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美学第一章.doc_第1页
园林美学第一章.doc_第2页
园林美学第一章.doc_第3页
园林美学第一章.doc_第4页
园林美学第一章.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美学概论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一节 关于美学一、美学定义1、美学美学(Aesthetics)一词由德国理性派哲学家鲍姆加通(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于1750年出版的美学中首先使用。因此,鲍被尊为美学之父。鲍姆加通将美学界定为“感性认知的科学”,在这里,美学首先要处理的并非艺术,而是认识论。半个世纪后,另一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将美学明确地理解为“艺术的哲学”,更精确地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黑格尔认为:美学比较精确的意义是研究感觉和情感的科学,我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第一卷P3-4)。数十年后,康拉德费德勒提出了截然相反的定义,认为“美学不是艺术的理论”,“美和艺术的结合”毋宁说是“美学领域的第一谬误”。由此可见,每穴这一概念历来是含混不清的和不确定的。总之,美学涉及感性,有时涉及美,有时涉及自然,有时涉及艺术,有时涉及知觉,有时涉及判断,有时涉及知识。2、审美“审,谓祥观其道也。”(荀子非相),“审,知也”,故审美可理解为感知美。在英语中美学和审美是同一个词。“审美”理当交相意指感性的、愉悦的、艺术的、幻觉的、虚构的、形构的、虚拟的、游戏的以及非强制的,如此等等。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Undoing Aesthetics)审美的双重性质感觉和知觉:因为感知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感性与快乐相联系,属情感性质;另一方面知觉与客体相联系,属认知性质。审美感觉:并不是一切感性的东西,一切感觉或快感都是审美的感觉,审美感觉不是低层次的,为生命利所益驱动的本能快感,而是一种高层次的快感。比如说,爱的行为,而不是本能的满足。本能的快感可以比作一座房舍的底楼,审美快感相当于其上的某一层。这种快感判断客体并非出于需要和有用,而是出于美、和谐、崇高和优雅。审美知觉:一般来说较少指涉因素,而更多指涉因素之间的关系,指涉连接和对比、和谐与联系、反向的支撑以及类比。审美知觉关注它们的协调。审美知觉发生在冥想的形式之中。审美知觉不是实践导向,而是观照式的;不是实用的,而是理论的。这可以引向诸如“脱离实践”、“非现实”和“出世”一类涵义。在美学范围内,“美”指向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审美对象,第二层含义是审美性质(素质),第三层含义则是美的本质、美的根源。美的本质问题:1、古典主义:美在物体的形式(古希腊艺术所表现的最高的美的理想:“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文克尔曼古代造型艺术史)2、新柏拉图主义和理性主义:美在完善3、英国经验主义:美感即快感,美即愉快4、德国古典美学: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以康德为代表:5、俄国现实主义:美是生活二、美学的基本特征(一)、美学的研究对象:1、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2、黑格尔认为,美学是艺术哲学,确切地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3、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大于美,因该包括整个艺术理论;4、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二)美学研究的范围:1、审美主体美感研究:美感的产生和发展;美感的性质和特征;美感的心理要素。2、审美客体美的研究:美的本质、美的形态、美的范围3、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审美创造的研究:以艺术为中心的物质现实和人本身的审美性质的创造,艺术哲学,技术美学,审美教育。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和美的教育。(三)美的形态?1、自然美2、社会美3、艺术美4、形式美5、科学美(四)美感的特征1、直觉性:感性对象;视觉、听觉;以直觉融合感性和理性2、情感体验性:整体性特征;个性化特征;形象化的情感3、精神的愉悦性:高级精神愉悦;超越了快感的精神愉悦;个人审美的“非功利性”与美感社会功能性的统一。(五)美感的心理结构1、智力结构2、意志结构3、美感心理结构(六)美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1、美学与哲学:美学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哲学是美学的基础,不同流派的哲学产生相应的美学流派2、美学与伦理学3、美学与心理学4、美学与自然科学真善美知识意志情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行为、制度、道德、人文科学艺术认识论伦理学美学描述语言事实世界指令语言价值世界感觉语言心理世界(七)园林美学的基本特征:1、园林美学属于实用美学范畴;2、园林美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四种形态美的综合。(园林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涉及视觉艺术、文学艺术、建筑艺术) 美学体系 Top第二节 西方美学 照字面看,美学当然就是研究美。但是过去学者对此久有争论。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在一七五O年才把它看作一门独立的科学,给它命名为“埃斯特惕克”(Aesthetics)。