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呼兰河传读后感1500字3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1 今天我看了呼兰河传这本小说。 我觉得这本书写得很美,书中的人物都活生生的呈现在我的面前,把人写得栩栩如生。 我第二个觉得它美的地方就是它很幽默,让人看了忍不住想发笑。每次阅读呼兰河传,我都不想停下来。 我第三个觉得它美的地方是它的描写如景物描写都非常细致,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看到好的片段,一股欣慰的感觉从我心底油然而生,而每当看到有人遭受迫害是,我会恨那个人恨的咬牙切齿。 呼兰河传中,我最喜欢萧红的祖父,她把祖父描写的很细致,让人一看就会喜欢上他。我深深的感受到作者萧红的童年是那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我多么希望我能像她一样啊!我爱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观后感2 呼兰河,滋润着松嫩平原东部广袤的土地,养育着一方人民。同时,也开展了一段回忆的记叙录。 已逝去的萧红,笔下记叙着的呼兰河小城回忆,岁月流逝过的痕迹不失几分忧愁。在她的笔下,我仿佛看到了萧红童年生活的影子。 平庸的小城镇上的每一处角落,似乎在人们的眼中显得如此平淡,但在萧红的笔下,根据回忆的记叙,每一处,散发着小城内毫不流失的古朴感。萧红的文笔下,刻画着一幅属于呼兰河的画卷。 或许,萧红的呼兰河传更让我懂得什么才叫做回忆。 呼兰河传读后感3 在上个星期我的老师给我发了一本好书,名字叫:呼兰河传,对我感触很深。 呼兰河传这一本书的作者是萧红,是一位女作者家。这本书所讲的是女作者家萧红在她的家乡呼兰河所写的一本小说。把她在呼兰河中所发生的的点点滴滴记下来,有一些事情写的是她和外祖父在小时候一起游玩的事情。开头写了他在生活上的一些酸甜苦辣和他悲伤的心境。中间写了萧红在呼兰河和家人一起生活,和她和外祖父在后花园一起游玩的的事情,让我十分感兴趣。 萧红的寂寞也是不可抹灭的,在文章中大多数都是萧红在童年的寂寞和伤心。小时候会被家人打骂,可是她一点也没有沮丧。萧红小时候各方面能力都比我们强。她把呼兰河的情 景都描写得非常好,把每一个活动的情景都描写的十分优美和清楚。萧红的童年有的快乐、有的悲伤,真是五颜六色,可是她写的呼兰河传中的有些事情和描写是我们看不懂的,写的十分深奥。 我非常爱看这本书,十分好看,写出了和我们非比寻常的一个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4 葛秦川 上周,我读了女作家萧红写的呼兰河传。 翻开书的第一页,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作者对花鸟虫鱼以及各个人物的形态描写非常细致。和蔼可亲的祖父、表面看上去严厉其实很慈祥的祖母,爸爸妈妈还有邻居的形象都很生动。 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两段:一段是下雨时的大坑,它淹死了好多动物。每当街上卖起便宜猪肉来,大家都说是那个大坑淹死的猪。当时的人们很迷信,他们相信龙王爷的存在。但是有一个学堂的校长说,没有龙王爷,有个学生还在龙王爷的雕像头上戴了个草帽。大家都说就是因为这件事,龙王爷发怒了,才下雨淹死那些家禽的。这一段我看的懵懵懂懂,那些久远年代的事,我真的不太懂。 另一段让我印象深刻的文字写的非常的天真活泼,也是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它讲的是作者萧红和她的爷爷在园子里玩耍。说是填坑,只不过是乱踢几脚罢了;说是浇菜,就是把水瓢往天上一扬,大喊下雨喽!从这一段中,我感受到作者的童真。在她眼里,一切都是自由的。植物想长就长,鸟想飞就飞,一切都不受约束。 读完这本书后,我好像已经摆脱不掉这本书里的人物了,吃饭的时候也想着他们,还在脑海里回想萧红和祖父的趣事。我也通过萧红的笔触,看到了她小时候的童趣与天真。 读呼兰河传有感5 几个星期前,王老师给了我们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发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它是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叫萧红的女作家写的。 