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论文)贵州岜沙苗族音乐考释.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其 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由于这种分布特点使苗族音乐文化 显现不同的地域风格特色。 贵州黔东南从江县丙妹镇的岜沙( b i a s h a ) 村被世人誉为苗族文 化的“活化石”。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岜沙人创造、保存和 发展了别具特色的苗文化,其中很多的民俗习惯,例如成年男子留发 髻,使用镰刀剃头,猎枪不离手等,自明清以来就没有改变过。不言 而喻,岜沙独特的苗文化孕育、生发出的岜沙苗族音乐,既保有远古 苗族音乐的共同文化特质,又融入了岜沙区域个体的特殊因素。例如 岜沙的民歌以二度下行为常,无论是情歌还是古歌大多带有滑音装饰 近似哭调的拖腔,旋律跨度上通常不超过五度,这样的音乐特点与黔 东南地区凯里、黄平一带最具代表性的苗族音乐相比别具一格。可以 说,岜沙独特的音乐与其自身文化以及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本文借 助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岜沙村音乐的田野调查,对该支 苗族的民间音乐进行较为详细的考察、梳理、微观化分析,旨在客观 的将“岜沙”传统音乐的历史和现状作比较系统的归纳,对岜沙这支 在苗族大环境下的特殊支系的音乐文化作全方位的阐释。 全文分为: 绪论,简要介绍岜沙的研究现状与资料来源,并讨论研究的目的、 范围与对象及实地考察过程。 第一章,概谈岜沙的历史、地理、习俗、信仰;其次,从音乐分 类入手,在我国现有传统音乐分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地人固有的 文化观念、审美习性、人文环境等,对岜沙现存音乐进行较科学的分 类,特别注意民间分类方面的特征性研究。其中论及各种音乐形式的 称谓和历史渊源。 第二章,对其音乐形态进行剖析。根据笔者田野工作搜集的一手 资料( 曲目、唱词、乐器录像图片等) ,对音乐的旋法特征、结构特 点等方面进行细致地分析。 第三章,对岜沙音乐进行比较性的研究和文化性的阐释。在音乐 形态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分析岜沙苗歌、芦笙音乐与周边苗 族音乐的关系,用文化生态的宏观方法进一步阐释岜沙传统音乐为什 么是这样,对为什么会具有上述的音乐特征作进一步的深刻分析。其 中包括探索苗歌的成因和审美心理,分析芦笙节的原始文化内涵与民 俗心理特征对音乐形成的影响,从而系统而全面的对岜沙村苗族音乐 的诸多理论问题进行全面的论述。 第四章,总结研究结果,讨论岜沙音乐在当代社会的走向趋势, 与岜沙苗文化互为因果的现象,探讨音乐在岜沙苗文化传承的功能与 作用。 关键词岜沙音乐,民歌,音乐形态,文化内涵,文化传承 a b s t r a c t t h em i a om i n o r i t yi so n eo fm i n o r i t i e sw i t hg r e a tp o p u l a t i o ni n c h i n a 1 1 l cm i a om i n o r i t yh a sal o n gg l o r i o u sh i s t o r y a n di t sd i s t r i b u t i o n p r e s e n t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w h i c hl i v e st o g e t h e r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g r e a t l y , s l i g h t l yl i v e st o g e t h e r b e c a u s eo ft h i sk i n do fd i s t r i b u t e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t h em i a om i n o f i t y sm u s i cc u l t u r ea p p e a r sd i f f e r e n ts t y l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ne a c ha r e a b i a s h av i l l a g ew h i c hi ss i t u a t e di nt h ee a s to fg u i z h o up r o v i n e ei sa m i a om i n o r i t yv i l l a g e t h em e a n i n go fb i a s h ai sr e f e rt ot h ep l a c e 、以m m i d d l ef i n g e rv e g a a t i o n a l t h o u g hb i a s h ao n l yh a ss e v e r a lk i l o m e t e r s f r o mt h ec o n g i i a n gc o u n t ys e a t ,t h ep e r s o ni nh e r ei sp l e a s e dt ob ei nt h e s e l f - s e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f o ral o n gt i m e p e o p l e sl i f eo fb i a