这个来源于希腊文的名词有感觉或感性认识的意义。他把美学看作与逻辑是对立的。逻辑研究的是抽象的名理思维,而美学研究的是感性思维或形象思维。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还是比较近的事,这并不等于说,此前就没有美学思想。人类自从有了历史,就有了文艺;有了文艺,也就有了文艺思想或美学理论。就西方来说,在古希腊雕塑、史诗和悲剧鼎盛时代,柏拉图就已经在理思国里着重地讨论了文艺及其政治影响。他还写了一篇专门论美的对话大希庇阿斯。接着他的门徒亚里斯多德就写了诗学和修辞学。从此这两位大哲学家就为后来西方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从历史发展看,西方美学思想一直在侧重文艺理论,根据艺创作实践作出结沦,又转过来指导创作实践。正是由于美学也要符合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回到实践这条规律,它就必然要侧重社会所迫且需要解决的文艺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美学必然主要地成为文艺理论或“艺术哲学”。艺术美是美的最高度集中的表现,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文艺也应该是美学的主要对象。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体解剖有助于对猴体解剖的理解,研究了最高级的发达完备的形式,就不难理解较低级的发达较不完备的形式。这个观点并不排除对自然美和现实美的研究。过去一些重要的美学家大都涉及自然美,但是也大都从文艺角度去对待自然美,并不把这两种美当作两个不可统一的对立面。美学理论既然是文艺实践的总结和指导,对于某一时代文艺的理解就必有助于对该时代美学思想的理解,反过来说也是如此。美学必须结合文艺作品来研究,所以它历来是和文艺批评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成为文艺批评的附庸。西方有些著名的美学家首先是文艺批评家,如贺拉斯、布瓦罗、狄德罗、莱辛、丹纳和别林斯基都是些著例。随着人类文化的进展,文艺日益成为自觉的活动,最好的文艺批评家往往是文艺创作者本人。诗和戏剧方面的歌德,绘画方面的达芬奇和丢勒,雕刻方面的罗丹,小说方面的巴尔扎克和福楼拜等大师,在他们的谈话录、回忆录、书信集或专题论文里都留下了珍贵的文艺批评,其所以珍贵,是因为他们是从亲身实践经验出发的。其次,美学实际上是一种认识论,所以它历来是哲学的一个附属部门。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托马斯亚昆那一直到康德和黑格尔,西方著名的美学家部是些哲学家。美学在西方大学里过去大半部设在哲学系,甚至有时就附属在哲学这门课里,因为它是作为一种认识论看待的。一、古希腊文明与美学思想的萌芽(一)古希腊文明概述希腊美学思想,就有历史记载可凭的来说,发源于公元前六世纪,极盛于公元前五世纪到四世纪,即柏拉图和亚理斯多德的时代。 西方古代文化发源干地中海沿岸,特别是地中海东部爱琴海一带的岛屿以及希腊半岛(巴尔干半岛)。这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公元前三千纪到二千纪,发生过民族大迁徙,在希腊南部发展出古典文化的民族大半是由爱琴海各岛屿以及由半岛北部移来的。希腊早期的生产主要是农业。由于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对自由民的强取豪夺,财产日渐分化,农业的发展日渐趋向土地集中,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土地贵族阶级。到了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即我们要研究的美学起源的时代,希腊经济基础开始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于战争的频繁(其中最长久的是波斯战争,这是由于雅典势力扩张到小亚细亚,和波斯发生利益冲突所引起的),交通的发达,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象雅典那样拥有海港的城邦里,农业经济日渐转到工商业经济。这就带来阶级力量对比的改变:原来经营农业的贵族奴隶主日趋没落,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日渐上升,这新兴阶级代表当时进步的力量,与地主贵族阶级争夺政权。这就形成两大政党民主党与贵族党,所谓“民主”也只是“有限的民主”,即奴隶主内部的民主。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这两党力量的对比在希腊各城邦之中并不平衡。就两个最强盛的城邦斯巴达和雅典来说,斯巴达还主要靠农业,所以贵族党占优势;雅典主要靠利润较大的工商业,所以民主党占优势。希腊各城邦(一般很小,只有几万人口)大半环绕着斯巴达和雅典,形成贵族党和民主党两个对立的阵营,斗争往往很尖锐,酿成绵延不断的内部战争。希腊文艺家和思想家在政治上也有这两种不同的倾向,在我们所要研究的美学思想家之中,大半属于贵族党。 流传下来的古希腊文化主要是奴隶主的文化。他们靠奴隶劳动,所以有从事文化活动的“自由”。希腊文化起源是很早的。希腊民族在原始公社和氏族社会阶段,就已经有一套丰富而完整的神话。这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美学在西方一开始就是哲学的一个部门。希腊文艺到了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在雅典达到了它的黄金时代,即所谓伯利克里斯时代,但是也就在这个时代,希腊文化由传统思想统治转变到自由批判,由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三大悲剧家中最后的欧里庇得斯就常向哲学家请教,在作品中对现实社会问题进行尖锐的批判,喜剧家亚理斯多芬的作品也时常流露自由批判的精神。从此哲学就日渐占上风,一系列的卓越的哲学家,例如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理斯多德,就陆续出现了。