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银行业的外资进入及其对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在深刻的国际、国内和行业背景下,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已经形成一定的 规模和影响,并且还在迅速地发展之中。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的动机是希望 通过市场的开拓来保持客户、规避风险和进一步获得更多的利润,同时我国也 希望通过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来达到引进资金、技术和竞争,促进国内银行改革, 改善银行体系,完善金融体制的目的。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是我国自身经济发 展的需求。外资自身的优劣势决定了它在进入我国银行业的过程中,必须扬长 避短地采取一定的策略,慎重地选择进入方式和精心地进行业务安排。我们必 须分析它的行为方式和特点使之为我所用。我国银行业大量的外资进入必将对 银行业的整体绩效、市场竞争和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也为国内银 行的经营和我国政府的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国内银行只有认真分析彼此的优 劣势,在改革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治理结构,转换经营体制,增强市场竞争力才 能在银行业的对外开放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政府也只有面对新的形势,采取 新的措施,努力加强金融监管,才能有效的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 定,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银行业外资进入的背景、发展、我国银行业引进外资的 可能性和动因、以及外资进入所产生的各方面的影响进行较详细的分析,提出 国内银行和我国政府的一系列应对原则和方法,从而为国内银行提升竞争力的 措施,政府监管的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外资 银行业 监管 我国银行业的外资进入及对策研究 ii abstract there are profound international, domestic and industrial background for foreign capital to entry into chinese banking, it has reached a scale and brought some influences, it is still growing rapidly. the motivation of the foreign capital is to keep customers, evade risk and gain more profit through exploration of markets. whereas our country hopes to draw in capital, technology and competition. that is to say, the entry of foreign capital meet the demand of our country. owning to their strength and weakness, at the time of entry, foreign capital will take certain strategy by selecting prudently mode of entry and arranging deliberately business. the entry of foreign capital will exert a certain influence on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competition of our banking and economic security so as to raise a new challenge to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banking and supervision of the government. the domestic will survive in the opening to the outside of banking only by perfecting the operating system, enhancing competitiveness on the basic of careful analysis of strength and weakness of foreign and domestic banks and carrying out reform. at the same time, our government should take new measures in face of the new situation, to enforce the financial supervision, so as to decompose financial risk,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financial system, ensure the economic security. on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motivation and status quo and influence of foreign capital entry into our banking, this paper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tackling principles and ways to serve an evidence and reference for reform of banking, tacking measures of domestic banks, regulative policies and laws of governmental supervision. key word: foreign capital banking supervision 承 诺 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 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 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授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以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作者签名: 日 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绪 言言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金融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世界,我国在加入 wto 后,对外开放也进入了 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际间经济往来日益频繁,资本的“引进来”和“走出去” 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大,银行业的大量外资进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典型代 表。