s h am i a o m i n o r i t yu n t i ln o wa l s oh a sb e e nr e m a i n i n gt h em u l t i t u d i n o u sm i n ga n d 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t r a c e ,l i k et h em a nr e m a i n i n gt h eh a i rb u n ,u s i n gt h e s i c k l et oh a v eah a i r c u ta n ds oo n ,b i a s h ai sc a l l e dm i a om i n o r i t yc u l t u r e l i v ef o s s i lb yp e o p l e b i a s h am i a om i n o r i t yc r e a t e s ,p r e s e r v e sa n d d e v e l o p si t so w nc u l t u r e 。a n dn o wb i a s h av i l l a g ei sm a i n t a i n i n gt h e p r i m i t i v e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m o r e o v e rb i a s h ap e o p l em a i n t a i n st h e t r a d i t i o n st h a tt h em a l ea d u l tk e e ph i sl o n gb o b ,h a v eah a i r c u tb yt h e s i c k l e ,a n dm e nw o r ki nt h ef i e l da n dw o m e nw e a v ei nt h eh o u s e ,t h e h u n t i n gi sap a r t n e r f r o mt h ep a s tt h e yb e l i e v et h et r e eg o da n dt h es u n g o d b i a s h am i a om i n o r i t ym u s i cc u l t u r e ,w h i c hi sb r e e d e da n dp r o d u c e d b yb i a s h a su n i q u ec u l t u r eb o t hh o l d st h ec o m m o nc u l t u r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o ft h ea n c i e n tt i m e sm i a om i n o r i t ym u s i ca n dm e l t e si n t ob i a s h a i n d i v i d u a le x c e p t i o n a lf a c t o r t h ef u l lt e x tw a sd i v i d e di n t o : f i r s t l y , t h eb r i e f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b i a s h ar e s e a r c h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 a n dt h em a t e r i a lo r i g i n a t e ,a n dt h ed i s c u s s i o ns t u d i e sg o a l ,s c o p ea n d o b j e c ta n do n t h e - s p o t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p r o c e s s s e c o n d l y ,t h i sa r t i c l eo b t a i n sf r o mm u s i c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i nt h e f o u n d a t i o no ft h ee x i s t i n gt r a d i t i o nm u s i c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t h e o r y , t h ea r t i c l e u n i f i e st h e n a t i v ei n h e r e n tc u l t u r ei d e a , t h ee s t h e t i ch a b i ta n dt h e h u m a n i t i e s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s oo nt oc a r r yo nt h es c i e n t i f i cd i v i s i o nt o b i a s h a se x t a n tm u s i c ,e s p e c i a l l yp a y i n g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h e f o l k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t h i r d l y , t h ea r t i c l ec a r r i e so nt h ea n a l y s i st o i t sm u s i cf o r t