由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个原因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便日渐繁荣,这就带动了哲学的研究。其次是工商业的发展所造成的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民主力量的上升)。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向地主贵族阶级争夺政权。这种“民主运动”促成了批评辩论的风气。掌握知识和辩论的本领成为争夺政权者的必备条件,于是就有诡辩学派应运而起。诡辩学派在当时多半站在民主党方面,代表学术上进步力量,批判和辩论的风气是由他们煽起的。希腊思想的对象由自然现象转变到社会问题,主要也应归功于他们。第三,由于希腊在贸易和战争中和斐尼基,波斯和埃及各民族发生日益频繁的接触,外来的文化思想对希腊也起了激发哲学思考的作用。 哲学家们既然要注意到社会问题,就势必注意到文艺问题;文艺发展本身也要求理论性的概括,就势必注意到美学问题。希腊美学思想发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极盛于柏拉图和亚理斯多德。(二)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美在对称和比例”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80500)学派盛行于公元前六世纪。他们都是些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当时希腊拉哲学的主要对象还是自然现象,毕达哥拉斯学派以及稍后的赫拉克利特都主要是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问题的。在自然科学中当时哲学家们有一个普遍的企图,就是在自然界杂多现象之中,找出统摄一切的原则或元素。 在美学上,毕达格拉斯学派提出了美是和谐,美在对称和比例的命题,以及音乐理论问题和艺术的心理净化作用等问题,建立了最早的美学理论,其特点是从数的哲学出发对一切美学问题作出宇宙论的解释。毕达哥拉斯学派大半都是数学家,便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数,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这样把事物的一种属性(数),加以绝对化,仿佛把它看成一种先于一切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这就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萌芽。这个基本观点也影响到毕达哥拉斯学派对于美的看法。他们认为美就是和谐。他们首先从数学和声学的观点去研究音乐节奏的和谐,发现声音的质的差别(如长短、高低、轻重等)都是由发音体方面的数量的差别所决定的。例如发音体(如琴弦)长,声音就长,震动速度快,声音就高,震动速度慢,声音就低。因此,音乐的基本原则在数量的关系,音乐节奏的和谐是由高低长短轻重各种不同的音调,按照一定数量上的比例所组成的。这派学者是用数的比例来表示不同音程的创始入,例如第八音程是1:2,第四音程3:4,第五音程2:3。 毕达哥拉斯学派把音乐中和谐的道理推广到建筑、雕刻等其它艺术,探求什么样的数量比例才会产生美的效果,得出了一些经验性的规范。波里克勒特在论法规里就记载了一些这样的规范。例如在欧洲有长久影响的“黄金分割”(最美的线形为长与宽成一定比例的长方形)就是这派发现的。他们有的也认为圆球形最美。这种偏重形式的探讨是后来美学里形式主义的萌芽。这派学者还把数与和谐的原则应用于天文学及研究,形成所谓“诸天音乐”或“宇宙和谐”的概念,认为天上诸星体在遵照一定轨道运动之中,也产生一种和谐的音乐。苏联美学史家阿斯木斯在古代思患家论艺术的序论里评沦这种概念说,“音乐和谐的概念原只是对一种艺术领域研究的结果,毕达哥拉斯学派把它推广到全体宇宙中去因此,连天文学即宇宙学在这派看来,也具有美学的性质”。他们把天体看成圆球形,认为这也是最美的形体。这里可注意的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整个自然界看作美学的对象,并不限于艺术。 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注意到艺术对人的影响。他们提出两个带有神秘色彩的看法,一个是“小宇宙”(人)类似“大宇宙”的看法(近似中国道家“小周天”的看法)。他们认为人体就象天体,都由数与和谐的原则统辖着,人有内在的和谐,碰到外在的和谐,“同声相应”,所以欣然契合。因此,人才能爱美和欣赏艺术。另一个看法是人体的内在和谐可以受到外在的和谐的影响。他们把这个概念应用到医学上去,得出类似中国医学里阴阳五行说的结论。不但在身体方面,就是在心理方面,内在和谐也可以受到外在和谐的影响。他们把音乐风格大体分为刚柔两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可以在听众中引起相应的心情从而引起性格的变化,例如听者性格偏柔,刚的乐调可以使他的心情由柔变刚。艺术可以改变人的性情和性格,所以可以产生教育作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和形式主义的美学思想对柏拉图,普洛丁的新柏拉图主义以及文艺复兴时代专心钻研形式技巧的艺术家们,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三)赫拉克利特“对立造成和谐”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公元前530一470左右)是西方早期哲学中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观点的最大的代表。他的重要著作论自然现在仅存一些残篇断简,其中直接涉及美学的不多。他受过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但是放弃了这派的唯心的和神秘的色彩,明确地走唯物主义的方向。他在自然的杂多现象里寻求统一原则时,认为希腊人所说的地水风火四大原素之中,火是最基本的。自然事物都是处在由地到水到风到火(上升)和由火道风道水到地(下降)的不断转变的过程。这样他就肯定了世界的物质基础和转变的辩证过程。