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i 摘摘 要要 刑法第 277 条规定的是妨害公务罪,立法者在刑法中设置了该罪,旨在为政 府进行正常的社会管理活动提供必不可少的法律保障。 但由于立法条文的简约语 句,导致在司法适用中出现许多疑难与混乱,影响了该类案件裁判标准的严肃性 和统一性。且在刑法理论界,对妨害公务罪的探讨较少且缺乏深度。因此,对妨 碍公务罪加以研究,无论是完善现行刑法还是深化刑法学的理论研究,都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从妨害公务罪的客体和犯罪对象、妨害公务罪的客 观方面以及妨害公务罪的立法完善三个方面对妨害公务罪进行了阐述, 旨在揭示 妨害公务罪的本质含义,从而客观地认定妨害公务罪,解决司法疑难认定问题, 统一司法操作。 犯罪客体是认定犯罪的基础。笔者从本罪名在刑法分则中的位置,得出妨害 公务罪所要保护的是国家法益,并结合妨害公务罪的实质认为,本罪所侵犯的主 要客体是国家正常的管理活动,不仅包括了国家机关的管理活动,还包括红十字 会的正常管理活动。而从犯罪客体的含义出发,排除执行人员的人身权利可以作 为本罪的次要客体,而可以作为刑法附带保护的随机客体而存在。同时,笔者对 妨害公务罪的犯罪对象进行了认定,与执行职务有密切关系的物品、执行人员的 辅助人员以及不具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的受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 基层群众 自治组织的人员从事特定公务时是可以作为妨害公务行为的犯罪对象, 但执行人 员的亲友不是本罪的犯罪对象。 对于妨害公务罪的客观方面,笔者分为三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在公务执 行合法性的问题上,无论是对法条内容的理解还是从刑法的双重保护理念出发, 公务的合法性应当是构成本罪的前提要件。同时,应当从“客观说”的角度、从 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对公务的合法性作出判断。其次,是有关本罪手段行为方式 的研究。通过分析,确定了暴力和威胁的含义以及范围,本罪的暴力手段不具有 无形力的特征但却可以指向执行行为人以及与公务有密切联系的物。 对行为人以 侵害自身的人身权益相威胁阻碍公务执行的行为, 除非情势具有特别的紧迫性与 现实性,一般不能认定该种手段为本罪的“威胁” 。 最后,基于刑法保障社会管 理秩序和保护国民合法权益的双重职能考虑,行为手段入罪程度应该持“具体危 ii 险犯说”比较适宜。同时,笔者不认为本罪的行为手段存在强度的上限问题,造 成轻伤害以上结果的行为依然构成妨害公务罪, 并主张对社会上大量存在的处于 罪与非罪临界点的案件以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规制。 虽然现行刑法有关妨害公务罪的规定是经过 79 年刑法修改完善而来,在一 定时期、一定范围内适应了司法实践的需要,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并 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滞后于处罚该行为的现实需要。 笔者主张将社会生活中妨 害职务执行的不同于暴力、威胁的新型手段增加为本罪的行为手段,还要进一步 扩大本罪的犯罪对象,不仅要增加有公务执行有密切联系的物体,更要将在现实 中从事“公务”的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这一部分人员纳入本罪的保护范围。本 罪第二款规定,仅仅是起到提示性的作用,所以没有保留的必要;而对于第四款 中规定的从事国家安全工作的人员, 侵害人使用一定的行为手段妨害其职务执行 的,应该按照第一款的规定进行定罪处罚,若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按照第一款 从重处罚。 关键词:关键词:妨害公务罪;犯罪对象;行为手段;立法完善 iii abstract the article 277 of penal code is crime of hindering public affairs. in order to supply necessary protection for the normal governments social management activities, legislators set the crime of hindering public affairs. but because of the brief sentence of clause, which lead to several difficulties and confusion, and effect the seriousness and unification of the standard to settle these law cases. and in the penal theory horizon, the discussion of crime of hindering public affairs is short of depth. so,no matter to perfect current penal code nor to deepen the studies of criminal jurisprudence ,to study crime of hindering public affairs has fundamental meaning. therefore,this paper states crime of hindering public affairs from three angle of object and target、subjective aspect and legislative perfection, which for the purpose of proclaiming the nature of crime of hindering public affairs, affirming crime of hindering public affairs objectively, resolving judicial difficulties and unifying judicial manipulation. the object of crime is basis to