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古村镇“集群”保护方法研究——以山西省沁河中游地区古村镇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engineering study on the conservation methods of a “cluster” of ancient villages take villages in qinhe river valley, sh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candidate : dengwei major :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supervisor : prof.he yi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p. r. china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保密 ,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 本论文属于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i 摘摘 要要 古村镇是人类活动和特定地理环境结合的产物,是人文现象的一个要素 1,村镇 空间的演变实际上是历史文化的演变 2,因此,传统村镇并不是以个体形式存在,通 常会以某种关联形式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集聚,他们的形成与古村镇所处的地理环 境、区域人文环境息息相关,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村镇关联存在的现象,如广州开 平的碉楼、福建的客家土楼、安顺的屯堡、徽州的古村镇、晋东南沁河流域的古村 镇,学术界称之为传统聚落群,本文在以空间研究为主的聚落群基础上,进一步引 入形成和发展的动因,将这种内在的关联存在方式称为“集群” 。并在“遗产区域” “遗产廊道” “文化线路”等宏观层面的遗产保护理论下,提出古村镇保护的集群式 方法,构建多层次的保护体系,完善区域遗产保护的理论。 文本以沁河流域的传统村镇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该地区古村镇集群的形成背景、 演化历程、历史动因进行研究,挖掘古村镇集群的历史空间;同时,对古村镇集群 遗存形式、环境特色、空间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找出现状存在的问题;针对上述现 状条件分析沁河中游古村镇集群的可行性,探索其集群模式与途径,构建集群保护 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沁河古村镇集群的多层次保护策略,完善集群保护的保 障机制,以促进沁河中游古村镇的合理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古村镇 集群 保护方法 沁河中游地区 3 1 金其铭,农村聚落地理,科学出版社,1988 年,第 10 页 2 冯淑华,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空间演化论,科学出版社,2011 年,第 2 页 3 指沁河流域中游的山西晋城段,本文简称沁河中游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i abstract ancient villages are the outcome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specific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an element of social-cultural phenomenon. the evolvement of spaces in villages is actually the evolvement of historical culture. thus, traditional villages do not exist as individuals, they usually gathered within a certain area in a certain correlated form, whose form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geographical and regional social-cultural environment. the correlationships of villages are found in varies of places in china, such as diaolou in kaiping of guangzhou province, tulou in fujian province, tunbu in anshun, ancient villages in huizhou and qinhe river valley, which are called traditional group in academia.