与银行业的对外开放相互辉映的是我国银行业的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 展阶段:原三大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造,成功在国内或海外上市,进一 步获得了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支持。而此过程中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也正是我 国银行业外资进入的重要形式之一。 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其目的不外乎争夺市场,获取利润。随着对银行业 入世的五年保护期(至 2006 年 12 月 11 日)的截止,我国对外资银行经营的业 务、地域和客户对象的限制已经解除。除已经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不断地扩大 资产规模,开展新的业务,拓展新的市场之外,还有巨额国外资本正摩拳擦掌, 踌躇满志地准备杀入我国银行业。截至 2006 年 9 月末,在我国的外资银行本外 币资产总额达 1051 亿美元,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 1.9,外资大幅 进入我国银行业已是势不可挡。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必然会对我国银行业的绩 效、市场竞争和我国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都必然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对 之进行方方面面的先导分析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银行业外资进入的背景、发展、我国银行业引进外资的 可能性和动因、以及外资进入所产生的各方面的影响进行较详细的分析,提出 国内银行和我国政府的一系列应对原则和方法,从而为国内银行提升竞争力的 措施,政府监管的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 二、研究线索和结构 本文的研究线索是从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的总结出发,结合前人的理 论,对研究对象的各重要方面做出较详细地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 实质上是外资与国内因素的双方博弈、 互动的过程, 双方各有其明晰的动机。这个过程充满了先导分析、策略筹划、对策运用和反 馈总结的循环过程。本文将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机理,贴合这一过程进 行布局谋篇。 首先,本文就我国银行业外资进入的背景、发展历程和现状作概括性的总 我国银行业的外资进入及对策研究 2 结,从而对研究对象进行总体概况的介绍;在第二章,本文将从理论到实际地 分析外资和我国银行业各自的各种动机,为稍后的其他方面的分析打下基础; 第三章将分析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后所产生的影响。具体来说是从对银行业和 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去分析外资进入我国银行可能会或已经产生的各种影响。其 中对银行业的影响又从正、负两个方面进行了一般分析,并且还从宏观绩效和 微观竞争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的具体考察。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对国家经济发 展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对金融安全的影响上,本文也从正、负两个方面作出了 相应的分析。第四章会在以上方方面面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银行业企业、 行业和政府的应对措施。最后会就本文的研究作出一个简要地总结。 三、研究的文献回顾 关于我国银行业的外资进入,各个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研究。 关于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的动因。段军山(2005)总结了外资银行进入中 国动因的理论基础,总结、提出了数个假说: (一) “引导效应”假说; (二)区 位优势假说; (三)规避风险假说; (四)银行综合优势假说; (五) 参与银行 体系重整假说。许海睿(2006)则从投资方能力,我国的市场潜力及在我国竞争 对手的实力这三个方面总结了外资到我国银行业进行直接投资的动因。 关于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的影响。段军山(2005)从外资银行进入的理论 结合中国的实际分析了外资银行进入的效应,主要有:从国家、企业、居民的 角度分析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并就宏观、微观两个层面来概括外资竞争的后 果。许南、王忠生(2005)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经济效应在正、负两个方面 进行了分析,正面效应包括: (一)金融市场效应; (二)静态福利效应; (三) 外资引入效应,等等。负面效应则包括: (一)加大金融宏观调控的难度, (二) 给我国金融业带来冲击, (三)给我国金融监管带来挑战,等等。王鹏飞、曹廷 求(2005)则参考国际经验分析了外资银行对我国的银行企业的具体影响,同 时,还就外资的进入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金融稳定和金融制度转变的影响提 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于国内银行的应对。