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民俗学专业论文)乞巧文化资源的现代转换研究——以广州珠村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选择位于我国经济发展前沿城市广州的一个“城中村” 作为调查地点,通过研究以乞巧节为中心的村落节日文化,分析当下 它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被各种社会力量资本化的过程,以期深入探讨在 现代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文章正文主要分为以 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是从自然生态环境、村落组织、经济结构、节日体系及其 民众信仰空间五个方面来描述调查地点珠村的文化生境,以期更细致 地了解乞巧节得以在珠村发展的时空概貌。 第二章是从纵向角度梳理珠村乞巧节的发展历史,即对乞巧节进 行溯源。这部分将从历史上的“女儿节”开始阐述,通过历史文献讲 述发源于中原的乞巧节传至岭南地区,依然保持其节日的强大生命 力,描述其“粤人重七夕,灯火到天明”的热闹场面,进而叙述珠村 乞巧节在民众生活里的兴起、中断与复兴过程。 第三、四章是从横向角度描述珠村乞巧节的传统与现代形态。根 据珠村老人的回忆再现明清时期珠村乞巧节的具体表现形式,参考历 届乞巧文化节的活动内容展现珠村乞巧节从一个村落民俗上升到乞 巧文化节的现代转换过程。 第五章将从理论的高度分析乞巧文化资源资本化的过程,民众、 地方知识分子及其政府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以及回归 民众生活后产生的反作用。 结语部分将总结上面五章的内容,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今现 代化建设中应当怎样发挥作用,如何来自于民,还之于民。 关键词乞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转换,生产性保护方式 a b s t r a c t i nt h i sp a p e r , t h et h e s i ss e l e c tav i l l a g ei n g u a n g z h o uw h i c hi s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f r o n t i e rc i t y i no u rc o u n t r ya sa p l a c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r o u g hr e s e a r c ht ot h ev i l l a g ec u l t u r eq i q i a of e s t i v a la st h e c e n t e r , a n da n a l y s i so fi ta sac u l t u r a lr e s o u r c eb yv a r i o u ss o c i a lf o r c e st o t h ep r o c e s so fc a p i t a l i z a t i o n ,w i t hav i e wt od i s c u s st h ei n t a n g i b l e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p r o t e c t i o na n di n h e r i t a n c ei nt h em o d e r nc o n t e x t t h ea r t i c l e d i v i d e di n t ot h ef o l l o w i n gs e c t i o n s :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a r ef r o mt h en a t u r a l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v i l l a g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e c o n o m i cs t r u c t u r e ,h o l i d a yn a r r a t i v es y s t e ma n dv i l l a g e r s b e l i e fs p a c et od e s c r i b et h ec u l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i nz h uv i l l a g e ,w i t ha v i e wt ou n d e r s t a n dm o r ed e t a i l e da b o u tt h es p a t i a la n dt e m p o r a lp r o f i l e w h i c ht h eq i q i a of e s t i v a lc a nd e v e l o pi nz h u v i l l a g e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a r ef r o mt h ev e r t i c a la n g l et os t r a i g h t e no u tt h e 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q i q i a of e s t i v a li nz h uv i l l a g e , n a m e l yl o o k i n gf o rt h er o o t s t h i sp a r ti sf o r m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 “d o l l f e s t i v a l ”t or e c o u n t ,t h r o u g ht h eh i s t o r i c a ld o c u m e n t sp r o v e dt h eq i q i a o w a so r i g i n