垦情况。最后对蒙地放垦给乌审旗 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作了总结分析。 蒙地放垦对清政府来说确实达到了其开始时利用放垦,解决财政危机的初衷。但 这都是从蒙汉人民身上榨取来的,对内蒙古各族人民来说是一场严重的灾难。具体地 说,蒙地放垦政策的实行,对于蒙古人民主要是因为新开垦土地而破坏了他们的畜牧 业又或因丈放已垦的土地而夺取了他们的土地占有权。放垦所造成的所谓“蒙人失 地 是失去了两种地,一种是原先不见粮食的牧场,一种是早已开辟的农田重新丈放, 既收他的地,复分他的地租,对于蒙古族人民的经济收益也是严重的损失。对于汉族农 民,主要是被掠夺押荒银和岁租。汉族农民先要付给蒙民一定的地租,而又要给官吏交 一次租,遭到的是更加强制性的经济掠夺。 蒙地放垦政策实施中,对蒙汉各族人民造成的残酷压榨与剥夺,使民族矛盾和阶 级矛盾更加激化,引起了蒙汉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清未至民国时期的蒙地放垦、滥 垦对草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是近代以来蒙古地区草原沙化的主要原因。 清末至民国时期放垦蒙地所出现的问题也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 ( 二) 研究概况及选题 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蒙地开放这一问题已有开拓性的研究。例如:日本学者 安斋库治清未绥远的蒙地丌放( 内蒙古师范学院编印1 9 6 4 年) 、梁冰伊克昭盟 的历代开垦和近代社会形态变化、鄂尔多斯史志文稿( 第4 辑,1 9 8 5 年) 、宝玉 清术绥远垦务、内蒙古史志资料选编( 第一辑) 、祁美琴伊克昭盟的蒙地放 垦等文i 这些文章主要讨论了伊盟的清末至民幽的垦务和土地关系。此外许多学者 在研究清术内蒙古地区的垦殖和“移民实边? 等问题上,也涉及到了乌审旗的蒙地放 垦。如:黄时鉴论清术清政府对内蒙古“移民实边”政策、留金锁略谈清末“移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民实边”政策的作用、卢明辉清末“移民实边 对内蒙古的影响等,对近代内 蒙古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土地制度和土地的开发利用,内蒙古生态 环境的变化,尤其是荒漠化灾害的成因,都做了详细的阐述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成 果对本文的撰写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但以往学者对蒙地放垦的研究大都是讲述整个内蒙古地区的蒙地放垦或是伊克 昭盟的蒙地放垦,涉及范围比较广泛。很少涉及到乌审旗的放垦情况,缺乏全面系统 的论述乌审旗的蒙地放垦过程及其后果。 由此看来,以往对乌审旗的放垦问题尚有不够完备之处,这就为本文的写作留下 了很好的空间,这也是本文选题的依据所在。研究乌审旗的蒙地放垦可以窥一斑而知 全貌,对于探讨伊克昭盟的蒙地放垦,对于清末至民国时期蒙古地区的政治,经济, 文化,民族关系史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因此对乌审旗蒙地放垦的深入研 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2 一、历史背景 清末到民国时期乌审旗的蒙地放垦 “买走我通嘎朗河的是神木的土豪们传来紧急命令的是王府的官僚们 把我朝南的河湾分出去安心了吧把我芒哈陶勒盖的牧场放出去完事了吧”鄂 尔多斯民歌通嘎朗河里这样唱到,在乌审旗民歌六十棵榆树中更是详尽的描 绘了家乡乌审旗美丽富饶的风光,这里有我们“百花盛开的沙草滩绿草覆盖的黄陶 勒盖牧场”,有“五彩牲畜遍布的三道泉子”而这就是“我们祖祖辈辈居住着的家乡”, 但是“专横的官吏把它卖掉歇心了”。