n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a u t h o r sf i e l d w o r kc o l l e c t i o nm a t e r i a l s ,i tc a r e f u l l y a n a l y z e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m u s i c a ls t r u c t u r ea n d s oo n f o u r t h l y , t h ea r t i c l ec o n d u c t st h er e l a t i v i t yr e s e a r c ha n dt h ec u l t u r a l e x p l a n a t i o nt o b i a s h am u s i c i n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a n l y s i s i n gb i a s h a m u s i c ,t h ea r t i c l et r i e st os u m m a r y , a n a l y s i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b i a s h a m i a os o n g sa n dl u s h e n gm u s i cw i t ht h ep e r i p h e r a lm i a om i n o r i t ym u s i c a n di tf u r t h e re x p l a i n sb i a s h at m d i t i o nm u s i cw i t ht h ec u l t u r a le c o l o g y m a c r o s c o p i cm e t h o d , i n c l u d i n ge x p l o r i n g t h eo r i g i na n dt h ee s t h e t i c p s y c h o l o g yo fm i a os o n g sa n da n a l y z i n gt h el u s h e n g f e s t i v a l sp r i m i t i v e c u l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 ,t h u sc a r r i e so nt h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e l a b o r a t i o nt o b i a s h am i a om i n o r i t ym u s i ci nm a n yt h e o r i e sq u e s t i o n s f i n a l l y , s u m m a r i z e st h ef i n d i n g sf r o md i s c u s s i n gt h et e n d e n c yo f b i a s h am u s i ci n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s o c i e t y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p h e n o m e n o n o fm u s i ea n dc u l t u r e a tt h es a m et i m ef r o md i s c u s s i n gt h e i n h e r i t a n c ef u n c t i o na n df u n c t i o no fb i a s h am u s i c a lc u l t u r e k e y w o r d sb i a s h am u s i c ,f o l ks o n g ,m u s i cf o r m ,c u l t u r a l c o n n o t a t i o n ,c u l t u r a li n h e r i t a n c e 绪论 一、研究缘起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根据2 0 0 0 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资料统计,全国有苗族8 9 4 0 1 1 6 人,人口总数位居全国少数民族的第四位。苗族 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黔、湘、滇、渝、桂、鄂、川、粤、琼九省( 区、市) 。 其中贵州省的苗族人口最多,有4 2 9 9 9 5 4 人,占全国苗族人口将近一半( 4 8 1 ) , 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贵州苗族分布最集中的区域。苗族同时又是一个十分 古老的民族,至于苗族究竟源自何种古老民族,发源于何处,则至少有三种意见: 主张“三苗说”的学者认为,苗族源自古老的“三苗”,三苗的发源地在“左洞 庭、右彭蠡”、“衡山在其南、歧山在其北”的地带内。这种意见在学术界长期居 于主导地位;主张“髦入说”的学者认为,苗族与见载于书牧誓中的“髦” 有渊源关系,其发祥地约在晋豫之地;主张“蛮说”的学者认为,苗族与“武陵 五溪蛮”、“盘瓠蛮”有渊源关系,其发源地在武陵地区。从民间传说及相关的 民俗材料来看,“三苗说”似乎更有说服力。 苗族不仅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而且民族文化非常灿烂发达。