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group on which studies are mainly about spaces,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propulsion of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defines the existence pattern of this inner relationship as “cluster”. at the same time, it brings out methods of cluster-protection of villages, builds up multi-level conservation system as well as consummates the theory of region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on the foundation of macro-level-theories of heritage conservation such as “heritage area”, “heritage corridor” and “cultural routes”. taking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qinhe river valley as objects of study,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context of formation, evolving progress, historical propulsion of the settlements as well as historical spaces of clusters of ancient villages. meanwhile, it summarizes the remaining patterns, environmental features and spatial characters and points out current problems, based on which it analyses the feasibilities of gathering of ancient villages in qinhe river valley, explores its gathering patterns and routes, constitutes cluster conservation system, and finally brings forward a multi-level conservation strategy of the cluster in qinhe river valley and consummates its heritage conservation system to promote the proper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villages there. keyword:, ancient villages, cluster, conservation method,the qinhe river middle area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ii 目目 录录 摘摘 要要 . i abstract. i 1 绪论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背景 .(1) 1.2 相关概念 .(3) 1.3 研究对象、内容及意义 .(4)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6)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9) 2 古古村镇村镇“集群集群”的的理论探索理论探索 2.1 区域遗产保护的相关理论及启示 . (12) 2.2 社会有机体论及启示. (15) 2.3 “集群保护”的概念及框架 . (19) 2.4 本章小结 . (23) 3 沁河沁河中游古村镇中游古村镇集群集群的历史的历史研究研究 3.1 古村镇集群的形成背景 . (24) 3.2 古村镇集群的演化过程 . (27) 3.3 古村镇集群的历史动因 . (30) 3.4 古村镇集群的历史表象 .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3.5 古村镇集群的文化特征 . (38) 4 沁河沁河中游古村镇中游古村镇集集群群的的遗存分析遗存分析 4.1 古村镇遗存概况 . (41) 4.2 古村镇遗存形式分析. (41)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iii 4.3 古村镇环境特色分析 . (42) 4.4 古村镇空间特征分析. (45) 4.5 古村镇现状问题总结 .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5 沁河沁河中游古村镇中游古村镇集集群群的的体系构建体系构建 5.1 古村镇群集群的可行性分析 . (53) 5.2 古村镇集群的模式选择 . (55) 5.3 古村镇集群的保护体系 . (59) 6 沁河沁河流域古流域古村镇村镇集群集群的的保护策略保护策略 6.1 古村镇集群的保护内容 . (68) 6.2 古村镇集群的保护方法 . (69) 6.3 古村镇集群的实施保障 . (77) 7 结论与展望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 (82)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83) 致致 谢谢 . (84)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85) 图目录图目录 . (89) 表目录表目录 . (90)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 1 绪论绪论 1.1 研究缘起研究缘起及背景及背景 1.1.1 新的认识新的认识传统传统村镇村镇研究的人文地理学视角研究的人文地理学视角 我国关于传统村镇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是建筑界关于村镇本体的研究, 后来发展到对村镇整体的研究,以建筑学的构造理论为指导;后来社会学和地理学 界开始进入村镇研究,村镇的研究从个体空间走向人文和历史;随着人文地理学、 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介入,使村镇的研究的视野逐步扩大,不再局限于个体,也不 再局限于某一个历史的截面,而是将古村镇看成彼此关联的、相互影响的生长着的 群体。