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气血理论的生物物理论证.pdf_第1页
经络气血理论的生物物理论证.pdf_第2页
经络气血理论的生物物理论证.pdf_第3页
经络气血理论的生物物理论证.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 著 经络气血理论的生物物理论证 2 0 0 8年 1 2月第 5卷 第 3 6期 刘风华 , 张 波 , 秦南极 。 , 邵西仓 , 李 琼 , 黄巍 , 康冀川 , 雷衍 东 ( 1 贵州大学生化工程中心 , 贵州贵阳 5 5 0 o 0 2 ; 2 贵州省电力医院 , 贵州贵阳 5 5 o 0 0 2 ; 3 北京冷力航天航空技术研究 所 , 北京 1 0 0 0 8 3 ; 4 贵州省人民医院电生理科 、 中医科 , 贵州贵 阳 5 5 0 o 0 2 ; 5 贵阳医学院中医科 , 贵州贵阳 5 5 0 0 o 2 ) 【 摘要】 目的 : 用现代生物物理原理论证 中医经络气血理论 方法: 应用多 电极电生理技术记录生物电传导。结果: 针 刺引起生物电循古典经脉线路传导 。 结论: 中医数千年最神秘 的“ 气”即是现代的生物电: 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不断 消耗氧气、 营养物质和二氧化碳来产生生物电, 红细胞是类似燃料电池功能 的集群流动发电机: 毛细动脉管 、 毛细静 脉管、 毛细淋巴管、 细胞间隙组织液 电解质网络和细胞群的复式微循环构成 了古典中医经络三维解剖结构的最小单 位 , 是所有组织和器官解剖结构的共性 ; 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是由复式微循环最小单位形成的有着特殊结构的生物 电主干天然通道 ; 在特定 的穴位 , 多条毛细动脉管生物电路 、 毛细静脉管生物 电路、 毛细淋 巴管生物电路 、 细胞 间隙 组织液生物电路以及细胞群分别携带独立生物电流 , 经捻转提插行针刺激放大后多条 电路并联 。 受刺者就会因电流 的加强而感到酸麻胀痛的电刺激作用 , 这就是古典针灸 “ 得气 ” 术语的实质意义 , 也是针灸通过调动 、 激发人体 自身 能量 治疗 病 痛的原 理 关 键词1气 ; 生物 电 ; 红 细胞 ; 发 电机 ; 经 络 ; 复 式微 循 环 中图分 类 号】 R 2 2 4 【 文献标 识码】A 【 文 章编 号】1 6 7 3 7 2 1 O( 2 0 0 8) 1 2( c ) 一 O 1 O O 5 T h e b i 0 p h y s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0 n 0 f me r i d i a n Qi b l 0 0 d t h e 0 r y L I U F e n g h u , Z H AN G B , QI N N 帆 j , s H A0 X i c n n , L l Q n , HU AN G We K A NG c h u ( 啪 J , L E l Y6 In 一 ( n ( 1 G u i z h o u Un i v e r s i t y , B i o c h e m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C e n t e r , G u i y a n g 5 5 0 0 0 2 , C h i n a ; 2 G u i z h o u E l e c t r i c i t y Ho s p i t a l , G u i y a n g 5 5 0 0 0 2 , C h i n a ; 3 B e i j i n g L e n g l i A e r ( 】n a u t i c s A s t mn a u t i c s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s t i t u t e ,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3 , C h i n a ; 4 P e 0 p l e s H o s p i t a l i n Gu i z h o u P mv i n e e , G u i y