在辩证观点方面,赫拉克利特也认为“自然趋向差异对立,协调是从差异对立而不是从类似的东西产生的”,“结合体是由完整的与不完整的,相同的和相异的,协调的与不协调的因素所形成的”。这个看法虽近似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但却比它迈进了一大步。毕达哥拉斯学派侧重对立的和谐,赫拉克利特则侧重对立的斗争。他说得很明确,“差异的东西相会合,从不同的因素产生最美的和谐,一切都起于斗争。”侧重和谐就是侧重平衡和静止,侧重斗争就是侧重变动和发展,所以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量关系加以绝对化和固定化,而赫拉克利特则强调世界的不断的变动和更新。他认为一切都在变动中,象流水一样,前水已不是后水,没有人能在同一河流里插足两次。这虽是一个一般哲学的观点,对于美学却有着重大意义,相信赫拉克利特的看法,美就不能是绝对永恒的东西。赫拉克利特说过,“最智慧的人和神比起来,无论在智慧、美丽和其他方面,都象一只猴子”,“比起人来,最美的猴子也还是丑的”。这就是美的标准相对性的一种最简短最形象化的说明。赫拉克利特既肯定了美的客观性,又肯定了美的相对性,丰富了对审美对象的辩证解释。(四)德谟克利特“适中是最完美的”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公元前460370左右)是古代唯物思想的重要代表,原子论的创始人。据古代传记,他写过节奏与和谐,论音乐,论诗的美,论绘画等一系列的有关美学的著作,可惜已全部失传。就他的一些断简残篇看,很大部分是谈灵感问题的。他认为“荷马由于生来就得到神的才能,所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伟大的诗篇”;“没有一种心灵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大诗人”。这是古代希腊流行的看法,所以在神话中每门艺术部有护神。不过灵感说与德谟克利特的哲学观点不符合,疑为流传的资料不很可靠。 但是德谟克利特的较重要的贡献在于他的原子论和认识论。根据他的原子论,物体的表面分泌出微细的液粒,通过空气影响人的感官,才使人得到物体的“意象”。这就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还是朦胧的,要得到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理智。在这里他肯定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也指出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正确关系。这就为美学打下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在美学问题上,德谟克利特继承了赫拉克利特的传统,他认为,美在于对称、合度、和谐等数量关系。他尤其重视尺度问题。他说:“适中是最完美的;我既不喜欢过分,也不喜欢不足”,“如果把尺度提高,那么连最美的也会变成最丑的”。如果说,早期希腊美学主要是自然哲学的组成部分,那么,从德谟克利特和智者派开始,美学就从自然哲学逐渐解脱出来,更多地转向了社会问题,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西方美学史教程李醒尘)(五)苏格拉底“如果适用,粪筐也是美的,如果不适用,金盾也是丑的”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399)在西方哲学中起过深刻的影响,却没有留下一部著作。关于他的美学观点,主要的文献是他的门徒克塞纳芬的回忆录。他标志着希腊美学思想的一个很大的转变。此前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等人部主要地从自然科学的观点去看美学问题,要为美找到自然科学的解释;到了苏格拉底才主要地从社会科学的观点去看美学问题,要替美找到社会科学的解释。他把美和效用联系起来,认为美必定是有用的,衡量美的标准就是效用,有用就美,有害就丑。从效用出发,苏格拉底发现美的相对性。例如“盾从防御看是美的,矛则从攻击的敏捷和力量看是美的”。从此可见,同一件东西,对这个效用(例如防御)来说是美的,对另一个效用(例如进攻)来说就不是美的。所以一件东西是美是丑,要看它的效用;效用好坏,又要看用者的立场。因此,美不能说是完全在事物本身,与入无关。阿斯木斯评论到苏格拉底的这一观点时,说过一段很精辟的话:美不是事物的一种绝对属性,不只属于事物,既不依存于它的用途,也不依存于它对其他事物关系的那种属性。美不能离开目的性,即不能离开事物在显得有价值时它所处的关系,不能离开事物对现实人愿望他要达到的目的的适宜性。就这个意义说,“美”和“善”这两个概念是统一的;也就是从这个意义出发,苏格拉底始终一贯地阐明了美的相对性。古代思想家论文艺的序论 在早期希腊,美学是自然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早期思想家们首先关心的是美的客观现实基础、毕达哥拉所学派把美看成在数量比例上所见出的和谐,而和谐则起于对立的统一。从数量比例观点出发,他们找出了一些美的形式因素,如完整(圆球形最美),比例对称(“黄金分割”最美),节奏等等。数的概念经过绝对化,每仿佛就只在形式。赫拉克利特对于辩证观点深入了一步,侧重对立的斗争,因而见出美的发展过程与美的相对性。德谟克利特提出一种唯物主义的原子论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的认识论。 苏格拉底是早期希腊美学思想转变的关键。他把注意的中心由自然界转到社会,美学也转变成为社会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从社会观点指出美的评价标准在于对于人的效用;根据效用标准,他见出美的相对性。从此美与善就密切联系在一起,而美学与伦理学和政治学就密切联系在一起了。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也从此突出地提到日程上来了。他对于希腊的“艺术摹仿自然”的看法也比过去有深一层的理解,见到了艺术的理想化。(西方美学史朱光潜) 总之,在柏拉图和亚埋斯多德以前已有相当好的基础。美学的主要问题大体明确了:那就是文艺的现实基础和文艺的社会功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要解决的也正是这两个主要问题。