a t e df r o mt h ec e n t r a lp l a i n s ,a f t e rs p r e a d i n gi nt h el i n g n a n r e g i o n ,t h eh o l i d a yi s s t i l l m a i n t a i n i n g i t s s t r o n gv i t a l i t y , a n dt h e n d e s c r i b ei t s t h eg u a n g d o n gp e o p l e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t a n a b a t as t a r f e s t i v a l ,t h el i g h t sa n df i r e sa r el i g h t i n gf r o mn i g h tt od a w n ”t h el i v e l y 3 s c e n e ,a n dt h e nd e s c r i b e t h e p r o c e s s o ft h e q i q i a o f e s t i v a lw a s r i s e n ,i n t e r r u p t e da n dr e e s t a b l i s h e d t h et h i r da n df o u r t hc h a p t e r sa r ef r o mh o r i z o n t a la n g l et od e s c r i b e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a n dm o d e r nf o r m so ft h eq i q i a of e s t i v a l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m e m o r i e so ft h eo l dp e o p l ei nt h ez h uv i l l a g e ,a n dr e a p p e a ri t ss p e c i f i c f o r mi n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 r e f e rt ot h ea c t i v i t i e so ft h ep r e v i o u s q i q i a of e s t i v a l ,i tc a ns h o wt h em o d e r n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p r o c e s so ft h e q i q i a of e s t i v a lw a s f r o mav i l l a g ef o l kt ot h ec u l t u r ef e s t i v a l t h ef i f t hc h a p t e ri sf r o m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a s p e c tt oa n a l y s i st h ec u l t u r a l r e s o u r c ec a p i t a l i z a t i o np r o c e s s ,t h ep e o p l e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a n dg o v e r n m e n t h o wt h e y p l a yi t sr o l ei nt h i sp r o c e s sa sw e l la st h er e t u r nt op u b l i cl i f e a f t e rt h er e a c t i o n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o ft h ea r t i c l ew i l ls u m m a r i z et h ec o n t e n t so ft h ea b o v e f i v ec h a p t e r s ,t h e nd e s c r i b ea n da n a l y s i st h a th o wt h ei n t a n g i b l e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p l a yar o l ei nm o d e m i z a t i o n ,h o wt oc o m ef r o mt h ep e o p l e ,a n d g i v eb a c k t ot h ep e o p l e k e y w o r d s q i q i a o ,i n t a n g i b l e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m o d e r n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 t h ep r o d u c t i v ea n dp r o t e c t i v ew a y 4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本人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取得的 研究成果。