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研究生教育投资的选择研究_第1页
个人研究生教育投资的选择研究_第2页
个人研究生教育投资的选择研究_第3页
个人研究生教育投资的选择研究_第4页
个人研究生教育投资的选择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个人研究生教育投资的选择研究* 基金资助:教育部重点课题(DFA070087)作者简介:刘明莉,女,1986年生,2004级校综合班本科生,福州大学管理学院;李昕,男,1986年生,2004级校综合班本科生,福州大学管理学院;叶阿忠,男,1963年生,博士,教授,福州大学管理学院。刘明莉 李昕 叶阿忠 (福州大学管理学院,福州,350002)摘要:本文旨在应用教育选择模型来分析个人研究生教育投资的选择情况,通过构造一个高等教育选择函数,应用于研究生教育选择。模型分析表明,研究生教育的学费提高会降低选择的概率,家庭收入的上升会提高选择的概率,并且学费对选择概率的影响显著大于家庭收入的影响。当前在教育捐助缺失,财政投入不足,招生规模急剧扩大的背景下,适当提高收费是合理的,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对生源的影响不可忽视。关键词:教育选择、选择函数、二元选择模型Research 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Choice Liu Mingli, Li Xin, Ye Azhong (School of Management,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ducational choice model, and give a reality i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company with the Empirical models of binary choice model, our analysis establishes the following results: the raising of tuition fee deduce the possibilities of choice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while family income would improve the possibilities, and the effect of tuition stronger than that of family income. Lack of education donors in the current financial investment is insufficient, and the rapid expansion of the enrollment of students in the background, it is reasonable to increase the fees, help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but the impact on the students should not be ignored.Keywords: Education Choice; Selection Function; Binary Choice Model一 引言高校自扩招一来,我国教育领域发展神速。作为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双重任务。自1999 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进入了跨越式的发展阶段。招生数量大幅增长,在校研究生总人数2000 年至2004 年分别为30. 12 万人、39. 33 万人、50. 10 万人、65. 10 万人、81. 99 万人,增长率都在25 %以上,到2005 年更是突破了100 万人,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从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研究生教育都是免费的。但随着1994年高等教育收费“并轨”的试行及1999年研究生招生的扩招,接受研究生教育的群体越来越大,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继续读研有很多考虑因素,比如读研期间的机会成本,毕业后的预期收益,并且随着国内各高校对研究生公费的制度慢慢取缔,代之以奖学金制度,微观个体在做读研与否的选择时也会考虑家庭收入背景等因素。本文旨在借鉴前人对大学教育选择的模型来探讨研究生入学教育的选择情况,简化分析个人决策的因素。 本文的结构为5节,第2节为相关的文献及评论;第3节为模型设定和分析,在这一节中我们建立一个高等教育的二元选择函数,讨论了微观个体做出高等教育选择当且仅当家庭收入与预期标准回报大于学费的压力;第4节是实证分析,在这一节利用二元选择的计量模型,以课题小组调查的数据为实证来源,做大学生毕业后读研与否的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中选择与否与家庭收入的正相关关系,选择与否与学费的负相关关系,并估算出在特定的学费下,不同家庭收入的群体在大学毕业后选择读研的概率是多大;第5节为结论。二 文献回顾 教育作为一项主要的人力资本投资, 其对于收入的影响已经被大量的研究者关注。研究发现受教育主要可以使得人们有机会进入收入( 或者社会地位) 更高的行业, 以及在同一个行业中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Card (1995a, 1999)的分析深度分析报告里,在美国教育每年的估计回收率将近是8%13%,与证券投资回报率相当。在我国,给定其他因素相等的情况, 一个大学生相对于一个高中生, 其收入在1998年高12%,到2001年上升为27%(zhang等,2005);就平均水平而言, 大学文化程度职工的工资与小学文化程度职工的工资之比, 在1998年是1.27, 在1995年是1.54(李实,1999)。