a n g 5 5 0 H D 0 2 , C h i n a ; 5 G u i y a n g Me d i c a l C 0 1 l e g e , Gu i y a n g 5 5 0 0 0 2 , C h i n a ) 【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 T o e x p l a i n t h e m e r i d i a n t h e o I _y w i t h mo d e m b i o p h y s i c a l p r i n c i p l e s ; Me t h o d s : Mu l t i e 1 e c t r 0 d e s e l e c t r 叩 h y s i o l o g y t e c h n o l 0 g y wa s a p p l i e d t 0 r e c o r d b i 0 e l e c t c i t y c o n d u c t i o n ;Re s u l t s :Ac u p u n c t u r e c a u s e d b i o e kc t r i c i t y c o n d u c t i o n a l o n g t h e t r _a d i t i o n a l m e r i d i a n l i n e s C0 n c l u s i o n: T h e my s t e r i 0 u s “ Qi ”i n t r a d i t i 0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i s b i o e l e c t r i c i t y i n mo d e m s c i e n c e ;e r y t h r 0 c y t e s c o n s u me 02 ,C02 a n d n u t r i e n t s t o g e n e r a t e b i 0 e l e c t r i c i t y i n b 1 o 0 H d c i r c u l a t i o n ,e r y t h mc y t e s a r e n o wi n g mi c r 0 g e n e r a t 0 r s ;c a p i l 1 a r y a r t e r i e s ,c a l l a f y v e i n s ,c a p i l l a r y l y mp ha t i c , i n t e r s t i t i a l n u i d n e t s a n d c e 1 l s c o mp r i s e t 1 1 e o v e r 上 a p p i n g mj c r 0 c i r c u l a t i o n ,w hi c h i s t h e s ma l l e s t u n i t o f 3 一 出me n t i 0 n a l me r i d i a n a n a t o my s t r u c I I m a n d t h e c o m m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o f a l l t i s s u e s a n d o a n s , m e r i d i a n l i n e s a r e t h e ma j o r n a t u r e c h a n n e l s 0 f b i 0 e 1 e c t c i t y ; w h e n a d o c t o r mo v e s a n d mt a t e s t h e n e e d l e a t t h e g i v e n a c u p 0 i n t ,mu 1 t i e l e c t mc i r c u i t s 0 f c a p i l 1 a r y a r t e r i e s ,c a p i 1 1 a r y v e i n s ,c a p i l l a r y l y mp h a t i c ,i n t e r s t i t i a 1 n u i d n e t s a n d c e l 1 s c o mb i n e t h e i r c u e n t s a n d t h e h