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欧克肖特:知识论视野中的现代性批判.pdf_第1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欧克肖特:知识论视野中的现代性批判.pdf_第2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欧克肖特:知识论视野中的现代性批判.pdf_第3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欧克肖特:知识论视野中的现代性批判.pdf_第4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欧克肖特:知识论视野中的现代性批判.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现代性”指的是1 7 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 式,有关这一问题的著述可谓卷帙浩荡,而在其中,欧克肖特无疑是比较特殊的一位。 他的特殊性并不限于其独特的个性、与传统英国哲学家格格不入的笔调以及特立独行的 政治主张,更在于其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哲学思想。在审视现代性问题时,他选择的批 判对象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哲学家,比如哈耶克那样,将思想的焦点集中于对马克思主 义或者社会主义的力斥上面,而是在人类精神气质这一更深层次上展开火力,他所针对 的,是现代政治和道德生活的全体。他将近四百年的欧洲思想史与反思政治中的意识形 态问题相关联,认为期间虽风起云涌出各种迥异的观念体系,但总体基调却是相近的一 一一种理性主义的气质。并且,他将这一结论引向更深的层次,以一种全新的知识论视 野来审视这一问题。在区分了两种知识形态后,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性问题的产生 并不应归咎于自唯理论始的对“理性 的过度张扬,而是与现代早期的整个人类的知识 状态有关,并且,另一种知识形态即“实践知识”的缺席他所主张的另一种更为根 本的知识型才是“理性主义 成为人类挥之不去的梦魇的根源。可以说,他的这一 努力为具有厚实底蕴的广义知识论的建立做出了特有的贡献,并同默会知识论一起汇入 到复兴亚里士多德哲学传统的洪流中去。 本文拟从欧克肖特对“现代性”问题的一般概括入手,结合其所理解的“现代性” 在政治、教育和道德领域的具体表现,勾勒出其认识论的全貌对“实践知识的张 举及对恢复它应有地位的努力,同时追溯其这一理路的源头,分析其前后期思想中“实 践 涵义的变化,并在文章的最后,阐明其将“知识论 和“现代性”问题勾连起来所 产生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理性主义,技术知识,实践知识,传统,经验模式,经验整体 a b s t r a c t t h ew o r d m o d e r n i t y r e f e r st oas e to ft o t a l l yn e wl i f e - s t y l e s ,i n c l u d i n gw a y so f o r g a n i z i n gs o c i e t y , p a t t e r n so fc o m m u n i c a t i n ge t c ,a n di th a sl o n gb e c o m eaf o c u so fm a n y g r e a tt h i n k e r s ,a n da m o n gt h e m ,m i c h a e lo a k e s h o t t ,u n d o u b t e d l y , i sq u i t es p e c i a l ,n o to n l y b e c a u s eo fh i su n i q u es t y l eo fw r i t i n g ,as t y l eu n l i k em o s to ft h eo t h e re n g l i s hp h i l o s o p h e r s , b u ta l s ob e c a u s eo fh i sc o m p l i c a t e da n ds o m e h o ws e l f - 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t h i n k i n g h ec h o o s e sa q u i t ed i f f e r e n tp e r s p e c t i v et oc u ti n t ot h i sp h e n o m e n o n u n l i k eh a y e k ,w h om a i n l yf o c u s e so n t h ec r i t i c so fm a r x i s mo rs o c i a l i s m ,o a k e s h o t tp r e f e r st oa i ma tm o d e ml i f ea saw h o l e ,t h a ti s t os a y , t h ee t h o so fm o d e mh u m a n b e i n g s a f t e r ac a u t i o u se x a m i n a t i o no fh i s t o r yo ft h i n k i n g , h ec o n c l u d e st h a t ,i ti s r a t i o n a l i s m :t h a tp e r m e a t e st h ew h o l eh u m a nw a yo fl i f e a n dt h e n -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e p i s t e m o l o g y ,h ep e n e t r a t e sd e e p l yi n t ot h i sp r o b l e m w i t ht h e d i s t i n c t i o no ft w ok i n d so fk n o w l e d g e ,t h a ti s ,t e c h n i c a lk n o w l e d g ea n dp r a c t i c a lk n o w l e d g e , h ep o i n t so u tt h a t ,w h e nt a l k i n ga b o u tt h eo r i g i no f m o d e r n i t y ,i ti sn o tr a t i o n a l i s ma sa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s c h o o lt h a ti st ob eb l a m e ,b u tt h es t a t eo fk n o w l e d g ea tt h ev e r yb e g i n n i n go f t h es t o r y i nh i sv i e w , p r a c t i c a lk n o w l e d g eh a sl o n gb e e nd e p r i v e do fi t sp r o p e rp o s i t i o n ,a n d t h i si st h eb a s i cr e a s o nt oe x p l a i nt h eo v e r w h e l m i n gd o m i n a t i o no f r a t i o n a l i s m a p p a r e n t l y , h i se f f o r t ,t o g e t h e rw i t ht h et h e o r yo ft a c i tk n o w l e d g e ,h a sc o n t r i b u t e dt ot h er e v i v a lo fa r e m o t et r a d i t i o n ,n a m e l y , t h ea r i s t o t l i a np r a c t i c a lp h i l o s o p h y i nt h i s p a p e r , 1w i l lb e g i nw i t had i s c u s s i o no fo a k e s h o t t sg e n e r a ld e s c r i p t i o no f m o d e r n i t y a n di t s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i nt h ed o m a i n so fp o l i t i c s ,e d u c a t i o na sw e l la sm o r a l i t y 1 w i l l t r yt om a k ee x p l i c i th i st h e o r yo fk n o w l e d g e ,t h a ti s ,t h e a s s e r t i o n o f p r a c t i c a l k n o w l e d g e a n do fi t sr e g a i n i n gi t sd u ep o s i t i o n i na d d i t i o n ,1w o u l da l s ol i k et ot r a c eb a c ka l i t t l eb i tt oh i se a r l yt h i n k i n g ,i no r d e rt os e eh o wh i sa w a r e n e s so fp r o b l e mc a m ea b o u ta n d h o wh i st h i n k i n gt o o ks h a p e ,b yf o c u s i n go nt h ec h a n g eo fm e a n i n go ft h et e r m p r a c t i c e a n d1w i l le n dm yp a p e rw i t hs o m ec o m m e n t so nh i si d e a s k e y w o r d s :r a t i o n a l i s m ,t e c h n i c a lk n o w l e d g e ,p r a c t i c a lk n o w l e d g e ,t r a d i t i o n ,m o d eo f e x p e r i e n c e ,t h ee x p e r i e n c ea sa w h o l e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 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 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监吼坪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 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 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 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 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套协 日期: 引言 迈克尔欧克肖特( m i c h a e lo a k e s h o t t ) 于1 9 0 1 年1 2 月1 1 日出生,1 9 9 0 年1 2 月1 8 日至1 9 日夜间去世。