affirm crime. combined with the position in the specific provisions of criminal law, this paper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national interest is protected from this crime, the main object that the crime infringes is normal management activities of nation , not only the normal official action, but the normal activities of red cross. from the concept of the object of crime, the personal rights of staff of state organs and personnel of red cross is excluded to be the subordination object, while is the random object of crime of hindering public affairs. meanwhile, the author defines the target of crime of hindering public affairs. the target of this crime is include the matters which are closely connecting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official duties, those persons who have not identity of state organs workers and the staff of grass-roots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when they perform specific official duties, and is exclude the relatives and friends of the executive staff.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subjective aspect of crime of hindering public affairs from three parts: firstly, about the legitimacy of official duties, the legitimacy of iv official duties a prerequisite for constituting the crime, not only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article of the law, but from the double idea of protection. while, it should be judge the legitimacy of the official duties in angle of “objective said”、 from form and content aspects. second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odes of behavior means of this crime. through analysis, the author defines the meaning and scope. the violence means could direct at the matters which are closely connecting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duties but cannot have the characteristic of invisible force. about the action, which actor threatens officials to hindering perform duties in infringing actors personal rights and interests. lastly,it should be more suitable to go along with “offender of specific danger” for the extent of sin, which is established in the double function of criminal law of ensuring social management and national legal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the author does not agree with that the strength of behavior means have superior limit, the action ,which results in the consequence is beyond quite light harm, is still commit crime of hindering public affairs. the author states that the large number cases existing in society which are in a certain condition of guilty and innocent,should be punished by law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penalties for administration of public security. through the rule of crime of hindering public affairs in current criminal law is perfected from 1979s criminal law, it fits to the judicial practice in a certain period and in a certain