i g h e r c u I _r e n t c o n d u c t s a l o n g t h e me r i d i a n l i n e s , t h e n t h e p a t i e n t f e l s t h e e l e c t r o s t i mu l a t i o n e f f le c t , wh i c h i s t h e p r i n c i p 1 e o f a c u p u n c t u I le t h e I _a p y b y u t i hz i n g t h e p a t i e n t s 0 wn e ne r g y 【 Ke y wo r d s 】 Qi ; B i o e l e c c i t y ; E r y t h mc y t e ; Mi c r ( 1g e n e r a t o r ; Me r i d i a n ; 0 v e r 1 a p p i n g mi c r ( ) c i r c u l a t i o n 中医经典文献 黄帝 内经 上说 : “ 经脉者 , 所以决死生 、 处百病 、 调虚实 不可不通【 l _。 ” 其特别强调指出了经络的重要 性 是为医者不可忽视的必修课程 , 贯 穿于古典中医学 的生 理 、 病理 、 诊断、 治疗等各个方面, 并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由于其概念彤甫于数千年前 , 所使用的语言词汇是汉语这种简 洁而具有无限深意的语言模式 , 而其表达的意义又飞跃到现代 量子层次上的生物构造原理 , 因此用现代生物物理学表征经络 和“ 气” 的实质对中医在新世纪重放异彩有着重要意义。 心电图 、 脑电图和肌电图等生物电的研究成果已广泛地 【 课题项 目】贵州大学 引进人才科研项 目, 编号 : 贵大人 基合 字( 2 0 O 7 ) o 4 7; 贵州省科技厅 社发攻关项 目, 编号 : 黔科合 S Y字( 2 o o 8 ) 3 O 5 O 。 【 作者简 介】 刘风华, 武汉大学化学博士, 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和 中西医药 理研究。 1 O 巾国医药弓攉 CH I N A ME DlCA L HE R AL D 应用于临床诊断, 但现代生物学知识仅 以细胞的跨膜静息电 位和动作电位来解释生物电现象 , 并没有关于生物 电在人体 循环传导和作为能量来源的深入研究 。 针灸是中华 民族在几千年前所独创的 , 通过调动 、 激发 人体 自身能量治疗病痛的伟大发 明, 本研究采用多电极 电生 理技术首次物理表征出健康受试者在针刺穴位前后 的循经 生物电的变化 , 首先提出红细胞在 l 0 I 液循环系统中产生的生 物电才是人体新陈代谢所不可或缺的实质能量 , 古典中医数 千年最神秘的“ 气” 的概念正是现代的“ 生物电” 。 1对象 与方 法 1 1针刺 导 致 生物 电循 经脉传 导 的测量 选取左腿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为针刺穴位 , 在经脉上 设置 6对记录电极 各个参考电极偏离其记录电极 1 2 c m, 地线放置于右腿脚髁部 , 记录点包括穴位和经络连线上的取 2 0 o 8年 1 2月第 5卷第 3 6期 点, 如图 1所示 , 电极位置依次为足太阴脾经上的阴陵泉( A) 、 图 1 记录电极位置 足阳明胃经上解溪与丰隆之 经络连线 的中点 ( B) 、 下 巨 虚( C ) 、 上 巨 虚( D) 、 梁 丘 ( E) 、伏兔 与髀关之经络连 线的中点 ( F ) 。在足三里未 进针之 前在 各个记 录位 置 放置针灸针 , 然后用鳄 鱼夹 连线针灸针与电极。实验过 程 中受 试者 舒适地 平躺 在 床上 生理和心理处于放松 状态 记录仪 为 O x f _0 r d I n s t 兀 l me n lI n c的多电极 同步 记 录 仪 Me d e l e c S v n e r g y , 依 如 下次序 记 录各 个 电极上 的电信号: 足三里无针 足三 里 进 针 未 行 针 。 3 0 s 3 mi n 行针中, 行针后 1 、 3 、 5 mi n和取 针后 , 此过程重复两次 , 健康 受试者为 3 男 3 女( 2 0 0岁) 。 