萧红用轻快的笔法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玩耍嬉戏的场面,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而其他人却非常歧视她。 萧红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可我读到后面时,我又为萧红感到惋惜,因为她31岁就死了,如果她不这么早死的话,也许还能给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它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 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了时,我的心很难过。她本该有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卖给了老胡家做媳妇。她原本应该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因为生活困难,被卖了出去,没有妈妈疼,这已经够可怜了,可她拼命的干活,还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 读完呼兰河传,那些画面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篇一:读呼兰河传有感株洲六0一中英文小学五年级275班蒋睿彤指导老师:邱霞呼兰河传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萧红住的这一座小城呼兰河和萧红童年的故事。呼兰河传这本书中最让我感到温馨、快乐的,就是萧红和她祖父在一起的时光。他祖父和她在一起的时候,她祖父那慈祥的面容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他和萧红在园子里玩耍,一起念诗?可我印象最深的文章是祖父的园子。在园子里,所有的生命都是自由的。植物是自由生长的,动物是自由自在的,人也是自由奔放的。萧红在园子里是快乐的,这也许是她人生中的天堂,是她最温暖的回忆吧。萧红在园子里时就把一切不高兴的事抛到了九霄云外。她在园子里是开心的,祖父栽花,她就栽花;祖父铲地,她也铲地;祖父拔草,她就拔草。年幼的萧红却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祖父教她,她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又跑去玩别的了,这篇文章能让我感到温暖,感到快乐,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关爱。篇二:读呼兰河传有感六0一中英文小学五年级275班李柏轩指导老师:邱霞呼兰河传是一部描述故乡的回忆性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矛盾曾说:“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与不像之外,()还有一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祖父的园子主要写了:祖父的园子是一幅幅名利的画,画中有树,有花,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这里是我童年的乐园。正是有了祖父暖暖的爱,才有了“我”自由自在的童年。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是无拘无束充满梦幻色彩的。园子是“我”童年的乐园,给了“我”快乐,给了“我”幸福,园子在“我”心中那样美好、那样温馨,那样难以忘怀。我想:让我们珍惜童年,学好知识,过好每一天。现在我们的童年每天都在学知识,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周末也要上补习课。我真希望能和萧红一样过着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享受大自然送给我们的无限乐趣!