对前人及其他人员对本文的启发和贡献己在论文中作 出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和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者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 本人同意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 法等有关规定将本人学位论文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资料库送交论 文或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央民族大学可 以将本人学位论文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复印手段和汇编学位论文( 保 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 作者签名:肄日期:耳年j 月丝日 引论 在全球化、现代化的浪潮中,中国社会正经历着重大的历史变迁,民族文化 传统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洗礼与考验,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它的命 运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时间传承与表现方式是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过程,承载着丰 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民众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伦理关系与消费习惯的集中展 示,乞巧节就是代表性的节日之一。乞巧节源于牛郎织女的浪漫爱情故事,这一 故事最早起源于星辰崇拜,是古人将牵牛星、织女星神化和人格化的结果。据文 献记载,这个节日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如今,乞巧节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和广泛的影响入选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牛郎织女和 孟姜女四大爱情故事,只有牛郎织女的故事与农历七月初七的节日传统对应。其 他三大爱情故事都没有相应的节同传统,但是,它们分别在宁波的梁山伯庙、杭 州的雷峰塔、山海关的孟姜女庙找到了家,这些地方都已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 地,其承载的文化资源得以开发利用,文化产业得到应有发展,当地百姓得到了 丰厚回报。广州市天河区珠村在乞巧节资源的传承、发展和利用中抢先一步,试 图把珠村打造为“中国乞巧第一村”,如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广州市乞巧文 化节”。 珠村是一个已经有8 0 0 多年历史,之前完全是以农业为主的小村子,改革开 放特别是上世纪9 0 年代后,随着广州城市中心的东移及农村城市化不断加快的 步伐,它已由市郊农村转为“城中村”。这个村子的乞巧风俗由来已久,当地人 的记忆中,明清时期就盛行“摆七娘”( 当地对乞巧活动的称呼) ,抗战时期一度 中断,抗战后恢复了一段时间,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这一习俗消失了半个世纪。1 9 9 8 年,在几位老人的倡导下,珠村乞巧j x l 俗开始恢复。2 0 0 5 年,政府牵头举办了 中国大陆第一个关于乞巧的文化节日,将一个村落民俗提升为广州市乞巧文化 节。2 0 0 7 年,珠村乞巧节进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广州市第一 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传统的“节 到现代的“文化节”,珠村的乞巧节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 上已经呈现出巨大变迁,有了与昔日不同的意义。本文以此作为论文着眼点,选 取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独有现象“城中村 为调查背景,探讨乞巧文化资源 在当下语境中的保护与利用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典型的现实意义。 在村落背景下对中国六大传统节同之一的乞巧节进行研究,可以更加鲜明地 了解乞巧节从古至今在民众生活中发展的脉络。选取位于我国经济发展前沿珠江 三角洲地区的城中村珠村作为调查地,可以更具典型意义地探讨传统节日文 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发展问题。 当代社会,类似的利用民俗文化资源打造的“文化节”现象层出不穷。特别 是现在掀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一些原先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的传统习 俗和文化活动被重新开发和恢复。各地政府都在充分挖掘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优势,打造地方文化品牌,举办各种名义的“文化节”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 如何更好地可持续利用本地传统文化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 关系,在当下现代化建设中是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研究蜕变和发展中的民间 传统文化,使民俗文化资源更好地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对于当今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第一节研究综述 乞巧节作为民众节日文化中重要的节日,其发展从汉代即己开始,但对其节 日的研究则还始于现代。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对乞巧节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下面几 个方面: 根据国际文献检索,除了同本学者橱口京辅黑口) 七夕( 2 0 0 2 ) 有关于七 夕节的介绍,国外尚没有关于乞巧文化的专门研究。乞巧节研究的主要成果以国 内学者相关研究为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关于乞巧的研究 根据文献检索,关于乞巧的硕士、博士论文有四篇。