1 2指 压 导 致 生物 电循 经 脉 传 导的 测量 实验设计与“ 1 1 ” 相同 但用指压代替针刺 , 同样记 录不 同时段生物电的传导 健 康 受 试 者 为 3男 3女 ( 2 0 5 0岁 ) 。 1 3针 刺 导 致 生 物 电在 经脉 线 内外传 导 的测 量 在 左 腿 足 阳 明 胃经 上 设 置 3对 电极 , 电极 位 置 为 解 溪 与 丰 隆 之 经 络 连 线 的 中点、 下巨虚和上 巨虚。 偏胫 骨方 向旁 开这 些 电极 1 2 c m处设置另外 3对电极 , 电极位置需避开主干神经 , 所有 电 极均位于胫骨前肌上, 电极位置依次为旁开解溪与丰隆之经 络连线 的中点 ( A) 、 解溪与丰隆之经络连线 的中点( B) 、 旁开 下巨虚( C) 、 下巨虚( D) 、 旁开上巨虚( E) 、 上 巨虚( F ) 。 选取足 三里为针刺穴位 , 分别记录进针前 、 进针后 、 行针时 、 行针后 1 、 3 、 5 mi n的生物电信号 , 此过程重复两次 , 健康受试者为 3 男 3女 ( 2 0 5 0岁 ) 。 1 4主动用力引起肌 肉紧张所导致生物电在经脉线内外传导 的测量 电极位置与“ 1 3 ” 相 同 , 受试者 向小腿前部用力扳 动脚 掌, 记录胫骨前肌处于紧张状态时各个电极的生物电信号 然 后放松脚掌 , 记录放松状态时生物 电信号 , 此过程重复两次 , 健康受试者为 2男 1 女( 2 0 5 0岁) 。 1 5表 面电脉冲刺激腓总神经导致 电信号在 经脉线 内外传导 的测 量 电极位 置与“ 1 3 ” 相同 , 在受试者小腿 上部外 侧用表面 电脉冲刺激腓总神经 , 电脉冲频率为 4 H z , 电流为 6 7 5 m A, 论 著 记 录胫骨前肌处于紧张状态时各个 电极 的电信号 , 然后停止 电脉冲刺激 , 记录胫骨前肌处于放松状态时各个 电极的电信 号 。 此过程重复两次 , 健康受试者为 2男 1 女 ( 2 0 5 0岁 ) 。 2结果 2 1行针导致显著的生物 电循经传导 祖国医学认为十二经脉相互连接起来像一个环, 经络环 具体次序如下 : 手太阴肺经一手 阳明大肠经一足阳明胃经一 足太 阴脾经一 手少 阴心经一 手太 阳小肠 经一 足太 阳膀胱 经一 足少 阴肾经一手厥 阴心包经一 手少阳三焦经一 足少阳 胆经一足厥阴肝经一手太阴肺经 , 其中, 足三阳从头走 向脚 足三阴从脚走向胸 , 手三阳从手走向头 , 手三阴从胸走向手 。 古典经络理论认为手足 阳明经属多气多血的经络, 临床应用 中足三里为气感最强的穴位之一 , 因而选取足三里为针刺穴 位研究生物电循经络环的传导。 如图 2 6所示 , 足三里进针前基线平稳 , 生物电信号低 于仪器检测限, 足三里进针后一般也没有明显 的变化 。 开始 行针 3 0 3 mi n后 所有 6名健康受试者均产生显著的短程 生物电传导现象 , 在循经传导方 向的阴陵泉 ( A) 、 解溪与丰隆 之经络连线 的中点 ( B) 、 下巨虚 ( C) 、 上 巨虚( D) 先后出现传 导生物电, 4名健康受试者随后在足三里上端 的梁丘( E) 、 伏 兔与髀关之经络连线的中点 ( F) 出现传导生物电 行针停止 后 E和 F的生物电信号首先减弱 ,随后 A、 B 、 C和 D的传导 生物电也先后逐渐减弱 , 行针停止 5 1 0 mi n后 , 基线恢 复至 进针前平稳态 阴陵泉处于腓肠肌上 , 而足三里 、 解溪与丰隆之经络连 线的中点、 下巨虚、 上巨虚均处于胫骨前肌上 , 梁丘位于股外 侧肌上 , 伏兔与髀关之经络连线 的中点处于股直肌上 , 现代 生物学理论不能解释针刺足三里导致生物电在不同肌 肉问 循一定路径和方向传导 ,而古典经络理论则明确指出 “ 气” 即生物电是循一定路径循环传导的。 阴陵泉 解溪一丰隆 下巨虚 上巨虚 梁丘 伏兔一髀关 J2 V 2 5 m 5 图 2经穴生物电传导图, 足三里无针剌, 受试者 , 男。 2 8岁 阴陵泉 解溪 一丰隆 下巨虚 上 巨虚 梁 丘 伏兔一 髀关 图 3经穴生物电传导图, 足 三里行针 中。 