extent. but the rule still has some shortages and fault, and gradually fall behind the real need to punish the action of hindering public affairs .the author stands that the behavior means of this crime shall involve new mean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violence and threaten. it should be further expand the crime target of this crime, not add the things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duty perform, but bring the staff which dont belong to the staff of state organs but actual carry out the official affairs into the protect scope. the second paragraph of crime of hindering public affairs has not indispensable to reserve, because of its simple suggestive role. about the staff, who are engage in national security duties stipulated in fourth paragraph of crime of hindering public affairs, if the infringers hamper the performance of public affairs with certain behavior means, it should be convict them of crime of hindering v public affairs and punish them according to the first paragraph, if the infringers hamper with serious consequence, it should be give a severer punishment according to the first paragraph. key words: crime of hindering public affairs; criminal target; behavior means; perfection of legislation ii 引 言 1 引引 言言 妨害公务罪逐渐演变为社会中常见的犯罪,且数量有日益增多的趋势。现实 中, 因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和常识引起的暴力抗法行为而导致的妨害公务案件频 发,比如为逃避行政处罚使用暴力、酒后袭警等行为屡见不鲜;但同时也要注意 到,随着大部分民众“执法部门也要依法执法”的法律意识逐渐得到增强,对于 职务执行人的暴力或不文明执法手段, 越来越多的民众也会采取主动对抗的方式 捍卫自身权利。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社会焦点和热点,凸显公民私权保护和国 家公权力的对抗等问题。 现行刑法第 277 条对妨害公务罪的规定是在汲取实践的基础上对 79 年刑法 第 157 条的妨害公务罪以及一些特别刑法、 附属刑法以及有关的司法解释作出拆 分、归纳和整合。虽然已对 79 年刑法关于此罪名的规定进行修改和完善,但经 过十几年来社会关系的发展,现行规定已不再能满足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且条 文是以“阻碍依法”的简约的法律措辞出现,涵义却并不像字面上显示 的那么简单。 立法上的不明确带来了理论上的诸多争议,其中具体牵涉妨害公 务罪的客体认定、犯罪对象的范围是否应该进一步扩大至国家工作人员、犯罪客 观方面中的公务行为的合法性问题、行为手段的范围及其具体含义、程度、强度 如何等问题,进而影响了该案在司法实践中的裁判标准的严肃性和统一性。又加 之传统的管理本位思想和以强化刑法的社会保护职能的目的, 有些部门对妨害公 务行为动辄便以最严厉的刑法手段进行打击, 目的是期望通过严厉的制裁能够起 到震慑和预防的效果,便造成大量处于罪与非罪临界点的妨害公务行为频频入 罪,人为扩大了妨害公务罪的打击范围,有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势必会带来一 系列的负面影响。鉴于此,对妨害公务罪加以研究,无论是完善现行刑法还是指 导司法实践运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虽然妨害公务罪的适用为国家公务活动的正常执行提供保障, 但这种保障不 能无度和泛滥, 不能进行无原则的、 违法的保护。 因为基于刑法的双重保护职能, 对于妨害行为的规制不仅在于对社会管理秩序的维护, 同时也要做到对公民个人 沈岿: 行政行为公定力与妨害公务 , 中国法学2006 年第 5 期,第 73 页。 妨害公务罪问题研究 2 权益的合法保护。 笔者撰写此文的目的便是以我国刑法中妨害公务罪的本质及目 前研究的成果和司法实践为基础,结合外国部分立法对于妨害公务罪的规定,对 本罪的犯罪客体、犯罪对象和客观方面的公务的合法性问题、暴力威胁的行为方 式与程度以及相关的立法建议等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与探讨并进一步的厘 清,以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下,合理的规制妨害公务罪,并为解决类似案件 提供有益帮助以及完善立法提供富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抛砖引玉。 一、 妨害公务罪犯罪客体 3 一、 妨害公务罪犯罪客体 (一)本罪犯罪客体的界定 一、 妨害公务罪犯罪客体 (一)本罪犯罪客体的界定 所谓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在我国 的犯罪构成体系中,犯罪客体是定罪的基础。对于本罪犯罪客体的确定,理论界 存在不同的看法, 有认为本罪侵犯的是简单客体的, 也有认为侵犯的是复杂客体。