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输尿管反流.doc_第1页
膀胱输尿管反流.doc_第2页
膀胱输尿管反流.doc_第3页
膀胱输尿管反流.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膀胱输尿管反流【病因及分类】导致膀胱输尿管反流的主要机制是膀胱输尿管连接部异常。按发生原因可分以下两类:一、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 最常见,为先天性膀胱输尿管瓣膜机制不全,包括先天性膀胱粘膜下输尿管过短或水平位,输尿管开口异常,膀胱三角肌组织变薄、无力,Waldeyer鞘先天发育异常,膀胱逼尿肌功能异常等。二、继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 导致Waldeyer鞘功能紊乱的因素有尿路感染,膀胱颈及下尿路梗阻、创伤等。小儿尿路感染并发反流者高达30%50%, 尿路畸形合并反流者约占40%70%。此外膀胱输尿管功能不全,如原发性神经脊髓闭合不全,包括脑脊膜膨出等,约有19%病例发生膀胱输尿管反流。【发病机制】正常的膀胱输尿管连接部在输尿管进入膀胱呈斜直方向穿过膀胱壁,穿过膀胱壁的这段输尿管称膀胱输尿管段。进入膀胱壁的输尿管由一层筋膜组织包绕(即Waldeyer鞘),将输尿管外膜固定,并有一侧延伸植入膀胱深三角区,另一侧则终止于粘膜下的膀胱浅三角区。正常人尿液由输尿管进入膀胱后,由膀胱输尿管连结部的“单向瓣膜机制”阻止尿液逆流至输尿管,膀胱充盈扩张时,膀胱输尿管段方向变直而延长,膀胱收缩时,粘膜下输尿管段受压,并随着膀胱压力增加不断调整其收缩幅度和频度,这样不致使尿液反流至输尿管。另外输尿管开口自然关闭和输尿管蠕动也发挥了“单向瓣膜”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膀胱内输尿管段渐延长,弥补其长度不足,可使原发性膀胱部反流转变成无反流连结部,这是儿童逐渐发育完善的过程,约70%80%的轻度反流可自行消失,如无尿路感染约65%反流于56年内消失。任何病理过程破坏了连接部的解剖结构或正常机能,如先天性膀胱输尿管瓣膜机制不全,就会引发膀胱输尿管反流。【临床特点】原发性反流的存在常是尿路感染反复和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而尿路感染的持续必然进一步加重连接部的解剖结构异常,以致反流持续和加重,若合并尿路畸形,则后果更为严重,尿路感染约1/31/4病儿伴有先天性尿路畸形。一、夜尿、多尿 膀胱输尿管反流病人远曲小管最先受影响,尿浓缩功能异常是反映肾功能损害的灵敏指标,这也得到动物实验证实。在儿童可以遗尿作为首发症状。二、尿淋漓 若由于炎症或先天发育缺陷造成单向瓣膜机制失去正常功能,使部分尿液逆流至输尿管,扩张时逆流的尿液又回到膀胱,使膀胱尿液不能完全排空,导致排尿功能异常。三、胎儿及婴儿时的临床表现 小于1岁的婴儿临床表现有其特点。许多患儿在胎儿期,作B超常规检查时就被发现,表现为肾盂积水、上尿路扩张或巨大膀胱。脊柱裂也是膀胱输尿管反流高发因素之一。出生后B超及排尿性膀胱造影术(MCU)可进一步证实,而尿路感染可能是败血症的一部分,往往被全身症状掩盖。四、其他 较常见的临床表现还有发热、腰痛、腹痛、发育不良、尿路结石、肾衰及肉眼血尿等,个别病人可有肾小管酸中毒。【检查】由于膀胱输尿管反流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所以影像学检查就显得非常重要。最基本的检查方法是MCU和静脉肾盂造影术(IVP),近年来已被超声及放射同位素扫描DMSA所补充或取代。但各有其特点,可依具体情况和目的选择不同的检查来诊断。一、超声检查 通过B超可估计膀胱输尿管连接部机能,观察输尿管扩张、蠕动及膀胱基底部的连续性,观察肾盂、肾脏形态及肾实质改变情况。但B超对上极疤痕探测有局限性,对膀胱输尿管反流不能作分级,并要求有过硬的技术水平。 二、X线检查 MCU(排尿性膀胱造影术):通过导尿管或膀胱注入10%20%泛影葡胺至患儿有排尿感(估计2岁3050ml,36 岁50100ml,710岁100150ml),然后拔出导尿管,嘱患儿排尿,同时用电视透视观察和拍片。此为常用的确诊膀胱输尿管反流的基本方法。