生物 电电压 1 O 2 0 0 u V, 频率 3 O 一 2 O 0 Hz , 受试者 , 男, 2 8岁 - _ J 2 o 2 5 mB C Hl N A ME D l CA L HE R AL D 巾目医药导报1 1 论 著 阴陵泉 解溪 一 丰隆 下巨虚 上巨虚 梁丘 伏兔 一 髀关 2 0 0 8年 1 2月第 5卷第 3 6期 2 -3针刺导致的生物电在经脉线 内外的传导有明显路径选择性 如图 8所示 , 在足三里行针前 循经脉与不循经脉的生 物电信号均很微弱, 基线平稳, 行针后 , 循经脉的三个电极显 示强烈的生物 电传导 , 电压为( 6 0 6 2 5 6 ) v, 而不循经脉的 生物电传 导很微 弱 , 电压为( 6 7 1 - 3 ) v, 两者有显著性差 异 , 尸 l O 0 0 1 。 六个电极均设置于胫骨前肌上, 针刺点足三里也处于同一 块肌肉上,现代生物学理论是不能解释所观测到的显著差异 的, 而中医经络理论明确指明“ 气” 即生物电是循经脉传导的。 图4经穴生物电传导图, 足 三里行针后 1 mi n 。 生物电电压 1 O 1 0 O u V, 频率 1 O 2 O 0 Hz , 受试者 。 男 2 8岁 阴陵泉 解溪 一丰隆 伏兔 下巨 虚 - _ J 2 o 上巨虚 图 5经穴生物电传导 图, 足三里行针后 3 mjn, 生物电电压 1 O 8 O u V, 频率 1 0 1 5 O Hz , 受试者 , 男 , 2 8岁 阴陵泉 解溪 一丰隆 下巨虚 上巨虚 梁丘 伏兔 一 髀关 图 6 经穴生物电传导图 足三里行针后 5 mi n 受试者 。 男 , 2 8岁 j 2 0 2 5 mB 2 - 2指压 同样 引起 生物 电的循 经传 导 如图 7所示 指压足三里 3 0 s 3 mi n后 , 在所有 6名健 康受试者 中出相似于针刺的短程生物电传导 , 在受试的 3男 3女健康人中, 1 例在足三里上端的梁丘( E ) 和伏兔与髀关( F ) 的经络线 中点观测到生物 电的传导 , 且停止指压后 , 生物电信 号迅速减弱 一般在 1 3 mi n后完全恢复至指压前平稳态。 阴陵 泉 解溪 一丰隆 下巨虚 上巨虚 梁丘 伏兔一 髀关 川 _ 一 矿 一 、 r 、 、 一 一 、 l 一 f _ - _ J 2 2 5 ms 图 7 经穴 生物 电传导 图, 指压足三里 , 受试 者 , 男, 2 4岁 1 2 中国医药写攉 CHl N A ME DlCAL HE RA L D 非经穴 桶溪 一丰隆 非经穴 下巨虚 非经穴 上巨虚 I 2 a 2 5 mB 图 8经穴和非经穴 生物 电传导 图, 足兰里行针中 。 非经 穴。 ( 6 _ 7 1 3 ) u V; 经穴 , ( 6 0 6 2 5 6 ) V; P 0 O O 1 。 受试者 。 女 , 4 3岁 2 4肌 肉紧张导致的生物电在经脉线 内外的传导没有明显路 径 选择 性 如 图 9所示 , 受试者主动用力引起肌肉紧张所导致 的生 物电在经脉线 内外的传导没有 明显差异 , 且受试者放松脚掌 后生物电在 1 s内迅速减弱至主动用力前平稳态 而针刺 留 针后生物电传导仍可持续几分钟 , 针刺效应有显著的结构与 功能特异性。 非经穴 解溪 一丰隆 非经穴 下巨虚 非经穴 上 巨虚 - _ J 2 0 2 5 m5 图 9 经穴和非经穴生物电传导图 主动 用力使胫骨前肌处于紧张 状态 , 生物 电电压 5 O 4 O 0 u V, 频率 4 0 1 O 0 Hz , 受试者 , 男, 4 1岁 2 5电脉 冲刺激 导致 的 电传 导在 经脉 线 内外 没有 明 显路 径选 择 性 如图 l 0所示, 电脉冲刺激腓总神经引起胫骨前肌紧张所 导致的电传导在经脉线 内外没有明显差异 ,电信号显示由电 脉冲叠加肌肉紧张所致的生物电而形成多相波峰。 停止电刺 激后电传导立即消失, 没有针刺效应所独有的生物电传导持 续后效应, 说明身体组织细胞处于放松状态时经络结构与功 能的特异性 。 3讨 论 黄帝内经 将气血关系概括为“ 血为气之母 , 气为血之 帅 , 气引而血引 , 气滞而血滞” 。 清楚地界定了气血的互 动因 果和母子关系, 所 以血液循环产生“ 气” , 血浆电解质是经络 的重要通道 , “ 气” 在人体中的循环传导调控着血液的运输。 2 o o 8年 1 2月第 5卷第 3 6期 非经穴 解溪 一丰隆 非经穴 下 巨虚 非经穴 上巨虚 _ _ J 2 0 2 5 ms 图 1 O电脉冲刺激传导图 。 表面电脉 冲刺激 腓总神经 。 受试 者。 男, 4 3岁 我们的实验证明了生物电是循古典经脉线路传导的 。 毛 细血管和神经遍布全身 。 