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 第二种观点认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秩序。第三种观点认为,本罪侵犯的 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从事职务的活动。 第四种,本罪侵 犯的客体是国家正常的管理活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人身 权利。 第五种,本罪侵犯的主要客体是国家正常的管理活动,随机客体是国家 机关工作人员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人身权利。 第六种,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 家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红十字会、国家安全机关以及公安机关的公务活动。 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将本罪的侵害客体仅限于国家机关的管理活动,优点 是强调本罪是为了保护“职务”之正常履行,国家意志得以充分之体现。本罪侵 害的主要是国家的法益, 而非有特别保护执行人员的人身安全之意。 而缺陷在于, 只考虑到本罪第一款、第二款和第四款规定,没有涵盖第三款规定的内容。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 的规定和最高法院对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解释 可以看出,红十字会是非官方的、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不属于国 家机关的范畴,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也不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因此,不能把红 十字会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行为视为国家机关管理活动的一部分。综上所述,仅 将国家机关的管理活动作为本罪侵害的客体是不够全面的。 第二种观点将本罪的侵害客体理解为“公共秩序”也不正确。首先,社会关 系如此丰富多变,从实践中看,执行人员的“职务”行为即国家、红十字会的管 陈兴良主编: 97刑法全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940 页。 赵秉志主编: 新刑法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668 页。 李希慧主编: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新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0 页。 何秉松主编: 刑法教科书 ,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7 年 12 月版,第 680 页。 赵秉志主编: 扰乱公共安全罪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9 页。 高铭暄、马克昌主编: 刑法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34 页。 妨害公务罪问题研究 4 理活动,确实是组成公共秩序的重要部分,但却不是惟一的内容。国家管理秩序 是包含在公共秩序内的、范畴不同的概念。 用其作为本罪侵犯的客体会扩大妨 害公务罪客体的范围。其次,从刑法条文的设置来看,刑法分则一共分为十章, 其中第六章是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再其中的第一节是扰乱公共秩序罪,妨害公 务罪便是该节规定中的第一条。因此,凡是第六章第一节里规定的犯罪所侵害的 客体总体来说都是“公共秩序”;也就是说,“公共秩序”是这一节犯罪的同类 客体。因此,将“公共秩序”作为本罪侵犯的直接客体会混淆妨害公务罪与本节 其他犯罪之间的界限,不符合本罪实际保护的社会关系。 第三和第六种观点都将本罪犯罪对象的依法从事“职务”的活动视为本罪 侵犯的客体。其中,第六种观点是按照立法对于本罪的条文排列顺序,将国家安 全机关、公安机关从事安全工作的活动与红十字会、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机关的 活动平行、并列为本罪的犯罪客体,与法条规定相对应。笔者认为,这种表述有 欠妥当。众所周知,国家安全机关和公安机关都是我国的行政机关,理应是我国 的国家机关的组成部分。不错,立法者在条文设计中是将第四款从第一款关于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单独列出,但那是因为需要对其特别的、不同于第一款 的行为方式作出不同的规定, 并非是将国家安全机关和公安机关工作人员剥离出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范围。因此,这种观点的表述方式也是不合规范的。再看第 三种观点,的确,不论是怎样的管理活动都要通过人的执行行为来实现,但阻碍 和妨害行为的最终结果是要干扰和破坏国家正常的管理活动。 “从对国家正常管 理活动的妨害, 而不是对国家工作人员的公务活动的侵犯来理解本罪的社会危害 性,能使人们更清楚、更深入地认识到危害本质,避免无谓地造成将本罪看成是 对国家工作人员个人利益进行侵害的认识偏差。” 综上所述,这两种观点都是 不适宜的。 第四种和第五种观点都认为本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而不同点在于,对国家 机关工作人员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人身权利在客体中的地位认识不同。 对于执 行人员人身权利的地位, 有学者认为其是和国家管理活动一起并列作为本罪的客 妨害公务罪的本质在于妨害公务的正常活动,而公共秩序本身代表社会的安宁和平静的状态,二者是根本 不同的。