篇三:不朽的痕迹读呼兰河传有感株洲601中英文小学五年级275班张钊瑜指导老师:邱霞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呼兰河传。它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小说,却以散文的手法写下了儿时的难忘记忆。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暗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20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我每当夜半无人时,躺在床上,就着昏暗的灯光,听萧红将那个世界里的悲欢离合向我娓娓道来,让我既感到丝丝的悲凉,又感到深深的哀伤。读着读着,窗外透进了一丝月光,映在这一卷古老昏黄的历史画卷上。这经历风霜的画卷色调昏暗,看不到生机与活力,满页都是悲凉。我不知道,作者笔下后园的小倭瓜是不是还在年复一年地开着小黄花,但我却知道,岁月会流逝,人会变老,而童年却永远不会在记忆中被抹去。于是,我开始寻找,寻找那一片片记忆的碎片,回忆那份独属于童年的气息、独属于童年的笑脸。也许,在现在与未来的道路上,我们永远都知道,风景在远方。童年,在我心中留下了不朽的痕迹。 呼兰河传读后感 xx-02-21拂晓的微光阅330转2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分享到微信 人这动物,真不是好动物 1937年8月,淞沪抗战爆发。9月下旬萧红和萧军离开上海抵达汉口,在蒋锡金位于武昌水陆前街小金龙巷21号的住处落下脚来。呼兰河传就是从这时开始创作的。到1940年9月星岛日报星座(香港)开始连载(至当年12月底连载完毕),其间已经过了三年。这三年中,萧红经历了怀着萧军的孩子与萧军彻底分手,与端木蕻良结婚,被端木遗弃在武汉,大着肚子独自艰难抵达重庆,产子,子亡,与端木飞抵香港,个中有多焦思、伤心、劳身,自不必说。呼兰河传外,这三年中,她还创作了不少短篇小说、散文以及戏剧作品。呼兰河传无疑是写写停停的。 茅盾先生为呼兰河传作序。五千来字的文,28个“寂寞”。他叹息复叹息萧红的种种寂寞:寂寞的幼年,寂寞的童年,寂寞的精神、寂寞的心境,寂寞的生活,寂寞的环境,寂寞的呼兰,寂寞的死亡,寂寞的坟墓他认为“寂寞”是萧红的人生写照。我却不能确认萧红是否是“寂寞”的。在我看来,像萧红那样丰满、灵动的灵魂;那样坚韧、匆促的生命;那样困顿、颠沛的生活;那样急切地渴求写作都像是与“寂寞”不沾边的。寂寞,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物质优渥与精神空虚的产物,它们都不属于萧红。虽然她又确曾给称她为“生平唯一的知友”的白朗说过,”未来的远景已经摆在我的面前了,我将孤寂忧悒以终生!“(白朗遥祭纪念知友萧红)现实的看,萧红在那样一个轰轰烈烈投奔革命圣地和热情四溢书写抗战文学的时代,不仅舍延安往香港,还不以抗战为题,却写起了呼兰河传和马伯乐这种个人化的,人性的,调子灰色沉郁的,讽刺国民性的作品,于这个事 实来说,她又确实是寂寞的。 呼兰河传很难归类,自传,小说,散文,抒情诗,都像,又都不全是。反正萧红像是一头扎进梦魂萦绕的呼兰河城,为故乡刻骨铭心的景、物、人、事描形画像,并发掘其中深藏的东西。我最愿意读那些像是自传的部分,特别是“我”和祖父的故事。因为那是呼兰河传中最柔软、最温暖、最动人的部分。看得出来,后园里的一草一木,四季气象,她和祖父在园子里的点点滴滴,既是她儿时最幸福快乐的美妙时光,也是后来颠沛流离、不断的情感与身体疼痛中,最深情温暖的恋念。萧红以生动的儿童化语言,描摹出触手可及、有声有色的画面。读之,像是能听到四五岁的她脆生生的笑语,以及祖父宽厚温暖的对答和不时响起的开怀大笑;也像是嗅得到满园的花香,看得到挂满各种瓜果的植株“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依样学样,裁花、拔草、种菜、铲地、浇菜捣乱比帮忙多。给祖父插了一草帽的玫瑰花,一家人见了笑疯了;浇水往天上泼,大叫下雨了、下雨了;踢飞了祖父刚播下的种子;除掉了韭菜留下了杂草后园在小萧红眼里,天高地广,“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片。”一天又一天,祖父、后园、小萧红,三样是不 可或缺的。可是一到冬天,后园就封门了。 