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专业论文)个人所得税改革应促进实现收入分配公平.pdf_第1页
(财政学专业论文)个人所得税改革应促进实现收入分配公平.pdf_第2页
(财政学专业论文)个人所得税改革应促进实现收入分配公平.pdf_第3页
(财政学专业论文)个人所得税改革应促进实现收入分配公平.pdf_第4页
(财政学专业论文)个人所得税改革应促进实现收入分配公平.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 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这就意味着我国当 前的首要任务是实现社会公平。而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作为个人所得税的 主要调节目标,在现实中取得的实际效果却难尽人意。因此,为更好的完善我国 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历程,我国的个人所得税需要 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本论文围绕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与完善如何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这一问题展开 研究,研究中采用了理论研究与实际问题分析相结合、国内研究与国际比较相结 合的方法。 一、我国在长期的经济建设过程中为追求经济效益忽略公平而形成的收入差 距增大、收入分配不公的现实问题与目前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建设主题极不和谐。而个人所得税所具有的调节收入差距,实现公平分配的功能在 现实中并未发挥有效作用。因此,我国有必要强化个人所得税的这一调节功能。 二、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中存在与实现社会公平相背离的问题,如法律因素, 执法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及有些制度缺失因素等,这些因素所引起的不公平现象导 致很多社会不稳定因素日益严重。因此,从实现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改革与完善 个人所得税迫在眉睫。 三、有针对性地研究外国的个人所得税制,从纳税人权益保护、税收服务体 系、人性化的扣除标准、严格的征管制度等问题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四、从我国实际出发,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从实现社会公平角度出发对我国 个人所得税进行改革与完善,包括在课税模式的选择上,我国应该实行分类综合 所得税制;完善扣除标准,实现地方扣除标准有适当的自主权及实行费用扣除指 数化制度;强调部门协作,实现税收征管社会化;强化纳税意识,建立健全信用 制度,实行个人纳税申报制度;构建新型的纳税服务体系,优化税收服务环境等 方面。 关键词:社会公平;个人所得税;改革;完善 a b s t r a c t t h ef o u r t hp l e n a r ys e s s i o no ft h es i x t e e n t hc e n t r a lc o m m i t t e eo ft h ep a r t y p o i n t e do u t :“w e s h o u l da d j u s tt ot h eh u g ec h a n g ei no u rc o u n t r y ,p u t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i na n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 ,e x c i t a t e dt h es o c i a lv i t a l i t y , p r o m o t et h e s o c i a lf a i m e s sa n dj u s t i c e ”t h a tm e a n sh ep r e s e n tp r i m a r yt a s ki no u rc o u n t r yi s s o c i a lj u s t i c e a st h em a i na d j u s t m e n ta i mo fi n d i v i d u a li n c o m et a x ,t h ea d j u s t m e n to f t a xt oi n c o m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s o c i a lj u s t i c eg e tl e s sn e te f f e c t s o ,i no r d e rt oi m p r o v e t h er u l eo fi n d i v i d u a li n c o m et a x ,d r i v ef o r w a r d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a l i s ts o c i e t y , t h ei n d i v i d u a li n c o m et a x i no u rc o u n t r ys h o u l db e r e f o r m e da n di m p r o v e df u r t h e r t h ee s s a yc a r r i e so u to nh o wt h ei m p r o v e m e n ta n dr e f o r m a t i o no fi n d i v i d u a l i n c o m et a xp r o m o t e ss o c i a lj u s t i c e ,t h ea u t h o ra d o p t st h em e t h o do fc o m b i n i n g t h e o r e t i c a l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w i t hp r a c t i c a lp r o b l e m sa n a l y s i s ,d o m e s t i c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w i t h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o m p a r i s o ni nt h er e s e a r c h t h ep r i m a r yi d e ai sa sf o l l o w i n g : it h ep r a c t i c a lp r o b l e m ss u c ha st h ea c c r e t i o no fg a pb e t w e e ni n c o m ea n do u t g o , t h eu n f a i r n e s so fi n c o m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f