受地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历史上往往会有数个村镇在一个区域内形成,不 仅空间相近,也存在某些内在的关联,或是因为大家族分化,或是因为土地划分或 防卫需要,村与村在地理上多属一条水系、一个山坳,甚至是一个较大的范围,盆 地、河谷或冲积平原4。一些学者将村镇集聚的现象在空间上描述为古村镇群,亦称 传统聚落群。笔者认为,村镇的集聚并不是单纯的空间上的自然状态,而是特定地 理背景下的人文状态,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双重选择,任何环境中的个体并非 独立存在,而是与周边邻近的某些个体发生社会文化关联,与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环 境发生关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本文将这种关联存在的区域称为“群域” ,将关联 存在的方式叫“集群” 。 传统村镇存在的“集群”方式给村镇的研究带来新思维,同时也使传统的以个 体思维为主导的村镇保护面临挑战,如何从区域角度去认识和保护传统村镇,关注 古村镇间的相互关系,是村镇保护的新问题,也是本研究的学术背景。 1.1.2 新的环境新的环境传统传统村镇村镇社会经济的转型社会经济的转型 传统村镇既然是以群聚的方式存在,那么以传统村镇存在的群域为研究范围, 保护村镇群聚的内在关系,就是保护传统村镇的基本条件。 传统村镇是人类活动和特定地理环境结合的产物,是人文现象的一个要素 5,比 4 冯淑华,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空间演化论,科学出版社,2011 年,第 1 页 5 金其铭,农村聚落地理,科学出版社,1988 年,第 10 页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2 自然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更大的变动性, “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古村镇还保持着 原来的状态,是因为它们的构成要素没有变,地形没有变,水源没有变,构建房屋 的材料没有变,自给自足的封闭的经济状态没有变,人们生活的习惯也没有变,但 是,一旦其中最易变动的要素发生改变,聚落就会迅速发生变化。 ” 6这种变化显然早 已开始,随着农村社会的转型,传统村镇的农耕经济已经远去,村镇间的共生关系 已经被行政关系排除在外,不但失去了应有的协作,还产生相互排斥、竞争和挤压 的现象。 7同时交通和生活方式早已变化,历史群域内的相互关联正在消失,这也是 长期以来人们把村镇看成独立个体的原因。环境的改变使村镇的聚集状态面临的巨 大挑战,是本研究的社会背景。 1.1.3 新的问题新的问题个体保护与发展的行政阻力个体保护与发展的行政阻力 (1)行政边界相互干扰 社会环境的日新月异,传统村镇的保护问题也日益突出,一些历史文化资源丰 富的地区也纷纷委托高校等研究机构编制保护规划,试图减缓传统村镇的破坏,取 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村改革和建设的步伐也日益加快, 新农村建设热潮掀起,使古村镇的保护面临着一些问题。许多古村镇按照保护规划 的要求在村镇一定范围外修建新农村住宅,但是在编制个体保护规划之初,一方面 缺乏对周边村镇的了解,也疏忽了行政边界的要素,没有考虑古村镇之间的影响, 甲村镇的新农村住宅修在了乙村镇的建设控制区内,出现了不可预料的破坏。 古村镇群分布密集,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如窦庄的新农村宿舍修至郭壁的控制 范围内,上庄、中庄、下庄本来就是一个历史环境却分开保护;郭峪和皇城,上伏 和下伏都是一河之隔,却从未考虑保护区和控制区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做法是可 怕的,后果也难以预料,但是现在这种做法还在继续,从这个现实意义上讲,从宏 观层面研究古村镇的整体保护策略刻不容缓。 (2)区域资源无法统筹 在现有的体制下,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营销,同一群域内的古村镇往往是 各自为政,独立发展,相互排斥竞争,资源优越的村镇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尽可能 6 金其铭,农村聚落地理,科学出版社,1988 年,第 21-22 页 7 村落因为行政区划而导致的问题十分普遍,表现为水资源、土地资源的争夺,对于山西等煤矿型村镇还有地下 资源的争夺,旅游型村落更有旅游市场的争夺。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3 地吸引游客,日益饱和的旅游人数对历史文化村镇提出极限挑,资源差的村镇也无 法入流,旅游发展模式缺乏自身特色, “克隆”其他地区内容,造成千篇一律 8。以沁 河流域古村镇为例,由于缺乏宏观的保护与发展指导,古村镇文化资源至今尚未形 成文化产业,经济条件较好的古村镇纷纷效仿皇城,采取单一的整体复建形式,使 历史价值和特色遭到严重破坏。湘峪村为吸引游客资源,投资 4000 万整体修复古堡 并画蛇添足在周边加建大水池、玉带桥、牌坊,造成湘峪古村历史环境不可逆转的 破坏;郭峪村和皇城仅一路之隔,两村各自发展旅游,不曾合作;上庄抛弃中庄和 下庄独自发展旅游(历史上就是一个村) ,这种情况不仅在沁河发生,徽州古村镇、 婺源、开平等都存在这一问题,结果是特色的消失和资源的浪费。 1.2 相关概念相关概念 (1)群域 “群域”从字面上理解,由“群”和“域”两个字组成, “群”在字典百科中的 解释为“一组分类单元的泛称” ,可理解为具有相同或相似特性的物质的组合。 “域” 是指地方范围。因此“群域”可解释为:具有相同或相似特性的物体相互集聚与相 互作用的区域或状态。一是表示范围,二是表示状态。 “群域”最早用于生物学,用于表示同一生物群落的生存范围。后来被扩展到 社会学,表示一种类型或者层次人群的活动范围,并带有空间集群的概念,也被扩 展到计算机领域,表示同一线路下的管理单元。与群域相对应的是“己域” ,表示单 个个体的活动空间。 (2)古村落群 本文将“古村落群”定义为具有相同特性传统村落在一定地域的集聚,具有文 化同源、空间相似和时间相近的时空特性。