参见李希慧主编: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新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0 页。 赵秉志主编: 刑法争议问题研究 (下)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34 页;转引自赵秉志主编: 扰 乱公共秩序罪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2 页。 一、 妨害公务罪犯罪客体 5 体,有学者认为其应该是作为随机客体,也有学者认为其应该是为本罪的次要客 体。 笔者通过以下的例子来说明问题: 例 1, 侵害人以阻碍公务实施的主观意图, 用暴力手段直接针对执行公务的人员,但结果并没有造成执行人员的身体伤害, 这种情形仍然被认定为妨害公务罪。 例 2, 侵害人之前就与执行人员相识并结怨, 在执行人员到来执行职务之际, 主动对执行人员施以暴力行为造成轻伤害以上的 结果,但此时的暴力行为只可认定为故意伤害罪,即便实际上达到了阻碍公务执 行的效果,但不构成妨害公务罪。 如此判断的原因即是因为, 设置本罪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执行人员手中所执行 的公务,而非仅是为了特别保护执行人员的人身安全。在例 1 中,侵害人的主观 故意即是阻挠公务执行,而在此基础上实施了针对执行人员的暴力行为,即便其 没有造成对执行人的人身伤害, 只要客观上阻碍公务的执行的行为达到入罪的程 度,便构成妨害公务罪。在例 2 中,行为人的暴力手段客观上造成了执行人的伤 害,即便连带影响了公务的执行,但并不是以妨碍公务为目的,而是基于之前的 私人恩怨,依据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就不能构成妨害公务罪。根据犯罪客体的含 义和性质,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要件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包括主要客体和次要客 体在内,都是构成犯罪的必备要件。就本罪而言,立法者设定本条文的初衷即是 要保障职务行为的顺利执行,维持正常有序的国家管理秩序。本罪的实质在于阻 挠国家管理意志即国权的执行和实现, 妨害公务的行为便是对于国家公权力的反 抗。 判断侵害行为是否能构成本罪的关键不在于侵害人的行为手段是否造成执 行人的人身伤害,而在于行为是否达到危害公务的不能执行的程度。因此,立法 者没有将本罪放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中, 而是列入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一章进 行规定。综上所述,侵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人身权利并不 能作为本罪的必备要件。且根据本罪第四款的规定可以看出,立法也不要求侵害 行为必须侵犯上述人员的人身权利。因此,无论是像第四种观点里将执行人的人 身权利并列与国家管理秩序作为本罪侵犯的犯罪客体还是把执行人的人身权利 作为本罪的次要客体都是不正确的。 自实质而论, 这些妨害公务行为实系阻扰国家政务的执行与实现, 无异是对于国家公权力的一种反抗行为, 故妨害公务行为的本质在于反抗国家公权力,其所破坏的法益乃是国家法益中国家权力的合法行使。参见 林山田著: 刑法特论 (下册) ,台湾三民书局 1979 年版,第 919 页。 妨害公务罪问题研究 6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对执行人员的伤害会伴随着对公务执 行的阻碍而出现。 “国家的正常管理活动或国家的公务活动仅是一种观念上的抽 象,行为人要达到妨害公务执行的目的,必须使妨害公务的行为在客观上具有一 个实实在在的攻击对象。 ” 而无论怎样的管理活动都必须由有职责的人来执行。 故这个攻击对象往往便是执行公务的人员。 “随机客体是指在某一具体犯罪侵害 的复杂客体中可能由于某种机遇而出现的客体。” 一般认为,它是构成犯罪的 选择要件。本罪“立法意图并不在于着重保护公务员的身体与自由,其保护法益 最终还是公务员公务的顺利进行。 ” 但“保障公务员的身体安全,是保护公务的 反射效果。 ” 因此,笔者认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人身权 利应当是作为随机客体出现在本罪侵犯的犯罪客体中。 而对于有学者认为,红十字会的活动不可认定为国家管理活动的说法,笔者 认为有待商榷。刑法把本条罪名称为妨害公务罪,立法条文包含了保护红十字会 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行为。也就是把“公务”作广义的解释,包含了红十字会工 作人员的职务。 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职务活动可以当然的广义理解为国家正常 的管理活动。因此,笔者赞同第五种观点,即本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主要客体 是国家正常的管理活动, 随机客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人 身权利。 (二)本罪犯罪对象的界定 (二)本罪犯罪对象的界定 刑法理论认为,“犯罪对象,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对之直接施加影响 的,并通过这种影响使某种客体遭受侵犯的具体的人或物。 ” “具体物是作为犯 罪客体的社会关系的物质表现,而人则是具体社会关系的主体或参加者。犯罪分 子的行为作用于犯罪对象,就是通过具体物或具体人来侵害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的。 ” 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表现形式和承担者,并反映犯罪客体,两者之间是 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犯罪对象作为与犯罪客体相对应、相区别的概念而存在,是 犯罪客体的下位概念,一直伴随着犯罪客体的研究而探讨,处于辅助的地位。同 赵秉志主编: 海峡两岸刑法各论比较研究 (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75 页。 