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2万吨碳纤维结构件项目建议书_第1页
年产2万吨碳纤维结构件项目建议书_第2页
年产2万吨碳纤维结构件项目建议书_第3页
年产2万吨碳纤维结构件项目建议书_第4页
年产2万吨碳纤维结构件项目建议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泓域咨询MACRO/ 年产2万吨碳纤维结构件项目建议书第一章 概述一、项目概况(一)项目名称年产2万吨碳纤维结构件项目随着碳纤维技术的不断发展,碳纤维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需求也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25年,全球碳纤维需求总量将达到26.23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9.95%;预计2020年国内碳纤维需求将达到2.5万吨左右,年均增长速率约15.5%。在市场规模增长方面,国外已经成熟运用的航空航天和工业领域将成为未来国内市场的主要增长来源。(二)项目选址某某新兴产业示范基地项目选址应符合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项目占地使用规划的要求,同时具备便捷的陆路交通和方便的施工场址,并且与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保护相一致。(三)项目用地规模项目总用地面积53866.92平方米(折合约80.76亩)。(四)项目用地控制指标该工程规划建筑系数76.94%,建筑容积率1.33,建设区域绿化覆盖率7.43%,固定资产投资强度164.99万元/亩。(五)土建工程指标项目净用地面积53866.92平方米,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41445.2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1643.00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主体工程54532.78平方米,项目规划绿化面积5326.21平方米。(六)设备选型方案项目计划购置设备共计148台(套),主要包括:放丝架、网眼板、导轮、浸胶槽、预成型模、加热模、冷却水槽、牵引机、卷绕装置、线芯合成机、拌合机、液压机、试验仪等,设备购置费4799.61万元。(七)节能分析1、项目年用电量1121223.48千瓦时,折合137.80吨标准煤。2、项目年总用水量36059.54立方米,折合3.08吨标准煤。3、“年产2万吨碳纤维结构件项目投资建设项目”,年用电量1121223.48千瓦时,年总用水量36059.54立方米,项目年综合总耗能量(当量值)140.88吨标准煤/年。达产年综合节能量39.74吨标准煤/年,项目总节能率25.57%,能源利用效果良好。(八)环境保护项目符合某某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发展规划,符合某某新兴产业示范基地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对产生的各类污染物都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内,项目建设不会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九)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项目预计总投资17262.2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3324.5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7.19%;流动资金3937.6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2.81%。(十)资金筹措该项目现阶段投资均由企业自筹。(十一)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预期达产年营业收入36797.00万元,总成本费用27909.34万元,税金及附加362.57万元,利润总额8887.66万元,利税总额10476.11万元,税后净利润6665.74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3810.36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51.49%,投资利税率60.69%,投资回报率38.61%,全部投资回收期4.09年,提供就业职位735个。(十二)进度规划本期工程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项目承办单位组建一个投资控制小组,负责各期投资目标管理跟踪,各阶段实际投资与计划对比,进行投资计划调整,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确保该项目建设目标如期完成。实行动态计划管理,加强施工进度的统计和分析工作,根据实际施工进度,及时调整施工进度计划,随时掌握关键线路的变化状况。二、项目评价1、本期工程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要求,符合某某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及某某新兴产业示范基地碳纤维结构件行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政策;项目的建设对促进某某新兴产业示范基地碳纤维结构件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2、xxx有限公司为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拟建“年产2万吨碳纤维结构件项目”,本期工程项目的建设能够有力促进某某新兴产业示范基地经济发展,为社会提供就业职位735个,达产年纳税总额3810.36万元,可以促进某某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稳定,为地方财政收入做出积极的贡献。3、项目达产年投资利润率51.49%,投资利税率60.69%,全部投资回报率38.61%,全部投资回收期4.09年,固定资产投资回收期4.09年(含建设期),项目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引导民间投资参与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要求广泛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为推动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实施,中央财政在工业转型升级资金基础上整合设立了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资金。