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史专业论文)《大盂鼎》法律思想初探.pdf_第1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大盂鼎》法律思想初探.pdf_第2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大盂鼎》法律思想初探.pdf_第3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大盂鼎》法律思想初探.pdf_第4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大盂鼎》法律思想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法律是人们寻求自由的手段,享有自由的方式。而法律史则谱写了人 们追求自由的历史。这一判断适用于一切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文明,因而 也适用于历史上出现过的任何一种法系,不管这一文明或法系已经消逝或 仍然存在。 于中国来说,人们对自由的追求所产生的第一次伟大功绩就发生在西 周初期,那时发生了从“神权法”的法律思想到“敬天保民”的法律思想 的转变,从而法律开始了对人的重视,而中国的法律也从此摆脱了宗教的 束缚。然而由于史料的不足或不可信,对这一时期的法律思想的研究往往 让人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西周青铜器金文所富含的政治法律方面的资料 信息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们认识这一段法律变革的历史以自信。 笔者在本文中就是以大盂鼎) ) 这个西周康王时期铸造的青铜器为中 心展开论述的。通过分析( 大盂鼎的铭文资料,挖掘其中所富含的法律 信息,进而由此来认识西周成康之世的法律思想,并以此为基点,依次扩 展到分析西周与殷商末期的法律思想的不同,西周对殷商的法律思想的继 承与变革情况,以及西周的法律思想从文王开始到康王时期的积淀过程。 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青铜器金文为核心,简要地介绍了青铜 器金文法的研究情况,包括对青铜器金文进行法律研究的可能性和重要 性。尤其是对于商周之际这样一个法律变革时代,金文作为一种考古资料, 它的真实性,可靠性,更显得弥足珍贵,它使得我们对这样一个时代的法 律变革的认识更为深刻与可信。第二部分则介绍了大盂鼎的铭文内容 和背景资料。该铭文是西周康王对其大臣盂所作的治国的训诰,在铭文中 康王分析了殷商之所以亡国和西周之所以兴盛的原因,告诫盂治国时应该 遵循文王的德范与制度,要“敬德”、“爱民”此外,分析了康王时期的 社会政治法律背景,主要是针对“成康之际刑措四十年而不用”这一惯常 的理想性历史观点进行史料分析,进而予以辨伪。第三部分是全文的核心 部分,集中分析讨论了大盂鼎铭文的法律思想,从四个方面对这一铭 文所富含的法律思想进行缕析:“天命”、“天罚”与“以德配天”;“肆于 酒与否”与商所以之亡周之所以兴;“明德慎罚”;“贤人政治”。这四个方 面几乎包括了国家政治法律生活的最主要的内容,即政治的合法性、经济 的奢侈或节俭、司法诉讼原则和人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文中对这四个内 容的分析都是以铭文的表述方式为模范,即每一个方面的法律思想的讨论 都以对殷商与西周在该方面的不同政策、不同态度的对比来展开的。第四 部分则从原创文化的角度对西周青铜器金文法的研究的重要性予以肯定。 本文是笔者进行金文法研究的一个尝试,笔者选择了( 大盂鼎的铭 文这样一个西周早期的政治事件作为研究标的,对西周早期的法律思想进 行了案例分析性的研究。整个文章的研究方法则以通过把铭文内容和相关 的第一手历史文献资料诸如史记、( ( 尚书、( ( 论语等进行相互比较与 引证,以得出对( ( 大盂鼎所处的成康之世的法律思想进行尽可能准确的 认识与分析,并进而对商周之际的法律思想的变革得以初步把握。 关键词:大盂鼎法律思想法律变革 i h e s e p a t x x i s l x t s e d o n l h e i u a g m m t h a t t h e h i s t o r y o f l a w , l x 地l h a t o f l h e w e s t e m 锄d o f 恤e 缬e n l ,j s 恤l 幽呵o f l h e n 瑚,s 舢姗t o f 确斌m a n d t h e w r i t e r s t a n d w i f l a t h e c o r e i d e a 恤t h e t r a n s f ( x n n f i o n o f l e g a l 缸咄a n d l e 鲥s y s t 既n f r o m u h e e n d i n g o f 褂幽gd :嗍t ot h eb e 蓟= 血1 9o f z h o ud y n , a s t yi sn 触a n dm 矽b e 位m o s t 访p 。呦吐s f f u g g l eo f 位辟s 晒to f f r e e c i 藿l lo f c l m 鬻p e o p l e a n dt h ea w a r d s o f t h i s 噼w 鹅恤出m d 删o f 恤蝴衄鲫柑o f 惋出i s 砌捌坶 l h el c da n dw o l l tb er e p l a o e c r a n dt h ee s t a b o f t h em 啦蛾a f r a i do f t h e l o r d m d r u l i n g d e p e n d i n g u p m l t - e f o l k s b u tb d 盈u s eo fl l 】c 锄x l u , a c yo ft h eh l s 踊c a ld o c l m 蛐a n dl h eq u e s t i o n a b l e a 枷s s i b i l i t yo f t h ec l a s s i c s , t h e 位m 鲥两m 甜o f l e g a lm d l g | 退n 扫弼删a b o v e h a s k h d 】) ,晚1a 删捌n e da n d 卸曲仞。