这些都是清末到民国时期在鄂尔多斯实行“开 放蒙荒”时流传于乌审旗的民歌。它们质朴、真实、如同一面历史的镜子般反映了当 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生活。 一、历史背景 ( 一) 清末蒙地放垦前的乌审旗 乌审旗位于鄂尔多斯西南部,内蒙古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的低洼地带,地处毛乌 素沙漠腹地,是内蒙古地区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东北部、北部与伊金霍洛旗、杭 锦旗接壤,西北部、西部与鄂托克旗交界,西南部与鄂托克前旗相连,东部与陕西省 榆林、东北部的部分地段与陕西省神木县相依,南部与靖边县、横山县为邻,这里地 域辽阔,风物成宜。东部沙漠相间,林草点缀,西部平展开阔,气候宜人,南部河流 众多,以无定河( 萨日乌素河) 为主流的黄河水系贯穿原野,集聚农牧业优势1 ,早 在旧石器时代,萨日乌素河流域就成了“河套人”借以生息繁衍的牧场和渔猎之地。 在人类不断进化的历史过程中,乌审旗及其周边地区就逐渐形成了许多原始部落,他 们把这里当成牧场和狩猎地。秦汉时期,乌审旗为上郡地,东汉至晋代,匈奴、鲜卑、 乌桓等少数民族先后入牧。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中原帝王曾在这里实行过移 民开垦和屯兵军垦,这里逐渐成为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民族交往杂居之地。公元 4 世纪夏国曾在这里建都。大夏国的疆域大致包括今陕西渭水以北,鄂尔多斯地区西 武学敏:鄂尔多斯及用边旗县区经济礼会发展伊f 究,内蒙古农业大学版社,2 0 0 7 年9 门 1 6 5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南部及甘肃东南部,其都城统万城,正是建于这一地区中心地带的鄂尔多斯南端,即 今乌审旗南、陕西靖边县北的白城子。明代中期乌审旗成为鄂尔多斯万户的右翼伯速 特,卫新二部的领地。 清顺治六年( 1 6 4 9 年) ,鄂尔多斯的右翼前旗建立,称乌审旗2 。清朝初年,为 禁止蒙汉往来,对鄂尔多斯地区实行严格的封锁政策,在其南部沿长城边外划一条南 北宽五十里的禁地,不允许汉人进入垦种,也不让蒙古人进入游牧,称为“黑界地。 乌审旗与陕西毗邻,经过明末清初的长期战争,陕西的很多与乌审旗毗邻的州县,土 地贫瘠、荒旱连年,加之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百姓生活极端困苦。很多汉民宁愿“入 蒙籍、为蒙奴3 来换取在蒙旗有地可耕的机会。乌审旗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致力于 招徕流移,垦辟荒地,但清廷对蒙古私自招垦处罚较为严厉,当时迁入到乌审旗地区 的汉民也是极少数。 乌审旗地区的开垦是随着清廷对鄂尔多斯部蒙古王公的防范心理逐步解除而开 始的。“黑界地”开垦之始,“出边”垦种的并不多。康熙三十六年( 1 6 9 7 年) ,清政 府批准将长城以北蒙古的林莽之地开垦种植。康熙五十八年( 1 7 1 9 年) ,清政府派人 巡查后决定,将长城以北宽3 0 里的土地租给汉人耕种,每张犁交租5 斗。雍正八年 ( 1 7 3 0 年) ,放垦面积又增加了5 0 里宽。雍正十年( 1 7 3 2 年) ,清政府又宣布如蒙民 同意,可以再宽5 0 里以外,再租放土地,以取地利。乾隆元年( 1 7 3 6 年) ,“榆林、 神木等边口,越种蒙古馀闲套地约三四千顷,岁得粮十万石4 。乾隆八年( 1 7 4 3 年) , 清政府又规定,原5 0 里租放地仍按5 斗交租,超出部分每张犁交租一石,白银一两。 