例如福建的客家土楼、广东的开平碉楼、 黟县的徽州民居、晋东南的沁河古堡等。古村落群具有几个个重要特点: 1)地域相邻性。同一地理环境是古村落群形成的基础,群域内所有的村落都处 于一个大的地理环境内,大地理环境确定了村落的初始形态,只有在己域范围内的 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古村落群才会体现出空间特征的微小差异。 2)文化、空间相似性。群域内所有的村落都受到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影响而成, 8单霁翔,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理念与方法研究(上) ,城市规划,2008 年,第 32 卷第 12 期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4 因此在空间上也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如防御、商贸、仕族等。 3)时间相近性。群域内村落的典型特征往往是在同一时期内形成的,空间往往 是时间和文化的产物,根据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理论,空间的产生是一定事物作用 的结果,古村落群的之所以表现出非凡的相似性,也是由于在一定时期内大型事件 作用的直接结果。 (3)村镇集群 村镇集群就是将群域内的个体通过一定的方式重新组合,形成多个特色鲜明、 空间独立、相互促进的组团。村镇集群不是简单的划分区域,也不是简单的排列组 合,而是要根据自然地理关系及文化发展关联等多种要素针对性的重组,不但要具 备地域相邻、文化相连,同时也要注重经济和资源条件,注重特色和功能的配合, 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村镇集群的目的是实现群域内村镇的资源互补、共 同发展。 1.3 研究对象、内容及意义研究对象、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传统村镇群及其存在群域的所有历史遗存,严格意义上讲, 同一地域范围内,具有文化同源、空间相似和时间相近等特性的村镇集聚的地域, 都是本文的研究和借鉴的对象,如广州的碉楼群、安徽的黟县村落群、江西婺源村 落群、安顺的屯堡、福建的客家土楼群、晋东南的沁河古堡群等。 由于笔者时间和能力的限制,本文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对沁河流域中游传统村镇 (简称沁河古村镇)的研究上,包括流域内所有的历史遗址遗迹,但涉及到论文的 核心部分沁河流域的古村镇,主要集中在沁河中游沿线及支流的 31 个古村镇, 这些古村镇并不代表沁河中游地区古村镇的全部,受时间所限,仅节选具有典型意 义的代表。 1.3.2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 (1)理论研究古村镇保护的集群理论构架 古村镇群作为区域遗产的一种存在形式, 产本文在 “遗产区域” “遗产廊道”“文 化线路”等区域层面的遗产保护理论下,针对古村镇区域遗存的复杂性,以社会有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5 机体理论为支撑,提出“集群”的保护方法,并从村镇的历史集群形态入手,探究 古村镇集群的模式与路径,根据现状遗存情况构建集群保护体系,提出集群保护策 略,完善区域型遗产的保护理论。 (2)实例研究沁河古村镇的集群保护探索 对沁河流域的文化脉络进行梳理,追溯沁河文化的起源,追踪沁河文化发展历 程,挖掘沁河流域的文化结构,理清沁河流域的文化主线,以及对沁河流域发展演 变起重要作用的文化要素。沁河中游古村镇遗存特色的基础上,针对现状保护与发 展的突出问题,运用“村镇集群”的方法,从地理环境、文化特色和景观特色上落 实到空间组团划分,实行进行分区保护,针对个体构建价值体系、风貌体系、遗存 规模体系,从而形成整体的“集群”保护体系,并从群域层面、组团层面和个体层 面提出相应的保护内容、保护方法和策略。 1.3.3 研究意研究意义义 (1)提出“群域”的保护层次,构建“集群”的保护体系,补充完善区域遗产保护 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当前不乏对大范围遗存的保护研究,近年来也从国外引进了诸如遗产区域、遗 产廊道、遗产线路等保护模式,但是对于类似于客家土楼、开平碉楼、徽州民居聚 落、晋东南堡寨聚落等大规模、高密度、高相似度、典型生命形态的聚落群来讲, 要么显得层次空洞、要么缺乏联系,现实意义并不明显。本文针对这一类聚落的特 征,提出 “群域”的保护层次和遗产保护的类型,运用社会学中社会有机体论,阐 述并揭示这一现象,并针对现状问题构建“集群”保护框架,试图为这一类遗产提 供一种全新的保护理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2)沁河流域古村镇自身保护与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晋城市在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接续产业或替代产业论述 中, 提出了文化力发展战略, 通过打造流域文化旅游品牌, 形成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沁河流域的古村镇将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成为文 化产业的基础条件。因此,从流域整体出发,作好古村镇资源的调查,挖掘各历史 村镇的文化内涵,形成自身的特色,寻求差异化发展,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沁河流域古村镇是在自然地理条件下,受农耕文化、商业文化、防御文化等影 响的综合产物。