(六)柏拉图建立了西方最早的唯心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体系 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347)出身于雅典的贵族阶级,父母两系部可以溯源到雅典过去的国王或执政。他早年受过很好的教育,特别是在文学和数学方面。到了二十岁,他向苏格拉底求学,学了八年(公元前407399),直到苏格拉底被当权的民主党判处死刑为止。老师死后,他和同门弟子们便离开雅典到另一个城邦墨伽拉,推年老的幽克立特为首,继续讨论哲学。在这三年左右中,他游过埃及,在埃及学了天文学,考查了埃及的制度文物。公元前396年,他回到雅典,开始写他的对话。公元前388年他又离开雅典去游意大利,应西西里岛塞拉厍萨国王的邀请去讲学。他得罪了国王,据说曾被卖为奴隶,由一个朋友赎回。这时他已四十岁,回到雅典建立他的著名的学园,授徒讲学,同时继续写他的对话,几篇规模较大的对话如斐东,会饮,斐德若和理想国诸篇都是在学园时代前半期写作的。他在学园里讲学四十一年,求学者不仅有雅典人,还有许多其他城邦的人,亚理斯多德便是其中之一,在学园时代后半期他又两度(公元的367和361)重游塞拉库萨,想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两次都失望而回,回来仍旧讲、学写对话,直到八十一岁死时为止。柏拉图从他的政治立场去解决文艺对现实的关系和文艺的社会功用那两个基本问题。柏拉图的主要美学观点有两种相互矛盾的看法:一种看法是艺术只能模仿幻想,见不到真理(理式理念);另一种看法是,美的境界是定理式(理念)世界中的最高境界,真正的诗人可以见到最高的真理,而这最高的真理就是美。1、美是理念美本体论柏拉图认为世界仿佛有两个:一个是感觉中的自然世界,一个是概念中的超自然世界(理念)。至于理念的特征,柏拉图没有系统的说明,他的意见散见于其各篇对话中,归纳起来不外是:理念是实体,存于心外;是思想而非物体;是总括的概念,多中之一;是万物的原型,万物是它的摹本;理念不变不灭,超越时空“理念”如同中国老子的“道”,玄之又玄。譬如,什么是美?鲜花是美的,少女是美的,但两者之美是不同的;鲜花和少女不过是美的对象,不是美的概念本身,不是总括概念所代表的美。所以觉得鲜花和少女是美的,必定现有一个美的概念存乎心中,而这个概念有必须与美的总括概念相符,你的判断才是真实的,否则是虚妄,是你脑海中的幻象。所以必定有个美的“理念”存在于心外,这个理念就是绝对的美。2、艺术模仿说“影子的影子”在理想园卷十里,他采取了早已在希腊流行的摹仿说,那就是把客观现实世界看作文艺的蓝本,文艺是摹仿现实世界的。不过柏拉图把这种摹仿说放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因而改变了它原来的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涵义。依他看,我们所理解的客观现实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只有理式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而客观现实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用他自己的实例来说,床有三种:第一是申之所以为床的那个床的“理式”(Idea,不依存于人的意识的存在,所以只能译为“理式”,不能译为“观念”或“理念”);其次是木匠依床的理式所制造出来的个别的床;第三是画家摹仿个别的床所画的床。这三种床之中只有床的理式,即床之所以为床的道理或规律,是永恒不变的,为一切个别的床所自出,所以只有它才是真实的。木匠制造个别的床,虽根据床的理式,却只摹仿得床的理式的某些方面,受到时间,空间,材料,用途种种有限事物的限制,床与床不同,适合于某张床的不一定适合于其他的床。这种床既没有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是真实的,只是一种“摹本”或”幻相”。至于画家所画的床虽根据木匠的床,他所摹仿的却只是从某一角度看的床的外形,不是床的实体,所以更不真实,只能算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相真实隔着三层”。从此可知,柏拉图心目中有三种世界:理式世界,感性的观实世界和艺术世界。艺术世界是由摹仿现实世界来的,现实世界又是摹仿理式世界来的,这后两种世界同是感性的,部不能有独立的存在,只有理式世界才有独立的存在,永住不变,为两种较低级的世界所自出。换句话说,艺术世界依存于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依存于理式世界,而理式世界却不依存于那两种较低级的世界。也就是说,感性世界依存于理性世界,而理性世界却不依存于感性世界,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艺术世界是第三性的。柏拉图形而上学地使理性世界脱离感性世界而孤立化,绝对化了。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系统是和他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分不开的。由于在认识论方面柏拉图自相矛盾,一方面认为理性世界是感性世界的根据,超越感性世界而独立;另一方面又认为,要认识理性世界,却必须根据感性世界而进行慨括,所以他对艺术摹仿的看法也是自相矛盾的。从表面看,他肯定艺术摹仿客观世界,好象是肯定了艺术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以及艺术的形象性。但是他否定了客观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否定了艺术能直接摹仿“理式”或真实世界,这就否定了艺术的真实性。3、迷狂说古希腊柏拉图在伊安篇中提出迷狂说。他认为,艺术家在创作中借助神灵依附而处于如痴如呆的“迷狂”状态,才能创作出作品。他认为迷狂是一种神志昏迷、精神恍惚、类似疯狂的失常状态,由神灵依附造成,是艺术家创作的动力。诗人的迷狂较重要,其灵感与这种迷狂同时俱来,只有迷狂才能写出好诗。(柏拉图认为迷狂有四种:预言的、教仪的、诗歌的、爱情的。