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重点解决产业发展的基础、共性问题,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产业向纵深发展。重点支持制造业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展,加强产业链条关键环节支持力度,为各类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产业和技术支撑。undefined紧紧抓住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2015年,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6%,位居全省第一。发明专利申请量达24197件,发明专利授权量达548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件,均位居全省前列。我市已经拥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6家,国家、省级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10家,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9家,省级外资研发中心41家,省级国际技术转移中心8家,入选“全省重点企业研发机构”84家。三、主要经济指标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平方米53866.9280.76亩1.1容积率1.331.2建筑系数76.94%1.3投资强度万元/亩164.991.4基底面积平方米41445.211.5总建筑面积平方米71643.001.6绿化面积平方米5326.21绿化率7.43%2总投资万元17262.272.1固定资产投资万元13324.592.1.1土建工程投资万元5250.442.1.1.1土建工程投资占比万元30.42%2.1.2设备投资万元4799.612.1.2.1设备投资占比27.80%2.1.3其它投资万元3274.542.1.3.1其它投资占比18.97%2.1.4固定资产投资占比77.19%2.2流动资金万元3937.682.2.1流动资金占比22.81%3收入万元36797.004总成本万元27909.345利润总额万元8887.666净利润万元6665.747所得税万元1.338增值税万元1225.889税金及附加万元362.5710纳税总额万元3810.3611利税总额万元10476.1112投资利润率51.49%13投资利税率60.69%14投资回报率38.61%15回收期年4.0916设备数量台(套)14817年用电量千瓦时1121223.4818年用水量立方米36059.5419总能耗吨标准煤140.8820节能率25.57%21节能量吨标准煤39.7422员工数量人735 第二章 项目建设单位一、项目承办单位基本情况(一)公司名称xxx投资公司(二)公司简介公司全面推行“政府、市场、投资、消费、经营、企业”六位一体合作共赢的市场战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积极响应政府城市发展号召,融入各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在商业模式思路上领先业界,对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公司及时跟踪客户需求,与国内供应商进行了深入、广泛、紧密的合作,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和新科技在全球信息化的浪潮中持续发展,致力成为业界领先且具鲜明特色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专业提供商。公司建立了产品开发控制程序、研发部绩效管理细则等一系列制度,对研发项目立项、评审、研发经费核算、研发人员绩效考核等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了良好的研发工作运行环境。公司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随着新项目的建设及未来产能扩张,将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建设、生产、研发、销售、管理等环节中。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公司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不具备明显优势。未来公司将通过自我培养和外部引进来壮大公司的高端人才队伍,提升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发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最早从事碳纤维研发的机构主要为中科院山西煤化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化学研究所(北京)。五十多年来我国碳纤维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但发展速度相比发达国家仍然进展缓慢。近十五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国内碳纤维产业取得了重大突破,碳纤维及应用领域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程度出现了加速发展的势头,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阶段,在国内初步形成了以江苏、山东和吉林等地为主的碳纤维产业聚集地。根据数据统计,2006年至2017年,我国碳纤维的产能总体呈增长的趋势,2006年至2009年碳纤维增长的速度较快,复合增长率达到73.41%,2010年增速明显放缓,2011年增速有所提升,到2015年达到16,500吨,据有关机构测算,2017年理论产能同比大幅增长44%,达到26,000吨。目前我国生产的碳纤维全部为小丝束,其中12K占比超过90%,1K、3K、6K各有产量。二、公司经济效益分析上一年度,xxx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335.19万元,同比增长23.42%(4428.09万元)。其中,主营业业务碳纤维结构件生产及销售收入为19080.19万元,占营业总收入的81.77%。