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摘 要要 国际环境损害责任,最初通常被置于国家责任框架下进行探讨。然而, 要求国家对本国私法主体的环境损害行为承担国家责任,往往难以为各国 接受。为了有效解决国际环境损害赔偿问题,当代立法逐步确立了追究国 际环境损害行为人民事侵权责任的制度。本文从国际私法的角度,对国际 环境侵权的统一实体法和冲突法调整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对我国如何完 善国际环境侵权法律适用规则提出了建议。 本文由如下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国际环境损害责任的私法化倾向。国际环境损害 责任最初是以国家责任的形式出现的。由于国际环境法领域一些重要标准 的法律地位和内容并不确定,因而,要求国家对本国私法主体从事的不可 归于国家行为的活动承担无过错责任,不仅理论上缺乏充分的根据,实践 中也鲜有通过追究国家责任的方式来解决国际环境责任问题。在要求国家 承担国际环境损害责任难以奏效的情况下,国际社会对责任主体的关注, 逐渐由国家转向了实施环境损害行为的私人,由此,国际环境损害责任出 现了由国家责任向民事侵权责任转变的趋势。国际环境侵权民事责任以实 际行为人为主要责任主体,属于国际民事法律关系的范畴,是基于一国私 法主体从事的活动或行为侵害他人的人身或财产利益而产生的法律后果。 国际环境侵权责任制度的确立,虽然减少了责任落实的障碍, 简化了受害人 获得赔偿的程序, 但同时也引出了根据何种法律调整国际环境侵权的问题。 第二部分论述了国际环境侵权责任的统一实体法调整。自上世纪五六 十年代起,国际社会陆续缔结了一系列关于国际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的统一 实体法条约。 通过分析现有的统一实体法条约,本文归纳出了国际环境 损害民事责任制度的发展趋势,包括严格责任制、强制责任保险制、赔偿 数额最高限额制、针对专门的环境问题建立与之最为配套的责任制度等。 统一实体法调整的优势主要在于能够明确、具体地确定行为人的责任和受 害人的救济,并能通过经济刺激实现预防功能,促进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同时能从根本上消除多元法律体系的冲突。但是,国际环境侵权责任统一 实体法公约的缔结,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一个艰难的博弈过程,要建立一套 完备的、统一的国际环境损害民事责任制度,不可能一蹴而就。迄今为止, 调整国际环境侵权责任的统一实体法条约覆盖的领域仍然十分有限;对于 尚无统一实体法条约可资适用的领域发生的国际环境侵权行为,自然无法 以统一实体法加以调整。 第三部分论述了国际环境侵权的冲突法调整。在传统国际私法中,国 际环境侵权并未引起各国的特别关注,因而,在处理国际环境侵权纠纷案 件时,有关国家大多根据侵权行为法律适用的一般原则确定其准据法。不 过,这种做法正在逐渐改变。国际侵权法律适用规则领域引入的最密切联 系原则、意思自治原则、保护弱者原则等,同样将对国际环境侵权法律适 用规则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认为,国际环境侵权案件中的受害人相对于加 害人而言,在实力方面往往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为了使受害人的利益得 到充分保护,对国际环境侵权可采用选择性冲突规范进行调整,本文还专 门探讨了国际环境侵权冲突法调整面临的两个特殊问题,即国际环境侵权 的结果发生地问题和跨国公司国际环境侵权行为的实施地问题。在国际环 境侵权案件中,侵权结果发生地很可能带有偶然性,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 而仅凭某个受害人受损的事实发生在某个地点就将该地点作为绝对的结果 发生地,很可能是机械僵化的。另外,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虽然各 自拥有独立的法人人格,但在子公司行为受到母公司实质性的干涉、控制 的情况下,尽管国际环境侵权行为以子公司名义实施,母公司的行为也应 当被视为该侵权行为的实质部分,母公司所在地亦应作为侵权行为的实施 地之一。 第四部分评析了我国的国际环境侵权立法现状,并对完善我国的国际 环境侵权法律适用规则提出了建议。本文认为,我国现有的涉外侵权行为 法律适用规则尚不完备;针对国际环境侵权这类具有相当复杂性的特殊侵 权行为,我国应当制定专门的法律适用规则。该法律适用规则应以保护弱 者为基本价值取向,该法律适用规则的连结点也应当有一定的弹性,而不 应当囿于结果发生地。 关键词:关键词:国际环境损害民事责任 国际环境侵权 选择性冲突规则 跨国 公司 侵权行为地 abstrac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destruction in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but also to others physical, damage property rights. liability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damage was initially explored in the framework of states liability, but every state hardly accepts the rule which the state shall be liable for the environmental tort made by its native party. s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 analysis and research focus on the issue of civil liabil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to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levant uniform substantive law and conflicts of law, and put forward some proposal on the improvement of relevant system in china. there