在他去世的次日,英国的泰晤士报发表社 论,称其为“在社会主义对2 0 世纪英国政治理论舞台进行长期统治之后使保守 主义重新恢复生机的主要人物 。卫报则认为他“也许是本世纪最独特的学院 派政治哲学家”。美国纽约时代也在同一日发表评论,称他是“右派中有影 响的一个学术权威 。 他与同时代的英国思想家哈耶克( f r i e d r i c hv o nh a y e k ) ,波普尔( k a r lp o p p e r ) 和柏林( i s a i a hb e r l i n ) 对欧美当代政治与社会思想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后 三者的研究可谓蔚为大观,但欧克肖特的情况却有点复杂,在他的祖国,他被公 认为自伯克以来盎格鲁一撒克逊传统最伟大的政治哲学家。与阿伦特一样,他的 名声在不断扩大:然而在中国,对他的关注可谓寥寥,不可说不是一个冷门。他 的理论带有英国经验论的特征,观念论的基调却又如影随形:他被有些人称为“自 由主义 者,却被另一些人冠以“保守主义”思想家的帽子。对于这样一个难以 归类的,其思想复杂又充满矛盾的哲学家,我们无法将其与典型的英国哲学家的 面貌相契合。 究其一生,他的主要工作是教授政治思想史,先是在剑桥( 1 9 2 5 1 9 4 9 ) ,而 后是在伦敦经济学院( l s e ,1 9 5 1 1 9 6 8 ) ,除此之外,他还是个哲学家,对历史 哲学、科学哲学、美学、教育学、。政治学和法学皆有所涉猎。他并非康德般威严 古板的教授;相反,在学生眼中,他是轻松随意的,通常身穿绿夹克,打条纹领 带;盘着双腿,坐在住处的地板上,与学生们秉烛夜谈。他曾在上世纪4 0 年代 末激烈抨击过时事,发表了一系列批评英国和欧洲政治生活走向的文章,主要聚 焦于艾德礼政府统治时的计划经济和政府干预的措施,而后却又销声匿迹;他在 接替h o w a r dl a s k i 成为伦敦经济学院( l s e ) 的政治科学教授时,一度被视为丑 闻,因其持一种与时局格格不入的保守主义态度:而当时的l s e 是英国社会主 义的重镇,其前任就是著名的社会主义者。虽然他著书很少,然而他的每一部作 品都被视为经典,不仅仅因其独树一帜的观点,同时还因他无懈可击的散文式的 笔调。他文笔优美,与专业作家不分伯仲,并常常被与休谟或者约翰穆勒的作 品相提并论,正由于此,他的作品风格也不同于以往正统的哲学著作。他主张哲 学因由类似文学批评的东西构成,而他如此身体力行。 欧克肖特的赫赫声名大部分源于他在剑桥杂志担任主编的时期,他在那 本杂志上发表了许多论文,后来皆收于政治中的理性主义一书中。在审视现 代性问题时,他选择的批判对象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哲学家,比如哈耶克那样, 将思想的焦点集中于对马克思主义或者社会主义的力斥上面,而是在人类精神气 质这一更深层次上展开火力。并且,也不同于哈耶克对西欧政府的福利政策所作 的“通往奴役之路的定论,欧克肖特的批评显得更加激进和具有颠覆性,他并 不想向人们指明实现经济绩效甚至自由的宪政政府的道路,而是致力于批判现代 政治和道德生活的全体。他将近四百年的欧洲思想史与反思政治中的意识形态问 题相关联,认为期间虽风起云涌出各种迥异的观念体系,但总体基调却是相近的 一种理性主义的气质。并且,他将这一结论引向更深的层次,以一种全新的 知识论视野来审视这一问题。在区分了两种知识形态后,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现 代性问题的产生并不应归咎于自唯理论始的对“理性 的过度张扬,而是与现代 早期的整个人类的知识状态有关,并且,另一种知识形态即“实践知识 的缺席 他所主张的另一种更为根本的知识型才是“理性主义 成为人类挥之不 去的梦魇的根源。可以说,他的这一努力为具有厚实底蕴的广义知识论的建立做 出了特有的贡献,并同默会知识论一起汇入到复兴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传统的洪 流中去。 本文拟从欧克肖特对“现代性 问题的一般概括入手,结合其所理解的“现 代性 在政治、教育和道德领域的具体表现,旨在展示其认识论的全貌对“实 践知识”的张举及对恢复它应有地位的努力,同时追溯其这一理路的源头,分析 其前后期思想中“实践 涵义的变化。并在文章的最后,给出其将“知识论”和 “现代性 问题勾连起来所产生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什么是欧克肖特所理解的欧洲现代性? 1 欧洲现代性的一般概括 现代性始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即中世纪结束和文艺复兴以来的现代时 期。鲍曼说:“现代性始于西欧1 7 世纪一系列深刻的社会转型和知识转型,后来 达到了成熟。