诗歌的迷狂即灵感的迷狂)(1)、灵感说柏拉图灵感说的要点:第一,诗或一般艺术作品本质上不是人的产品,而是神的诏谕;第二,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第三,文艺创作不是健康合理的思维活动,而是一种丧失理智的迷狂。(2)、灵感回忆说(七)亚里斯多德建立了唯物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体系亚理斯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一322)是柏拉图的学生,古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欧洲美学思想和文艺理论的奠基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他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亚理斯多德生于斯塔吉拉城父亲是马其顿王阿穆塔的宫廷医师。18岁时,亚里斯多德进入柏拉图学园学习,后来在此担任教师。柏拉图死后,他离开雅典,前往亚洲的吕底亚,继续从事教学和研究活动。公元前342年,应聘为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教师。公元前335年重返雅典,并与城外吕克昂的阿波罗神庙附近创立吕克昂学园,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派。因其教学时场采取在户外边走边讨论问题的方式,被人们称之为逍遥派。吕克昂学元树立了不同于柏拉图学园的新学风,更注重材料的收集和探索,力求把思辨和实际经验、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结合起来。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雅典发生了反马其顿运动,他也被控以“亵神罪”,称为政治打击的对象,因而去卡尔西斯避难,并于次年病逝,终年63岁。亚里斯多德一生著作颇丰,相传有四百余卷,但流传下来的仅有四分之一。其主要的美学著作是诗学和修辞学,尤以诗学影响最大,可惜流传至今已残缺不全。亚里斯多德又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亚里斯多德的主要美学思想:1、普遍与特殊的辩证统一亚里斯多德认为,理念虽然是普遍相,但普遍相只能依存于特殊事物之中,我们只能从特殊事物中窥见普遍相。普遍与特殊的辩证统一,是亚里斯多德美学思想中最精辟的部分。2、艺术的创造性问题区分艺术和技术:亚里斯多德最早把一般技艺称作实用的艺术,而把我们今天所谓的艺术称作摹仿或摹仿艺术。艺术与人生: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摹仿的对象主要不是自然而是人生,是摹仿人、人的行为和遭遇,是再现人生。把艺术摹仿社会生活提到了首位。典型理论:在他看来,摹仿不仅具有“再现”的含义,而且包含“创造”的意义,艺术不是机械的复制、抄袭现实,而是要创造典型形象,揭示生活本质。这实际上是提出了最早的典型理论,是对美学史的一个重大贡献。3、艺术的真实性问题在诗学第二十五章,他举例说明过艺术的三种摹仿方式,即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照事物为人们所说所想的样子去摹仿和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他认为第三种方式最好。他还明确说过,艺术应当比现实更美:“画家听画的人物应比原来的人更美”,画人对面貌应当“求其相似而又比原来的人更美”,描写入物的性格应当“求其相似而又善良”。所有这些都说明,亚理斯多德所理解的“艺术真实”并不要求对现实作绝对准确的、自然主义的再观,“艺术真买”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创造达到的,它既要从事物的原型出发,又应对事物加以理想化和提高。4、艺术的根源人的艺术摹仿能力是从哪里来的?亚里斯多德是用人的天性或本能来揭示的。他放弃了柏拉图的灵感说。在他看来,艺术不是神秘的反理性的活动,而是一种出于天赋本能的求知,是与理性相联系的。在诗学中,他说:“一般来说,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人对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5、艺术的审美作用亚里斯多德认为,艺术既能给人知识,同时也能引起人快感。艺术之所以能引起快感,一方面是由于摹仿的对象能够满足人们的求知本能,“我们一面在看,一面在求知”,从中得到快乐;另一方面也由于音调感、节奏感,以及艺术的其它形式因素如“技巧或着色或类似的原因”,这也是出于人的天性,我们天生就能领悟音调、节奏、色彩、形式、技巧等的美。6、有机整体观念 亚里斯多德论诗与其它艺术,经常着重有机整体的观念。这也是和他对文艺与现实关系的基本看法分不开的:形式上的有机整体其实就是内容上内在发展规律的反映。整体是部分的组合,组合所应根据的原则就是各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亚里斯多德的时代是希腊悲剧鼎盛时期,由于希腊悲剧有着严密完整的情节结构,他断定悲剧是希腊文艺中的最高形式。 总之,亚理斯多德从艺木的本质、艺术的对象、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艺术的起源以及艺术的社会作用等各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艺术摹仿论。他的美学和文艺理论体系标志着古代希腊美学的最成就。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为西方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二、希腊化和古罗马时期的美学 (一)概述1、希腊化时期:史学界通常把亚历山大东侵(公元前334年)至罗马灭掉由亚历山大的部将建立并由其后裔统治的埃及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年)这段历史称为希腊化时代,同时将这段时间在亚历山大帝国废墟上建立的国家称作希腊化国家,它们的文化称作希腊化文化。所谓的希腊化国家主要包括马其顿的安提柯王朝、埃及的托勒密王朝、西亚的塞琉古王国、小亚的帕加马王国和本都王国。