o r m e dd u r i n gt h el o n g - t i m ee c o n o m i c c o n s t r u c t i o nw h e np u r s u ee c o n o m i cb e n e f i ta n di g n o r ej u s t i c e ,w h i c hd o e sn o ta s s o r t w i t ht h et h e m eo f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a l i s ts o c i e t y a n dt h ef u n c t i o no f i n d i v i d u a li n c o m et a xt h a ta d j u s t i n gi n c o m eg a pa n da c h i e v i n ge q u i t a b l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 h a s n tb e e na p p l i e de f f e c t i v e l y s o ,o u rn a t i o nn e e dt oe n f o r c et h ea d j u s t i n gf u n c t i o no f i n d i v i d u a li n c o m et a x i i t h ep r o b l e mo fb r e a k i n gw i t ha c h i e v i n gs o c i a lj u s t i c ee x i s t si nt h ep r e s e n t i n d i v i d u a li n c o m et a x ,s u c ha st h ef a c t o r so fl a w ,h u m a ni ne n f o r c e m e n ta n dl a c ko f r u l e s t h eu n f a i rp h e n o m e n o nc a u s e db yt h e s ef a c t o r sl e a d st ou m s t a b i l i z i n gf a c t o r w o r s ea n dw o r s e s o ,i m p r o v e m e n ta n dr e f o r m a t i o no fi n d i v i d u a li n c o m et a xi s i m m i n e n tf r o mt h ep o i n to fa c h i e v i n gs o c i a lj u s t i c e i i iw es h o u l ds t u d yf o r e i g ni n d i v i d u a li n c o m et a xs y s t e mp o i n t e d l y ,l e a r nt h e a d v a n c e de x p e r i e n c eo np r o t e c t i o no ft a x p a y e r s r i g h t s ,t a x a t i o ns y s t e m ,h u m a n - b a s e d d e d u c t i o ns t a n d a r da n dt h es t r i c tt a xc o l l e c t i o na n d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i vw es h o u l dl e a r nt h ea d v a n c e de x p e r i e n c ef r o mr e a l i t y ,i m p r o v ea n dr e f o r m i n d i v i d u a li n c o m et a xf r o mt h ep o i n to fa c h i e v i n gs o c i a lj u s t i c e ,t h ec l a s s i f y i n ga n d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i n c o m et a xs y s t e ms h o u l db ec a r r i e do u ti n c l u d e t h ec h o i c eo ft a x a t i o n p a t t e r n ,i m p r o v et h ed e d u c t i o ns t a n d a r d ,a c h i e v i n gt h e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 o ft a xc o l l e c t i o n 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a c h i e v i n gt h ep r o p e rf r e e d o mo fl o c a ld e d u c t i o ns t a n d a r da n d b u i l d i n gt h ef l o a t i n gd e d u c t i o ns t a n d a r ds y s t e m ,e m p h a s i z i n gt h ec o o p e r a t i o nb e t w e e n d e p a r t m e n t s ,e n f o r c i n g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p a y i n gt a x ,e s t a b l i s h i n ga n di m p r o v i n gc r e d i t s y s t e m ,c a r r y i n go u t t h es y s t e mo ft h ed e c l a r a t i o no fi n d i v i d u a li n c o m e sf o rt a x p a y m e n t ,b u i l d i n gn e w t a x a t i o ns y s t e m ,o p t i m i z i n gt a x a t i o n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s oo n k e y w o r d s :s o c i a lj u s t i c e ;i n d i v i d u a li n c o m et a x ;r e f o r m a t i o n ;i m p r o v e m e n t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 确方式标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 签名) : 年月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 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 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 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 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 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日期:年月日 绪言 绪言 1 问题的提出 追求社会公平是人类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和 前提条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也明确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 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也就是说,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社会公平。 