d1 量】疆嘎西1 蛳h o 、) 位翻 h 出。百c a dd i s 0 0 喃 o f i n s c f i p f i o m o m m c i e n t i x o n z e w a r e l e n g ( t m l o t r l e g s i n1 量1 j sp a p e 薯f i l ew r i t e r 飘肚曲i 刀e dt h el a n g u a g e si n s c f f o :di n t of i l eb n 瘦w 啪 施咖d a 踟g ,讪曲i s i 毗证恤芦埘o f 惋k 堍o f 惋酗嘲 m do nt t x :b o s i so f 辄c i ls c 咖吐w r i t e re x , m l k 嗣l e g a ll l 踟蛐o f d ay u 噙 m 鸭在yt oh d 臼d 瞰o u rv i s i o n st oe x , m m el 鹫l e g 缸o l o u 幽o f p e 棚f i o m t h ek i n g a 粥t o t h ek i n g 勋马t h e 锄1 e f i 协1 c ea n dr e f 饼n m o no fl e 刨舨耵幽o fz l x m d y m s t y t os t i n gd 妒瑚哆a n dt h el x ) c e s so fd e p o s i to fi e g a lm 咄a c o m l l a t e d 蛐咖妞触k 吨o f l h e 孤嘲幻位陋勋哼 砥p a p 日i sc o m v 】s e do ff o t rp a 晦1 h ef i r s tp a r tf o c u s0 1 1t h e 虹翻呻o r l 孤咖h 懈w a l 七, i n t r o d t r 淄t h ec c 础即叩唧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s t u d yo fl a n g u a g e i m c r f l x x ti m ot h eb l m z e 吣i d e n t i f yt h ep o s s 回o i l i t ya n d 呻o m n c e 孤d 孤i | 1 碍脚 a r d r e l i a b i l i t y o f l e g a l t t x x t g h t s s t u d y t t o a g h t h e i m a i p t i o m 1 1 】c s 硎p 眦劬r o 由c 皓 惋m 却d o m o f d a y u d 堍a n d 缸h 堍伽逸0 f 位m a d eo f 惋b r - z m 硼慨 咧惋劬蛐o f n l c 蚴蜘嶝趣恤p 叭a 】s 0 鲫岫m l l l e 蕊脚疏0 1 f 位( o 耐m l l l a t 惋删1 删j s u s e 蛔觚惋吣砌e b y 鲥龇 低f l - 】i r dp a r ti s1 h er m j o r 硼 p 呲i o ff f 血p a p e r , l i f t sp a r t ( x ) n c e n w a t e so l ll t l el e 鲥 恸l 帕o f l h eh 暇呲d a y ud 呜锄科u d e s 妇l e 武f i l i t yo f r u l e , 雠呻m n c e o f e c 疵,l | l ep i 面c 删讪n a 巩a n d l h e u t i l i t y o f e l i t e s t h e f t h p m , a l s o t h e f i n a l p a r t o f 岫p 日隅鲕s p 瞰c a 临哪雠萄朗i 蜥o f 幢s 吣彭o f 缸嘶痂惜蛔w 神 丘啪妇p 咩:c i 眈0 f 讲i 驴1 a l c l d 札己 i nt h i sp 日吗t h ew 血盯j u 或溅a 时t o 。【锄面重t h e1 e 列t h o u g h t so f 酗 d ! 脚伽嘞t h e 访s 唧6 锄s b i 锄露峨锄d 曲0 0 s e t h e d a d 矗培r o b e t h e 6 巧e c t o f 慷咖母t t 】e w 捌e 即日娜幻哪雠岫舢枷幢c 蜮c s , t of i r d1 1 1 ci & :n l i c a la n dt h ed i s t i n c t i v eo p i n i o n so f t h e mt w o , 砌& t oa c h i e v e 如a i mo f a c c u r a t ej d 嘶恤位哑面m 谢m o f 惋1 e 耐t t x x t g h l s o f f r o m1 t l es h a n gt ot h e 酗 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d a y u d i n g l e g a lt h o u g h t s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l a w 一、金文概述 ( 一) 金文法研究简述 金文,是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由于铜在我国古代称为 金,所以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就叫做金文。