从此,长城外5 0 里宽的乌审旗游牧地出现蒙汉杂耕局面。乌审旗与陕西相邻,随着 “黑界地 的开放,一部分移民进入该地。随着开垦的扩大,移民的增多,一小部分 商人逐渐进入乌审旗地区,尤其是近边汉族移民聚集的地区,与乌审旗毗邻的靖边县 口外的宁条梁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商业市镇。商业移民在数量上与农业移民虽不可同 日而语,但这些移民对乌审旗地区的蒙汉人民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由于这种私垦是时兴时废的,所以,对当地的自然植被没什么明显的破坏,对人 们的经济生活也没造成太大的冲击。真正使乌审旗乃至内蒙古的畜牧业,自然环境遭 1 乌审旗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4 2 武学敏:鄂尔多斯及用边旗县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内蒙古农业人学出版社,2 0 0 7 年9 月1 6 5 7 3 清睾丰h 实录康熙五1 年五月乇寅 4 清高宗实录乾隆冗年兰月丁已 4 一、历史背景 受巨大冲击,给蒙古社会的政治经济造成严重后果的,是清末民国时期的大规模的官 垦。 ( = ) 蒙地放垦时的政治形势 由于清朝封建统治阶级盲目自守,闭关锁国,清朝末年,社会发展缓慢,同时, 中央集权的高压政策,也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统治集团内部穷奢极欲, 国家财力挥霍殆尽。鸦片战争以后,国力的腐朽和外敌入侵使清政府签定大量丧权辱 国的不平等条约,支付巨额赔款,白银大量外流。紧接着,1 9 0 0 年的义和团运动, 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在人民革命斗争面前,外国侵 略者要求清政府不仅要成为俯首贴耳的奴仆,而且要成为统治中国人民的有力工具。 于是,国联军打进北京,帝国主义强烈对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它改变当时韵无能 状态。蒙古地区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渗透下,一些本来是清朝在蒙古地区实行有效统 治的忠实代理人王公上层,开始产生了离心倾向,蒙古王公不足倚的情况日益明显。 而长期以来作为清朝一支得力的军事力量的蒙古骑兵,由于畜牧业经济的日渐衰退, 已经失去了朝气,实力大为削弱,既无法抵御外国侵略者的洋枪洋炮,也无力扑灭国 内农民起义的烽火,蒙兵的情况急待解决1 。 在这种情况下,朝野上下要求充实边防抵御日俄侵略势力的呼声越来越高。张之 洞分析当时的形式后,指出“蒙古强则我之侯遮也,蒙古弱则彼之鱼肉也 2 请求清 政府通过开放蒙禁、实行屯垦或招垦来加强蒙旗的力量,以抵御日俄的侵略。封疆大 吏岑春煊讲的更明白:“近则俄人之势日益强盛,蒙古之众日就贫弱。备之 之策,莫如开蒙部之地,为民耕之地,而竭蒙地之租,练蒙部之兵。边实兵强,防密 盗靖,计无先于此者 3 。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财政拮据的严重危机,再加上大量 的军费开支,已无力承担,为缓解内外交困的紧张局面,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慈禧太 后操控的清政府不得不于1 9 0 1 年1 月2 9 曰宣布实行“新政”。怎样在内外蒙古实施 新政,清政府不仅派人进行考察,而且要求中央政府各部以及驻蒙古地区将军、都统、 大臣提出具体建议,蒙古王公也要积极参加。