are four parts in this article. the first p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tendency of civilization of the liabil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tort. historically, the liability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tort was deemed as national liability. this article analyzes its history and plight in it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law, some important standards legal status and content are still not identified. in practice, state seldom imposes liability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tort on any other state. this article sets out the civilization of liability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tort. meanwhile, this article sets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the civil liability system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tort. the civil liability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tort is a kind of international civil liability. the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tort which leads to this kind of civil liability and its special features compared to other kinds of torts.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uniform substantive law o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tor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begun to build a civil liability system which is based on treaties. there is a great development in some specific areas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tort. a number of treaties on civil liability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tort were concluded as uniform substantive law governing the liability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tor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uniform substantive law: the advantage of the uniform substantive law is mainly to determine the liability of perpetrators and the remedy for the victims, as well as through economic incentives to achieve prevention function, and promo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oals achieve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ble to fundamentally eliminate conflicts of the different legal system. the uniform substantive law governing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is a convenient and preventive ideal model. its the goal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 efforts. however, uniform substantive law in a certain sense is a difficult process to reach a compromise through gam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civil liability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tort could not be accomplished overnight. the existing treaties governing the liability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tort have covered the relatively limited areas; then, in the area where there it is no treaty, uniform substantive law can not resolve the problem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tort. the third part is the main part of this article, which discusses the conflict of laws in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tort. first, the traditional tort law principles applicable to gradually revealing limitations, conflict rules the court should not only serve as guidelines on ultimately resolving the substantial issue of the case. the doctri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and autonomy, especially the principle of protecting of the weak which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area of international tort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pplicable law in the area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tort. 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in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tort cases the victims are apparently weaker than the perpetrator, the applicable law shall be chosen through norms of selective conflict of law with more enriched connection point. then, articles devoted to the two special problems concerning with the conflict of law i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tort. the fourth part introduces the legislativ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i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tort. this article also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 for perfect our relevant legislation. besides the inherent defect in the existing conflict of law for international tort, it is not appropriate to apply an universal norm of conflict of law to all kinds of international tort. that will disregard the particulariti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torts which are of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especially in the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tort.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special rules of choosing applicable law i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tort. keywords: civil li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damag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tort; selective choice-of-law rul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locus actus 目目 录录 引引 言言 1 一、国际环境损害责任的私法化倾一、国际环境损害责任的私法化倾 向向 1 (一)国际环境损害国家责任及其困 境 1 ( 二 ) 国 际 环 境 损 害 责 任 向 私 法 责 任 的 转 变 6 (三)国际环境侵 权 8 二 、 国 际 环 境 侵 权 责 任 的 统 一 实 体 法 调二 、 国 际 环 境 侵 权 责 任 的 统 一 实 体 法 调 整整 11 ( 一 ) 统 一 国 际 环 境 侵 权 民 事 责 任 的 主 要 立 法 成 果 11 ( 二 ) 国 际 环 境 侵 权 民 事 责 任 制 度 的 发 展 趋 势 12 (三)统一实体法调整的利弊分 析 14 三、国际环境侵权的冲突法调三、国际环境侵权的冲突法调 整整 16 ( 一 ) 国 际 侵 权 行 为 传 统 法 律 适 用 规 则 及 其 局 限 性 16 ( 二 ) 国 际 环 境 侵 权 法 律 适 用 规 则 的 发 展 趋 势 18 ( 三 ) 国 际 环 境 侵 权 冲 突 法 调 整 面 临 的 特 殊 问 题 23 四 、 完 善 我 国 国 际 环 境 侵 权 法 律 适 用 规 则 的 思四 、 完 善 我 国 国 际 环 境 侵 权 法 律 适 用 规 则 的 思 考考 27 ( 一 ) 我 国 国 际 侵 权 法 律 适 用 规 则 立 法 现 状 27 ( 二 ) 对 完 善 我 国 的 国 际 环 境 侵 权 法 律 适 用 规 则 的 建 议 28 结结 论论 30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致谢致谢 引引 言言 自上世纪 70 年代,工业革命与技术革新为人类带来的巨大财富的同 时,呈现出国际化趋势的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而至,这不仅打 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国际社会制 定了大量国际条约,在防止或控制污染、保护环境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未能完全遏制住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行为的发生。 