用金文书写的文辞就叫作铭文。 铭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习惯上连称为青铜器铭文。又因为青铜器铭文 常把青铜自名为吉金,所以金文又叫吉金文,指的是夏商周三代铸刻在青 铜器上的文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夏代青铜器上有文字,所以,三 代吉金文实际只含商、周二代,这种叫法只是旧时的习惯称呼而已商周 青铜器比较常见且形制较大的主要是钟和鼎,上面铸的文字也比较多,因 此,人们又把金文称为钟鼎文。金文主要是殷商中后期到周代,特别是西 周所通行的文字,历时千年之久,它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极重要的阶段。 金文是随着青铜器的出现而形成的,又随着青铜器的衰败而退出历史舞 台,因而金文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它与青铜器一起,共同 构筑了历史悠久、色彩斑斓的青铜文化。然而,由于殷商时期铸造的青 铜器都鲜有铭文,即使有,也不外乎族徽或类似的标签性符号,相反,西 周时代的青铜器则文字多,可独立成篇,涉及内容广泛,因此,青铜器的 金文研究,主要是西周的青铜器金文研究。 自从宋代金石学产生以后,对中国古代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金文的著录 与研究就成为了一个专门的学科门类。但是,直到民国以前,关于金文的 研究都只是局限于两个方面,一则是考古断代的研究,二则是相关的经学 的文献引证的研究。诸如郭沫若先生,唐兰先生,陈梦家先生等等,他们 关于西周青铜器的金文的研究大都致力于西周的王室谱牒和时间断代问 题上,几乎纯粹是一个考古性质的,而鲜有对金文进行某社会科学门类的 分析研究。 然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凡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事件都是于国 家或家族极为重要的事情,其内容不外乎祭祀、兵戎等国家重大的政治事 件,而在人类社会早期,学科未分,这些重大的政治事件里都富含有该时 代的法律思想和人们的法律观念。因此,对青铜器铭文进行法学的研究是 非常必要并迫切的。这种忽视青铜器铭文的法律价值的状态一直到民国以 后,才得以改观。尤其是1 9 7 5 年在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董家村发现了一 。叶正渤李永延编著:商刷青锕器锦空简论 。北京:中国旷业人学 i i 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6 页。 l 款西周厉王时期铸造的,名叫f 朕匝的青铜器,该彝器外形并非宏伟美观, 但却史无前例的在其内壁和器盖上以一百五十七个字的铭文记录了一篇 较为完整的法律判词。从该器铭文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三千年前的西周社会 业已存在的法律制度以及刑法规定、诉讼程序、判决原则等。使得以往的 仅仅依靠尚书文本而得来的西周的法律思想、司法制度、刑法原则得 到了证实。由此而掀起了一场金文法研究的高潮。 纵观现已经出土的青铜器金文。可以根据其内容把它们分为如下几 类,分别从不同方面体现了该时代的国家的各种观念与制度: 1 、宗教祭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西周时期,祭祀活动是一国或一家的最 重要的典礼西周奉行宗法制,既敬天又敬祖。因而,要巩固自己的统治 地位,各阶层的统治者们都要举行祭祀活动祈求上天的恩赐,祖先的保佑, 并把这样的祭祀活动以文诰的性质铸刻在青铜彝器上,以彰显其重要性。 2 、军事征伐 在西周建国初期,天下未定,为了竟四方,必须以军事力量建立周天 子的无上的权威。并把与战争有关的惩罚、奖赏等等发布文诰,铸刻在青 铜器上,既彰显了周天子的权威又表彰了其他参战贵族的功绩同时又树立 了战争中应当遵循的法则。 3 、契约诉讼 西周青铜器金文文中涉及法律诉讼方面事宜的也颇为不少。盖西周前 期,周天子的主要活动就是分封诸侯,给诸侯授田授疆土。这是以天子之 命进行的土地权利的转让后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增多,加上周天子权威 的降低,越来越多的私人间的田土、财货的买卖交易就出现了。然而在西 周那样的时代,人们还是奉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 臣。”因此,这样的田土的转让或买卖还是一件非常稀有的事情呢。所以, 就以青铜器铭文的形式铸劾下来,以达到“子子孙孙,永保续用”的效果。 4 、训谕诏诰 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和世袭制。在此种制度下,各个诸侯国除了定期 朝聘之外,相互之间并且与周王朝在行政上都是独立的。因此,为了维护 周天子的政治统治,天子还要经常训谕封臣,训诰他们知晓治国的道理, 保民的准则,相关的国家政事的制度,经济法则,以更好的维护西周的分 封制、世袭制和井田制。 5 、其他 除了上述四项主要的铭文内容外,还有包括婚姻嫁娶、歌功颂德等方 面内容的铭文盖西周严禁“同姓为婚”,视婚姻为一件“附远厚别”的 大事,故而,用铭文记载了下来。 上述几项青铜器铭文会涉及到的内容类别并不是说,每一篇铭文都仅 仅关系某一个方面的事情。相反,每一篇铭文往往都是这几个方面穿插融 合在一起,互相渗透融合而成的。 为什么对青铜器金文的法律研究十分重要呢? 孔子曾经说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 宋不足征也”。 孔子之时距殷商还不过四、五百年而已,尚且由于文献资料的不足而 无法向世人明证殷商的政治法律制度。