1 吉登斯认为,“现代性谓指大约从1 7 世纪的欧洲起源,而后不同 程度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的一种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2 不可否认地,这种变革 一方面使得欧洲社会得以从封建的政治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一方面也 使得欧洲摆脱了基督教神学为中心的大一统的观念体系,而形成以个体性为主导 的认识论和伦理道德,并发展出价值与权利百家争鸣的多元社会。欧克肖特肯定 这些现代性的成就。然而,当熟悉的庄园、提供保护的共同体、由尊卑贵贱分的 等级制度以及提供慰藉的宗教所带来的稳定的秩序都成为历史陈迹时,欧洲现代 性的困境也因此产生,那便是,人们试图追求安顿而却无所依傍。 自十七世纪以来,欧洲的政治哲学家们无不殚精竭虑,思索如何为这一动荡 1 张风阳:现代性的谱系,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第8 页。 2 同上,第8 页。 2 的社会寻求一个稳定的根基,进而把握人类政治和道德社会的脉搏,从自然法、 人民主权、公意到功利原则、分配之正义原则,各种理论风起云涌,各种主义争 奇斗艳。无可厚非的是,它们构成了欧洲现代政治思想的重要传承,也深刻影响 了现代政治实践的安排,然而,在欧克肖特看来,人在政治活动中,宛如航行于 一望无际、深不可测的大海,既无起点,亦无可供抛锚下碇之处。这些原则是否 真可以代表政治的真理,而足以为人类政治发展指明方向? 欧克肖特的回答是, 他承认欧洲现代性呈现出一种动荡不安、永无止境的特点,也正因此,试图建立 现代性的正当性根基将归于无效。欧克肖特在其论著中,不再试图确立政治与伦 理的宏大叙事,也不留恋于为经验整体做出某种目的论的解释框架,他所要做的, 便是通过展现欧洲思想样式的特征和谱系,来揭示现代性的真实面貌,一言以蔽 之,“理性主义 。而这一取径,也与他早年受黑格尔的影响有关,他曾于1 9 2 3 年赴黑格尔的母校图宾根大学学习,自那时起,一本平装本译注的精神现象学 陪伴了他一生,而他的第一本著作经验及其模式即为纯哲学著作。 在政治中的理性主义一书中,他开宗明义,理性主义的一般特征为:思 想除了“理性”的权威外不服从任何权威,因而他是权威、偏见、传统的敌人; 他不是排斥经验,而是时刻准备将经验划归于条框之下;对永恒急切的渴望和面 对短暂、局部东西时的不安。 虽然政治是布满传统、偶然和短暂的东西,但“今天几乎所有的政治都成了 理性主义或近理性主义的功,并且除宗教以外,理性主义最明显的胜利就是在政 治上。因为他们相信开放的、不受偏见、残余以及习惯束缚的心灵,他们坚信人 类理性是政治的最好指南。并且,熟悉感对于他们而言没有价值,修补、纠正远 不如推倒重来来得有成就感。正如伏尔泰所说的,要有好的法律的唯一方法是将 一切现存的法律烧掉,重新开始。 2 政治中的理性主义 那么,何谓政治中的理性主义? 首先它表现为理性的政治,不受阻碍的人类“理性 ( 只要它能被运用) ,就 是政治活动绝对可靠的指南。其次,这又是一种感知需要的政治( t h ep o l i t i e so ft h e f e l tn e e d ) :政治活动被消解为一连串的危机以及危机的解决,因而将政治划归为 工程( t h ep o l i t i c so ft h ee n g i n e e r ) ,可称为理性主义的神话。再次,理性主义的政 治是完美的政治( t h ep o l i t i c s o fp e r f e c t i o n ) 和齐一的政治( t h ep o l i t i c so f u n i f o r m i t y ) ,而此两者又紧密相连。对理性主义者而言,政治问题总能被理性地 解决,并且该种解决总是完美的解决,因为在他们的框架中,没有特定情境中的 最佳,只有最佳。并且,完美的解决导致齐一的政治。任何一种特殊事件的理性 3m i c h a e lo a k e s h o t t ,r a t i o n a l i s mi np o l i t i c sa n do t h e r e s s a y s , n e wa n de x p a n d e de d i t i o n ,i n d i a n a p o l i s :l i b e r t y f u n d ,1 9 9 1 ,p 1 3 解决,在应用时总是有普遍性的,因而,政治活动被认为是把统一的完美条件强 加于人类行为。纵观欧洲政治演变史,我们看到的是一整部政治屈从于理性主义 的历史,行为传统变成了意识形态,修补政治被替代成从头再来,原生态政治成 为计划政治。 总而言之,由于理性主义的政治是感知需要的政治,这种需要不由真正的具 体的关于持久利益和社会运动方向的知识来证明,而是由“理性 来解释,根据 意识形态的技术来满足,因而,它们是本本的政治( t h ep o l i t i c so f t h eb o o k ) 。 结合人类历史,自1 6 世纪起,欧洲社会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兴资 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将封建帝王、贵族抛入历史的尘埃。然而当新兴贵族处于 一个行使政治主动权的权威上时,却发现自己对此一无所知,这些阶级在掌权之 前皆未受过政治教育,因而每一个都需要抄本以取代政治行为习惯,于是马基雅 维里似的人物就应运而生。他们为帝王提供按部就班的抄本( c r i b 4 ) ,提供一种 因欠缺政治教育而进行的政治训练。的确,有书非常必要,他们幻想着拿着它就 能设想美好的未来。