一般人对于茁 族服饰之精美、类型之多样、内涵之丰富,都印象深刻。但是,苗族文化在其它 很多方面。也都有高超的成就,其中就包括苗族音乐。 我祖上世世代代都是苗族。父亲因为工作来到北京。尽管我没有生长在苗乡, 但是,我身上流淌着苗族的血液,对苗族充满感情,对苗族的历史文化,深感兴 趣。因为专业的缘故,我对苗族音乐文化也非常喜爱。几年前,我看到了关于贵 州岜沙苗族的报道,对那里古老的民风民情和古老的文化,向往不已。两年前, 当我第一次真正踏入岜沙,亲身体验了那里的淳朴民风,耳闻目睹那里丰富的文 化,我就决心要从音乐这个专题入手,一点一点地深入了解这个令外面的世界倍 感神秘的族群。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调查和初步研究,这个心愿终于以一篇专业硕 士论文的面目,怯生生地呈现在公众面前。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岜沙( b i a s h a ) 村被世人誉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勤劳淳朴的岜沙人, 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创造、传承和发展了自成一体的族群文化。在这片 。参见凌纯声著茁蕨名称的递变 ,载于南方民族史论文选集 ( 二) ,中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印, 1 9 8 4 年,第2 1 3 6 页;另见伍新福著中国苗族通史 ( 上) ,贵州民族h l 版社,1 9 9 9 年,第7 - 9 页 i 传统文化的沃土上,不仅有很多现今已属罕见的民俗,如成年男子留发髻,使用 镶刀剃头,猎枪不离手等,而且还有岜沙独特的苗文化孕育,生发出的岜沙苗族 音乐文化,如芦笙、苗笛、各种形式的苗族山歌等。它不仅保有远古苗族音乐的 文化特质,而且也融入了岜沙族群在几个世纪以来独处一隅所发展出来的个性因 素。例如,岜沙的民歌以= 度下行为常,无论是其情歌还是古歌都多带有滑音装 饰近似哭调的拖腔,旋律跨度上通常不超过五度,这样的音乐特点与黔东南凯里、 黄平一带最具代表性的苗族音乐相比别具一格。可以说,岜沙独特的音乐与其自 身文化以及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这种特有的文化因素,本身就非常值得调查和 研究。 , 近年来,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岜沙已由一个名不见 经传的封闭山区聚落群,变成了外界满怀好奇的民俗旅游点。随着外来参观旅游 者的纷至沓来,新的文化也裹挟而至,加上电视传播、学校教学等途径,外来文 化对于岜沙固有文化形成了越来越显著的影响。这些影响该如何评估? 岂沙文化 将何去何从? 这些既带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的问题,值得所有关注民族传统文化 命运的人们深切关注。 本文借助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岜沙村音乐的田野调查,对该支 苗族的民间音乐文化进行较为详细的考察、梳理、微观化分析,旨在客观的将“岜 沙”传统音乐的历史和现状作比较系统的归纳,对岜沙这支在苗族大环境下的特 殊支系的音乐文化作全方位的阐释。这将对苗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有积极的作用。 由于本文是第一位专门涉足岜沙音乐研究的论文,论文的写作主要根据自己三次 到贵州实地采风资料所写,因此在深度性上有限。请老师同学们多提宝贵意见。 三、研究现状 ( 一) 对岜沙苗族的报道与研究 有关岜沙苗族的报道始于2 0 世纪9 0 年代末期。这个在岜沙建立生活据点历 经5 0 0 多年历史,至今保持众多古老文化遗存的苗族族群,被一些专家学者称 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自从被“发现”后,从江县政府便将这个仅距县城几 公里之遥的苗族村落作为其旅游开发的亮点之一。岜沙的风俗不仅吸引了游客的 目光,其古朴神秘的苗文化同样吸引来了有着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到此进行考察 和研究。 最早对岜沙苗族进行较全面介绍的是张晓松和余未人。2 0 0 1 年张晓松在华 2 夏人文地理上发表了枪手的部落来自苗族聚落岜沙的田野报告一文, 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岜沙的风土人情。而余未入的千年古风:岜沙苗寨纪事( 河 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4 1 ) 是第一本关于岜沙的专著,书中对岜沙的民风民 俗进行了更加详尽的描述。 2 0 0 1 年之后涉及岜沙苗族的相关书籍与论文相继出版和发表,学者们从文 化人类学、民俗学、人口学等多个角度对岜沙苗族的文化进行讨论与挖掘。研究 成果初步揭示了岜沙在整个苗族文化中的特殊价值和地位。其中部分研究成果还 涉及到了岜沙苗族音乐,并将岜沙芦笙节和情歌作为当地特有的民风民俗加以介 绍。不过,对岜沙苗族音乐文化进行专题性研究的成果,迄今还没有出现。 1 一般性介绍和报道 2 0 0 1 年之后,介绍岜沙风土入情的文章陆续出现,其中包括李也青古韵 岜沙( 载艺术探索2 0 0 1 年第3 期) ,李旭贵州岜沙苗寨( 载今日民族 2 0 0 1 年第9 期) ,王瑞瑾岜沙一缕远古的遗梦( 载旅游2 0 0 1 年第9 期) ,陈昌槐信奉树神的茁村岜沙( 载大自然探索2 0 0 2 年第7 期) , 韩瑶走进中国第一原始部落岜沙( 载西部大开发2 0 0 3 年第3 期) , 贵州省文艺家协会高髻微微颤,一晃三千年( 载民问文化旅游杂志2 0 0 3 年第7 期) ,杨卫文 守望传统的岜沙苗人( 载中国西部2 0 0 4 年第2 期) , 阿土贵州苗族知识集锦:苗族文化的活化石一岜沙( 载贵州民族研究 2 0 0 4 年第4 期) ,吴景军神秘的岜沙苗寨( 载民族论坛2 0 0 4 年第1 2 期) , 吴景军丛林深处d e 苗民部落( 载新西部2 0 0 5 年第1 期) 和余未人岜 沙苗族的“后棍”( 载中华遗产2 0 0 5 年第4 期) 等。 