高铭暄、马克昌主编: 刑法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0 页。 日西田典之著: 日本刑法各论 ,刘明祥、王昭武译,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91 页。 黎宏著: 日本刑法精义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83 页。 马克昌主编: 犯罪通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25 页。 李洁: 论犯罪对象与行为对象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 年第 3 期,第 76 页。 一、 妨害公务罪犯罪客体 7 犯罪客体一样,科学合理的界定犯罪对象,在认定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中的作 用巨大。 按照刑法第277条对本罪的规定,学界一般认为,本罪的犯罪对象限于条文 中所列的四款人员,进行总结得出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对 于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身份普遍没有异议。 但理论和实践中对物是否可以作为这 种公务执行的承担者以及作为承担者的人的范围如何界定, 比如从事公务的非国 家机关工作人员、各种执行人员的亲友以及辅助人员等身份的性质均存在争议, 需要进一步的界定和明确。 1与职务的执行有密切联系的物品和财产能否作为本罪的犯罪对象 持“否定说”的学者认为,妨害公务罪的行为对象不包括具体物,仅包括正 在依法执行职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人大代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等) 。 其认为, 对物使用暴力, 其目的是对物理人身造成影响, 是本罪客观方面中的 “威 胁”行为。因此,本罪的犯罪对象是包含执行人员,不包括物品。 赞同“肯定说” 的学者认为:应对本罪的暴力做广义的理解,因为“妨害 公务罪只需要行为人具有妨害公务的意思,并实施妨害的行为,不需要有妨害的 结果发生,而间接暴力与直接暴力一样能产生同样的功能。 笔者认为,就本罪来看,物是可以作为妨害公务的犯罪对象。原因如下: 第一,本罪规定的行为手段是暴力、威胁。根据威胁的特征,它只能指向人 身,而暴力作为一种物理强制力,可以针对人身,完全也可以针对财物。 第二,从刑法理论看,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承担者,故妨害公务罪的犯罪 对象便是国家管理活动的承担者,便包括了人和物。因为从事一定的活动必定需 要主体,即执行人,还必须有进行国家管理活动所必需用到的各种工具。现代社 会中高科技的身影无处不在,高科技在行政执法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所以仅 仅靠人的力量来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执行国家公务越来越单薄。 执法的主体和必 需的设施、用具相结合才能进行正常的国家管理活动,比如交警查醉酒驾驶所必 须的检测血液酒精含量的电子测量仪器,如果驾驶员为了逃避处罚,公然阻碍交 警的查验活动,暴力毁坏测量仪器将直接导致交警的执法活动无法进行,影响公 周振想、李汝川主编: 刑法各论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40 页。 既然本罪的暴力包括间接暴力, 那间接暴力指向的对象物便可作为本罪的犯罪对象。 参见张利兆: 析 妨害公务罪的暴力、威胁手段 , 法学2004 年第 10 期,第 119 页。 妨害公务罪问题研究 8 务的执行,当然构成本罪。 “这些办公设施和用具是否齐备、完好,与公务的顺 利执行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有时缺少了这些设施和设备, 公务就根本无法执行。 行为人也正是看中了这类特殊的 物 对公务执行的重要性, 意图通过对这些 物 进行破坏,使之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或者是不能完全发挥其应有作用,来影 响公务的执行。 ” 第三, 相关法律也提供了相应说明。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 50 条规定, “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阻碍执行紧急任务的消 防车、救护车、工程抢险车、警车等车辆通行的;强行冲闯公安机关设置的警戒 带、警戒区的。阻碍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的,从重处罚。 ”治安管理处罚法处 罚的都是程度没有达到犯罪的行为,是与刑法密切衔接的法律。而以上规定的言 下之意是,如果触犯上述第 50 条情节严重的,便有可能构成相应的犯罪,而这 个罪名只能是妨害公务罪。在该条已经将阻碍执行紧急任务的消防车、救护车、 工程抢险车、警车等车辆通行列入处罚对象的情况下,进而延伸,笔者认为公务 必需的工具和设施是理所应当成为本罪的犯罪对象的。 综上所述, 作为本罪犯罪客体承担者的犯罪对象就应该是执行国家公务的人 员的生命、 健康, 以及与执行国家公务有密切联系的各种财物的完备、 正常使用。 物品和财产可以作为本罪的犯罪对象。 但作为本罪犯罪对象的物必须带有公务性 质,即是从事公务所必须使用的,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归国家所有的物品, 或是从事公务所必须使用的,被国家征收、征用,国家享有临时使用权的物品。 因为只有这些带有公务性质的物品才能与公务的正常顺利执行有密切关系, 暴力 行为针对与公务没有联系或是非公务执行所必须用到得物品,只可能出现像“否 定说”认为的那样,对执行人的造成精神强制从而影响国家的管理活动。 “对物 实施的暴力以及对他人的物理影响,须以此物为从事公务所必需为限。否则,这 种行为不是暴力,而是威胁。 ” 面对实践中出现的现象,又有学者提出一个问题,暴力针对已被执行人员查 封、扣押、冻结的财物能否构成本罪,那已被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能否作为 本罪的犯罪对象呢。 