其中先秦两汉诗歌的 狂欢化色彩和中日七夕诗歌比较研究,它们都只是蜻蜒点水般地提及到乞 巧风俗,仅以此作为例子,而不是专门论述。另外两篇是2 0 0 6 年中山大学储冬 爱博士论文“城中村”民俗:传承与变迁广州珠村的调查和2 0 0 7 年北京 师范大学曾皴娜硕士论文牛织传说的文本整理与电子典藏对牛织传说图形 的民俗文化内涵分析。这两篇都选取了广州珠村作为调查地点,曾皴娜是依据 故事类型学理论和数字化技术,进行牛织文本的搜集整理,并在对牛织传说图形 民俗文化内涵的分析上探索图形符号在表达民俗文化遗产,构建民众观念和社会 空间中的作用。储冬爱博士的文章选取了珠村年中行事中几个重要节日作为论文 对象,对城中村民俗的传承与变迁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其中珠村乞巧节作为其论 文的一个章节进行了论述。她试图从七夕节形成、演变的背景,讲述珠村乞巧节 在“城中村 环境下传承与变迁的规律。但是该论文多侧重于具体的民俗事象, 对更深层的民众心理则着笔不多。 2 、与乞巧文化相关的研究 ( 1 ) 普及性地介绍“七夕”节日。比如,张晓华主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研究( 2 0 0 7 ) ;常建华岁时节日罩的中国( 2 0 0 6 ) ;盖国梁节庆趣谈( 2 0 0 3 ) 等。只是一般性地表述七夕节的由来、演变等。 ( 2 ) 牛郎织女研究。这方面的著作与论文都非常多,多是论述七夕节的源 流和牛郎织女故事的传播、演变和文化意蕴等问题。代表性文章辑录在名家谈 牛郎织女1 一书中。施爱东曾写文章牛郎织女研究批评2 较为详细地介绍了 牛郎织女研究的历史现状,分别总结出牛郎织女的起源与流变研究、牛郎织女的 主题分析、牛郎织女的类型与比较研究、地方学者的知识考古四个方面。并且提 出“从目前的研究资料与研究范式来看,至少在牛郎织女研究领域,传统的历时 研究已经走入穷途末路,多年未有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发表。” ( 3 ) “中国情人节 问题。比如2 0 0 2 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七夕文化 论文集、李银河主编七夕民俗情感文化:“七夕东方情感文化国际论 坛论文集( 2 0 0 7 ) 、河北七夕文化研究( 2 0 0 8 ) 。这些多是地方政府为了抢夺 牛郎织女发源地而举办诸如“爱情文化节”等现代活动而出版的一些刊物。 ( 4 ) 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这方面成果相当多,角度多是文化资源 1 钟敬文等名家谈牛郎织女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 0 0 6 2 施爱东牛郎织女研究批评文史哲2 0 0 8 ( 4 ) 2 的特点、如何开发、意义等。对专门研究节日与“文化节 这样的旅游节庆相联 系的论述进行分类、汇总、整理发现,国内对节庆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理 论( 概念界定、特点功能等) 、影响机制及策划管理等几方面。如钟声宏( 2 0 0 0 ) 1 、张理东( 2 0 0 7 ) 2 马丽侠、杨建设( 2 0 0 8 ) 3 等专门对上海旅游节、广西民俗 文化节、那达慕等地方节庆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孙梅花( 1 9 9 5 ) 4 等对改革开放 中出现的地方经济文化节进行了探讨与反思;李国平( 2 0 0 2 ) 5 等对旅游节庆的 策划进行了针对性研究;邹积艺( 2 0 0 7 ) 6 等在文章中从节庆文化的角度对旅游 节事开发进行了研究。裴蓓( 2 0 0 4 ) 7 对我国地方节庆旅游现状与前景进行了分 析,指出了我国节庆旅游的总体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解决的措 施。 可见,国内对传统节日与“文化节”这样的节庆旅游进行系统性研究仍然是 一个较新的领域,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义、分类、特点、要素、开发意义等一般问题的 探讨和界定上,或者是对其中某方面进行探索,研究视野较窄、研究内容相对单 一: 单纯对传统民俗文化节研究相对成熟,但是与对现代商业旅游节相结合的 研究较为单薄; 侧重于对个案进行实证性的策划与开发,而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 本文着力研究一个传统节日在村落背景下如何被提升为一个地方品牌的“文 化节”,在这个转换过程中传统民俗文化资源怎样被保护与利用,发生了怎样的 变异,民俗因子在其中的增减如何体现,文化的主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传统文 化与现代文明如何接轨等问题。笔者试图探求与思索传统民俗文化或者非物质文 化遗产在当今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第二节研究内容 本文选择位于我国经济发展前沿城市广州的一个“城中村”作为调查地 点,通过研究以乞巧节为中心的村落节r 文化,分析当下它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被 各种社会力量资本化的过程,以期深入探讨在现代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与传承问题。 文章先从自然生态环境、村落组织、经济结构、节日体系及其民众信仰空间 五个方面来描述调查地点珠村的文化生境,以期更细致地了解乞巧节得以在珠村 发展的时空概貌。 其次从纵向角度梳理珠村乞巧节的发展历史,即对乞巧节进行溯源。这部分 将从历史上的“女儿节”开始阐述,通过历史文献讲述发源于中原的乞巧节传至 岭南地区,依然保持其节日的强大生命力,描述其“粤人重七夕,灯火到天明” 的热闹场面,进而叙述珠村乞巧节在民众生活里的兴起、中断与复兴过程。接着 从横向角度描述珠村乞巧节的传统与现代形态。