上年度营收情况一览表序号项目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合计1营业收入4900.396533.856067.155833.8023335.192主营业务收入4006.845342.454960.854770.0519080.192.1碳纤维结构件(A)1322.261763.011637.081574.126296.462.2碳纤维结构件(B)921.571228.761141.001097.114388.442.3碳纤维结构件(C)681.16908.22843.34810.913243.632.4碳纤维结构件(D)480.82641.09595.30572.412289.622.5碳纤维结构件(E)320.55427.40396.87381.601526.422.6碳纤维结构件(F)200.34267.12248.04238.50954.012.7碳纤维结构件(.)80.14106.8599.2295.40381.603其他业务收入893.551191.401106.301063.754255.00根据初步统计测算,公司实现利润总额6186.23万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903.16万元,增长率17.10%;实现净利润4639.67万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536.70万元,增长率13.08%。上年度主要经济指标项目单位指标完成营业收入万元23335.19完成主营业务收入万元19080.19主营业务收入占比81.77%营业收入增长率(同比)23.42%营业收入增长量(同比)万元4428.09利润总额万元6186.23利润总额增长率17.10%利润总额增长量万元903.16净利润万元4639.67净利润增长率13.08%净利润增长量万元536.70投资利润率56.63%投资回报率42.48%财务内部收益率22.73%企业总资产万元35736.54流动资产总额占比万元34.80%流动资产总额万元12438.04资产负债率41.26% 第三章 背景、必要性分析一、产业发展分析(一)产业政策分析(1)2016年11月29日,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6】67号),要求重点突破国产碳纤维的低成本制备技术、高端领域碳纤维制备技术,使高强、高强中模、高模、和高模高强碳纤维主要产品满足应用需求;同时,显著提升国产化装备的设计制造和二次改造升级能力,实现国产碳纤维产品系列化、工艺多元化、产能规模化,实现碳纤维制备技术从跟踪创新到原始创新的跨越,使国产碳纤维技术、产品性能、生产成本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具备产业竞争力;培育三到五家碳纤维龙头企业,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碳纤维制造及应用产业链结构,形成碳纤维制备技术与产品有序竞争。面对新的形势,“十三五”期间,我国的碳纤维产业将进入一个以发展高效低成本制备技术为核心,围绕重大应用工程,构建碳纤维制备与应用产业链,提升产业集成度和行业竞争力的历史时期。(2)2015年5月8日,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碳纤维被列为关键战略材料之一,并要求到2020年,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要满足大飞机技术要求,国产碳纤维用量要达到4000吨以上;到2025年高性能碳纤维基本实现自主保障。(3)工信部于2013年10月22日发布的加快推进碳纤维行业发展行动计划(工信部原【2013】426号)确定了碳纤维发展目标,提出:“经过三年努力,初步建立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体系,碳纤维的工业应用市场初具规模。聚丙烯腈(PAN)原丝、高强型(注1)碳纤维的产品质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高强型碳纤维单线产能产量达到千吨级并配套原丝产业化制备,高强中模型碳纤维实现产业化,高模型和高强高模型碳纤维突破产业化关键技术;扩大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市场,基本满足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市场需求;碳纤维知识产权创建能力显著提升,专利布局明显加强;碳纤维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我国碳纤维技术创新、产业化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达到国际水平。碳纤维品种规格齐全,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工业对各类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品的需求;初步形成2-3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碳纤维大型企业集团以及若干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产业链完善的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集聚区。”(4)工信部于2011年7月1日发布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工信部科【2011】320号)以及于2013年9月4日发布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3)(工信部科【2013】335号)均提及高性能碳纤维产业核心技术:“熔体静电纺丝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碳纤维原丝、预氧化丝、碳化等一体化研发技术;预氧化炉、大型碳化炉等装备关键技术;千吨级装备稳定运转技术;T700、T800等品种的开发技术;碳纤维高强高模系列品种开发技术;千吨级对位芳纶纤维的产业化技术;高强高模聚乙烯等纤维品种产业化技术。”工信部于2015年11月12日发布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5)对碳纤维核心技术进一步明确:“大型、高效聚合导热体系;高稳定化干喷湿法纺丝及高倍牵伸工艺;快速均质预氧化技术和高效节能预氧化碳化装备;干喷湿纺碳纤维表面处理技术及与不同树脂基体、不同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相匹配的系列化油剂和上浆剂。”工信部于2017年10月18日研究提出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7年),提出优先发展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其中包括“汽车低成本专用碳纤维开发关键技术”、“干喷湿法纺高性能碳纤维技术”、“碳纤维复合材料废弃物低成本回收及再利用技术”等。(5)工信部于2016年10月18日发布的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加快开发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等高端产品,加强应用研究。重点发展高强和高模碳纤维、对位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纤维等高端产品。重点突破高强碳纤维的低成本、连续稳定、规模化生产技术,加快高强中模、高强高模级碳纤维产业化突破。