史学界通常把亚历山大东侵(公元前334年)至罗马灭掉由亚历山大的部将建立并由其后裔统治的埃及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年)这段历史称为希腊化时代,同时将这段时间在亚历山大帝国废墟上建立的国家称作希腊化国家,它们的文化称作希腊化文化。所谓的希腊化国家主要包括马其顿的安提柯王朝、埃及的托勒密王朝、西亚的塞琉古王国、小亚的帕加马王国和本都王国。2、古罗马时期:公元前27年,凯撒.屋大维(后称奥古斯都)改共和国为帝制,并在公元1世纪前后扩张而成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帝国亡于 476年,马克思主义史学一般认为这是西欧奴隶占有制社会历史的终结;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逐渐演化为封建制国家,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 罗马帝国,在政治上是希腊的征服者,在文化上却是希腊的被征服者。当奥占斯都的军队称霸古代西方世界时,奥古斯都的心灵却拜倒在阿荚洛蒂忒的脚下。罗马人大肆掳掠希腊艺术品,如鹦鹉学舌股地模仿希腊艺术,然而当自由自在的美神变成了奥古斯都的侍女时,高贵的单纯就蜕变为炫目的豪华,静穆的伟大就蜕变为显赫的夸耀。万神庙包罗万象的宏大,卡里西姆园剧场气派非凡的雄伟,提图斯凯旋门的盛气凌人,图拉真纪念柱的趾高气扬。奥古新都立像的不可一世,西塞罗江河泛滥似的华词丽藻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希腊人的单纯的宁静的无邪的“优美”,那种内在的平静与和谐,已不复存在。代之面起的,是罗马人夸耀事功的“宏丽”(Magnificent),以世俗政冶代替神的灵明,以扩大体积来取得豪华宏伟的效果。有夸耀而无真纯,有躁动面无宁静,有占取而无静观,有排场而无素朴。无限扩张的意志仅仅通过扩大体积表现出来,却仍然囿限于希腊人优美的观念之下,巨大的体积与雕繢的细节,磅礴的文体与雕琢的修辞之间,已经不再和谐。 (二)斯多噶派的美学思想斯多噶派又称“画廊派”,是希腊化时期最重要和最流行的哲学流派之一。斯多噶派哲学的历史,一般分三个时期。早期(公元前4一2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有学派创始人芝诺、克雷安德、克吕西普,中期(公元前2一1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有斐隆、帕那丢斯、波西多尼阿斯,晚期(公元前1一2世纪)又休“罗马斯多噶派”或“新斯多噶派”,垄要代表人物是塞内加和罗马帝国的皇帝马可奥勒留等。这些代表人物对美学问题一股都很重视。例如,克雷安德写过论美的对象,克吕西普写过论美与美感,墓内加在书信体的自述录中探讨过许多艺术问题,特别是提出和讨论了“艺术史否能使人更美好”的问题。该派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其本体论和道德论。认为人的美包括精神美(道德美)和感官美(形体美),道德美高于形体美。关于自然美和艺术美,接受了古希腊以来的艺术摹仿自然的学说,但认为自然高于艺术。 (三)伊璧鸠鲁学派 卢克莱修(Lucretius,约公元前9955年)是罗马共和国时期伊壁鸠鲁学派的重要诗人和思想家。他的长篇哲理诗物性论被称作伊壁鸠鲁派的百科全书。该书共分六卷,长达4700行,主要阐述了他关于自然、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学说,其中也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万面。 1世界和美是自然本身的创造 卢克莱修美学的根本出发点是唯物主义的原子论。他反对神造世界的观点,认为自然从来不受神的干扰,自然本质上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运动,具有永恒无限的创造力。宇宙最初只是一片混沌,正是在运动中才创造出充满秩序、和谐和美的世界。因此自然是世界和美的创造者,美是客观的,并随自然的变化而变化。 2、快感即美感 卢克莱修美学的另一特征是感觉主义。鲍桑葵称他的美学是“纯感觉主文的美学”,这是很有见地的。卢克莱修从感觉主义出发,对人的感官、感觉、情欲,包括美感,都作了大量考察。他认为,感觉是物体的原子和身体器官接触的产物,因为物体能放射出一种“原子肖像”,当它触及感官就产生了感觉。而愉快的感觉和痛苦的感觉之所以不同,则是由于原子的形状不同造成的,圆滑的原子引起快感,带钩刺的原子造成痛感。在美学问题上,他继承和发挥了伊壁鸠鲁鲁的快乐论,认为快感就是美感,美如果不能引起快乐,就不成其为美,快感既是善的,又是美的,追求快感是人的本性。3、艺术起源于摹仿和需要(四)怀疑派的美学思想创始人皮浪(Pyrrhon,约公元前360270年)故又称皮浪主义。怀疑派哲学的基本特色是否定知识的可能性,主张事物不可知,真理不可得,一切都可怀疑。他们想借此反对一切传统理论,达到所谓“不动心”、不受干扰的理想生活。在美学问题上,皮浪否认任何事物有美与丑,正当与不正当之分,并且断言没有任何事物时真正(实际上)存在着的,人们只是按照风俗习惯进行一切活动,因为没有一件事物本身是这样儿不是那样的。怀疑派意在破坏,不再建设,没有自己的美学理论。他们怀疑、否定一切传统,是自觉地站在希腊古典美学对立面。他们的言论时常很机智,很有趣,能给人启发,但思想方法是唯心的、诡辩的。(五)折中主义美学思想罗马征服希腊以后,主要接受的是希腊哲学,没有形成独立的思想体系。公元前1世纪末出现了试图调和各派哲学立场的折中主义思潮,它主要由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和斯多噶三派哲学所形成。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公元前10643年)1、美是“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再加上悦目的颜色” 2、美的分类从理智和感觉的角度,将美分为理智美和感觉美。理智美即到的美,表现在各种品格、习惯和行为上;感觉美即外貌美,“刺激眼睛的美”。从功利、目的的角度,把美区分为有用的美和装饰的美。吸收了苏格拉底的美在效用的观点。从自然和艺术角度,美又分为自然美和艺术美,自然美是大自然的创造,艺术美则是人造的。