根据珠村老人的回忆再现明清时 1 钟声宏广西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开发研究广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 0 0 0 2 张理东上海旅游节市场认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 0 0 7 3 马f i l i 侠、杨建设那达慕文化旅游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商场现代化2 0 0 8 ( 3 6 ) 4 孙梅花经济文化节会及“热”后反思民俗研究1 9 9 5 ( 3 ) 5 李国甲地方旅游节庆策划研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 0 0 2 6 邹积艺旅游节事的文化解释及社区影响研究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 0 0 7 7 裴蓓我国地方节庆旅游现状与前景分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 2 0 0 4 ( 6 ) 3 期珠村乞巧节的具体表现形式,参考历届乞巧文化节的活动内容展现珠村乞巧节 从个村落民俗上升到乞巧文化节的现代转换过程。 再者从理论的高度分析乞巧文化资源资本化的过程,民众、地方知识分子及 其政府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以及回归民众生活后产生的反作用,以 期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今现代化建设中应当怎样发挥作用,如何来自于民, 还之于民。 第三节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了一个村落作为调查地点,涉及到节同的历史追究及其在现代的发 展脉络,因此,本文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研究方法: l 、田野调查法:选取位于中国城市化建设最前端珠江三角洲地带,并 且乞巧风俗历史悠久的珠村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实地考察、参与观察、深度访谈, 获取较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2 0 0 8 年寒假第一次前往珠村,了解当地环境、乞 巧基本情况、政府态度,结识当地文化精英。2 0 0 8 年8 月七夕,再次前往珠村, 切身感受乞巧盛况,留守一个月,访谈重点调查对象,掌握所需材料。2 0 0 9 年 寒假第三次来到珠村进行补充调查。 2 、口述史方法:重点访谈在1 9 9 8 年带头复兴珠村乞巧活动的四位“乞巧婆 婆”及其女儿、孙女,村里德高望重、历年乞巧文化节的主持人、珠村小学校长 劳润波,“农村广绣艺人”、从小就关注乞巧活动的潘尧珊。另外,还访谈当地的 文化知识分子、政府官员和珠村当地人( 包括世居的和外迁进入的) 。把获取的 口头叙述可利用资料与文字资料结合,更加真实地了解珠村乞巧传承情况。 3 、文献梳理法:把在当地收集的口头资料和文字资料,以及论文数据库的 资料和研究论文进行系统梳理,分析思考。特别是对乞巧风俗的全面掌握,按照 历史时期、地理区域进行系统整理以掌握其发展脉络。 4 、整体研究法:考察珠村的社会生活公共领域,包括庙宇、祠堂、乞巧婆婆 工作室和粤曲社等与乞巧风俗的关系;同时借用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分析由民众 自发的“乞巧节”到政府主办的“乞巧文化节”变化的过程。 4 第一章珠村的文化生境 第一节自然生态环境 珠村,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和黄浦区的中间交界地带,南临珠江。全村土地面 积约6 1 平方公里。从北部的白云山麓到南面的珠江,地势由高到低,海拔最高 9 0 米,最低6 米,呈南北向狭长地形。广深铁路和中山大道将珠村明显地划分 为北高、中缓、南低三级,分为低山丘陵、台地和冲积平原三级地台。周边是大 面积的平原和水域,构成村环水、水环村的生态环境。珠村位于北回归线以南, 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平均气温为2 1 7 ,夏秋季常有台风侵袭,台风 风力有时可达1 0 级。珠村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气候宜人。 珠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 11 3 1 年) ,至今已有8 0 0 多年的历史,因村旁有 三个小山岗三珠岗而得名为珠村。珠村历宋、元、明、清及民国几个朝代, 其隶属关系基本属番禺县鹿步司,直到1 9 5 3 年土地改革运动结束,珠村还隶属 番禺县第四区黄村乡堡。此后其隶属关系和管理机构发生过多次变化,先后隶属 于黄埔公社、东圃公社、东圃镇、珠吉街。可以说,珠村在1 9 8 5 年前一直是广 州市郊区管辖的行政村,现属广州市天河区辖珠吉街,由于城市建设使多条公交 线路途径此地,现今珠村到市区的交通十分便利。1 珠村河涌交织,被宽阔的河涌所包围。以前,河涌是珠村村民吃水、用水的 主要来源。据村志记载,建国前,侵华日军的汽艇曾在河涌出入。上世纪7 0 年 代初期,珠村的涌水还清澈干净,鱼虾成群。9 0 年代以后,由于城市建设,河 涌不断变窄,甚至淤塞,大量生活垃圾倒入河内,水源无法饮用。许多祠堂门前 的水塘也随之填平用来建设房屋,到2 0 0 5 年,村中只剩下7 个较大的池塘。 现今珠村土地利用情况属于比较典型的混合型土地利用,即城市用地与农村 用地、非农业用地与农业用地互相交错,界限模糊。城市建设用地所占比例较大, 耕地面积逐年萎缩。北部丘陵地带主要是林地、耕地、牧草地,中间过渡地带主 要是仓储区,城市建设用地与村庄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广深铁路以南的村中部和 南部。 第二节宗族式村落组织 据族谱记载,珠村的最早村民是古姓,他们可能是南宋初期南迁的中原人后 裔,后来不知何故,这些古姓人并没有发展下来。自南宋开始,珠村先后有钟姓、 潘姓、陈姓等族人从中原迁入,发展成珠村的主要姓氏。潘姓起源来自春秋时期 淮河流域的小国潘国,地方可能位于现在河南荥阳固始县境内。钟姓祖先则来自 河南颍川长葛。在珠村,潘姓有1 1 个房支,钟姓有2 个房支,每个房支各据一 片领地。