王鹏飞、曹廷求(2005)站在较宏观的高度提出了 建议,主要是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步伐,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统一中 外资银行的税费;加快国内银行机构布局的优化调整;加快与同业和非银行金 融机构的合作;加大金融技术创新力度;加快金融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业务 结构的优化调整,等等。杨红、王培瑛(2004)则在分析了国内商业银行与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资银行相比照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认为国内商业银行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 强应对:(一) 拓展中间业务;(二) 发展零售业务;(三) 开办保理业务;(四) 重 视人才管理和素质培养; (五) 作好混业经营的前期准备; (六) 加强与外资银 行的合作。 关于政府的措施。蒋大平(2004)在分析对外资银行监管中存在的不足的 基础上,提出了:对外资银行监管应以国民待遇原则为主,辅以必要的监管保 护措施;并具体到了以下八个方面: (一) 实施有限度的保护主义政策; (二) 建 立健全外资银行监管法规; (三) 完善对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监管; (四) 完善 外资银行的退出机制; (五) 加强外资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 (六) 完善外资银 行监管体系; (七) 加强银行的信息披露和内控制度; (八) 建立银行评级制度。 王晓博(2004)在研究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 3 稿的基础上, 提出了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应在市场准入,信息交流与信息披露,并表监管, 外资银行风险监管,外资银行危机处理等方面积极与外资银行母国进行交流、 合作以共同完善对外资银行的监管。 四、概念的界定 外资银行: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经批准在中华人民 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下列机构: (一)1 家外国银行单独出资或者 1 家外国银行与其他外国金融机构共同 出资设立的外商独资银行; (二)外国金融机构与中国的公司、企业共同出资设立的中外合资银行; (三)外国银行分行; (四)外国银行代表处。 文中涉及到的外资银行的统计数据包括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 区和台湾地区的金融机构在内地设立的银行机构。 国内银行:是指股东大部分为我们国家、我国的企业和个人所有的商业银 行。如果股东中有一个或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其单个股东投资入股比例不超过 20,总体股东投资入股比例不超过 25的,此银行依然为国内银行。 我国银行业的外资进入及对策研究 4 第一章 我国银行业的外资进入 1.1 我国银行业外资进入的背景 1.1.1 我国银行业外资进入的国际背景 我国银行业外资的大量进入有着极其深刻的国际经济背景。这个背景就是 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 18 世纪中叶,西方国家经过以蒸汽机为先导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商品经济 迅速、蓬勃地发展,尤其在重商主义的影响和指导下,跨国界的商品流动空前 繁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初显端倪。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经过以电力等为代 表的科学技术革命,生产力的飞跃引发了第二轮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第二次世 界大战以后,尤其是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信息革命的到来,第三轮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全球贸易、投资的急剧 增长。1950 年,全球商品贸易总额仅为 610 亿美元,到 1970 和 1990 年已分别 为 3120 亿美元和 31870 亿美元。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这一增长趋势更加明显, 2001 年就已经超过了 12.7 万亿美元,2005 年则更高达到 21.1 万亿美元。 20012005 年的 4 年间, 国际贸易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13.7%, 而同期的世界 gdp 平均增长率仅为 8.9%,国际贸易增长大大超过了同期的 gdp 增长。从全球直 接投资来看,跨国直接投资 1995 年为 3150 亿美元,1998 年约为 4400 亿美元, 2000 年则高达 11438 亿美元,2004 年跨国直接投资额由于各种原因降到 6481 亿美元,但总体的增长势头没有变。跨国公司的数量已从 90 年代初的 3.7 万家 增加到 1997 年的 5.3 万家,跨国公司在境外设立的分支机构已从 24 万家增加 到 45 万家,在世界各地的雇员达到 7000 多万人,其销售额已突破 9.5 万亿美 元。1998 年全球跨国公司中的 6 万多家,创造的生产总值就占到全世界的 40 。而排名全球前 1000 家的大银行几乎垄断了全球的商业性金融服务,1997 年,跨国银行贷款总额即已达到 11905 亿美元。随着国际贸易、投资的急剧增 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频繁,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生产活动的全球化和 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也日益广泛和深化。 经济全球化内在要求又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指的是世界各国 或地区的金融活动趋于一体化。 金融全球化突出表现为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跨国界按同一规则运作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1992 年,国际融资总额为 2000 多亿美元,1997 年则增加到 8.8 万亿美元,而资本的 流动也在加快,1998 年,十大外汇交易市场日均外汇交易额已超过 1.9 万亿美 元。1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全球贸易和投资增长的推动下,银行业资本的 跨国流动越来越频繁,数额也越来越巨大。除了许多“巨人银行”跨国建立分 支机构和投资独资或控股银行外,银行之间的并购也形成风潮。