此外,还有两种美:在一种美中美貌占支配地位,在另一种美中尊严占支配地位;在这两种美中,我们应该把美貌看作妇女的属性,而把尊严看作男人的属性。这一区分类似中国古代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3、美感的内在感觉说西塞罗认为,人与动物不同,人的感官(如眼睛和耳朵)胜过动物的感官,有更好的感受力;只有人才能感受美,欣赏美和评价美,并对美和艺术作出恰当的判断。这是因为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感觉判断力,它是“自然和理性”的表现,也就是说它是人的本性。他说:“因为借助一种内在的感觉,所有不懂艺术或推理的人,都能对艺不和推理中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东西做出判断”。“人是唯一对语言和行为中的秩序、适宜和节制具有一种感受力的动物,这是自然和理性的一种良好表现形式。听以,任何别的动物对视觉世界里的美、可爱与和谐都不具有感受力,当自然和理性把这种表现形式从感觉世界类推到精神世界时,它们发现美、一致和秩序被更多地保留在思想和行为中”。这个学说在西万美学史上是很重要的。后来英国经验派的美学家哈奇生等人提出过“内在感官”说,康德也把美感称作判断力。(六)维特鲁维的建筑美学维持卢威(Vitruvius,约公元前1世纪)是罗马凯撒时代著名的建筑学家,他的论著建筑十书是唯一幸存的关于古希腊、罗马建筑理论的古代文献。在维持卢威以前,西方曾产生过许多有关建筑的著作,但均己失传。建筑十书保留了以住建筑师的名单和丰富的建筑思想资料,其中包括费奥多尔萨莫斯(公元前6世纪),建造雅典女神殿的伊克廷(公元前5世纪)和海尔莫根(公元前3世纪)等人。建筑十书共10卷99节。讨论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其中包括建筑师的条件和教育,建筑的特性和分类,建筑的结构、要素和原则,建筑的范畴合理论,以及与建筑相关的制图、材料、水文、地质、气象、天文、工具等间题,堪称古代建筑学的百科全书。维持卢威虽然是从事实际建筑的建筑师,但对美学有浓厚的兴趣,常从美学角度观察建筑。建筑十书不仅是关于建筑的专著,而且是西方古代建筑美学的权威。维持卢威认为,任何建筑都有三个基本际准:效用、坚固和美。他说:“当作品的外观既优雅又令人愉悦,各构成部分被正确的计算而达到对称时,我们就获得了美。”总的说来,他对美的看法是:美在于对称,而对称得基础在比例。他十分强调比例,认为建筑的比例是以人体的比例为依据的。他把建筑物与人体相比,把建筑的风格与人的风貌相比,认为多利安式的建筑具有男性的比例,爱奥尼亚式的建筑具有女性的比例,而科林斯式的建筑具有处女的比例。他还进一步认为自然是艺术的范本,不仅是绘画和雕塑的范本,而且是建筑的范本。人体各个部分都有固定的比例。建筑无的比例和对称,应当严格按照健美的人体比例来制定。古人的神庙就是摹仿人体的比例建成的。他写道:“神庙的设计要依靠对称的方式,建筑师必须努力领会这种方式。它来自比例。比例在于建筑物得部分和整体两者中取得确定的模数。只有凭借比例才能获得对称。维特卢威区分的六种建筑要素:结构安排(ordination)、设计布局(disposition)、客观对称(symmetria)、主观对称(eurhythmy)、得体(decor)和节省。其中结构安排和设计布局更多于实用有关;节省指花费少,造价低,与经济有关;客观对称、主观对称和得体,都与美有关。得体指建筑要适合自然、传统和习惯,涉及美的社会条件。总之,维特卢威的建筑十书具有重大的美学价值,它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对后来建筑美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关于主观对称(eurhythmy):古代建筑家们早已发现,严格遵循客观上的比例,取得的对称,往往看起来并不对称,达不到美的效果。这是因为:在欣赏时,对象和欣赏者之间的距离,视觉误差或错觉,以及光线的反射等因素,对建筑物的美与不美,有着明显的影响。因此需要适当偏离客观的对称,调整比例关系,消除透视以及其他因素产生的变形。客观对称是建筑和艺术创作的基础,而主观对称是对客观对称的纠正和补充。(七)贺拉斯的美学贺拉斯(Horatius,公元前658年)是罗马帝国初期奥古斯都时代的著名诗人和文艺批评家。主要著作诗艺是他的诗体书信集第二卷中的第三封信,是写给罗马贵族皮索父子的。书名是在大约一百年后由罗马修辞学家、演说家昆蒂良(约3595)加上去的。该信的内容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纵论文艺创作的一般原则;第二部分讨论诗的种类和规则,主要讲戏剧,尤其是悲剧;第三部分讨论诗的作用和诗人的天才以及批评的重要性。是古典主义美学理想的奠基人。贺拉斯提出古典主义的三个主要原则:借鉴原则、合式(decorum)原则、合理原则。(八)朗吉努斯论崇高论崇高在美学史上的突出贡献,是第一次把崇高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提出来加以研究,创立了最早的崇高学说。朗吉努斯所说的崇高,首先指的是文章风格的崇高。它既适用于诗,也适用于散文和演讲辞。但他对崇高的理解和考察,已超出修辞学范畴,开始进入了美学领域。他虽然没能给崇高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却作出很多生动的描绘和论断。他首先把崇高看作一切伟大作品共有的一种风格,是文学作品的最高价值,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真正的崇高不在文辞的华美、雕琢和虚假的感情,而在思想感情的高超、强烈和庄严,它能提高我们的灵魂,产生一种激昂慷慨的喜悦,使我们充满快乐与自豪。“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崇高的美学原理:崇高的思想;崇高的感情;崇高的想象(九)普洛丁的美学思想新柏拉图主义美学普洛丁(Plotinos,公元204270年)是站在古代和中世纪交界线上的人物,他是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真正创立者,又是中世纪宗教神秘主义的始祖。美的阶梯论:第一,感官可以察觉的美(感性的美,包括视觉所能接受的物质美和听觉所能接受乐调和节奏美);第二,只有心灵能觉察的美(非感性美或理性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