从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结果来看,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我 们又不能不面对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严重问题。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 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举世公认的成就,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分配问 题,发展不平衡问题却越来越突出,而由此引起的社会不公平现象也正在日益凸 显,在众多的不公平因素中尤为突出的就是收入差距的不断增大。据官方统计, 我国基尼系数已经突破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而且增长趋势明显。在这种情况下, 调节收入分配,减小收入差距便成为我国政府为实现社会公平所做的第一件事, 也是我国当前的首要目标。 个人所得税作为在大多数国家普遍开征的重要税种,也有其自身的特定目标, 即财政目标与社会目标,不过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对征税目 标有着不同的选择。有的国家选择以社会目标为主,强调公平税负,重点调节, 缩小收入差距,缓和社会矛盾。有些国家选择以财政目标为主,坚持中性原则, 强调普遍征收和效率优先,把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放在首位。有的国家则强调兼顾 财政目标与社会目标,兼顾公平与效率,实行普遍征收与重点调节相结合。我国 现行个人所得税法是1 9 9 4 年税制改革时建立的,选择地域税收管辖权与居民税收 管辖权相结合的征税原则,实行分项课征制度,对个人不同来源、不同项目的收 入,分别制定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规定不同的免征数额,适用不同的税率,按 照不同的所得计算办法征税,采用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相结合的税率制度, 实行定额与定率相结合的、全国划一但内外不同的法定费用扣除制度。这- - $ u 度 适应了2 0 世纪9 0 年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在当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我国 现阶段,个人所得税应以我国当前的首要任务实现社会公平为主要目标,以 个人所得税改革应促进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调节达到一定收入的纳税人特别是高收入者的收入为主要任务。这是由我国个人 所得税的性质、特征以及现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虽然,我国近几年已对个人所 得税法进行了几次大的调整,但突出的问题仍然存在。鉴于目前我国建设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当前,我们有必要对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进行改革与完善。这也 是本文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2 国内关于个人所得税改革的主要观点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提出了诸多观点。在税收体系的建设 上,很多学者认为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中“穷人的贡献大于富人”,认为我国 个人所得税未能缓解贫富差距,基于此,安邦集团研究总部分析师,经济学博士 李长安在中国社会导刊中国个税:穷人贡献大于富人? 中提出在我国应建立 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以财产税和社会保障税为两翼,以其他税种为补充的个人 收入综合调节体系,从多方面、多环节对个人收入予以调节,从而更好地发挥税 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在税制改革上,大多数观点认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目标应放在减小贫 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上。 在税制模式的选择上,国家税务总局韩国荣在个人所得税的调控功能与税 制改革中提出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个人所得税作为调节收 入分配的重要杠杆,应该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综合税制在这方面的功能虽然发 挥得较为充分,但由于我国现阶段税收管理水平尤其是公民纳税意识与这一税制 的要求相距甚远,因而尚不具备实施的现实可行性,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税制较 之于分类税制,不仅调节的力度要大,而且更具合理性。大家都比较认同的观点 是在我国应先采用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在条件成熟之后再采用综合所得税制。 对于税率结构的改革,郑州大学商学院黄慧敏在郑州大学学报2 0 0 1 年5 月个 人所得税的国际趋势及借鉴中提出根据我国情况,个人所得税税率类型应以累 进税率为主,税率结构设计应体现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最佳结合为原则,个人所得 税的边际税率太高会影响其聚财功能,因此最高边际税率应处于既不会引起普遍 偷逃税又不会降低其聚财效率的水平上,在3 0 - 5 0 范围内比较合理。具体地说, 税率设计在适当提高免征额( 生计费用扣除) 的情况卞,扩大计税依据的级距,降 低计税依据的级数和最高边际税率,使税率之间的高低差距呈现出两头小、中间 绪言 大的结构状态,以此来实现公平。 