我们现在距西周有将近三千年左 右,而我们要研究西周的政治制度、法律思想,也面临这么一个文献资料 “不足征”的难题。而金文恰好能够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况且,古代文 献历经传写刊刻,不免含有讹误,而金文除后代伪作者外,则为古人真迹, 其真实性与可靠性比文献更强。金文的法律研究的价值,依郭沫若两周 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序文中所指出的:“传世之两周彝器,其有铭者 已在三四千具以上,铭文之长凡有五百字者。说着每谓足抵( ( 尚书一篇, 然而其史料价值殆有过之而无不及。尚书自当以今文为限,今文中亦 有周秦闲人所伪托,其属周初者,如金滕、洪范诸篇,皆不足信。 今文可信者,仅十五、六篇耳,此十五、六篇复已屡经传写,屡经隶定, 简篇每有夺乱,文辞复多篡改,作为史料不无疑难,而彝器除少数伪器触 目可辨者外,则属一字一句均古人之真迹也。是其可贵,似未可同例而论。” 。因此,对西周青铜器金文法的研究,则既可以方便我们甄别传世文献的 可采用情况,又可以补充文献的不足,使得我们更直接的了解西周的法律 活动的真实情况,进而对西周的法律思想和商周之际的法律变革予以更真 切的认识,从而对所谓的“周监予二代”( 论语八佾) 和“中国政治 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王国维语) 有更深刻的体认。 正如前文所述,由于出土的殷商的青铜器都鲜有铭文,即使有,也不 外乎族徽或类似的标签性文字,相反,西周时代的青铜器则文字多,可独 。论语八佾 o 蒲峰主编:中国法制通史夏向周卷h 北京:法律出版社,1 9 9 q 年版,第1 9 0 页。 3 立成篇,涉及内容广泛,因此,金文法的研究,主要对出土的西周年代的 青铜器铭文的法律思想进行研究。但是,历史不是孤立的,它一经产生, 变革就伴其左右,在绵延的历史长卷里就会不断地出现后世对前世的变 革,法律发达史上的损益是这一历史变革的最明显的展现。西周的法律思 想法律制度就是在对殷商的继承损益基础上而成形的。这就是一种“扬 弃”所谓“周公制礼”正是中国法律发达史上的第一次扬弃。整个中国 法律发达史的变革史也自此而展开 ( 二) 法律的历史与变革 在确定的法律的规定下,做法律所允许的任何事情,就是自由。 整个人类的法律发达史是一部变革的历史。法律的发生发展都是一个 从不确定的状态到确定的状态,从义务到权利的发展变革。这样的一个变 革的过程就是人们对自由的求索的过程。中国也不例外,即使在中国几千 年的历史跋涉中,法律的变革来的太温柔,迈向自由的脚步跨得太慢,幅 度太小! 从“先王议事以治,不惟刑辟”、“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到郑 子产托古改制,效法西周“悬法象魏”雨“铸刑鼎”;从“天命”、“天罚” 到“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兴天下人之法,废一家之法”;从“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到“废君统,倡民主”;从“井田制” 的先耕公田再作私田到“摊丁入亩”,这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民对法律的变 革历程,更是华夏人民对自由的求索的历程。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 九刑”,整个中国数千年的法律发达史以此为滥觞,开始了摸索它的以“德 礼为本,刑罚为用”的历程在这整个的法律历史的发展长河里充满了后 朝对前朝的法制的变革+ ,而其中第一次变革就发生在商周之际。西周与 + 中国古代法律的改革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对法律的变革的内容也几乎完全体现在这两个方面,其一为刑狱,其二 为赋税。盖因为中国法律理论历来都认可李恽的法经所主张的“t 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并且,中国自有成 文法以来都是以刑律为主,其他潇如官职、婿姻、家庭、田债等都属于刑律的调整范围。这并不足所谓的。请法合 体,民刑小分”,而是冈为,在中国历来的宗法伦理舭念下看来,那 嘞重反官职、婚姻、家庭、田债等现今属十民 法调整范l 匍的行为按当时的法价值观,都属十严蕈的违礼行为,“出礼则入刑”冈而都是违法犯罪的行为。这些 行为都严垂危害,社会安定,嘲此应该用严历的圈家强制的删聿f 以制裁。引自余荣根著儒家法思想通论,广 两人民i 版社。p 1 6 ,1 9 9 8 2 既然一个国家几乎所青的事情都自j 懈来调整,那么对刑律进行凼时制宜的改革则是 非常必要的f 嘻加坳米前朝鼢f 为司法混乱刑律败坏i i i 广周,故山新朝都要对 h 律进行改革。由“夏青乱政。而 作禹刑”开始中国法律史j :的主要的刑狱的改苹包括两周“尉公翻州两汉文景“废肉刑定筝数魏晋南北 朝刑律“一准乎礼”、清末沈家奉修律。刑律的改革人都在i 期史迭之际。赋税的改革则不仅在新辆之扔,更是一 朝螫想中必的第一嬖务。固以民为奉民以食为天。自从青r 私竹财产之后自二代的j f : i j 伟崎每赋税政策就一直 神;变。存秋埘期鲁行“考l l 税由隋冉建“靼庸调制蚪庸中叶杨炎作“两税法”、宋“行禁榷重商明怅居难“一 条鞭法”、清雍讵“摊丁入市十升0 律改革则多秉持一改前朝的混乱严酷,标榜新朝的轻明于赋税改革则由“人 身到财产“由实物到货币”逐渐放松对人身的挖制 4 商朝的政治制度、文化习俗、法律观念是大不相同的,西周统治者在消灭 商朝之后,对促使商朝初期兴盛的原因。导致商朝末期灭亡的教训进行了 总结,在政治、经济、狱讼等各个方面吸取商朝兴亡的经验和教训,建立 起西周的法律观念。即论语所谓“周监于二代”。这正如杨鸿烈先生 在其中国法律发达史中所论说的,西周的法制对殷商的法制又有继承 又有变革: 首先,继承的情况。