现在珠村的1 3 个经济社,就是由传统的1 3 个房支领地发展演变而来的。 传统社坊的“社 与现时经济社的“社”不同,在珠村传统的社坊有9 个,现时 1 珠村地图见附录。 5 的经济社有1 3 个,是按之前的生产队的排列而转过来的。社坊与经济社之间关 系见下表: 序号传统社坊现时经济社主要居住姓氏备注 1 东乔社一、二社 潘、陈合称为“东南社” 2 南端社 三、四社 3 南门社五、六社潘 4 中东社七社钟 5西社八社钟 6 南便社 九社 潘 又称“水浸社”。原先社 7 文华社十、十三社潘坊人多,分经济社时划 分为两个。 8 北社十一社潘 9 上社十二社潘 表1 - 1 珠村社坊与经济社的关系 据2 0 0 5 年统计数据,珠村的村民大约有5 5 0 0 人,潘姓的约4 0 0 0 人,钟姓 的约1 0 0 0 人,陈姓的约2 0 0 多人,潘姓的分布在一至六社和九至十三社,钟姓 的分布在七、八社,陈姓分布在二、三社。还有个别的如郝、古、马、袁等其他 姓氏分布在各社之中。另外珠村还分布有近2 万人的外来人员,他们主要是厂房 外来务工人员以及租房房客1 。从开村至今,珠村就是以潘姓、钟姓、陈姓为主, 多姓聚居的村落。 潘姓人口数量占到全村人口的7 0 以上。据族谱记载,周代姬毕高的儿子被 封于潘( 今河南省固始县) ,称为潘邑。其后子孙以地名为姓,将姓姬改姓潘。 西晋时,荥阳郡中牟县( 今河南省中牟县) 潘氏是名门望族,所以珠村潘氏就以 “荥阳”为掌号。珠村人也以荥阳作为祖宗发源地。荥阳潘氏家乘( 1 8 8 2 ) 的 序文里记载:“系出自周毕氏之源流,虽远祥发于宋荥阳之支派,绵长适乐 土于珠溪数百载。”南宋成淳四年( 1 2 6 8 ) ,广东韶关人潘信考取进士,任国子监 助教,后迁居广州龙起巷,入籍南海中隅十图,再迁至番禺细墟( 今广州番禺区 化龙镇细墟村) ,成为潘氏南迁始祖。其次子世雍的后人潘会通( 即五世) 有两 子:长子潘克礼,无嗣;次子潘克常,生有两子,长子潘福生,字天祜,次子潘 宗胪,字粤邦。 南宋末年,因逃避海寇的侵袭,潘克常带两子迁居到珠村。( 另一个说法是 潘宗胪开始迁居珠村,然后再接父亲潘克常来珠村。清光绪年间潘氏族谱曾记载: “宗胪因避海寇,携幼隐名始居鹿步都。”所以潘宗胪也被奉为珠村潘姓世祖。) 在珠村,潘克常又娶一妻,生三子。他们后来分别迁至棠下村、石牌村、沐陂村。 番禺西村族谱记载:“五世会通公始迁鹿步司珠村后,分支棠下、石牌、沐陂, 成为鹿步司四大房。 每年清明节,上述四村潘姓都齐集扫墓,“以叙宗亲之谊 。 由于潘克常长子潘福生孙辈失稽,故珠村潘姓是以潘宗胪为一世祖。 潘宗胪曾任广西桂林府灵川县丞,有5 子:潘世华、潘世辅、潘世昌、潘世 奕、潘世韬。二世潘世华有8 子,潘世昌有3 子,潘世韬有2 子,潘世辅、潘世 奕无子。潘姓在珠村定居后,三世开始枝繁叶茂,人口渐多。二世潘世华房后裔 1 村民与这些外来人口除了租房上的房东与房客关系,几乎无其他来往。 6 主要聚居在南便街、上东社( 文华社) ,潘世昌房后裔主要聚居于东桥社、南端 社和上村( 今珠村第十二经济社) ,潘世韬房后裔主要聚居在北社、南门社。 钟姓人口将近占珠村总人口的2 0 。据村志记载,钟氏原姓钟离。秦朝末年 项羽手下有大将钟离味。项羽战败,钟离昧被害,其子钟离接为避难隐居颍川长 社( 今河南长葛市) ,去“离 字,留“钟”字为姓,成为钟姓的始祖。唐僖宗 时期,钟姓三十四世钟传因护国有功,被封为颍川郡王,于是,钟姓以“颍川 为堂号。公元9 7 0 年,钟接第三十七世孙钟轼奉宋太祖之命与岳父潘美率军南征。 南征胜利后,钟轼奉命留守广州,并在现今广州从化市定居,死后葬于白云山。 钟轼也就成为钟氏南迁广州的始祖。其曾孙钟永和( 四十世) 于1 1 4 7 年迁居至 珠村,成为珠村钟姓始祖。现钟姓后人主要居住在珠村的中东社及其西社一带。 陈姓在2 0 0 6 年5 月人口有2 8 0 人左右,在珠村姓氏人口数量中排列第三位。 其源流大致为: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先朝贤民,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 今河 南省淮阳县) ,国号陈,其子孙以国为姓。陈氏支系繁衍昌盛。秦朝时期以陈轸 为始祖的颍川陈氏,己成为名门望族,故后人称陈氏出自颍川郡( 今河南许昌市) 。 按村志所述,珠村陈氏入粤始祖是东晋时期的护国将军陈玄德,入粤后定居在番 禺县沙湾。清康熙元年( 1 6 6 2 ) ,陈玄德第三十三世裔孙陈富从番禺坑头村来珠 村定居,成为珠村陈姓开基之祖。 综上可以看出,实际上钟姓比潘姓的人更早来到珠村,陈姓最晚。在珠村, 潘姓占据了大部分,钟姓人居住主要是在七社、八社,陈姓等人数较少的姓氏则 分插在各个经济社。一直以来,在有着各自独立社坊间活动的同时,他们又相互 往来,甚至有通婚。珠村部分钟姓女子嫁入潘姓,也有潘姓女子嫁入钟姓。珠村 一直流传着潘、钟两姓本是姻亲的说法。原来,钟姓南迁始祖钟轼娶了当时的相 国、宋代名将潘美的女儿为妻。有说潘美就是珠村潘氏的祖先。不管说法是否有 据可考,从另一方面来说,珠村以潘、钟两大姓氏为主的宗族群落在几百年的交 融中共同建设了珠村,并且必将世代发展下去。 第三节“城中村 经济结构 现在的珠村村民被学者形象地比喻为“洗脚上田的农民”。1 9 7 8 年的改革开 放以前,珠村村民都是以种植水稻、蔬菜、水果为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改革开放以后,广州城市外扩,珠村大部分农田被征,村民不再耕作,靠每年的 分红及其租房就可维生,生活富裕。 1 9 4 9 年以前,珠村大多数人是贫雇农,每年除去交田租、留谷种外,所剩 无几。通常只够维持一日三餐,如果出现年景不好,天灾人祸,就要捱饿。在上 世纪二三十年代,珠村的土地可分为二类:一类是今广深铁路以南的低洼地、滩 田,以种植水稻为主;一类是今广深铁路以北的山地,以种植青梅、乌白榄、暗 柳橙等果树为主。当时珠村水果畅销广州甚至香港,水果和水稻都丰收,村民的 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珠村当时被称为“有了龙船又有戏,又有狮子贺年时 的 富裕农村,“所以那时珠村是很少有人到外地去谋生的”1 。但是到了上世纪三 四十年代广州沦陷时期,在侵华日军的统治下,珠村人民赖以为生的果树被砍光, 山岗荒芜,农业生产倒退,人民生活极其艰难。1 9 4 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珠村 1 口述人:潘尧珊,口述时间:2 0 0 8 年8 月6 日,口述地点:潘尧珊家中。