2 学术研究 而最早从学术角度对岜沙进行探讨的文章是杨军昌、申鹏、孙钦荣所撰写的 岜沙苗族社区的环境与人文( 载贵州文史丛刊2 0 0 1 年第2 期) ,文章从 人口学的角度,对岜沙入口环境、民风民俗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概述。 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角度进行研究探讨的论文有:吴正彪韦德怀 民族 传统生存方式在可持续发展途径中的实践意义贵州省从江县岜沙苗寨家庭 经济与社区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载黔南民族2 0 0 3 年第4 期) ;吴正彪r 区 域性板块”结构中的活动仪式链接与符号系统从贵州岜沙苗族芦笙节的文化 象征意义谈起( 载贵州民族研究2 0 0 4 年第4 期) ;庄勇岜沙苗族生活习 俗简介( 载贵州民族研究2 0 0 5 年第2 期) ;吴俭新岜沙成年礼:社会性 别研究和资源支配期待( 载贵州农业科学2 0 0 5 年第3 3 卷) 以及张晓松关 于岜沙的后继报道波澜中的山地苗人( 载 华夏地理杂志2 0 0 4 年) 等。 吴正彪、韦德怀民族传统生存方式在可持续发展途径中的实践意义一文, 通过对岜沙苗族家庭经济与社区发展开展个案调查,重点围绕民族地区的生态经 济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吴正彪r 区域性板块”结构中的活动仪式链接与符号 系统一文,通过对岂沙村苗族芦笙节活动仪式的符号系统及其文化象征意义的 研究和分析,初步揭示了岜沙芦笙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庄勇岜沙苗族生活 习俗简介,描述了岜沙菌族的饮食、建筑、民间工艺等至今保持浓郁民族文化 的生活习俗。吴俭新 岜沙成年礼:社会性别研究和资源支配期待一文,提出 岜沙男、女性1 5 岁成年礼的差异是岜沙社会对不同性别成长的要求,也是对社 会活动力、自然资源的支配权差异的强调等观点。张晓松对岜沙的后继报道 波 澜中的山地苗人,通过叙述特定岜沙人物滚元亮在外部力量冲击下开始的变化, 探讨在社会变迁中人及其所创造的文化的价值和存在意义。 除以上公开发表的著作与论文外,从江县有关部门还编辑有部分涉及岜沙的 内部资料,如旅游局编写的从江县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资料和从江县民宗 局所编岜沙:乡村生态游模式探秘等。 上述不少研究成果涉及到了岜沙苗族音乐,如吴正彪的r 区域性板块”结 构中的活动仪式链接与符号系统从贵州岜沙苗族芦笙节的文化象征意义谈 起描述了岜沙芦笙节的整个过程,还专门提到了芦笙节特有的民歌种类“赖饭 歌”2 演唱的形式与地点;在余未人的千年古风:岜沙苗寨纪事一书中特 意用一个章节的篇幅介绍了岜沙的情歌、芦笙及歌师、芦笙师。此外,王瑞瑾岜 沙缕远古的遗梦,庄勇 岜沙苗族生活习俗简介,张晓松枪手的部落一 来自苗族聚落岜沙的田野报告,陈昌槐信奉树神的苗村岜沙,杨军昌、 申鹏、孙钦荣岜沙苗族社区的环境与人文等文章,都将芦笙节和情歌作为岜 沙特有的民风民俗加以介绍。遗憾的是,以上文章对于岜沙音乐都是概括性的描 述,专门就岜沙苗族音乐开展的专题调查和研究,至今还是一个空白。 ( - - ) 黔东南苗族音乐的调查研究 自上世纪5 0 年代开始,我国音乐工作者在苗族居住地区开展了较深入的田 野工作,收集整理苗族传统音乐,并进行了一定的专门研究,取得丰硕成果。5 0 多年来,先后出版了多种音乐曲集及研究专著,在备种刊物上发表了不少论文。 2 赖,汉语两南方言用诃,意为。乞讨”“籁饭歌”也就是“行乞时唱的歌” 4 比较重要的专著、曲集有苗族民歌、苗族芦笙、苗岭乐论、贵州少数民 族音乐、贵州民间歌曲选集、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间歌曲选集,以及 贵州省群众艺术馆编印的“贵州民族民间音乐资料”等。近年陆续出版的多种中 国民族音乐集成中,贵州、湖南、广西等省( 区) 的卷册均辑有苗族音乐的宝贵 资料。苗族音乐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l 、从宏观角度对整个苗族音乐形态的研究; 2 、按地区对苗族音乐进行梳理性研究; 3 、对苗族音乐与其他周边民族音乐的关系研究; 4 、对苗族乐器的研究,主要以苗族芦笙为切入点; 5 、从微观的角度对单个苗族群体音乐进行研究,不过,此类论文不多见。 总之,通过五十多年来中国音乐研究者对苗族主要聚居区音乐的收集与研 究,苗族音乐的基本面貌和重要特征大致得到了展现。 四、笔者对岜沙的实地调查 ( 一) 调查过程 作为民族音乐学论文的写作关键,音响与音像资料的掌握是权衡一篇论文真 实性与价值的重要指标。现存的资料,并没有从音乐的角度去研究岜沙文化。这 可能与岜沙所处的地域环境有关,从江县有着“侗族大歌故乡”的美誉,学者们 的目光自然被侗族大歌这支民族音乐的“奇葩”所吸引。因此,长期处于相对封 闭的小环境中,周边又被众多侗族村寨环绕的岜沙,就无任何现存音像或音像资 料可供参考研究。为了获得这些宝贵资料,必须亲自进行实地调查。 2 0 0 5 年7 月,为了切实了解岜沙苗族音乐及其文化社会背景,笔者开始了 对岜沙的第一次田野工作。一开始,由于村民对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不理解,因此, 调查遇到了一些障碍。