(6)2017年1月23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制定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提出了对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关键战略材料的发展方向,即“突破材料及器件的技术关和市场关,完善原辅料配套体系,提高材料成品率和性能稳定性,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应用。”(7)2017年4月28日,国家科技部正式印发“十三五”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出以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温合金为核心,突破结构与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的关键共性技术,提升先进结构材料的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8)2017年11月20日,国家发改委制定了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提出了要提升先进复合材料生产及应用水平,重点发展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应用。(二)行业发展有利因素(1)全球超万亿市场空间,国内增长空间巨大。随着碳纤维技术的不断发展,碳纤维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需求也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25年,全球碳纤维需求总量将达到26.23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9.95%;预计2020年国内碳纤维需求将达到2.5万吨左右,年均增长速率约15.5%。在市场规模增长方面,国外已经成熟运用的航空航天和工业领域将成为未来国内市场的主要增长来源。(2)碳纤维的发展适应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发展需要碳纤维产业是国家鼓励的基础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国内碳纤维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为实现军事和民用重大装备的自主保障,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多项产业政策,支持碳纤维产业的发展。在国家多项政策支持以及国家相关部委及地方政府等多部门重点扶持下,国内碳纤维产业发展迅速,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将起到重要的作用。(3)碳纤维应用领域广阔,是我国亟需的战略新兴材料高性能碳纤维产品具有质轻、高强度、高模量、导电、导热、耐高温、耐腐蚀、抗冲刷及溅射以及良好的可设计性、可复合性等一系列其他材料所不可替代的优良性能,是一种与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密切相关的关键材料,是战略核武器和新一代战斗机等先进武器装备以及发展新型卫星、飞船等国防高技术必不可少的战略新兴材料。二、项目建设背景1、我国制造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以特色优势产业为代表的传统动力持续修复,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逐渐推行,以制造业为重点的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日益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为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找出了方向。但制造业转型升级仍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潜在风险隐患增多,产业竞争压力加大,迫使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继续集中力量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抓住时间窗口加速推进制造强省建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和现在所处关口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不仅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指明方向、提出任务,也为我市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了一些路径选择。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加快现代服务业、新动能培育、民生急需领域相关产业发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强化基础研究,加大研发投入,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我国正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刻,将过去的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工业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目标,这就是中央提出的质量变革、动力变革以及效率变革。提高工业增加值不单是靠量的积累,而是要靠质的提高,提高工业增加值的功夫要下在“三去一降一补”上,靠质量、品种、品牌提升工业价值,从低端迈向中高端;抓住重要技术经济指标,在提高效率上下功夫,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单位GDP能耗及降低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提升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带领作用,尤其要紧紧抓住智能制造,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2、技术创新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技术创新会对产业发展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产业发展又能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产业投资,激发技术进步。