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行为在令环境恶化的同时,很可能对人们的人身 和财产权利造成损害。为了使受害人能获得公正合理的救济,不少国家已 将民法上的侵权制度引入了环境损害责任领域。当环境侵权超出一个国家 的范围而具有国际性时,侵权人的责任如何确定,已经成为当代国际私法 不可回避的问题。 本文采用归纳演绎、类比分析等方法从国际环境损害责任的私法化出 发,探讨国际环境侵权行为及其有别于其它侵权行为的特殊性,论述了国 际环境侵权的统一实体法和冲突法调整,进而结合案例专门分析了国际环 境侵权冲突法调整所面临的特殊问题,最后评析我国国际环境侵权立法现 状并对完善我国的国际环境侵权法律适用规则提出了建议。 一、一、 国际国际环境损害责任的私法化倾向环境损害责任的私法化倾向 工业革命在使得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世界经济空前繁荣的同时,也 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环境问题已超越国界,发 展成为区域性、全球性的问题。长期以来,国际环境损害责任被置于国家 责任的框架下进行探讨。国家的国际责任被分为两类,即传统的国家责任 和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的国家责任。实践中,很多国际环境损害是由国 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造成的,由于造成国际环境损害的主体通常为私法主 体, 却要由国家为其承担国际责任, 这难以为各国接受。 国际法委员自 1978 年起就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引起的国家责任问题进行编纂,却始终没有 获得理想的成果。在海上油污损害等领域,环境损害责任已经向私法化发 展,并在损失分担、资金安排等方面形成了相应的制度;国际法委员会特别 报告员于 2002 年在报告中提出将“赔偿责任”改为“损失分担” ,即环境 损害责任应该由造成损害的活动的操作者、活动的运营人、管理人、受益 人及其他人或实体来分担,并由一系列的资金制度来保证,这是国际环境 损害责任私法化的标志。 (一)国际环境损害国家责任及其困境 1国际化的环境问题 自从地球上出现人类,就发生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最初以采集和 狩猎为主要生产活动方式,依靠简单的劳动从自然界获取生产生活资料。 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以种植和畜牧为主要的生产活动方式,尽管随着生 产力水平的提高,开始出现了为开辟耕地而造成水土流失、过渡放牧导致 草原退化和沙漠化等问题,但总体而言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和影响不大,两 者的关系大体上处于一种自然平衡状态, 并不存在现在意义上的环境问题。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阶段后,生产力疾速发展,人口急剧膨胀,自然资源消 耗激增,废弃物也相应增多,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今非昔比,在很多方面逐 渐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空气、土壤、水、生物等方面的各种环境问题 接踵而至。 尽管各国对其领土拥有排他主权,绝大多数国家之间有着明确的边界 线,但是空气、土壤、水、生物等自然因素是没有“边界”概念的,随着 这些自然因素的自然运动和相互作用,相应的环境问题也是没有边界限制 的。产生于一个国家的环境问题很可能会或多或少地越过边界对其它国家 或者主权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区域造成危害或影响。 1这是基于环境和环境 问题的自然属性形成的越界环境问题,也可以说是国际环境问题最初和最 主要的表现形式,但并非唯一形式。国际社会所面对的环境问题可能由一 些人为活动造成,如污染源和污染物的跨国转移,这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 发展而出现的国际环境问题的新形式。 无论是由环境问题的自然属性直接形成还是人为活动使然,由于地球 环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以及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环境问题跨 越国界是难以避免的。这种“跨国”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跨国,还包括 国际关系意义上的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从而形成国与国之 间的环境问题、区域间的环境问题乃至全球环境问题,即需要国际社会合 作解决的“国际环境问题” 。 2国际环境损害责任之国家责任 众所周知,国家责任是现代国际法中重要的法律制度之一。按照国际 法,国家对其国际不当行为要承担国家责任(又称国际责任) 。 2国家的国 际不当行为指的是违背该国国际义务的国家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我 国已故的著名国际法学者朱奇武教授认为,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就是依 照国际法,国家违反了国际法或国际条约以及做出某些国际侵权行为而应 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3周鲠生教授也认为,国家享受权利同时也有不侵犯别 国享受权利的义务,国家违反这种义务就构成侵权行为而要发生国家责任 问题;这里所说的国家责任是一项法律的责任。 