主动用力和电脉冲刺激神经造成肌 肉紧张导致的电传导没有明显 的经脉路径选择性 , 而指压和 针刺穴位导致的生物电传导显示明显 的经脉路径选择性 生 物 电可循经脉 由针刺点近端传导 至远端并可实现全身经络 环 的循 环传 导 从解剖学与组织学原理上讲 , 毛细动脉管 、 毛细静脉管 、 毛细淋 巴管 、 细胞 间 隙组织 液 电解 质 网络和 细胞 群 的复式 微 循环构成了古典中医经络三维解剖结构 的最小单位 , 是所有 组织和器官解剖结构的共性 ; 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是由复式 微循环最小单位形成的, 有着特殊结构的生物电主干天然通 道 , 而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空隙中的组织液电解质则构成 了复 式网状“ 络脉 ” ; 在特定的穴位 , 多条毛细动脉生物电路 、 毛细 静脉生物电路 、 毛细淋巴管生物电路 、 细胞 间隙生物电路群 以及细胞群分别携带生物 电流 ,经捻转提插行针刺激放大 后 , 多条电路并联 , 受刺者就会因电流的加强而感到酸麻胀 痛的电刺激作用 , 这就是古典针灸“ 得气” 术语的实质意义 也是针灸通过调动 、 激发人体 自身能量治疗病痛的原理 。 心 电、 脑 电和肌电与循经络传导的“ 气” 没有差别 均是 由血液循环产生的生物电, 但现代生物学并没有探索生物 电 的循环传导和产生机制 , 也没有关于生物 电是人体实质能源 的论述 , 而现有生物学知识也仅以食物消化所提供的化学能 及其转化的热能作为人体的能量来源 。 并没有深入研究 由化 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机制 , 以人体如此复杂的智慧生命而言 仅 以化学能和热能去解释超快 的能量与信息传递是不科学 的 我们的实验证明了生物电的循经传导 而现代医学衡量身 体健康和定论生命死活所凭藉的指标是心电与脑电 这说明中 医和西 医都有应用 生物电指标的共 同之处 。从 物理 电磁原理的 思维角度, 如果机制中有可控的电能应用与循环 其中必有电 能生成的机制, 这种规律对于非生物与生物都应该是统一适用的。 经过深入研究中医经典文献 黄帝内经 和血液的组 成 及生物化学 特性 ,祖 国上古 医家在人体 中发现并定 义 为 “ 气” , 且具有支持活态生命功能的能量 , 就是红细胞在血液 循环中不间断的放电反应所产生的生物 电。 在现代生物学中, 红细胞被描述为在血液循环 中运输氧 和二氧化碳 , 但深入研究其结构和功能后发现 红细胞是一 个类似燃料电池功能的流动发电机 , 红细胞在血液循环 中不 断消耗氧气 、 营养物质和二氧化碳来产生生物电。 红细胞消耗营养物质的代谢物二氧化碳 。 完成生物化学 放电反应 的过程如图 l 1 所示 。 论著 图 1 1 红细胞 挤过毛细血 管时的放电机 制 二氧化碳进入红细胞, 在碳酸酐酶的催化下与水化合生成 碳酸 碳 酸 酐 酶 C02 + H2 0 = =三H2 C03 碳 酸离 解为 氢 离子 和碳 酸 氢根 离子 。 H2 C03 = H + HCO3 一 红细 胞 细胞膜 不 允 许带 正 电荷离 子 自由通 过 氢 离 子保 留在 红 细胞 内 的电解 质 中 而 红 细胞 挤 过 口径 比它小 的 毛细 血管时 , 碳酸氢根离子被挤 出红细胞外 , 以溶于血浆的状态 储存并运送着。 HC 0 =挤出红细胞完成一次发电机制 带 电粒子如电子 、 正离子和负离子等作定向运动形成电 流 , 所以至此红细胞消耗二氧化碳形成碳酸氢根离子 完成 了一次 发 电 的机制 当血液循环携带糖 、 脂肪 、 蛋 白质等营养物质 的代谢物 经过肺泡时 , 呼吸系统不断地从外界摄取 O : , 排出 C O : , 肺部 毛细血管特殊的物理、 化学和生物环境 , 如氧化还原反应、 电 子传递 、 金属离子催化和酶催化等 , 决定 了其必然是由化学 能产生生物电的重要场所 , 而 黄帝 内经 明确论述手太阴肺 经是经络环的起点。 我们以葡萄糖 的代谢来论述生物电的产生 红细胞没有 线粒体 , 因而磷酸戊糖途径是葡萄糖氧化分解 的重要途径 在 6 一 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等一系列酶的催化下, 葡萄糖分解释 放代谢产物、 H + e , 而 0 是一种强氧化剂 , 它可通过接受不 同数 目的电子而生成不 同的活性氧和水分子 。 