因此,必须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围绕关键技术攻关,鼓励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赢得市场竞争优势,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多种不确定性,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技术创新模式,常用的模式有外溢模式、联盟模式、大规模制定模式、供应模式等,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综合实力、技术创新资源、风险防控能力等关键因素,选择适宜的技术创新模式完成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引领带动作用。抓住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抢占了发展先机,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项目承办单位已经形成了广阔的视野和集成外部技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公司成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开展集成创新,实现了相对项目产品设计、制造、工艺、检验、调试等服务流程,完成了项目产品产业化制造的各项准备工作。投资项目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将项目产品制造列为鼓励类项目。投资项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因此,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工业园区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管理体制、土地、资金、招商引资体系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趋势下,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园区转型和升级成为必由之路。三、必要性分析1、经济新常态,需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就是要补短板,把该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就是要强实体,把该给的政策给足,夯实发展的微观基础。新常态是新的探索,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以改革开路,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更好地改善民生。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消费、投资、出口、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势必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但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的基础、条件和动力在于:一方面,我国经济有巨大潜力和内在韧性。这种潜力和韧性来自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所蕴含的扩大内需强劲需求;来自我国地域幅员辽阔且产业类型多样,经济的支撑非独木一根,而是“四梁八柱”;来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蕴藏着无穷创意和无限财富;来自多年来我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积累的丰富经验。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正在源源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十二五”期间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各方面改革呈现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给经济发展注入了持续强劲的动能。能不能认清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是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面对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地各部门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产业结构的水平要从低端、中端逐步走向中高端,对冲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今后,我国应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出路是创新,要通过创新使我国企业从价值链和产业链的低端走向中高端,这涉及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创新。通过营造实业能致富,创新致大富的环境,培育宽容失败、鼓励冒险、兼容并包的创新创业文化,推动合作创新和发展平台经济,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加速产业转移园区扩能增效,提升产业转移承接力。加速产业集聚,推动县域产业园区依托资源优势打造专业园区,着力扶持我市产业转移重点园区成为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实施传统产业提升行动,充分发挥国家、省、市三级扶持政策的作用,实施以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为核心的传统产业改造工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工业成为我省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领域、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的主要阵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也必须清醒认识,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我省工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进一步凸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又亟待解决,原来以低端产业、低附加值产品、低层次技术、低价格竞争为主的发展路子难以为继。