最后清政府决定打破2 0 0 多年来的封禁 政策,把移民实边、开放蒙垦、搜刮押荒银作为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导致清末 大放垦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蒙古内部的政治经济的衰退。随着蒙古军事力量的衰 1 祁美琴:内蒙古近代史论从一伊克昭盟的蒙地放垦( 第叫辑) 1 9 9 1 年6 2 张之洞:张文襄公伞集奏议卷2 北京文华稀刻本1 9 2 8 年 5 岑春煊:跪奏为垦开晋边蒙地屯垦以恤潘属i m 弭隐患恭折光绪二十七年四月- 二i i 三i :内蒙古垦务档案资 料汇编i :编内蒙古档案馆藏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弱,清政府不会再为来自蒙古的威胁担忧了,军事地位的衰退,削弱了政治同盟。蒙 古王公上层已经失去了其“屏藩朔漠 的能力。在政治动荡、内外危机又日趋严重 的情况下,清政府的种种的“蒙禁 政策早就已经不合时宜,呈现出逐步松弛的趋势。 因此,清政府不得不改变其在蒙古地区原有的的政策,实行蒙地放垦政策以维护边疆 地区的稳定。 6 二、放垦过程 二、放垦过程 ( 一) 清末乌审旗的蒙地放垦 光绪二十七年( 公元1 9 0 1 ) 年,山西巡抚岑春煊护驾慈禧和光绪皇帝为躲避八 国联军和义和团而西奔过来时,路径河套,见当地的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便认为开 垦蒙地是解决清政府内外交困危机的一条出路,他在给光绪皇帝的上表里说:“臣维 现在时局艰难,度支竭蹶,兵费赔款之巨, 布、伊克昭二盟的蒙古十三旗,地方旷衍, 实为历来所未有查到晋边西北乌兰察 甲于朔陲,伊克昭盟之鄂尔多斯各旗,环 阻大河,灌溉便利以各旗幅员计之,广袤不下三四千里,若垦十之三四,当可得 田数十万顷”1 。这一奏文,正好迎合了清朝统治者的需求。慈禧太后看了奏折,大 为动心。为了筹银不顾蒙古各阶层的反抗、不顾当时的自然境况、不顾草原牧民的生 产条件及汉族农民的承受能力,接受了岑春煊的建议。1 9 0 2 年1 月,清政府终于作出 开放蒙地的政策。清朝末年,清政府派垦务大臣全权处理垦务事宜,另派八旗大员 督办,并成立专门的垦务机构垦务局,下设分局。放垦开始出现系统性和严密性 的特点。清末光绪二十七年( 公元1 9 0 1 年) ,委派兵部左侍郎贻谷为“钦差督办垦务 大臣”,全权督办垦务。贻谷立即赶赴绥远,设立了垦务局2 。在包头设立了乌伊两盟 垦务总局。与此同时,在乌审旗设立分局,准备开始在当地进行大规模开垦,这就是 历史上的所谓“贻谷放垦”。由此可见清政府对垦务的重视程度超过以往。 光绪二十七年( 1 9 0 1 年) 一月,清政府采取官府放垦蒙荒的办法,来弥补财政 之不足。由过去的封禁、半封禁蒙荒转为大量开垦蒙荒,政府在乌审旗地区的开垦, 遭到了广大蒙古牧民的强烈反对,又由于牧区的土地所有权掌握在蒙旗领主手里,使 开垦在初期很难得以实行。 于是清政府于光绪二十八年( 1 9 0 2 年) 八月,授予垦务大臣贻谷更大的权利。 光绪二十九年,贻谷借理藩院向蒙旗施加压力,首先迫使杭锦旗、达拉特二旗的札萨 克就范,紧接着,贻谷以此为契机,派员到其他五旗游说,在这样的压力下,郡王、 札萨克、准格尔,鄂托克等旗也先后同意并指定了开垦的地段,乌审旗札萨克查克都 尔色楞索性实行全旗报垦。就在此时,原来同意丌垦的杭锦旗札萨克,时任伊盟盟长 ! 岑备煊奏折,光绪二十七年f 一月二十六f 1 ,转引黄时鉴:论清末清政府对内蒙古的“移民实边”政策; 2 乌审旗忠内蒙古人民版社2 0 0 1 年2 4 6 7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阿尔宾巴雅尔因慑于本旗牧民的反对,以需要说服本旗蒙民为借口不执行开垦命 令。他在呈文中说:“我圣主给内外蒙古部落分游牧,定界限以来,本盟共有七旗 二百七十三个佐领,其游牧情形,若云大概,量亦非不少,乃或系荒滩大沙岗,或 系河湾滩头,而在平坦草场之地方,住有专门从事成吉思汗陵寝祭奠事宜之五百户 达尔扈特人,有各旗王公、贝勒、贝子、公、札萨克、台吉众户口,亦有众多老 少平民、箭丁,以及盟内所设六台之甲兵三百户,世世耕牧年久除此而外,并无 应准内地民人前来开垦谋生之余荒。