但就像个临时替代大厨的自大的帮厨,尽管通读美食烹饪书, 它在他们的头脑中产生想法,却没有在他们的嘴里产生味觉。这些条框的抽象自 谋士的经验,只是呈现在帝王面前的就只剩下些满是尘砂的干枯残余。因而,理 性主义政治是政治无经验的人的政治。正如欧克肖特所说的,最近4 0 0 年欧洲政 治的突出特征是,它们遭遇了三种类型的政治无经验:“新的统治者、新的统治 阶级和新的政治社会 5 。而欧克肖特认为,就权威性而言,这个领域中没什么 能跟马恩的工作相比,马克思从理性重构社会出发,以使用工具为解释核心,以 辩证法为方法指南,铺排出合规律出现的社会状态。这样,他就已经预设了_ 个 “社会历史的科学,就前者而言,他使用生产条件、阶级、资本、劳动等抽象 术语来解释社会的变迁,而作为“使用工具的组织的社会,便可以从使用工具 的技术的变迁来解释社会变化。而后者,则成为社会变化的动力,社会合逻辑、 合规律的向某一既定目标推进。于是,欧克肖特这样评论道,“没有这两个作者, 欧洲仍会深陷于理性主义,但无疑他们是我们政治理性主义最伟大的作者。 6 在欧克肖特看来,所有的政治派别: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激进派或保守 派都最终可以归结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这两种 价值取向支撑着欧洲的各种政治特征 。7 事实上,批判集体主义一直是他的基本 态度。如果套用狐狸和刺猬的二分法,欧克肖特无疑属于刺猬型的学者,他所执 4 原意指学生作弊用的外文对照本,转引自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张汝伦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 0 0 4 年,第2 4 页。 5m i c h a e lo a k e s h o t t ,r a t i o n a l i s mi np o l i t i c sa n d o t h e re s s a y s , p 2 8 6m i c h a e lo a k e s h o t t ,r a t i o n a l i s m 拥p o l i t i c sa n d o t h e re s s a y s , p 3 1 7 迈克尔欧克肖特:哈佛讲演录近代欧洲的道德与政治,顾枚译,上海:上海文艺比版社,2 0 0 3 年,第1 1 1 页。 4 着的问题始终只是一个。8 这里,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欧洲道德观的演变史。欧克肖特认为,每一种关 于政府体制和政府职能的理论都有自己的一套道德信仰。而在论及近代欧洲政治 的演变过程时,他正是以道德观为背景展开论述的。 在过去5 0 0 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道德取向。第一种被称为“共同体道德” ( m o r a l i t yo f c o m m u n a lt i e s ) 。它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共同体的存在,并且这一共同 体的组建并不取决于其成员的意愿,相反地,个人在其中的权利和义务皆取决于 个体在血缘关系网中所处的地位。这基本上是过去的一种遗迹,因而最不重要, 但它并未完全丧失其权威或吸引力,确切地说,它与目前还流行的其他两种道德 中的一种存在着极具欺骗性的相似性。 第二种道德观被称为个体道德( m o r a l i t yo f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 ) ,它指的是最大程度 上有自主选择的可能,有赞同自主行为的氛围及致力于自主行为生长的环境。它 脱胎于个体经验的产生,自1 3 世纪初起,欧洲某些地方开始摆脱中世纪常见的 社团和公共组织,因而为个体发展个性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逐渐地,成员的身份 包括职业、义务、信仰和责任从源于血统开始取决于个人。欧克肖特认为,近代 欧洲特性的重要倾向之一,就是将行为和信仰上的高度个体性视为人类特有的条 件和人类幸福的主要标准。 由于共同体被个人的联合替代,以及赞赏个性与私有财产的紧密相连,人们 对正当的政府体制和政府职能也转变了看法。无论是洛克主张的类似于“仲裁活 动”的政府行为,还是康德的自主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及维护公正的政府,或是 主张政府是激情抑制者的伯克。个人主义政治理论图式渐渐明朗起来,而他们所 做的,就是要探索一种与某一历史环境相吻合的政府理论。 而在个人主义巧语的掩盖下,踉跄走向集体主义理论的j s 穆勒,则提示了 我们第三种道德的出现。因为,在坚持独立做出选择的国民外,还存在着不能或 不愿独立作选择的国民。按照欧克肖特在代议制中的提法,他们被称为“大 众人 ( m a s sm a n ) ,他们与追求自主选择的个体在同一种环境中生发出来,但此 时,情况却是,作选择的邀请先于选择的能力到来。由于无法或者不能实践个体 经验,选择变成了一种负担,因而,他们转而期望得到政府的保护,让政府代替 他们做出选择。并且,他们还希望通过另一种道德的建立来摆脱他们在个体主义 道德面前的自怨自艾,那就是集体主义。 他们借用共同体道德中的词汇,使之貌似与后者之间维系着一种顽强而密切 的联系。集体成了受个体爱慕和尊崇的对象,它主张绝对平均主义,在一个集体 中,所有人都是平等且匿名的;并且,它主张共同体利益,反对利己主义。 8 有一种二分法,能将古今学人略分为二,这一分法来自公元前七世纪希腊诗人a r c h i l o c h u s 的一句警句: “狐狸知晓许多事情,而刺猬知晓一件大事情。” 