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这是有效化解我省工业发展过程中各种困难和挑战的有效手段,是实现工业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也是推动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之举。必须看到,经济形势越严峻,工业发展越困难,同时也蕴藏着转型升级的先机,应当化挑战为机遇,化被动为主动,化压力为动力,把工业转型升级这项紧迫、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视野中,放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格局中,放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互动的大背景下,深刻认识,科学规划,扎实推进。2、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全面启动,诸如降低企业税费、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企业创新能力、鼓励创新创业等更有针对性,更有力度的改革举措和配套政策不断推出,将为我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实体经济活力提供积极有效的动力。考虑到项目建设地的投资环境、劳动力条件和政策优势,项目承办单位决定在项目建设地实施投资项目建设,投资项目的生产规模和工艺技术装备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丰富产品品种并可以配合其他相关产品形成突出优势,使市场占有率以及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项目建设所选区域交通运输条件十分便利,拥有集公路、铁路、航空于一体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物流运输方便快捷,为投资项目原料进货、产品销售和对外交流等提供了多条便捷通道,对于项目实现既定目标十分有利。四、建设地经济发展概况地区生产总值2114.30亿元,比上年增长9.8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9.14亿元,增长8.59%;第二产业增加值1310.87亿元,增长7.79%第三产业增加值634.29亿元,增长7.4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6.19亿元,同比增长6.2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43.18亿元,同比增长7.52%。国税收入341.41亿元,同比增长8.40%;地税收入亿元35.56,同比增长6.66%。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09%。其中,食品烟酒上涨1.03%,衣着上涨0.74%,居住上涨0.80%,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90%,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0.89%,医疗保健上涨1.17%,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1.06%,交通和通信上涨1.03%。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692.6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271.20亿元,比上年增长7.11%。规模以上AA、BB、CC、DD(含碳纤维结构件)等主导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192.40亿元,增长8.04%。AA完成增加值458.93亿元,增长11.01%;BB完成工业增加值324.03亿元,增长8.61%;CC完成工业增加值273.10亿元,增长11.13%;DD完成工业增加值147.43亿元,增长7.6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15.99亿元,比上年增长6.67%。实现利润总额870.70亿元,比上年增长11.6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00.78亿元,比上年增长6.40%。其中,建设项目投资完成3608.69亿元,增长6.00%;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92.09亿元,增长10.14%。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完成205.04亿元,同比增长10.25%;第二产业投资完成3116.59亿元,同比增长5.57%;第三产业投资完成779.15亿元,增长6.9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955.23亿元,增长5.02%。民间投资3100.80亿元,增长8.03%。城市基础设施投资533.15亿元,增长11.85%。重点项目870个,完成投资2252.33亿元,增长7.23%。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1.31亿元,比上年增长10.24%。城镇实现零售额1054.53亿元,增长9.78%;乡村实现零售额318.60亿元,增长9.25%。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零售额亿元301.79,增长9.58%。实际利用外资61516.22万美元,同比增长54.75%。外贸进出口总值321.51亿元,同比增长56.05%。其中,出口总值208.98亿元,同比增长58.76%;进口总值112.53亿元,同比增长52.49%。 第四章 市场研究一、国际碳纤维行业分析(1)国际碳纤维行业发展概况20世纪中叶,发达国家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研究碳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最初由于其在结构轻量化中无可替代的材料性能,首先在军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了青睐;1959年,日本大阪工业技术试验所的进藤昭男首先发明了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1964年,英国皇家航空研究所(RAE)的瓦特等人打通了生产高性能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的工艺流程,在纤维的热稳定化过程中施加了张力牵伸,以满足结构的转化,使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成为主流产品,并于20世纪70年代开启民用碳纤维商业化应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碳纤维在民用航空领域的引领下得以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碳纤维生产工艺技术已经成熟,随着碳纤维应用领域的扩大,碳纤维的市场需求急剧增加,碳纤维产业日趋成熟。