后来得知,这种情形在许多实地调查者的学术生涯之初, 也是很常见的现象。经过一段时问的努力,特别是通过参与老乡们的日常劳作, 与他们沟通交谈,笔者逐渐融入当地村民中。一旦被他们接纳,调查就比较顺畅 了。他们把自己知道的情况、掌握的知识,耐心地加以介绍和解释。在他们的帮 助下,笔者顺利收集到所需的资料。 时隔四个月之后,笔者再次来到岜沙村,进行居住式的田野观察,同时也对 岜沙周围的其他3 个苗族、侗族村寨做了普及性调查与音乐收集。2 0 0 6 年9 月, 笔者再次踏上了岜沙这块土地。可以说,这三次采风各有侧重点,其中2 0 0 5 年 7 l - 8 月间,主要调查与收集岜沙当地民间音乐;2 0 0 5 年1 2 月,对岜沙芦笙节活 动进行了针对性的采风:2 0 0 6 年9 月,则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岜沙音乐的收集与 当地史实资料的核对。 ( - - ) 调查对象的选择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根据需要将调查对象分为几类: 1 擅长演唱、演奏的年长村民:为岜沙音乐传续的主要人员,绝大部分岜 沙苗歌由他们主唱、主奏或与人对唱、领奏; 2 表演队的成员:为岜沙旅游展示的主体,岜沙对外宣传的窗口,从某种 程度讲,他们是岜沙的显性文化代表; 3 当地村民:了解岜沙历史,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员,他们可以提供有关岜 沙其他音乐和当地生活的资料,同时也是笔者采风的消息来源; 4 ,村干部:熟悉岜沙近期发展与现状,是笔者探讨岜沙文化未来命运的主 要谈话对象; 此外,笔者还接触了一部分研究苗族文化的学者,他们由于学术兴趣,对岜 沙或者其他苗族地区进行过实地调查,是笔者求知求学的对象,很多问题可与之 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为研究岜沙文化提供更深更广的知识背景。 ( 三) 调查资料的收集 笔者在实地考察中主要采取了参与观察的方法,在收集资料时则使用了录音 机、录像机等设备和手段,同时每天坚持记笔记,把调查心得和了解的信息记录、 整理出来。 调查所掌握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口述资料:包括岜沙音乐音响资料,由岜沙村民演唱和演奏,均为笔者 自2 0 0 5 年以来,两年多来到岜沙采风所获。其中包含l o 首岜沙情歌( 对唱与独 唱) ,6 首芦笙曲,3 首古歌,5 首对答歌,2 首赖饭歌及2 首劳动歌等;岜沙音 乐背景资料;村史资料,包括岜沙地名由来,村落建成,先租迁徙等;岜沙苗文 化资料,包括岜沙成年礼,祭东方,树葬等。 2 行为资料:包括用摄像机、照相机等记录的舞蹈及仪式行为资料等。 3 实物资料:包括笔者在岜沙当地收集的各种乐器。 6 除以上资料外,笔者在采风过程中,还意外地得到了岜沙村民自己录制于 1 9 8 0 年代的部分情歌对唱磁带,这些磁带对于笔者来说不亚于是意外之喜,这 也对本篇论文的完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资料分析的基本思路 本论文采取民族音乐学的角度,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对原始材料、研究成果 整理后展开新的理论分析。在音乐形态分析中本着由个体观整体、由特殊观一般, 由表层现象观实质的指导方针,借助前人有关苗族音乐的文献资料和有关岜沙的 研究资料,并结合其他学科如文化人类学、语言学、历史学与心理学和美学( 岜 沙人的音乐审美) 的理论和方法,对岜沙音乐形态特征进行具体的论述和分析。 着重探讨岜沙情歌、芦笙音乐与文化生态的关系,岜沙同周边苗族的交融深层内 涵,岜沙音乐现状研究,最后对保护岜沙音乐文化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期望能在 苗族音乐研究领域有所积极作用。 六、全文内容结构 绪论部分,简要介绍本文选题缘由、研究价值与意义、相关研究现状、个人 对岜沙开展的实地调查情况、资料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并简要介绍全文基本内容。 绪论,简要介绍岜沙的研究现状与资料来源,并讨论研究的目的、范围与对象及 实地考察过程。 第一章,概谈岜沙的历史、地理、习俗、信仰:其次,从音乐分类入手:在 我国现有传统音乐分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地人固有的文化观念、审美习性、 人文环境等,对岜沙现存音乐进行较科学的划分,特别注意民问分类方面的特征 性研究。其中论及各种音乐形式的称谓和历史渊源。 第二章,对其音乐形态进行剖析。根据本人田野工作搜集的一手资料( 曲日、 唱词、乐器录像图片等) ,对音乐的旋法特征、结构特点等方面进行细致地分析。 第三章,对岜沙音乐进行比较性的研究和文化性的阐释。重点分析芦笙节的 原始文化内涵与民俗心理特征对音乐形成的影响。 第四章,总结研究结果,讨论岜沙音乐在当代社会的走向趋势,与岜沙苗文 化互为因果的现象,探讨音乐在岜沙苗文化传承的功能与作用。 对于选题,笔者稍加一点补充说明:有关岜沙的考察和研究随着当地知名度 的提升而不断加深,相关书籍与论文相继出版和发表,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岜沙 苗族的文化进行讨论与挖掘。研究成果初步揭示了岜沙的特殊价值。与此同时, 7 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岜沙现象不过是一种人为炒作,是当地人士对外宣传、开发 旅游的手段。 对于某些学者的这种看法,笔者认为,为了适应旅游发展和迎合游客口味, 或许有文化人士对岜沙进行了现代包装。