在大地都能冻得裂了口的漫长冬季里,小萧红只能转而进行室内探察。她琢磨祖母和母亲屋子里的各种物件,倒饬储藏室的陈年旧物,直至倾箱倒箧。祖母丧事期间家里来了好多人,包括四五个比她大一些的孩子。小萧红跟着他们出了院子,上了街。“不料除了后园之外,还有更大的地方,”她目 瞪口呆!“是不是我将来一个人也可以走得很远?”后来跟祖父学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听了祖父的讲解,想到自己以后离家,等到胡子白了回到家,祖父不认识她了,心生恐惧。 还有一个十分值得玩味的细节是祖父与祖母的关系。从生死场中看,男人在家庭中是主导一切的,可是呼兰河传中说祖母从来不派任何工作给祖父,像是祖母说了算。又说祖父总是主动去擦祖母地榇上的一套锡器,不擦也罢,一擦祖母便骂他懒,骂他擦得不干净。而且“祖母一骂祖父的时候,就常常不知为什么连我也骂上。”祖父被骂“死脑瓜骨”,小萧红被骂“小死脑瓜骨”。看起来祖父倒是怕祖母的。有意思的是,正是这个挨祖母骂的祖父不仅对孙女,也对别的孩子,甚至家里的长工、 租户都温厚有加。 呼兰河让萧红心心念念,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因为那里曾经住着个子高高、身子骨硬朗、笑眼盈盈的祖父。在写“我”和祖父的第二章里,起首她便写道:“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极短的“尾声”与之呼应,“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物事人非的痛恻已尽在其中,但她犹无法搁下,掰着指头算和祖父的年岁差:“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孩子似的嘀嘀自语中,深藏着无法自拔的痛切。在祖父死了的时候的散文中,她无比悲凉道:“我若死掉祖父,就死掉我一生最重要的一个人,好像他死了就把人间一切?爱?和?温暖?带得空空虚虚的。”祖父下葬那天,她用祖父的酒杯饮了酒,卧倒在后园的玫瑰树下。“世间死了祖父,就没有再同情我 的人了;世间死了祖父,剩下的尽是些凶残的人了。” 呼兰河传一共七章,加上一个简单的“尾声”。除了“我”和祖父的故事明亮,甚至是明媚的外,其余的部分大多是灰黯、甚至残酷的。无论是呼兰河的风土人情、习俗文化,还是“我”家院落周围人 们的日常生活。 呼兰河城只有两条大街,本来就晴天烟尘滚滚,雨天一地泥泞的街上赫然一个五六尺深的大泥坑。三天两头的马陷了、车翻了、人掉里了、猪淹死了、狗闷死了,猫鸡鸭甚至鸟儿丧生其中的更多;一下雨,行人得抓着街旁人家房子的板墙才能通过。有说拆掉街道两旁的房子扩路的,有说路旁种树,以便行人攀树而过的,唯独没有人说把坑填起来的,一个都没有。除了大泥坑导致的一系列壮观盛举,呼兰河城里的人们,默默地生老病死。各种各样的营生,萧红为之一一画出像来。而不同营生下的人 们,却有着高度的一致:麻木。 “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 拥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 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 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全哭;嫂子死 了,她的娘家人来哭。 哭了一朝或是三日,就总得到城外去,挖一个坑把这人埋起来。 埋了之后,那活着的仍旧得回家照旧的过着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 写罢呼兰河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她转入对呼兰河精神上的盛举的记述。对,原话就这样说的:“在精神上,也还有不少的盛举”。它们是: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她一样一样地写,且叙且议。那叙,如画笔,又如镜头,栩栩如生;那议,却外柔内刚的很,看 起来朴言素语的,但是非常的讽刺。 老爷庙和娘娘庙里的塑像,前者塑得很凶神恶煞,后者塑得很温顺,拜庙的善男信女一眼看去,会认为男人不好,女人值得尊敬。可她说,把男人塑得凶狠,“那就是让你一见生畏,不但磕头,而且要心服。”