以单个村镇为对象进行研究势必会造成空间和文化的误读,给村镇 的保护带来毁灭性灾难,本文以沁河流域古村镇为研究对象,对沁河流域的文化脉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6 络进行梳理,对古村镇的空间形式进行归纳总结,挖掘沁河古村镇的“地理文化 空间”对应关系,从区域层面上提出村镇的集群方法,整合区域历史资源,提升 区域文化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共赢,不但具备重要的实践意义, 同时也为其他地域的村镇保护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1 基础理论基础理论关于关于区域性遗产区域性遗产的的保护保护研究研究 (1)遗产区域的研究与实践 遗产区域的研究与实践源于美国,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欧洲和南美的一些国家、 加拿大、墨西哥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都有与美国遗产区域概念相似的保护方 法。尽管不同国家给予遗产保护支持存在程度、种类和范围的差异,但在这些区域 内,保护遗产和文化景观已经是该地区再生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此外,欧盟 也通过一些发展项目, 为那些由独特的文化和自然要素联系在一起的城市或地区 (有 时甚至是不同的国家)提供必要的支持,促进他们彼此之间进行区域联合并形成遗 产区域。 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对文化遗产的理解也 在不断深化。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我国许多保护项目中已经逐渐突显出了对遗 产进行区域化保护的迫切需求,相关理论的探索也多有研究成果出现。 (2)遗产廊道的研究 遗产廊道是遗产区域的一种特殊形式,目前关于遗产廊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 外案例研究、国内具体遗产廊道的专项研究、遗产廊道的保护研究和遗产廊道的发 展研究四个方面。我国遗产廊道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对遗产廊道的研究还有待 深入,其中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对“京杭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的研究与践 工作做得相对较多,但多数研究局限于陈述构建遗产廊道的意义和价值,侧重于廊 道的构建和保护的设想,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的保护方法和实施措施,没有从整体 出发提出具体有效的保护方法。 (3)文化线路的研究 从 1994 年马德里“作为我们文化遗产一部分的文化线路”的会议共识之后,许 多关于“文化线路”的会议和辩论都证明了各国和国际上对于这一新的文化遗产类 别的关注,2003 年世界遗产中增加遗产运河和文化线路,带来了遗产保护的新趋势。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7 近年来一些属于这两个类型的重要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相关研究已经成为世界 遗产保护界的热点。 俞孔坚(2001,2004)、吕舟(2005,2006)、张松(2007)、阮仪三(2009) 等专家从文化线路的概念、内涵、体系构建、保护方法上都提出一定的看法,姚雅 欣(2006)、刘小芳(2006,2007)、丁援(2007)等其他学者也从不同的视角对 文化线路进行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文化线路”为保存文化遗产提供了新 的视角和手段。以认可和尊重文化多样性为前提,它们对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可持续 发展作出了贡献,并且对以前没有得到充分认识的领土跨度问题、文化完整性和和 谐发展等问题提供了保护政策。作为理论上的前沿概念,“文化线路”介绍和代表 着一种新的对文化遗产保护概念定性的类型与方法。它努力不冲突或重叠于其它类 别或类型,如文物古迹、城市、文化景观、工业遗产等等,努力把那些以往的类型 纳入到“文化线路”的轨道之内,成为其的组成部分。 1.4.2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关于关于古古村镇村镇保护保护的研究的研究 (1)古村镇保护历程 我国的村镇保护研究始于 1980 年代江南六镇的保护工作,开创了我国村镇保护 的先河,至 1990 年代,建筑领域的学者逐渐从聚落景观、乡土建筑、民居改造等方 面对村镇保护进行研究;到 1990 年代末期,地理领域的学者也着手对历史文化村镇 的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古村镇空间意象等方面。同时,许多地方政府陆续进行了 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工作;一些历史文化村镇内保存较完整的传统民居建筑群,相 继被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加以保护。21 世纪以来,随着 2000 年“皖南古村落”申 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200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关于“历史文化村 镇”保护的明确规定,以及 2003 年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公布,标志着我 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2005 年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发展碛 口宣言和 2006 年的中国古村落保护西塘宣言,自此我国古村镇保护逐步走向 规范化、制度化 9。 (2)个体村镇保护研究 在上述背景下,我国关于古村镇的保护不在少数,在中国知网检索“村落保护” 一词,有近 260 篇关于古村落保护的文章和报道,但是就其研究对象来看,绝大部 9 赵勇,张捷,秦中,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研究进展,城市规划学刊,2005 年第 2 期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8 分研究还是停留在对个体的案例研究,从其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停留在三个方面, 一是保护的条例和政策,从政策方面进行研究,仇保兴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 保护和利用策略(2004),朱光亚、黄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1998), 吴梅菁历史村镇的保护与发展(2001),濮婕探寻中国古镇保护与发展之路 (2004)等;二是关于保护和发展策略的研究,这类研究在村镇保护研究中占大多 数,但都是个体案例研究。 (3)区域村镇和类型村镇的研究 这是在近年来随着区域性保护的热潮发展起来的研究类型,也是随着研究视野 的扩大和单体保护研究的局限而产生,它以某一区域或某一类型的村镇为研究对象, 试图寻找共性的保护方法,需要一定的积累并掌握大量的基础资料,大多数为博士 和硕士论文研究,崔剑(2003)、赵志芳(2006)、庞东英(2006)、张冉(2007)、 李志新(2007) 、涂放(2007)、邱永谦(2007) 、丁卓明(2006) 、徐晨慧(2009)等 都针对不同的地域或类型对村镇的保护进行了整体研究。这类研究站在较高的层次, 从区域层面对村镇的形成、演变、发展、特色等有较全面的认识,但几乎无疑例外 地走向两种极端,一方面是对历史的升入挖掘,对特色的深入解析,另一方面是对 政策的畅想,而无法从区域层面针对性地提出空间整合、空间控制与引导的方法, 或直接以个体为例进行保护策略研究,失去了区域保护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 本文研究应该特别注意的内容。 1.4.3 研究载体研究载体关于沁河流域关于沁河流域古村镇古村镇的研究的研究 由于沁河流域古村镇遗存的特殊性,目前已经有许多关于沁河古村镇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沁河古村镇的整体研究,以华中科技大学领衔,张 冉(2007)、李志新(2007) 、涂放(2007)、邱永谦(2007) 、丁卓明(2006)等分别 从沁河流域村镇的空间形态保护、整体保护和开发策略、基础设施更新等方面进行 了分析和研究;二是关于沁河流域个体村镇研究,以北京交通大学和山西省建设厅 领衔,何依(2008)、畅月萍(2010) 、吴瑕(2007) 、赵志芳(2007)分别对上庄、 郭壁、窦庄、郭峪、上伏、砥洎城做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三是其他一些涉及到 沁河古村镇的书籍出版物, 程画梅、 阎法宝的 走进太行古村镇 , 晋城市规划局 2009 年出版的山西晋城古村镇 ,谢红俭的晋城古堡 ,晋城市市委领衔出版的晋 城文化系列丛书等,都以描述性的方式对沁河流域的村镇进行了介绍。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9 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主要是要是基础资料统计性的基础工作,几乎没有对成因、 特色以及保护方式做过多的研究,个别在个体上能够总结特色并提出相应的方法, 以至于若干年来,一直没有寻求到沁河流域古村镇保护的对策,这是沁河流域古村 镇研究的现状,也是本文的研究背景。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的主要方法 (1)田野调查法 田野调查是本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通过对沁河流域的窦庄村、侯庄村、皇城 村、郭峪村等 30 个不同类型村镇的实地调查 (包括人物访谈、问卷调查、摄影、地 方志收集等),收集第一手资料,补充古村镇基础资料匮乏与图纸不足,有助于加深 对古村镇的认识和理解。 (2)文献研究法 文献调查法是历史研究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本项目研究的重要手 段。所涉及的文献除了史籍、图书、报刊、学位论文、档案、科研报告等书面印刷 品,还包括影片、照片、宣传画等实物形态的材料。通过收集、整理、研究文献, 了解历史事实,探索发展规律,以期形成对历史过程较全面与科学的认识。再者, 通过研究文献,进一步修正、调整田野调查的对象。 (3)社会学与统计学方法 社会学的方法在古村镇研究中是十分有用的。古村镇的形成本来就是一种社会 学现象,如空间怎么样体现人的社会角色、建筑形态的关系等。经过精心设计的社 会调查方法,当可十分有效地处理大量的数据,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其结果,可 助于发现乡土建筑中的人建筑关系,还能指示历史变迁的规律和人的主观愿望。 社会学方法在乡土建筑研究中具体的运用方式为:经过前期调查并结合相关理论,设 计调查题纲后放入实地,搜集并整理数据 10,对数据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然后汇总 分析结果,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与修正。 10 罗琳,西方乡土建筑研究的方法论,建筑学报,1998(11),p57 一 59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0 1.5.2 研究的框架研究的框架 图 1-1 技术路线图 图片来源:笔者自绘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1 除绪论(第 1 章)与结语(第 7 章)外,本文的主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 部分(第 2 章)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集群理论建构;第二部 分(第 3、4 章)在对沁河流域古村镇集群历史的背景、过程、动因进行分析,挖掘 古村镇集群的历史空间,并对古村镇集群遗存形式、环境特色、空间特征进行分析 总结,找出现状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第 5 章)对沁河流域古村镇的构成进行分 析,构建古村镇多层次集群保护体系;第四部分(第 6 章)多层次探讨村镇集群的 保护策略。