但不可否认的是,岜沙确实存在着民族 和文化上的久远历史成分,现代的操作与整合是在当地文化积淀之上展开的,不 是空穴来风。在当地开展近两个月的实地调查,与岜沙村民亲密接触与交往,笔 者的确感受到独特的岜沙苗文化。一些学者的怀疑,可能是因为对于民族文化的 包装和推销,在近些年来屡见不鲜,但是具体到岜沙,原因则可能因为他们通常 因为时间问题,只能作短暂停留,因而只看到了表演化的文化,即当地人将他们 视作普通游客,将排演好的旅游节目照单表演给他们看。或许,这就是部分学者 对于岜沙的看法的来由。 第一章岜沙村文化生态环境与音乐概况 第一节文化生态环境 一、历史地理与村落组织 “岜沙”( b i as h a )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的从江县丙妹镇内,距离从江县城 不到6 公里,岜沙全村都栖居在5 5 0 米高的山项上。岜沙是当地人对这个村寨 的称呼,苗语中称岜沙为“分颂”( f e ns o n g ) ,分是指这个支系的居住地,颂在 苗语中指草木繁多的地方。岜沙苗山是珠江发源地一九万大山的支脉,位于太 阳山、月亮山下的一个山岭上,紧挨着都柳江边。从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与 本省黎平、榕江、荔波和广西三江、融水、环江县接壤。3 2 1 国道穿境而过。距 省会城市贵阳4 5 0 公里,距黔东南州府凯里市2 5 2 公里,距广西桂林2 8 6 公里。 岜沙是从江苗族人口最集中的村寨之一,全村3 7 0 户2 1 0 0 多人口的纯苗族 村寨,由5 个自然寨1 6 个村民小组组成。全村共有十姓,以滚姓、王姓和吴姓 为主,其中滚姓占8 0 0 , 6 。五个自然寨分别为:宰庄( g a x i a q ) 、大榕坡新寨 ( j i u g e l i a ) 、大寨( v a n r j i u ) 、宰戈新寨( y a n q x i a n r j ) 和王家寨( v a n o j u ) 。虽 然滚姓家族人口占多,但最早迁于此地的却是宰庄寨的贾姓家族,现在岜沙苗族 的服饰与发式都仍保持着贾姓家族的衣着与服饰。 岜沙的水资源很缺乏,全村仅有流量不大的一处山泉供人畜饮用,严重影响 农业生产,直到2 0 0 5 年底自来水管才通入大寨。该村的交通十分闭塞,仅有一 条羊肠小道通往丙妹镇政府所在地和从江县政府所在地,生活物资全部由背篓或 扁担搬运。2 0 0 0 年,当地政府组织人力修通了县城到岜沙的乡村公路,交通状 况得以改善,物资运输可使用汽车,然而岜沙村民似乎并没有受到影响,他们仍 就步行上下山,仍就用背篓、扁担背所需物品和所售物品。 二、村落文化与民间信仰 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独有的语言和民族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岜沙苗族仍 创造、保存和发展了其自成一体的苗文化。封闭的环境、观念的本土性和与外界 鲜有往来的缘故,又间接地为岜沙的苗文化创造了一个原生态的文化环境。岜沙 村至今保持着原始的生态环境,不仅植被完好,古树参天,而且岜沙的苗族世代 保持着男耕女织,稻作为生,狩猎为伴,信奉树神和太阳神的传统遗风。部落民 俗文化也仍然留有鲜明的印记,男孩在七岁到十五岁之间,必须举行一次剃洗礼, 9 由族长用煮蛋水把镶刀磨利给男孩剃头,仅留着头顶部头发绾髻( 即户棍) ,并终 生保持这种发式,十五岁接受父亲为其准备的猎枪,以标志进入成人可独立的阶 段。岜沙的服饰全部是由妇女们缝制的。千年来男子仍然穿着自织自染的开衽扣 和青布衣,直筒大裤管青布裤,头扎一条白头巾,打成蝴蝶结,头巾的一端巾穗 翘耸在头顶中间,另一端巾穗则吊在耳边。常年腰挂旱烟袋、鸟枪弹葫芦、牛角、 砍刀和肩扛火药枪。女人绾偏警、插木梳,配以银项圈、手镡,身着古香古色的 刺绣图案的三角裙。据村上寨老说,岜沙女人的服饰也是千年来的原汁原味。据 专家考证,岜沙的服饰是战国的遗风。 岜沙的男子只娶本村姑娘作媳妇,姑娘也不外嫁。这5 个自然寨若干年前 是一个大寨,共有1 0 个姓,是滚、王、易、吴、贾、梁、唐、孟、蒋、刘姓。 滚、王是大姓,现在寨老和火枪队队长都姓滚。这1 0 姓中,滚、易两姓可以与 其余8 个姓通婚,但剩下的8 姓不能互相通婚。据说那8 姓原来是异姓的结 拜兄弟,所以不得通婚。远古的规矩沿传至今。在不违反古传规矩的前提下,青 年男女可自由恋爱。 岜沙茁村的远古文化还体现在饮食上。寨上人家过节和办喜事,有几样菜是 贵客来才端出来吃的,一种是牛瘪,一种是红肉。红肉的制作方法是:将猪耳、 猪心、7 猪肚和猪肉,经过烧烤,再用刚杀的猪的潮头猪红( 猪血) 淋拌而成。牛 瘪,是牛胃消化草食后运送到小肠的消化物汁,岜沙人将它取出,用来滤取汁液, 再兑上一点陈袖子( 吴英子) 水,然后拌牛肉来吃。吃起来有股奇怪的苦凉味。 岜沙人相信,吃了牛瘪,能消食解毒,肚子才不会痛。 岜沙苗族崇拜树木,特别是枫树,他们自称是枫树的后代。在他们看来,大 树不可恩议,由此产生了一种敬畏心理,从而认为它们具有人格意识,求子求财 或家运不景时,或重大节日活动都要烧香,用米饭、酒和鸡鸭等物献祭,祈求它 们的庇护和帮助。在岜沙人的心目中,树木就是他们的生命,所以当一个小孩出 生后,父母会为他栽种一裸树,让这个小孩和他的生命之树一块成长。当谁死去, 他们就会砍掉他的生命树,为他做成棺材,将他埋葬后,不是留成坟堆,而是挖 一个坑埋掉后保持地面平整,然后人们在他的坟上为他再种一棵树。村规民约中 有“不准车辆进入岜沙买柴只准村民挑柴到县城卖的约定”,因而岜沙四周树 木保护良好。 不难发现,岜沙人对树木的崇拜,也是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森林和树木对 于今天的岜沙人来讲,仍然是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树木既能降福于人, 又能为人排忧解难。