把女人塑得温顺,等于告诉人们:“温顺的就是老实的,老实的就是好欺侮的,告诉人们 快来欺侮她们。” 指腹为婚的女子,有的还没嫁过去,男人家穷了,姑娘的名誉就跟着坏了,因为说是被她“妨”穷的。如果不嫁过去就会被叫作“望门妨”。可是嫁过去后,各种侮辱、虐待和艰困,“于是往往演出悲剧 来,跳井的跳井,上吊的上吊。”她紧接着讽刺道: “古语说,?女子上不了战场。? 其实不对的,这井多么深,平白地你问一个男子,问他这井敢不敢跳,他也不敢的。而一个年轻的女子竟敢了,上战场不一定死,也许回来闹个一官半职的。可是跳井就很难不死,一跳就多半跳死 了。 那么节妇坊上为什么没写着赞美女子跳井跳得勇敢的赞词?那是修节妇坊的人故意给删去的。因为修节妇坊的,多半是男人。他家里也有一个女人。他怕是写上了,将来他打女人的时候,他的女人也去跳井。女人也跳下井,留下来一大群孩子可怎么办?于是一律不写。只写,温文尔雅,孝顺公 婆” 一家子嫁出去的亲姐妹,要借着唱野台子的机会,被娘家接回家来看戏时,才能相见。“相见之下,真是不知从何说起,羞羞惭惭,欲言又止,刚一开口又觉得不好意思,过了一刻工夫,耳脸都发起烧来,于是相对无语,心中又喜又悲。”要慢慢地,才能恢复到从前未嫁时的亲热,可是分别的日 子又到了。 她将呼兰河的精神盛举一一写来,却一语道破天机,“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至于人去看戏、逛庙,也不过是揩油借光的意思。”那意象就像七月十五的盂兰会,呼兰河上放河灯。成千上万的观众等着,河灯一下来时,金呼呼、亮通通的,孩子们高兴得拍手跳脚,大人则都看得出了神,“灯光照得河水幽幽地发亮。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真是人生何世,会有这样好的景况。”可是河灯越往下流,越稀疏,越显荒凉孤寂,“看河灯的人们,内心里无由地来了空虚。”好形 象的“揩油借光”!呼兰河人,其实是没有精神生活的,更何谈“盛举”。 在写院子里的租客们的那一章里,一共五小节,第一小节写“我”家的院子,晴天荒凉,刮风下雨更荒凉。后面四小节,三、四小节首句都是:“我家是荒凉的。”,而二、五小节首句都是:“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种对家及家院荒凉的重复吟叹,不仅反映出了家庭氛围的萧索,也透露出了萧红内心深处的飘零感:荒凉之家不可依。这种重复吟叹的形式,在别的章节里也时有出现,成为呼兰 河传语言上的一个明显特点,它令整部作品读起来有着一吟三叹的韵律感。 家和院子的荒凉,与住在里面悲凉的人们互为映衬。租户都是些非常卑微的人家,养猪的、做粉条的、赶车的。可是做粉条的一家天天一边唱着歌,一边漏着粉。“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养猪的一家,也常常聚在一起,拉着胡琴、唱着秦腔。“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的感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逆来了,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赶车的老胡家喜欢跳大神,“常常就打起鼓来,喝喝咧咧唱起来了。”酷爱跳大神的这家,在这一章里只是亮相,因为他们将成为下一章,不,是整部呼兰河传里份量最重的一家。而被他们活活杀死的小团圆媳妇, 将成为压在读者心头最沉重的铅锭。 老胡家跳大神是有传统的,老太太终年有病,两个孝顺的儿媳妇就轮流张罗着给请。三代同堂的老胡家,家风干净利落,兄友弟恭,父慈子爱,外人都称好。大孙媳妇回娘家,说起婆家来,也是无一不好。“虽然她的丈夫也打过她,但她说,哪个男人不打女人呢?”这些萧红都在前一章里都铺垫好了,这一章一开头,夏天里,老胡家坐火车从老远的辽阳接来了长得黑忽忽的,笑呵呵的12岁的二孙媳妇小团圆媳妇。小姑娘因为生得高大,老胡家对人说14岁。她是8岁时,被老胡家用8两银子 订下的,后来年年给着各种小钱,这次去接,又花了一笔不小的盘缠。 左邻右舍争相去看。看罢没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可是非议一大堆:太大方了,不像团圆媳妇;见人一点也不知道害羞;头一天来就吃三碗饭;两个眼睛骨碌碌的转婆婆也要给她来个下马威,没几天就开始打。打得厉害时,吊在大梁上用皮鞭抽,昏过去了用冷水浇醒。