周代又是承继游牧而用石器的殷民族而渐进为农 耕而用铜铁器的一个新民族。社会的制度仍以父系为中心所以那时国家 的司法绝不可能如刘歆伪造的( ( 周官那样灿烂美备,据进化的原理说来, 周代虽有片断的成文法典,但沿袭前代的习惯法也,颇不少,王应麟( ( 玉 海卷六十五( ( 诏令条引解释( ( 康诰:“王曰,外事汝陈时,臬司师兹, 殷罚有伦”的疏说:“周承于殷后,刑书相因,故兼用其有理者,谓当时 刑书或无正条,而殷有故事可兼用,若今律无条求故事之比也。” 其次,变革的情况。商周的政治文化是大不相同的,因此两代关于民 法的承继与婚姻和犯罪的处分就有很显著的差异,如王国维先生殷周制 度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周人之大异于商者: 一日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 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日庙数之制;三日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 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成一道 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由此可见,商周之际的中国政治法律思想的变化是非常剧烈的。当然,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西周统治者对夏商以来奉行不悖的,且在殷商末期达到 顶峰的“神权法”思想的改造了。西周统治者感到,单纯的依靠殷商达到 神权法思想是完全不足于维系统治的,不仅不足于维系其统治,甚至还连 其伐商而建新朝的政治的合法性问题都无法解决,他们认识到必须注重对 民众的统治,要“以德化民”,即所谓的“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宣鉴于殷,骏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财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 。于是西周统治者在“敬天”的基础之上更兼顾其国家的人事,重视民心 的向背,重视“保民”。 ”杨鸿烈著:中固法律发达史ti :海:l :海书店,1 9 9 0 年版 。朱熹撰( v q 书章f 憔注人学 j i 海古籍出版亡t :2 0 0 1 1 2 5 笔者在本篇文章里就是要治力于缕析西周初期的法律思想的形成过 程,尤其是其针对行的对殷商的法律思想的变革。于是笔者选择了以大 盂鼎这一西周康王时期的金文铭文来分析这一相对立的变革。 二、 大盂鼎铭文和背景 ( 一) 大盂鼎简介 大盂鼎,一般称之为盂鼎。该鼎于清朝道光年间发掘于陕西省宝鸡市 鄙县礼家村,西周前期康王。时铸造的青铜器,大盂鼎造型雄伟凝重,纹 饰简朴大方,双耳立在口沿上,腹下略鼓,口沿下及足上部均饰饕餮纹, 足上部有扉棱,腹内壁有铭文十九行,共二百九十一个字,记载了周天子 康王对大贵族盂的训诰以及赏赐给他众多财物的命令。大意为:康王二十 三年九月某日,盂在宗周,康王向盂诰示,叙述文王、武王、成王的立国 经验和殷商朝野沉湎于滔而王国的教训,告诫盂应效法其祖先南公,辅佐 周王室,妥善的执掌兵戎等国家大事,慎重的处理与诉讼与刑罚相关的一 切事宜。诰示之后,康王又赐给盂车舆,马匹、衣服、酒食等物品,并赏 赐给盂一千七百名奴隶于是盂以承嗣南公为名,铸鼎将康王诰示这件事 记载下来。作为代表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因作器者是康王时大臣 名盂者而得名,与之同出的小盂鼎已佚。其铭文如下: 隹( 唯) 九月。王才( 在) 宗周令盂王若日。盂。不( 丕) 显 玟( 文) 王受天有( 佑) 大令( 命) 在斌( 武) 王嗣玟( 文) 乍( 作) 邦 ( 两) 率匿( 慝) 。匍有;( 四) 方。田允( 允) 正单民在雩( 于) 午p ( 御) 事 ( 助) 酉( 酒) 无敢( 酰) 。有( 柴) ( 蒸) 祀无敢酯。古( 故) 天昊( 翼) 醢 关十此件铮珊的铸造年代问题存在不小的争论。徐同柏、黑大澄、e 国维均定为成l l 三之器。方涪益称此( y a 鼎 。至其文,则刷 眩* 体尤俘私 斗遗意盖方氏在其所著彝器说) 中“以书势分时代之先后,他分周代文字为 三系:一,蒯初文# “i 田j 中肥二首尾出锋肯科斗也,古文体也”,二、周中叶文字“画阋i 盯首尾蛳一者,蕞箸也, 籀篆体也0 三、奋秋战固丈字“其文仍足籀书向体渐长,俨然小篆0 这种以文字形态进行区分时方法。以字体米对 青铜器进行惭代州然7 = 茔 【n l 以不错的判断青锕器所铸造的年代,但却失之宽阔:郭沭若则以铭文内容来对青铜器进 行断代,就此人盂鼎向言他认为“此鼎为康- 二器。从此鼎的内容来看郭氏所论确实极为精当哆l 臼陈梦家 著青铜 断代中华* 局2 0 0 4 4 1 0 1 就人盂鼎的铸造年代文体,笔者赞可陈梦家所论,采郭氏所说。至十青铜器的断代问题究竟如何考量,则非笔者 所能及,也1 e 奉史论题所覆盖。 自 子。瀵( 廒) 保先王。口有;( 四) 方我( 闻) 殷述( 堕) 令。 隹( 唯) 殷( 边) ( 候) 田( 甸) 雩( 舆) 殷正百辟。率( 肆) 于酉( 酒) 古( 故) 丧 ( 师) 。已女( 汝) 妹( 昧) 辰( 晨) 又( 有) 大服。余隹即朕小学。 女( 汝) 勿魁余乃辟一人今我隹即井( 型) 口于玟( 文) 王 正德。若玟( 文) 王令二三正。今余隹令女( 汝) 盂( 召) ( 粲) ( 敬) ( 雍) 德翌( 缝) 敏朝夕入( 谏) 富( 享) 奔 走。( 畏) 天( 威) 。王日。口令女盂井( 型) 乃嗣且( 祖) 南公 王 日盂。翅( 召) 夹死( 尸) ( 司) 戎。敏菇罚讼。( 夙) 夕 ( 召) 我一人( 燕) 四方。