若允准内地民人在游牧内杂处,实有碍蒙众生计, 必引致争端。而历任晋抚不能仰体内外庶众一视同仁之圣意,惟有压抑蒙古仆众,百 方筹画,奏请开垦游牧之地,让内地满汉人民前来占据。先皇圣主分给游牧,惟我蒙 众世世住守度日。故此,本盟七旗札萨克、官员等难以应允开垦,一同声明,呈报鉴 察。伽于是贻谷通过理藩院采取断然措施,于光绪二十九年( 1 9 0 3 年) 十一月革去 了阿尔宾巴雅尔伊盟盟长的职位,另举乌审旗札萨克察克都尔色楞为盟长。开垦才得 以继续推行。 蒙地放垦在乌审旗实施以后,当地开始出现蒙汉杂居的现象,相对于其它的蒙旗 放垦情况,乌审旗的蒙地放垦具有显著的多样性。比如有:“庚子赔款”地,“移民实 边”政策,报效地,驿站地放垦,划地抵债等。 光绪二十六年( 1 9 0 0 年) ,乌审旗独贵龙与陕西和当地的汉民联合起来发动了反 洋教活动,在“上打洋人,下打官”的口号下,配合义和团,烧毁了柠条梁,小桥畔 的教堂,打死教士一人,教民多人。后来义和团失败。光绪二十七年( 1 9 0 1 年) 八 月,清廷在柠条梁召开伊克昭盟“赔教”会议,会议根据辛丑条约,承认赔款决 定摊派给伊盟各旗的赔教银分别是达拉特旗3 7 0 0 0 0 两,乌审旗4 6 5 0 0 两,准格尔 2 7 0 0 0 两,鄂托克旗8 4 0 0 0 两,札萨克旗1 4 0 0 0 两。各旗索赔数额很大,王公们拿不 出这么多钱,只能用土地抵押。乌审旗素称贫穷,无款可筹,以查干淖尔的碱暂押教 堂,以抵押赔款。这就是所谓的“庚子赔款地”。2 乌审旗的土地放垦是由“报效地”开始的。光绪三十年( 1 9 0 4 年) 九月七日是 慈禧太后的七十大寿。为了表示对慈禧的忠心,乌审旗札萨克察克都尔色楞将北到阿 拜素,南到巴盖布拉克,东至图林阿鄂博,西至达克图补图的大片土地放垦。这块土 地得到的押荒银和岁租全部报效给国家,报效给朝廷,乌审旗分文不取,称“报效地”、 ! 准格尔旗札萨克衙门档案,卷八十叫 z 鸟审旗忠内蒙古人民 i ;版社2 0 0 1 年2 4 5 页 二、放垦过程 “万寿地、“祝嘏地”。乌审旗报效上等地9 1 5 亩,每亩押荒银是3 钱,应征押荒银 是2 7 4 5 两,每亩的岁租1 分6 里银子,应征的岁租是1 4 6 4 6 两;下等地5 2 6 6 2 5 亩,每亩收押荒银是l 钱,应征荒银是5 2 6 6 5 2 两,每亩岁租是1 分,应征岁租是 5 2 6 6 2 5 两。1 乌审旗还报垦了无定河以南的一段地,有上等地4 0 0 0 亩,应征押荒银是1 2 0 0 两;中等地3 4 9 5 0 亩,应征押荒银是6 9 9 0 两;下等地1 0 6 3 0 0 亩,应征押荒银是1 0 6 3 0 两。共得岁租2 1 5 4 6 两。还有怀远县( 今陕西横山) 境内放垦上等地2 0 0 0 亩,中等 地2 8 2 0 0 亩,下等地1 0 0 6 0 0 亩;在陕西省靖边县境内放垦上等地2 0 0 0 亩,中等地 6 7 0 0 ,下等地5 6 7 0 亩。报效地在乌审旗境内的有5 3 5 7 7 亩。2 乌审旗押荒等则如下:3 地别报效地报垦地 上地每顷3 0 两 上地每顷3 0 两 等则中地每顷2 0 两 下地每顷l o 两 下地每顷1 0 两 上地9 1 5 4 上地4 0 0 0 0 放地数( 顷,分)中地3 4 9 5 0 0 下地5 2 6 6 2 5 下地1 0 6 3 0 0 0 上地2 7 4 6 2 0 上地1 2 0 0 0 0 0 荒价应征数( 两,厘) 中地6 9 0 0 0 0 0 下地5 2 6 6 2 5 0 下地1 0 6 3 0 0 0 0 乌审旗的岁租等则分三等;上等每亩征银1 分6 厘,中地1 分2 厘,下地1 分, 共应征岁租1 5 4 6 4 两。“报效地”的岁租由陕西省榆林负责征收,萨日乌苏河以南的 土地岁租由陕西省怀远县,靖边县负责收。