据 2003 年 7 月 英国银行家杂志对世界 1000 家大银行排名所公布的数据,排在世界前 10 家的大银行中,有 5 家是自 1995 年以来通过跨国并购实现规模扩张的。由表 1.1 汇总的十余年来部份的银行业跨国并购案例就可以看出银行业的跨国并购 数量之多,规模之大。 表 1.1 银行业跨国并购案例 时间 涉及国家 并 购 事 宜 时间 涉及国家 并 购 事 宜 1995.3 荷兰 英国 国际荷兰银行集团以 11 亿美元收购英国巴林银行 1998 荷兰 德国 荷兰金融集团收购德国的 bgac 集团 1998 荷兰 比利时 荷兰商业银行以 123 亿美元收购比利时的通用银行 1998.11 德国 美国 德意志银行以 101 亿美元收购美国信孚银行 1999 美国 韩国 美国新桥投资公司收购韩国第一银行 1999.9 英国 泰国 英国渣打银行以 123 亿泰铢(约 5 亿 3890 万新元)收 购泰国黉利银行 75%的股权 1999.12 英国 美国 汇丰控股以约 103 美元收购美国利宝银行 2000.3 北欧 梅里塔北方银行与丹麦联合银行合并,合并后资产达 1700 亿美元 2000.4 英国 法国 英国汇丰银行以 110 亿美元收购法国商业信贷银行 2000.9 瑞士 美国 瑞士信贷银行收购美国唐纳森勒夫金詹雷特银行 2000.9 德国 美国 德国德累斯顿银行以约 15 亿美元收购美国投资银行威 瑟斯汀佩瑞拉公司 2001.5 美国 墨西哥 花旗银行并购墨西哥国民银行,并购额约 125 亿美元 2002 荷兰 德国 荷兰银行集团年收购了德国 delbruck 银行 1数据源引自中新社 2000 年 06 月 15 日电,戴相龙: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 我国银行业的外资进入及对策研究 6 表 1.1(续) 时间 涉及国家 并 购 事 宜 时间 涉及国家 并 购 事 宜 2004.2 美国 韩国 花旗银行收购韩国韩美银行约 47%的股份 2004 西班牙 英国 西班牙圣坦德-中部美洲银行以92亿英镑收购英国阿比 国民银行 2005.3 西班牙 意大利 西班牙毕尔巴鄂比斯开国有银行集团以价值 64.4 亿欧 元的股票收购意大利国家劳工银行 2005.5 荷兰 意大利 荷兰银行的控股公司以 63 亿欧元收购意大利安托威尼 塔银行 2005.6 意大利 德国 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以 154 亿欧元收购德国裕宝银行 2006.2 巴黎 意大利 巴黎银行以 90 亿欧元收购意大利国民劳工银行 2006.5 西班牙 英国 西班牙桑坦德银行以120亿美元的价格并购英国的李斯 特银行 2006.5 法国 银行 法国农业信贷银行以 113 亿美元收购英国莱斯特公司 2006.7 荷兰 印尼 荷兰银行收购两家印尼银行夏佳银行和夏佳基塔 银行 2006.7 英国 巴基斯坦 渣打集团以 4 亿英镑收购巴基斯坦 union 银行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章和报道不完全总结 1.1.2 我国银行业外资进入的国内背景 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是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的国内背 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对外开放的方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正 式把对外开放确立为长期的基本国策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步伐越来越快,深 度和广度都不断增加。本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 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目的,我国积极开展对 外贸易,大力引进资金和技术,为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就业,加快产业升级, 发展国民经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978 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仅为 206 亿美元,而 2005 年已达 14221.2 亿美元,增长了 68 倍,年均增长 17.0%,在世界的排序也 从第 32 位跃升到第 3 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我国引进外商投资从 无到有,迅速发展,2005 年引进外资达 603 亿美元,截至 2006 年 10 月,我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 6638.04 亿美元,已居世界前列。 2001 年 12 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更是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 标志。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能够在多边、稳定、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原则下发 展开放型经济,逐步消除一些成员对我国的歧视性贸易限制,并在参与制定国 际经济贸易规则的过程中,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入世贸组 织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力促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良性互动的战略举 措。我国将在更宽领域内和更高层次上融于世界经济。 在各行各业对外开放的行列中,银行业的对外开放以其涉及面宽,影响深 刻而使得我国对之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态度和谨慎的步伐。改革开放后,我国银 行业的对外开放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改革开放之初至加入世贸组织 前。这一阶段的开放主要是配合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引进外资,开放措施带有“试 点”特征,没有开放时间表。我国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对外资银行的监管 经验,逐步规范和调整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1982 年以前,我国还不允许设立 营业性的外资金融机构,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国际经济往来的不断 增多,我国银行业也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并不断扩大(如表 1.2 所示) 。 