雩( 粤) 我( 其) 通省先王受民受 疆( 疆) 土易( 赐) 女( 汝) 鬯一卣。几衣市舄卓马。易( 赐) 乃 且( 祖) 南公菥。用( 狩) 易( 赐) 女( 汝) 邦( 司) z ( 四) 白( ) 伯。人鬲 ( 驭) 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易( 赐) 尸( 夷) ( 司) 王 臣十又三白( 伯) 人鬲千又五十夫。彳亟口( 遥) 自 筚土。王曰盂。若( 敬) 乃正勿漉( 赓) 朕令。盂 用 对王休用乍( 作) 且( 祖) 南公宝鼎。隹( 唯) 王廿又三祀。 译文: 九月周天子康王在宗厨训诰盂。王这样说:“伟大英明的文王承受天 命,治理百姓。到了武王,继承文王建立了周朝。诛罚了商纣王和他的馋 臣。从此,周朝代替商朝管理天下,治理百姓。周朝有规定,任何人均不 得在祭祀的仪礼上醉酒淫乐,在其他一些典礼仪式上也不得醉酒淫乐。因 为我们的武王文王敬天保民,天命上帝才因此保有我文王武王享有天命治 理四方而殷商则不论诸侯诸侯还是百官,都经常酗酒淫乐,天命不在保 佑他,所以丧失了天下。盂啊,你年纪轻轻,却担负着辅佐我的责任。现 7 在我要效法文王的政令和德行,而你也要像文王的贤辅臣那样辅佐我。你 要遵守纲纪,早晚入谏,勤于王事,敬畏天命。” 王还说到:“盂啊,一定要效法你的先祖南公,好好的辅佐我尽人臣 的职责。”又说:“盂啊,我要你终生为我管理诸兵戎之事,谨慎果断地处 理狱讼,丝毫不可懈怠,协助我遵行先王的制度管理天下,治理百姓” 接着,康王赏赐盂说:“盂啊,我赐给你一卣香酒、车、马;赐给你 先祖南公的旗号,为我巡狩四方。赐给你邦国的官员四名,奴隶和平民共 六百五十九人,王臣十三名,夷众一千零五十人,要让他们勤于劳作。” 最后,康王说:”盂啊,你要恪尽职守,不得违背我的命令。”孟颂扬康王 的美德,制作了宝鼎,将此事铭刻在鼎上,并记念他的祖父南公。这是在 康王即位第二十三年发生的事。 整个大盂鼎铭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记载周天子康王在宗周向盂进行训诰,通过训诰,康王向盂 强调了殷商之所以灭亡的原因和西周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他们认为文王是 受天命而拥有天下的,周室的权力是上天所赐予的。武王遵守天命与文王 遗志匍有四方而治理天下万民。相反,殷商之所以灭亡,亡就亡在其天子、 百官整日沉湎于饮酒取乐,不务国事。康王告诫盂一定要以此为鉴,遵循 文王武王的德范武功,以此作为他的行为的规范,要勤于王事,敬畏天命, 不可沉湎于酒。 第二段,记载了康王对孟的国家政事的策命。要盂像他的祖父南公辅 佐文王那样,辅佐他。像文王的贤臣那样敬天敬德,为周王室管理国家政 务,治理人民。包括军事、政治、诉讼等国家大事。 第三段,记载了周天子康王给盂的众多的赏赐,授民授疆土。在赏赐 的物品中,不仅包括丰盛的礼物、车马,大块的封邑,还有一千七百二十 六名人口,包括辅政的臣子和一些奴隶。 关于南公是嘲昀问题,笔者运峰i 进行了详细但却不一定正确的审矗; 史记尉奉蠡口:“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锋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 尚书君爽扎“惟艾上尚克修和我古夏:办惟有若虢叔有若闲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括”。尚 书太臀:“受有亿兆夷人t 离心离德;r 存乱mf 人,胁0 州德。” “乱”者,治也。“乱臣”即治世之臣十 人包括周公口- 、召公爽、太公壤、毕公、粲公、太颇、闳天、散宜生、南宫适、邑姜。 论语泰们:“舜育臣五人,而天下治。武 :u :予有乱十人孔了l i :才难不其然乎! 肩虞之际,于斯 为盛。自r 妇人脂几人l m 己”根据马融、郑皇所律,l 。人与尚书太誓人教相,仅邑姜改为立母,所渭“存 妇人焉九人砌已”即指其一人为文母,即文f 虻大嫩。 由以l :的资 笔者摊论人孟鼎中所挺及的“南公”町能就是“南宫适”( 南宫适t j 南公括疑为一人) 。 ( 二) “成康之际刑措四十年而不用”证伪 我们已经知道,( ( 大盂鼎铸造于西周康王时期。在分析此鼎所蕴含 的法律思想之前,我们却碰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许多史书 ( 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著称的史记为代表) 、子书和典籍 在谈论到西周成康之世的政治法律情况时,都会说成康之际“刑措四十年 而不用”。整个成康之世以德治天下,不存在法律的问题可以拿来研究的。 情况真的如这些经典文籍所说成康之际“刑措四十余年而不用”吗? 要弄 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对西周自开国到康王时期的政治社会情况有 所了解,包括这一段时间的西周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况。 对于康王在位时期的历史,司马迁的史记提供了这样的记载: “成王将崩,惧太子钊之不任,乃命召公、毕公率诸侯以相太子而立 之。成王既崩,二公率诸侯,以太子钊见于先王庙,申告以文王、武王之 所以为王业之不易,务在节俭,毋多欲,以笃信临之,作顾命。太子钊遂 立,是为康王。康王即位,遍告诸侯,宣告以文武之业以中之,作康诰。 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行措四十余年不用。康王命作策毕公分居里,成 周郊,作毕命。”函 史记对周天子康王之际的西周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的描述仅仅一百 六十三个字而其中最最主要的,最最为后世历代所歌颂的就是“成康之 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这一论断直接影响了三代之后历朝 历代对周代初期成康之际的法律状况的认识和判断。