氧化还原放电 半反应如下 : 葡萄糖 一 代谢产物 +n +n e 02+e02 _ 02+2 e+ 2 H+ H2 02 02 +3 e+3 H 0H + H2 0 O2+4 e+4 H+ 2 H2 0 循经声、 光 、 热 、 磁 、 同位素迁移等物理特性在针刺或指 压前后的变化已得到广泛的研究 , 其实质正是生物 电变化 所引起的其他物理表象变化 , 生物 电运行不息 , 人 体的生长 发育和五脏六腑功能的协调无不依赖于生物电的生成和运 行, 血液循环产生 的生物 电才是人体新陈代谢所不可或缺的 实质能量。 综上所述 , 中医经络数千年最神 秘的“ 气”即是现代 的 生物电, 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是生物 电主干天然通道 在 高 层重视和国家大型基金的支持下 , 对 中医基础理论进行深入 CH I N A ME DI C AL HE R AL D 巾国医药弓报 1 3 论 著 2 0 0 8 年 l 2 月 第 5 卷 第 3 6 期 四红祛斑汤预防肝郁脾虚型黄褐斑的 实验研究与机制探讨 汪 南胡 , 陈 家旭 , 吴 晓丹 。 ( 1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 , 北京l 0 0 7 0 0 ; 2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北京l 0 0 0 2 9 ) 【 摘要】 目的: 考察四红祛斑汤对肝郁脾虚型黄褐斑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 , 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和依据。 方法: 在以黄 体酮注射+ 慢性束缚+ 紫外光照射建立肝郁脾虚型黄褐斑小 鼠模型的同时 , 给予 四红祛斑汤灌 胃预防。通过 比较正 常组 、 模型组和预防组 HMB 4 5标记的小鼠皮肤黑色素细胞内黑色素颗粒的变化 , 评价该复方的预防作用。并通过 观察小 鼠皮肤一氧化氮合酶 ( N OS ) 和酪氨酸酶 mR N A的表达变化 , 探讨该方预防黄褐斑生成的机制。结果 : 四红祛 斑汤预防组的小鼠皮肤黑色素细胞内黑色素颗粒较模型组明显减少 对 N OS和酪氨酸酶 mR N A的表达也有显著抑 制 。结论 : 四红祛斑汤对于肝郁脾虚型黄褐斑小鼠模型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该方可以预防皮肤 黑色素细胞的 N O S和酪氨酸酶 mR N A的表达 , 以减少皮肤黑色素的生成。 关键词】四红祛斑汤; 肝郁脾虚型黄褐宽; Nos ; 酪氨酸酶 中图分类号1 R2 8 5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1 6 7 3 7 2 1 O( 2 0 0 8) 1 2 ( c 卜O 1 4 一 O 3 Ex pe r i m e n t a l r e s e a r c h a nd m e c ha l l i s m e x p l 0 r a t i 0 n 0 n t h e pr 0 p hy l a x i s e f f e c t 0 f S i h 0 n g q u b a n t a n g 0 n t h e c h l 0 a s ma m0 d e l 0 f s t a g n a t i 0 n 0 f l i V e r Q1 wi t h de f i c i e n c V 0 f t he s p l e e n s y nd r 0 m e WANG N 吼一 地| , CHEN j - x , W U xi 一 d 明 ( 1 E x p e d me n t a l R e s e a I _c h C e n t e r 0 f C h i n a A c a d e my 0 f C h i n e s e Me d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 B e i j i n g 1 o 0 7 0 0 , C h i n a ; 2 B a s i c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 B e ij i n g U n i v e r s i l y o f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 