潘尧珊,1 9 5 3 年生,珠村文华 社村民,广绣艺人,熟悉珠村历史与文化。笔者在珠村调查期间居住在他家,是笔者的重点调查对象。 7 村民又抓紧时机发展农业生产,农田改种水稻、藿香等农作物,村民生活及经济 有明显的好转。后来由于内战爆发,政府滥发钞票,造成物价暴涨。1 9 4 9 年上 半年,村民早上卖出一百市斤谷的钱,下午只能买回4 0 市斤的谷,早上是大钞 票,晚上变小钞票,村民生活又回到苦难中。 1 9 4 9 年建国初期,经过1 9 5 5 年土地改革运动,农民分得了田地。建国后一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珠村的经济是以种植水稻为主,蔬菜、果树为辅,兼 有养鱼业、畜禽养殖业及经济作物种植业。1 9 6 2 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广州市 城市发展较快,为供应城市每天的新鲜蔬菜,珠村逐渐形成以种植蔬菜为主的多 种经营。蔬菜逐渐取代水稻,而经济收入更超过了水稻的收入。另外,在上世纪 七十年代中后期,珠村出现了首批村办企业。1 9 7 7 年有村办企业7 个,年总收 入为3 2 7 万元。至1 9 8 2 年企业数量增加到1 7 个,年总收入为1 0 4 万元。“1 9 8 0 年国家实行邓小平的开放改革政策,推行三到户,蔬菜、甘蔗、水稻的管理 工作到户,多产多收、称自包田。1 9 8 5 年改为农田承包责任制,可自由种植、 自由安排作息时间,那时村民的积极性被充分发挥,1 9 9 1 年原来的生产队 改为经济社,村民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彩色电视进入家庭,万元户一词 常在耳边。”1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由于广州市城区向东扩展的速度加快,珠村广深铁路以 南的平原地区基本被国家征用,珠村开始成为“城中村”,外来暂住人口逐渐增 多,到2 0 0 5 年,达到4 4 6 8 3 人,已经远远超过珠村本地人的数量。他们大都是 出租房租住人口和厂房外来务工人员。从此之后,珠村人主要经济收入就来自股 份分红和出租房屋。 1 9 9 7 年珠村重新调整了股份,定为终身股份制,生不加、死不减,现在村 民的收入来源一是年底的经济社股份分配,二是村的经济发展公司股份分配,以 5 0 多岁达到满股的,每年每人一万多元到两万多元不等,每个经济社不同的, 这是不须劳动所得的。还有一些人出租房屋,增加收入年青人一般都有找工作 做,有一部分人将时间放在股票和基金上,有一部分人和一些上了年纪的就不工 作了,村里到达退休年龄的老人已参与了社保,每月可得四到五百的社保金,按 正常开资,是不愁穿吃,家庭经济比以前好了,有人出外旅游到处玩,有人整天 在打牌过日子,更有一些人是自由发挥或有做各种生意的,珠村村民近年的收入 和生活状况大概是这样,可能也是珠江三角洲的一个写照吧2 1年份 1 9 5 81 9 5 91 9 6 01 9 6 41 9 6 51 9 7 01 9 7 41 9 7 6 1 人平均分配( 元) 5 25 75 84 08 2 1 0 39 41 0 2 年份 1 9 7 71 9 7 81 9 7 91 9 8 01 9 8 11 9 8 21 9 8 31 9 9 0 1 人平均分配( 元) 1 1 81 3 21 3 82 1 22 2 3 4 3 8 5 8 8 2 0 9 2 年份 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2 0 0 02 0 0 2 2 0 0 3 1 人平均分配( 元) 2 1 7 63 2 7 64 3 6 25 1 2 31 2 4 5 51 6 1 5 81 6 6 7 5 表卜2 若干年份珠村人年平均分配表3 1 口述人:潘尧珊,1 :3 述时间:2 0 0 8 年8 月6 日,口述地点:潘尧珊家中。 2 【j 述人:潘尧珊,口述时问:2 0 0 8 年8 月9 日,口述地点:潘尧珊家中。 3 数据来自村忐记载。 从上可以看出,珠村人的年平均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从2 0 0 0 年开始,人平 均分配就已经上万元了。由最初的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珠村人靠社里股份分 红及其房屋出租所得的收入,经济条件改善了,这也使得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 追求精神上的需要。 第四节节日体系 作为从中原地区迁入的珠村人,依然保留着成体系的中原汉族传统节日。 春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珠村村民最隆重的节目。在新年来临 前家家户户都忙碌着过年的准备工作,其中主要有舂粉1 、扫屋、做炒米饼2 、送 灶3 等活动。除夕一大早就忙着制作各种糕类食品,如萝卜糕、年糕、马蹄糕、 菘糕之类,祈求新一年高高兴兴,步步高升;还要到市场采购年货,如柑桔、茨 菇等,用作“摆果盒”,祝福新的一年大吉、大利。下午要贴春联,俗称“贴挥 春”或“换神函”,有驱邪避凶之意( 一般有孝服之家不贴春联) ,同时在屋里不 同地方贴上不同神函,如祖先神位、大神位、厨房灶君神位、地主神位、门官神 位、土地神位等。临街大门多贴上秦琼、尉迟恭等门神作为家宅保护神,临街大 门口所贴的对联内容多为展望来年身体健康,丁财两旺的喜庆语,如“天增岁月 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和顺满门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之类,横批“五福临门。屋内房门横批“出入平安”,屋内东西两边 贴上“东成”、“西就 ,厅门贴“紫气东来”或“瑞气南来 。晚饭前,家庭有小 孩的,还要向安放在大床底的“阿婆”神位拜祭,保佑小孩快高长大,身体健康, 平安大吉,然后全家老少共聚晚餐,共庆团圆。建国后,随着村民生活不断好转, 尤其改革开放后,有不少村民改为到茶楼吃“团圆饭”。除夕晚的节目多姿多彩, 有不少人到花市买花回来装饰屋子来喜庆过大年。也有不少人在家看电视,家家 灯火辉煌。 正月初一村民基本上都休息。以前,妇女一早梳洗完,穿上最好的衣服,煮 斋饭拜祭神佛祖宗,还向公公婆婆问好、敬茶。这一天,村民多数有吃素的习惯, 而且不动刀剪,不拿针线,不沾扫帚,不打水,出言皆吉利。整天香火、油灯通 明,表示对神虔诚。