所征收的岁租先提经费一成,其余的分为 十成,二成提出留给蒙地建置之用,八成归蒙旗。这就是所谓的“报效地”。 乌审旗以报未丌的地还有光绪二十九年( 1 9 0 3 年) 所报的新牌子地,旧牌子地, 光绪三十年( 1 9 0 4 年) 报的西边地,南边地,光绪三十一年( t 9 0 5 年) 报的无定河 1 呜审旗志内蒙古人民 b 版社2 0 0 1 年2 4 6 页 2 岛审旗忠内蒙古人民 i 版社2 0 0 t 年2 4 6 贞 3 祁荚琴:内蒙古近代史论丛伊克皑盟的蒙地放垦( 第p q 辑) 1 9 9 1 年1 9 页 9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西三十五里的地和哈拉尔力盖生地,旧伙盘地。 光绪三十年到宣统元年乌审旗垦务情形表如下:1 旗总面积( 顷) 1 3 5 0 0 0 报垦地名 旧牌子地 祝嘏地 报垦时间宣统元年光绪三十年 报垦地数 1 4 5 2 5 05 3 0 7 已报地数 1 4 5 2 5 05 3 0 7 已放上地数4 09 1 已放中地数 3 4 9 5 已放下地数 1 0 6 35 2 6 6 未放地数 无无 已放地旱水地区别旱早 管辖己放地县( 厅) 别东胜东胜 共得押荒银两 1 8 8 2 05 5 4 0 8 光绪三十四年( 公元1 9 0 8 年) 乌审旗押荒等则和岁租等则一览表:2 押荒银岁租征课数 上地 0 3 ( 两亩)1 6 ( 两亩) ( 年) 中地0 2 ( 诱亩) 1 2 ( 两亩) ( 年) 下地0 i ( 两亩)1 0 ( 两亩) ( 年) 沙碱下地无无 光绪三十一年( 1 9 0 5 年) 一月十二同,乌审旗再次呈报上好的地段,并且呈旗 内如有可耕种之地,请垦务局派人查验并全部放垦:“案据伊克昭盟盟长察克都尔色 楞呈称,为呈报事。适奉钦差大将军札丌,案查乌审旗去年呈报的蒙垦地卣,业经本 。“。鹏云:调金归绥垦务报告书,1 9 2 6 年 j ”鹏厶:渊奁归绥垦务报告书,1 9 2 6 年。 l o 二、放垦过程 大臣将军派员的验收,除了沙碱道路以外,可耕之地不少,现在访问贝子将已经呈报 没有放垦的地,都让该旗的各蒙员卖给民人开垦闻之诧异。等因。当即盟长特派蒙员, 查到该旗去年呈报的开垦地内,以前虽然有卖零垦地亩者,前次报地时未将内情呈明, 现在并没有私放,除据情声叙外,又将该旗的上好的地段呈报开垦,广开本旗生计, 其所报此地是,东面阿哥鼐之库特格起,至西到鄂托克旗界,宽八九十,一百不等: 北面由鄂托克旗界起到南边前以所报地为止,长一百二三十里不等,这地内虽然稍有 沙石,大半尚有可种上好的地段,除此之外,该旗里如有堪种之地,明年请由垦务局 派人来查验。再垦者,旗内大小各庙,盟长扎萨克贝子衙署房子外,众台吉闲散人等 散漫受害应留游牧之地和草地,仰恳恩施,求上宪设法办理,至本旗系数穷苦,而又 赔教款太多,明年春季时祈请早为派员丈办,遘将预印空白书写公文,合并声明施行。 等情。据此,合行札饬,札到该旗局即便查照。可也。1 二月初八,包头垦务局出示乌审旗放垦章程,见表:2 地则每亩应征常年岁租银随征租捐银每亩应征押荒银随征经费银 上地1 分8 厘8 毫3 厘2 毫2 钱4 分6 分 中地9 厘6 毫2 厘4 毫1 钱6 分4 分 下地 8 厘 2 厘8 分2 分 二月十四日,贻谷札饬包头垦务局,一面丈放乌审旗所报的地亩,一面派员清理 旧垦地:“案据伊克昭盟盟长察克都尔色楞呈称,今访问本旗指报的地方有民人造谣, 以为从前已经出价买了地,不肯再交押荒。等语。伏查原放此地时,全是本旗不肖官 员私放,并没有给印执照,岂得为凭,即或有另立白纸放出之地,也是长租,并不是 断卖给民,本旗蒙古人等愚弱已极,久受民户强霸侵占,以至贫困潦倒,现在幸遇钦 差大臣来此办垦,扶起垂救,代为派员清理,并求发给部照,永远遵守,如此办理, 其私种地户饬令补交荒银,其虽是私种有契约已出钱者,应令少交押荒,以示区别, 此后划清界限,以有部照为凭,则已放之地免生枝节,未放之地也可永远封禁,不得 1 赵金兵、朝克:内蒙古中两部垦务忠内蒙古人学 l 版社;2 0 0 8 年9 月? 9 3 页。 