这使得后世几乎所有 的思想家和历代史家在谈到关于法律的问题时,都是以达到西周成康之际 的“刑措四十余年不用”为最高的理想境界,并以此来作为要求帝王统治 者进行治理国家的最高法则理想法。例如: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在其对策之语中提到成康之治时就说 到: “武王行大谊,平残贼;周公作礼乐以文之;至于戍豪之隆,囹圄空虚四十余年。” 西 晋书刑法志在说到周成康之治时这样说到: o 史记崩奉纪) 9 汉书_ 髯忡舒传 “及周氏龚行,却收锋刃,祖述生成,宪章尧禹政有膏露威兼礼乐。或观辞 以明其趣,或倾耳以照其微;或章善以激其情,或除恶以崇其本至夫取威定霸,一 匡九舍,寓言威康,不由凝网此所谓酌其遗美,而爱民治国者焉,若乃化蔑彝伦, 道睽明慎,则夏癸之虔刘百姓,商辛之毒甫四海,卫鞅之无所自容,韩非之不胜其虐。 与夫甘棠流泳,未或同归一。 隋书刑法志的口吻则更为坚定: “周王立三刺以不滥,弘三宥以开物。+ 成康以四十二年之间,刑措不用熏风潜 畅,颂声遐拳。越裳重译,万里来归。若乃鲁接燕齐,荆邻郑晋,时之所尚,资乎辩 舌:国之所降,不在刑威。一。 由此可见,上述这些资料中都对成康时期的中国政治给予了很高的评 价,它们对成康之际的中国社会政治法律状况的描述,有一个重要的观点, 即成康之际的中国社会,以礼治,不以刑威,整个社会几乎达到了一种太 平之世的状态,国家,统治者制定了刑罚却无所用武之地,大都废弃不用, 完全是依照文王的德礼治国,也就是所谓的“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 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 然而,史实确有真如上述史料所说的那样么? 史记周本纪记载了从周先祖后稷开始的历史。我们现在仅仅需 要细细的缕析一下从周文王到大盂鼎的康王时期的主要政事情况,而 权且不去考量文王之前的周的历史,就会发现,史实却大不相同自文王 到康王时期,西周仍然不断的处于战争状态或准备战争的状态。 1 、文王西伯时期 ( 1 ) 崇候虎谮西伯于殷纣曰:“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 于帝。”帝纣乃囚西伯于芰里。 ( 2 ) 明年,伐犬戎。 。邱汉f 编著:历代刑法志晋刑泣志) ,北京:群众出版社,1 9 8 8 年版。 + 刷官有五听八议= 三乖三宥三赦之法。五听:一e l 辞听,- 二日色听,三l l 气听,网i j 耳听,五日日听。八议;一口议 亲,- 二l l 议故,三l j 议贤,网l = 议能,五日议功,六日议贵,七l l 议勤,八日议宾三刺:一e = l 讯群甩,二口讯群 吏,三l 讯万民。二宥:一e = 弗识- 二u 过失三口遗忘。二三赦:一u 幼弱,一l i 老耄,三日意愚。这都是后世i 用来表1 9 j j 爿代之宽法省刑。甚刊h 描小用的“f 据。0 l 臼j 力代刑泣,占汉删法占 o 邱汉r 肌代删法占隋刑法占) ,北京:群众;i ;版社,1 9 昭年舨。 ”诗鲐人雅争矣 1 0 ( 3 ) 明年,伐密须。 ( 4 ) 明年,败耆国。 ( 5 ) 明年,伐于0 。 ( 6 ) 明年,伐崇候虎。 2 、武王时期 ( 7 ) 九年,东观兵,至于盟津。 ( 8 ) 十一年,率戎车三百乘,虎贲叁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 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正,师毕渡盟津,诸侯成会。武王乃作太誓, 告于众庶:“今殷王纣乃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逖其 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悦妇人。故今 予发维共行天罚,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 3 、成王时期 ( 9 ) 成王少,管叔、蔡叔与武庚作乱。周公奉成王命,诛伐武庚、 管叔,放蔡叔。 ( 1 0 ) 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 显而易见,仅仅不完全记录,在( 史记周本纪中所记载的自文王 至成王这段时期,就有十次征伐之事。还不计其他文献资料所记载的成康 之际的征伐战事。 ( ( 史记等文献资料所记载的成康之际“刑措四十余年而不用”的问 题就出现在这里了。众所诸知,三代之时兵刑不分。用国语鲁语中 的话说,就是:“大开q 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凿; 薄刑用鞭扑,以威民也故大者陈之于原野,小者致之于市朝。”自唐虞 到三代,兵刑不分,四十余年刑措而不用,也就是意味着四十多年不动干 戈,然而,西周的征伐的脚步不仅成康之世没有停止,而且终周之世都没 有断绝过。春秋战国权且不论,成康之前包括成康已在上文列出,成康之 后,周康王崩后不久,周昭王就因南下讨伐楚国而死,接着周穆王又有北 伐犬戎之事。况且,周朝实行的分封建制并不是自武王灭商随之一措而就 + 另有金文史料讪e 明,在成康之际,有着继续文武周公以来的对p q 方的征伐,才达致大盂鼎中所说的西周f 瓠“匍 有四方”的功绩。例如, 成康之际的鲁候昨( 明公簋) :唯t 令明公遣三族伐东国; 成康之酥的中方鼎:唯f 令南公伐反虎方之年; 康j :时期的令簋:唯e 十伐楚伯; 康 :时期的小盂鼎:e 令盂以”伐鬼方等等。 这些都是十成康之际发生兵戎之事的明证只足笔者束找到i 遂请钢器铭文,所以光法在文中0 佣为证,故暂m 牧 诸注释,权请方家指正 的,而是自文王起直到西周末年,以“灭一国始封一国”为步骤的这样 看来,所谓的西周成康之世“刑措四十余年而不用”不过是后世儒者们文 过饰非的美好理想吧。