4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在其 1 李耀芳: 国际环境法缘起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9 页。 2 王曦: 国际环境法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43 页。 3 朱奇武: 中国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第 98 页。 4 周鲠生: 国际法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 233 页。 关于国家责任的条文草案中的定义是: “各国对于该国的每一国际不当 行为需负国际责任。 ” 5 长期以来,国际环境损害责任问题都被置于“国家责任”的框架下进 行探讨。一般认为,最早的国际损害责任案例是特莱尔冶炼厂案,由于加 拿大的特莱尔冶炼厂排放的一氧化硫等有害气体跨过美加边界给美国的华 盛顿州造成大面积严重空气污染。美加两国为此自 1927 年就开始谈判,于 1935 年达成特别协议,交由仲裁庭解决。仲裁庭裁决加拿大给予美国补偿 和赔偿。在本案裁决中,仲裁庭援引国际常设法院法官伊格莱顿的话: “一 个国家始终有义务防止其他国家受到在其管辖下个人的有害行为的损害。 ” 这一原则来自于古老的罗马法规则“使用自己的财产应不损及他人的财 产” ;判决中指出: “任何国家无权如此使用或允许使用其领土,以致其烟 雾在他国路途或或领土上的财产或生命造成损害,如果这种情况产生的后 果严重且其损害被确凿的证据所证实。 ” 6 这项裁决以“领土无害使用原则”为出发点,追究的是加害人所在国 加拿大为本国私主体行为所承担的国家责任,并确立了以国家作为责任主 体的方式来解决国际环境损害责任问题和赔偿问题的模式:由国家以国际 责任为基础,提出国际诉求,并通过国际公法所常用的各种方式如国际仲 裁、国际诉讼等途径来解决争端;加害人所在国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原状、 补偿或赔偿等责任,再通过本国国内法来追究加害人的责任。 3国际环境损害国家责任面临的困境 国家作为一个法律实体,具有直接享受国际法上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 义务的资格,但是国家本身并不能采取行动,而只能通过国家机关和代理 人或者代表采取行动。所谓的“国家机关”并不仅限于正式的国家机关及 公务员,即“法律上的机关” ;对于不具备正式的“机关”的地位,但实际 代表国家行事的个人或者某类群体(非国家行为体 non-state actors)的行 为, 国家也必须承担责任。 这种个人或群体被称为 “事实上的机关”(de facto organs) 。 7对于后者, 其行为的责任归属于国家的根据在于其被国家 (机关) 委托以一定机能或者授予某项权力;国家对上述主体的行为承担国家责任 在学术界和国际法律文件中都得到一致肯定。 “领土无害使用原则”固然是国际环境法领域的一项基本原则,为一 5 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 “关于国家责任的条文草案” , 访问) 。 6 梁淑英: 国际法教学案例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34 页。 7 王颂平: “国际法上国家责任中事实上的机关的理解” ,华东政法学院硕士论文,2005 年 4 月,第 4 页。 项习惯法原则,其含义是指,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各国拥 有按照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并负有确 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在各国管辖范 围以外地区环境的责任。 8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 、 环境与发展里约 宣言 (以下简称里约宣言 ) 、 关于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所产生损害性 后果的国际责任条款草案等重要国际法文件也确认和强调了此项原则。 除了特莱尔冶炼厂案外, “领土无害使用原则”在 1949 年科孚海峡案中由 国际法院作出的判决中亦被采纳。但实际上,国际环境损害的行为人很可 能是生产企业,并且其行为时也并不存在国家的授权与控制,那么是否可 认为,以“领土无害使用原则”为依据,就必然能推出国家应该对在其领 土上或其管辖或控制下的任何环境损害行为承担赔偿责任的逻辑结果呢? 国际环境法确立了国际环境保护领域中的预防原则,它要求国家承担 在国内进行相应立法、执法以及有关管理工作以防止和减少在生产活动中 发生事故造成国际环境损害的可能性。例如里约宣言原则 2 提出国家 防止、减少和控制环境损害的责任,国家的首要环境义务就是“克尽职守” 采取一切适当措施来预防和减小风险, 并与其它国家及国际机构进行合作, 再对可能发生的国际环境损害进行预先评价,施行必要司法、管理或其它 行为,如监测机制等;原则 15 进一步将风险预防原则确定下来,该原则要 求国家根据其能力广泛采取预防性措施,在受到严重或不可逆转的损害威 胁的地方,不能以缺乏充分的科学确定性作为推迟采取预防环境退化措施 的理由。 9 然而必须看到的是,国际环境法领域的一些重要标准的法律地位和内 容还是不确定的,如可持续发展原则、共同关注事项 10以及上述的风险预防 原则,都还存在争议。再次以风险预防原则为例,它要求一旦环境受到损 害威胁,即使活动的影响还具有科学的不确定性,国家也必须采取行动来 控制或减少其可能的环境干扰。尽管该原则同时也表明不能仅仅凭假设或 纯理论上的风险来限制国家的活动,仍需要初步的科学根据、 “合理缘由” 或“可以信赖的理由” ,即便如此,各国也很难就风险预防原则的国际标准 达成一致。一些国家表示不愿对起源和特征还不明确的环境问题采取花费 高昂的措施,除非有“清楚和明确的科学证据”证明确实存在真实的损害 8 林灿铃: “工业事故跨界影响的国际法分析” , 比较法研究 ,2007 年第 1 期,第 128 页。 9 那力: 国际环境法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41、42 页。 10里约宣言中用“共同关注事项”这一概念来指明涉及全球责任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臭氧 层等。