如此看来高等教育投资确实是一项有利可图的投资,但同证券市场相似的是,高等教育投资也是风险投资(赵恒平,2005),根据风险来源的不同,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可分为3类,社会风险、政策风险和个人风险。因此个人在选择高等教育时要衡量做成本与收益,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层面进行研究的有:李子彦(2005、2006)从高等教育成本、就业、收益等三个方面来探讨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投资存在的诸多风险及防范措施。林春艳、冯恩民(2002)针对高等教育投资效益的特点,建立了教育投资组合收益与风险优化模型,并进行定量分析。赵恒平、闵剑(2005)、丁冰冰(2005)、孙国红(2005)、钟宇平、雷万鹏(2005)和赵恒平、闵剑(2005)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个人高等教育投资过程中的风险与收益问题进行探讨。赵宏斌、王树同(2005)和李继峰(2005)分别研究了家庭的高等教育投资风险和收益问题。可以看出这些研究都是些收益与风险的研究,很少落实到微观个体的选择研究上,本文将问题通过高等教育的收益与成本分析比较,确定微观个体的教育选择,选与不选的离散问题。 三 教育选择模型高等教育模型为离散选择模型,指示变量记为(或取1,或取0),表明选择了高等教育; 表明没有选择高等教育。 投资成本假设:(1)投资成本的构成范围限制。学生的日常生活费用不列入教育投资的范围。因为一般说来, 这些投资是无论个人是否接受教育都要进行的支出。(2)假设投资所用资金没有成本。(3)做选择时,假定之前的投资是沉没成本,不影响现在的决策。(4)投资期间利率不变。在上述假设下, 高等教育投资成本由下述两个部分构成:( 1) 直接成本。是指为了接受教育而直接支出的费用, 比如学费, 书籍费等等。( 2) 间接成本。是指因接受教育而放弃的收入, 也称机会成本, 即为求学而放弃的预期收入。若简化以直接成本计算,并假设生命期为T,接受高等教育在第一期,则教育的成本为 (3.1)其中为学费,通常学费是外生给定的,为不可观测的因素变量,如智力水平、努力程度,不妨假设为标准正态分布且不同个体间相互独立,。 根据Jacob Mincer(1974)的schooling,experience and earnings文章中的关于接受教育培训收入的经典回归方程: (3.2)其中指接受的教育后个体在时的实际收入,教育年限,为列向量,代表在时的工作经验, 随机干扰项,即个人工资水平的对数可由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及工作经验的平方项来解释。教育的选择是种纯粹的二元选择,与资本市场上的资本投资不一样,教育不能随时抛售,因此任何形式的教育投资都有着更大的风险,个人在做教育决策是基于对未来学业完成后的预期来做的,辅之以成本(也可以包括机会成本)比较。借鉴上述的收入公式,我们假设预期收入形式与Mincer 方程相一致,我们假设个体生命期为,并把个人接受教育的时间放在第一期,个体的生命模式或者是在第一期接受教育,此后开始就业,或者直接从第一期开始工作,当然,我们的个体生命周期是从个体具有行为能力,能自理学习生活的时期开始。这当中我们已经排除了个体先工作后学习培训,这种情况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很普遍,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先选择就业,几年后再在职考硕士,我们这样假设是为了模型不至于太复杂。那么个体在期的预期收益: , (3.3)教育年限,取1或0值。 意义同上,由于我们假设是家庭或个人的特征向量,包括父母受教育背景,教育偏好,家庭收入,性别,周边环境,婚姻状况等等,由于一般来讲,家庭收入在个体投资选择上具有较大的影响里,为简单起见,只取家庭收入,即 ,个体的家庭收入,代表一种不确定的外生冲击,从而: (3.4) 给定, 给定, 假设个人不论接受高等教育与否,其自身的特征性质不会改变,那么记为。假设没有借贷约束,即个人可以自由预支足够的资金来选择高等教育,那么个人选择应基于教育后的终生收益(扣去成本)与不接受高等教育时的终生收益在初期的贴现比较。即: (3.5)是符号函数,当内函数值为真时,个体选择了高等教育,不然。为贴现率。根据Chen (2001)的研究,对一个风险规避型个体, (3.6)其中为风险溢价,为个体的风险规避系数。根据附录的推导,我们可以知道,个人选择高等教育的条件函数为: (3.7)其中包含了对预期的不确定性,风险溢价格, ,度量家庭收入的对选择教育概率的影响。这样的一个选择函数我们可以理解为微观个体做教育的决定当且仅当家庭经济实力与对研究生教育的不确定性的某种线性组合大于接受教育的学费压力。而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实证研究,这样的线性组合是怎样的一个组合,把它应用于研究生教育的选择问题上,分析微观个体在大学毕业之际,做出继续读研的概率是多少,影响因素又是多少。四 基于二元选择模型的实证分析以本科毕业读研的教育选择为例二元选择模型的目的是研究具有给定特征的个体做某种选择而不做另一种选择的概率。比如选择读研而不选择就业的概率是多少。模型假设:出国留学假设为是读研,目前国内有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培养属公费,学费为为0,其它有收费的院校,学费不考虑专业区别,取学校各专业的平均收费标准,假定学费和家庭收入均为连续变量。数据来源:本文数据均来于高等教育课题小组的问卷调查(/index.asp)。根据前面推导的个人选择高等教育的条件函数式(3.7),建立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其中,是扰动项,是不可观测的潜在连续变量,与的关系如下:即大于临界值0时,小于等于0时,。这里把临界值选为0,由于解释变量里有常数项目,临界值的选择都是无关的,所以不妨设为0。