对于费用扣除,云南师范大学金融财政学院师佳英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基 尼系数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完善和改革中提出规范费用扣除的标准和办法。应 税所得的范围体现了对个人所得征税的广度,而费用的扣除则体现了对个人所得 有限课征的程度,二者共同决定了税基的大小。费用扣除应分两部分:一是为取得 收入所必须支付的有关费用;二是“生计费 。前一部分的费用扣除只是与取得 收入有关的正常和必要的费用,不同时具备这两点,不能予以扣除。这是确定费 用扣除的准则和基本前提。对于“生计费用”的扣除,各国均按照家庭成员的构 成规定扣除标准。进一步改革的措施应是:按照负担能力原则,根据纳税人的婚姻 状况、赡养人口的多寡、年龄及健康状况、所处的地区等分别确定生计费用扣除 额。同时也应体现中国人口政策和贯彻计划生育政策,对抚养一个子女的给予一 定扣除额,随着社会的发展,赡养老人的费用扣除问题也应予以充分考虑。山东 大学威海分院孟红在税务研究2 0 0 2 1 1 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几点思考 中提出在确定费用扣除标准时为避免物价水平与人们收入水平的影响而应借鉴美 国的做法在我国实行费用扣除指数化制度。 在税收征收管理上,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饶海琴在上海财税中借鉴 国际经验改革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一文中对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提出几点 建议:一是健全掌握纳税收入情况的相关制度:二是实行税收信息网络化管理; 三是优化服务,加强宣传;四是强化税收审计制度;五是有效执行处罚制度。 总体来看,我国当前个人所得税存在着税源隐蔽,难以控制,税负不公平, 费用扣除一成不变:税制模式不合理、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致使个人所得税 的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而这些问题的解决 都有待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不断完善与改进。 3 文章结构 本论文就是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我国目前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入手, 在对社会公平的现实意义以及个人所得税与实现社会公平的关系进行详尽分析的 基础上,从实现社会公平的角度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国外 先进经验进行具体分析比较,提出了为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 公平而改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使其充分发挥其调节作用的政策建议。 个人所得税改革应促进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本论文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阐述社会公平的重要现实意义以及我国目 前突出的社会问题,进而由我国个人所得税现阶段的主要调节目标引入个人所得 税在实现社会公平这一方面所能起到的促进作用这一主题。第二章主要论述我国 现行个人所得税当中与实现社会公平相背离的几个问题。第三章主要介绍值得我 国借鉴的国外个人所得税中有关促进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与具体措施。第四章主 要论述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的主题中,从实现社会公平 的角度提出了改进和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具体意见和建议。第五章结束语,对 全文进行总结与阐述。 4 创新与不足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建立与养老金返还相结合的有奖纳税制度,以 此来改变纳税人纳税积极性不高的现状。还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提出了在我国实行 费用扣除指数化制度及给予各地方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确定费用扣除标准的权力, 从而更好的贯彻个人所得税量能负担的原则。 本论文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本文研究是从个人所得税与社会公平这个角度入 手,侧重于收入分配,对税收征管研究得不够深入,而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是整体 改革,因此本文的研究难免有不到之处。另外,由于条件与时间上的原因,无法 找到最新的数据,资料和实例也不够全面,因此,分析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如 因此给大家带来困扰,在此表示深深的歉意。 第一章个人所得税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第一章个人所得税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第一节社会公平的现实意义 1 实现社会公平对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1 1 社会公平的本质 社会公平首先是对人们之间社会利益关系的一种评价,正如恩格斯在谈到资 本主义的分配关系时说:按照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规律,产品的绝大部分不是属于 生产这些产品的工人。如果我们说这是不公平的,不应该这样,那么这句话同经 济学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这就是说公平或不公平是对人们之间社会利益关系的 一种评价。关于社会公平的本质,依据当前学术界所论,主要有如下提法:其一, 公平是指社会制度规则的公正平等,是社会对每个人权利和义务的合理分配;其 二,公平是指收入分配规则的公平;其三,公平包括三个层次内涵:第一级内涵 是制度规则的公平平等;第二级内涵是收入分配制度的公平,即个人向市场提供 的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的多少要与获得的报酬相适应;第三级内涵是收 入补偿制度的公正,即政府要对个人收入进行合理的调节;其四,公平属于道德 范畴;其五,公平是一种主观感觉、心理平衡、主观评价,按美国心理学家亚当 斯于1 9 6 3 年提出的公平理论中指出公平就是指社会组织中的个体常常将个人贡献 与个人所得包括物质报酬社会荣誉地位等跟另外和自己条件相等或相近的个体进 行比较,如果二者各自的贡献与所得之比值相等或相近,则双方都有公平感,反 之则认为不公平;其六,公平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称或平衡关系;其七,公平 是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对其社会关系进行规范和评价的基本尺度 ;其八,所谓公平正是善、正义在具体环境、条件、状况中的相应体现和权益像 态 ;其九,所谓公平从最根本上讲就是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关于人与人利益关系 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合乎社会发展需要之义等等。 