数据显示,在小丝束碳纤维市场上,日本企业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占到全球产能的49%;在大丝束碳纤维市场上,日本企业所拥有市场份额占到全球产能的52%,美国企业所拥有的市场份额占全球产能的24%,日美两国合计拥有全球76%的大丝束碳纤维生产能力,处于明显的主导地位。(2)国际碳纤维市场及趋势分析随着碳纤维的不断发展,碳纤维在工业领域和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占比也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21年,碳纤维的需求总量将达到18.18万吨,到2025年全世界总体需求有望达到26.23万吨,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9.95%。其中增速最快的工业领域,未来十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2.38%,工业领域碳纤维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将从2016年的67.42%逐步提升至83.91%。航空航天领域的需求在未来5年进入快速发展期,而体育休闲领域在世界范围内应用相对成熟,需求量每年稳定增加。a航空航天领域需求持续增长碳纤维复合材料是大型整体化结构的理想材料。与常规材料相比可使飞机减重20%-40%;复合材料还克服了金属材料容易出现疲劳和被腐蚀的缺点,增加了飞机的耐用性;复合材料的良好成型性可以使结构设计成本和制造成本大幅度降低。航空航天领域对碳纤维的需求主要来自两大方面,一是不断增加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比例,二是新增的飞机订单,预计2021年,航空航天对碳纤维的需求将达到2.29万吨。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在结构轻量化中无可替代的材料性能,在军用航空的应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国外军用飞机从最初将复合材料用于尾翼级的部件制造到今天用于机翼、口盖、前机身、中机身、整流罩等。从1969年起,美国F14A战机碳纤维复合材料用量仅有1%,到美国F-22和F35为代表的第四代战斗机上碳纤维复合材料用量达到24%和36%,在美国B-2隐身战略轰炸机上,碳纤维复合材料占比更是超过了50%,用量与日俱增。采用复合材料构件不仅可实现轻量化和设计自由度大,而且可以整体成型,减少零件数量,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我国军用飞机的复合材料应用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随着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国防航空航天上应用比例的增加、装备列装数量增加以及装备换代更新的需要,后期国防事业对碳纤维的需求将逐年增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碳纤维复合材料开始应用在客机上的非承力构件,在早期的A310、B757和B767上,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占比仅为5%-6%,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碳纤维复合材料逐渐作为次承力构件和主承力构件应用在客机上,其质量占比也开始逐步提升,到A380时,复合材料占比达到23%,具体应用在客机主承力结构部件如主翼、尾翼、机体、中央翼盒、压力隔壁等,次承力结构部件如辅助翼、方向舵及客机内饰材料等,开创了先进复合材料在大型客机上大规模应用的先河。而最新的B787和A350,复合材料的用量达到了50%以上,有更多部件使用碳纤维,例如机头、尾翼、机翼蒙皮等,使用量大大提升。在飞机订单方面,A350截至2015年10月有783架订单,波音的B787更是超过一千架,中国的C919飞机尽管复合材料使用不足20%,但订单数量也已经超过400架。航空飞机的巨大需求足以支撑未来长期的碳纤维需求。此外,近年来无人机(UAV)包括无人作战机(UCAV)发展迅速,由于低成本、轻结构、高机动、大过载、高隐身、长航程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其对减重的迫切需求,复合材料的使用比例基本是所有航空器中最高的,美国全球鹰(GlobalHawk)高空长航时无人侦察机共用复合材料达65%,先进无人机复合材料的用量更是不断提升,X-45C、X-47B、“神经元”、“雷神”上都运用了90%的复合材料。近年来无人机除广泛用于军事用途外,在灾情巡逻、环境监控、大地测量空中摄影及气象观察等民用领域的用途越来越广,随着这些飞机逐渐形成批量生产,复合材料在无人机上的用量会继续增加。在航天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不仅符合航天技术对结构材料减轻质量的要求,还符合对结构材料具有高比模量和高比强度的要求,具有性能和功能的可设计性,被大量应用。此外,航天飞行器的重量每减少1公斤,就可使运载火箭减轻500公斤,因此,在航空航天工业中普遍采用先进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美国、欧洲的卫星结构质量不到总重量的10%,原因就在于广泛使用了高性能复合材料。目前卫星的微波通信系统、能源系统和各种支撑结构件等已经基本做到了复合材料化。在运载火箭和战略导弹方面,碳纤维复合材料以其优异的性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与发展,先后成功用于“飞马座”、“德尔塔”运载火箭、“三叉戟”(D5)、“侏儒”导弹等型号;美国的战略导弹MX洲际导弹,俄罗斯战略导弹“白杨”M导弹均采用先进复合材料发射筒。b大功率、长叶片需求加速风电叶片碳纤维化风力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之一,先于光伏发电受到全球各国的青睐。自20世纪80年代商业化发展以来,经历了全球化的高速增长。2017年全球市场新增容量超过52.5GW,全球累计容量达到539GW。根据GWEC的预测,到2022年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840GW。风电未来的发展方向,除了向新兴地区,如拉美、非洲等地开拓市场之外,低速风机和海上风机将逐渐成为行业热点。出于经济性考虑,当前主流的叶片为玻璃钢材质(GFRP),但随着低速风机和海上风机的不断发展,叶片长度的不断增加,部分结构使用碳纤维或碳纤/玻纤混合材料在综合成本上将更具优势。