表 1.2 银行业对外开放第一阶段 时间 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步骤 时间 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步骤 1982 我国决定在经济特区进行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的试点工作 1985 我国开始允许外资银行在我国的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和海南五个经济特 区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从事外汇金融业务 1990 国务院批准上海成为我国除经济特区外首先获准引进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 的城市 1992 国务院批准大连、天津、青岛、南京、宁波、福州、和广州 7 个城市设立营 业性外资金融机构 1994 国务院批准了北京、沈阳、石家庄、西安、成都、重庆、武汉、合肥、杭州、 苏州、合肥和昆明等 11 个内陆中心城市设立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 1994 我国颁布了规范外资银行管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 , 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政策更加透明和稳定 199612 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银行在上海浦东试点办理人民币业务 19987 我国宣布取消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的地域限制 1998 年 8 月 批准在深圳的 5 家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 我国银行业的外资进入及对策研究 8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章总结绘制 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第二阶段是从加入世贸组织至今,期间,我国进一 步加快了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步伐,明确了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具体时间表(参见 表 1.3) ,并认真履行承诺,逐步开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范围和客 户对象范围,根据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需要,稳步推进和深化银行业对外开 放。至 2006 年 12 月 11 日,银行业 5 年保护期终结,我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也 掀开了新的篇章 表 1.3 加入 wto 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时间表 加入 时间 经营人民币业 务地域开放承 诺 客户对象开放承诺设立外资金融机构的许可条件 加入 时间 经营人民币业 务地域开放承 诺 客户对象开放承诺设立外资金融机构的许可条件 加入时 开放深圳、上 海、大连、天津 外汇业务,入世时 取消客户对象限制 中国金融服务部门进行经营的批准标 准仅为审慎性的(即不包括经济需求 测试或营业许可的数量限制) 。 加入一 年后 开放广州、珠 海、 青岛、 南京、 武汉 加入两 年后 开放济南、福 州、成都、重庆 允许外资银行对中 国企业办理人民币 业务 加入三 年后 开放昆明、北 京、厦门 加入四 年后 开放汕头、宁 波、沈阳、西安 加入五 年后 取消所有地域 限制 允许外资银行对所 有中国客户提供服 务 取消现存的限制所有权、经营权、外 国金融机构法律形式,包括内部分支 机构和营业许可的任何非审慎性措施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银监会发布的wto 与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问答对外开放篇总 结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1.1.3 我国银行业外资进入的行业背景 我国银行业外资进入的行业背景就是我国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 一、我国银行业的发展 新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 1932 年建立并营业的中华苏维埃国家银 行,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 1948 年 12 月 1 日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银 行和属于官僚资本家的商业银行,取消帝国主义在华银行的特权,对民族资本 的金融业实行改造而初步形成社会主义金融体制,并从建设计划经济体制的需 要出发,建立了高度集中的大一统银行体制, 。它的特点是银行基本上只是作为 国家财政的出纳机关而存在,机构和业务一元化,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核心是 “统存统贷” 。这种体制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得到改变。 二、我国银行业的改革 改革开放以后,为不断适应发挥把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建设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国分阶段地对银行业进行了逐渐深入的改革。 第一阶段,19781993 年。在这一阶段的银行体系建设过程中,中央银行 体制得到确立。为配合农业发展和企业投资及基本建设投资的“拨改贷”等投 资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改变高度集中的大一统的银行体制,陆续成立了中国 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专业银行,广泛恢复和 发展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并建立了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 等多家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银行的资金管理体制在 1979 年从“统存统贷”改为“统一计划、分级管 理、存贷挂钩、差额控制” ,1981 年又改为“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 差额包干” ,1985 年又进一步改为“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 通”的管理办法。 