陈娟、孙军、俞炜: 妨害公务罪若干疑难问题 , 中国检察官2006 年第 6 期,第 54 页。 董邦俊: 妨害公务罪中的“暴力”行为解读 , 法学评论2009 年第 4 期,第 143 页。 一、 妨害公务罪犯罪客体 9 笔者认为,作为本罪犯罪对象的物应该包括执行公务直接涉及或附带查封、 扣押、冻结的财物对象。这些物品是公务执行行为针对的对象,也与公务的执行 有密切联系。因为,将已经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从执行人员手中或是公车里 重新抢回,或是在执行中宁愿把这些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毁坏,意图阻碍职 务行为的进行,也会造成使公务人员客观上不能执行职务,因此也会在实质上对 正常执行公务活动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影响正常的社会管理秩序。日本有有学者 持这种观点, “如用工具将放置在执行人汽车中的、被没收的存放私自酿制的酒 的容器破坏,致使其中内容流失的行为,可以构成妨害公务罪。 ” 2.受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能否成为本罪的犯罪对象 对于受委托从事公务人员能否作为本罪的犯罪对象,存在“肯定说”和“否 定说”之争。 “否定说”认为,受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既没有出现在刑法第 277 条的规定 中,也不能被扩张理解为具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从妨害公务的立法沿革 来看,新刑法有意将 79 年刑法中的国家工作人员修改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本 意应该是为了限制本罪成立范围,缩小打击面。因此,将受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 作为本罪的犯罪对象便不存在法律依据。为了维护刑法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从罪 刑法定原则的角度出发, 本罪的犯罪对象应仅限于法律规定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 并严格按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范畴来确定本罪的犯罪对 象,从而排除受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 “肯定说”的理由有三:其一,从妨害公务罪的本质来看,其所要惩罚的是 故意阻碍公务执行的犯罪行为, 而不是为了特意保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红十字 会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因此其犯罪对象应当具有的特征便是不在乎是否具有上 两类人员的身份,而是是否在切实、依法地执行公务。只要从事公务就具备了受 法律保护其公务活动的条件,至于这种公务的取得方式,是不影响其构成国家管 理活动组成部分的,在保护上就不应该有区别对待。其二,在实践中,不少公务 活动是通过受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的公务活动而实现的, 如果对受委托从事公务 人员的公务活动进行妨害不构成妨害公务罪,从社会效果来看,不利于保障国家 日大谷实著: 刑法各论 ,黎宏译,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10 页。 妨害公务罪问题研究 10 机关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其三,在立法中,也有以“公务实质”论取代“身 份”论的倾向。最高人民检察院于 2000 年实施的关于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 事业编制人员依法执行行政职务是否可对侵害人以妨害公务罪论处的批复 中指 出,对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有事业单位人员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行政职务的或者以暴力、 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中受委托从事行政执法活动事业 编制人员执行行政执法职务时,可以对侵害人以妨害公务罪追究刑事责任。 笔者认为,否定说是基于法律的明文规定和法律原则进行的解释,当然是正 确的。可是过于强调“身份”作为界定的标准有待商榷。而肯定说更多的是从务 实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现阶段存在大量的受委托和受法 律、法规授权的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从事国家的管理活动,如各级公安机关设立 的联防队员、还有在文化、卫生、交通等系统内受委托从事公务的工作人员。这 种现象的出现当然有其更深层的政治原因和社会原因。 面对社会飞速转型带来的 社会治安形势严峻,交通秩序混乱,城市市政管理失控等诸多问题,许多政府管 理部门为了弥补编制不足等缺陷而不得不委托或授权大量诸如治安巡防、 交通协 管、城管协管等临时工作人员。行政委托, “就是指一个行政主体在自己缺乏条 件直接实施某个行政行为时,委托其他组织或个人以其名义实施行政行为,行为 后果归属于委托方行政主体的法律制度。 ” 尽管他们不具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 份之壳,但行行政管理甚至是治安管理、刑事侦查等公务活动之实,同样也履行 了国家委托的职责,为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的活动应该得 到保障,否则会带来更大的社会混乱。 在国外立法中, 也有大量立法表明其将受委托的人员作为妨害公务罪的犯罪 对象进行保护。