5 很明显,从1 6 世纪起,欧洲的政府也开始回应“不成功的个人( i n d i v i d u a l m a n q u 6 ) 的需要”9 ,宗教改革时期的“神圣君主 ;1 8 世纪的“开明君主”是对 那些不愿自己做选择的人的直接反映。而伊丽莎白劳工法1 0 订立的初衷则是保护 那些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人。某种意义上的“全权政府”便应运而生,它是一种 要把某些变型加在“议会制政府 上,以便将它变成一种适合大众人愿望的样式。 在这里,一方面,政府职能是双重的,挑选并强迫国民接受某种模式,并且成为 这种共同利益的管理者、组织者以确保所有人的行为都有助于形成这一“善。 另一方面,由于这一模式被认为是人类最优的境遇,集体主义的政治理论还可能 包含另外一种观点,他们相信存在一种适合全人类的职业,一种被认为是“至善 生活的,并优于其他行为的唯一的行为模式。因为假如没有这一信念,认为政府 的恰当职责是挑选并迫使国民接受某种单一的模式将会变得不可理解。 至此,从对理性主义的一般刻画到以政治领域为例的具体刻画,再到以道德 观为背景的欧洲政治史回顾,欧克肖特给出的欧洲现代性的诊断已经初露端倪。 但欧克肖特并不就此止步,他进一步建立了现代性与知识论之间的联系,并且将 两种知识的普遍性这一观点带入人类的视野。 二欧克肖特的知识观 1 两种知识 “理性主义那平静的湖泊在我们面前展现它的水来自许多可见的源流, 然而,在其深处,流动着一个隐藏的源泉这源泉就是关于人类知识的学说。 1 1 欧克肖特认为,包括科学、艺术、实践等在内的所有的人类活动,都包含知识。 众所周知,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将知识分为三种:印i s t e m e ( 理论知识) 、 p h r o n e s i s ( 实践的知识) 以及t e c h n e ( 技艺) 。而反观整个哲学史,在传统认识论上起 主导作用的是e p i s t e m e ,以此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强劲的理论的知识传统,按照 瑞典哲学家莫朗德( b m o l a n d e r ) 的概括,理论的知识传统有五个基本特点:1 主 体和客体的二元论,即认为知识是关于主体的客体的知识;2 知识及其应用分 离的观点,即认为人可以有知识但不知道如何运用它;3 主张知识是对实在的 反映或摹写;4 主张知识可以用文字和数学语言来表达;5 对永恒的东西的渴 望,即认为一种知识越是永恒、越是普遍,就越好、越有价值。这五个方面代表 了以往主流对知识定义的看法。1 2 欧克肖特将这一传统概括成为,追求一种“技 9m i c h a e lo a k e s h o t t ,r a t i o n a l i s mi np o l i t i c sa n do t h e r e s s a y s , p 3 7 1 1 0 1 5 6 3 年订茳,该法令规定j ,工资及培训学徒的统一章程,要求手工艺人和工匠在需要时帮助收割,另有 许多市法规定由行会来;i f 督。 1 1 m i c h a e lo a k e s h o t t ,r a t i o n a l i s mi np o l i t i c sa n do t h e re s s a y s , p 11 1 2 转引白郁振华:对西方传统主流知识脱的挑战从默会知识论看p h r o n e s i s ,发表于 学术月刊, 6 术的至上性 ,即只承认技术的知识,简要地说,这类知识被精确地制定为规则。 它可以从书本上学,可以在函授课程中学。此外,它大部分可以被死记硬背,可 以被机械运用,三段论的逻辑就是这种技术。 而欧克肖特认为,任何实践活动都必然包含两种知识,他所推重的另种, 便是实践的知识( p r a c t i c a lk n o w l e d g e ) 。与技术知识相比,从知识的表达上看, 它只存在于运用之中,不能被限定为规则。我们不妨回想我们是如何学会游泳和 骑车的,在实际操练之前即便学再多的理论,也总没有边练习边结合讲解来得有 效。或者再重提一下那个可怜的帮厨,记熟了大厨的菜谱又如何,产生视觉却并 不能使之产生味觉。其二,从知识的形态上来看,技术的知识由于以各种制定的 原则、指示、建议等的形式出现,貌似拥有确定的、精确的外表,而实践知识, 由于它以实践的方式出现,这就给了它不精确近于意见而非真理的外表。其三, 在两者的习得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技术知识可以通过教学过程来获得,比如刚 开始学习数学公式的时候;而实践知识,既不能教也不能学,而只能通过传授 ( i m p a r t e d ) 的方式习得。换句话说,获得它的唯一方式便是通过与一个不断实 践它的人持续接触,象徒弟跟着师傅学艺( a p p r e n t i c e s h i p ) 那般。举例而言,一 位棋手在与大家的接触过程中,耳濡目染,获得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其下棋的风 格及对棋局的洞见,换言之,一种鉴赏力( c o n n o i s s e u r s h i p ) ,而作为一种最精深 的默会知识,是断然无法付诸纸笔的。 此两种知识是可区分但却不可分的知识,它们是构成具体人类活动的孪生组 成部分。一个好的厨师的知识决不会只反映于他写的烹饪书中,技术的知识和实 践知识结合与一身,才构成了完整的烹饪技能。同样在科学活动中,科学发现只 是科学家走出自己的领域时唯一能带出来示人的东西,而科学家本身的实验技 能、个人素养等却是他成功的要件。