根据对应的分布,可以有不同的二元选择模型:对应的分布 分布函数F 相应的二元选择模型标准正态分布 模型逻辑分布 模型极值分布 模型利用式(5)分布函数采用标准正态分布,即模型,计算结果为: (4.1) 分布函数采用逻辑分布,即模型,计算结果为: (4.2) 分布函数采用极值分布,即模型,计算结果为: (4.3) 二元选择模型中估计的系数不同与普通回归中解释变量对因变量的边际影响,它包含两层意义:一是解释变量的增减引起因变量概率的增减,这需要从估计系数的符号上判断,如果为正,表明解释变量越大,因变量取1的概率越大;反之如果系数为负,表明相应的取0的概率越大。从以上三个模型的结果可以一致看出,家庭收入的系数为正,而学费对数的系数为负,所以,家庭收入越高,选择读研的概率会越大,相应的研究生学费越高,则学生毕业后出去就业的概率会更高,这正好符合人们的常规选择。二是斜率回归系数值的意义,即反映因变量相对概率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是直观的,必须通过计算。二元选择模型,对的条件概率的边际影响由下式给出:是的密度函数,所以利用式(4.1)的模型系数,是标准正态分布,则从模型的计算结果来看,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选择读研的概率就提高,边际影响率为0.0106,随着研究生教育学费的增长,选择读研的概率就下降,边际影响率为0.0961,而且学费的影响显著高于家庭收入的影响。所以在目前国内研究生规模显著壮大的背景下,若是要有效地控制研究生数量,提高学费是最为凑效的方法,这对目前部分仍实施公费研究生培养制度的高校而言,从公费过渡到自费是有意义的:收费的提高,资金预算更为充足,研究生的质量也就能上去了。同时,由于学费的上升影响了报考的积极性,相关系数高达0.0961,过度的提高会影响研究生的录取质量,从而不利于提高研究生的质量。综上,我们认为当前在教育捐助缺失,财政投入不足,招生规模急剧扩大的背景下,适当提高收费是合理的,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对生源的影响不可忽视。我们注意到,2008年的报考人数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下降,其中主要原因固然是就业问题的影响,但是今年来公费改自费的影响,某些学校奖学金比例的下降,其影响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5.结论 本文在离散选择模型的框架下研究了微观个体选择高等教育的条件。当然由于本文假设的简化,还有许多有待于拓展的地方,例如文章在推倒实证公式的时候,简单地把个人智力因素取期望,其实个人在做高等教育抉择的时候,除了考虑经济背景与预期收益外,还要考虑个人智力、努力程度等只有个人自己才能考量的因素,更好的个人发展潜力会有更好的预期收益,风险因素也会相对比较小。而在实证部分,由于数据收集的仓促,致使样本容量偏小。尽管如此,我们的模型已能从一定程度上解释学费、家庭收入对微观个体选择高等教育的影响。实证模型分析表明,家庭收入越高,选择读研的概率会越大,相应的,研究生学费越高,则学生毕业后出去就业的概率会更高,这完全符合人们的常规选择,另外,由于学费的对个体选择研究生教育的概率影响大,所以在当今日益壮大的研究生队伍中,控制生员数量最有效的途径是合理提高学费,对一些仍实行公费培养制度的院校来讲,取缔公费,自费培养模式将是促进研究生教育提高的或许会是一个好的开始。 参考文献:David Romer: Advanced Macroeconomics,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Belzil, C. & J. Hansen (2002), Earnings dispersion, risk aversion and education. IZA DP No. 513.I. Sebastian Buhai(2003)On Risk in Educational Choice: Brief Overview and Research NoteJoop Hartog, Luis Daz-SerranoEARNINGS RISK AND DEMAND FOR HIGHEREDUCATION: A CROSS-SECTION TEST FOR SPAINCorrado Andini Pedro Telhado Pereira(2007) Full-time Schooling, Part-time Schooling, and Wages: Returns and Risks in Portugal.Pedro Telhado Pereira Pedro Silva Martins(2001), Is there a Return-Risk Link in Education?, IZA DP No. 321Daron Acemoglu, Victor Chernozhukov, and Muhamet Yildiz(2007), Learning andDisagreement in an Uncertain WorldChen, S. (2001), Is investment in college education risk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discussion paper.MARK BILS AND PETER J. KLENOW, Does Schooling Cause Growth?Joop Hartog,Hans van Ophem,Simona Maria Bajdechi(2004), How Risky is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TI 2004-080/3 Tinbergen Institute Discussion Paper.Aarti Singh,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Preliminary (200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