因此。必然对它顶礼膜拜。 o 岜沙人不但崇拜树木,还崇拜太阳,认为太阳是大地、山林和苗族生命之神。 岜沙人崇拜太阳神,每次集会踩芦笙,男女列队面向太阳升起的地方,后退七步 后才吹响芦笙起舞。 岜沙的重大活动和民间节日都摆放在林中举行。据岜沙史料记载,岜沙的节 日活动不多,主要有播种节、吃新节、芦笙节等。这些节日多与农业生活息息相 关。 第二节岂沙村的音乐概况 在几千年来的发展历史上,苗族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孕育了多样的音乐,各 具丰富的特色和表现形式,从中可以追溯苗族的文化渊源的踪迹。按照现行的划 分方法,苗族传统音乐只有民间音乐一大类。综合各资料来说,苗族的民间音乐 共分四类:1 、民歌( 无伴奏形式) 2 、说唱( 无伴奏的说自加唱) 3 、乐舞( 芦 笙舞与鼓舞) 4 、器乐。3 根据笔者的调查,其音乐的分类情况较为复杂,要将长期处于封闭社会环境 中的岜沙音乐进行分类,既不能象汉族民间音乐那样以体裁特征来划分,也不能 采用对整个苗族音乐描述的分类那样来划分,因为苗族本身的那种“大杂居、小 聚居”的状况就使不同地区的苗族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色块”。对于生长在 这个特定环境中的“文化特例”的民间音乐,跟该支苗族的自然环境、民族信仰 以及民俗民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展现出尤为独特的个性以及较强的原始性特 征。本文以我国现有传统音乐分类理论为根基,结合岜沙人固有的音乐观念、审 美习性,将岜沙现有音乐划分为民歌和器乐两大类别。 一、民歌 对于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来说,民歌不仅记载了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更是一 个民族的记忆、生活、情感及信仰的传承。苗族民歌是研究苗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尤其民歌是苗族文化的显性基因和直观象征。 岜沙苗族并非人们意识中喜歌善舞的民族。其民歌按其演唱内容和形式可分 情歌、古歌、习俗歌和拦路歌等歌种。其中以情歌最多,实属当地民歌主体,岜 3 田联韬生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 下) ( 李惟自苗族传统音乐 部分)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 社,2 0 0 1 1 3 7 7 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c - f ) ( 李惟自苗族传统音乐部分)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 社,2 0 0 1 1 3 7 8 1 1 沙情歌无论在种类还是演唱方式都有着独特之处。古歌是当地流传的古老歌种, 讲述开天辟地等内容。习俗歌包括烟歌、酒歌等一切与生活、学习相关的歌曲内 容。拦路歌也称问答歌,是人们相互间交流、比拼智慧的歌曲。按苗歌的演唱形 式可分为有伴奏和无伴奏两大类,其主要伴奏乐器为牛腿琴和苗笛。两类歌腔各 具特色,都采用苗语演唱。 笔者根据岜沙当地的民族习惯,同时关注其民歌自身的音乐特征,考虑其民 歌所产生的文化背景及其相互关系,将其分为“有伴奏类歌曲”和“徒歌类歌曲” 两大类,两大类下面又包含着几个小类,如下图所示: 岜 沙 民 歌 有 伴 奏 类 徒 歌 类 情歌( 牛腿琴) 劳动歌( 苗笛) 赖饭歌( 苗笛) 古歌 习俗歌 笔者认为,按上表对岜沙民歌进行分类,既包括了岜沙有伴奏的民歌,也包 括了无伴奏的歌曲;既突出了岜沙民歌的别具一格,同时也兼顾了岜沙与其他地 区苗歌的联系。 现将岜沙苗族民歌种类分述如下: ( 一) 有伴奏类 有伴奏类歌蓝,颞名恩义就是带有乐器伴奏的民歌。苗族民歌中对于有伴奏 类苗歌的纪录并不多见,在中国民歌集成一贵州卷中基本没有找到相关的资 料。岜沙民歌中,有伴奏类民歌是其主要歌种,而不仅是点缀。有伴奏类民歌, 依据不同内容与习惯,分为情歌、习俗歌、劳动歌。这类民歌的音调起伏较平稳, 旋律缠绵连贯,人声与乐器交融,难分其音。内容大多体现了“苦”之韵味,情 歌主要唱的是相恋之苦,失恋之苦,酒歌则唱出了分离之苦,生活之苦,劳动歌 唱出劳作之苦。总之,歌曲以“苦”为内容的情况较多。 2 1 、情歌( x i s a n g ) 情歌是我国少数民族民歌中种类、样式最为丰富的一类。各民族皆有情歌, 岜沙苗族也不例外。 岜沙情歌是当地男女青年近距离在一起谈恋爱时演唱的民歌曲调。以牛腿琴 作为伴奏乐器。旋律起伏不大,进行的声调线条比较平稳,近于朗诵;其节奏较 自由,有散板的特点,是当地流行最广的歌调。一般多在室内演唱,也可在山间 野外放歌,歌手根据所处的环境,可站可坐演唱。在室内演唱时,一般不用避开 长辈,无须顾忌长、少辈分。演唱开始由男方拉奏牛腿琴引头,然后常以引腔作 序。根据歌腔形式和内容情节的需要,引腔可长可短,可强可弱。音调轻松圆滑, 能完全地表达青年男女细腻的情感。情歌一般是低声轻唱,有时近乎耳语。如唱 歌解不得忧愁人、情人嫌弃我、( - - 月歌等。在唱歌解不得忧愁人中唱 到“好姑娘以嫁本村汉,嫁的都是富人家;我是穷人家的罗汉,故娘不爱我,妹 妹早已成了亲,走遍山岗只有我还打单身。”短短的几句歌词,形象地刻画出单 身男子落寞的心情。, 2 、劳动歌( ) ( i x i n y 妯) 多在劳动之余或农闲时唱诵。下田干活时,岜沙苗族也会身背一支苗笛,劳 作累时或完毕时,便三三两两坐在田埂之上,在笛音的伴奏下唱起劳动歌。岜沙 人说到:“苗笛声一响,嗓子眼痒痒”。通常的形式为二人吹笛,一人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