根据测算,40米以上的风电叶片中关键结构如梁帽、主梁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一方面可使叶片自重减少38%,成本降低14%;另一方面提高叶片抗疲劳性能,提高输出功率,以碳纤维为材质可更容易生产出大直径和自适应的风电叶片。c汽车行业革新带来碳纤维行业需求随着排放标准趋严及低碳生活被人们普遍接受,节能减排已成为汽车工业的重要研究课题,在能源革新有限的情况下,轻量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碳纤维具有比模量和比强度高、减重潜力大、安全性好等突出优点,是汽车轻量化最佳选择。欧洲铝协研究数据表明,若汽车整车质量降低10%,燃油效率可提高6%8%;具体从绝对量来说,汽车重量每降低100kg,每百公里可节约0.6L燃油,二氧化碳排放可减少约10g/Km。自1953年世界上第一辆全复合材料车身的汽车GMCorvette制造成功以后,随着复合材料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车身、尾翼、汽车底盘、发动机罩、汽车内饰等各个地方。宝马i3大批量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减重约250-350公斤,为量产汽车轻量化树立了成功榜样。在这之后,宝马又于2016年推出了拥有业内最先进车体结构的7系轿车,将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到最能发挥其效用的部位,更兼顾了性能和成本的平衡。尽管从重量看来,碳纤维复合材料仅占7系轿车车体结构的3%,但它却贡献了40kg的减重,满足了提升能效的设计目标。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大行其道的今天,市场对汽车的轻量、节能、环保等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汽车工业轻量化需求推动下,2009年以来全球汽车工业领域对碳纤维的需求量呈上升趋势,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工业领域应用比例的不断提高。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保守估计,未来汽车工业领域的碳纤维需求量将保持7%的规模增速,按照这一增速预测,到2018年全球碳纤维在汽车工业领域的需求量将在8,600吨左右。知名咨询调研机构LuxResearch在2015年2月发布最新报告称,随着材料技术的飞速发展,到2020年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市场估值预计将达到60亿美元,到2025年,碳纤维复合材料将有望成为全球汽车市场的主流配置。二、国内碳纤维行业分析(1)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概况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发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最早从事碳纤维研发的机构主要为中科院山西煤化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化学研究所(北京)。五十多年来我国碳纤维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但发展速度相比发达国家仍然进展缓慢。近十五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国内碳纤维产业取得了重大突破,碳纤维及应用领域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程度出现了加速发展的势头,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阶段,在国内初步形成了以江苏、山东和吉林等地为主的碳纤维产业聚集地。根据数据统计,2006年至2017年,我国碳纤维的产能总体呈增长的趋势,2006年至2009年碳纤维增长的速度较快,复合增长率达到73.41%,2010年增速明显放缓,2011年增速有所提升,到2015年达到16,500吨,据有关机构测算,2017年理论产能同比大幅增长44%,达到26,000吨。目前我国生产的碳纤维全部为小丝束,其中12K占比超过90%,1K、3K、6K各有产量。(2)国内碳纤维市场分析根据数据统计,自2010年起,国内碳纤维需求呈增长趋势,2017年需求量约为23,500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防工业战略地位的进一步提升,未来几年我国碳纤维需求量将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预计到2022年国内碳纤维的需求将达到48,200吨。目前国内碳纤维在航空航天、体育休闲和工业应用三大领域中体育休闲占绝大多数,而在民用航空、交通工具、新能源装备、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应用虽然已经开始起步,但应用水平偏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设计水平不足,配套的材料缺乏,相关的应用标准体系不健全,导致应用领域窄。此外,树脂、上浆剂等配套材料品种少、性能不足,复合材料用辅助原料还不能完全实现自主供给,部分品种还依赖进口等,不仅制约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高端制品上的应用,同时还严重影响着国产碳纤维的市场应用。未来随着我国基础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碳纤维在航空航天和工业领域的应用比例将得到提高,需求结构向国外靠拢。据统计,目前国内碳纤维市场中,国产碳纤维自给率只有20%左右,对外依存率达到80%,国外碳纤维企业通过技术及价格优势打压国内碳纤维企业,使我国的碳纤维市场长期受制于欧美及日本等国家。高性能碳纤维作为敏感的国防战略新材料,其价格不仅仅只遵循市场规律,还与供需两端国家的国防政策有关。随着国产高性能碳纤维技术和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为确保国防安全,避免长期受制于人和国外企业垄断国内市场,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国产高性能碳纤维在航空航天等国防领域的广泛应用。未来我国国防新装备需求的不断增长及国家军民融合政策的不断深化,国产高性能碳纤维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目前,区域内拥有各类碳纤维结构件企业537家,规模以上企业21家,从业人员26850人。截至2017年底,区域内碳纤维结构件产值166771.78万元,较2016年144666.71万元增长15.28%。产值前十位企业合计收入80315.16万元,较去年70230.12万元同比增长14.36%。区域内碳纤维结构件行业经营情况项目单位指标备注行业产值万元166771.78同期产值万元144666.71同比增长15.28%从业企业数量家5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