德国刑法典第 114 条适用于被招聘协助执行公务的人员 ;挪威 刑法典第 127 条规定“受邀帮助公务员的人员,应当视为公务员” ;中国香港 地区刑法规定“公职人员或其他依法执行公务的人员,或其他依法授权或受雇的 人员依法执行任何公务或其他依法协助上述人员执行公务的人员” 作为妨害公务 罪的犯罪对象 ;意大利刑法第 336 条将“受委托从事公共服务的人员”也纳入 赵秉志主编: 刑法争议问题研究(下卷),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41 页。 应松年主编: 行政法学新论 ,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01 页。 徐久生、庄敬华译: 德国刑法典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20 页。 马松建译: 挪威一般公民刑法典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0 页。 罗德立,赵秉志主编: 香港刑法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16 页。 一、 妨害公务罪犯罪客体 11 到保护范围之内。 从我国已有的立法例也可以看出以“实质公务论”取代“身 份论”的倾向,比如 2002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渎职罪主体的立法解释。然而 有学者认为,渎职罪中主体的扩张并不能当然适用于本罪中。笔者认为这种说法 不合适。因为权责相统一是法理学的基本精神。渎职罪主体的扩张就意味着立法 是承认这部分人员具有一定的公务职责。不能在认定其是否构成渎职罪时采用 “实质公务论” ,苛以严格的刑事责任,却在认定妨害公务罪时以其不具有国家 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定身份不将其纳入保护范围。刑法赋予其一定的权利、苛以同 等的处罚却缺乏相同的保护是非常不合适的,保护与打击两个方面应当做到平 衡。 尽管,从 97 年新刑法对 79 年刑法的修改看来,立法者修改犯罪对象范围的 目的是要缩小打击范围。但随着时代和社会关系的迅猛变迁,使得我们不能再追 寻当年立法者在修改 79 年刑法第 179 条时的立法意图, 社会现实是法律的土壤, 法律内容必然会跟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修改。笔者认为,将犯罪对象的范围再予 以扩大是合理的,符合严而不厉的刑事政策。 “严密法网的主要价值就在于使罪 犯难逃法网,利于控制犯罪。 ” 一方面,因为只有依法执行职务才能受到法律的 保护。因此,将尽可能多的“公务”执行纳入本罪的保护范围,可以更好的督促 和规制执行人员的执行行为合法合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杜绝粗暴执法,避免权 利的滥用。 呼吁执行人员依法行政、 文明执法, 切实做到对国民合法权利的保护。 另一方面, 加大对执行活动和执行人的保护也会起到震慑社会中潜在侵害人的效 果,减少现实中行政执法时双方的冲突,保护了执行人员的人身健康和安全,避 免执行相对人对于职务行为的妨害,也使得国家管理秩序得以正常的开展。两方 面相得益彰,既满足刑法保护公务履行的职能,又符合刑法保障人权的理念。 因此,笔者赞同“肯定说” 。但却不支持在司法实践中直接将受委托的人员 作为作为本罪的犯罪对象。 “肯定说”目前只能作为一种理论探索,并不能普及 适用。因为我们不能任意扩大法律的明文规定,不能越过法律对一个行为随意评 价和恣意操作。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上述国外的立法,通过立法的修改来扩充本 罪犯罪对象的范围,或是增加立法解释或是修改法律条文,将受委托依法执行公 钊作俊: 妨害公务罪比较研究 ,高铭喧、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丛(第 8 卷),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71 页。 储槐植著: 刑事一体化 ,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92 页。 妨害公务罪问题研究 12 务的人员纳入妨害公务罪的犯罪对象范围内,以解决理论和司法实践中的纷争, 实现刑法保护国家管理秩序的职能。 3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中的工作人员能否成为本罪的犯罪对象 刑法理论上对此问题存在激烈争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 “否定说”认为,我国宪法把村委会和居委会定位为群众性自治组织,故确 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激励学习热情的商务英语试题答案
- 立讯岗前培训试题及答案
- 风力发电场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风险评估模型创新报告
- 母婴产品市场2025年消费升级背景下品牌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 深入探讨乐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 急诊分诊本科试题及答案
- 教师反思与教育改革的实施路径试题及答案
- 研究2025年家具行业设计考试中的项目提案技巧试题及答案
- 情感识别在智能客服技术中的应用:用户需求与市场潜力分析报告
- 教育学综合试题及答案
- 《中电联团体标准-220kV变电站并联直流电源系统技术规范》
- 桥梁博士毕业设计电子版
- MOOC 犯罪心理学-西南政法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家族信托与家族财富传承
- 杭港地铁施工培训课件
- 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课件
- 蓝色卡通风太阳系八大行星知识天文知识科普宣传
- 电磁感应与电磁能量转化实验
- 面部整骨培训课件
- 小班儿歌:水珠宝宝
- 全国中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变形记》教学展示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