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doc_第1页
第三讲: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doc_第2页
第三讲: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doc_第3页
第三讲: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doc_第4页
第三讲: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一第一轮复习目录:目录单元内容课时单元内容课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讲 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第一讲 共产党宣言1第二讲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2第二讲 巴黎公社。2第三讲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第三讲 十月革命3第四讲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3第四讲 单元总结或测验1第五讲 单元总结或测验3古代西方第一讲 雅典民主政治3第二讲 罗马法律3现 代中国的政治与祖国统一第一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民主政治的构建3近代西方代议制第一讲 单元概述第二讲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3第二讲 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2第三讲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3第三讲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第四讲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2第四讲 新中国的外交3第五讲 德意志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2第五讲 单元总结或测验3第六讲 单元总结或测验3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一讲 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4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 变第一讲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3第二讲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第三讲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3第二讲辛亥革命3第三讲五四运动和中共的成立2第四讲 单元总结或测验3第四讲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6合计84第五讲单元总结或测验3编排依据:2013年历史考试大纲时间:2014年2月7月内容:必修一第三讲 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标与考纲1、课标: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2、2013年考纲:汉到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官制、地方官制、选官制度】二、基础知识梳理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中央、地方官制的变化)1.汉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1)汉初的政治制度 总体:“汉承秦制”,有所调整和变化。具体: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国并行制。(原因:汉初,刘邦分封同姓诸侯,以巩固皇权稳定天下。发展:产生王国问题:中央和诸侯国矛盾激化解决:汉景帝:削藩、平叛、收回诸侯王政治军事权力。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刺史制度,解决王国问题。)(2)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目的: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措施:中央:设中朝,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外朝(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削弱丞相的权力。地方:设刺史制度。设置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包括诸侯和地方高官)。(但到了东汉,刺史逐渐演变成郡县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土地,解决了王国问题。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中央: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名称及职能:三省: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尚书省下设六部:礼部(主管礼仪)、吏部(主管官吏)、户部(主管户口)、工部(主管工程)、兵部(主管军事)、刑部(主管刑法)。评价: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实现了中央部门之间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减少了决策失误,避免了丞相专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三公九卿-三省六部)3. 宋初: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原因:宋朝建立后,为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完成统一(2)措施:收精兵: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统调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削实权:中央:分割相权:“杯酒失兵权”; 设中书门下:、枢密使、三司使分掌军政、财政,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地方:削弱或剥夺地方节度使等的权力:州郡直属中央、文臣取代武将任州郡长官、州郡设通判监督。制钱谷:设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政,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3)特点: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分权基础上的分权地方分权。(4)影响: 积 极: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消 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三冗”)的积贫积弱(“两积”)的局面。4.元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央:一省制。废三省,只设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全国分设十个行省,各行省都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评价: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政府管理辽阔疆域的需要,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行省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省制)奠定了初步基础。5、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朝:中央:1)、废丞相,皇帝亲自掌管六部(1)原因:吸取元朝丞相乱政的经验教训明初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2)废除:1380年,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3)影响: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2)、设立内阁(1)原因:废丞相后,事务繁多。(2)设立: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职权: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特点: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只是内侍机构)明成祖正式设内阁。内阁的发展: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以后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帮助皇帝批复奏章意见,称为“票拟”,最后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3)评价: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王权。清朝:1)清初中央机构:清初,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限制了皇权。康熙帝时,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2)军机处的设立时间:雍正年间。