小团圆媳妇一挨打就哭闹着要回家,婆婆听了打得更狠,还用烧红的烙铁烙脚心老胡家开始夜夜跳大神,跳了一冬,原来是有说有笑,活蹦乱跳的小团圆媳妇病了。她刚挨打那会儿,左邻右舍都说该打;现在听说她病了,紧赶着跑去出点子,贡献各种偏方、奇方、妙方。老胡家省吃俭用攒下的钱一吊一吊地花出去,可是小团圆媳妇一日不如一日。于是更加紧地请仙、跳神、赶鬼、看香、扶乩钱流水一样地花出去,婆婆是又心痛又冤屈,可是这会儿想打已经无处下手了,“那小团圆媳妇再打也就受不住了。”小团圆媳妇发高烧,汤食不进,说糊话,常常惊醒过来挣扎着要回家。左邻右舍于是更积极地出主意,同时 一场不拉地围观着老胡家的请仙、跳神、赶鬼、看香、扶乩 最终,老胡家要用大缸给小团圆媳妇当众洗澡了。“这种奇闻盛举一经传了出来,大家都想去开开眼界,就是那些患了半身不遂的,患了瘫病的人,人们觉得他们瘫了倒没有什么,只是不能够前来看老胡家团圆媳妇大规模地洗澡,真是一生的不幸。”小团圆媳妇被当众脱了衣服,放进装满滚水的大缸里,她先是吱哇乱叫、乱跳,后来就没声音了,倒在了大缸里。看热闹的人狂喊着把她抬出来,浇冷水。大神为了留住已经开了眼界,打算回去睡觉的看客,对着小团圆媳妇又是喷酒又是扎针,终于弄醒了,又放进装满滚水的大缸里。就这样,一夜里,小团圆媳妇被烫了三次,抬出来三次。烫一 次、昏一次。 不久以后,“那黑忽忽、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就死了。” 萧红在这一章里书写残酷的力度使人动魄惊心!除了“我”和祖父,所有的人都站在施害者的队列里,像群魔。如果说生死场中的女性立场,针对的是男权制度下的男人与强权,表现的是男人对女人的歧视、压迫、侵害、暴力和摧残,可是领头施害小团圆媳妇的,却是同为女人的婆婆。而且婆婆身后争先恐后的帮凶和看客们,是地位卑微的小人物,是穷苦大众。由此可以看出,萧红强劲笔力所鞭挞的,绝不止强权,绝不止不平等,而是一切愚昧与丑恶!婆婆有大量的心理活动,她一心为了小团圆媳妇好。在钱财上,她对自己苛刻至极,可是花在为小团圆媳妇请神治病上,慷慨无比,直至最后倾家荡产。“乡愚”,萧红在给萧军的信中,写过这个词。那大致是因为萧军信中说要到鲁迅墓前 去烧刊物,萧红回复说,这真是“洋迷信”、“洋乡愚”。并不无讽刺道,“写好的原稿也烧去让他改改,回头再发表罢!”(1936年11月24日萧红自日本致萧军函)可见萧红反对并批判的“愚”,范围有多广!因此茅盾先生在序中说,“呼兰河的人民当然多是良善的。他们有时也许显得愚昧而蛮横,但实在他们并没有害人或害自己的意思,”我是万万不敢认同的。是,婆婆因袭的是传统,“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一天打八顿,骂三场。”可是,传统就等于良善吗?就等于不害人吗?要我说, 愚昧本身,才是最大、最本质的恶! 祖父像是萧红笔下那个年代乡土中国的一个异类,因为他的立足点总是人性的,他的观点与行为也因此有了现代文明的意味。比如当人们众说纷纭小团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本知识培训课件学校
- 从数据到洞察:DEA与Bootstrap-DEA方法在技术效率估计中的比较剖析
- 八年级数学一次函数综合测试试卷及答案
- 三维高密度集成系统下多物理场耦合算法的深度探索与创新发展
- HLA-G表达:解锁结直肠癌诊疗密码的新视角
- 八年级数学三元一次方程组试卷及答案
- 基层医院高血压病课件
- 新解读《GB-T 39713-2020精细陶瓷粉体比表面积试验方法 气体吸附BET法》
- 新解读《GB-T 24981.2-2020稀土长余辉荧光粉试验方法 第2部分:余辉亮度的测定》
- uml面试题及答案
- 2025版金属材料买卖合同终止及废旧材料回收利用协议
- 智慧监狱AI大模型数字化平台规划设计方案
- 危大工程安全智能化管理措施
- 内能的利用单元练习 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2024)九年级全一册
- 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培训
- 2025驾驶员交通安全培训
- 便血中医护理方案
- 肝癌中西医治疗
- 生猪屠宰兽医卫生检验人员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 人教版3-6年级单词表
- 我国核电发展前景分析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