。梁军高校师资队伍中不公平感现象透析社会科学家2 0 0 0 年第1 5 卷第5 期第8 8 页 。夏文斌建立社会主义公平观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9 9 9 年第3 6 卷第2 期第1 8 页 。江山再说正义中国社会科学2 0 0 1 年第4 期第1 1 4 页 。戴文礼著公平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7 年第3 1 页 个人所得税改革应促进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以上观点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社会公平的本质内涵,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社 会公平其实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利益公平,即分配公平。在这个层面上,就要求 社会成员都要拥有从事经济活动并通过这种活动获取相应经济收益的同等权利和 机会。二是政治公平,在这个层面上要求国家和社会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和原则, 保证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也就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 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三是人格公平,这是指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不 管他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有多么低下,他们都应当享有人格尊严。而从经济基 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理论出发,本文认为:只要获得了经济公平,也就是实现收 入分配公平这一目标,其它的问题都可能得到解决,所以,收入分配公平在实现 社会公平中起着关键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1 2 社会公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 大任务。胡锦涛同志也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 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谊、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既是对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解读,又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蓝图作了详尽规划。 但是不管怎么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是一个有效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 义的社会。社会主义学说本身就是针对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种种不公正、非正 义的社会问题而产生和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理所当然地应当成为迄今为止人类 历史上最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社会。 g n p 等产值的最大化,曾一度成为各发展中国家竟相追求的目标。这是因为在 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我国包括好多发展中国家为了 追求国民生产总值,而在公平和效率中间舍公平而取效率,因为大家都一致认为 在经济的起步阶段,不可能有多少公平而言,收入分配不公可以形成一种激励机 制并进而促进经济增长,而只要经济增长了,社会不公的现象迟早会得到解决。 正是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中,我国经历了二十多年的以经济发展为龙头的发展历程。 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和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我国发生了巨变,我们每个社 会成员也都享受到了许多利益。但是在过去以平均主义取向为主或发展缓慢的阶 段中并不突出的公平和正义问题,在当前比较明显地表露了出来。应该承认,现 第一章个人所得税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在人民群众生活和工作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享受到改革成果的程度却各 不相同,出现了部分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行业差别没有 明显缩小等问题,这表明我们在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方面,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 力。现在,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发 展阶段。但在向新的发展阶段转轨之际,我们的发展主题应该做出重要调整,我 们目前所面临着的是如何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问题。 2 我国目前突出的收入分配失衡问题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分析 2 1 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中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从上个世纪9 0 年代以来出现一个先上升后扩大的 过程。