到目前为止,MCU仍是膀胱输尿管反流检测及分级的“金标准”。国际反流委员会提出的五级分类法,级:尿反流只限于输尿管;级:尿反流至输尿管、肾盂,但无扩张,肾盏穹隆正常;级:输尿管轻、中度扩张和(或)扭曲,肾盂中度扩张,穹隆无(或)轻度变钝;级:输尿管中度扩张和扭曲,肾盂、肾盏中度扩张,穹隆角完全消失,大多数肾盏保持乳头压迹;级:输尿管严重扩张和扭曲,肾盂、肾盏严重扩张,大多数肾盏不显乳头压迹。三、放射性核素检查 DMSA(祥见幻灯) 1直接测定法: 检查前安置导尿管,取37MBq(1mCi)99mTCO4或99mTC-硫胶体与5ml生理盐水混合后,由导尿管注入膀胱,在膀胱充盈期和排尿前、后,用照相机在后前位行膀胱输尿管照相。2间接测定法: 在静脉注射99mTC-DTPA7.4MBq,在排尿前、排尿时、排尿后进行输尿管、膀胱照相。四、尿筛查的程序 为了早期诊断,作筛查工作是必要的【诊断】目前由于膀胱输尿管反流临床诊断时,症状多不明显,有症状者也为非特异性表现。故确诊需依赖影像学检查。一、下列情况应考虑反流存在可能性反复复发和迁延的尿路感染;长期尿频、尿淋漓或遗尿;尿路感染长期药物治疗无效;年龄较小(2岁)和(或)男孩的尿路感染;中段尿培养持续阳性;尿路感染伴尿路畸形;家族中一级亲属有膀胱输尿管反流、反流性肾病患者;胎儿或婴儿期肾盂积水。二、检查手段的选择 若有上述可疑点出现,应根据不同年龄选择有关的检查手段。(一)小于2岁 首选MCU;超声。如果这两项检查不正常,再选择DMSA扫描和(或)IVP。(二)2岁5岁 首先选择DMSA扫描和(或)超声、IVP,如果这些检查中有一项不正常或反复的尿路感染成为主要问题时,再做MCU。由于在此年龄组的多数儿童在做MCU时难以合作而受限制,所以很可能有许多明显的膀胱输尿管反流病例得不到诊断。(三)大于5岁 超声检查异常时,为进一步确诊,必要时可供选择的有MCU;DMSA扫描;IVP。【治疗】膀胱输尿管反流分为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一、 内科治疗 目前预防性抗生素应用为主。对于小于5岁伴有膀胱输尿管反流,反复尿路感染或需尿道器械检查的小儿,应给予预防性抗生素治疗。美国泌尿协会推荐治疗方案如下:小于1岁的婴儿:首选抗生素预防治疗;伴有明显的级反流和肾瘢痕,外科手术是合理的方案。1-5岁的小儿:首先推荐的治疗也是抗生素预防治疗;级VUR伴肾瘢痕,首选外科治疗;级VUR不伴肾瘢痕或-级VUR伴肾瘢痕,外科手术也是合理的方案。大于5岁的小儿:自发缓解的机会减少,对级VUR不伴肾瘢痕、或级VUR伴肾瘢痕或持续严重的VUR,手术治疗作为首选。对反流较轻(-级)的年长儿尚无统一处理意见。外科手术的另一些指征是:药物治疗失败,表现为反复症状性UTI,不能坚持治疗,或药物治疗不耐受。此外,婴儿在外科治疗前,需要进行尿道动力学检查以除外膀胱排空功能紊乱。Brodehl提出4点:每日令小儿饮足量水使膀胱经常排尿;寝前使小儿习惯2次排尿,以减轻膀胱内压力;长期小剂量每晚寝前一次服药,使药物在膀胱内保持较长时间,常用TMP合剂12mg/kg或呋喃坦啶2mg/kg,维持服药1年减少感染复发;长期随访观察尿细菌培养和血压,自3个月至青春期,可应用治疗量1/3至此/4睡前一次服,定复查MCU,尿常规及中段尿培养。Smellie对75例0-12岁小儿121个输尿管反流经18个月至10年随访,62个输尿管反流停止,再经4年观察,80%输尿管反流消失。Shah等观察121例膀胱输尿管反流小儿178个输尿管,经药物治疗、级反流2/3消除。目前常按膀胱输尿管反流的不同分级采用治疗措施。 二、外科治疗 既往文献有关膀胱输尿管反流外科治疗方法多为整形手术,目前国外盛行注射治疗,即使用一特别针头,经内窥镜在膀胱输尿管开口的粘膜下,注入一定量的生物合成微粒悬液(如Teflen特氟隆,Bovien Collagen牛胶原和Deflux),使输尿管口造成适当紧缩以阻止反流。此方法特点为死亡率低,仅短时麻醉,短期住院或不需住院,易被父母接受【预后】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是一种先天性疾病,是小儿发育不成熟的一部分,随着年龄逐渐增大和发育的逐渐成熟,膀胱输尿管反流可逐渐消失。文献报告自发地膀胱输尿管反流消失每2年大约20%30%,总消失率可达8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