B e i j i n g 1 0 o 0 2 9 ,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ob j e c t i v e : T o o b s e n e t h e p mp h y l a x i s e f f e c t a n d m e c h a n i s m o f S i h o n g q u b a n t a n g 0 n t h e c h l o a s ma m o d e l 0 f s t a g n a t i 0 n 0 f l i v e r Q 1 w i t h d e f i c i e n c y o f t h e s p l e e n s y n d mm e , a n d p r 0 V i d e s d i r e c t i o n s a n d b a S i s f 0 r c l i n i c a l t r e a t m e n t Me t h 0 d s : Wh e n b u i 1 d i n g t h e m o u s e m o d e 1 s o f s t a g n a t i o n 0 f l i v e 卜Q 1 w i t h d e f i c i e n c y o f t h e s p l e e n s y n d r J m e b y i n j e c t i n g Pr 0 g e s t e mn e a n d c h mn i c a l l y c o n s t r a j n t i n g a n d e x p 0 s u r e t o UV r a y s ,t h e mi c e we r e i n t mg a s t r i c a l l y a d mi n i s t r a t e d wi t h S i h 0 n g q u b a n t a n g t o p r e V e n t t h e f 0 ml a t i o n 0 f c h l o a s ma T h e n t h e p r 0 p h y l a x i s e f lf e c t 0 f o u r c o mp l e x p r e s c r i p t i 0 n wa s a p p r a i s e d b y c o mp a T i n g t h e c h a n g e s 0 f me l a n i n g r a n u l e s i n t h e me l a n o c y t e s l a b e l e d wi t h HMB4 5 i n n 0 n n a l g r 0 u p ,mo d e l g r 0 u p a n d p r e v e n t i 0 n g mu p An d t h e n t h e me c h a n i s m o f p r 0 p h y l a x i s e f lf e c t 0 f o u r c 0 mp l e x p r e s c r i p t i o n o n t h e f 0 m1 a t i o n 0 f c h l 0 a s ma w a s e x p 1 o r e d b y me c h a n g e s 0 f l e v e l s o f n i t r i c 0 x i d e s y n t h a s e( N 0 D ) a n d t y ms i n a s e mR NA i n t h e s k i n 0 f m i c e Re s u l t s : T h e n u mb e r 0 f me l a n i n a n u 1 e i n me l a n 0 c y t e s 0 f t h e mi c e i n p r e v e n t i 0 n g r 0 u p wa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d e c r e a s e d t h a n t h a t i n mo d e l g r 0 u p , a n d a c o n s i d e r a 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