2 赵金兵、 朝兜:内蒙古中西音l j 垦务忠内蒙占大学j i ;版社,2 0 0 8 年9 月,9 3 页。 l l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丈办,呈请钦差大臣体恤下情,必能丌一生路,若过此不办,恐永无清理之一同,万 恳鉴察俯赐实行。等情前来。查该盟长陈情各节,裨益本旗生计起见,自应准如所请, 以顺蒙情,除请部照应由本大臣酌核奏明在行饬遵外,合行札饬,札到该局,一面先 尽该旗现报地亩开放,一面按照所呈迅速查明,派员清理,妥为协议,仍将如何筹办 情形随时禀由本大臣核查,并知照该旗。协 蒙地由垦务局主持开垦后,就意味着清王朝通过与蒙旗分“押荒 和地租的形 式,在蒙地实行最高所有权。因此,如何处理这种私垦熟地,便是各地必须加以解决 的一件事情。虽然按照垦务局的无论已垦未垦,均遵照现办章程办理,即行交纳押荒 的规定,这些原垦地民户还要交一次给垦务局,但同时垦务局明确肯定了这些人对原 垦地的优先占领权。因此,原垦民按照垦务局现章交纳押荒后就可以继续耕种。这样 的“重征”实际上是一种“补交”。另外,还要特别指出的是,上述所谓的“补 交 的做法,在清末内蒙古地区蒙地开放过程中也并不是普遍的,主要是在西部区 的乌、伊二盟和察哈尔八旗等地。至于东部在做法上又与西部的有所不同。 腐朽没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屈辱投降,对内横征暴敛,蒙古王公封建主则成了清 王朝掠夺内蒙古人民的忠实奴才,一些王公台吉,为了得到加衔赏赐,满足他们的穷 奢极欲,不顾广大蒙古族农牧民的死活,无止境地进行勒索,向清政府捐献马匹银两, 行旅蒙商、给洋教堂赊货借钱,而把这些债务转嫁给贫困牧民。乌审旗的协理台吉巴 勒珠尔,就因“同治九年捐输银两”取得了“镇国公衔加三级”的赏赐等。 清初还在伊克昭盟境内设有很多传递文函信件的驿站,每一个驿站是方圆4 0 里 的草地,供站丁们养牧。乌审旗境内有巴尔松海驿站。康熙三十一年( 1 6 2 9 年) 设 了驿站,并分旗民5 0 户为台丁,自备马匹,以传递文函。放垦开始后为移民的居住 地。这就是所谓的驿站地放垦。 除了驿站地放垦外乌审旗还有“划地抵债”这一状况。清末民初时,陕西神木边 商吕侯旦和榆林等地的边客们在乌审旗境内行商设点。久而久之便和旗王爷察克都尔 色楞有了很深的交情。在后来,察克都尔色楞和哈屯多次去北京,呼和浩特,五台山 等地方游玩,耗费了很多钱财,最后钱不够开销,就向吕侯旦借了7 3 万两银子;同 时也跟别的边商也借了很多银子,借的款都是高利息,多年后,成了一笔不小的数目, 结果无力偿还,只好划地抵债。他们先后给吕侯旦等边商划给巴彦布拉格,掌高图至 柴达木一带,巴图湾一带的土地若干亩。 就这样,各旗王公札萨克被迫逐一报垦了本旗的大部分土地。放垦者的掠夺行径, 赵金兵、朝克:内蒙占中两部垦务,占内蒙古人学 f :版社,2 0 0 8 年9 月,9 4 页。 1 2 二、放垦过程 激起了部分王公贵族和全体蒙古族人民的愤怒,反对开垦的斗争一个接一个。又因为 放垦的土地多为已经垦熟的土地,从而触动了早已在此种地的地商和汉族农民的利 益,所以他们也投身抗垦斗争的行列,壮大了抗垦队伍。光绪三十四年( 1 9 0 8 年) , 清政府为平息蒙汉人民的愤怒,将贻谷革职查办,之后垦务机关的丈放工作都停顿下 来了,清末垦务基本结束。清末新政的十年里,清政府在内蒙古西部放垦的土地约有 8 8 7 0 0 多顷,据统计,到贻谷被撤职,清廷已通过内蒙古西部放垦征得2 7 3 万两巨额 的押荒银。 至光绪三十四年( 1 9 0 8 年) ,除“独贵龙”抗垦斗争最强烈的乌审旗外其他各蒙 旗报垦的地亩都已经放垦完毕。蒙地放垦在乌审旗的高压政策,激化了蒙古族人民与 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的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