正如王充在论衡儒增中驳斥所谓的“成康之 际刑措四十余年而不用”所说的话:“儒书称:尧舜之德,至优至大,天 下太平,一人不刑。又言:文武之隆,遗在成康,刑措不用四十余年。 是欲称尧舜,褒文武也。夫为言不益,则美不足称;为文不渥,则事不足 褒。尧舜虽优,不能使一人不刑;文武虽盛,不能使刑不用。言犯刑者少, 用刑稀疏,可也;言其一人不刑,刑措不用,增之也。夫能使一人不刑, 则能使一国不伐;能使刑措不用,则能使兵寝不施。案尧伐丹水,舜征有 苗,四子服罪,刑兵设用。成王之时,四国篡叛,淮夷徐戎,并为患害。 夫刑人用刀,伐人用兵,罪人用法,诛人用武。武法不殊,兵刀不异,巧 论之人,不能别也。夫德劣故用兵,犯法故施刑。刑与兵,犹足与翼也, 走用足,飞用翼,形体虽异,其行身同。刑之于兵,全众禁邪,其实一也。 称兵之不用,言刑之不施,是犹人耳缺目完,以目完称人体全,不可从也。 人桀于刺虎,怯于击人,而以刺虎称谓之勇,不可听也。身无败缺,勇无 不进,乃为全耳。今称一人不刑,不言一兵不用;褒刑措不用,不言一人 不叛;未得为优,未可谓盛也。”西 此外,( ( 尚书康诰中有记载这样说到:“王曰:呜呼! 封,敬明 乃罚。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 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王 日:非汝刑人杀人,无或刑人杀人。非汝封又日劓副人,无或劓耳u 人。 王日:汝陈时臬司事罚。蔽殷彝,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 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臀不畏死,罔弗憝。”。 尚书康诰是成王时期周公代成王对将要封到卫的康叔的训诰。 可见,除了大刑用甲兵的战事以外,还有劓、刖等刑罚的存在,又有“寇 攘奸宄”,“杀人越货”等罪行的存在。并且对罪犯的犯罪刑威进行了眚、 非眚,非终、惟终,即故意还是过失,惯犯还是偶犯的区分。不仅有具体 的刑罚的准则,还有刑律的条目。并且周公还再三叮嘱康叔要严格按照常 法律处理刑狱之事,不可背法。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了,那就是所谓的“成康之世,刑措四十余年而不 。 东汉】i :充著:论衡儒增,北京:中华书局 。尚书- 康诰 用”是一个假判断。 既然这个问题既已弄清楚,我们现在就来分析( ( 大盂鼎铭文告诉我 们的与西周相关的法律思想。 三、大盂鼎的法律思想 经过对铭文的仔细分析,笔者认为,大盂鼎的这篇铭文虽仅仅二 百九十一个字,却从四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由殷商到西周早期的法律思想 的转变情况: ( 一) 丕显文王受天佑大命- 从“天命”、“天罚”到“以德 配天” 铭文中康王对盂的训诰,第一句话就体现了西周初期统治者对夏商以 来的神权法思想的继承以及变革。 商朝的法律思想,包括它的立法的指导思想,沿袭了夏朝的神权法思 想,并达到了神权法思想的顶峰。这种神权法的思想,以尊上帝和祖先神 为主,把一切活动,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等,都说成是上帝和 鬼神的力量。也就是( 目:天子! 天既讫我殷命。格人元龟,罔敢知吉。非我先王不相我后人, 惟王淫戏用自绝。故天弃我,不有康食。不虞天性,不迪率典。王 曰:呜呼! 我生不有命在天? 一。 已经快到了周人侵犯其属国兵临城下的境地了,殷王纣仍然认为他承 载着天命,天不变命亦不变 在商汤将要起兵讨伐夏桀的时候,汤所给出的理由也是富含有神权法 意义的天命天罚观念的: 尚书汤誓:“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有夏 多罪,天命殛之。今尔有众,汝日: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 夏? 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尔尚辅予一 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赍汝。”。 而于审判中,每遇事,则“贞,王闻不惟辟;贞,王闻惟辟”。 整个( 尚书商书和诗经商颂从头到尾都浸淫着“殷人尚鬼” 的神权法气息。 可见,整个商朝都是遵循着对原始的上帝神和祖先神的崇拜。他们把 自己的统治说成是“受天命”,代表上帝神,代表上天统治百姓,而凡是 不服从他们的统治的就是不遵守天命,他们则要代表天进行镇压,加以惩 罚,也就是所谓的“恭行天罚”! 其实,这样的敬天尊祖、天命天罚观念在整个夏商周三代都是存在着 的。 夏启诛伐有扈氏时作甘誓:“嗟! 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 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 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 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国 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i 所以,西周也继承了夏商以来的“敬鬼神 畏法令”的思想传统。 在论及西周先祖后稷时,周朝同商朝一样,为其祖先披上了神秘的外 衣 史记周本纪说:调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日姜原。姜 。尚书两伯戡黎) 2 尚拈汤誓 “蒲华中国古代法制从抄 光明i i 报 版社2 0 0 1 8 “尚书i 憎) 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