就宗教而言,教义、教规无非是教会产生之 后出于扩大和团结信众的目的而设立的,而信仰行为本身才真正使得信教者与众 不同,只知教义教规而不真心向神,即便将规条烂熟于心,也算不上是个虔诚的 教徒。政治领域亦如是,政治活动中既是技术的又是实践的。正如庄子中轮 扁断轮故事中,断轮时“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 ,“口不能言 ,“有数存焉于其间 皆是对实践活动所蕴含的知识得精辟刻画。”因此,没有什么地方能把这两种知 识彼此同一,相互替代。 于是,首先,由于理性主义者完全不承认实践知识的存在,认为只有技术的 2 0 0 3 1 2 。 b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断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日:“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 ”公日:“圣 人之言也。”日:“圣人在乎? ”公日:“已死矣。”日:“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己夫! ”桓公日:“寡 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 有说则可,光说则死。”轮扁日:“臣也以臣之事观之。靳轮,徐则汁而不固,疾 则苫而不入,不徐刁i 疾,得之于手而心之于心,口卜能言,有数存焉于j e 问。臣不能以喻臣之予,臣之子 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曼斤轮。古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 7 知识才是知识唯一合法的形式,是犯了将部分误识为整体的错误。“理性的至上 性,对于理性主义者而言,意味着技术的至上性。 1 4 一语中的。但理性主义者 的错误并不仅限于此,欧克肖特认为,技术和确定性对于他们而言,是紧密结合 在一起的。理性主义者专注于确定性,而技术的优越性就在于它从纯粹无知中产 生,以确定和完全的知识终结的外表。但实际上,这也是一种错觉。首先,没有 什么东西能传授给一个空空如也的头脑,能被传授的东西靠已经在那里的东西养 育;并且,真正把人的心智还原到“白板 状态是不可能的,社会中的人有各自 的起点。我们来回想下烹饪的例子,对一个对烹饪一无所之的人而言,一些食用 原料和一本烹饪书是无法成就一顿佳肴的。烹饪书不是一个独立的烹饪活动可以 由此开始的起点;它只是某人烹饪知识的抽象。这本书可以帮助新手做一顿饭, 但如果它是他的唯一指导,他实际上永远无法开始:书只对那些已经知道可以从 书中得到什么,因而知道如何解释他的人说话。同样,对于一个没有任何参与游 戏的经历的人而言,在游戏之前灌输其规则无异于天方夜谭。因而,技术知识绝 不是自我完备的,它产生于人类的错觉,进而,由自全性归给的确定性也成了一 种错觉。至此,欧克肖特,不仅照见了理性主义者的粗鄙,也击碎了他们技术至 上的迷梦。 2 回顾知识论发展史 欧克肖特的特殊性之一在于他并非完全书斋型的哲学家,他对欧洲现代性的 分析:即从文艺复兴肇始,尤其于启蒙时代兴盛的“理性主义 的审视,具有只 站在哲学立场或仅从政治视角单一维度看问题所不具备的双重专业背景,这也使 之有能力剥离政治表象的次要层面,指出现代政治的“哲学”底蕴。他的理论始 终是思辨与现实双线结合的,因而,我们时常能感受到他的论述中肯并切中要害。 结合思想史,欧克肖特带我们回顾了“理性主义 神话的最初,看看它是如 何侵入人类领域并渗透其中的。传统认为,现代性的根源在于对唯理论的过度张 扬,而欧克肖特在上溯其历史源流后认为,理性主义的出现不仅与唯理论,且与 当时整个自然和文明世界的知识状态相关。 1 7 世纪伊始,欧洲科学技术领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实践方面的探索成 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兴盛。而在知识领域,似乎还存在着某种欠缺。正如培 根在新工具中写道:“知识的状态既不繁荣,也没有很大的进步。”1 5 而当时 所欠缺的,不是探索的激情或是方法习惯,而是精确制定的研究技术,一种解释 的艺术,一种其规则已被写下的方法。而规则弥补这种缺乏的时候,正是欧克肖 特所谓的理性主义者的那种新的理智特征明白无误地出现的时候。因而,欧克肖 1 4 m i c h a e lo a k e s h o t t ,r a t i o n a l i s mi np o l i t i c sa n do t h e re s s a y s , p 1 6 1 5 培根:新t 具( f o w l e r 版) ,p 1 5 7 ,转引自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张汝伦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4 贞。 8 特所批判地理性主义,并不肇始于唯理论者,而是横跨于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二 分法之上的。在这两个哲学派别的源头人物,培根和笛卡尔的书中,我们皆能找 到某些伏笔。 培根的新工具强调我们可以获得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确定知识,“要 恢复健全和健康的状况,只剩一条途径这就是重新开始认知的全部工作,并 且对心灵本身要采取一种步步加以引导的方式,而不能任其随波逐流。