详见(图 1-1) 1.5.3 研究的创新点研究的创新点 (1)对象创新提出“群域”的保护层次 本文在以空间研究为主的传统聚落群基础上,加入村镇形成和发展动因等社会 要素,从古村镇群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提出“群域”的保护层次,有利于揭示古 村镇群相互作用、协同发展的特性及空间分布特征,把握古村镇保护的要点。同时 也为广州开平的碉楼、福建的客家土楼、安顺的屯堡、徽州的古村镇、晋东南沁河 流域的古村镇等历史遗存提供类型参考。 (2)视角创新探索“集群”的保护模式 本文在遗产区域、遗产廊道、文化线路等区域层面遗产保护理论的指导下,针 对“集群”遗存形式的空间特殊性以及“群域”关联的社会复杂性,在古村镇群历 史“集群”的基础上,以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支撑,提出适合当今社会的“集群”保 护方法,构建集群保护体系,完善区域遗产保护的理论。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2 2 古古村镇村镇“集群集群”的的理论理论探索探索 2.1 区域区域遗产保护遗产保护的的相关相关理论及启示理论及启示 2.1.1 遗产区域遗产区域 遗产区域(heritage area)的概念源于美国,是美国针对本国大尺度文化景观保 护的一种较新的方法,它除了与美国历史保护领域对文化景观认识的提高外,还与 协作保护思想、公园运动、绿色通道的发展密切相关 11。该方法强调对地区历史文化 价值的综合认识,并利用遗产复兴经济,同时解决本国所面临的景观趋同、社区认 同感消失、经济衰退等问题。美国国家公园局对遗产区域的定义是“为了当代和后 代的利益,由居民、商业机构和政府部门共同参与保护、展示地方和国家的自然和 文化遗产的区域(包括较大尺度的独特资源,可以是河流、湖泊或山脉等自然资源 类型,又可以是运河、铁路、道路等文化资源类型,还可以是废弃废旧的工厂、矿 地等文化资源) ” ,是“人与自然共同的作品” ,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特殊文化 景观,遗产区域具有以下内涵。 (1)保护对象由传统的单个孤立的遗产点或自然公园转变成为了有人类居住的 区域文化景观。 (2)保护重点正在或已经消失的当地生活方式和历史记忆,是从要素要整体的 保护。 (3)构成方式政府重视并制定相应的保护规划。 遗产区域并非自然存在的状态,虽然有很多文化景观都具有独特性和相当的价 值,但只有当地方社区重视历史资源并制定相应的保护规划时,它们才可以称得上 是遗产区域。从遗产区域的发展来看,最开始其建立主要是为了经济萧条地区的复 兴,但现在越来越强调加强文化旅游同时维持经济发展和地方生活方式的平衡12。 2.1.2 遗产廊道遗产廊道 遗产廊道是遗产区域的一种主要形式,它是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 11 朱强,李伟,遗产区域:一种大尺度文化景观保护的新方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 年 12 朱强,京杭大运河江南段工业遗产廊道构建,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年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3 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旅游的发展、老建筑的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 13。遗产廊道主要基于遗产保护区域化趋势与绿色通道概念发展起来的,是基于文化 的一种线性的遗产区域,从区域的整体视角出发,实现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多 目标的综合保护14。从遗产廊道的制定以及特色,可以归纳如下特征: (1)形态特性具有一定连续性的线性景观 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镇、历史文化保护单位都是一个遗产单位,但 遗产廊道是一种线性的遗产区域,它对遗产的保护采用区域而非局部点的概念,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临聘导游合同范本
- 磷脂销售合同范本
- 婚庆公司承揽合同范本
- 模具研发协议合同范本
- 闲置家居售卖合同范本
- 新车购买合同范本赠品
- 社区工作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翻砂成品采购合同范本
- 微信销售合同范本
- 外贸口罩销售合同范本
- 中国黄金知识培训课件
- 2025至2030年中国奶牛养殖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人教PEP版(一起)一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案
- 光伏施工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创伤性血气胸的急救与护理
- 2025贵州毕节市赫章县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23人笔试备考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关于医疗平台与医疗机构合作合同模板
- 福州工会考试试题及答案
- 学校后勤工作管理培训
- 胰腺炎的营养治疗与护理
- 淋巴水肿健康科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