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特点: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简化政务处理手续,办事效率高;影响: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知识归纳: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发展表现为皇权不断分化限制相权,中央机构不断调整秦至清的中央机构变化朝代特点中央机构秦开创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中央设三公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起草诏令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宋二府三司制二府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元一省制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明空前加强废丞相、设内阁清达到顶峰设军机处2、地方机构的不断变化则反映了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发展秦至清的地方机构变化秦郡县制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郡县两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唐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宋文臣做知州州县两级制元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二)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朝代制度备注影响(作用)西周“世卿世禄”贵族世袭土地、人口、职务等。战国、秦、汉初军功爵制开始于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汉武帝察举制征辟制察举制:自下以上推荐人才。征辟制:自上以下征聘人才。标准:德(孝廉)、才(才能)。扩大官僚队伍。任人唯亲,易形成小集团。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前期标准家世资力和个人才能,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门第高低为标准.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局面。隋科举制开创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产生。唐完善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设武科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北宋完善北宋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主要科目,考试实行糊名法;王安石改革科举,医明经、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繁,设明法科。 明、清发展八股取士束缚人们思想关于科举制1) 隋唐实行科举制度的原因:士族的没落,依据门第选官制度不适应政治和社会需要2) 隋唐实行科举制度的影响:扩大 。 。促进 。提高。 。 。 制度保障3) 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的影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三)、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职能朝代部门名称备注目的: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监察官员秦御史大夫(中央)兼管监察百官汉刺史(地方)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分为13个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北宋通判(地方)各州设立通判,负责监察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汇报情况。明清中央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对地方官员、六部官员进行监督。(科道)地方按察使司负责司法、监察。四)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1、中央集权日益加强:中央通过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加强中央权力,解除地方威胁。2、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皇帝通过分化相权,限制相权,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两大演变趋势说明中央集权制度内存在两大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五)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1、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科技的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造成近代中国社会的落后三、分析讨论(结合主干)1与秦朝相比,西汉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2阅读图一、图二。图一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图二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示意图(1)从图一可以看出,唐朝中央政府机构三省的运行机制是()门下省()。(2)从图一我们还可以看出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其原因是_。(3)(追踪社会热点)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行政效率,是我国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焦点之一。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对我国当前政治体制改革有何启示和借鉴?(4)唐朝的中央政府机构与美国联邦政府的行政机构相比有何相似之处?又有何根本不同?(5)根据以上信息,你能说一下唐朝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吗?3为加强皇权,汉唐统治者采取了削弱相权的办法。北宋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是如何分割相权的?4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1)元朝中书省和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2)在中央机构的权力分配中,唐朝尚书省和元朝中书省同属于_机关。(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一项:A.决策B.审核C.行政D.监察)(3)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经历了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的变化。这三大制度的不同点是什么?5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除了削弱分割相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外,不断加强监察制度也是一种手段。请填出下列朝代具有监察职能的官职或机构。秦()汉()北宋()明( )6、阅读图三、图四。(1)图三、图四显示的明代政府架构有什么不同?(2)明朝在废除丞相制度后逐步在皇帝和六部之间建立的官制是什么?(3)明代政府机构的这种改革有何弊端?(4)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共同职能是什么?内阁首辅、军机大臣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吗?为什么?7服饰也可以折射出时代政治。图五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从图五中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这一信息可以解释明代政府机构的变化原因吗?8(2010上海高考)自秦朝后,皇帝集中权力,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军国军政要务。问题:(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3)这些变革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何种趋势?四、高考真题1(2013福建文综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2(2013江苏单科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3.(2013山东文综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初六日内阁奉上谕:英咭唎国贡使连日演习礼仪极为敬谨,即派苏楞额、广惠各载原品顶戴沿途伴送,钦此4、(2013山东文综12)图5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A中书省 B内阁C军机处 D礼部 5、(2013江苏单科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6、(2012广东文综卷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7、(2012广东文综卷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8、(2011广东文综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9、(2009广东单科5)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10、(2013天津文综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分)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2分)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2分)五、答案1任用出身低微的人为相,实行中外朝制度。相权削弱,皇权加强。2(1)中书省尚书省(2)各部门(机构)分工明确,相互协调。(3)部门分工要职责明确,运行机制畅通。(4)行政运作程序有效制衡。唐朝:体现的是封建君主专制。美国:反映的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5)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封建官僚机构走向完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重视集体决策,有效避免重大决策失误;体现了皇权专制下在某些特定时期的民主性因素。3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4(1)元朝的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