国家内部环境也被包含其中,如赤道地区国家内的热带雨林砍伐问题。 和威胁。 11由于国家责任须以违反国际法律规则为前提,那么在尚未树立明 确统一的国际环境标准的情况下,国家究竟以何为标准来对领土内的活动 进行管理约束,进一步而言,又以什么尺度来衡量国家是否“克尽职守” 尽到预防义务,这项国家责任的追究就似乎犹如“无本之木” 。 进一步的限制来自国际环境损害的归责原则。 国际法深受私法的影响, 民法中的归责原则在国际法中亦得以借鉴和运用。 12民法中的“过错责任” 以行为人存在主观上的过错作为其承担责任的基础, “无过错责任”则是在 无过错而造成他人损害时亦应承担的责任。这种归责原则不以行为人的主 观过错而以损害的客观存在及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依据。 在国际法中,国际法主体对其国际不当行为或损害行为应承担法律上 的责任。 13传统的国家责任深受格老秀斯“无过失即无责任”的“过失责任 论”的影响,以国家行为的国际不法性作为国家承担责任作为前提。而现 代国家进行的生产、科研如工业生产、原子能利用、外层空间探索及海底 开发等可能产生重大危险的活动,其本身并不为国际法禁止,然而这类活 动极可能造成环境损害又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对于国家这一抽象主体, 要认定其主观心理因素很困难, 要判断国家哪些行为是故意的,哪些行为是 过失的,在现实中是很难做到的,传统的过失责任在该领域受到强劲挑战。 无过错责任,即不问加害国是否具有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只要对其 它国际法主体造成损害,就应当承担国际法责任,似乎能解决这个问题, 但也同时带来了新的更为广泛的争议和反对。 国际环境损害责任领域的 “无 过错责任”又并非是对民法领域“无过错责任”的简单套用,其实质上是结 合“领土无害使用”原则,主张国际环境损害中国家对国际环境损害承担 无过错责任,要求作为领土的所有者或控制者的国家在无过错的情况下,对 其领土内或控制下的私主体的行为承担责任。 14 鉴于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危险活动以及由此导致的环境损害和环境危 险的日益增加,在国际环境损害责任领域确立无过错责任原则似乎可以促 使国家承担起国际环境保护的责任, 但从国际实践来看,国际社会并未完全 接受这一原则。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将其称为“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产 生的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并自 1978 年起就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引 起的国家责任问题进行编纂,历经多年辛苦工作却成效不大。 国家对国际法 11 那力,前注 9,第 50 页。 12 张文彬: 论私法对国际法的影响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1 页。 13 李金荣主编: 国际法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第 81 页。 14 王秀梅: “国际环境损害责任私法化析论” ,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年第 3 期,第 23 页。 未禁止的活动承担绝对责任这一要求,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加之其理论方面 也存在诸多争议,因而难以为各国接受。 尽管国家责任在某些领域是一种解决环境争端的有效方式 15,但若以诉 讼、裁决追究加害国国家责任,就会面临历时长、程序复杂、费用昂贵, 取得为法律程序所需要的证据比较困难等问题。另外,国家也不会愿意确 立判例来影响自己将来的行为。 16可以说,国际环境损害中的国家责任不仅 存在缺乏理论支持的问题,在现实中要使其得到执行尤其是强制执行也颇 为不易。实际上鲜有国家通过由国家作为责任主体承担国家责任的方式来 解决国际环境损害责任问题,而是采取谈判方式或以比较简便的双边协议 来了结争端。政治上的考虑、外交妥协以及衡平原则决定着谈判的结果, 谈判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追究加害国的国家责任,而是得到实际的损害赔偿。 17甚至有的案例即使进入争端解决程序, 加害国是否承担国家责任这一问题 都没有获得正面回答。例如,1992 年的瑙努含磷土地案中,国际法院对几 项与国际环境损害责任有关的问题作出裁定,包括关于环境权利要求的放 弃、环境权利要求的时效、善意原则、共同和连带责任问题等,但最终国际 法院并未就国家是否应对此承担赔偿责任而作出判决,案件也因瑙努接受 澳大利亚以 10700 万美元了结此争端的建议停止诉讼而终止。 18 (二)国际环境损害责任向私法责任的转变 在大部分国际环境损害责任问题上追究国家责任是难以实现的。在国 际环境损害责任领域欲求突破,须另辟蹊径。 1.国际环境损害责任理论的突破性进展 自 1978 年起, 联合国国际法律委员会一直以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引 起的国家责任问题为主题进行国际法编纂, 其间历经了几任报告人,共拿 出数十个报告,但成果始终不理想。至 20 世纪末,该问题已经进入了瓶颈 阶段,亟须一种新的方式、理念来应对环境责任与国际环境损害赔偿的现 状。 在国际法委员会第 54 届会议上,特别报告员比姆哈吉 斯雷尼瓦萨 拉 奥(demmaraju sreenivasa rao )先生提出新的报告,认为对于跨界损害的赔 偿应该注重解决损失的合理分担问题。他主张“赔偿责任”应改为“损失 分担”, 从而绕开了国家责任这一困扰国际法学界多年难题。 15 1972 年空间实体造成损失的国际责任公约是国际上现存的唯一规定国家责任的公约,它规定发射空间物体 的国家要承担绝对责任。 16 philippe cullet, “liability and redress for human-induced global warming: towards an international regime”, stanford environmental law journal,vol. 26 (2007), p.107. 