从1 9 9 4 年开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是从1 9 9 7 年起又 逐步扩大,到2 0 0 1 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几乎是农村居民的三倍,而不久前农 业部负责人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也坦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对 差距和绝对差距仍在扩大,2 0 0 4 年和2 0 0 5 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3 2 l :1 和 3 2 2 - 1 ,这一比值在去年却又扩大到3 2 8 1 ,绝对额的收入差距达到8 1 7 2 5 元 。这还只是按照国家统计局的个人收入概念计算出来的,即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 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的比率。而实质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远远不止 统计出来的这一数字,这一数字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或者用现 代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实际福利水平( w e l l - - b e i n g ) 上的差别。因为城镇居民的 可支配收入还不能涵盖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比如说城镇居 民中很多人是享受公费医疗的,而农村居民却没有这种待遇。城镇的中小学能够 获得国家大量的财政补贴,而农村的学校得到的补贴非常少,农民还要集资办学。 城镇居民享受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费救济,而这些对农村居民来说 却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如果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有人估计城乡收入差 距可能要达到四倍、五倍,甚至是六倍。与其他国家相比,如果仅仅看货币收入 差距,或者说名义收入的差距,非洲的津巴布韦的城乡收入差距比中国稍微高一 。 2 0 0 7 年中国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 个人所得税改革应促进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点,但是如果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世界上最高的。我 国目前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改变这一现状,但都收效甚微,因此,城乡收入差 距仍然是我国目前的主要问题。 2 1 2 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从省际人均 g d p 状况看:人均g d p 的差距经历了先缩小又扩大的过程,人均g d p 最高的省份与 最低省份比较,由1 9 7 8 年的相差3 8 9 倍到1 9 9 0 年的相差3 3 3 倍再到1 9 9 8 年的 相差4 8 5 倍,差距不断扩大。从2 0 0 5 年东中西部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 入对比来看:东部沿海地区1 3 3 7 4 8 8 元,中部地区为8 8 0 8 5 2 元,西部地区为 8 7 8 3 1 7 元,三者之间的比值为1 5 2 :1 :0 9 9 。针对这种地区间差距的扩大,有 人将其概括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 ,即把中国3 1 个省、市、自治区( 除台湾 外) 放到全球来认识,按实际购买力水平来计算,可划分为四个世界:第一世界是 上海、北京、深圳。上海,北京和深圳人均g d p 便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 平。第二世界是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中上等收入地区,天津、广东、浙江、江苏、 福建、辽宁等沿海省份人均g d p 均高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第三世界 是下中等收入地区,包括沿海地区的河北、东北、华北中部部分地区,人均g d p 均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第四世界包括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 农村地区、边远地区、低收入地区,人均g d p 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这 些现状足以说明我国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达到让人无法接受的地步。 2 1 3 行业之间职工收入差距扩大 在改革之初,由于城市经济是单一公有制经济,且职工工资受到严格计划控 制,不同行业间职工的收入差距是微乎其微的。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上世 纪八十年代中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行业间收入差距问题越来越突出。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行业职工的绝对工资和相对工资的变化都很大, 各行业职工的绝对工资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各行业工资增长的幅度存在着 差别。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最快的行业依次为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科学研 。李实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 。中国统计年鉴2 0 0 5 第一章个人所得税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水供应业,它们的增长幅度明显超过其他行业;采掘业、 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的工资增长幅度明显小于其 他行业。工资水平最高行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与工资水平最低行业的职工年平均 工资之比不断增大,2 0 0 4 年人均收入最高的证券业为5 0 5 2 9 元,最低的是林业, 为6 7 1 8 元,前者是后者的7 。5 2 倍。此外,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 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 3 倍,如果再加上 工资外收入和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 - - - , 1 0 倍之间。