建国后,此习俗有些改变,如不拿刀剪、打水、扫地的习惯 已废除,烧香、点油灯已逐渐由电取代。建国后,村民还组织健康活动,如醒狮 队到村委会和各经济社拜年,文娱乐社聚集一些粤曲爱好者唱粤曲,青年们举行 足球赛。还有不少村民到国内外旅游,增长见识。 正月初二俗称“年初二 ,村民习惯用“熟生鸡”( 一只) 、鲤鱼( 一条) 、生 蒜和生菜( 各两棵) ,茨菇( 连头) 、柑桔等,进行“开年 ( 又称“开芽 ) ,祈 求年工作顺利,家庭成员健康。“开年后各家开始拿上贺年礼品探亲、访友, 相互“拜年,这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天。 正月初三又称“年初三”,过去村民称该日为“赤日,认为是不吉利,不宜 舂粉是村民每年在冬至前后,备家各户选用晚造的粘米和糯米,用“木碓”( 舂粉用的工具) 把米舂成粉, 然后用罗斗筛成粉末,在太阳下晒干,供过年及全年使用。现在村民已经不再眷粉,直接到市场购买所需 要的粉类或粉类制品。 2 一般在农历1 2 月中旬制作。在春节期间作为探亲、访友、拜年的主要礼品。 3 珠村村民一般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晚谢灶神。历来村民流传着。官三”、“民四”的说法,即做官的在二 十三日送灶神,老百姓在二十四日送灶神。村民家中的厨房、灶位上,都安放有。东尉词命定福灶君”的 神位。 9 出远门,不宜去探亲访友,否则会引起双方不和。现在不再禁忌,照常旅游或探 亲访友。 正月初四至初六,村民通常互相探亲、访友,气氛十分热闹。 正月初七称“人日。村民以前不远行、不扫地,整日屋内神位香火不断, 现在已不太重视了。 此外,初十又称“灯日”、“众人灯”。正月十一称“人家灯”。建国前,珠村 人丁单薄,若有村民家在年内生有男丁,就会在本村的祠堂“挂灯”,表示村内 又增添了男丁,表示庆祝。笔者曾在2 0 0 9 年春节亲眼在文华社所在梅隐公祠堂 旁的社址即“浸水社”前挂有三个“灯”,即这一年文华社里添了三个男丁。“灯” 是村民从专门的店里买来,是由各种颜色的纸做成莲藕、莲花等形状挂在一起。 村民把它挂在专门搭建的棚子上梁,然后烧香、鸣爆竹以告祖先。 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为元宵节,珠村村民一般在家煮汤圆、拜神。有的社坊会 举办舞龙、舞狮闹元宵活动。 农历“冬至百六是清明( 指的是冬至后1 0 6 天) ,按公历则是每年4 月5 日左右。从清明节当日开始,以前在一个月内,家家门口会挂上青梅花,现已取 消此习惯。村民上山扫墓,俗称“拜山 、“行山”。清明当日扫墓称“踏正青 。 建国前,村民习惯首先拜大太公( 婆) ,“踏正青”,然后拜社下各房、支房。一 般拜祭品有烧猪、烧鹅、糕点、青皮蔗、酒、茶、金银衣纸、元宝纸钱、香烛鞭 炮、红线等。早上用祭品饭、酒、茶,及香烛、金银衣纸、拜祭门口土地、祖先 神位等,吃过午饭才上山拜祭。珠村的山墓大多是土墓,村民扫墓时,首先把墓 穴内外的杂草铲除干净,在墓穴项,山首和后土用草皮压上红钱等,点上香烛, 摆放好祭品,敬上茶酒,进行拜祭,最后放鞭炮,才告拜祭完毕,回家共进晚餐。 建国后,“拜山”习俗有所变化,以前只许男子前往拜祭,女子不能前往,现在 男、女均可前往拜祭;祭品换上鲜花、果品。很多村民拜祭完上酒楼吃饭。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以前村民在端午节日,每家门顶挂上大蒜、午时符、 柳枝等物,室内点上“文烟香 ( 传说能辟邪,驱逐蛇、虫、鼠、蚁) ,自包粽子, 供送礼及祭拜神灵。改革开放后,村民改为到市场购买粽子。端午节还有划龙舟 的习惯,划龙舟俗称“扒龙船 。珠村划龙船已有悠久的历史,珠村共有6 艘龙 船。珠村龙船在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期间,由村统一组织,应邀前往友好乡村, 进行探亲访友活动。 七月初七的乞巧节和五月初五的龙舟节一样,是珠村典型的两大传统民俗活 动。男女老少都踊跃参与。节日期间,珠村热闹非凡。 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出嫁女夫妻要双双回娘家探亲,送中秋礼品。礼品有月饼、 时果,如杨桃、鸡心柿等。娘家回礼主要有柚子、利是,意思是有来有往。但出 嫁女当天要回夫家过节。古语说:“千留万留,不留女儿过中秋”。中秋节当晚, 村民会用月饼、柚子、香蕉、芋头( 熟) 等果品,连用香茶进行拜月( 贺月) 。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同称重阳节。建国前,有些村民上山登高远望,欣赏秋季 的自然景色。但没有饮菊花酒的习惯。拜新山( 去年新建的山坟) 、迁移山坟、 “执骨”( 将骸骨拾起装入金塔) ,一定要在重阳节进行,此习俗沿至今天。 每年的公历1 2 月2 2 日前后为冬至日。村民有“冬大过年”的说法,其实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挖租凭合同(标准版)
- 2025年少儿编程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 安全用具培训课件
- 法院数据安全培训课件
- 法院安全检查业务培训课件
- 法考主观题课件价格
- 2025广东珠海高新区科技产业局招聘合同制职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5年焊工电脑操作考试题及答案
- 食品安全问题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上半年浙江杭州高新区(滨江)劳动保障监察专职人员招聘6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必刷)
- 医院信息安全保密培训课件
- 物流紧急事件应急预案方案
- 幼儿创意玉米课件
- 2025年智能焊接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GGII高工咨询
- 冷却塔填料更换施工方案
- 运输公司环保措施方案(3篇)
- 2025安全月八大特殊作业竞赛题库及答案
- 医疗机构基孔肯雅热防控卫生监督检查表
- 刀具更换管理办法
- 快消品包装行业可持续性发展报告2025:包装印刷行业绿色转型
- 痛风性关节炎鉴别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