第二阶段,19942001 年。在这一阶段,中央银行制度得到进一步建设, 为把中国人民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除明晰中央银行的职能,剥离盈利性 机构之外,为确保中央银行的权威,保证货币政策的统一性,中国人民银行撤 销 31 个省级分行,设立 9 个大区分行。在银行企业方面,为改变商业性和政策 性贷款不分的状况,把政策性贷款业务从商业银行中分离出来,成立了三家政 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并将原来 的四大国家专业银行转变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同时按分业经营的原则,银行、 我国银行业的外资进入及对策研究 10 证券业务得到拆分,分别经营和监管。 1998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之后, 我国政府又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降低国 有银行的不良债权所占比重和提高他们的资本充足率。1998 年,发行了 2700 亿元特别国债,用以注资国有商业银行,充实他们的资本金。1999 年成立信达 等四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相应剥离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共 1.4 万亿元的不 良债权。并开始着手进行国有商业银行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三阶段, 2002 年现今 自从 2001 年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银行业的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我 国政府和银行企业也面临了新的挑战。2003 年 3 月,以银监会成立为标志,中 国银行业监管体制走上专业化发展的新阶段。 将银行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 单独设立银监会的做法,也有利于增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面对外 资银行的虎视眈眈,国有商业银行加快了持股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造。2003 年, 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获得国家外汇注资从而拉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的大幕。目前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都已经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 进行股份制改造并成功在证券市场上市。 1.2 我国银行业外资进入的发展 1.2.1 我国银行业外资进入的历史 外资开始进入我国银行业是在近代的开端鸦片战争后。我国现代意义 的银行发展实质上正是发端于外资银行在我国的成立。由于从事中外贸易的洋 行在华买卖货物的金融需求,外资银行在我国慢慢发展起来。第一家在我国开 设的外资银行是英国的丽如银行(后改名东方银行) ,它于 1845 年在香港和广 州设立分行, 1847 年在上海设立分理处, 它成为我国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银行。 其后进入中国的是英国的麦加利银行和汇丰银行, 前者于 1858 年 7 月在上海设 立分行,后者则是于 1864 年 8 月 6 日在香港成立,1865 年 3 月 3 日正式营业, 并于 4 月 3 日在上海设立分行,尔后在天津、北京、汉口、重庆等地也设立了 分支机构。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是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阶 段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呈上升趋势,其中主要有德意志银行、德丰银行、德华 银行、大东惠通银行、中华汇理银行、横滨正金银行等等。1901 年 2 月,花旗 银行在上海开设分行。至此,对中国近现代银行业有巨大影响的汇丰银行和花 旗银行都进入中国。外资银行的业务原以汇兑为主,它们垄断了中国的外汇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卖。其后则是对钱庄融通资金,加以发行纸币,控制金融市场,并做贴现和抵 押放款,支持洋行的贸易。此外,外资银行还开展证券和投资业务。 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直到新中国的成立就基本终止了,到 1952 年在我 国继续开业的只剩下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两家。 解放后,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大范围开设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主要包括两个 阶段:第一阶段从改革开放之初至加入世贸组织前,1979 年,第一家外资银行 机构日本输出入银行经批准在北京设立代表处,拉开了外资重新进入我银 行业的序幕。时隔两年后,也就是在 1981 年,香港南洋商业银行在我国设立分 行,这是进入我国第一家外资银行类的营业性分支机构。其后随着政策的不断 放宽,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的扩大而不断增多,形式 也多种多样起来。 1984年, 澳门财团在中国大陆设立了第一家外资独资银行 珠海南通银行。而 1992 年 8 月成立的中国光大银行,在 1997 年 1 月完成股份 制改造时,股东中就有着国外金融机构的身影。 2001 年 12 月 11 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银行经过两年短 暂徘徊,进入中国的速度更是不断加快,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与合作也全方位展 开。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的代表机构和营业机构不断增多,规模也不断扩大, 业务范围越来越广(参见图 1.1,图 1.2) ,同时,外资银行参股国内银行的规模 也越来越大(参见表 1.4) 。 