而由国家 发改委公布的收入分配报告中也显示,从1 9 9 0 年到2 0 0 5 年间,平均货币工资收 入最高最低行业之比由1 7 6 :1 扩大为4 8 8 :1 。由此可见,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仍呈扩大趋势,大多数居民也表示行业之间过大的收入差距是他们无法接受的。 2 1 4 不同所有制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1 9 9 8 年以前在不同的经济类型中,集体单位职工收入最低,国有单位居中, 其他单位最高。1 9 9 9 - 2 0 0 3 年,在政府几次调整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后,使得国 有单位职工收入迅速增长,出现国有单位职工高于其他所有制单位职工的收入情 况。国有、集体、其它所有制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之比由1 9 8 5 年的1 2 2 :1 :2 0 3 转 变为2 0 0 3 年的1 4 5 :1 :1 1 2 。由此可以看出国有单位职工收入在不断攀升,而且 从实际情况来看,国有单位职工的实际收入比统计数据上来得更高,像国有单位 职工享有的各种福利是其他单位职工享受不到的,另外还有一些来自其它渠道的 隐性收入都加剧了不同所有制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 2 1 5 高低收入群体之间收入差足巨扩大 城市居民高低收入分组之间差距也在不断加大。据数据显示,1 9 8 5 年2 0 的 高收入群体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3 0 元,2 0 的低收入群体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4 1 9 元,高低收入之比为2 7 0 :l ;2 0 0 3 年高低收入差距扩大为4 4 5 :1 ,这一数据 到2 0 0 5 年扩大到9 :l 。而在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 长王小鲁的一份名为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报告中却指出 。人民论坛调查 。自中国互联网 个人所得税改革应促进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了如果加上部分高收入者的隐性收入,那么这一比值将会变成3 l :1 。这 一新的数据再一次向人们展示了高低收入群体之间收入的巨大差距。 2 2 收入差距对现实社会的危害 2 2 1 收入差距过大会对经济健康产生危害 适当的收入差距会促进经济增长。一般来说,只要收入分配比较公平,即基 尼系数较小时,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降低较小,则消费规模相对较大或 消费增长较快。当收入分配不公平,即基尼系数较大时,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 费倾向易于降低,则消费规模过小或消费增长较慢。经济学家霍布森认为,消费 不足的根源在于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以至于引起富人过度储蓄,而穷人消费 不足。从我国近年来市场上所表现出的消费疲软、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来看,一 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近年来我国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不断 下降形成了对消费需求的强大收缩力。整个社会消费群体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一方面是消费需求仅维持在基本生活需要的贫困阶层,他们的购买力极低,消费 需求也很少,也就是说除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外,其它的消费需求几乎为零;而另 一方面是拥有大量财富的富有阶层,他们的消费虽然比贫困阶层要高出几百倍甚 至上千倍,但他们的消费需求也不是无穷大的,也就是说当富有阶层的消费达到 一定的水平之后,他们会将其所拥有的庞大财产转化为金融资产和经营行为,这 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市场的发展。由此不难看出,收入分配不公平会使整 个社会的消费规模下降从而使经济的健康发展受到影响。 2 2 2 收入差距过大会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发展 收入差距过大从表面来看是一个经济问题,但如果不及时妥善处理,极有可 能发展成为一个危及社会安全的社会问题。收入差距如果是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 产生的,那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的副产品,不会危及社会安全。但许多证 据表明,目前过大的收入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们在对公共财富和公共产品 利用上的机会不平等造成的。而大众所切齿痛恨的,也正是这种由机会不平等而 造成的贫富分化。一方面,一些人利用手中职权假公济私,中饱私囊,利用手中 的权力收受贿赂,还有一些人采用不法手段一夜暴富;另一方面,下岗职工生活 第一章个人所得税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无依,城市贫困阶层生活窘迫。巨大的反差让人触目惊心,而造成如此现状的是 腐败和垄断,是机会不平等所造成的。南开大学的陈宗胜教授提供过一个间接的 数据,即不计非法收入,1 9 9 7 年中国居民收入的整体基尼系数是o 4 2 ,计入偷税 漏税、官员腐败和其他非法收入后,上升为0 4 卜二者之差为o 0 7 。0 0 7 看似 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很可能正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另据一些经 济学家估算,我国目前寻租活动无处不在,这也是腐败活动无法扭转并日益猖獗 的主要原因。另一个使得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是某些垄断部门或垄断企业 利用自己对市场或公共资源的垄断权力取得高额收入。而当局的反垄断执法不力, 甚至没有采取任何应对措施。以上种种,都造成了收入差距的扩大。而这种差距 只会让普通收入者与贫困阶层对改革充满怀疑,对政府对社会失去信心,不满情 绪日益严重,而这一阶层的人群都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也是不稳定群体,社会警 戒线理论认为:如果占人口1 0 的最高收入者的收入为1 0 的低收入者收入的l o 倍,社会就进入了不稳定状态。