17 那力: “国际环境损害责任的两个重大变化” , 法商研究 ,2006 年第 6 期,第 106 页。. 18 王曦,前注 2,第 148 页。 1997 年之前国际法委员会都将国家责任作为国际环境损害责任的基 础。是年委员会决定将“责任”话题的工作分为两部分,一是对于极度危 险活动引起的越界损害的预防,2001 年关于该项工作的草案已完成;二是 损害后果引起的责任问题。2003 年 3 月拉奥先生在报告中评价道,以前聚 焦于国家责任是一个“错误的强调” ,在国际层面上国家责任以及严格责任 并没有得到广泛支持。他同时指出,国际法律委员会今后的工作应该关注 的是私法责任而不是国家责任。即通过追究一般民事责任来寻求国际环境 损害赔偿。 19 2.国际环境损害民事责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调整国际环境损害责任的国际法律文件大都将实际行为人作为主要责 任人,一方面,解决了国家责任中是否应该由国家就主权管辖范围内私主 体的不可归于国家行为的活动承担国家责任这一难题,另一方面,行为主 体将因为从事侵害他国国民之人身、 财产利益的活动而负担高额赔偿责任, 将实际行为人作为主要责任主体, 其实是将国际问题转到个人之间,从国际 公法领域转到私法领域, 即通过私法程序而非国际公法中的争端解决方式, 使污染损害的有关个人在国内法院直接面对面。 20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简化 了受害人获得赔偿的程序,有利于实现对受害人的救济。 如果国际环境损害责任上采用国家责任,那么正如前文所论述的,这 种责任的证明存在相当的难度;而由实际行为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由于 这种民事赔偿责任是国际私法层面上的责任,双方当事人享有平等的诉讼 地位,有一个凌驾于双方当事人之上的司法机关对其进行管辖,因而责任 的证明乃至最后的落实承担,难度相对较小。 另外,民事责任可以为已经产生的损害提供补偿机制,赔偿环境损害 所造成的人身或财产损失,并且可以有效地预防损害。有美国学者主张, 环境损害赔偿还可以包括治理已被污染的环境的费用,经济主体因环境污 染所造成的收入损失以及为预防环境损害而付出的成本,因此民事责任通 过要求责任人弥补既有污染行为地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 有效地实行了 “谁 污染,谁付费”原则。 21 需要说明的是,国家责任尽管“淡出”诸多领域的国际环境损害责任 体系,但并非完全“退场” 。综合分析关于国际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的国际法 19 那力:前注 9,第 51 页。 20 法亚历山大基斯: 国际环境法 ,张若思编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年版,第 375 页。 21 philippe cullet, 前注 16, p.110. 律文件,可以看出它们的相似性:实际行为者是最能有效控制相关活动的 一方,应为主要的责任主体,国家则作为附带的责任主体,承担补充责任。 22如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处置的巴塞尔公约中要求国家为公约提供 财务来源或基金,并且加入赔偿规范的签署,承担国家责任项下的义务。 (三)国际环境侵权 国际法委员会的报告已指出, 国际环境损害责任不再聚焦于国家责任, 转而集中于民事责任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国际环境损害责任制度中的民事 赔偿责任不同于国家责任,它属于国际民事法律关系的范畴,是基于一国 私法主体从事的活动或行为侵害他国的人身或财产利益而产生的法律后 果,而这种行为则属于私法上的侵权行为。 1国际环境侵权的界定 基于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要探讨国际环境侵权概念,侵权这一概念不 可不察。侵权是古老的社会现象,溯源法律调整的轨迹,可以上溯到罗马 法时期。在罗马法中,侵权行为称为“私犯” ,包括四项内容:盗窃、抢劫、 财产上损害和人身伤害。 2319 世纪以前,侵权行为除指不法侵害他人人身 权利或财产权利的行为,违反契约行为、侵害他人人身权利或财产权利的 刑事犯罪行为也囊括其中。随着历史演进,侵权行为的内涵外延都有所改 变。现代,无论东西方国家,侵权行为与犯罪行为“分道扬镳,完全分化, 刑事责任之目的系制裁反社会性的行为,旨在防止将来犯罪动机之发生; 重视主观情事,以处罚故意为原则,过失为例外” ; “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 以填补损害为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时间管理课件观后感
- 八年级家长会学生发言稿
- 语言康复家长课件
- 中班画妈妈课件
- 2025版个人工业厂房买卖合同样本
- 2025版科技企业债券发行与风险控制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离婚冷静期法律援助与离婚程序全程服务协议
- 2025版架子工工程安全责任保险合同样本
- 2025承包合同下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企业年会场地及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农机驾驶维修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至2030中国会议平板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有效策略与实施路径评估报告
- 2025年《工会基础知识》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幼儿园教师岗位聘任协议(含资格认证及薪酬激励)
- 2025年江苏省靖江市辅警招聘考试试题题库及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机械加工投标技术方案(3篇)
- 2025年高考化学试卷真题完全解读(河北卷)
- 成都东部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2024
- 银行收息管理办法
- 海外房产投资项目方案(3篇)
- 肺癌的护理新进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