131314141414 158159 146 157 171 181 233 213211 216 220 238 0 50 100 150 200 250 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外商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银行分行代表处 机构数(个) 图 1.1 我国银行业外资银行机构数 我国银行业的外资进入及对策研究 12 总资产(亿元) 2850.25 3739.55 2881.00 3330.50 5159.95 6352.9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图 1.2 我国银行业外资银行总资产 表 1.4 外资参股国内银行一览 国内银行 时间 国际投资者 参股金额 持股比例 国内银行 时间 国际投资者 参股金额 持股比例 光大银行 1996.1 亚洲开发银行 1.6 亿人民币 3.29% 1999.9 国际金融公司 2.12 亿人民币 7% 上海银行 2001.12 汇丰控股 5.18 亿人民币 8% 2001.11 国际金融公司 2700 万美元 15% 南京商业银行 2005.1 巴黎银行 19.20% 2002.12 花旗银行 7200 万美元 4.62% 上海浦发银行 2005.9 花旗银行 增持 15.28 2003.1 国际金融公司 2630 万美元 1.60% 民生银行 2004.11 新加坡淡马锡控股 1.1 亿人民币 4.55% 2003.9 国际金融公司 2.50% 西安商业银行 2003.9 加拿大丰业银行 2.5 香港恒生银行 15.98% 国际金融公司 4% 兴业银行 2003.12 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有限公 司 27 亿人民币 5% 交通银行 2004.6 汇丰集团 18 亿美元 19.9 济南商业银行 2004.11 澳洲联邦银行 1700 万美元 11% 深圳发展银行 2004.5 新桥投资集团 1.53 亿人民币 17.89% 2005.5 国际金融公司 4.78 亿人民币 5% 北京银行 2005.2 荷兰国际集团 17.8 亿人民币 19.90% 杭州商业银行 2005.4 澳洲联邦银行 6.25 亿人民币 19.9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表 1.4(续) 国内银行 时间 国际投资者 参股金额 持股比例 国内银行 时间 国际投资者 参股金额 持股比例 德国储蓄银行 300 万欧元 10% 南充商业银行 2005.7 德国投资与开发集团 100 万欧元 3% 德意志银行 萨尔奥彭海姆银行 26 亿人民币 13.98% 华夏银行 2005.1 新加坡磐石基金 1.25 亿人民币 6.88% 渤海银行 2005.9 渣打银行 1.23 亿美元 20% 中国工商银行 2005.1 高盛集团、安联集团和美国 运通公司组成的投资团 30 亿美元 10% 苏格兰银行主导的财团 31 亿美元 9.61% 2005.8 瑞银集团 5 亿美元 1.55% 亚洲金融 15 亿美元 4.80% 中国银行 2005.1 亚洲开发银行 7500 万美元 0.23% 美国银行 25 亿美元 9.00% 中国建设银行 2005.6 新加坡淡马锡控股 14.66 亿美元 5.10% 广东发展银行 2006.11 花旗牵头的财团 243 亿人民币 85.60% 中信实业银行 2006.11 (意向) 毕尔巴鄂维茨卡亚对外银 行 5.01 亿欧元 5%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报道不完全总结 1.2.2 我国银行业外资进入的现状 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截至 2006 年 9 月末,在我国的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 总额达 1051 亿美元,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 1.9,外资银行已经在 很多城市和地区设立代表处和各种经营分支机构,开展多种业务,外资银行已 成为我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外资进入形式的选择 目前,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的形式有不具备经营资格的代表处,以及具备 经营资格的外资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外资银行分行、外资参股国内银行 等五种。在我国的监管中,前面四种适用于针对外资银行的法律法规,被视为 我国银行业的外资进入及对策研究 14 外资银行机构,最后一种适用于针对国内银行的法律法规,被视为国内银行。 下面所讨论的主要是指外资银行机构的情况。 截至 2006 年 9 月末,在我国注册的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法人银行机构共 14 家,下设 17 家分支行及附属机构;22 个国家和地区的 73 家外国银行在我国 24 个城市设立了 191 家分行和 61 家支行;41 个国家和地区的 183 家外国银行 在我国 24 个城市设立 242 家代表处。目前, 分行在我国外资银行经营性机构组 织形式中占绝对的优势地位(参见图 1.3) 。 图 1.3 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形式分布 二、外资银行的地域分布 由于政策的限制和经营的考虑,外资进入的地域目标普遍将注意力集中在 人口密集、经济相对发达的大城市,这些城市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国内市场提 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尤其是提供了需求市场规模的条件。 就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的分布情况看,外资银行资产主要集中于上海、北京、 深圳等城市 (参见图 1.4) 。 外资银行在我国的这种网络布局很好地体现了其 “以 点为主,点面结合”的战略思想,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效果。 图 1.4 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区域分布 外资银行分行, 43% 外资银行代表处, 54% 外资独资和中外合 资银行, 3% 外资独资和中外合 资银行 外资银行分行 外资银行代表处 北京, 118亿美元, 11% 深圳, 126.86亿 美元, 12% 其他, 223.3亿美 元, 21% 上海, 582.84亿 美元, 56% 上海 北京 深圳 其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三、外资银行的业务开展 截至 2006 年 9 月末,我国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已达 25 个; 外资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超过 100 种,111 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 务。