中国的“基尼系数 早在1 9 9 4 年,就超过了国际 公认的0 4 的警戒线,达到了0 4 3 4 ,到2 0 0 5 年,已达到了0 4 6 3 。在这种情况 下如果任腐败与垄断肆意发展,社会的安定团结必然会被破坏。 2 2 3 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与人类社会 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相适应的。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既是现代社会 文明的标志,也是现代化进程的客观需要。 “和谐社会首先是社会各阶层之间应当保持一种互利的关系。为了保证社 会各阶层、群体之间的团结和整合,就必须在其相互之间实现公平的互惠互利。 社会各阶层、群体之间的互利表现为:处在强势地位的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增长不 能以损害处在弱势地位的阶层和群体的利益为前提;相反,在强势阶层和群体利 益增长的同时,弱势阶层和群体的处境应当随之得到改善。也就是说要在公正、 公平的基础上,形成各阶层、群体互惠互利的团结与和谐关系。其次就是社会各 个阶层、群体应当得到有所差别的并且是恰如其分的回报。在现代社会的条件下, 按照贡献进行分配的公平规则体现了对社会各个阶层、群体直接性贡献的承认, o 新华网 个人所得税改革应促进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体现了对各个阶层、群体、行业之间正当的、合理的差异性的承认。这种按照贡 献进行分配的公平规则能够起到一种十分有效的激励作用,能够充分激发社会各 个阶层、群体的潜能,使社会各个阶层、群体的积极性能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进而在社会各个阶层、群体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竞争、进取的状态,保证 同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正常的社会分化进程的推进。再就是社会各个 阶层、群体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在现代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平 等的基本权利,任何阶层和群体特别是处在强势地位的阶层和群体都不应以任何 理由人为地设置障碍,来排斥其他阶层和群体的社会成员进入本阶层、群体,这 样,不仅可以为社会地位较低的弱势群体成员处境的改善提供平等的机会,又可 以为优秀者胜出提供有效的途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构建和谐社会是一 项事关社会全面发展的总体性任务。我党十六大明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是 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并且把“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规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任务之一。 但是,就我国目前收入差距不断加大,收入分配明显不公平的现实情况中, 如果随着社会的发展,使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有媒体报道数据显示,目 前社会总财富的8 0 已经被2 0 的富人阶层占有) ,那么,这样的发展就不可能是 真正的发展,只能是畸形化的发展。而要在这种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大政府的调节力度,利用财政、税收、社会福利等 一切可用的政策措施来缓解我国当前的贫富分化,分配不公的现状,以促进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应当“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 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人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使社会 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第二节调节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是我国个人所得税的 主要调节目标之一 1 个人所得税产生的历史背景 从几个主要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征个人所得税的背景来看,个人所得税的产生 是为筹集财政资金而产生的。比如最早开征个人所得税的英国,是在英法战争期 第一章个人所得税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间为了解决战争经费而开征的,后几经废止又几度开征,经过不断的调整与修改 才成为英国的主要税种。又如美国,首次开征个人所得税是在1 8 6 1 年,当时为了 筹措南北战争经费,经国会通过,实行个人所得税。1 8 6 7 年战争结束后废止,1 8 9 4 年,克利夫兰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准许所得税合法,但是同年其最高法院宣布所 得税违法。致使所得税又未得实施,一直到1 9 1 3 年宪法第1 6 次修正案,国会通 过征收所得税,并于1 9 1 3 年1 0 月,颁布联邦所得税,使其成为永久性税种,后 来几经修改完善,使个人所得税在美国税收制度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再如日本, 日本的所得税创始于1 8 8 7 年,当时正值明治维新之后,为了扩充海军,筹措向外 扩张的经费,原有的传统税( 土地税和酒税) 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开征了所得税。 2 个人所得税的功能 2 1 所得税对市场经济价格体系与资源配置的中立性,使其具有税收效率功能 首先,所得税不存在税负转嫁问题,税收的增减变动对物价不产生直接影响, 不改变产品或产业之间的比价关系,只对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水平产生一定 的调节作用,不会给商品流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带来层层障碍,对市场运行干扰 不大。其次,所得税是对生产要素收入的课征,征税环节单一,对同一课税主体 不会产生重复征税,对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影响也较小。另外,所得税的 课税对象是纯所得,而且还要从纯所得中作一些必要的扣除和照顾,因而它不致 于影响纳税人的生活,能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的基本需要,不会触及营运资本, 不会侵蚀纳税人的财产,不伤及税本,能保证企业必要的补偿、积累和扩大再生 产的需要,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