1 6 ”所需 的是一个“可靠的计划”( s u r ep l a n ) ,一种新的理解“方式( w a y ) ,一种探索的 “技术”( a r t ) 。而其在方法论上的特征,欧克肖特归结为三,一是一套规则系统, 是可学习的一套公式;二是这套公式的运用是纯粹技术化的;三是这套规则是普 遍适用的。这种可靠的方法规则成为一把万能钥匙,一门最重要的科学。并且, 在欧克肖特看来,第一条对于培根而言是最为重要的,“我们必须重新从基础开 始 ”,进而始于确定性也终于确定性,知识和意见是绝对分开的。 笛卡尔和培根一样,追求精确制定的探索技术,而最终目标指向确定性。因 而,他主张,其一,知识的基础须明确、清晰且具有可靠性;其二,将运用上机 械化和普遍化的方法系统化;其三,知识必须是确定的。显然,笛卡尔运用自己 的怀疑主义时,比培根更彻底,最终,他开始怀疑,这种方法是否是探索的唯一 手段。而对于培根,欧克肖特也并不认为技术的至上性是从其信念特征中产生的, 他的看法只是理性主义早期的一个明白的暗示。两者皆被视为可原谅的历史地缩 略。 而真正的“理性主义”,是头脑平平的人歪曲了天才的灵感制造出来的东西, 换句话说,是夸大了培根的希望,忽视了笛卡尔的怀疑主义的结果。“笛卡尔从 未成为过一个笛卡尔主义者 ,然而,理性主义却已慢慢渗入了理智活动的每一 个部门。 在分析了培根和笛卡尔这两种理路之后,欧克肖特调用思想史的资源,指出 理性主义产生的最初,在所有层面和领域一直有对抗的学说。以帕斯卡批评笛卡 尔为例。帕斯卡用他的或然性学说指出,笛卡尔追求确定知识的观念恰恰基于一 种不当的确定性标准,唯一确定的知识只是知识部分的确定性,或然性知识比确 定的知识拥有更多的真理;并且,笛卡尔的“推理规则体系”并不是任何具体活 动所含有的知识的全部来源,即使在涉及到技术的地方,心灵也是“默会地、自 然地而非人为”( t a c i t ,n a t u r a l l ye ts a i l sa r t ) 地奉行技术。即便帕斯卡的追随者在 批判理性主义时更为详尽,但很少有人像帕斯卡那样切中要害:理性主义的错误 不在于它承认技术知识,而是它没有承认任何别的知识,它的哲学错误在于它归 1 6 m i c h a e lo a k e s h o t t ,r a t i o n a l i s mi np o l i t i c sa n do t h e re s s a y s , p 1 4 1 7 培根:新1 二具( f o w l e r 版) ,p 2 9 5 ,转引自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张汝伦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5 页。 9 于技术的确定性以及它技术至上性的教条;它的实践错误在于,它相信让行动变 成自觉意识只会有好处而没有坏处。 三两种知识的普遍性 其实借帕斯卡的口,欧克肖特已经揭示了另一种知识的特征:t a c i t ,n a t u r a l l y , e ts a n sa r t 正如我们上文中所界定的,作为一个刺猬型的学者,欧克肖特的目标 始终是一致而又连续的,在提出两种知识观的基础上,欧克肖特将其一以贯之, 以对举的方式给出了两种知识在人类各领域的表现。并且,在他的思考中,始终 有两条一本一末并行的线索在同时展开。 1 “意识形态和“传统 在政治领域,欧克肖特提出了“意识形态 和“传统 这对概念。 对于理性主义者而言,政治等同于意识形态为先导的经验活动,一种政治意 识形态意味着一个或一套抽象原则,它独立于地被人预先策划:给一个社会的活 动提供一个明确表达的、有待追求的目的;同时,它也提供了区分应该鼓励的欲 望和应该压抑或改变其方向的欲望的手段。 当我们仔细审视意识形态的构成,我们便会发现,首先是一套信念词汇,“民 主 、“平等 、“自由 等;其次,需要一个逻辑设计,根据形势的需要,将至少 一个信念提到绝对确定和普遍的公理的高度,或者赋予其关于人和事情的进程的 绝对知识的逻辑地位。 而在欧克肖特看来,政治活动“既不起自当下欲望1 8 ,也不源于一般原理, 而肇始于活生生的行为传统自身。那么何谓“传统 ? 欧克肖特认为,传统是 个难以捉摸的东西,并且,似乎本质上是不可知的,“它既不是凝固不变的,又 非已然终结的;它没有一个可资依靠的不变中心以助理解;它没有明确的最高目 的,可以察觉的不变方向,也没有可以模仿的典范,可以认清的观念,可以遵循 的规则。 然而,尽管它是微妙难解的,但却不是不能辨识的。它之所以成为知 识可能的对象,是因为它的所有部分不是同时变化的,它的变化遵循“延续 的 原则:这种延续性可以从过去、现在、未来中体认;所以,尽管它是变化的,但 又不是整体变动,因而具有稳定性。尽管它是稳定的,但整体上却从来不是静止 的。一切都是暂时的,但没有什么是任意的。它的知识不可避免是细节的:只知 要点就是什么也不知。因而,它不是抽象的观念、一套技艺,而是一种错综复杂 的、具体的体现在生活中的连贯的生活样式。1 9 1 8 这种看法将政治活动视为一种纯经验活动,一种没有政策的政治,然而经验主义本身完全不是一种具体 的活动样式,只有当它与别的什么联系在一起时,比如,在科学中和假设联系在一起时,它才能分享一种 具体的活动样式。 1 9 m i c h a e lo a k c s h o t t ,r a t i o n a l i s mi np o l i t i c sa n do t h e r e s s a y s , p 6 1 1 0 然而,对理性主义者而言,没什么东西只是因为它存在就有价值,并且他很 容易将习俗和传统等同于僵化不变;在他的字典里,只有创造和重建,而没有接 受和改良,因而,他们更乐于抽掉传统,以自大的理性重建一切人类大厦。 但在欧克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