但随着 2006 年 12 月 11 日的来临,按照入世协议,外资银行已经可以经营 几乎所有国内银行的可以经营的业务,只是按照外资银行管理条例 ,如果是 以外国银行分行形式存在的外资银行开展零售业务时,对个人存款的吸纳单笔 金额不得低于 100 万元人民币。 四、外资银行的经营绩效 尽管很多外资银行进入时间不长,面临初到一地,难免水土不服、业务初 期开展需要时间等困难,但从总体来看,外资银行依然取得了不俗的经营成绩。 从表 1.5 可以看出:2004 和 2005 年,外资银行都取得了不错的盈利,尤其是不 良贷款率非常低,仅 1%左右,表明外资银行的贷款的风险控制良好。但由于外 资银行网点少,客户面较窄等因素,吸纳存款较低,导致存贷比过高,形成了 一定的经营风险。 表 1.5 外资银行经营状况 年 份 年 份 资产资产 (亿元亿元) 贷款贷款 (亿元亿元) 存款存款 (亿元亿元) 利润利润 (亿元亿元) 资产利润 率 资产利润 率(%) 存贷比存贷比 (%) 不良贷款不良贷款 率率(%) 2005 6352.93403.2 1695.535.99 0.57 200.721.05 2004 5159.952646.1 1262.923.32 0.45 209.531.15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06 年及相关资料汇总 我国银行业的外资进入及对策研究 16 第二章 我国银行业引进外资的动因 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实质上是资本跨国界流动的一部分,无例外的必然也 是由资本的天然逐利性来驱动的,这保证了我国银行业引进外资的可能性。而 从我国银行业自身来讲,又非常希望通过引进外资来充实资本,增加竞争,促 进国内银行的改革。在双方意愿的共同作用下,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不可逆转。 2.1 我国银行业引进外资的可能性:外资进入动因分析 2.1.1 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动因的理论阐述 2.1.1.1 基于市场保持的客户追随 客户追随,也称引导效应或防御性扩张理论,这一理论的前提是外资在母 国为银行或银行的金融控股公司所持有,从而认为这些银行的跨国扩张战略是 建立在资本母国与银行业的东道国之间的国际贸易以及直接投资的发展基础上 的。银行的主要动机是为配合国际贸易的进行和为直接投资服务,保持原有母 国客户市场。在资本母国内,此资本持有的大银行,有着许多稳定的客户,包 括进出口企业和生产企业,这些银行和企业有着较长的合作历史、大量的业务 往来、稳定的合作关系和深层次的利益相关。当这些银行的企业客户与某个国 家进行较大量的贸易往来或者对某个国家进行较大额度的投资时,这些客户在 金融需求方面往往还希望延续以往的合作。银行无论是愿意还是不愿意,为了 留住客户,保持市场,都会将自己的金融服务进行国际延伸和拓展,继续双方 在本国内的合作模式和方法。银行可以在企业客户的贸易和投资对象国设立分 支机构使贸易结算和支付更为便利,可以为企业客户的直接对外投资提供存贷 款服务等等。当然,一般来说,银行也可从此类经营中获取稳定的收益。 这种银企双方的继续合作的意愿是由于既往稳定的、良好的银企关系具有 相当大的创造价值的功能。能创造价值的原因在于银企相互之间非常熟悉和信 任能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获得更稳定的利润。这种熟悉和信任又是由 于它们宽范围、深层次的业务合作和历史形成的深厚、绵长的人脉关系而导致 的: (一)长期密切的合作能够较好地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所带来的风 险。银行业的经营利润很大部份通过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的存贷利差而获得。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7 银行的贷款面向众多客户,为控制不良贷款的产生,银行内部实行非常严厉的 风险控制机制,力图减少或消除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而银行和企业客户 之间长期的合作博弈则是银行获得客户较充分信息的最佳途径。另一方面,企 业同样也能比较充分的了解银行的服务提供程序和水平。从而使双方能够不断 完善双方的交易,建立起高度互信关系。这样,充分的沟通和合同的不断完善 有利于银企双方的借贷合同的执行,而全面的了解和高度的互信又可以使得企 业在出现短期的经营困难甚至亏损时,银行能够通过短期的信贷补贴帮企业度 过难关,走出暂时的困境,银行既可以避免企业的业务萎缩甚至破产而带来的 呆坏帐损失,又可以从长期的为企业经营服务中得到更丰厚的利润。银行由于 此种原因而倾向于维持和加强与信息已经比较充分和对称的企业的合作,基于 类似的原因,企业也很大程度上并不愿意频繁更改合作银行; (二)无论是银行 还是企业重新选择合作伙伴和对象都必然需要承担额外大量的转换成本。银行 和企业的合作对象的更改都必需经历重新询问、考察、谈判、签订合同、监督 执行等等过程,新的合作还必须付出互相了解、相互适应的时间成本。这样从 节约成本,增加利润的角度考虑,银行和原有的既定客户一般都愿意在新的地 域延续两者的既定的业务往来。这样,由于以上的两个原因,银行就有非常强 的追随客户进入新的地域的动力。 进一步的,银行的跨国经营反过来又可以引导企业进行国际扩张,即银行 的角色变成双重的,既是“追随者” ,又是“领导者” 。银企之间相辅相成,互相 促进导致银行的海外规模不断扩大,给银行带来了更多的海外业务量,在国内 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可以使利润也有大幅提高的可能。 2.1.1.2 基于风险规避的资产组合 规避风险的根据来自于现代资产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夫妻共同财产中车辆分割及补偿协议书
- 跨境电商企业股东股权分割与风险控制协议
- 离婚子女抚养权及财产分配调解协议
- 物业接管与查验、住宅小区物业设施设备维护合同
- 离婚协议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赔偿协议范本详解
- 离婚财产分割执行起诉范本及程序指引
- 高职招生培训课件
- pe技术员考试题及答案
- 辅警培训国保知识课件
- 农业银行2025广安市秋招笔试性格测试题专练及答案
- (完整文本版)日文履历书(文本テンプレート)
- T-CPQS C010-2024 鉴赏收藏用潮流玩偶及类似用途产品
- FusionCloud私有云计算平台测试方案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学设计
- 2023年赛季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竞赛规程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及答案
- 外发清单模板
- 档案分类和保管期限表
- ISO 15609-1 金属材料焊接工艺规程及评定-焊接工艺规范中文版
- 人居环境科学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
- 高级电工证考试题库电工考试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